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墨西哥短篇小說

墨西哥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07 12:56:20

① 誰有歐亨利的《雙料騙子》原文

歐·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簡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後,而又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出生於北卡來納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羅。他的父親是地方醫生。他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從小由祖母撫養。15歲到一個遠房叔叔的葯店裡當學徒。20歲上來到得克薩斯州,先當牧牛人,後到州首府奧斯丁。從1884年起先後當過葯劑師、繪圖員、第一國民銀行的出納員。這一時期他的生活極不安定,但卻為日後寫作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

1887年7月,他與亞瑟爾·阿斯特斯結婚,1894年10月,銀行發現他的帳目短缺了現金,法院審訊後宣布不予追究,於是他辭職離開了奧斯丁,來到休斯敦的幽默刊物《滾石》當美術編輯,第二年又成為《休斯敦郵報》的專欄作者。這段平靜生活並不長久。1896年聯邦銀行檢察機關又對他開始刑事追究,再次傳訊他。他拋下妻小,流亡到宏都拉斯等地躲避。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趕回家探望而被捕。1897年7月,他的妻子因肺病去世。1898年2月,他以貪污銀行公款罪被判5年徒刑,關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監獄里。

在獄中,他忍受了極大的精神折磨,他的名字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犯人編號。幸虧不久監獄醫務室需要一個葯劑員,他得以重操舊業,還有閑暇時間。1899年歲末,他想到要給女兒一份聖誕禮物。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寫成了一篇小說《口哨狄克的聖誕禮物》。他以一本法國葯典書作者的名字為筆名,投給了《麥克呂爾》雜志,在聖誕節前夕刊登了出來。由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歐·亨利的名字隨之聲譽鵲起。1901年7月,他由於「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3年半前他是貪污犯波特,出來時則成了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定居紐約。他以創作為業。1903年12月,他負責《星期日世界》周刊。從1904年起,他一年要出版一兩本短篇小說集,較著名的有《四百萬》(1906)、《剪亮的燈盞》(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聲》(1908)、《善良的騙子》(1908)、《命運之路》(1909)、《選擇》(1909)、《毫不通融》(1910)、《亂七八糟》、《滾石集》、《流浪兒》和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1904)等。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除了跟雜志社老闆和出版商打交道外,很少交朋友。1907年,他與薩拉·克里曼結婚。他酗酒的習慣未能改掉,加上早年生活顛沛流離,身體狀況日見衰竭。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紐約逝世,年僅48歲。

走近歐·亨利

——寫在美國作家《歐·亨利全集》出版之際

郭俊峰

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郭俊峰)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② 海明威作品有哪些

海明威作品有:

1、《太陽照常升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

2、《永別了,武器》是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於1929年9月27日。通過描述二人的愛情,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

3、《有錢人和沒錢人》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以基韋斯特、哈瓦那和墨西哥海灣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個人主義者」哈里·摩根失敗的一生。

4、《雨中的貓》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於1923年的短篇小說,收錄在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故事非常簡潔,女主人公(年輕的美國妻子)欲圖救一隻雨中的貓卻無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間向丈夫抱怨,正在這時,丈夫看見店主派侍女送來了一隻大花貓。

