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莫言短篇小說讀後感400字

莫言短篇小說讀後感400字

發布時間: 2023-09-22 03:25:24

Ⅰ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1

莫言大家一定不再陌生了,對於莫言的作品,我很是喜歡,並且還讀了一些。《透明的紅蘿卜》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莫言筆下經常出現承受著苦難但感覺豐富的形象。這個沒有名字也很少說話的黑孩子,無疑是莫言許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濃縮。我覺得,這是作者對生存體驗的開拓:黑孩子能夠忍受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難,他在滴水成冰的嚴寒天氣里,只穿一條短褲,光著背,赤著雙腳;他能夠將燒紅的鋼鐵攥在手裡;他能夠對自己身上的傷口熟視無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夠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奇異而美麗的事物;他能夠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他能嗅到別人嗅不到的氣味……正是因為他具有了這些非同尋常之處,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來既奇特又新鮮的世界。

他就用自己的眼睛開拓了人類的視野。金色的、透明的紅蘿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閃電,撕裂了黑暗,給人帶來了溫暖的力量。黑孩子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之所以能將自己淬煉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焚」的小精靈,就是因為在他純真的童心裡,有一個美麗的夢幻世界一個晶瑩透明紅蘿卜。正是這個美得讓人落淚的紅蘿卜,使黑孩子能超脫於人世的苦難,超人於貧困、憂傷、恐懼之上。

莫言結合想像現實,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創造了一個宇宙,喚醒你的感覺,甚至是多種交錯的感覺,從而喚醒最終的第六感你對書中環境,書中人物產生的感情。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2

大家都認識「得獎瘋狂戶」——莫言吧?除了眾所周知的於二零一零年獲取的國際最高文學榮譽諾貝爾文學獎之外,在今年,他的短篇小說《表弟寧賽葉》還獲得了首屆「禧福祥杯」《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二零一一年榮獲第八屆矛盾文學獎,同年,他又獲得了韓國萬海文學獎,二零零八年,他又榮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所以,他的作品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西方國家,都被推選為「上等營養品」,人們對他的作品十分熟悉。今天,我又懷著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他的成名作,一本長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

《透明的紅蘿卜》這本長達32000字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從小就受到繼母虐待的孤兒黑孩,他身性孤獨,喜歡獨來獨往,經常坐著或站著發呆。後來,他被趕到工地,受到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同情;最後,孤兒小黑孩的紅蘿卜被小鐵匠用力地拋進了水裡,再也找不到了,小黑孩把所有的正在成長中的紅蘿卜給拔得一干二凈了。

讀了這本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舊中國當時多災多難的艱難歲月里,多少的勞動百姓倒在了血泊之中,這說明了當時的特定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缺乏相信、缺乏基本的信任,甚至缺乏同胞與同胞之間的血脈親情!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是多麼重要啊!血肉親情可以使人重拾信心!不知道是哪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引人深思的話語:「親情是什麼?她是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種可以感受責任,而後卻將責任變為習慣的無私。」,是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以真誠互相對待,互相幫助,世間不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了嗎?

親情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從莫言這本《透明的紅蘿卜》中得到的啟示!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3

黑孩兒,一個父親下關東,後娘好喝酒的可憐孩子,骨瘦如柴,跑起來只有動作,沒有速度。他生在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被調去拓寬泄洪閘,與他同去的還有小石匠,一個魁梧的年輕人。

到了泄洪閘,婦女們對他議論紛紛,隊長也看不起他,但是,外村的漂亮的心地善良的菊子憐憫他,幫助他。他時常望著別村的黃麻地發呆。後來人手緊缺,他被調去拉打鐵的風箱。打鐵的是一老一少,一師一徒,徒弟瞎了一隻眼睛,師傅不愛言語,黑孩初到那裡,什麼都不懂,連簡單的拉風箱也不會——他太瘦了,不知是他拉風箱還是風箱拉他。後來他不斷成長,被砸過手,燙過手,但一直不愛說話,對菊子的幫助不理不睬。後來小石匠與菊子產生了戀情,小鐵匠內心不服,與小石匠矛盾重重。最後,菊子被小鐵匠誤傷,黑孩因為偷蘿卜被抓,剝了衣服趕回了家,而他找得,是自己曾看到過的透明的胡蘿卜。

故事就是這樣圍繞著黑孩展開了,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一個少語的孩子。他生在中國摸索前進的時代,困難的時代。文中的菊子姐是個善良的人,與其說她是黑孩認的姐姐,倒不如說她是黑孩媽媽的替身,她一直關心、照顧、保護黑孩,甚至因為黑孩而瞎了一隻眼睛。小石匠與小鐵匠則有著同樣的暴躁與虛偽,為了菊子大打出手,反映時代狀況。

