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短篇小說讀後感
A.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讀後感,希望對銀含大家有所幫助。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讀後感1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通過對每個來福樓拜家做客的作家進行了以上這幾個描寫,且每個人都描寫出了各自的特點。譬如描寫神態的有「福樓拜轉動著藍色的大眼睛盯著朋友這張白鬧棚皙的臉」、「他的眼睛象切開的長縫,眯縫著,卻從中射出一道墨一樣的黑光」。描寫外貌的有「他的頭像古代義大利版畫中人物的頭顱一樣,雖然不漂亮,卻表現出它的聰慧和堅強的性格」。描寫語言的有「他只用幾句話,就劃出某人滑稽的輪廓」。也就是這樣細膩的描寫,使聚會變得有聲有色,連送客時仍在進行這樣的描寫。
我並不能象莫泊桑那樣對液搏則人物描寫得細致入微:「他那很發達的腦門上豎立著很短的頭發,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的在那長滿濃密鬍子的嘴上一刀切斷了。」我想還是得多看看《莫泊桑短篇小說選》在人物描寫方面,我或多或少也能學到一些東西。
記得我媽有一個同學,擅寫散文,我和她互相之間不斷交流,象福樓拜和屠格涅夫等人交流一樣。不同的是我們之間只不過是互相看看對方的文章。看文章可比面對面交流要好得多了。看文章可以注意人家的語言有什麼特點?用辭是否正確?文章的結構如何?怎樣細致地對人物進行描寫?寫法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等。這樣在潛移默化中便把作文提升了。譬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是通過對人物的描寫體現聚會時的情景,這便是在寫法上不同於他人之處了。但這種寫法更值得別人學習和模仿。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讀後感2
每到星期天,從中午1點到下午7點,福樓拜家一直都有客人來。
屠格涅夫、左拉、都德、都已來到福樓拜的家裡了。這時,門鈴響了,福樓拜立刻把桌上的東西遮了起來,然後親自去開門,這回這位客人的.老師福樓拜感到非常驚訝,原來是莫泊桑,幾年未見的師生親熱得擁抱起來。
福樓拜把莫泊桑帶進客廳,全廳的人都非常熱情地向莫泊桑問候,當然作為晚輩的莫泊桑也有禮貌的回敬了。
屠格涅夫嚴肅地對莫泊桑說:「你想知道我的創作經驗嗎?那就是把手伸入人類生活的深處吧!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數人熟悉生活,只要你抓住他,他就會饒有趣味。哈哈!這是歌德說的,不過用這句話來勉勵你非常合適。」左拉接過來平靜溫和得說:「我認為,巴爾扎克、斯湯達等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家寫的作品把自己的個性與要描繪的人物和事物的個性熔鑄在一起,因而熱情激動。」莫泊桑微笑的點點頭。福樓拜親切地向莫泊桑說:「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才氣。在你帶給我的東西裡面表明著某些聰明。
但是,年輕人,你永遠不要忘記,照布封的說法,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你努力干吧!」莫泊桑認真地聽著。
就這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給莫泊桑講著創作經驗,夜已經深了,他們還在盡情的講述著。
作為學生的我們,這些經驗不也正適合我們嗎?
B.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篇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響的代表作,不過這卻是他寫的第三部小說。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五篇《包法利夫人》 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 教育 .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熏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小說講述了一個不甘寂寞的已婚女性,尋找婚外情的刺激,最終被債務逼得自殺而死的 故事 。有評論說,包法利夫人由於受到了不適當的教育,一個富農的女兒進了城裡的修道院,學習鋼琴、繪畫、詩歌(而不是農活),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城裡的生活,讓艾瑪的腦子里幻想完美的愛情,忍受不了平庸的婚姻、平淡的生活,不顧實際地追求浪漫、刺激、奢華、帶有激情的生活,最終釀成悲劇。實際上即使是婚外情,保鮮的時間也非常短暫,艾瑪的第一個情夫很快就玩膩了她,在約好私奔的前一天寫信背棄了她艾瑪,這個打擊差點讓包法利夫人送命。與第二個情人的約會更加瘋狂和奢侈,但很快雙方都互相感到了厭倦,只不過都不願提出來。艾瑪忘記了自己的義務——作為妻子的義務和作為母親的義務,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書中的丈夫包法利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妻子兩次出軌,那麼多明顯的信號,他都發現不了,是不是太神經大條了?包法利因為愛自己的妻子,逐漸發展為盲目相信,甚至是可以討好,生怕她生氣、不高興,為此還一度和自己的母親決裂。他是一個平庸、懦弱的人,不解風情,從小讀書就靠死記硬背過關,不懂得音樂和詩歌,事業上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包法利夫人和葯劑師郝麥的鼓動下,他本有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給旅店的伙計治療先天性的跛足,手術卻徹底失敗,讓艾瑪對他失望透頂。在發現了妻子的情夫寫給包法利夫人的信件後,他明白了所有的一切,作為任何一個有骨氣、有血性的男人,面對這樣的羞辱,都要發瘋的。而這位包法利先生是怎麼做的呢?妻子死後,他有一次見到艾瑪的第一個情夫,沒有憤怒,更多的是哀怨,「從情夫的臉上彷彿能看到妻子昔日的痕跡」,可笑、可嘆。