5、《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③ 《老人與海》解析

一部積極的存在主義作品
——《老人與海》解析

一、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短篇小說名篇《老人與海》中塑造的「准則英雄」形象。老人走運也好、背運也好,他都在進行苦鬥,體現著一種「優雅」的風度。盡管海明威曾反對把《老人與海》看成寓意性作品,但作品的象徵意義顯而易見。「大海」象徵著現實生活,它永恆無限,神秘莫測,它時而仁慈,給你帶來豐厚的收獲;時而殘忍,狂濤巨浪,讓你九死一生;「馬林魚」象徵著人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人的理想總是那麼美好而又可望不可及;「鯊魚」象徵著人類永遠擺脫不了的悲劇因素,它總是在你最欣喜得意的時候出現,「老人」則作為抽象化了的人類精神的象徵。
選取大海作背景體現了作品題材的重大性,畢竟海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而且來自16年前一個簡單的漁獵故事的創作構思也是海明威對現實社會秩序深入思考的結果。以大海為代表的現實社會是不可理喻、充滿危險的世界。大海的變化無常,鯊魚的兇猛殘暴都是現實世界暴力的象徵。在老人眼裡,那片海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客觀存在。它的荒誕性神秘性恰好在於:它可以給你偌大的禮物,讓你欣喜若狂;又可以讓你勝利在望時,功虧一簣。大海代表的整個社會現實,整個世界完全凌駕於「人」之上,成了捉弄人的荒誕存在。人與現實世界斗爭的結果是殘酷的失敗、流血和無能為力。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來一個故事。桑提亞哥的形象很容易使我們想到加繆筆下的西緒弗斯。西緒弗斯的結局是——往山上推石頭。「人們只能看見一個鼓足全身之力推動著巨石,他緊貼巨石的面頰,肩膀承受住布滿泥土的龐然巨物,雙腳深陷在泥土中,兩臂伸展開,一雙手支撐著,不停地推動。經過漫長的辛勤勞動後,目的達到了。然而西緒弗斯看著那塊巨石迅速地滾下山去,他得從頭再往上推。他重新回到了山下的平地。」作為荒謬的象徵,加繆對其評價是:「無論他的熱情或他的苦刑來說,他都是個道地的荒謬人。他對諸神的蔑視,他對死亡的仇恨經及他對生命的熱愛使得他得到這無法比喻的懲罰。這懲罰使他用盡全力也得不到成功。這就是對塵世熱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歷經84天的苦鬥,終於捕到一條比他的小船還長兩尺的大馬林魚。然而同西緒弗斯一樣:成果卻化為烏有了。他拖回海邊的只是馬林魚的空架,鯊魚剝奪了他的「戰利品」。然而老人並未頹唐,他仍然那樣熱愛生活甚至夢中還見到象徵力量的獅子。我們同樣可以說「他的命運屬於自己,那片海,那條船,為他所有。」也許明天出海仍然是徒勞,他卻樂此不疲。通過桑提亞哥,海明威表達了他對顯示存在的荒謬的世界的體認。
正如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說過的:「我們是一些無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個沒有我們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無時無刻不處於極端偶然之中。」 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在其行動之前悲劇命運似乎早已註定。現實是如此不可理喻,彷彿人只有通過死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只有死才是最安全的保障,才能擺脫荒誕世界的捉弄。84天冗長的戰斗過程在老人眼裡卻是庄嚴的,是其生命的縮影。打漁決定了他必須不惜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生存決定了他必須面對荒謬。
二、
存在主義哲學家和文學家在「關心存在,人的存在,個人的存在;以及該存在的條件和質量」上是一致的。這種對於存在的思考和關注既是西方時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類存在問題的觀照。約翰·基林格在其著作《海明威與死神:存在主義的一個故事》中在肯定海明威存在主義思想的同時,指出他與存在主義的相似性「不是因為存在主義哲學對他有直接的影響,而是因為海明威和存在主義者都是他們共同環境——20世紀這一災難深重、戰痕累累世界的產物。」
海明威18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生理和心理上均留下了戰爭的傷痕。戰爭暴露了資本主義的虛妄本質,摧毀了傳統的價值,使人與社會之間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裂縫。從此人被拋入了一種孤獨的境地,他們彷徨、苦悶、疑慮、迷惘,看不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海明威在揭示戰爭的殘酷不義之時,也是在揭示人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存境遇。他在否定戰爭的同時,也在否定人類的整個生存境遇。這種對戰後人類存在的揭示就是存在主義的「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謬的」翻版。薩特是從人的本體論的角度思考了人類生存的烏有和痛苦。海明威則從人的實際生存處境出發,展現了人在價值淪喪的社會中生存的虛空和迷惘,兩者角度不同,但指向同一。
三、
存在主義宣稱:存在先於本質,即人在存在之前,沒有任何絕對的、永恆的真理,沒有固定—言風格給讀者提供了八分之七的自由闡釋權。海明威那隱去八分之七,只顯現浮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冰山原則使他把生活素材濃縮到了幾乎「吝嗇」的地步。「讀者,只要作者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海明威這種不加評論、不加解釋、不加分析的文體風格既告訴我們人物每一個本能的行動正是現實生活中的原樣,是存在著而非想像出來的東西,又給我們提供了重組熟知環境中的人物的自由,從而大大增添了藝術生命的感染力。簡潔、看似乾巴的語言,短而不連貫的句子,含蓄客觀的表達,不僅沒有減弱表達人的生存境遇,反而於簡潔中見深邃,於不連貫中見真實,於含蓄中見內涵,於客觀中見真理。這不可不說是海明威對存在主義文風的貢,使存在主義文學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統一。