我認為,故事中的黑孩象徵著不幸,而菊子便是少數有人情的人,其他人則是一群獸類,失了人的本性。作者用生動的形象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色及那時人們的心理狀況,揭露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其實黑孩是幼時作者的化身。作者是農民出身,家境貧寒,甚至曾在大年三十討餃子,但父親對他十分嚴格,因此造就了作者,造就了黑孩。

總之,黑孩是無數痛苦者的化身。我們應該關心受難者,而非冷眼相對;我們應同情弱者,而不是視而不見。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4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對於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看法,我從一個讀者的角度看這部作品,非常喜歡,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從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莫言具有兒童般製造幻象的天賦。他自己認為,一個人的夢幻能力跟他有一段非常孤獨的經歷是有關系的。他在童年就跟大自然產生了一種特別親密的關系,在夢里,他經常會總覺得有一股強大的氣流頂在他的肚子上,把他托起七米以上,這種奇妙的感覺至今也沒有消失。這就可以理解黑孩為什麼會經常無緣無故地陷入幻想以及黑孩眼中的紅蘿卜為什麼可以是透明的。

王小波也曾經在他的小說中有過「透明的紅蘿卜」的說法,他這樣寫道「以一棵胡蘿卜為例,別人告訴我說,看起來是一個橘紅色的疙瘩,但是我看就不是這樣。它是半透明的,外表罩了一層淡紫色的光,裡面有一層淡淡的黃色。再往裡,直抵胡蘿卜心,全是冷冷的藍色」這是色盲者眼中的紅蘿卜。色盲和孤獨的孩子在某一點上是可以共通的,那就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是迥異於普通人的,帶有魔幻和想像色彩的。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5

如果有一種記憶是全民皆有的,那就是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味覺五感。用比擬的方式調動你對於五感的記憶,你自然能夠同感。而一次調動你多種的感官,讓你看到的同時聽到,聞到,摸到,甚至嘗到,你自然會迅速被拉入場景,帶入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感受。我印象中的莫言在這方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記不真,所以又把《透明的紅蘿卜》這一篇翻出來看。

還記得當年看這一篇的時候,捎帶看過一點文學評論,說其中提現了非常明顯的「童年視角」,是說這其中很多是孩子的視角,有了變形,誇張和魔幻,今天看是有這么些意思,但是莫言是怎麼借給你一個出生在大幾十年前,爹出走,娘不在,後娘老虐待的敏感孩子的眼睛呢,靠的就是通感。

試看這一段:「河水溫暖,沒到了他的肚臍。褲頭濕了,漂起來,圍在他的腰間,象一團海蜇皮。他呼呼隆隆淌著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著水往回走。他把兩只胳膊?煞開、一隻手拖著桶,另一隻手一下一下劃著水。水很硬,頂得他趔趔趄趄。他把身體斜起來,弓著脖子往前用力。好象有一群魚把他包圍了,兩條大腿之間有若干溫柔的魚嘴在吻他。他停下來,仔細體會著,但一停住,那種感覺頓時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象魚群驚惶散開。一走起來,愉快的感覺又出現了,好象魚兒又聚攏過來。於是他再也不停,半閉著眼睛,向前走啊,走……」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6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聽這名透著股濃濃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雖然我對莫言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年孤獨》,但是通過這本書, 我更加的了解了莫言。

黑孩,沒名沒姓背景簡單沒有台詞,單通過周圍那一撥人塑造了那樣一段歲月那樣一個形象,無論是手法還是語言都是很棒的

傳說中這是他自個兒的形象再現那他小時候還真夠苦的。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7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聽這名透著股濃濃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雖然我對莫言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年孤獨》,但是通過這本書, 我更加的了解了莫言。

黑孩,沒名沒姓背景簡單沒有台詞,單通過周圍那一撥人塑造了那樣一段歲月那樣一個形象,無論是手法還是語言都是很棒的

傳說中這是他自個兒的形象再現那他小時候還真夠苦的。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8

最近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在上世紀80年代,莫言這篇《透明的紅蘿卜》炸響文壇。在作品中,莫言通過小說人物黑孩訴說了他少年時代吃過的苦,生活環境的寂寞荒涼,無人理睬卻又耽於幻想的那一段時光。因此,透過黑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理解莫言作品的內涵。

