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短篇小說營地
Ⅰ 海明威有哪些作品
1、作品:
(1)《太陽照常升起》
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反映了這代人意識覺醒後卻又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2)《午後之死》
在書中對鬥牛做了極為詳盡而深入的介紹和論述,指出鬥牛士在鬥牛場上的生死表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死在午後》中通過對鬥牛運動的介紹,闡述文學創作方面的問題。書中,他除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各種表現手法上自由靈活的運用,還增加了名詞術語註解、新聞采訪等,形成了獨特的文體現象:跨文體寫作。
(3)《非洲的青山》
是海明威的四部隨筆作品之一,是極有作家個人風格和魅力、並有強烈自傳色彩的隨筆傑作。海明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人格魅力造就的,這四種隨筆作品是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最佳門徑。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4)《喪鍾為誰而鳴》
講述的是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在大學里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他爭取到游擊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和其他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鬥志的巴勃羅,並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體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和比拉爾收留的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墜入愛河,藉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
(5)《老人與海》
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2、生平簡史:
歐內斯特·海明威出生於奧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禮儀式。海明威的童年時光大多在瓦隆湖的農舍中度過,小時候喜歡讀圖畫書和動物漫畫。高中畢業之後,拒絕入讀大學的海明威,以18歲之齡到了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堪城星報》(Kansas City Star)當記者,正式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在《堪城星報》工作了6個月的過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1920年,海明威遷往安大略省多倫多,居於公寓。居住期間,在《多倫多星報》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為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歲。
(1)海明威短篇小說營地擴展閱讀
海明威作品的藝術風格:
他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隱晦含蓄,反對作者直接出場對人物進行評說與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達無盡的內涵,因而,他的小說在外觀不動聲色,但內在情感卻是豐厚熾熱。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的創作原則,他堅持認為應該從繁雜的社會生活中擷取最有特徵的情節,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隱藏起來,按照「冰山原則」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間讓讀者思考與揣摩。
Ⅱ 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海明威的作品有哪些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海明威主要作品:
《印第安人營地》(In Our Time)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聖節》(A Moveable Feast)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險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島在灣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有錢人和沒錢人》(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一條好漢》(A Man of the World)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於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者無所得》(193)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以他在義大利戰場的經歷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喪鍾為誰而嗚》(1940)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志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他作品還有《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沒有的》(1937)《過河入林》(1950)……
Ⅲ 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的內容簡介
[上冊] 內容簡介
海明威把早年所寫的49個短篇,加上劇本《第五縱隊》於1938年一起結集出版。其中有的篇幅較大,例如以白種人到非洲狩獵為題材的《乞力馬扎羅的雪》和《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後來都被搬上了銀幕。另外有十多篇以尼克·亞當斯為主人公的短篇如《印第安人營地》、《殺人者》、《大雙心河》等,反映作者本人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都是充分體現其「冰山理論」的名作。 [下冊] 內容簡介
本冊收錄「首輯四十九篇」後發表的十四個短篇,其中《最後一方清凈地》長達五萬多字,寫尼克·亞當斯年輕時和妹妹共同的生活經歷,風格清新可喜。另有七篇早先未發表過的作品,有些是未完成的長篇片斷,題材極其廣泛,可以從中看出:如果海明威能盡其天年,完全有可能給讀者留下更多彌足珍貴的作品。最後有五篇是近年來才發現的,這次作為附錄,一並收入,使這兩冊成為名副其實的《短篇小說全集》。
Ⅳ 海明威的作品"Indian Camp"賞析
《Indian Camp》即《印第安人的營地》,這篇小說中所有人的痛苦都源於現實的殘酷無情與自身的無能為力之間的沖突:印第安婦女生育與難產之間的沖突;印第安男人與白人醫生之間在種族、文化和人性上的沖突。
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輕與心理上的承載之重之間的沖突。而小說中四個不同層面的痛苦正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基本沖突。
嬰兒通過大折刀費勁地獲得了新生,而父親卻藉助小剃刀輕易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作用於肉體不同部位的三把刀是海明威精心挑選的道具,為的是不斷推出殘酷的鏡頭,最後拉開悲劇的大幕。
然而,描寫觸目驚心的暴力決不是海明威的最終意圖,他想讓人看到的應該是暴力後面不同人物的各種痛苦。
因此,完全可以說,海明威構建這三個人物的目的和創作《印第安人營地》的意旨在於強調痛苦對於人的意義:人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痛苦—自然的、心理的、精神的;而且以各種方式承載著痛苦—或迷惘地接受(如尼克)、或氣餒地咀嚼(如白人醫生)、或被動地消亡(如印第安男人)。
