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如何鑒賞英國短篇小說

如何鑒賞英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9-14 21:12:55

Ⅰ 求歐亨利短篇小說2篇賞析 每篇300字就好 謝謝啦~~

1《麥琪的禮物》賞析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用他筆調幽默又帶有淡淡哀傷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以聖誕前夜饋贈禮物如此平常的題材創構的小說,在西方文壇並非罕見,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獨自絕響,成為這類題材的傑作,確實是令人深思的。
從內容上看。全篇以饋贈聖誕禮物為中心線,寫了美國一對貧窮而恩愛的夫婦。這個家庭的主婦為了節省每個銅子兒,不得不「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闆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
歐•亨利的短篇常以他獨具風格的感傷筆調和詼諧輕快的筆鋒,去刻畫人物和鋪展情節,使筆下的形象富有立體感,並給人以不盡的余韻。《麥琪的禮物》正是這個藝術特色的代表作。裁剪精到的構思,對話般親切的語言,微帶憂郁的情調,使這個短篇在縷縷情感的光束中顯露出豐厚的內涵,激發讀者對愛情、金錢的價值的思考。作家細致地寫德拉無錢為丈夫買禮物的焦灼心情,寫德拉的美發,甚至寫德拉上街賣發和買表鏈的全過程,卻惜墨如金地避開了吉姆賣金錶買發梳的經過。作家可以細致地描寫吉姆回家後德拉擔心失去美發會傷害吉姆的愛所作的一連串解釋,卻在吉姆講完賣金錶事之後戛然然止住全文。時而細致入微,時而寥寥數筆,讀者仍能從那些不著文字之處領悟作家的弦外之音。這種寄實於虛,並兼用暗示和略寫的手法,是《麥琪的禮物》所獨具的。

2 《愛的犧牲》賞析

《愛的犧牲》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的小說,講述了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離鄉背井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伸展抱復。於是妻子為了生計寧願犧牲自己,中斷學琴去教音樂,「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學一些」,而且仍然和音樂在一起。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無奈與艱辛。

作者運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數位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讀完這篇小說,我認為喬□拉雷畢失去了兩樣值得自豪的東西,換來的卻是不再對對方有用的裝飾品,他們美好的願望就這樣落空了,命運對於這對恩愛夫妻是這樣苛刻。這一結局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因為作者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最緊要的東西包藏著,引而不發,到結束時,才和盤托出,不僅出奇制勝,令人拍案,還使前面的情節翻出新穎的意義,給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嚴酷的生活使他們都放棄了藝術,但他們相互的愛卻感人至深。歐.亨利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愛」的偉大力量。

Ⅱ 急需英國作家 愛德華.蓋斯頓短篇小說《長大成人》文章和賞析。

是不是這段「男孩躺在那裡,整夜都沒有睡,滿腦子都在思量著自己平生第一次外出找工作會碰上什麼樣的運氣。他今年14歲,一個月前,才極不情願地離開了學校。當時,母親對他說他必須去做工,賺些錢幫補家用。他聽完之後哭了。此時此刻,他早忘了自己那時是怎樣傷心了。因為就在昨天晚上,父親這樣問他:」兒子明天跟我去船廠吧!「母親也插話說:」對,帶上他,沒准兒明天開了頭,他還能賺大錢呢。」他急切的點頭,說:「好吧,爸爸!」

Ⅲ 本篇小說《品質》具有怎樣的含義

《品質》是英國作家約翰·高爾斯華綏創作的短篇小說。該小說以工業壟斷對手工業作坊的沖擊為背景,客觀地描寫了手工業者的生存危機,贊揚鞋匠格斯拉恪守職業道德,寧可餓死也不肯偷工減料的高尚品質,表現出對底層勞動者的尊重。同時,作者也借這個形象,揭露了工業革命、市場競爭帶來的商業誠信危機。

Ⅳ 雨必將落下的點評鑒賞

米歇爾·法柏的首部作品展示他異常生動的想像力,對語言深沉的愛,和具有創新意識的才藝。戲謔好玩卻又感動人心,諷刺入骨卻又富有人情味,這些故事總能給人以意料不到的共鳴。
法柏的小說是昏暗模糊的,輕松愉快的,脆弱易碎的,辛辣嘲諷的,超越世俗的。這些有趣的特質集合起來使得它們對於英國的短篇小說來說,就像維他命一樣富有營養。
——大衛·米切爾(英國作家)
致短篇小說愛好者:你們將看到薩默塞特·毛姆與伊恩·麥克尤恩的風格首次結合,《雨必將落下》是其怪誕又精彩的產出。
——鄧肯·馬克林(英國作家)
炙手可熱的新天才,短篇小說形式的大師。
——《泰晤士報》
法柏的筆觸可以由愉悅的描述急轉為辛辣幽默的領悟。理智而敏銳……這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天才。——《觀察家報》
法柏無所畏懼。上帝、宇宙、愛、衛生棉——無不在其筆下。你幾乎能看到他在星空下好奇地思索,他也並不介意把他的思緒告訴你。
——《蘇格蘭人報》
法柏的首部作品是一塊別具一格的美玉,不拘流派,時有驚喜。
——《蘇格蘭周日報》