秋天的一個早晨,潮氣很重,雜草上、瓦片上都凝結著一層透明的露水。槐樹上已經有了淺黃色的葉片,掛在槐樹上的紅銹斑斑的鐵鍾也被露水打得濕漉漉的。隊長披著夾襖,一手裡?著一塊高粱面餅子,一手裡捏著一棵剝皮的大蔥,慢吞吞地朝著鍾下走。走到鍾下時,手裡的東西全沒了,只有兩個腮幫子像秋田裡搬運糧草的老田鼠一樣飽滿地鼓著。他拉動鍾繩,鍾錘撞擊鍾壁,響成一片。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9

《透明的胡蘿卜》是莫言的另一部力作,是對傳統和主流的又一次襲擊和挑戰,也是一次背叛,雖然名氣不及《紅高粱》,但它帶給人的震撼卻絲毫不減。莫言是一個妖怪,他飄忽詭異,變化多端,你永遠也抓不住他。他的行動總是出乎塵外,在你驚魂未定呼吸未平的時候他卻又掀起另一波浪翻湧上來,頓時淹沒了理智和情感,淹沒了感覺和經驗。

莫言的文字有著一種極端的美,這種極端的美建立在極端的暴力之上,使人讀後感到某種自虐的快慰。莫言是從容的,他有著如大地一般安穩堅實的自信,在他筆下奔波遊走的不是墨,是靈和肉,是灼熱的即將要爆發的憤懣,是冰冷的永遠也滲不透的悲傷。在莫言的作品中,貓是出現次數較多的一種動物,它神秘、妖嬈、兇狠、孤僻,它溫柔、暴戾、艷冶、率真,它身上有迷人的魅惑力,它是一種象徵一種隱喻,在它的背後是一種思想一種靈魂,在它的面前是一場追尋一次放逐。你永遠不知道莫言到底在想什麼,讀著他的文字你會覺得有股涼意自腳底一直竄至腦後,在身後形成一條冰冷的帶狀區域,如同背負著一柄長長的銀質軟劍,風一吹涼颼颼地瑟瑟作響。他不動聲色地給你講述一場天下最殘酷的行刑式,他用最精確的語言為你描述每一個令人驚竦的細節,但當你瞳孔張大,心跳驟然減慢的時候他卻嘎然停筆,大笑著跳開了,只剩下讀者兀自心顫。

黑孩,那個在冬天仍舊打赤腳,光著脊樑,只穿一條骯臟長褲的孩子,那個跑起來只有動作沒有速度的孩子,那個睜著大而明亮的眼睛彷彿入了定一樣的孩子,那個砸破了手指抓起一把黑土按在傷口上的孩子,他是一個迷,是一個游盪在人間固守內心的精靈,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他不知道人間的恨與愛,他的一切都只存在於今天,存在於黝黑的泥土裡,存在於煤炭和飢餓里。他目中無人,在別人蜷縮在橋洞里講著下流的話語時,他對一切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的眼裡只有一副奇特美麗的圖畫:一個金色的胡蘿卜,形狀和大小都像一個大個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須像金色的羊毛。胡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包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胡蘿卜的線條流暢優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透明的胡蘿卜一定象徵著什麼,黑孩一定象徵著什麼,還有老鐵匠和河邊的野鴨,還有小石匠身上的傷疤,還有菊子手帕上綉著的鮮紅的花。可是他們到底象徵著什麼呢?也許他的初衷並不在於此?也許他只是在發泄情緒而並不是表達思想?可我為什麼深信不疑小說中的每樣事物都有所影射呢?究竟是什麼?是什麼?我不停地追問,卻沒有答案,一切都只是揣測。我似乎聽到一首古老的歌謠,這歌謠沉悶憂郁彷彿隔了一千年一萬年的時間從遠古的土地下面傳出來,轟隆轟隆,轟隆轟隆,音色渾濁如同耄耋之年奄奄一息的老人在飲水,水在咽喉里停滯了,忽高忽低地滾動著卻始終不能咽下。於是又夾雜了喘息聲和肺葉竭力張合的聲音,咳嗽著,嗚咽著,咆哮著。突然有一股尖銳的鈍痛刺破了我的耳膜戳傷了我的眼睛,有許多水從眼睛裡流了出來,可那不是眼淚,那是誰受了傷後委屈的呢喃。

我知道一個天地間最隱蔽的秘密——我也是黑孩,目中無人,固守內心,虔誠地跪在土地上高舉起一隻蘿卜望向太陽,望到雙目澀痛,望到淚流滿面,望到忘卻了自身和環境,望到入定。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10

