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中短篇小說
㈠ 《褐色鳥群格非中短篇小說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褐色鳥群》(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9ZMJzKBuyK7AnaaStw1aLw
書名:褐色鳥群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格非1986~1993年上半年發表在各雜志上的文章,計有《追憶烏攸先生》《迷舟》《陷阱》《褐色鳥群》等14篇,25萬字,代表了格非創作從起步到發展的歷程。從1990年代以來,格非中短篇小說選集以各種形式、在不同出版社先後出版過,計有七八種,但現在市場上已難尋覓。
作者簡介:
格 非
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
㈡ 《相遇格非中短篇小說精選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相遇》(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sEZkb0KcnXuEhjhdAAv7oQ
書名:相遇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2-15
頁數:274
內容簡介:
《相遇》收錄格非二十餘年來中短篇小說十二篇,是他的最新自選集。
他早年以短篇小說引起文壇矚目,《迷舟》、《青黃》都是傳誦一時的名篇。這些故事以優雅精純的語言和清晰縝密的細節呈現出無比真實的生活質地感,同時又讓微妙難言的意緒如迷霧流淌,彷彿義山詩境。偉大作家的天分從一開始 便顯露無疑,並在後來的歲月里持續滋長,衍生出更為完美的作品。
在這個集子里,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作家對於漢語古典之美最為純正的繼承,也可以看到,曾經托生於博爾赫斯、普魯斯特的智慧在另一個文學天才身上的再生。題名相遇,既是取篇目之名,也暗示作品中多重影響的自然交融。
~~~~~~~~~~~~~~~
格非的寫作既有鮮明的現代精神,又承續著古典小說傳統中的燦爛與斑斕。他的敘事繁復精緻,語言華美典雅。這種話語風格所獨具的准確和絢麗,既充分展現了漢語的偉大魅力,又及時喚醒了現代人對母語的復雜感情。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授獎詞
格非的小說是歷史文化敘事與個人慾望敘事的完美結合。他優雅地鋪陳歷史,冷酷地節制慾望,使之成為一種迷人的若有若無的氣息般的存在。
——潘帕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是寫滿蒙藏佛教最鮮活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滿紙無限的開始和可能。
——馮唐
作者簡介:
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餘篇,《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塞壬的歌聲》、《博爾赫斯的面孔》等散文集多部。
㈢ 格非《涼州詞》中的臨安先生/博士是誰
臨安先生/博士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沒有真實原型。
原文節選:
作為當代文化研究領域內聲名顯赫的學者,臨安博士近來已漸漸被人們遺忘。四年過去了,我從未得到過他的任何消息。正如外界所傳言的那樣,不幸的婚姻是導致他最終告別學術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雜志刊發了一篇悼念性質的文章,作者聲稱,據他剛剛得到的訊息,臨安先生現已不在人間,他於一九九二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蘇死於霍亂。直到今年秋天,當臨安博士背著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現在我寓所的門前,上述推斷才被證明是無稽之談。
此文出自格非《涼州詞》
(3)格非中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涼州詞》是格非的一個短篇小說,寫學者臨安博士的生存困境和對歷史事件的特殊思考,從而發現了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相悖的荒謬特性,而且,種種荒謬性跟他所研究的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故事產生了直接的對應。
「格非」原名劉勇,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之一。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
㈣ 2015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籍格非《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內容推薦:
《人面桃花》——“江南三部曲”第一部。晚清末年、民國初年,一個女子的命運與近代中國歷史的悲情交織。格非以他一貫的優雅和從容,通過簡單寫出了復雜,通過清晰描述了混亂,通過寫實達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夢》——“江南三部曲”第二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梅城縣長譚功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夢想與下放命運、坎坷愛情的尷尬錯位。小說以飽滿的筆墨、沉靜的思索,呈現了個體在時代劇變中的曲折與求索。
《春盡江南》——“江南三部曲”第三部。作者的筆力收歸現實,直指當下。通過譚端午、李秀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精神衍變,格非深度切中這個時代精神疼痛的症結。
從《人面桃花》到《山河入夢》再到《春盡江南》,格非的筆觸復歸現實,復歸他熟識的知識分子群體。
2015茅盾文學獎 格非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作者簡介:
格非,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
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中短篇小說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和散文隨筆《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多部。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准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第三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第一名、《新京報》“2011年度文學類致敬圖書”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㈤ 請推薦介紹格非的書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覺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敘述能力。他用並不全知的全知視角為我們製造敘事空白。懸念以及隱晦的敘述使閱讀探索的興趣激增,然而隨著敘述的流動,你會發現,懸念與解釋並非是對稱的,所以有些問題你根本找不到答案,這就是格非,讀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對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能夠把你拉進某種思考。
