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閱讀課堂
① 閱讀短篇小說的教學思路
閱讀短篇小說是個主動的過程。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做到這一點。
提問,想像,預測,聯想,思考
在上閱讀指導課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做參考。這些是主動閱讀技巧,讀小說,讀其他任何文字的東西,可以跳開文字本身,和作者給圈定的意義背後,你是否有嘗試去思考過?
預測,在現在的課文里也有提到,說明這種教讀法可以嘗試,到語文學習有不僅僅是掌握方法就是全部,這些是走向,我手寫我心等語文實踐能力,由此直接促進實踐活動,還有是由語識(我的理解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等。
教方法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
還有一句話,王老師說的好,研習過去的課,目的是為了未來的課。
老師課堂上的讓學生不知所措,其實也沒關系,因為有所獲,才是最後要達到的目的,一定要記住,不要要求完美,是對自我,學生以及課堂的最大尊重。
今天因為下雨,練習了四張毛筆字。不為了寫得多好,拿得出手,只為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去讓自己堅持做一件事情,不求目的,在意過程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
② 小說難寫亦難讀——讀畢飛宇《小說課》
坦率地講,我是個不大會讀小說的人。這個「不大會」,既是指我不怎麼會主動去讀小說,又是說我讀小說通常都讀不出其中的味道。因為讀的少,所以還沒怎麼學會如何品咂個中三昧。因為讀不出味道來,所以就越來越不想讀了。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差不多快要惡性循環了。
先說第一個「不大會」。
其實以前也是會的。
小學初中的時候,就看完了四大名著。意猶未盡,又找來《楊家將演義》《說岳全傳》《呼家將》《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唐全傳》《薛剛反唐》《封神演義》《三俠五義》……挨個看了一遍。大學時,愣是因為這個,被當代文學老師給大大鄙視了一番。
等後來看了《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才把興趣轉移到外國文學方面。初中四年(嘉哥我上學那會兒我們這兒實行五四制)總共看了不下三十部外世界名著,英、美、法、德、俄蘇文學都看過。所以大學在學習外國文學史的時候,就偷了個懶——沒有跟著老師進度去讀原著。
附帶一句:雖然那會兒還是小學初中,但我從不看任何學生版或注音版,只看原著——即使原著的版本可能並不是很好(上大學後才意識到讀書要選擇版本)。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我這里一直都說的是看書而不是讀書。是的,那會兒真的是看書,因為只看故事情節,並沒有想過背後的意蘊。
什麼時候開始「不大會」的呢?就是上了大學。一方面是因為閱讀興趣太廣泛了,所以經常游移,分給小說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另一方面,就是在學習了各種文學理論與文學史課程之後,才發現原來小說的內涵可以如此豐富,卻依然沒學會怎麼讀,所以就慢慢不怎麼讀了。
這就是第二個「不大會」了。
我們通常說一篇文章好,大概都是以自己的閱讀審美標准說的。有的好在深度,有的好在格局,有的好在氣勢,有的好在邏輯,有的好在情致,有的好在辭藻……不一而足。
就創作者而言,其文章所體現出來的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曹丕對此曾評論說:「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但一篇文章,特別是名篇,往往又不會僅僅具備其中一點。
小說也一樣,而且小說還須加上人物和情節。但我所能解讀到的,只有後面這六點,第二點勉強,而第一點,我是斷然難以領悟到。這就是我說的「不大會」,因為你從中讀不到深度與格局,那你僅僅是看了一個故事而不是讀了一部小說。當然,也可能是小說本身只是一個普通故事而已。但我所讀的幾乎都是業內公認的名篇,比如茅獎作品,所以讀不出其中味道自然就是我的問題了。
同時我還發現:我所喜愛的小說,多數不是學院派所重視的那些。比如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即使已經出齊全套作品第十年了,即使已經被拍成電視劇了,卻依然沒有成為當代文學課堂的解讀作品之一。又如世界級科幻經典大師儒勒·凡爾納,據統計,他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但在課堂上依然難與同為法國人的司湯達、福樓拜、莫泊桑等人分庭抗禮,更別說雨果、大仲馬和巴爾扎克了。
所以我嚴重懷疑自己:讀小說真的只是在讀故事。
按照當今對文學史的通俗劃分:中國文學史分為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此外還有一門所謂的外國文學史。而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授課內容,多以小說為主,所以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一直都是我的弱項。
但學院派人物多半都不是作家,至多算一個文學評論家,無論怎樣分析,都無外乎文本結構、人物形象、思想深度、藝術範式等。因而評論家們分析得多麼頭頭是道,卻還是會讓人感到與作品本身似乎總隔著那麼一層。即使薄如蟬翼,終究也是隔著。
可如果讓一個作家來分析小說作品呢?