總的來說,海明威的存在的人生觀基本上是存在主義的海明威英雄在荒誕命運的擺布中走出了一條路,他們以人類承受苦難的悲劇精神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其指向是樂觀的。如果存在主義以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為中心神話的話,那麼海明威的中心神話便是桑地亞哥在海上同鯊魚、同自然的不斷拼搏。兩者都是一種進取性、建設性的行動和努力,但西西弗斯的行動是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其基調是對行為徒勞的嘆息;而桑地亞哥的行動是循序漸進,有所超越的,其基調是對行為勝利的贊美和肯定。
四、
在《老人與海》大海是兇狠、野蠻和陰險的,是深不可測和不可知的,可以說是海明威那個現實世界的典型象徵。同時,那個世界的人只是也只能是那茫茫大海上的一葉破舟,他無力地掙扎著,忍受百般苦難,以期倖免亡命。四周看不到一個燈塔航標,也沒有一絲被救的希望。就是說,在那個互相殺戮的世界裡,個人是孤立無援的;不但人與人之間是冷酷無情的,人與一切生物之間也是冷酷無情的。
由此可見,海明威的世界觀十分悲觀,而且他的那種世界荒誕感是系統的,貫穿於他作品的始終,表露著他對現實世界荒謬性的徹底揭露和無情鞭撻。同時,他以特殊的方式譴責了戰爭,諷刺批判了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和日益腐敗的社會現實。存在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惡心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不可知感,對環境的無以名狀的恐懼感、迷惘感,對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在人與人關系中的孤獨感。而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則以與荒誕的世界激烈抗爭,展現了精神上永不屈服的強者風貌即「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存在主義者和海明威各以不同的處世方式對待這一荒謬社會。
義大利評論家納米·達哥斯蒂諾說「從《在我們的時代里》到《老人與海》,海明威對現實的基本態度沒有改變。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斗爭,是行動的拚死的激情,在它背後意識不到任何意義或理由。人生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說明、被改善或被挽救,也不能真正提出或解決什麼問題。」因此,人只能在人生的樊籬上「憤怒或死去」或傷心無力地觀望。這使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陷入了痛苦和失望的深淵由此可見,海明威筆下的這個虛無世界,人的價值飄忽不定,人生無家可歸,永遠是個未知數。人總是處於一種「異己」的、甚至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他總是處於一種動盪的、不安定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焦慮、恐懼狀態中。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他的周圍危機四伏,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巨大的虛空的壓迫。但是,他又不甘心逆來順受,而是試圖以自己的本能和直覺的經驗去和那些「異己」的力量抗衡。當然,這種憑個人力量去擺脫困境的努力,難免要遭到悲慘的結局。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一個人在客觀世界中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是「憂慮」,因為他感到他所處的世界所有境遇只不過是虛無,而這個虛無的世界又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人只能懸在「虛無」中無窮盡地「憂慮」著,而所有的「憂慮」都是通過恐懼、痛苦、厭惡以及選擇行為表現出來。在海德格爾看來,虛無產生於一種普遍的厭煩,這種厭煩是無法排遣的,它來自靈魂深處那漆黑的夜晚。如果說,海德格爾是用哲學語言闡述這種觀點的話,海明威則用文學語言生動地演繹了這一思想。
五、
既然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虛無的,那麼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主題是海明威作品的一個永恆主題,其核心是死亡焦慮和死亡超越。在荒謬、恐怖的世界裡,死亡一方面以其非理性的讓人猝不及防的力量使人感到神秘可怖,感到人生的虛空,另一方面又被人當作逃避虛無、擺脫荒謬人生的最終手段,具有終極實在性。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獨自在海上打了八十四天魚,卻一無所獲,是收網不幹,還是繼續到更遠的深海去捕魚,這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必須選擇的重大問題。老人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他說魚的選擇就是待在一切圈套、引誘和詭計都奈何它不得的深水裡。「我的選擇呢,就是到那什麼人也沒有去過的地方把它找出來。到那世界上什麼人也沒有去過的地方去。」15如果他不出海,那麼他的生活就無意義,他的生存也就變得虛無了。「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老人努力在行動上體現這一精神。在與馬林魚和鯊魚的輪番拚死斗爭中,老人不屈不撓,表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雖然最後他失敗了,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勝利了,賦予了自己的存在以意義和價值。由此看來,同存在主義者一樣,海明威企圖向讀者指出,在荒誕的環境中,唯一的出路是反抗;反抗是人對強大的異已的世界所作的反應,是人的本質之一,反抗意味著人性的

