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短篇小說構思
㈠ 急求:短篇小說的寫作格式
恩~~寫短篇言情~~首要的是~~構思大綱、、類型、主線、人物設定
因為是短篇,字數應該是在10W—13W之間、然後按照什麼類型的小說~~來構思情節、陰謀、誤會啥的!但是因為是短篇小說~~所以要注意的是~~情節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男女主來展開的!
短篇和長篇小說的主要區別便是情節設定上~~短篇小說情接較小~~~故事的發展也是圍繞著男女主來寫的~~~而長篇小說應該就是以主角的成長來展開的,從弱到強、從青澀到成熟這樣的方式~~恩~~都是個人理解~~~= =|||
㈡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第二部分「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第三部分「超越基礎」分兩章:大師賞析,沖破發表的障礙。前者以書中上文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美國短篇小說大師霍桑的小說《胎記》的各種組成要素。而後者為如何使作品得以發表問世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如研究雜志、與編輯取得聯系等。
在閱讀《怎樣寫短篇小說》時,讀者要抓住理論闡述部分的要點,並把理論闡述與小說範例緊密結合,注意避免只記憶理論闡述的條條框框。同時,短篇小說的範例中的大多數語言較難,需要參照注釋仔細閱讀,體味作家的創作技巧和方法。
㈢ 干貨第二期:一篇優秀的小說該如何構思
那寫一篇優秀的小說,該如何構思一篇小說呢?
吶,很多剛開始寫作的寶寶通常因為突然來了靈感或者取材於某個夢境開始寫小說,但是有的寶寶鑒於沒有時間,就沒有很多時間去寫作,導致後面寫著寫著沒有了思路,或者卡文。
那針對這樣的現象,其實對於剛開始寫作的小可愛是很常見的,所以今天講講如何構思一篇小說,並且能夠不卡文流暢的寫出來。
(Ps:小說的三要素大家應該知道,不知道的簡單講下,就是人物、情節、環境。
小說即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這塊網路上都有,但是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就重述下。)
那我剛開始寫的時候,也會經常卡文,有時候構思是有的,但是對於接下來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的塑造就不知道怎麼去寫。
所以像我一樣的寶寶,一定要學習去構思,以大綱的形式寫下來。
一、 想好文章的主題及立意
文章的主題選定好了,接下來就要去學習如何向讀者明確傳達立意。
一篇文章如果讀者看到最後沒有理解你要表達的含義,那就是失敗的文章。你要學會從中表達情感,所以文章的立意很關鍵,是靈魂所在。所以要清晰明確,並且耐人尋味。
新手寫作時往往會認為,主題沒表達出來是立意隱晦。其實相反,真正的高手,立意會巧妙地隱藏在環境描寫,人物內心或者神情的變化中,讀起來會更加凸顯寓意。
那新手寫作時,要根據自己的寫作手法,表達程度去進行一個調整。
如果喜愛文風犀利直白的,則要練習語句精煉度,要在簡潔的語句中准確表達人物情感或者某一場景。
如果偏愛委婉的,可以寫的生動有趣,有懸念,轉折處凸顯文章主旨。
二、 確定主次要人物(主角和配角)
在選定好主題後,要列出:
1.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數目;
2.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背景、性格、身份、名字;
3.次要人物與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故事情節;
4.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或者主要情節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那次要人物的出現都是為了襯托主要人物,更高級一點的是,根據不同群體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生活形態的描寫,從而反映社會上某一現象。
不管對比還是反襯,都能很好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
三、 人物出場順序及小說情節發展走向,以及高潮部分
新人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靈感大多來源於夢境或者一些碎片化的現境。
現境的話就是真實現實,比如通過某件事情得到啟發,但是下筆的話又容易落入俗套。
來源於夢境有一點好處,就是不容易落於俗套,很有趣。但是有一個明顯弊端,就是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很容易想不來當時的情景,或者忘記夢境里的發生的事情。
那如果寫者遇到這種時候時候要知道如何規劃情節發展。
舉個例子,我想寫一個校園暴力的小說。
與上一部分做結合我先去設定人物形象!