在文本中,夢境與幻境的出現,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虛幻境中,詩歌文本是對文中人物命運走向的一種隱喻,是解讀人物命運的線索和密碼,他統攝了整個文本。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是有跡可尋,文本前後是一種沒有縫隙的對稱。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夢境與幻境雖然也是對人物走向的某種隱喻,但這種隱喻不是針對整個文本,只是人物行動的階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設置的懸念和後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種對稱,而是一種非對稱,很多懸念被懸置了。比如說飢荒時那一帶米從何而來?梅芸和張季元如何相識?金蟾、金蟬又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都是無法解開的謎團,這種懸置使文本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對文本的閱讀結束了,但是後閱讀馬上就會開始,讀者會陷入一種持續的沉思,這也許是格非的意圖,正如他在新浪網上與網友聊天時所說,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我想效果的實現有賴於敘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長篇小說
《敵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邊緣》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慾望的旗幟》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夢》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盡江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說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詩篇》 (1989鍾山)
《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覺》 (1991鍾山)
《鑲嵌》 (1992花城)
《贗品》 (1994收獲)
《時間的煉金術》 (1996鍾山)
《推背圖》(武則天)(1994江南)
《湮滅》 (1994收獲)
《打鞦韆》 (1995收獲)
《不過是垃圾》 (2005長城)
《蒙娜麗莎的微笑》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半夜雞叫》
《謎語》
《失蹤》
《喜悅無限》
《未來》
《蘇醒》
《讓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軌》
《窗前》
《暗示》
《廢墟儀式》
中短篇小說: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褐色鳥群》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蚌殼》
《唿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詩篇》 《唿哨》
《雨季的感覺》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滅》 《傻瓜的詩篇》 《背景》 《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覺》
《格非文集》(三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1、樹與石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2、眺望: 《相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3、寂靜的聲音: 《敵人》 《邊緣》
《當代作家文庫•格非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說自選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詩篇:中國當代小說50家》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
《未來》 《讓它去》 《月亮花》 《解決》 《錦瑟》 《時間的煉金術》 《半夜雞叫》
《紫竹院的約會》 《傻瓜的詩篇》 《蘇醒》 《沉默》 《謎語》 《涼州詞》 《初戀》
《鑲嵌》 《失蹤》 《喜悅無限》 《打鞦韆》 《贗品》 《相遇》《湮滅》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格非卷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追憶烏攸先生》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迷舟》 《褐色鳥群》 《蚌殼》 《青黃》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相遇》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青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雨季的感覺》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推背圖》
《走向諾貝爾:當代中國小說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邊緣》
《相遇》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打鞦韆》 《贗品》 《蘇醒》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月亮花》 《謎語》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選》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紫竹院的約會》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相遇》 《打鞦韆》 《贗品》
《戒指花》(短篇小說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追憶烏攸先生》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蚌殼》 《背景》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風琴》 《蘇醒》
《不過是垃圾》(中篇小說集)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推背圖》 《不過是垃圾》
專著
《小說藝術面面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 小說的未來
《小說敘事研究》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小說的未來
下編:敘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鍾擺
第八章 麥爾維爾:《白鯨》
第九章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廢名小說的敘事研究:樹
《塞壬的歌聲》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第一輯 寫作的恩惠
第二輯 十年一日
第三輯 塞壬的歌聲
第四輯 廢名的意義
《卡夫卡的鍾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的邀約》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導言: 現代文學的終結
第一章:經驗與想像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圖
第三章:時間與空間
第四章:語言與修辭
關於長篇小說:
以上應該是比較完整的信息,這6部長篇都很喜歡。
關於版本,《敵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買啊,《邊緣》只有一個版本(當然邊緣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靜的聲音里找到),已經收了,《慾望的旗幟》收的是春風文藝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風文藝的好,但是送人了,現在手裡補了個作家出版社的,這個版本加個共和國作家文庫,還鮮明的五星,看著很虐。 《山河入夢》應該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春盡江南》今年剛出。