④ 墨西哥人的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國小說家。生於舊金山。父親是破產農民,家境貧寒。傑克幼年時就曾以出賣體力為生,賣過報,當過童工,後來又當水手,到過日本。回國後在黃麻廠和鐵路廠做工。以後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歸,從此,埋頭寫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喚》(1903)、《白牙》(1906)等。1909年發表代表作、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描寫了一個出身於勞動者家庭的現實主義作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坎坷命運,對社會做了尖銳批判。一生先後寫過15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優秀的有《墨西哥人》、《熱愛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故事情節緊湊,文筆生動,有相當感染力。他成名後因經濟上的破產和家庭糾紛,精神受到嚴重打擊,於1916年11月22日自殺。

⑤ 墨西哥人的介紹

《墨西哥人》(1913)以1910年墨西哥革命為背景,描寫一個流落在美國的墨西哥青年怎樣支持祖國的革命斗爭。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去表現,因此人物就象刀削斧劈似的,個性鮮明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小說描寫拳擊十分精彩,可見傑克·倫敦對於所描寫的事物了解深透。《墨西哥人》發表於1913年,是傑克·倫敦寫得最好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描寫一個流落在美國的十八歲的墨西哥革命者,為了祖國的革命事業,不惜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利威拉是烈士的後代,他長期忍飢受凍,做著最平凡的工作,卻暗自忍受極大的菩痛和屈辱,練就一身好拳術,不斷在必要的時候換取血汗錢,獻給革命。最後.為了弄到給准備起義的工人購買槍支的巨額資金,他蠍盡全力,以無比頑強的革命意志,戰勝了美國第一流的拳擊家。

⑥ 外國著名小說有什麼。

以下以美國名著為例:

1、《教父》普佐;

2、《紅字》霍桑 其他作品 《福谷傳奇》;

3、《湯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4、《草葉集》惠特曼;

5、《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

6、《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馬克·吐溫;

7、《歐·亨利短篇小說集》歐·亨利;

8、《馬丁·伊登》傑克·倫敦;

9、《美國的悲劇》德萊塞;

10、《第二十二條軍規》 海勒;

11、《雨王漢德森》 索爾·貝婁;

12、《戰爭與回憶》 赫爾曼·沃克;

13、《幼獅》 歐文·肖;

14、《鋼窟》 阿西莫夫;