前者有深厚的文學理論,後者有切身的創作體會。
這將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畢飛宇的新書《小說課》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這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
作為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的雙料得主,畢飛宇在書中只講了一件事,卻講清楚了這件事:這些經典小說為什麼好。
聽作家分析作品,感覺頗像武林高手點評武功秘籍,從內功到招式,從拳腳到兵器,信手拈來娓娓道來,毫無私密可言。
小說應該是入門門檻最低的一種文體了吧!可我們真的會讀小說嗎?還是如我這般,就看了個紅火熱鬧?
對於「文學的讀者」,畢飛宇在書中明示:「我們必須把『讀小說』和『看故事』嚴格地區分開來。」這好像是特意針對我而言的。
但作為寫作者兼閱讀者,擁有雙重身份的畢飛宇還會看到「文學的讀者」看不到的地方:「閱讀是需要才華的,閱讀的才華就是寫作的才華。」
與學院派人物不同,畢飛宇並沒有嘗試用什麼文學理論去解讀小說,僅僅運用了「文本細讀」的理念與方法,對小說的創作進行了還原式解讀。在庖丁解牛的還原過程中,展示了「閱讀的才華」。
那這份才華是如何展示的呢?
首先就剔除了一個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一部小說的篇幅越長、人物越多、情節越繁,則主題越深入、藝術性越高、批判性與現實性越強,這篇小說就越好。
畢飛宇卻開宗明義告訴我們:「小說的格局和小說的體量沒有對等關系,只和作家的才華有關。」
看到此句,頓覺當頭棒喝。
談及小說的體量,就需要剔除另一個錯誤觀念: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從來都不是小說這一事物的不同長度,而是三種根本不同的文體。即長篇有長篇的結構,中篇有中篇的結構,短篇有短篇的結構。
那麼如何讀小說呢?
《一》
亟待解決的事情就是學會處理小說內部「大」與「小」的關系。
「只盯著大處,你的小說將失去生動,失去深入,失去最能體現小說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著小,我們又會失去小說的內涵,小說的格局,小說的輻射,最主要的是,小說的功能。好的讀者一定會有兩隻眼睛,一隻眼看大局,一隻眼盯局部。」
「大處」是什麼?思想性。
但畢飛宇又告訴我們:「思想性這個東西時常靠不住。」
為什麼?「思想性的傳遞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實更需要作家的藝術才能。沒有藝術才能,一切都是空話。」因而作家的才華極其重要。「才華不是思想,但是,才華可以幫助作家逼近思想。」
而把思想性落實到藝術性上,就是一部作品「莎士比亞化」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作家有時都說不上話。
為什麼?因為這一進程,是作品內部邏輯化的進程,而邏輯的發現與作品的細節息息相關,這就是作品的「小」了。
《二》
作為文學作品,小說並非不講邏輯。恰恰相反,小說其實是極其需要邏輯的。邏輯貫通了小說的情節,使得事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在恰到好處的時候作出的必然選擇。而這一點,很多時候都被讀者忽略了。而畢飛宇對常見作品的解讀時時有新意,正是因他注意到了邏輯。
越是偉大的作品,越具備邏輯。作家筆下的邏輯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這也再次印證了「人情練達即文章」。
一部成熟的小說,其故事情節的演進並不是由作者設計出來的,而是故事人物自己走出來的。因為成熟的小說必然有其自身的成熟的邏輯,作者的刻意寫作,反而是對邏輯的一種侵擾。只有不合格的作家才可能肆意妄為,隨意擺弄人物的命運。因而,「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權力就越大,反過來,他的能力越強,他的權力就越小。」
但小說比邏輯要廣闊得多,「小說可以是邏輯的,可以是不邏輯的,甚至於,可以是反邏輯的。」
這里的反邏輯並不是說違背生活邏輯,而是不按生活邏輯的套路出牌,用逆向邏輯關系隱去正向邏輯梳理,也就是小說的言外之意,「你從具體的描寫對象上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達的真實內容」,一如畫中的飛白,要靠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領悟。
而反邏輯的飛白,真有那麼神奇嗎?
