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諾貝爾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諾貝爾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發布時間: 2023-09-15 00:47:07

1.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那些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32年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和劇本《銀匣》等。1932年作品《有產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1934年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義大利說家、戲劇家。一生創作了40多部劇本。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尋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尋找自我》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果敢而靈巧地復興了戲劇藝術和舞台藝術」

*1935年未頒獎。

*1936年 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劇作家。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專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邊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蒂伯一家》8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兒子們》《分家》《母親》《愛國者》《龍種》等。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1939年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困》、《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了解與細膩藝術」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1944年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詩集《世界的光明》、《日德蘭之風》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籍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絕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7年 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梵蒂岡的地窖》、《窄門》、《田園交響曲》、《偽幣製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1948年 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9年 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等。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2. 有什麼好看的諾貝爾獎小說

1、《被禁錮的頭腦》
作者:(波蘭) 切斯瓦夫·米沃什
出版時間:2013-03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圖書簡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沃什寫於1950年代初的經典作品,對於二戰前後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人的處境做了精彩的描述與反省。
這是一本卓越的寓言小說,是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著名作家切?米沃什寫於上世紀50年代的名著,當時他已被迫離開祖國,踏上漫長的流亡之路。
雖然米沃什突破了傳統小說精緻的外殼,但他四重奏式的寫法,以及不同故事線索之間深刻的呼應關系,讓這本小說擁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本上反而達到了空前的完美。
米沃什的《被禁錮的頭腦》,可以說是20世紀東歐國家(以波蘭為主)知識分子的肖像畫。今天的人們看待20世紀,可以有一堆的詞語:技術、GE命、戰爭、冷戰、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法西斯。但是在米沃什那裡,「苦難」兩個字似乎更為顯眼,盡管他並不作為一個受害者來訴說,沒有看到「控訴」,更別提「聲淚俱下」。更多的,他是作為一個製造苦難的共謀者的身份來反思自己,而在反思中間,有仇恨,也有惋惜(特別是對於被傷害的民族和被毀滅的天才),當然還有:恐懼
2、《帶燈》
作者:賈平凹
出版時間:2013-0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書簡介:賈平凹帶給文壇、帶給讀者的又一驚喜,作品不僅保持了作者以往的藝術特點,更是達到了新的文學高度。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帶燈」的女鄉鎮幹部,她原名叫「螢」,即螢火蟲,像帶著一盞燈在黑夜中巡行。這個名字也顯示了帶燈的命運,拚命地燃燒和照亮,卻命里註定地微弱無力,終歸塵土。
主人公「帶燈」的痛苦是無法救贖的,她既無法擺脫現實,又沒有能力得到解脫。帶燈是這個時代的悲劇,她註定要燃燒了自己來祭奠理想。
3、《繁花》
作者:金宇澄
出版時間:2013-03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復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4、《逃離》(精裝)
作者:(加)艾麗絲·門羅
出版時間:2014-0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圖書簡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代表作,也是她的最佳短篇小說集。逃離,不是因為渴望,只是因為厭倦。逃離,不過是短暫的夢幻。
卡拉,十八歲從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脫丈夫和婚姻;朱麗葉,放棄學術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車上偶遇的鄉間男子;佩內洛普,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無蹤影;格雷斯,已然談婚論嫁,卻在一念之間與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個下午……逃離沉悶的家庭,逃離乏味的婚姻,逃離令人窒息的生活……逃離,不是因為渴望,只是因為厭倦。逃離,不過是短暫的夢幻。
5、《耶路撒冷》
作者:徐則臣
出版時間:2014-03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圖書簡介:初平陽一直以為是這個詞(耶路撒冷)的漢語發音足夠動聽和神秘,才讓他多年來念念不忘。直到博士畢業前夕,在一個從以色列來的猶太教授的追問下,他才發現,自己對耶路撒冷的想往,不僅源於漢語發音的誘惑,更是內心裡隱秘多年的懺悔和贖罪之結……
6、《北去來辭》
作者:林白
出版時間:2013-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圖書簡介:一曲別具一格的「北漂」之歌,一片斑駁陸離的時代足跡,一代又一代難以盡述的生命體悟,匯聚成這部四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
小說以女主人公柳海紅為主要線索,講述了兩代、不同知識層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拚的坎坷經歷與精神升華,並圍繞她們,講述了她們的親人、戀人及家族諸多人物的命運,尤其是在社會變革大潮沖擊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歡。小說寫出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
7、《復明症漫記》
作者:[葡] 若澤·薩拉馬戈
出版時間:2014-03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圖書簡介:選票堆積如山,凌晨才統計完:無效票極少,棄權票也極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空白選票。混亂、驚愕,還有嘲弄和譏諷,一時間橫掃全國。各方調查毫無頭緒,輿論壓力之下,政府撤出首都。直到一封告密信指出:在四年前那場席捲全城的白色瘟疫中,有一個女人沒有失明。
8、《失明症漫記》
作者:[葡]若澤·薩拉馬戈
出版時間:2014-03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圖書簡介:繁忙的路口,綠燈亮了,中間車道的頭一輛汽車卻停止不前,司機在擋風玻璃後面揮舞著手臂,圍觀的人打開車門之後,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
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卻被傳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醫生成了第三個犧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個城市陷入了一場空前的災難。