15、《皮襪子故事集》 庫柏;

16、《大街》 辛克萊·路易斯;

17、《大地》賽珍珠;

18、《小婦人》路易莎·奧爾科特;

19、《裸者與死者》諾曼·梅勒;

20、《一位女士的畫像》亨利·詹姆斯;

21、《幕府將軍》詹姆士·克拉維爾;

22、《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世界名著

⑦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品

富恩特斯自幼愛好文學,並顯露其才華。在隨父母居住智利期間,他十二歲時便創作了幾篇短篇小說,並發表在大學的雜志上。一九五零年他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法律系畢業,開始從事外交活動。盡管他擔任外交公職,但他仍在業余進行文學創作。一九五四年他發表短篇小說集《假面具的日子》,在文壇初露鋒芒,一九五九年他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最明凈的地區》使他一舉成名。這部展現出墨西哥城各種不同生活的小說以批判的眼光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墨西哥革命中所隱含的弊端。使富恩特斯享譽文壇的是一九六二年發表的《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這部作品受到拉美文壇的普遍好評,認為這是一部「最為全面、最為完美、成就最為顯著的小說」。
卡洛斯·富恩特斯在八、九十年代創作的主要作品還有:通過一位未出生便有驚人記憶力、會說話的主人公的生活,譏諷了由墨西哥北部和美國南部合並成「墨西哥美國」這一荒誕構想的長篇小說《克里斯托巴爾·諾納托》(1987);反映美國一位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在墨西哥革命時期去墨西哥與一位可以當他的女兒的紐約女子之間的相愛,以及這位女子與墨西哥革命中的一位可以當她兒子的年輕的革命將領之間的羅曼史的小說《美國佬》(1985);長篇歷史小說《戰役》(1990);含有四個短篇(康斯坦西婭、不幸的女人、拉斯洛馬斯的囚犯和我的名譽與理智的人們)的短篇小說集《康斯坦西婭和其他幾篇處女小說》(1990);《被埋葬的鏡子》(1992);由五個故事(兩岸,征服者的孩子們,兩個努曼西亞,阿波羅和妓女們,兩個美洲)組成的短篇小說集《桔橙樹》(1993);將自己隱秘的情感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讓生活的一部分經受文學檢驗的《黛安娜,孤寂的女獵手》(1994)(這部小說也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後又有長篇小說《與勞拉·迪亞斯共度的歲月》(1999)、小說自選集《墨西哥的五個太陽》(2000)等問世。
富恩特斯不僅積極進行小說創作,而且還寫評論文章。他在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散文集《勇敢的新大陸》中,對西班牙美洲文化,即印第安古文化、非洲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交融進行了反思,並對拉美當代主要作家,如卡彭鐵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科塔薩爾、萊塞瑪的作品進行了分析。在一九九三年發表的散文集《小說的地域》中,作者進一步評述了博爾赫斯、羅亞·巴斯托斯和胡安·戈伊蒂索洛等西語作家的作品。從一九九三年七月起,他為哥倫比亞的《時間日報》的周日專欄撰稿,同時他還為美、英、法、意、德、西、墨、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等國的一些報刊撰稿。