Ⅳ 品質 高爾斯華綏 賞析

2、時代背景
《品質》寫於1911年。作者描寫的當時英國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追求享樂時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標准就是金錢和利益。現代社會機器大生產幾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業生產,大公司行業壟斷「大魚吃小魚」的情況愈演愈烈。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形下,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一些公司採用一些不符實際的廣告招攬顧客,而為了追求剩餘價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質量卻在下降。一部分人於是對被擠壓到社會邊緣的傳統的手工業無限懷戀,因為這些小本經營都實實在在、童叟無欺、質朴而踏實。
3、基礎積累
(1)字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賒(shē)賬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時髦(máo) 褶(zhě)皺 腳趾(zhǐ) 詫(chà)異 斷炊(chuī)
(2)字形
(3)詞義
簇新:極新、全新。 羞怯:羞澀膽怯。 鬈曲:彎曲的。
賒賬:把買賣的貨款在賬上延期收付。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 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壟斷:指把持和獨占。 潛在:存在於事物內部不容易發現或發覺的。
時髦:形容人的裝飾衣著或其他事物入時。 褶皺:皺紋。 撫愛:照料、愛護。
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 遲緩:不迅速、緩慢。
慈悲:慈善憐憫(原來是佛教用語)。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議:原來的意思是說道理滌妙,無法理解。現在多作無法想像講。
三、整體感知
一般的小說不外乎就是描寫典型環境,敘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藉此來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題。這篇小說也講述了一個故事,關於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請一個同學將這個簡單的故事用兩三句話來概述一下。
明確:《品質》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製鞋手藝,因不肯降低品質,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失敗,最終餓死。
四、合作探究
1、情節線索
作者在敘述故事時採用了明暗兩條線索,一條的明線:我與格斯拉的故事;一條是暗線:格斯拉的故事。
2、環境描寫
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麼好的做鞋手藝,他應該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實上他卻餓死了,說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請同學們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環境的句子或內容,簡要評述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明確:(1)26段:他們把一切壟斷去了,他們利用廣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壟斷去了。我們熱愛靴子,但是他們搶去了我們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業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資本壟斷的社會
(2)28段:他的店鋪外面的兩個櫥窗中的一個漆上另一個人的名字了——也是個靴匠的名字在裡面,現在已經縮成一個小間 ——同行的激烈競爭
(3)64段:沒有一個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業競爭呀!他從不登廣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還要親自做。好啊,這就是他的下場 ——商業誠信的危機,小手工業者的悲哀
師歸納:這是一個工業壟斷加劇,同行競爭激烈,許多人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偷工減料,不守誠信的社會。
五、人物鑒賞
這篇小說寫得最好的是刻畫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來我們重點來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畫的方法。
1、請找出能體現格斯拉性格特點的句子或內容,並談談你的認識。
(1)關於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寫。(5段)
明確:(品讀的關鍵是這樣不「美」的外形是否會影響人物形象?這樣的描寫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徵)這段外貌描寫運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實、執著的性格,這樣的描寫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職業巧妙地融合了起來;「死板板」「僵硬」這些詞語看似貶義,其實是贊揚,贊揚老格斯拉對品質的執著追求。
(2)與「我」關於一雙有響聲的靴子的對話描寫。(13—21段)
明確:很好地表現了格斯拉對自己手藝的自信,對顧客誠實、認真負責的態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慮我的話」「不該」「是不是」「蹙蹙眉頭」「嚴重的事」等。
(3)格斯拉對大公司不顧質量濫做廣告的斥責:「這些大公司真不顧體面,可恥!他們利用廣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壟斷去了。我們熱愛靴子,但是他們搶去了我們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業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過後你會明白的。」(25、26段)
明確:既反映了資本主義壟斷時期的時代背景,他的憤怒和斥罵也體現出他不願粗製濫造、坑害消費者的職業道德。
(4)我去做鞋子時它的表情和動作描寫。(8-11段)
明確:表現了格斯拉 對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認真細致和珍惜。如 「像剛從靴子夢中驚醒過來」;對他賣出的靴子,他總是以「又批評又愛撫的眼光注視著,好像在回想他創造這雙靴子時所付出的熱情,好像在責備我竟這樣穿壞了他的傑作」,他對皮革的關注,對靴子的熱情遠遠超過他對顧客的關心。「他把我的腳放在一張紙上,用鉛筆在外沿上搔上兩三次,跟著用他敏感的手指來回地摸我的腳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點。」
(5)年輕人與「我」關於格斯拉餓死的一段側面描寫。(60—67段)
明確:側面寫出格斯拉熱愛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與自己生命的敬業精神。這段文字與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的結尾有點相似:《最後的常春藤葉》。這樣的側面描寫能加深我們對人物的理解。
2、試用一句話歸納格斯拉的形象。
明確:這是一位誠實敬業、熱愛自己的手藝,寧可餓死也不願降低靴子質量,在紛繁的世界裡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層勞動者的形象。
3、這幾雙代表著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藝的美麗靴子在小說中一共出現了三次,還有兩次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到的?前後對比來讀,你有怎樣的體會?
明確:28小節,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間鋪面,「那幾雙常見的舊靴子已經失去了孤高的氣派,擠縮在單獨的櫥窗里了」,對比第一次,感覺有些凄涼,也讓人對格斯拉先生的命運隱隱地擔心。 54小節,格斯拉先生已經死了,店鋪過戶給了別人,「櫥窗里照樣陳列著細長的輕跳舞靴、帶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長筒馬靴」,這個能做出頂好靴子的鞋匠凄涼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製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傑作成了別人的樣品,大概是已經沒有人可以做出比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無限哀嘆的感覺。
六、能力提升
1、學生之間討論 :格斯拉有著最好的手藝,卻遭受最悲慘的命運。請同學們從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慘命運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1)個人原因:格斯拉雖然貧窮,但寧可餓死也恪守職業道德的個性是他不幸的根源。他親手製作靴子,不讓別人碰;他精心製作,不惜時間;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廢寢忘食;他不預收工資……假如他換一種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社會原因:資本壟斷,機器作坊,社會風化變壞的社會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機器生產,工業壟斷,擠壓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間,人民追求時尚,把質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劇命運也成為必然。
師歸納:格斯拉的悲劇真是由自身和社會兩個原因造成的。
2、其實這樣的結局,細心的讀者還可以從前文的鋪墊中看出來。請找找看。
明確:(1)第10段:我訂做一雙靴子要半個月
(2)第28段,他的店鋪外邊兩個櫥窗的一個漆上了另一個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變得更加蒼老、消瘦
(4)第43段,僅一年時間,60歲的格斯拉彷彿已經75歲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後一次收到學習時候,意外收到了賬單
所以第54段,當他的店鋪沒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時,我們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課堂小結
人類社會之所以始終存在希望,就是因為有像格斯拉一樣恪守職業道德的人在,他們以正直、誠實的品格守護社會的良知和公正。小說以「品質」為題,目的正是以此來呼喚良知,呼喚公正。
八、拓展研究
從我們今天的閱讀來看,高爾斯華綏創作這篇小說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就像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質的進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質卻在消失,高爾斯華綏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帶著無限的傷感塑造了堅守傳統美德的鞋匠格斯拉這個人物形象,用這個執著而本分的手藝人在無奈的現實社會被淘汰、被毀滅的悲劇驚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喚品質。這部短篇小說留給我們的遺憾和嗟嘆就像主人公的閃光品質一樣,令人回味深遠。