談到莫言,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籍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這個獎歷史上第108位得主。他能獲這個獎,無論是從作品的數量,還是說作品涉及的面,還是說作品的深度,都是實至名歸的。莫言的小說創作就像井噴,每一部作品的寫作速度都是驚人的。他在寫作的時候,保持了一種驚人的氣場。

關於這本《透明的紅蘿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寫作的時候,他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讀書,因為批評了成名作家的一個作品,他為了證明自己,用很短的時間,寫出來這樣一部震動文壇的中篇小說。小說發表後,莫言得到了他所在的軍隊系統以及文學雜志的矚目,為他以後的寫作打開了一扇大門。

《透明的紅蘿卜》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中有黑孩、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鐵匠四個主要人物,黑孩是主人公。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主要人物黑孩只有10歲左右,他是一個神秘的倔強的小孩,無父無母,在小說結尾,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小說主要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殘酷與對溫暖的嚮往,其中塑造的透明的紅蘿卜這個意象,在今天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黑孩這個人物形象,有莫言本人的色彩。莫言把他自己在農村曾有的孤獨,投射到了這個小黑孩身上。他本人也確實曾在鐵匠鋪當過小工。黑孩長期沉默寡言,思維與別人都不一樣,透明的紅蘿卜,是他眼裡的愛和溫暖的象徵,卻被小鐵匠粗暴地扔到了河裡。在寫完這篇小說以後,莫言受到了主流文學界的歡迎。這小說里黑孩的牽人心弦,藉助了兩個很突出的物件,一個燙傷了他的手的滾燙的、蒙著灰白的鐵釺,和一個他眼睛裡金色、透明的紅蘿卜,前者寫這孩子對苦痛的麻木,後者寫這孩子對溫暖的留戀。

或許我們無法想像那個年代的生活、經歷、心酸,但通過這部中篇小說,我們或許可以了解一下當時的境遇,與此同時,我們也真正地被故事中的黑孩的人物形象所打動。生活在當下的時代,人生的道路依然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問題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堅強、不屈服的心來面對任何打擊,黎明前的曙光就一定會向我們走來。都說故事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每一個筆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會映射出自己的光芒,從而不斷發散思維,折射出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11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我對里邊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話要說。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可以不說就不說,莫言的奇怪印證了他的名字——莫言,不想說,不願說,無聲的世界是最美的,很多話,莫言願意讓自然和動物來代言。除了童年視角,他還喜歡從動物的角度來敘事,「從胡同里,鴨子們望見一個高個子老頭兒挑著一卷鋪蓋和幾件沉甸甸的鐵器,沿著河邊往西走去了。」講的就是老鐵匠被小鐵匠擠兌出走一事。「老頭子走了,又來了一個光背赤腳的黑孩子。那隻公鴨子跟它身邊那隻母鴨子交換了一個眼神,意思是說:記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樹滾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後也下了河拖著桶殘水,那隻水桶差點沒把麻鴨那個臊包砸死……這個在前面也有敘述,」不知道用什麼姿勢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樣把他澆濕了。

他的臉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個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個小溝溝。幾滴鼻血流到嘴裡,他吐了一口,咽了一口。鐵桶一路歡唱著滾到河裡去了。……他呼呼隆隆淌著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著水往回走。「我們關心的一直是人的世界,殊不知,動物也在用他們的眼光品評人,這就是莫言敘述視角的獨特之處。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12

這本《透明的紅蘿卜》里,莫言的早期文字里我讀到了一種難以壓抑的沖動,一種用詩化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暴力的語言去舒緩平復內心的沖動。

由此我想到了早年的余華,余華的早期語言並不暴力,但描寫的內容很暴力,同時他的眼睛一點也沒有詩情畫意,他的語言冷冰冰的就像醫院的手術刀一樣沒人情味。他的文章里我讀到的是殘酷的理性,暴力的理性。

而莫言不是,他的文字里我讀到了人的渺小和對於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升華出一種神話自然,崇拜自然的獨特情懷。

無論人世有多少的醜陋和不解的謎團,人與自然比起來都是如此渺小,自然才擁有大靈性、大智慧。一切的痛苦、迷茫、暴力、貪婪等人的略根性,自然之神的懷抱中都無足輕重,再大的苦難,也終將平復,自然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你心上的所有傷口結痂。

就像黑子背上的傷口結痂以後,竟然在白日里像兩面鏡子一樣反射出太陽的光輝。

通書讀下來,我讀到一種可怕的、沉默的力量,因而也想起已經去世的王小波寫的《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的雜文寫的酣暢淋漓,但缺乏詩化的美感,太過理性了。而莫言筆下的黑子不言不語,默默承受人世間的一切苦難。而當他每次獨自一人面對自然的時候,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前都有了靈性和魔力,如此讓他著迷。每次他都可以從新煥發出生機來。仍然沉默,但更有力量去面對人世的是是非非。

作者彷彿堅信只要黑子眼中的自然界是充滿神奇的所在,只要他獨自一人時和自然心心相通,渾然忘我。努力存在下去就是有意義的。

只要黑子還能看到透明的紅蘿卜,只要黑子有一顆透明的紅蘿卜一樣的心靈,他就充滿力量,活著還求什麼呢?