這本小說出版後在發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作者福樓拜一度被告上輕罪法庭,罪名是道德敗壞,會教唆女人們學壞。這個故事也給所有的丈夫們提了個醒,一個巴掌拍不響,婚姻的失敗不能全責怪某一方,另一方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要關心、關注你的妻子,要不然就會把她們推向不道德的婚外情。愛情是短暫的,這是自然規律無可改變。但這不是偷懶的借口,婚姻生活還是要用心去經營,作為丈夫,有義務時不時給妻子製造一些浪漫,時不時給她一些驚喜,給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些新鮮的東西,而從讓家庭更穩固,不要讓自己的妻子成為包法利夫人。
作為父母也要 反思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中國有個說法:「窮養兒子富養女」,對女兒的教育要給她最好的,
讓她有見識,免得長大之後受不了物質的誘惑和男人的甜言蜜語,上當受騙。但,有時候不合適的教育反而害了孩子,就如近年來,中國的家長流行把孩子送 出國 留學 ,但國外寬松的教育環境反而讓孩子養成了非常多的不良習慣,「海歸」後很難適應國內的生活和 職場 。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在一個不顯眼的日子,當我無意間翻到《包法利夫人》這個書名時,不禁怦然心動,似乎,心中某條隱秘的河流被牽引而出。這是講述了一個平庸的人的一段平淡無奇的生活,但卻可以把這段生活寫成一兩個人作為主角的浪漫主義故事,化腐朽為神奇。
包法利夫人艾瑪,在我看來,她只是一個為追求愛情的女人, 我們正在上自習,忽然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學生裝的新學生,還有一個小校工,卻端著一張大書桌。正在打瞌睡的學生也醒過來了,個個站了起來,彷彿功課受到打擾似的。書中的開頭這樣寫到。這是一種多麼另人難以忘懷的節奏。我想想,我還能說什麼呢,後來我想起自卡夫卡以降的小說家都奉福樓拜為祖師。這么說來,他就是現代主義小說的源頭的源頭。當然,這對於福樓拜並不重要,對包法利夫人不重要,對《包法利夫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改變了自巴爾扎克以來現實主義就是一切的小說的寫法。為小說提供了另一種實際上的可能。小說技巧的革新為小說的重生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存在這個詞在程度上已經不是現實所能替代。一個好看的故事僅僅是小說的一件華麗的外衣。因此我在讀到《包法利夫人》的時候,那是在一個天氣陰沉的下午,五月,屋外的世界綠意洶涌。我想起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歡喜雀躍不知所謂的情形。其中除對女主人公悲慘命運的悲嘆,想必也包含著一種對奇異的語言之美的歡躍。
我現在似乎可以這樣說:《包法利夫人》在小說的原本意義上,開拓了小說語言所能帶來的更大的閱讀空間和審美愉悅。它藉助提煉語義、復述的手段讓意義--小說本身的存在,始終保持充盈、在場,它以喪失小說本體為代價而獲得語義和快感。這似乎讓我在更大程度上獲得了對小說閱讀體驗和寫作的可能。因此,我想,如果第一次的閱讀愉悅是一場經歷。那現在,很明顯的,是一場冒險。
對於艾瑪,我並不認為她是哪裡做得不好,或者對不起夏爾。她也只是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愛情。她有思想有慾望但似乎卻得不到上帝的眷顧,其實她也是屬於一個悲慘的可憐人物了。這也讓人側面看到了人情的冷漠和束縛,和當時的世界觀、某些人的人生觀。
或許我們很幸運,由於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我們沒能象愛瑪那樣不幸地可以去隨意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否則或許我們中許多人也。同樣會經歷、相類似的遭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包法利夫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所著。這部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當局對福樓拜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讀宗教」,並傳喚福樓拜到法庭受審。審判的鬧劇最後以「宣判無罪」結束,而隱居鄉野,藉藉無名的福樓拜卻從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響的代表作,不過這卻是他寫的第三部小說。
這部題材為「外省風俗」的作品從一八五一年開始寫作,一八五六年問世,其背景放在七月王朝,展示的卻是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法國社會風貌。也許不能說小說從宏觀上反映了整個時代,卻無疑抓住了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徵上:法國資產階級引以為榮的英雄年代過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風暴也已平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庸時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在生活中奮力拚搏的鬥士,彷彿都一起銷聲匿跡,而今活動在生活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資產階級庸夫俗子,浪漫主義激情已成過去,現在的只是鄙陋可厭的實際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東西跟著一去不復返,如今該唱唱別的歌了。」
平庸的作家可能認為,從資產者日常生活中擷出題材是件十分困難的事,他們的作品不能不求助於杜撰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福樓拜卻認為文學的力量不在,而在於作者怎樣敘述、描寫和處理,因此文學上不存在高尚的或低下的主題。對作家而言,「伊弗托和和伊斯坦布爾具有價值,他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什麼都可以寫得很精彩。我們可以從任何東西里挖掘詩意,因為任何東西里都存在詩;我們應當習慣於把世界看成一個藝術品,必須把這個藝術品的各種行為再現在我們的作品裡。於是他以市民階層的庸俗於作為藝術描寫的對象,以對資產者 思維方式 行為方式的暴露作為小說的基本命題。《包法利夫人》的揭示的矛盾,是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實生活的矛盾。
