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蝴蝶是一部短篇小說嗎
A.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王蒙作品獲獎目錄
--------------------------------------------------------------------------------
最寶貴的 1978年 短篇小說 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悠悠寸草心 1979年 短篇小說 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青春萬歲 1979年 長篇小說 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
1986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獎蝴蝶 1980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一屆(1979—
—1980)中篇小說獎
春之聲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風箏飄帶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北京文學》短篇小說獎
相見時難 1982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葡萄的精靈 1983年 短篇小說 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
獎
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 1983年文藝評論 獲首屆《上海文
學》文藝評論獎
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映與呼喚 1984年 文學評論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
章一等獎
訪蘇心潮 1984年 報告文學 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名醫梁有志傳奇 1986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傳奇文學獎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
優秀小說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
蘇州賦 1988年 散文 獲《人民日報》燕舞杯獎「誣告有益」論 1988年
雜文 獲《人民日報》風華懷獎
堅硬的稀粥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小說月報》百花
獎
紙海勾沉——尹薇薇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十月》
文學獎
濟南 1992年 短篇小說 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B. 作家王蒙的個人資料
王蒙,男,出生於1934,河北南皮人。中共黨員。1949年後歷任青年團北京市東四區委副書記,新疆文聯編輯,新疆文化局創作研究室幹部,北京市文聯專業創作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化部部長,全國第八屆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這邊風景》,中短篇小說集《深的湖》,散文集《德美兩國紀行》,評論集《漫話小說創作》,《王蒙報告文學集》、《王蒙選集》(4卷)等。其中《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別獲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蝴蝶》、《相見時難》分別獲全國第一、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訪蘇心潮》獲全國第三屆優秀報告文學獎。
C. 王蒙代表作是什麼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被譯成多種文字(很好)。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 《活動變人形》、「季節系列」、《青狐》等8部,中篇小說《蝴蝶》、《布禮》、《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等20餘部,短篇小說《春之聲》、《堅硬的稀粥》等近百篇,舊詩集1部,新詩集2部,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等10部,散文集 《王蒙散文》等10部,古典文學研究著作《紅樓啟示錄》、《雙飛翼》等3部, 《 王蒙文集》 10卷, 《王蒙文存》 23卷等。
D. 王蒙的「蝴蝶」小說的主要意思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
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
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
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
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
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
(4)王蒙的蝴蝶是一部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王蒙作品特色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
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
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