讀《透明的紅蘿卜》有感 篇13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卜》,對里邊的很多小的寫作細節,我有很多的感覺,從一個讀者的角度看,真的處理得很好,我很喜歡。

莫言在對隱藏的處理上顯然是與馬原不同的,對於一些可能影響閱讀的地方,莫言都沒讓讀者去花時間費思量,往往是不厭其煩的向讀者解釋,這可能也是由於中篇小說的緣故吧。

「小石匠的嘴非常靈巧,兩片紅潤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張開,從他唇間流出百靈鳥的婉囀啼聲,響,脆,直沖到雲霄里去。」「每當中午和晚上,黑孩就聽到黃麻地里響起百靈鳥婉轉的歌唱聲,他的臉上浮起冰冷的微笑,好象他知道這只鳥在叫著什麼。」這顯然已經把菊子姑娘與小鐵匠的私情描述得很明白了,但莫言就是還要不厭其煩的告訴你,「鐵匠是比黑孩晚好幾天才注意到百靈鳥的叫聲的。他躲在橋洞里仔細觀察著,終於發現了奧秘:只要百靈鳥叫起來,工地上就看不見小石匠的影子,菊子姑娘就坐立不安,眼睛四下打量,很快就會扔下錘子溜走。姑娘溜走後一會兒,百靈鳥就歇了歌喉。」

Ⅱ 莫言《蛙》讀後感,400字。謝謝

前些日子,爸爸從六合帶回一本小說,小說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麼值得看的?我們農村裡青蛙多得是,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斗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彷彿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記得四年前我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也有同樣的遭遇,媽媽因超生而東躲西-藏。我從小就一直待在媽媽身邊,從未離開過她的懷抱,我整天以淚洗面,後來生了一場大病,爸爸回來幫我掛了十天水。後來聽大人們說弟弟沒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媽媽回來以後我一點沒怪她,相反,我覺得媽媽是偉大的勇敢的!
媽媽是幸運的,書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顧她的生命沒有輕易離去。媽媽回來時明顯瘦了許多,她看見別人的孩子總要 抱一抱,我知道媽媽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當這時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個新生命降臨在我家,這個家又充滿了朝氣!

Ⅲ 莫言作品的讀後感範文

莫言在自己的小說里大量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包括內心獨白、多視角敘事、慢鏡頭描寫、意象比喻、自由聯想等等,大部分小說有一種神話般荒誕的特質。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莫言作品 讀後感 ,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莫言作品的讀後感 範文 1
《紅高粱》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著生命活力與性的誘惑的風流女子。她十六歲出嫁,憧憬著能顛倒在一個強壯男人的懷抱里,殊不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只因為單家是個百里首富,只因為單許給他一頭騾子。「我奶奶」絕望了,死而後生,她不顧一切,順從自然地接受了高梁地里與余占鰲的野合。小說運用感覺的筆觸,描寫了這場野合的亢奮場面。一個是攔路劫持,身強力壯,後來成為土匪司令的余占鰲;一個是被禮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絕處逢生、情慾之血沸騰不已的妙齡女子,他們狂歡做愛,他們精神契合,此時此刻,傳統的倫理道德盪然無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燒。「我奶奶」那紅高粱一般通紅的性格也由此成形。

「我奶奶」這一形象,完全不是傳統美學的善男信女形象,而是一個有著女性身軀,充滿生命活力,洋溢著風流情性,以義氣為熱血的形象。有人認為,這一形象具有某種西方的審美特徵。其實,這一形象的 文化 底蘊依然淵源於我國的 傳統文化 。在我國廣大農村,保存與流傳著一種具有原始意味的,常與禮教相對峙的俗文化方式,在這一文化方式中,人們以求生為第一願望,以男女相交為本性常情,以忠義相助為處世原則,以敢做敢為為英雄豪氣。「我奶奶」這一形象,充分體現了這一俗文化的如許特徵。