Ⅵ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奧地利]茨威格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作品大致寫作於1904年—1942年間。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出身猶太銀行家家庭,自小喜歡文藝,17歲即開始發表作品,後在詩人維爾哈倫和羅曼·羅蘭的指導下,從事文學翻譯和文學寫作。真正改變茨威格的,是弗洛伊德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使他遠離了家鄉和安樂,而弗洛伊德的學說則使作家進一步深入小人物的日常心理,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1942年,因不堪忍受法西斯對故國對歐洲文明的破壞,茨威格和年輕的妻子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寓所雙雙服毒自殺,數天之後,這個異國城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上自總統、將軍,下至學生、平民,數以萬計的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張玉書翻譯的《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以及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高中甫、韓耀成等翻譯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茨威格一生著有6部小說集、7部戲劇、9部散文集、12部傳記和兩部長篇小說。《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是一本譯者的選集,收錄了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灼人的秘密》《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雨潤心田》《象棋的故事》等在內的主要中短篇小說。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更多地把藝術的燭光照進了人之情慾的隱秘世界,少年的萌動、青年的焦灼、中老年的壓抑和突然爆發等 *** 時刻,都在茨威格的筆下原生態地展現了出來。因為關涉人之情慾的萌動、發育、變化的全過程,他的3本小說集被稱為「鏈條小說」。