⑧ 博爾赫斯 作品,及簡介。謝謝

愛筆愛暢614朋友,你好。以下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相關資料: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體干凈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我給你提供幾個地址,在這個地址都可以在線閱讀博爾赫斯的作品: http://www.17pk.cn/dir/literature/foreign_literature/novel/wenyi/borhis/ 另外在網路的博爾赫斯貼吧里有更多的關於博爾赫斯的資料,地址是: http://post..com/f?kw=%B2%A9%B6%FB%BA%D5%CB%B9 以下則是博爾赫斯的生平年表: 附一: 迷宮中的旅程--博爾赫斯生平 1899年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具有古老英國和阿根廷血統的家庭。 1914年全家移民歐洲。在瑞士日內瓦上中學。 1919年參加西班牙的「極端主義」文學運動。 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度成為阿根廷「極端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1923年全家再次往歐洲。在西班牙最重要的雜志《西方評論》上發表文章,其詩作在馬德里的文學圈中深受好評。 1924年全家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雜志《船頭》。 1925年出版詩集《面前的月亮》。 1927年因患白內障而動手術。 1930年與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相識,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友誼和合作。 1933年短篇小說《街角上的男人》發表。 193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界性丑聞》。 1936年出版隨筆集《永恆的歷史》。協助比奧伊·卡薩雷斯創辦《不合時宜》。 1937年進入市立圖書館工作。定期寫作關於卡夫卡的專欄文章。 1946年因在一份反庇隆的宣言上簽字,被調出圖書館,「升任」國營市場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員。 1949年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阿萊夫》。 1950年當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1951年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說集《死亡與羅盤》。 1956年庫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獲「國家文學獎」。 1957年受聘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的英美文學教授。 1961年與貝克特同獲「福門托獎」。應邀訪問美國。 1963年訪問歐洲,進行演講和接受各種榮譽。 1967年第二次訪問美國。與埃爾莎·阿斯泰特·米連結婚,三年後離異。 1969年首次訪問以色列。前往巴西接受「美洲國家文學獎2」。 1971年第三次到美國。 1975年出版《沙之書》、《永恆的玫瑰》、《序言集》。母親去世。 1986年4月24日與瑪麗亞·兒玉結婚。 6月14日在日內瓦去世。 附二:據博爾赫斯的小說拍攝的電影 《仇恨的日子》 根據《埃瑪·宗茲》改編,導演萊奧波爾多·托雷·尼爾松,1954(阿根廷); 《玫瑰角的漢子》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勒內·穆稀卡,1957(阿根廷); 《入侵》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創意拍攝,導演烏戈·聖地亞哥,1968(阿根廷); 《埃瑪·宗茲》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阿蘭·馬格魯,1969(法國); 《蜘蛛的謀略》 根據《叛徒與英雄的主題》改編,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1970(義大利); 《另一些人》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的腳本改編,導演烏戈· 聖地亞哥,1974(法國); 《死去的頭目班德拉》 根據《釜底游魚》改編,導演埃克托爾·奧利韋拉,1975(阿根廷); 《第三者》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卡洛斯·烏戈·克里斯蒂安森,1980(巴西);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埃德加多·科扎林斯基,1992(阿根廷)。 附三:博爾赫斯所獲獎項 博爾赫斯說:「獲獎只可用來滿足虛榮心;既然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不得諾貝爾獎也罷。」博爾赫斯未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損失和遺憾,不過,這缺憾並不屬於博爾赫斯,而屬於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 福門托獎,西班牙; 1962年 藝術與文學勛章獲得者,法國; 1963年 國家藝術基金大獎,阿根廷; 1965年 不列顛帝國高級勛位爵士,不列顛;第九屆詩歌獎,佛羅倫薩市,義大利;太陽勛章,秘魯; 1966年 第九屆國際聖母像章獎,義大利;英格拉姆·梅里爾基金會文學獎,紐約; 1968年 榮譽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義大利共和國勛章; 1970年 泛美文學獎,巴西; 1971年 耶路撒冷獎,以色列; 1973年 阿方索·雷耶斯獎,墨西哥; 1976年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勛章,智利;「十三人俱樂部」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9年 金獎章,法蘭西科學院,巴黎;榮譽勛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鷹十字勛章,冰島;金舟獎,聖多明各共和國; 1980年 榮譽獎,阿根廷詩歌基金會,布宜諾斯艾利斯;塞萬提斯獎,西班牙;西拉文學獎,西班牙;西諾德爾杜卡獎,巴黎; 1981年 巴爾贊獎,義大利;法國精神與政治科學院院士,巴黎;奧林 ·約利齊獎,墨西哥; 1983年 法國三級榮譽勛位獲得者,巴黎;阿方索十世「哲人」大十字勛章獲得者,西班牙;T.S.艾略特獎,芝加哥; 1984年 義大利共和國大十字騎士勛位獲得者; 1986年 埃特魯里亞文學獎,義大利。