《三》
這就是美學上的距離問題了。距離問題,就是認知問題。
准確是美的,它可以喚起審美。
審美的心理機制,來源於符合生命目的、符合生命規律。
但由於文化背景,會產生認知差異,認知差異決定審美方式。
而歷史慣性,會把這種審美方式積淀為審美趣味。如《紅樓夢》的作者只能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還只能是中國的一個詩人。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審美是藝術上的事,是藝術家的事,真的不是。審美是每一個人的事,在許多時候,當事人自己不知道罷了。」
寫小說,要有趣味。讀小說,也要有趣味。讀懂小說,更要有趣味。
「審美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價值訴求,蘊藏著價值的系統與序列。可以這樣說,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質量往往取決於這個民族和這個時代的審美願望、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如果我們因為貧窮而在心理上剔除了美呢?
畢飛宇警示了兩個後果:美的麻木、美的誤判。
讀與不讀小說,我們都要保持審美願望、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四》
小說寫的是什麼?人,確切說是人的問題。
人的什麼問題?人的忠誠,人的罪惡,人的寬恕。
然而,「僅僅是人的忠誠、人的罪惡、人的寬恕依然是淺表的,人的忠誠、罪惡、寬恕如果不涉及生存的壓力,它僅僅就是一個『高級』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低級』的問題。對藝術家來說,只有『低級』的問題才是大問題,道理很簡單,『高級』的問題是留給偉人的,偉人很少。『低級』的問題則屬於我們『芸芸眾生』,它是普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繞過去,這里頭甚至也包括偉人。」
因而,「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都有一件大事情要做,就是小說人物的性格發育。短篇小說由於篇幅的緣故,它是不允許的。」
小說的不好寫,主要來自小說人物的塑造。從這一點來說,短篇小說更難寫。
如何塑造人物呢?畢飛宇借用李敬澤的說法,「作家的手不能抖」,特別是寫到關鍵的地方,「手抖」了,「小說就會搖晃,小說就會失去它的穩固和力量」。「在虛擬世界的邊沿,優秀的小說家通常不屑於做現實倫理意義上的『好人』。」
心慈手狠,大約是大師級作家的共同性格特徵。
人物與人物,構成了小說情節,但小說家往往喜歡兩種:「理直而氣不壯」和「理不直而氣壯」,因為「這里頭都是命運」。
《五》
在本書《後記》中,畢飛宇坦言:「我在講解小說的時候,大部分時候圍繞的就是作家四要素。」所謂四要素,國際上通行的說法是:性格、智商、直覺和邏輯。邏輯與性格,前文已有談論,下面只單獨說一下智商和直覺。
這里的智商,我覺得其實就是天賦,在文學上的天賦,直覺亦然。而關於天賦,畢飛宇認為「天賦是沒法教的」,但他相信「天賦是可以發掘的,天賦也是可以生長的」,最終「會讓自己的天賦最大化」。
關於直覺,畢飛宇說:「直覺是小說家最為重要的才華之一,也是一個作家最為神奇的才華之一。」與天賦一樣,「直覺也許真的就是天生的,它很難培養。但是,如果你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讀到普通讀者讀不到的東西,你的直覺會得到歷練,慢慢地變得敏銳。」不過,「直覺也有撲空的時候,但是,一旦對了,它的精準度遠遠超過邏輯。」
本書通過選取幾部經典作品進行解讀,介紹了小說閱讀欣賞和寫作技巧的不同側面,但「文學有它的標准和要求」,因而畢飛宇跳出了傳統的「作者中心論」,以作家四要素來解讀小說。畢飛宇自謙,這樣解讀不一定合適,但也許比「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說。
可我覺得:這樣講小說,既是解讀,更是解毒。
可這樣的解讀是否符合作者原意呢?