小說以一幅幅獨特的感覺畫面構成莫言的感覺世界。無邊際恍如血海的紅高粱,高粱地里狂風疾雨般地男女做愛,「我奶奶」那風流的充滿誘惑的形體與肉體,劉羅漢大爺被活剝後仍然痛罵不休的令人顫栗的場面,奶奶臨死前對天理的種種發問與驕傲的自我伸張,無一不是充滿激情的感覺投身。莫言的感覺與眾不同,他的感覺除排斥了傳統倫理與理性教條的制約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感覺具有北方農村那種土生土長的,具有原始意味且發育不全的質朴而又充滿靈氣的農民式的感覺心態,具有濃郁的我國 民俗文化 的認知特徵。為恰切地表現這一感覺心態,莫言的小說總是習慣以「童年視角」為感覺本體。《紅高粱》就是以十四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作為線索,另加上「我」的感覺補充組合而成的。

在《紅高粱》中有一個鮮明的意象就是紅高粱,它代表著莫言所嚮往的洋溢著生命力度的充滿狂歡色彩的酒神精神,是生命強力的象徵。作品中多次寫到高密東北鄉人的生命強力。這部作品以紅高粱為名,而且第一章也以紅高粱命名,開篇就營造了一個紅高粱世界,到處彌漫著紅高梁的氣息,他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喜食高粱的鄉親們也都具有了高粱般鮮明的性格:挺拔、堅韌、堅固、團結、偉岸、生氣蓬勃、狂放不羈、英勇無畏。作者結合情節的發展,人物命運的變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重點來突出、渲染象徵本體的寓義,使之緊密結合作品的思想內容並形成更多更深的聯系,從而也使象徵體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除相當靜態地描寫了那些景緻之外,還把象徵景物的描寫同人物、情節的發展變化節奏結合起來,從而使象徵寓義表現得豐富充沛、多姿多彩、酣暢淋漓。
莫言作品的讀後感範文2
莫言的作品大多數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環境基礎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蟲奇談》,這篇 文章 雖然簡短,但卻將百姓精神層面的變化通過他們的行為表現出來:從遭遇蝗蟲時,高密東北鄉鄉民或為蝗蟲表演戲劇,以為可以通過這種形式讓蝗蟲感到他們的真誠而自動散去;或祭拜劉猛將軍,讓驅蟲將軍顯靈除蟲。這時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層面上,遇事就只能通過求神顯靈來求得解決。當然,這些行為是沒有任何成效的,因為蝗蟲是將高密東北鄉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才遷移走。但這並非結局。當秋收在望之際,蝗蟲卷土重來,這時,人們不再依賴神靈,而是積極採取活動來消滅它們。如:‘村人們驚魂稍定之後,紛紛跑到自家的莊稼地邊,敲打著銅盆瓦片,揮舞著掃帚杈桿,大聲吶喊,希望蝗蟲害怕’,‘村民們打蝗蟲充滿了殺生的快樂,充滿了報仇雪恨的快樂’。這時的人們不再任其欺辱,因為他們深切的體會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脅,這其中我讀到了舊中國國人的消極面世觀,只要生存不受威脅,一切與之無關。這大概就是清末中國被侵略者欺辱的緣由吧,著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當共同生存環境遭到威脅,大家才會團結抵抗吧,這大概是一種難以消滅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麼,但我想他絕不會是單純的記錄1927年高密東北鄉的蝗蟲災害,也不會是就中國1927年的蝗蟲災害作一個歷史記錄。我想他是想通過這篇文章記錄什麼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將這篇文章與中國政治發展聯系在一起了。1927年的中國發生了許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變,馬日事變,八一武昌起義等等。而文章中也有這些時代動盪的事件的記載,如:「時當1927年5月18日,中華民國戰火連天,彈痕遍地;官僚成火打劫,貪贓舞弊;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土匪風起雲涌,兵連禍結,疫病流行;老百姓在水深火熱里掙扎。」而文章中也說「蝗蟲,這骯臟的昆蟲,總是和腐敗的政治、兵荒馬亂的年代聯系在一起,彷彿是亂世的一個鮮明的符號。這里同樣隱藏著發人深思的道理。」在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們是處於苦難之中的,是處在社會動盪的危難之中的,他們的日子過得提心吊膽,他們的日子過得艱辛苦楚。這是我所認為的動盪時局帶來的苦難人生。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點。 據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的論文,這是一篇描寫艱難的鄉村生活的文章。她說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著民族的苦難和困惑,並把這種情感幻化到故鄉的人和物之中。莫言通過對高密東北鄉人的自然生命狀態的描繪,展示了他們艱難的生存狀態。它世世代代都充滿了苦難與艱辛,每個生命在苦海中掙扎著走向滅亡。這塊土地上演繹著的苦難震撼著作者的心靈,由此有了莫言筆下一曲曲高密東北鄉的生命悲歌。她文章中提到物質匱乏對百姓生活的極大影響是那個年代的苦難原因,我認同,但我認為莫言並不是僅僅描繪那個層面上的問題,因為在莫言對於蝗蟲的描寫是淋漓盡致的,如果僅僅是描繪百姓艱難的鄉村生活,那不必對蝗蟲如此濃墨重彩的描繪。對於她說的這是表現人民對天災的無奈與無能為力,我並不否認,在這篇文章中我的確讀出了人們無收獲時的深深絕望,所以文章讀出自己的東西最重要吧,當然,莫言的用意估計連自己都說不清吧。