假設女主是A,家庭背景單親,缺愛,為人自卑膽小但是長相漂亮學習優秀。
那情節走向大體我會這樣規劃:
A因為轉學來到新學校,一開始同學們都很善意去跟A交朋友,但是因為意外事件A和學校風雲人物走的很近。
那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惡毒女配,她因為嫉妒去陷害A(在這里可以展開N個情節,短篇的話二到三個情節可以具體描述下,讓A心裡產生轉折變化)。
A一開始想默默承受希望減輕傷害(增加心理描寫和氛圍描寫),但是時間長了,她想去反抗(反抗的過程艱難而且讓她孤立無援),然而老師和同學的極力撇清關系和漠視讓她絕望(怎樣撇清關系,被漠視,可以通過情節展開來寫,這塊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著重筆墨)。
同時A苦於惡毒女配的勢力無法抵抗(放棄的過程更加細膩生動些),最終被迫妥協。最後生理和心理上都遭受了嚴重影響,因此走向自殺尋求解脫(將女主的對死亡美好期盼展現開,讓女主情感升華到新的高度)。
通過這樣的總體情節走向的規劃讓自己的寫作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那這是一個情節的大體走向,人物如何出場,情感如何變化,場景如何也可以再細化!但也不用太細致,因為很少有人能一板一眼一點不差的寫出來,可能寫的時候你會多出新的點子,所以安排好大致的情節走向就可以,如果想記錄下靈感,在細節處增加即可。
初寫者不用寫細綱,因為短篇的話以精煉為主,主要人物在二個以內就足夠,多了反而不利於塑造人物形象。細綱多用於長篇小說,這個後續會逐漸講到~
與上一個部分做結合的話:
A就是你要反映的一個人群的具體形象: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被害者;
女配就是長期欺凌弱勢群體的凌駕者、施暴者;
同學老師,沉默不發聲,但也縱容這一切的發生,是幫凶。
這三種人群都是獨立的,而且一類襯托另一類的形象。也因此,人物形象也更立體!
那高潮是一個小說的最重要的部分,下一篇會結合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想學習的千萬別錯過!
㈣ 小說怎麼構思故事
對於小說的寫作,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都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人物設置,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人亡物在設置過程中,要注意要區別要有鮮明的特點,還要樹立典型人物。
其次,故事結構,也就是脈絡一定要清楚,大綱要明了,骨架要有。 每一部分的起因,發展,經過、高潮、結果,雖然不都明顯的表示出來但是要涉及到這些方面。 總的構架下,有小的構架。 這樣整體才不會混亂。寫作過程中才不會偏離主題,不會寫的奇形怪狀。
然後,注意小說語言的趣味性,小說不是抒情散文,作者要做的是講故事而不是議論抒情。
只要能夠在有趣味的敘述中把故事說明白,讀者自然喜歡你。
最後,注意一些技巧,像表達技巧啊,表現手法啊等等。 懸念的設置啊,尤其是長篇吸引讀者的一定是懸念,就好像是相聲中的包袱,在小說中,設置懸念後要在合適的地方釋放,同時還要不斷的製造新的懸念吸引讀者。
㈤ 解讀經典|短篇小說《碎媳婦》的結構分析
馬金蓮小說《碎媳婦》描寫了初為人婦的農村女人雪花,在婆家頭一年的生活狀態及內心的所思所感。小說文字質朴,情感真摯。尤其是整篇小說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巧,值得借鑒。
下面分析該小說中運用的「一波三折」的寫作技巧:
原文第一句話是「算算日子,雪花知道該拾掇房裡了。」——簡單明了,設置懸念:什麼日子?後文中,作者寫「雪花拖著這樣的身子」,很明顯交代出雪花的孕婦身份。
緊接著,作者描寫雪花掃炕的細節,強調她心中的一些細微的感慨,巧妙揭示出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環境。接下來「 掃到炕角的時候,雪花的動作慢下來,雙眼看著炕角,不由得記起剛來時節的情景。」這一句話,就把讀者思路帶回到雪花結婚當天的情景里,進一步確定雪花的「新媳婦」這一特徵,同時隱隱為婆家人性格埋下伏筆(沒有貼喜字,表明雪花不被重視,而雪花以為「 婆家人真是粗心,連這事也忘。」,說明了她的涉世未深和單純善良)。