已經跳出「作者中心論」的畢飛宇才不會關心作者呢,他只關心文本。
他說:「小說是公器。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說,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
但當真是無法評判一個作者的出色與否嗎?
非也。
「考量一個小說家,要從它(按:原文如此,似指代作家的作品)的有效性和完成度來考量,不能看命題的大小。」因為,「面對文學,我們不能玩平面幾何,以為人類性就大於民族性,這是說不通的。」
所以就有效性和完成度而言,「作家在什麼時候生是重要的,作家在什麼時候死也重要。」
「文學是自由的,開放的,但是,相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文學未必自由。這個不自由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威逼與脅迫,而是來自於偉大作家的自覺,來自他們偉大的情懷和偉大的心靈。」
藉助作品思考生活,閱讀就成為了一場自我教育,永不停歇。
③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洛林·斯坦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Pwiz8rDCowu9PQ2ZwNAwGw
書名: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
豆瓣評分:7.8
作者:洛林·斯坦恩/塞迪·斯坦恩 主編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品方:99讀書人
原作名:Object Lessons : The Paris Review Presents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
譯者:文靜 等 譯
出版年:2019-5
頁數:362
內容簡介
《巴黎評論•短篇小說課堂》是一部短篇小說選評集,其中的所有作品都來自美國著名的文學雜志《巴黎評論》。
九久讀書人早在數年前就推出了《巴黎評論》最著名的「作家訪談」系列。其實在訪談之外,《巴黎評論》本身也是國際第一線的精品文學陣地,一直堅持刊發世界頂級的短篇小說,從一九五 三年創刊以來已積累了數百篇精緻的文字藝術品。二〇一二年,時任《巴黎評論》總編輯的洛林•斯坦恩邀請了二十位當代一流的短篇小說作家,按照他們自己的喜好與審美,各挑選一篇該雜志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並為之撰寫一則短評。之後,洛林•斯坦恩與塞迪•斯坦恩再將這些選中的小說和短評一起結集出版。
本書收錄的二十篇短篇小說各不相同,風格差異極大,篇幅長短不一,發表的時間跨度幾乎和雜志的歷史相當。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們都有著極高的質量,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代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水準和潮流風向。
針對這二十篇小說所作的評論也各有其旨趣,有的非常簡潔宏觀地概況了一整篇作品的風格特色,還有的非常細致具體地考察了文本的語句和措辭。總之,從作者的角度考察另一位作者的作品,這種專業的視角一定會讓讀者們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
《巴黎評論》是世界著名的文學雜志之一,從一九五三年起堅持刊發世界頂級的短篇小說作品,被廣泛地認為是國際第一線的精品文學陣地,自創刊以來已積累了數百篇優秀的文字藝術品。二〇一二年,時任《巴黎評論》總編輯的洛林•斯坦恩邀請了二十位當代一流的短篇小說作家,按照他們自己的喜好與審美,各挑選一篇雜志曾經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並為之撰寫一則短評。之後,《巴黎評論》雜志社再將這些選中的小說和短評一起結集出版。
④ 校園短篇勵志小說