不過,結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計我的觀點有部分站不住腳。當然我只是將讀文章時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而已。

其實,現在的很多學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淺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時候得依靠什麼教授等等的研究來讀,讀完這些人的導讀,才知道名家們寫了些什麼。這大概是高考時閱讀理解機械式的訓練造成的,可這還是自己的閱讀嗎?至少我的所認為的閱讀不是這樣的,我的觀點雖然站不住腳,可我就讀出了這些內容,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這就是我的讀後感,真實的感受。
莫言作品的讀後感範文3
莫言獲得諾比爾獎,讓我見識到什麼叫「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場景。獲獎前,那書,在最不顯眼的貨架上,基本處於少人問津的狀態。獲獎後,出版社大量印刷,國人瘋狂搶購,甚至還有人要去修建他的故居。這個,應該是一種常態,社會的常態,具體是好是否我也不好做評價。因為,我也媚俗了一把,雖然沒有去當當搶購,但是也在手機上下載了三篇小說,《蛙》、《檀香刑》、《紅高粱》。不是個文人,沒有舞文弄墨的酸臭味,純粹是想提高下自我的 總結 能力。於是乎,為這三篇文章寫個讀後感。

按理來說,讀後感應該是針對每一篇文章的。不過,看完了這三篇文章,我突然覺得,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去寫這樣的一篇讀後感。首先,文采有限,無法針對一類的文章去寫三類的讀後感;其次,時間不允許,最近讀書速度太快,而且此前很多本書都想寫讀後感,所以能夠整合的,或者是共性的,都是可以整合的理由;最後,比較不喜歡坐在電腦旁,因為,對著電腦就像購物。綜上所述,我說服了自己,用整合的方式,完整這三篇小說的讀後感。

最先看的是《蛙》,沒有什麼原因,就是隨便點擊,就先看了這一篇。坦白說,這一篇小說的手法,是新穎的,具體是否獨特,因我閱讀數量有限,見識短淺,不敢用這個詞語。但是,新穎是必須的。用一種書信的方式,將整個情節貫穿其中。而所有的讀者,都是收信者。在讀的時候,我確實覺得很有親切感,感覺蝌蚪是在與我對話,告訴我,關於姑姑的點點滴滴。這一點,讓我閱讀的心情很愉快。文中的姑姑,是個共產黨的忠實Fans,卻又有著農民的封建迷信。不折不扣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並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乎六親不認。卻也擺脫不了報應和輪回的折磨,認為每一個被迫流產的孩子,還是能夠再次來到人間。莫言在本文中,借用蛙,反映了從建國後,生育政策和社會現象變化。課本中,老人的口中,看到聽到的,會對當時的社會想像有一定的認識,當時,對於這樣的政策變動,對於底層的人民,意味著什麼,而最後導致的結果又是什麼。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批判現實,而是讓我們這些後人,從個人的身上,去認識歷史。正如文章所言,蛙,即是娃。而蝌蚪跟精子又是如此的相似。姑姑怕青蛙,最後被成千上萬的青蛙追捕、撕咬,這,不得不讓我們去猜想,這些實際又是被流產的娃們,對姑姑的報復。亦或者,那是姑姑的心理,卸不下的負擔。最後嫁給泥人師傅,因為,泥人師傅如同送子觀音,捏出的娃娃就會出生。姑姑的後半生,是在贖罪,將每一個流產的娃娃,都一一送回人間。而,蝌蚪,最後通過____,有了孩子。文章的結尾,沒有任何對或者錯,贏或者輸,只是,簡短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現象。對於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蝌蚪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姑姑夫妻兩平平靜靜;陳眉婦女倆都瘋瘋癲癲……

