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短篇小說名家有誰
❶ 除鄧友梅.蔣子龍.梁曉聲.張賢亮.賈平凹.張抗抗.池莉外,當代還有哪些小說家比較優秀
洪峰、余華、格非、
葉兆言、林白、陳染、
史鐵生、陳忠實、張潔、
方方、張煒、張承志、
王蒙、從維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當代是指現在還活著的還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後者,更多。
更多資料見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
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1984
年發表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 期),引起廣泛關注,
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小說《樹王》、《孩
子王》相繼問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
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淀。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
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
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蔣澄海,筆名還有莪伽、克阿、納雍、林壁等。浙江金華人。
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但自五歲起被寄養在一位貧苦農民「大堰河」
家裡,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詩歌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次年赴法留學,修繪畫。1932年回國,
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 月被捕入獄。以在獄中寫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5年出獄。抗日戰爭爆發後,
加入中華全國文協。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於魯藝文學系,主編
《詩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華北聯大文學院副院長、華北大
學第三部副主任等職。1949年隨軍進京,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軍代表、
中國文聯籌備委員會常委、中國作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人民文
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調往新疆生
產建設兵團。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發表詩作。1979年平反。
後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理事等職。他的早期創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陽》、《火把》等詩集,
多寫勞苦大眾、民族命運和社會黑暗,呈現悲愴、高昂、亢奮的重彩
格調,由於在詩歌創作中強烈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和洶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並使他得到「火把詩人」的稱號。
50年代發表了一些圖解政策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顯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寫域外題材的作品則得到評論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復出後,發表了大量詩作,使詩壇震驚,包括《光的贊
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和許多短小篇什,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
創作風格,並且更為凝練、深沉。1949年以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
《寶石的紅星》、《海岬上》、《黑鰻》、《春天》、《歸來的歌》、
《彩色的詩》、《雪蓮》、《域外詩集》等。其中,《歸來的歌》和
《雪蓮》分獲全國第一、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另外著有理論集《
詩論》、《艾青談詩》、《艾青論創作》等。譯作有凡爾哈侖《原野
與城市》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享有廣泛聲譽。1985年,獲法國
藝術最高勛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黃樹
輝等。原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會的英文
補習學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國語專業學校。在學期間,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禮,並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構成了他前期創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國留學,開始文學創作,1929年《滅亡》
的發表並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此後20年,他創
作、翻譯了大量深受青年喜愛的作品。1949年以後,歷任中國文聯常
務委員、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和作協上海分會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幹校」回上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
全國政協副主席。他的作品經歷了幾個變化,3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噴發傾吐對不合理社會的痛恨和對理
想社會的執著追求。而後對現實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開始關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劇,發表了《寒夜》、《憩園》等感情更蘊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為後來的批評界更為推崇。50年代開始從小說創作逐漸轉向
散文創作,跟隨政府號召寫新題材、新主題,寫出了不少遵命文學,
喪失本來的藝術個性,但也有像《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這樣
在當時獨具一格的報告文學集。經歷「文革」後,思想又有了新的認
識,感情更內斂,一部拷問自我和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隨想錄》
閃爍著一個歷經苦難的世紀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該作1989年獲
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一生堅持人道主義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卻筆耕不輟,近年仍繼續他的「隨想系列」的創作。享
有廣泛的國際聲譽。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 年獲法國
「榮譽軍團勛章」.1990 年獲蘇聯「人民友誼勛章」,日本「福岡亞
洲文化獎特別獎」.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筆名屈鐵、行者、八戒、趙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畢業於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范學校後,曾擔任過小學、中學教員和
編輯工作。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參加文學研究會。1926年參加北伐,
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國,參加左聯。後在
南京交通部任職。抗戰爆發後,在「孤島」上海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編《譯報》、《譯報周刊》、《民族公論》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亞。1948年進入華北解放區,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二處副處長。
建國後歷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社長兼
總編輯。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有自己的見解。1954年