每一次失敗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來,沮喪時看看勵志小說,勵志小說讓我們更加堅強。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校園勵志短篇小說,歡迎大家閱讀。
校園短篇勵志小說(1)
那個男生總是單手插兜,站在教室的窗邊時,金燦燦的陽光總會灑滿臉龐,偶爾聳聳肩,一副什麼也不在乎的表情。
像所有十六七歲的女孩子一樣,在看見他的一剎那,她便不由自主地心動了。
後來她打聽到,他喜歡收藏郵票,於是買了好多,各種樣式的都有,常常放在手中仔細地摩挲,幻想著有一天這枚自己接觸過的郵票能被他觸碰。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她遲遲沒敢送出去,站在他身邊已經是一種奢侈了,她不敢追尋更多。當月考成績出來的時候,他的名字出現在全校前幾名的位置——她覺得自己離他又遠了一大截。
於是她開始拚命地學,正如所有青春里的痴情人一樣,在室友呼吸均勻的時候,自己卻貓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如同小偷一般地做令人頭昏腦漲的物理題。學累了,就想一想他。困了,就罵自己。委屈了,就自己一個人抽泣一會兒。
那一天她學到了凌晨,總覺得他在叫自己的名字,雖然知道是幻覺,卻還是躡手躡腳地起來,看著窗外發呆,看著太陽慢慢出來,她第一次知道等待的滋味多麼煎熬,就像耗盡了整個生命。
她也開始研究郵票,其實以前從來不知道原來郵票有那麼深厚的歷史,竟然有那麼多講究,臉貼著屏幕不敢有一絲怠慢,這就是他喜歡的東西啊。久而久之,室友都開始避開她,因為她睡得越來越晚,越來越孤僻,不是捧著物理題就是盯著手機屏幕,要麼就是在班級里偷偷摸摸而又害羞地用眼神追逐某一個人。前兩樣室友不一定能看明白,但是最後一種舉動,是人都看得出來,是因為那個帥哥。
某一日,她正要上廁所,在操場上走著,卻突然被人拖進廁所與牆壁之間的夾角里。面前站著學校的女老大,她一把拽起她的辮子,然後暴怒地甩到地上:“你什麼意思?”
“我……怎麼了?”她被無來由的質問嚇了一跳,眼淚馬上奔涌而出。
“你怎麼了?你整天盯著他看,你什麼意思你!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兒小心思,你課桌里有他最喜歡的郵票!是不是他給的?”她搖著頭說不是,卻印證了她喜歡他,於是對面的人掄起一拳便開始打。
她蜷在角落裡,是那麼無助,只能任憑身上的疼痛蔓延到心裡。最後自己鼻青臉腫地回到宿舍,也沒有人敢關心,因為關心她就是和那個女生過不去。她一頭栽倒在小床上,痛哭起來。
從那以後,她沒有停止喜歡他,只是比以往更加謹慎了。那些郵票被那個女老大給扔了,不過自己可以再買——即使她不會送出去。
自己就是那麼卑微,連送出郵票的勇氣都沒有,畢竟他那麼完美啊。他幾乎不用努力就可以為班級爭光,可是自己即使廢寢忘食地學,也只能保持班級中游的成績;他笑起來永遠那麼好看,可是自己的臉上布滿雀斑;他舉手投足都那麼酷,可是自己笨拙得像一個傻子;他永遠是班級里的焦點,可是自己那麼默默無聞。
直到畢業,她也沒有把郵票送出去,剩下的只是一場又一場盛大的臆想而已。床下慢慢積攢了四大盒郵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只是有的時候,活累了,便會拿出來看一看,好像那個少年還在自己身邊。
那些年華,無論是什麼樣子,無論有多少瑕疵與遺憾,都會被人銘記。因為在那個年紀遇見令自己心動的人,並且竭盡全力地、默默地愛過了,便是一個普通人的最美的經歷。
而她面對轉瞬即逝的歲月,只能嘆一口氣:對不起,青春,我曾那麼怯弱而平凡。
校園短篇勵志小說(2)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做公益是件門檻很高的事情,不僅要有足夠多的金錢和時間,還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如果有人告訴你動動手指,不花一分錢就能做公益,不僅利人而且利己,你是不是會產生做公益的沖動呢?有這樣的一個90後大學生,創辦了一種全新的公益平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公益成為可能,他就是米公益的創始人王子。