接著,作者介紹了雪花出嫁之前在娘家的生活狀態:念過書,打過工,有媒人上門提親。 雪花媽對這門親事很滿意,而雪花始終糊里糊塗的,既興奮「又有點兒傷心,隱隱的不多的一點傷心,撕扯住了心裡的某個地方,傷心什麼,說不上來。」作者把雪花內心的迷茫和糾結刻畫地真實細膩。
以上,是該小說第一波起伏,主要採用倒敘方式進行,簡單交代了主人公背景。
接下來,作者用一句話把雪花從回憶往事拉回到現實生活「 雪花心裡胡思亂想,手頭其實一直沒有停。」對了,她還在掃炕呢。 炕上土大,雪花「看著塵土飛起,在半空浮一會兒,慢悠悠落回原地,心裡一個念頭也浮起來。開始隱隱約約的,慢慢就明晰起來。揣著這樣的念頭,她心裡有些悲壯,悲壯中摻著點兒傷心。」這一段很好的為後文做亂答數了鋪墊,又設出一個懸念:到底有什麼傷心事呢?作者筆鋒一轉,引出小說女二號嫂子這個人物。「嫂子在院里喚娃娃,聲音忽高忽低,喊幾聲,轉到窗前來,趴到窗口向里望。」接著,描寫了幾件雪花與嫂子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雞毛蒜皮小事,刻畫出嫂子的品性和為人。嫂子精明、計較、狡猾。嫂子的性格與雪花形成強烈對比,雪花老實,隱忍,吃苦耐勞。
嫂子總暗地欺負雪花,而雪花又不敢反抗,忍氣吞聲。這一點被婆婆看在眼裡。 原文說「婆婆也看出其中的玄機來,便暗地裡點撥雪花,說人活著不能太老實。」,由此,引出女三號婆婆。嫂子對生活很不滿,時常發牢騷,話里話外埋怨婆婆。雪花夾在大家族縫隙中生存,每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她並不笨,從日常瑣事中漸漸領悟著與嫂子及婆婆的相處之道(這幾段細致入微的描寫很有林黛玉進賈府「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嘩首的味道)。
雪花懷孕後,嫂子旁敲側擊問雪花喜歡吃酸還是辣。嫂子的潛台詞是想刺探軍情,好想招對付雪花。這里,作者寫得極妙,先寫雪花心裡咯噔一聲(洞悉嫂子在給自己下套),然後作者寫到「 那你懷的時節呢?她反問嫂子。」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在妯娌間日日不休的明爭暗鬥中,雪花已經不再是先前的榆木腦袋了,她變聰明了,知道保護自己了。
嫂子生了兩個男孩,在婆家地位穩如泰山。在雪花面前,她倚老賣老,處處打壓雪花。 原文中寫「這種得意讓雪花心虛。雪花認定自己懷的是女子,聽上去她和嫂子懷孕時的跡象完全兩樣。雪花不敢給別人說這事,不由得想到丈夫。他要在,自己就不會這舉哪么孤單了。」這里,作者第一次牽出男一號丈夫。讀者不禁會問,雪花都懷孕待產了,她丈夫去哪兒了?別急,這是作者留下的懸念。
以上,是該小說的第二波起伏,主要仍採用倒敘方式推進。此時雪花內心已經成長不少,整天在鍋碗瓢盆間不斷摸索與婆家人相處之道。
作者再次把雪花的思緒拉回現實。原文中寫「掃罷炕,雪花靠住被褥緩了一陣兒。望著滿滿一簸箕塵土直納悶,居然掃了這么多。心裡卻輕松下來,覺得踏實多了。」接著,雪花繼續幹活:洗衣服、洗澡。洗澡時,她不覺自憐自愛起來,心裡想到「丈夫出門九十四天了,遠在縣城的工地,電話倒是偶爾來一次,都是公公婆婆接的。」這段話回應了前面設下的「丈夫去哪兒了」的懸念,也暗示出公婆對待媳婦的封建大家長作風,毫無人情味。
雪花掃炕的次日,她生下了孩子。此時,整個故事進入順敘。生娃前,雪花憂心忡忡,擔心婆婆沒給嬰兒做新衣服新被子。通過回憶嫂子與村裡女人的閑聊,側面說明了當地農村風俗,展現出當地的封閉、愚昧和落後,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雪花生了個女孩。婆婆有些失望,但不得不天天伺候她,言語中頗有怨氣。雪花這時才明白婆婆與嫂子之間的積怨,始於對這個大家族的控制權的爭奪。嫂子仗著自己生下兩個男孩為婆家傳宗接代的功勞,向婆婆耍橫,婆婆有苦說不出。明白內情後,雪花對婆婆體恤起來。
孩子生下來好久了,可公公一直沒給孩子取名字。嫂子的狡猾本性再次顯露,她話里話外揶揄雪花,說自己剛生完兒子,公公隔著窗戶就取好了名字。時間一久,雪花也不在意取名字的事了,她趁坐月子好好休養身體,在婆家辛苦一年,從未這樣休息過。後來,她給女兒取了個乳名,自己偷偷在心裡叫。