3.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哪些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老人與海》、《荒原狼》、《小毛驢與我》等等。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也譯作荒野之狼))是瑞士籍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所著作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個人精神疾病的講述,展示出現代社會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惡果。

無家可歸的哈勒爾,像一隻狼一樣被無情追獵,被精神疾病折磨。哈勒爾在與赫爾米娜、帕布洛、瑪麗亞等幾個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兩難,陷入了生命的絕境;最終他又從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啟發,擺脫絕望,重新回到現實生活。

《小毛驢與我》是西班牙J.希梅內斯寫下的關於自己與心愛的小毛驢普兒唇齒相依的散文集。《小毛驢與我》共100多個短篇,每篇文章短小、簡潔,干凈典雅的文字,充滿詩意的憂郁,散發出淡淡的哀愁,以孩子天真的口吻道出現實的不完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和溫情。

4. 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是什麼

川端康成憑借《雪國》、《古都》、《千隻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雪國》(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

2、《古都》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中篇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該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聞》連載,1962年1月出版。該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

3、《千隻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作品發表於1952年,主要講述的是一段涉及兩代人的畸戀故事,表現了愛與道德的沖突,同時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也十分細膩,「字里行間彷彿有潔白的千隻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

人物介紹: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記錄在菊池獎(1944)、藝術院獎(1952)、野間文藝獎(1954)、每日出版文化獎(1961)的花名冊上。1953年被選為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

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獨自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了日本美的象徵,完成了前人沒有過的創造」,授予他最高的獎賞——第21屆文化勛章,成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獲西德政府頒發的「歌德金牌」。1960年獲法國政府授予的藝術文化勛章。

5.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希望大家喜歡!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一、愛麗絲·門羅

《逃離》

“她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

逃離,或許是舊的結束。或許是新的開始。或許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間,就像看戲路上放鬆的腳步, 就像午後窗邊悵然的嚮往。

卡拉,十八歲從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脫丈夫和婚姻;

朱麗葉,放棄學術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車上偶遇的鄉間男子;

佩內洛普,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無蹤影;

格雷斯,已然談婚論嫁,卻在一念之間與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個下午……

一次次逃離的閃念,就是這樣無法預知,無從招架,或許你早已被它們悄然逆轉,或許你早已將它們輕輕遺忘。

她們的生活細節,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經歷;細節背後的情緒,無數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

艾麗絲·門羅

加拿大女作家,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短篇小說家”。她筆下的 故事 大多以鄉間 小鎮及其鄰里為背景,故事人物和現實中人並無二致,亦經歷出生與死亡、結婚與離異。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後,卻是對成長疼痛與生老病死等嚴肅話題濃墨重彩的描寫。

二、奈保爾

《大河灣》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大河灣》為V.S.奈保爾巔峰代表作,被媒體譽為“最後一部現代主義的偉大史詩”。《紐約時報》這樣評價:V.S.奈保爾是個精神堅韌的作家,不為當代歷史的淺薄庸俗所惑。奈保爾在《大河灣》中表現出的強韌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後:黑暗就是黑暗,奈保爾從來不屑為之描上光明的花邊,以符合所謂的政治正確。

殖民者走了。國家獨立了。

薩林姆千里迢迢跑來到大河灣上的小鎮,在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和接觸到的每一顆塵埃上,都似乎散發著夢想和未來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這里奔來,都像那滿河的水葫蘆朝小鎮漫卷而來。水葫蘆開著紫色的花,默默無語。