《灼人的秘密》選自茨威格「鏈條小說」之第一本——《初次經歷》,寫一個兒童眼中的成人生活:假期里母親和一個陌生叔叔的頻繁約會,成了他灼人的秘密。《雨潤心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選自「鏈條小說」的第二本——《熱帶癲狂症患者》,展示的是青年和成年人的「 *** 時刻」——突然而至淹沒一切的情慾、狂熱執著的愛情火焰等等。最著名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選自「鏈條小說」之三——《情感的迷惘》,寫的是一個身份高貴、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竟然為了一個年輕賭徒的一雙手而神魂顛倒、以身相許,甚至想與其遠走天涯。《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最後一部小說,寫一個遭納粹迫害的奧地利博士戰勝心理恐懼,在遠洋輪船上與世界冠軍弈棋艱難取勝的虛構故事,具有明顯的反納粹傾向。

以下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概略:

我的兒子昨天死了。如今這世上我只剩下了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你對我一無所知,但我卻一直深愛著你。要不是我現在將不久於人世,我也不會寫信給你。

我的生命是在13歲時開始的,那一年,我認識了你,你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你的門正對著我的家門。大家都敬重你,因為你是個作家,風趣雅緻,只有25歲。我把我少女的全部精力用來窺視你的生活,那是我最大的樂趣。

5年後終於有一天,你邀我共進晚餐。激動的我,怎麼能拒絕你呢?飯後,你邀我去你那兒聊天,我也神不守舍地跟你去了。我將我處女的身心都獻給了你。不,不,我現在不是想責怪你,我只會永遠感激你。那一夜是多麼幸福、多麼愉快啊!你知道,你和我共度了3個夜晚。然後,你就旅行去了,再也沒給我寫過一個字。

我的孩子死了。那也是你的孩子,親愛的,是我們三日恩愛的結晶!

生下孩子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你。思念溫暖著我痛苦的心靈。每年你的生日,我總會給你送上一束白玫瑰,你還記得嗎?在近11年中,你可曾問過是誰送的嗎?

現在,你也許會問:這些年我是怎樣過的,怎樣帶孩子的?告訴你,我最親愛的人,我賣身了。我只是為了你的孩子,才這樣做的。我委身的男人都喜歡我,只有你不是這樣。

我得了傷寒,活不久了……

我愛你,現在依然愛你。永別了。

知名篇章

一位少女從13歲起就愛上了年輕的作家R。少女漸漸成熟,心中的 *** 越來越洶涌。下面的選文是少女對自己輕率委身於作家的行為的自我心理表白:

但是你好長時間都沒有注意到我,雖然每天晚上,無論是紛飛的大雪,還是維也納凜冽刺骨的寒風,我都站在你那條胡同里。我往往白等幾小時,有時候等了半天以後,你終於在朋友的陪伴下從屋裡走了出來,有兩次我還看見你和女人在一起。當我看見一位陌生女人同你緊挽胳膊一起走的時候,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成人意識,我的心突然顫了一下,把我的靈魂也撕裂了,這時我感覺到對你有一種新的、異樣的感情。我並沒有吃驚,我在兒童時代就已經知道女人是陪伴你的常客,可是現在卻使我突然感到有種肉體上的痛苦,我心裡那根感情之弦綳得緊緊的,對你跟另一個女人的這種明顯的、這種肉體上的親昵感到非常敵視,同時自己也很想得到。我當時有種孩子氣的自尊心,也許今天也還保留著,所以一整天沒有到你的屋子跟前去:但是這個抗拒和憤恨的空虛夜晚是多麼可怕呀!第二天晚上,我又低聲下氣地站在你的房子跟前,等呀等,就像我的整個命運,都站在你那關閉的生活之前似的。

一天晚上,你終於注意到我了。我已經看見你遠遠地過來了,我就振作起自己的意志,別又躲開你。說也湊巧,有輛貨車停在街上要卸貨,因而把馬路堵得很窄,你就只好緊挨著我的身邊走過去。你那心不在焉的目光下意識地掃了我一眼,它剛遇到我全神貫注的目光,就立即變成了——回憶起心裡的往事,使我猛然一驚!——你那種勾引女人的目光,變成了那溫存的,既脈脈含情、又撩人銷魂的,那擁抱式的、盯住不放的目光。這目光從前曾把我這個小姑娘喚醒,使我第一次成了女人,成了正在戀愛的女人。有一兩秒鍾之久,你的目光就這樣凝視著我的目光,而我的目光卻不能,也不願意離開你的目光——隨後你就從我身邊走了過去。我的心怦怦直跳;我下意識地放慢了腳步,出於一種無法抑制的好奇心,我轉過頭來,看見你停住了,正在回頭看我。從你好奇地、饒有興趣地注視著我的神態里,我立刻就知道,你沒有認出我來。

