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短篇小說
A. 《聊齋志異》為什麼會被稱為中國古典文學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因為《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取材於民間傳說,它借妖怪、鬼怪來諷刺封建社會中的黑暗腐敗,批評打擊八股取士的選才制度,憑借一個個虛擬的故事來反映出當時的男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並且每一篇故事的人物刻畫細膩,語言短小精煉,構思十分奇特,全書的故事共448篇,被稱為是我國古典文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聊齋志異》的文章有的情節豐富有的短小精悍,豐富了小說的形式,並且它的人物刻畫很形象生動,並不恐怖,反而很可愛,並且文章的語言趨向於口語化,給人一種想讀下去的慾望。
B. 世界四大短篇小說之王都是誰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只有莫泊桑。
(4)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
C. 小說《狐嫁女》大概劇情是什麼
《狐嫁女》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其內容講述的是一個尚書年少家貧的時候與同窗學友打賭住荒宅,夜半見到狐狸家舉辦女兒婚禮的傳奇故事。
小說中所寫的狐精,實為人間的凡人。老翁為人通情達理,請殷尚書原諒他吵醒殷瞌睡的罪過,並熱情地邀殷參加女兒的婚禮。然後向殷介紹家中每一個人。散席後不見了一隻金杯.下人懷疑殷偷了.老翁連忙制I上,不許懷疑貴人。狐妻深明婦規,向殷行謝客禮。
狐女婿,面目清秀,見殷趕忙行大禮,又轉身向丈人老翁叩頭行禮。狐女頭戴金鳳釵,耳垂明珠.艷麗動人,羞羞答答地給殷行大禮。禮行完後,低頭緊挨著母親坐下,酷似人間女兒出嫁時處處緊隨母親的情景。
至於小說中所寫到的宴席場面、諸狐出來的先後次序、音樂大作送新郎入洞房、新郎入洞房後客人方離席,都極有人情味,使人讀之,不覺是狐嫁女,而是人嫁女。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
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