《檀香刑》的書寫方式,也是新穎的。所謂新穎,即與常規不一致。文章很細致去描寫沒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媚娘、錢丁、小甲、趙甲,四個人面對同一場景,不同的動作下,掩飾著不同的內心想法。這種寫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媚娘的放盪不羈,縣令的貪生怕死,小甲的似傻非傻,趙甲的恃寵而驕,內心的想法,展示的淋漓盡致。宮廷戲看多了,對於刑罰的大概是了解的,即便不了解,也曾聽著那些假皇上說過。但是,真正的過程,想也不曾去想過。所以,檀香刑這篇文章,起碼讓我了解了腰斬、砍頭、凌遲、檀香刑的執行過程和殘忍程度。當然,這是後話。這篇文章,有四個第一人稱,通過第一人稱的心理活動,將整個情節都貫穿起來。而讓我覺得不舒服,或者說,不痛快的,是媚娘一開始見到公公時,就告訴了我們,趙甲會死,而且是被媚娘所殺。這一點,讓我在看的過程中,暗示著我,趙甲會死,所以,對於情節的吸引力就受到了影響。不過,幸好,莫言在寫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時,都無一例外,用了倒敘的手法,把媚娘跟錢丁、小甲跟趙甲、趙甲的經歷、孫丙被鋪的事由,都交代得很清楚。這一點,又讓我覺得情節很是緊湊了。情節中,袁世凱的賣國求榮、國民的麻木和狹隘,是 故事 發生的背景。這個背景下,這些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陡然躍於紙上,猶如歷史重現。

《紅高粱》,是短篇小說。只是用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也就是看完這篇文章時,我發現,老莫的寫作手法,或者說是這三篇文章的手法,是如此的相似。對倒敘的手法運用得極致。紅高粱的背景是抗日戰爭,引線是「土八路」阻擋日軍運糧車,情節是從父親的視覺是看爺爺奶奶的結合。那個時代,紅高粱更多的是寓意著犧牲和鮮血。從開篇,對高粱的紅,就描寫得很刻意,鋪天蓋地的紅,如火的紅。這個跟最後,余司令的「土八路」全軍覆沒是相呼應的。結局是,余司令活著,老年的時候,活在對奶奶的思念里。任何悲壯的故事裡,都離不開情情愛愛,在特定的年代,他們有著特定相愛方式。

綜上,也不知道自己所感,是否是作者所言。只能說,作為閱讀者,狹隘的閱讀者,更多的是看到情節。最後,才回過頭去思考,老莫的文章主旨。如果老莫沒有獲獎,那他的文章,確實很難引起讀者的注意。文章的背景、文章的主角、文章的表達方式。背景是在抗日戰爭年代或者是建國初期,這個年代很灰暗;主角非大英雄,也非名人,而是市井小民,最基層的人民;表達方式新穎,何為新穎,即與常規不同。而,人總是習慣性的閱讀。說實話,如果他不獲獎,起碼在這個時候,我根本不會去注意到他的文章。感謝他,獲得了諾貝爾,也讓我的閱讀視覺變寬了,去注意到那段歷史,如路遙,借用農民的經歷,告訴我們建國後對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帶來的種種。老莫,借用農民的經歷,告訴我們建國前後,戰爭、生育政策,給國民帶來的種種。寫到這里,有點詞窮了。只能說,希望老莫後來的文章,能夠繼續生龍活虎。

看了「莫言作品的讀後感範文」的人還看了:

1. 莫言散文讀後感3篇

2. 文學作品讀後感範文3篇

3. 讀後感範文精選

4. 優秀讀後感範文1000字3篇

5. 讀後感的範文

熱點內容
謝輕羽是哪本小說 發布:2025-05-24 16:04:36 瀏覽:744
都市鑒寶透視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24 16:03:54 瀏覽:473
經典名著英語版小說 發布:2025-05-24 15:47:06 瀏覽:515
暗殺風暴原著小說結局 發布:2025-05-24 15:45:43 瀏覽:966
古代男男甜寵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24 15:44:11 瀏覽:370
什麼樣的網路小說容易寫 發布:2025-05-24 15:32:17 瀏覽:299
主角在網游里開掛的小說 發布:2025-05-24 15:24:35 瀏覽:451
言情小說免費下載da 發布:2025-05-24 15:24:22 瀏覽:793
好看的言情小說推薦韓三千 發布:2025-05-24 14:55:53 瀏覽:126
都市婚姻家庭小說出版 發布:2025-05-24 14:47:22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