(選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高中甫、韓耀成等譯,譯林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他們知道,愛情是人們的共同命運。他們玩弄愛情,就像玩弄一個玩具,他們誇耀愛情,就像男孩子誇耀他們抽了第一支香煙。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他們把一天分解成幾百次小的官能享樂——馬路上的一瞥,一個瞬息即逝的微笑,對坐時輕輕擦到的膝頭——把一年又分解為幾百個這樣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官能享樂就是永遠潺潺流動的,富於滋養的,充滿 *** 的生活的源泉。 (《灼人的秘密》)

閱讀制導

自1911年起,茨威格開始了與現代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友誼。除了對弗洛伊德過分機械牽強的泛性主義分析有些微不滿外,茨威格基本上是贊成弗洛伊德關於人之心靈的性的解析理論的。他甚至說:「在我們試圖進入人的心靈迷宮時,我們的路上就亮有他(弗洛伊德)的智慧之燈。」茨威格小說對人們非理性的 *** 、情慾的密切關注,正是受弗洛伊德學說影響的結果。

從《初次經歷》(1911)開始,到後來的《熱帶癲狂症患者》(1922)、《情感的迷惘》(1927),茨威格探索了從幼兒、成人、老年人等不同身份的人的「 *** 故事」,藝術地表現了各種情狀的「 *** 時刻」:朦朧的性意識,抑制的情慾、突然爆發的情慾,扭曲變態的情慾,被轉移的情慾,諸如此類。

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心理描寫不同,也有別於意識流等現代主義文學的非理性描寫,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說似乎是在二者之間的某個地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園地和獨特的風格。他寫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引起讀者的關注、同情,但卻沒有批判現實主義者的那種直接、銳利的揭露和批判。當然,也沒有現代主義文學筆下的雜亂無序和頹唐、灰暗。茨威格小說所著力的,不是外部行為的倫理正誤,而是文化環境與內在本能合力作用下的心理反應。在論及弗洛伊德主義時,茨威格說:「他從來不為了安慰人而向他人指出一條快樂之路,一種進入人世的或上界的天堂的遁逃,而永遠只是一條進入自身之路,一條深入自身深處的危險之路。」茨威格自己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正是如此。哪怕是對生活中的婚外情、通姦、苟且、背叛,他都不臧否,而只是像一個真正的「醫生」一樣,用他的各種儀器和方法,對這些變異的情慾狀態進行細而又細的望聞問切。在這種類似醫生之職業道德的寫作風格中,深藏著他對人物的滿懷同情和無限溫柔。讀茨威格的小說,更像面對一個柔情的心理醫師,其滔滔不絕形形 *** 的 *** 案例,讓人不自覺間入了迷。

另外,茨威格心理分析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內在的情節緊張,茨威格小說因為集中於 *** 時刻,其筆下人物大多緊張、敏感,雖沒有什麼外在的緊張沖突,仍顯得驚心動魄,至少讓人忐忑不安。如《恐懼》寫一個女人在婚外戀被發現後的驚恐,就很有代表性。因為精到的心理分析描寫,茨威格被羅曼·羅蘭稱為「靈魂的獵者」。

閱讀建議

茨威格心理小說可按年齡層次和感情狀態分類,諸如初戀、單戀、婚外戀、非常 *** 等,讀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閱讀。

Ⅶ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7)如何鑒賞英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熱點內容
重生教主攻與影衛受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5:21 瀏覽:193
總裁什麼的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2:36 瀏覽:364
夜輕塵寫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6:22:36 瀏覽:517
總裁寶貝把腿分大點小說 發布:2025-05-25 06:11:47 瀏覽:988
女主失去孩子總裁小說 發布:2025-05-25 06:06:53 瀏覽:678
搜索總裁請別撩酷紅小說筆趣喵 發布:2025-05-25 05:56:35 瀏覽:164
總裁深夜摔門而去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5:55:19 瀏覽:130
冷艷女總裁的妖孽兵王小說 發布:2025-05-25 05:43:25 瀏覽:555
主角重生之後當警察的小說 發布:2025-05-25 05:36:43 瀏覽:634
女主清平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5 05:31:43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