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短篇小說
㈠ 求!!!海因里希伯爾的小說《小丑之見》的簡要介紹!!!急!!!
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oll, 1917-198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生於科倫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
1947年伯爾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這一時期伯爾參加了「以探討一切當代問題為宗旨」的 「四·七」社,並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作品基調灰暗、抑鬱,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那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O)等。成名作《正點到達》已成為聯邦德國「戰後文學」 (即一廢墟文學」)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爾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技巧也日趨姻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 一聲沒吭》(1953)、《無主之家》(1954)、《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這些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 「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其中《小丑之見》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
7O年代,伯爾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被諾貝爾獎評委會譽為「臻於頂峰」之作。《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1974)的發表又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此作家被公認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和國際文壇巨擘。他的小說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70至1974年先後擔任聯邦德國和國際筆會主席。
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㈡ 亨利希·伯爾的人物簡介
1947年伯爾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這一時期伯爾參加了「以探討一切當代問題為宗旨」的 「四·七」社,並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作品基調灰暗、抑鬱,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那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0)等。成名作《正點到達》已成為聯邦德國「戰後文學」 (即一廢墟文學」)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爾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技巧也日趨姻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一聲沒吭》(1953)、《無主之家》(1954)、《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這些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 「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其中《小丑之見》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 70年代,伯爾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被諾貝爾獎評委會譽為「臻於頂峰」之作。《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1974)的發表又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此作家被公認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和國際文壇巨擘。他的小說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70至1974年先後擔任聯邦德國和國際筆會主席。
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㈢ 哪位大神有《伯爾短篇小說選》pdf書籍百度雲盤資源
1972伯爾短篇小說選.6寸版.pdf
鏈接:https://pan..com/s/1rdkQtPO78UWewFoDAH2DmQ
㈣ 海因里希·伯爾的創作生涯
伯爾的文學活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1946到1952年,他先後發表了中篇小說《列車正點到 達》(1949)、長 篇小說《亞當,你曾在哪裡?》以及短篇小說《飛刀藝人》(1948)、《敗家子》(1951)等。這些作品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揭露法西斯戰爭的罪惡,反映德國人民的苦難,基調灰暗、抑鬱。 1953至1965年,伯爾的創作主題從批判戰爭轉為批判戰後的西德社會,小商販、小職員、孤兒寡婦等小人物的社會遭遇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內容。代表作有《一聲沒吭》(1953)、《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七十年代,伯爾連續發表了《萊尼和他們》(1971)、《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和《監護》(1979)三部重要作品,通過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展現德國戰前、戰爭年代以及當前人們的生活風貌,揭露西德社會的弊端,使其文學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戰爭生活的經歷和對下層人民境遇的體驗,使伯爾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中篇小說《火車正點到達》(1949)、短篇小說集《流浪者,你若來到斯巴……》(1950)和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1951)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它們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揭露和批判法西斯戰爭的罪惡以及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此後,作家的筆觸向現實生活延伸,長篇小說《一聲不吭》(1953)和《無主之屋》(1954)主要寫「小人物」在戰後的艱難境遇和壓抑心態,抨擊社會的不公正現象,並提醒人們警惕軍國主義的復活。長篇小說《檯球在九點半開始》(1959)通過一個萊茵世家三代人修建、炸毀和重建聖安東修道院的故事,反映了半個世紀的德國歷史,鞭笞了趨炎附勢的小人,告誡人們要以實際行動來遏止法西斯勢力。196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丑之見》標志著作家創作的新階段。它採用倒敘手法,以一個小丑的眼光來進行觀察,對社會的政治、宗教、法律和倫理、道德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進入70年代,伯爾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女士及眾生相》(又譯《萊尼和他們》,1971),描寫一個善良、正直的勞動婦女在社會上受到的種種迫害。小說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時空變化急劇,顯示了作家深厚的藝術功力。中篇小說《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和長篇小說《保護網下》(1979)是兩部題材相關聯的小說。前者寫一位下層女子遭受傳播媒介的造謠中傷和誹謗侮辱,揭露了新聞界的黑暗和警方的不公正;後者進一步揭露在「福利社會」平靜的表層下所潛伏的深刻危機。伯爾一貫主張作家應關注現實,干預生活。他的作品大多針砭時弊、暴露黑暗和批判現狀。在藝術技巧上,他言簡意賅,善於用直觀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在冷靜、朴實的白描中注入強烈的誇張,藉以渲染氣氛並進行諷刺,還吸取了蒙太奇、內心獨白、閃回、聯想、象徵、紀實等現代表現手段,形成獨特的風格。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一次出差的終結》和長篇小說《河流風光前的女人》等。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㈤ 在橋邊--這作品的作者是誰
伯爾《在橋邊》
[德國] 伯 爾
作者介紹
伯爾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學畢業後, 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不久即 應召入伍,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 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戰結束後,曾在戰俘集中營待 了幾個月。六年戰爭生活經歷,成為伯爾早期創作 的主要題材。戰後除繼續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 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為熟悉,並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獲得幾十種國際國內頒發的文學獎,作品已被譯成三十餘種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創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㈥ 急求反映一戰和二戰的短篇小說5篇
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出生於德國科隆市,誕生在一戰期間,二戰爆發,伯爾被征入法西斯軍隊服役,先後在法國、前蘇聯、羅馬尼亞作戰,1945年被俘,同年12月獲釋,返回科隆。1947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開始成為專業作家,他希望通過小說使人們從恐怖的戰爭中認識過去,清算歷史,在痛苦的回憶中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於1949的中篇小說《火車正點》,伯爾認為「戰爭是無聊的」,不管什麼樣的戰爭,它只能給人們帶來死亡,因此他把戰爭歸結為一種可怕的自然現象,人類失去理智的產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長篇小說《亞當,你到哪裡去了?》等。它們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戰爭,以被迫充當炮灰的普遍德國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國人民的苦難。這些作品的基調灰暗、抑鬱,把戰爭渲染成一場抽象的人與命運的搏鬥,結果是人的毀滅。20世紀70年代,伯爾的創作出現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對時代的廣闊視野、結合典型的靈敏技巧和對復興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中篇小說《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年)為其贏得了世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