但眨眼之間,薩林姆發現繁榮里總透著無邊倉皇,無論他怎麼掙扎,他永遠是一個兩手空空的異鄉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蘆依舊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無語。

V.S.奈保爾

英國作家,生於一個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開始寫作,著有《米格爾街》、《斯通先生與騎士夥伴》、《自由國度》、《大河灣》、“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劇》等。

三、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紅》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帕慕克以酒館說書人的遣辭用字敘述一則歷史懸疑故事。《我的名字叫紅》有三個層面:它是一個謀殺推理故事,是一本哲思小說,也是一則愛情詩篇。珠玉般的詩文、旁徵博引的故事,讓人不禁贊嘆帕慕克擁有“迷人的藝術天賦及邪靈般的智慧”.

不論在自己的國家還是海外,帕慕克都有能耐跨立於兩個世界,也因此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他的小說間接援引舊蘇菲派的故事與伊斯蘭 傳說 ,並結合了大眾 文化 ,使他成為了這一代土耳其小說家中能夠置身歐洲文學主流的第一人。

奧爾罕·帕慕克

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布爾。2006年獲諾貝文學獎,作品囊括法國文藝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已經被譯為40多種語言出版。

四、格拉斯

《剝洋蔥》

“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德國社會標志性人物君特·格拉斯在這部爆炸性回憶錄中,自揭其隱瞞了六十年的秘密,從而引發震驚世界文壇的“格拉斯黨衛軍事件”。一時間,《剝洋蔥》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標題新聞,年屆八旬的格拉斯首次公開承認這一人生污點後,受到了文學界、政界、評論界等各方的猛烈批評,《剝洋蔥》引發了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件。

在回憶錄《剝洋蔥》中,格拉斯記敘了他從12歲到32歲的生活經歷,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寫起,一直寫到他在巴黎的簡陋條件下完成《鐵皮鼓》。格拉斯聲稱12歲時戰爭的爆發,對他意味著童年的結束,此前的童年記憶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鐵皮鼓》之後的經歷,已經為人們熟知,無需寫入回憶錄。

在書中,他一次次地詰問年輕的自己,一層一層地剝去記憶的外皮,盡管這是一個痛苦、艱難、浸滿淚水的過程,因為格拉斯認為“必須為這本書找到一種形式”——我們的回憶、我們的自畫像都有可能是騙人的——它們也經常是騙人的,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君特·格拉斯

作家、雕塑家、畫家,生於但澤。他是當代德國最有影響的作家,文學創作涉及小說、詩歌、 隨筆 。

五、赫塔·繆勒

《呼吸鍾擺》

“專注於詩歌以及 散文 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的不可忽視的作品。”德國《時代周刊》文學評論開篇就給予了赫塔·穆勒的長篇小說《呼吸鍾擺》這樣的評價。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二戰後在一個蘇聯勞改營里的俘虜的故事。在那個時期的專制社會中,時刻都有可能發生逮捕、酷刑和謀殺,這種恐怖的陰影像某種氣味一樣彌漫在人們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氣當中。赫塔·穆勒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這種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達了出來。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人,即奧斯卡·帕斯提奧。將他的命運轉化為一部文學作品是冒險,因為它必須能夠說服那些了解奧斯卡·帕斯提奧的人,同時也必須能夠說服那些經歷了這段歷史、始終也無法擺脫這段恐怖過去的人們。

那個時代的犧牲者不僅包括納粹分子本身,還包括當時被戰勝者抓捕的人們:例如所有17至45歲的羅馬尼亞籍德國人,他們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蘇聯勞改營中。當時17歲的羅馬尼亞裔詩人奧斯卡·帕斯提奧以及赫塔·穆勒的母親也遭到了流放。由此,奧斯卡·帕斯提奧與赫塔·穆勒有著相似的經歷,而他們的共同之處更在於他們對語言內部力量的信任,這種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達真理本身。正因如此,這兩位作家決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開始的這部文學作品。

赫塔·穆勒

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被德國媒體稱為“德國文學的圈外人”。

代表作品:《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河水奔流》、《呼吸鍾擺》等。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僅透露著詩性,同時也有著對日常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畫,這兩者又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諧地共存於作品之中。