由此看來,《印第安人營地》實際上隱含了作者的生命觀和人生觀—「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場悲劇,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個結果。」
《印第安營地》中,通篇都是圍繞著尼克與父親前往印第安營地解救臨產婦女的情節展開,小說以故事的發生、發展,乃至高潮的清晰脈絡為讀者展現了一副救人於水火之中的英雄畫面,這正是海明威風格的獨特之處。
可是從幾處生動的對話和印第安丈夫微妙的行為描寫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種族歧視的畫面,感受到善與惡的對立。小說雖然以尼克父子的對話為主線,然而可憐、善良而又講情義講友愛的印地安人卻在海明威的筆下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白人醫生的世界中,印第安人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牲畜一樣,無需半點尊重和同情,讀者通過海明威簡短的描述深刻體會到蘊含在其作品裡的對印第安人尊重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對白人種族歧視的批判精神。
(4)海明威短篇小說營地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營地》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早期創作的一個短篇小說,收錄於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白人醫生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到印第安人那兒為一位難產的孕婦接生的故事。作者用一種平靜的敘事基調講述了這個故事,至於這個男人為什麼自殺卻沒有交代詳明。
1918年,正值19歲的海明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身負重傷,醫生從他身上取237塊彈片,還有少數彈片至死都留在他的身體里。戰爭像這些彈片一樣給他的心靈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
他清楚地看到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摧毀了青年對生活美好的幻想,摧毀了建立在人道主義基礎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戰爭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肉體帶來的巨大創傷,促使他最終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
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
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
Ⅳ 《印第安人的營地》作者在創作上的主要風格是什麼
《印第安人的營地》的作者是海明威。海明威創作上的主要風格是:簡潔。
【創作風格】簡潔。海明威有著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復雜的內容,用基本詞彙、簡短句式等表達具體含義,用名詞、動詞來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絲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從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簡短的陳述句進行語言表述,他認為沒有必要用文字修飾雕琢來嘩眾取寵,只要將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則由讀者來決定。
【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人物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無論海明威是作為一位傳奇式人物,還是作為一位作家,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造了一種簡潔流暢、清新洗練的文體,凈化了一代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小說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寫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頑強、勇氣和力量於一體的書,它讓人徹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個什麼樣。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人物評價】
海明威處處惹事,人人受氣,給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歡冒險,四任妻子,拚命喝酒,任意爭吵等,這么多病一直纏著他,最後用心愛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於海明威自殺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為紀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寫一篇名為《與海明威相見》紀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著他那閃閃發光、但卻瞬間即逝的精神。這是人們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樣的內在緊張狀態是嚴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卻不可能在一部長篇小說的宏大而又冒險的篇幅中經受這種緊張狀態的折磨。這是他的性格特徵,而他的錯誤則在於試圖超越自己的極大限度。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切多餘的東西在他身上比在別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質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說,他的長篇也包羅萬象。與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說的精華在於使人得出這樣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東西,確切地說來,這正是使作品富於神秘優雅之感的東西。」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對海明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一。他敢於突破傳統,刨造新的風格和手法未泊應題材的需要。」
《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美國作家索爾·貝婁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著一種強烈的願望,他試圖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強加於我們,以便塑造出一種硬漢的形象……當他在夢幻中嚮往勝利時,那就必定會出現完全的勝利、偉大的戰斗和圓滿的結局。」
Ⅵ 為什麼海明威寫了好幾篇關以尼克和喬治為主人公的故事,但故事之間沒有任何聯系…
關於尼克·亞當斯的短篇文章,海明威一共寫了26個,在海明威早期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1925)、《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以及《勝者一無所得》(1933)當中一共有18篇,其餘的8篇都是海明威生前未發表之作,而關於喬治這個人物,海明威則大約寫了2個,分別是《印第安營地》的喬治大叔以及《越野滑雪》里的好朋友喬治。而關於尼克·亞當斯形象系列小說按照其成長的排列如下:
《印第安人營地》(出自《在我們的時代》)
《三下槍聲》
《醫生夫婦》(出自《在我們的時代》)
《十個印第安人》(出自《沒有女人的男人》)
《印第安人搬走了》
《世上的光》(出自《勝者一無所有》)
《拳擊家》(出自《在我們的時代》)
《殺手》(出自《沒有女人的男人》)
而海明威所寫的兩篇喬治關聯性則不大,不過為什麼海明威那麼喜歡用喬治這個名字,大概與他厭惡使用具象寫法有關,例如《印第安人營地》當中,只出現兩個人名,就是尼克和喬治大叔,其他人則都沒有名字,用his father、the woman、the woman『s husband之類的,可見他厭惡具象名稱。所以他繼續用喬治來寫,大概表示了他對具象名稱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