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他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幾十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怎麼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積債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求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女人因負債和愛情絕望而自殺,類似的故事在許多時代都發生過,也不知有多少小說家描寫過,向以到了福樓舞,筆下便引起了軒然大波,總是顯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作者以貌似冷靜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他非但沒有對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蛘,反面以無比的說服力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愛瑪是一個失足的女人,但作者並不簡單化地把她描寫成一壞女人。她並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壞稟性,而生活卻均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淵。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這浪漫主義幻想和現實生活發生沖突的必然後果。很難說作者是更多地批判了一個浪漫主義,不是更嚴厲地鞭撻了現實生活,他對前者的批判,正是對後者的控訴。愛瑪是個為人所不齒的女人,但她主觀上比周圍的人嚮往高。這是我的觀點,我想,福樓拜將自了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熔鑄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是要讓讀者從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中領悟到,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追求會把人引向怎樣的誤區。怪不得他意味深長地對朋友說:「愛瑪,就是我」!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在大學讀書期間,就一直對外國文學懷有強烈的好感。只要是流芳百世、受到後人推崇的作品,我必定會去讀一讀。通過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著名的文學大師,如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莫泊桑、司湯達、歐亨利、福樓拜等。他們不朽的作品我也拜讀了不少,從中收益匪淺。工作以後,我盡量買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文學作品作為珍藏本,一直讀了又讀。每次讀,每次總有不一樣的思考。
近期看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眼前總浮現著可憐的包法利夫人的臉龐。閉上眼,我又在回想著她從純潔到墮落直至自我毀滅的人生歷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是的,也許包法利夫人是咎由自取,但仔細思索,卻又發現她其實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是千百萬婦女真實生活的寫照。作者福樓拜正是通過這位包法利夫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戕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
女主人公愛瑪原本是一位天真淳樸的可愛少女。她的父親為了培養女兒的貴族氣質,把她送進了盧昂的修道院學習。在那裡,愛瑪成天滿腦子的情愛,渴望日後能與一位白馬王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說,這時的修道院教育,已經慢慢腐蝕了愛瑪純潔的心靈。後來,她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同剛死了老婆的鄉村醫生結了婚,成了包法利夫人。起初她以為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那種浪漫生活。可是時間久了,她越來越受不了這種平凡的日子了。特別是她發現自己嫁的人並不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不可否認,包法利醫生平庸無能,感情遲鈍,但是卻是很真心地愛著自己的妻子。所以當看到他最後得知真相後抑鬱而死之時,我對他充滿了無限的同情。
其實看完整本書,我發現,包法利夫人本不是個壞女人,她還曾躲避過別人的追求,一心一意地幫助丈夫成材。無奈丈夫太無能,太不爭氣,一次次地讓她失望,從此她一步步走向墮落,越陷越深,到最後不可自拔,高台債築,不得已選擇了死亡。對於包法利夫人,我有著自己的憤怒。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形容她,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看到她為了能與情人約會,撒謊,騙人,借錢,滿足自己的慾望,無視丈夫與女兒的存在,我就很痛恨,但是更痛恨那些偽君子,如玩弄女性的羅多爾夫、萊昂;高利貸者勒樂等人。跟隨著作者的文字,我親眼目睹了一位少女的不幸人生。
這部小說值得一讀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藝術特色。最令我難忘的情節有很多,如多次寫到的包法利夫人的心理以及她最後喝砒霜自盡的痛苦神情的描寫,表現了福樓拜作為一位傑出作家的語言造詣,再次讓我感受到了不朽作家藉助文筆揭露社會的強烈道德感。在我心裡,這樣的作家才稱得上是偉大的,他們用文字記錄了社會的現實,批判了社會,是真真正正具有責任心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