王子畢業於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雖是人們眼中的高富帥,他卻不熱衷啃老享受,而是想著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在上大學期間,他和同學就經常參加一些志願活動,而有件事情觸動了他想創新公益的想法。
有一年,他跟隨廣州志願服務隊到敬老院送溫暖,他們陪老人們說笑聊天,喂老人吃水果點心,老人都非常開心。期間,一個老爺爺調侃地說,“像你們這樣經常來的人不多,很多人獻愛心是帶著任務來的,本心裡不是心甘情願的。有些人送來用的東西,送完就走了,也不管你會用不會用,也不管壞了咋辦,連個回訪也沒有。”
老爺爺有些不順耳的話給了王子的靈魂很大的觸動。反思社會上,確實很多獻愛心送溫暖都流於形式,使好事變成讓人尷尬的事。可如何才能讓大家心甘情願做公益,又樂在其中呢?
2012年底,即將大學畢業的王子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同學莫子皓,因為當時兩人皆因成績優異分別被保送北大和清華研究生,正好無事可做。兩個充滿激情的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心做人人都能參與的公益。
他們拿出了自己的10萬元獎學金,組建了開發團隊,利用對互聯網熟悉的優勢,推出了一款健康有趣的米公益App,手機用戶只要動動手指,然後按照提示扭扭脖子、伸展四肢、給家人打電話、做運動、學知識,就能獲得虛擬“米幣”從而兌換物資,再指定捐贈給某個公益活動。既向人們在細微處傳遞了健康生活的理念,也輕松地點燃了普通人的公益夢想。
起初,王子周圍的同學對他們的做法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事情確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前期,為了解公益的需求,他們走訪了多家民間公益組織,雖然整天累得精疲力竭,但他們累並快樂著。他們了解了更多需要捐助者的切實需求,如有的公益組織需要玩具,有的需要衣物,有的需要一些知識的培訓,有的需要工作崗位等等,這對他們設計對口捐助,提高公益的效率奠定了基礎。
米公益的平台搭好後,接下來要找到捐贈企業。王子缺少和企業打交道的經驗,於是在微博上艾特了數家企業的領導,只有少數幾家回復他,大多企業都不肯和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去冒險。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北京的幾家公司和他們達成了合作,令王子欣喜若狂。企業捐贈了物品,王子可以根據企業的特徵為其找到不同的公益渠道,並在米公益的所有平台上給予宣傳,比企業純拿出錢來做廣告,更能讓人接受,效果反而好的多。
為了宣傳米公益,他們建了官網、微博、微信,他們從微博上傳了公益項目視頻進行宣傳,並給一些大V們發私信請求給予推廣,卻遭到網友投訴,原因是散布不實信息,有打公益的名行騙的嫌疑,結果賬號被封殺多次。在微信上宣傳,網友還在質疑,他們的物資是否真的捐出去了,會不會被他們變賣私吞?
由於人們對米公益的認知不足,加上這個年代誠信缺失,他們的一腔熱情遭到了質疑。做好事怎麼就這么難呢?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王子。盡管如此,現實中的艱難卻擋不住公益帶給他們的滿足感,正如王子所說:“快樂有兩種: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從米公益里,這兩種快樂我都能感受到。”
自從2013年7月17日,米公益正式上線,與他們合作的公益組織和企業越來越多,其中包括當當網、京東商城等。如今,米公益已經成功策劃了多次線上公益活動,10萬“米農”在不同的公益項目中獻出愛心,有為盲童錄制有聲讀物公益項目募捐,有為自閉症兒童送玩具,為西藏學生捐贈毛衣等等。而更多的網友不僅線上“買米送米”,還熱心線下公益活動。他們在不斷地傳播著正能量,這令王子非常自豪和開心,真實感受到:做公益真的沒那麼難。
王子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在公眾眼裡,90後是享樂、脆弱、自私又叛逆的,我想讓大家知道90後也有責任,也有擔當,因為經過磨勵的青春更飽滿,有擔當的青春更精彩!”