修訂出版文藝論著《文學論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藝報》、《人民文學》發表雜文,提倡人道主義文學。其中《況鍾的
筆》、《論人情》傳誦一時。部分編輯出版為《遵命集》。還創作了
歷史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等。在50年代反傾運動中,因提倡
「人性論」遭批判和撤職處分。1960年又被指為修正主義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從事東南亞歷史研究工作,編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瘋而死。
白樺(男)(1930- )
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1938年因日軍佔領信陽逃難,1939年
父親被日軍殺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陽師范藝術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開始文學創作,詩歌處女作發表在信陽的《中
州日報》。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中原野戰軍宣傳員。1952
年調任昆明軍區創作組長。1955年調總政創作室。1958年因《森林裡
的故事》被劃為右派,開除軍籍、黨籍。後在上海當鉗工3 年。1961
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1964年重返軍隊,任武漢軍區創作員。「文革」
期間曾在新疆度過數年。1979年恢復名譽。1985年轉業,調中國作協
上海分會。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作協上海分會
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邊疆時期出版詩集
《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之歌》,長詩《鷹群》、《孔雀》,小
說集《邊疆的聲色》、《獵人的姑娘》等,以單純、明凈的熱情將斗
爭生活與邊疆風物融匯一體。1977年開始文革後的創作活動。著有詩
集《情思》、《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等,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
等,電影劇本《苦戀》(與彭寧合作)、《今夜星光燦爛》、話劇
《吳王金戈越王劍》等。其中詩歌《春潮在望》獲1979-1980年全國
中青年詩人優秀詩歌獎。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言《沒有
突破就沒有文學》,引起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共鳴。他的後期作品尖銳
地對社會現實、歷史文化進行批判,引起較大爭議。1981年,電影
《苦戀》受到批判,但仍堅持創作不止。他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為數不
多的能進行多種文學體裁創作的作家。
殘雪(女)(1953- )
原名鄧小躬。原籍湖南耒陽,出生於長沙市。1966年小學畢業。
四年後,進長沙一街道小廠當銑工十年。後為服裝縫紉個體營業者。
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參加中國作協。出版有小說集《天堂里
的對話》、《黃泥街》,長篇小說《突圍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鋒」
色彩的小說《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
思》等在讀者和批評界中反響頗大。她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現代派作品的影響,以臆想、夢囈的手法組織神秘荒誕的
敘述氛圍,造成朦朧晦澀、離奇可怖的審美意象。小說有一種對人性
丑惡的近乎殘酷的透視力,對人類生存的悲劇本質進行無可保留的暴
露,表現其獨特的生命體驗。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原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1923年入南開
中學,是南開新劇團的活躍分子。1926年發表沒有引起注意的處女作
《今宵酒醒何處》(中篇小說)。1929年升入南開大學,次年轉入清
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話劇劇本《雷雨》
(《文學季刊》1934年1 卷3 期),復雜的戲劇沖突和卓越的藝術魅
力立刻引起轟動。大學畢業後入清華研究院深造,後因故輟學,開始
教育活動,先後在保定中學、天津河北女子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南
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處任教。在《雷雨》之後,他又創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響巨大的話劇劇本,確立了其中國現代話劇大師的
地位。抗戰期間,在重慶參加文化界抗敵活動,寫了《蛻變》、《北
京人》等作品,並改編巴金的《家》,都獲得了廣泛好評。1946年應
邀赴美國講學,同年底回國。1947年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任教,
在上海文華影業公司工作。1949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第
一屆中國文聯常委,後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0年任北京人民藝
術劇院院長。建國後,積極參與黨領導的各項文藝運動,寫過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創作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多
幕話劇《明朗的天》,在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中獲劇本一等獎。
1960年完成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歷史劇《膽劍篇》(與梅阡、
於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沖擊,在人藝門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來委託的描寫民族團結的歷史劇《王昭君》,在慶祝建國三十
周年獻禮演出中獲戲劇創作一等獎。後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人大
常委、中國劇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執
行主席等。總的來說,他的早期戲劇創作成就突出,是中國現代話劇
成熟的標志。然五十年代以後的創作因多應時事、政策而作,受各種
限制,沒有取得前期作品所達到的成就。他吸收了傳統戲劇和西洋戲
劇的雙重營養,善於應用各種創作技法,擅長對戲劇沖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畫,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戲劇氛圍的詩化處理更是其劇
作獨具一格的要素。對於人性和命運的探索是其劇作的永恆主題,也
使得他的劇作的藝術生命長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雷雨》等劇作至今還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為底本的電視、電影作
品也不斷出現。
❷ 給我介紹幾個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
莫言:寫作數量和精神體積都達到了難得的高度和廣度。 韓少功:他的寫作證明智慧是文學不可或缺的根底。 蘇童:具有文學才子的一切稟賦。 賈平凹:少數幾個形成了自己的鮮明語言風格的作家。 林白:語言的妖嬈下面,充滿著她對生存的本質性體驗。 於堅:詩歌樸素大氣,散文自成一路。文學格局大。 格非:優雅而絢麗的語言才華、堅韌的寫作耐力均不多見。 麥家:智性寫作的典範。把小說的邏輯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東西:以幽默、荒謬寫盡人世滄桑。敘事有現代感。 劉亮程:對大地和大地上的事,一直存著骨血般的感情。 余華:文字具有力量、幽默、簡約等多重品質。 王安憶:以小寫大,以綿密、細致寫世俗生活的範本。 鐵凝:她有力地寫出了令人傷感,甚至令人絕望的善和溫暖。 史鐵生: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健全、深邃的思想。一個精神奇跡。 閻連科:在一種絕境生存中,探索了人性悲傷的深度。 陳希我:強悍的筆力下,使活著的意義問題重新站立在了我們面前。 北村:「心靈」是他小說真正的主角。真正的靈魂敘事者。 阿來:在小說寫作中恢復了神秘、空靈、優美的話語品質
❸ 我國現代文學三巨匠是誰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是誰
現代文學三巨匠
魯迅、郭沫若、茅盾
「三巨匠」是對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貢獻的評價。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有以下三人: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只有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