六、略薩

《綠房子》

“他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綠房子》的故事發生在相距很遠的兩處地方,即位於秘魯海邊沙漠地區的皮烏拉市和遠在亞馬遜流域心臟地帶的能夠經商和傳教的聖瑪麗亞·德·聶瓦鎮。故事的象徵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爾莫建造的享樂中心——綠房子。

對於一切願意深入了解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敘事作品的人來說,閱讀《綠房子》這部拉美文學史上的典範小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體驗。

警長掃了帕特羅西紐嬤嬤一眼,肉蠅還停在她的額上。汽艇在混濁的河水上顛簸不已,兩岸牆一般的樹木散發出黏糊糊炙人的蒸氣。警察們光著上身,被中午黃綠色的太陽照射著,蜷縮在船篷下呼呼大睡。小個子的頭枕在討厭鬼的肚子上;黃毛汗出如雨;黑鬼張著嘴在打鼾。一群蚊蚋緊跟著汽艇;蝴蝶、蜜蜂、肉蠅在人體之間飛來飛去;馬達均勻地咕嘟著,打了哽噎,接著又咕嘟起來。領水員聶威斯左手掌舵,右手拿煙,臉上亮油油的,頭戴草帽,毫無表情。這些森林地區的人跟常人不一樣,不那麼汗淋淋的。安赫利卡嬤嬤閉著眼,直挺挺地坐在船尾,臉上至少有一千條皺紋,她不時地伸出舌尖舔舔鬍髭上的汗水,再吐出來。可憐的老太婆,怎麼能禁得起這種顛簸呢。肉蠅扇起藍色的翅翼,輕輕一震,離開帕特羅西紐嬤嬤發紅的前額,在白光中繞了幾圈就消失了。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作家、詩人,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是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文學的意義,也許就在於其“無用之用”。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也許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七、阿列克謝耶維奇

《二手時間》

“她的復調寫作,成為對我們時代里苦難與勇氣的紀念。”

本書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講述了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他們的真實講述見證了歷史轉折時代整個社會的變動,為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歷史歷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適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在近兩百年之後,他們依然與歐洲相隔。

蘇聯解體已逾二十年,俄羅斯人重新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已不再關乎夢想,不再像90年代他們的父輩關心信仰。二十年來,人們看到了嶄新的俄羅斯,但她卻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經夢想過的俄羅斯了。

“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德國媒體盛贊該書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на Алекс?ев?ч

記者、散文作家,出生於白俄羅斯。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切爾諾貝利的回憶》等。

八、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夜的草》

“他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不可捉摸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這部作品是他在“半夢半醒之間”,用“記憶與遺忘、現實的殘片與幻想的光芒” 編織 出的又一個色彩絢麗的“錦綉花飾”,是他“群島式的寫作”中浮現出的又一座迷人的小島。

在一本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 筆記本 里,一位作家發現了一段往昔時光的蹤跡。五十年過去了,筆記本里記錄的文字將他帶回到蒙帕納斯、大學城、左岸以及那個“去殖民化”時代。那時他與一位名叫丹妮的年輕女子來往甚密,然而走在2012年的巴黎街道上,1966年發生的那些事變得可疑——她隱瞞了許多事實真相:她的真名,她的活動,還有一個令她著實煩惱的巨大秘密……警察局裡留有她與幾個熟人朋友的檔案,但追尋真相的線索依然若隱若現。空間與時間的錯位,現實與詩意的混淆,讓這部小說成為一個撲朔迷離的青春夢幻曲。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迪亞諾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也善於運用象徵手法,通過某一形象表現出深遠的含義。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者及作品盤點>>>點擊下一頁!

6.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囚籠》,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囚籠》》是一篇短篇小說,由73的小說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所著,作家來自坦尚尼亞。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獲獎,是因為這是一部寫實小說,作者通過小說表達了自己對殖民主義的不妥協,文中大量描寫反映了作者對難民滲入的同情心。

這是一樣悲傷的故事,作者深入解析了當時的他們面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種族主義餘孽時的痛苦與迷惘,這種碎片似的敘事風格,更能撥動人心,也許它沒有那麼驚天動地的描寫,但已然把書中人物的命運躍然於紙上,與讀者緊緊相連,這就是優秀作品的魅力。

7. 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

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個個都是大咖:加繆、海明威、馬爾克斯、川端康成、莫言、石黑一雄……他們是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一生必讀清單」的頭號人選。我整理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歡迎借鑒參考。