同樣是青春年華,怎麼度過是個人的自由,而只有那些擔當的青春才更厚重、更有價值。
校園短篇勵志小說(3)
“王老師用一個善良的謊言,挽救了我們的青春。”
那時,我還在初三讀書,正是情感懵懂的時候。同桌是個女生,一個很美的女孩,一笑,讓人心中一片明亮,好像面對一片春草,一片山花,十分舒暢。
女孩愛笑,愛嘰嘰喳喳地說話。說話時,望著人,長長的睫毛一眨一眨的,彷彿蝶翅一般,給人帶來一片清涼。
有一天上午第四節課,是班主任王老師的。他是帶語文的,戴著一副眼鏡,能說會道,而且古詩詞基本功很好,隨便一首詞,分析得鳥語花香春光燦爛,讓我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可是,他又有一個缺點。
他把班上女生男生看得忒緊,不許走得太近,不許有戀愛跡象,用他的話說:“豆子大的娃娃,好好讀書。”
誰知,那天上課時,就發生一件事。
當時,他正在滔滔不絕地講課,眼睛突然一斜,馬上停下了,然後快步走到我面前,伸出手說:“拿出來!”我紅了臉,左顧右盼,假裝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暗地裡,把手中一張紙條揉成團,悄悄丟在地上。誰知,這個細小的動作仍被他看見了。他俯下身子,拾起那個紙團,嚴肅地對大家說:“這是吳曉蒙給周至的紙條。”吳曉蒙,是那個女生。周至,就是我。
他說,自己最近經常聽到有同學反映,說我們兩人走得很近,總有些不信,不料,今天竟讓自己抓了個現場。
說完,他得意地轉身問同學們:“我曾經說過,這樣的紙條抓住該怎麼辦?”
大家聽了,異口同聲地回答:“讀!”
他打開來看看,眉毛一跳,瞪大了眼。大家以為他不想讀,都起鬨道:“讀,讀。”他點點頭,咳嗽一聲,字正腔圓地讀起來:“周至同學你好,你的英語那麼棒,能教一下我嗎?我特想考上重點高中。”
他讀完,露出一臉失望的神情,笑著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回事。”
大家都不說話了,望著我們倆。
他嘆了口氣:“看來,是我想錯了,把同學們的關系想得太復雜了。現在,我得向他們道歉。”
他說完,真的向我們道歉了。接著,他向全班同學號召,向吳曉蒙和周至同學學習,一個桌子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且,他當場預言,吳曉蒙同學和周至同學有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中考一定能考上重點中學。
全班同學聽了,都鼓起掌來。
他笑著,把紙條隨手裝入衣兜,也跟著鼓起掌。
我和吳曉蒙都紅了臉,很不好意思地低著頭。
以後,我們班竟然沒有早戀現象發生,即使有這樣苗頭的學生,也停止了。大家整日擠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學習,如一群鳥兒。我,還有吳曉蒙,竟然成了大家效仿的對象。我們當然不甘落後,不只是我們成了大家的榜樣,更因為,王老師在課堂上為我們打了保票,說我們一定能考上重點高中的。
那年,我們班考得出奇地好。
我和吳曉蒙都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高中。
臨走,王老師拿出那張紙條,悄悄還給了我。那張紙條上寫:周至,我很喜歡你,你呢?