⑨ 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有

表現主義: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長篇小說《審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國》( 1927 )、中短篇小說集《觀察》( 1939 )、《變形記》( 1915 )、《在流放地》( 1919 )、《鄉村醫生》( 1920 )、《飢餓藝術家》( 1924 )。
意識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國小說家。《月桂樹被砍掉了》( 1887 )。
馬塞爾·普魯魯斯特,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威廉·福克納,同美國小說家。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 1929 )、《我彌留之際》( 1930 )獲得 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小說家《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們的蘇醒》( 1939 )。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小說家。《達羅衛夫人》( 1925 )、《副燈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義:薩特,法國小說家,短篇小說集《牆》( 1939 )、獲得 1964 年諾貝爾獎。長篇小說《惡心》( 1938 )、劇本《蒼蠅》( 1942 )、《間隔》( 1945 )、《死無葬身之地》( 1946 )、《骯臟的手》( 1948 )、《魔鬼與上帝》( 1951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學著作《存在虛無》( 1943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1947 )、自傳《詞語》( 1955-1964 )。
加繆,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鼠疫》( 1947 )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 )、《隨落》( 1956 )、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 1957 )、散文集《反與正》( 1937 )、《婚禮》( 1939 )、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說派:娜塔麗·薩洛特:法國小說家。《向性》( 1932 )、《一個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館》( 1959 )、《金果》( 1963 )、論文集《懷疑的時代》( 1956 )、自傳《童年》( 1985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小說家《米蘭弄堂》( 1954 )、《時間的運用》( 1956 ,又譯成時間表)、《變》( 1957 )、《變》(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國小說家 1958 年獲諾貝文學獎,《草》( 1958 )、《弗蘭德公路》( 1981 )、《風》( 1957 )。
羅伯·格里耶,法國小說家。小說《橡皮》( 1953 )、《窺視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宮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復》( 2001 )等,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 1961 )、傳奇故事《重現的鏡子》( 1985 )。
魔幻現實主義:
胡里奧·科塔薩爾(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諾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 )哥倫比亞作家 , 獲 1982 年諾爾貝文學獎,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1967 )。
中篇小說《枯枝敗葉》( 1955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說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禮》( 1962 )《惡時辰》( 1962 )、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 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凈的地區》( 1958 )《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鐵爾( 1904-1980 ),古巴作家。長篇小說《人間王國》( 1949 )、《消失了的足跡》( 1953 )、《光明世紀》(又譯成啟蒙世紀)(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圖里亞斯( 1899-1974 ),瓜地馬拉作家。長篇小說《玉米人》( 1949 )、《瓜地馬拉傳說》( 1930 )《總統先生》( 1946 ),獲 1967 諾貝爾文學獎。
何塞·瑪利亞·阿爾格達斯( 1911-1969 )秘魯作家
胡安·魯爾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說《佩德羅·巴拉莫》( 1955 )。

熱點內容
小說頭盔游戲 發布:2025-07-17 14:10:46 瀏覽:633
經典修真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4:06:09 瀏覽:995
都市小說連載小說 發布:2025-07-17 14:06:05 瀏覽:236
契科夫短篇小說歌女好詞好句 發布:2025-07-17 13:58:32 瀏覽:101
不小心找了總裁填報表的小說 發布:2025-07-17 13:53:28 瀏覽:279
都市小說里的暴君 發布:2025-07-17 13:30:40 瀏覽:624
臨界科幻小說大結局是什麼 發布:2025-07-17 13:13:58 瀏覽:74
姓霍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17 13:13:03 瀏覽:952
好看的仙俠小說古風言情 發布:2025-07-17 13:08:30 瀏覽:711
2011年現代言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7 13:08:22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