↓↓↓點擊獲取「諾貝爾獎」相關內容↓↓↓

★ 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

★ 2021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

★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數學獎 ★

★★ 諾貝爾獎有哪些獎項 ★★

1901-2021諾貝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

2004年-2021年

2021年

得主:坦尚尼亞作家Ablrazak Gurnah(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獲)

代表作:《天堂》、《在海邊》、《來世》

獲獎理由:因為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對難民在 文化 和大陸之間的鴻溝中的命運毫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0年

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作品

代表作:《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

獲獎理由:以帶有樸素美感、准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

2019年

2019年瑞典文學院頒發了兩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獲獎者分別為:波蘭女作家Olga Tokarczuk(奧爾嘉·朵卡萩)、奧地利作者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

奧爾嘉·朵卡萩

代表作:《鏡子里的城市》、《書中人物旅行記》、《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彼得·漢德克

代表作:《卡斯帕》、劇本《罵觀眾》、小說《痛苦的中國人》《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

2018年

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丑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

得主:石黑一雄

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

獲獎理由:他的小說帶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開了我們與世界連接的虛幻的深淵。

2016年

得主:鮑勃·迪倫

代表作:《隨風飄盪》

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2015年

得主: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女)

代表作:《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獲獎理由:多樣聲音的作品,一座記錄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碑。

2014年

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廣場》《青春咖啡館》

獲獎理由:他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2013年

得主:艾麗斯·芒羅(女)

代表作:《快樂影子舞》《逃離》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2年

得主:莫言

代表作:《紅高粱》《豐乳肥臀》《蛙》

獲獎理由:用幻覺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將 民間 故事 、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1年

得主: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

代表作:《十七首詩》《途中的秘密》

獲獎理由: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0年

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代表作:《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

獲獎理由: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2009年

得主:赫塔·米勒(女)

代表作:《呼吸鍾擺》《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

獲獎理由:兼具詩歌的凝練和 散文 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

2008年

得主:勒·克萊齊奧

代表作:《戰爭》

獲獎理由:展現了新的起點、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狂喜;作為探險者,發掘了隱藏於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年

得主:多麗絲·萊辛(女)

代表作:《金色筆記》

獲獎理由: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 經驗 的史詩。

2006年

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

獲獎理由:在尋找故鄉的憂郁靈魂時,發現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徵。

下一頁「 1983-2005年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8. 諾貝爾文學獎歷代作品是什麼

諾貝爾文學獎歷代作品如下:

2004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奧地利 艾爾芙蕾德-耶利內克 她小說和劇本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和她用超凡的語言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以及它們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 《利莎的影子》《我們都是誘騙物,寶貝。》 《美好的、美好的時光》《鋼琴教師》。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英國 哈羅德品特 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了壓迫的封閉房間 《生日宴會》、《背叛》、《看門人》《回家》。

2006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土耳其 奧罕帕慕克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白色城堡》《黑書》《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紅》。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英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勒克萊齊奧,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戰爭》(2008年獲獎作品) 、《烏拉尼亞》等。

2009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赫塔繆勒(女),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秘魯—西班牙(雙國籍)著名作家。這是自1990年以來首位拉美作家獲獎。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對權力結構作了深入的描述,並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進行了犀利的刻畫。」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瑞典詩人。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他以凝煉、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他在23歲時便出版處女詩集《詩十七首》,成名後陸續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觀看》、《真理障礙物》等詩集。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莫言 中國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

著有《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長篇小說十一部,《透明的紅蘿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說一百餘部。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中的驚艷句子收集 發布:2025-05-25 06:56:55 瀏覽:719
小說趙東的都市潛龍 發布:2025-05-25 06:56:45 瀏覽:377
武神小說甜文短篇 發布:2025-05-25 06:56:07 瀏覽:28
小說強是寵婚總裁求放過 發布:2025-05-25 06:50:11 瀏覽:709
重生教主攻與影衛受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5:21 瀏覽:193
總裁什麼的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2:36 瀏覽:364
夜輕塵寫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2:36 瀏覽:517
總裁寶貝把腿分大點小說 發布:2025-05-25 06:11:47 瀏覽:988
女主失去孩子總裁小說 發布:2025-05-25 06:06:53 瀏覽:678
搜索總裁請別撩酷紅小說筆趣喵 發布:2025-05-25 05:56:35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