紙條的背面,是一行龍飛鳳舞的字,是王老師的:芽兒只有茁壯成長,將來,才會長成大樹,才會在事業上開出紅碩的花朵,否則,只能早早凋謝。我相信,我的學生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張紙條,我一直夾在筆記本中。
多少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經忘記,獨有那件事,還有那個善意的謊言,以及那張紙條,我永遠忘不了。因為,王老師用一個善良的謊言,挽救了我們的青春。
⑤ 小說課|畢飛宇讀小說和寫小說的20條技巧
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寫出來了。
——畢飛宇
畢飛宇的《小說課》有八章內容,每章以1~2篇經典短篇小說為例,講解小說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語言淺顯幽默,分析深入淺出,對於提高故事讀寫水平很有助益。
書中關於讀小說和寫小說的20條技巧,整理如下:
小說是公器:讀小說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於激勵想像、激勵認知。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讀者的閱讀超越了作家,是讀者的福,更是作家的福。
好的讀者:一隻眼看全局,一隻眼盯局部,既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大,也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小。
小說的基本面:無論閱讀什麼樣的小說,都要找到小說的敘事時間和小說的敘事空間。
小說的節奏:該上揚的時候,你要有能力揚上去。到了往下摁的時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摁得住。正所謂」猶如看蒼山綿延,猶如聽波濤洶涌「。例如《促織》的節奏:低谷——反彈——最高峰——冰窟窿——海狗——反彈。
小說的抒情:小說不像詩歌、散文,小說不抒情,有時反而控制感情,小說不宜」抒發「,只宜」傳遞「。正如張愛玲所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小說的邏輯:處處體現生活的必然性,合目的,合規律——這是審美的心理機制。林沖的落草之路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偶然的。
小說的反邏輯:不按照生活的邏輯發展小說,用「不寫之寫」給讀者製造「飛白」——這是審美的心理距離。例如曹雪芹筆下,最起碼有兩個王熙鳳,一個是面對著秦可卿的王熙鳳,一個是背對著秦可卿的王熙鳳。
小說的結構:非故事類小說更適合點面結構,運用「先整體後局部」的完形心理學原理,讓讀者自己補白言外之意。
小說的人物:碰到難寫的人物,比如詩人,可以使用鋪墊手法,也就是修樓梯,而且鋪墊要非常簡潔,防止小說臃腫。
小說的人物:塑造人物,一半在敘事層面,一半在輔助層面,即鉤沉、前史。如楊二嫂年輕時的綽號是「豆腐西施」,後來是「圓規」,綽號的變化體現了性格發育。人物塑造的還有個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寫出與他(她)的身份向匹配的勞動。如苔絲的形象伴隨著她的勞動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了。
小說的對話:描寫和敘述是作家之權,而對話則是作家很難把控的,對話呈現的是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作家個人的語言風格。
海明威式對話:簡潔,能省則省,一句頂萬句。凹進去,不解釋。有力量,有壓迫感。只描寫,不敘事。像電影語言。
李商隱之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李商隱之痛」,憋在心裡頭說不出口:我痛苦啊,到現在都當不上宰相。李商隱說:「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袍未曾開。」
短篇小說的篇幅是合圍而成的家庭小圍牆,講究「一枝紅杏出牆來」的「出牆」,講究「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內容大於形式叫悲壯,內容等於形式叫優美,形式大於內容叫喜劇。越虧空、越誇張,喜劇效果就越濃。
小說家喜歡兩件事:一是理直而氣不壯;二是理不直而氣壯。這里頭都是命運。
悲劇是無法迴避,有必然性。別林斯基說:」偶然性在悲劇中是沒有一席之地的。「古希臘人稱悲劇為」命運悲劇「,因為是」看不見的手「,而不是人類自身導致的悲劇。
審美的心理距離:西方講「物——物」的距離,也就是「實——實」的距離。東方講「物——意」的距離,即「實——虛」的距離。如國畫中的飛白。文已盡而意有餘。
好作家有一種天賦叫直覺,就是他知道該怎麼寫。畢飛宇說,我個人之所以如此熱愛寫作,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體驗直覺。它是一種生理快感。
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