關於中短篇小說與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應該是 迷舟 青黃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樣是值得反復品讀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為收藏版本而言,倒覺得07年春風文藝的兩本中篇加短篇小說選集就比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賣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義的多了,因為篇目在07年的春風文藝基本都能找到。
還有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專著方面:
小說藝術面面觀就沒必要了,有《小說敘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掃描版),孔夫子上賣的也比較多。最近一本是《文學的邀約》。可惜被清華大學出版社裝幀的太差勁了。書是好書。
6本長篇:《邊緣》《敵人》《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中篇選:《不過是垃圾》
短篇選:《戒指花》《樹與石》
《文學的邀約》
雖說早前的很多書的裝幀設計,以現在的標准來看也許慘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樣,現在拿在手裡才能感受一種時間的真實感,甚至有時隱隱覺得審美因一種對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當然前提絕對是格非的書是值得收藏的,反復閱讀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話,除了愛書人的一種成就感(越難的就越有種成就感),而且在細節上,讓我們這個年齡對那個時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擴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吳洪森。《唿哨》附錄里張旭東評格非的文字,還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還有關於仲月樓,一直想了解,資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講解小說很吸引人,其實他的作品本身也是當代文學非常值得解讀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權書
㈥ 關於格非和《江南三部曲》的孕育過程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並有優秀作品發表。
本科畢業時,格非放棄了保研資格,打算去江蘇作協從事專業寫作。後來,原本留校的女同學去了北京國務院僑辦工作,機緣巧合下,這個名額給了格非。格非先是留校做了輔導員,後來做了教授。
1997年,格非以同等學歷身份考取了華東師范大學錢谷融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博士在讀期間,格非憑借《小說敘述面面觀》,獲得教授資格。
2000年,格非為了與在北京工作的北京籍夫人解決兩地分居問題,調到清華大學,現在是清華大學中文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格非受法國一個文學協會的邀請,參加了一個為期半年的寫作項目。
當時,格非和一個比利時作家、一個俄羅斯作家,一同住在一個比利時與法國交界的修道院里。
修道院坐落在半山腰,遠離小鎮和村莊,除了三個作家和一個看門老頭,再也沒有任何人,更無法用中文與人交流。
格非說,修道院旁邊,有條清澈得像翡翠一樣的河,河道里亂石遍布。每到萬籟俱寂的夜晚,雖然星光燦爛,卻感覺河水流動的聲音特別大。那種無法訴說、無法交流的苦悶,簡直能讓人發瘋,整個人好像都要廢掉了。
就是在那樣的日子裡,格非十幾年前構思的一部小說,突然在心裡成型、清晰起來,這就是獲得中國文學界最高獎——茅盾文學獎的《江南三部曲》。
這部純中國式的小說,是格非經過長期中國古典文學浸潤與滋養後的傑作。
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時,格非與當時在校任教的青年教師胡河清成為好朋友。胡河清墜樓前,曾與格非有過這樣一番交流:
你們這批作家,整個中華史的底子太薄,如果你們不從現在開始,重新認真讀中國的經典,你們走不遠。
胡河清的這段話,對格非影響非常大。1994年4月,胡河清墜樓離世,更是深深觸動了格非。
格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在跟隨錢谷融先生攻讀現當代文學博士後,閱讀了大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從錢穆的清代學術史,到《史記》、《左轉》,正是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給了格非無比豐厚的滋養。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孕育與誕生,與他長期大量閱讀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密不可分。
目前為止,格非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有8部,中短篇小說近50部。上海求學工作的20年,是格非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
《江南三部曲》之後,格非慢慢找回了寫作的感覺,最新出版的一部小說作品是《月落荒寺》,當選為2019年度「十大文學好書」之首。
在還沒有結束的2021年4月,格非的散文《麥爾維爾讀札》,獲得了第17屆「十月文學獎」散文獎。
格非的作品,不但能讓人看到被遺棄的土地的荒蕪,更能讓人看到大地復甦的希望,這也是他把文學稱為「超越性力量」的原因。
願每個人都能多讀書,讀中國古典文學,讀中國歷史,讓自己更沉靜踏實,也讓生活更光明和有意義。
期待格非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版問世。
㈦ 《雨季的感覺格非中短篇小說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雨季的感覺》(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fyeLSYiy3cm6-1_NwJ2QQ
書名:雨季的感覺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
頁數:356
內容簡介:
收入本系列的作品(《褐色鳥群》《雨季的感覺》《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我多年來的所有中短篇小說。趁著上海文藝出版社把它們重新結集的機會,我又將它們通讀了一遍。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彷彿是在面對另一個自己,回憶那些已經咀嚼過的記憶,觸探它的余溫,嗅聞它的氣味,有點類似於煤屑對爐火的回望。
《詩經》裡面說:「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我覺得只是打了個盹,哪知數十年的時光已了無影蹤。也許這幾本書能夠留下一些時間消失的印記與見證,讓感覺、記憶與冥想彼此相通。
——格非
作者簡介:
格 非
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
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中短篇小說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和散文隨筆《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多部。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准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 「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第三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第一名、《新京報》「2011年度文學類致敬圖書」、第四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之「決審團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