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茨短篇小說集
A. 寫作那些事|《短篇小說寫作指南》——新手寫小說的快速進階書 (1)
對於寫小說這件事我是一邊寫一邊琢磨的。從2021年年底開始寫我的第一本女性小說《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正因為沒有寫小說的經驗,所以迫切需要一本指導自己寫小說的書籍。
好在平時儲備一些書,於是在櫃子里翻出這本《短篇小說寫作指南》這一本書,准備在2022年過年的時候閱讀。在過年七天里,沒有什麼事情,除了一日三餐和陪孩子,所以一有時間都在看這本書,只用六天的時間便看完了。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一書不是哪個人的個人著作,而是一本由多位作家、編輯的文章編撰成的合集,該書的目的正如書中的副標題那樣地寫道:「一本書講透寫作,讓你也能寫出好故事猜凳」。
其實對於是否能通過讀一本書就達成那樣的目標,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認為它頂多隻能叫定心丸,讓我們這些新手能快速上道以免走偏,我們絕非看了一本書就能真正掌握寫小說奧妙的。
在不同的認知和感受力條件下,我們寫出的小說屬於不同的層次,就像雲層的分布,在對流層磕磕碰碰、結結巴巴,越往上到平流層我們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但是通過看《短篇小說寫作指南》這本書至少能夠讓我們明白一本小說它的核心構成要素是什麼,如何從一個業余寫作者一步一步向專業的寫作者邁進。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一書圍繞短篇小說寫作具備的要素排列組合不同作家和編輯的文章,分為:
圍繞對這本書並結合自己寫第一本女性小說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共勉。
起步階段,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在《序言》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
嘩鎮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可能都是初學寫作的人不自覺會想要問的問題,不論是問自己還是問他人。
就我自己來說,我走上寫作這條路是屬於上道較晚的那種,三十多歲了才開始愛上寫作。而且之前也沒有什麼文學功底,只是一直從事法律工作,多少養成一點嚴謹的思維習慣,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想自己有沒有寫作天賦。
當時只是出於一個世俗的目的,因為弟弟生病,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無力應對生活,想要變現,於是就找到平台開始寫。
寫著寫著我才發現在寫作這條路上的人很多,天資高的人也不在少數,自己也缺乏商業運營的頭腦,也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只是自己的讀者從一位數、兩位數增長,和文友的交流在亂兆粗增多,漸漸的就停不下來了。
決定開始寫,那寫什麼?
首先寫自己,「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小說寫作需要的是最為私密的個人情感。」「毋庸置疑的是,你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最貼近你個人的。你的夢想是什麼?野心是什麼?把它寫出來吧。」
其次是如飢似渴的閱讀,為了掌握好某個題材最好的方法是不斷的收集、整理和歸檔一切與主題相關的材料。除此之外,需要細致觀察身邊的人和周圍的世界。
我在寫自己的第一本女性小說過程中,是邊讀、邊寫、邊思考,對於女性問題的思考,除了日常的觀察,我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喜馬拉雅上聽波伏娃的《第二性》、渡邊純一的《不分手的理由》、《女人這東西》和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等,凡事與女性有關的書籍和朋友討論關於女性的話題我都有很濃的興趣。
在2021年的時候為了日更千字文,再加上年底加班所以無法應對日更,所以我開始寫《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這一本小說的前十四章。那算是第一稿,後來是在這十四章的基礎上修改添加的第二稿、第三稿。第三稿更名為《女性私語》在17K小說網發表。目前快要完本。
寫小說,我的體會是其實寫作的功夫在詩外。要多讀好書、多讀經典!
寫小說,從捕捉情緒開始,養成觀察我們的日常,感受我們身邊的人、事和物的習慣。可以說,不養成一顆敏感而具有感受力的心!
B. 2020諾貝爾文學獎出爐,有多少知名作家成了「陪跑王」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8日19時,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女詩人露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獲得今年文學獎,已經陪跑不知道多少年的村上春樹再次陪跑。還有米蘭昆德拉,是這次奪獎的熱門,但是最終很遺憾,諾獎給了露易絲。包括閻連科、殘雪、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美國方面,其實還是有一些比較知名的作家,比如托馬斯品欽,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唐德里羅,科馬克麥卡錫,約翰巴思以及瑪麗蓮羅賓遜等一眾作家。英國作家,還有伊恩·麥克尤,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等等陪跑者無數。
C. 現代美國文學作品有哪些
外國的現代文學主義流派及代表:
(一)存在主義文學: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惡心》,開創了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文學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哲學綱領。阿爾貝·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另一員大將,他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存在主義氣息。小說《局外人》(1945)和《鼠疫》,劇本《誤會》《卡利古拉》等,為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義的女將,是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是薩特的學生和伴侶。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
(二)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戲劇對白、怪誕、模糊、病態、醜陋的人物,若有若無的劇情,混亂不堪的思維,來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而這種怪誕的手法,貼切地表現了荒誕的主題。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並以其「反戲劇」、「反文學」、「先鋒派」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文學之林。尤奈斯庫:荒誕派戲劇創始人,1950年劇作《禿頭歌女》問世,1952年劇作《椅子》。薩繆爾·貝克特:1953年劇作《等待戈多》,轟動法國舞台,並確立了他在法國劇壇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聲享譽世界。貝克特於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達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塔拉納教授》。熱內:1947《女僕》,1956《陽台》,1958《黑人》等。哈羅德·品特:是一位英國劇作家,早期作品經常被歸入荒誕派戲劇。劇作《看房者》(1960),為他贏得了國際性劇作家的聲譽,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三)新小說派: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於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作思潮,也被稱之為「反傳統小說」。新小說派的基本觀點認為,傳統小說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總是試圖賦予生活以秩序和意義,但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20世紀以來小說藝術已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根源在於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墨守過時的創作方法,因此他們主張摒棄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從情節、人物、主題、時間順序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現實小說中的慣用語言,也必須徹底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重復使用,已變為「陳套」或「僵化」,失去了表達現代人復雜多變生活的能力。阿蘭·羅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宮中》(1959)。娜塔麗·薩洛特(女):《馬爾特羅》(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米歇爾·布陶:《路過米蘭》(1954),《變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蘭德公路》(1960)。為他贏得了「新小說」柱石的稱譽,奠定了在文壇上的地位。瑪格麗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點半》,電影劇本《廣島之戀》(1959)
(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是出現在美國的、一群鬆散的、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及作家的集合體。該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也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並以浪跡天涯為樂。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准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傑克·克魯亞克:小說《在路上》(1957)艾倫·金斯堡:詩歌《嚎叫》(1956)威廉·博羅斯:小說《裸體午餐》(1959)
(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說家們,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納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為事實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使他成為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庫特·馮尼格特: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小說的創作影響,達到頂峰。另外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馬斯·品欽:受業於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為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美國全國圖書獎。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是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為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小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為「反小說」的典範。約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影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六)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拉丁美洲文壇、賦有撼動世界轟動效應的重要文學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以小說為主要體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就是「將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及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去,做到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將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因此,人們將這種寫作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委內瑞拉—烏斯拉爾·彼特里:短篇小說《雨》(1948)。他率先將此術語,運用於拉美文學。古巴—阿萊霍·卡彭鐵爾: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長篇小說《總統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於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墨西哥—胡安·魯爾福:中篇小說《佩得羅·帕拉莫》(1955)。秘魯—阿格達斯:《深沉的河流》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70),《家長的沒落》(1981)。他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智利—伊薩貝爾·阿連德(女):長篇小說《幽靈之家》(1982),被譽為是穿裙子的馬爾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