以上,是小說的第三波起伏。雪花已漸漸適應了婆家生活,從女孩變為女人。她把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寄託給了剛出生的女兒。她的生活又看到了亮光。
雪花娘家媽來看她了,婆婆和親媽一起聊天,感嘆現在的媳婦比她們那時幸福得多。婆婆還不斷瞥炕上的雪花,那意思就是:你知足吧。生完女兒,雪花內心發生了深刻變化「 有了女兒,回頭打量之前的時光,感覺那些空落像夢一樣遙遠。」女兒給她平淡無味的生活帶來新希望。她憧憬著女兒未來的美好生活。
天快黑時下雪了,雪花趴在窗戶上望著外面的大雪,思緒紛飛。作者在這里用了整整一段描寫來借景抒情,點出小說主題思想,意韻深長,耐人尋味。「雪花真的很大,一片連著一片,一片壓著一片,前擁後擠從雲縫深處向下落。等飄到半空的時候,它們好像又不願意落向地面,猶豫著,悠悠然,又有點兒無可奈何地落到了實處。雪花飄落的情景,多麼像女兒出嫁,隨著媒人的牽引,她們飄落到未知的陌生的人家,慢慢將自己融化。汗水和著淚水,與泥土化為一片,融為一起,艱難地開始另一番生活。」
這是整篇小說的尾聲,隱隱暗示出農村勞動婦女一代代相似的命運,令人唏噓。作者在結尾對這些女性的命運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的堅忍品性給出高度贊頌,有力升華了小說主題,使小說格調清新脫俗。
馬金蓮在《碎媳婦》中塑造的主人公雪花,是廣大農村婦女的縮影,代表了典型的傳統中國婦女,她們善良、勤勞、隱忍,踏實。嫂子和婆婆代表了被封建思想毒害的農村婦女,她們愚昧無知,狡猾可悲。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站在道德高地上,在褒揚雪花的同時,去刻意貶低嫂子和婆婆。她站在挖掘人性的角度,用一種冷靜克制的筆調,客觀地描寫出嫂子和婆婆的性格,筆端含著對她們的深深同情和憐惜(婆婆不讓嫂子接電話和嫂子給婆婆甩臉色的兩處細節,分別刻畫出這兩人的內心的委屈和掙扎)。這是作者高明之處,使小說人物真實可信,感染力極強。這種對卑微小人物處境的敏銳洞察,對她們性格的深入挖掘,體現出作者本人博大而深沉的情懷。不誇張地說,這種胸襟可以和曹雪芹相提並論。另外,小說中兩次出現「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這句話,皆出自村婦之口,反映出當地重男輕女封建愚昧的民風。讀後讓人心痛。
評論家說馬金蓮小說里有種罕見的「清潔精神」,深以為然。她有一雙慧眼,總能挖掘出藏在人性褶皺深處的最美好的東西,把它們用質朴的文筆呈現出來,不添油不加醋,只是還原和呈現,忠實於生活的本來面貌,令人深深感動。每讀一篇她的文章,我都會發自內心生出一股涌動向上的強大力量,心裡所有的美好被瞬間喚起。我想,這就是馬金蓮小說的最大價值。她在小說中宣揚的思想是樸素的,是普世的,屬於全人類,經得起人心和時間的檢驗。作為一名忠實的讀者,願馬金蓮的小說創作之路正如西海固厚重的黃土地那樣,永遠真誠,永遠熱淚盈眶。
2016.10.14
㈥ 短篇小說的結構要點
美國作家辛格說:"故事結構最困難。怎樣構成一個故事使它有趣。最容易的就是開始寫作。一旦結構定了,寫作本身的描寫和對話就隨流而下了。"
將結構核通過橫向、縱向的立體展開,便形成結構體。它是小說內容具體展現的框架,小說最關鍵的一環。對短篇小說結構體的設計要符合六個字:「簡潔,形象,趣味。」 而這六個字,要落實在場景與情節的設計和把握上。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好的小說結構體。
對於短篇小說來講,一般由一兩個描述單元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節轉換來組成。 比如:張愛玲的「琉璃瓦」和「封鎖」。「琉璃瓦」只描寫了幾個女兒出嫁,而「封鎖」只有一個場景,講了公交車上發生的事情。
描述單元猶如情節線的橫切面。在短篇小說總字數確定的前提下,這切面與切點的關系成反比。即是:切點多,則切面小:切點少,則切面大。
短篇小說的結構角度常有以下幾種:方面:分為正面;側面和反面。視野:以小現大;全景式素描。焦點: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正面表現:一般而言,若有可能採用正面表現可直截了當、清晰自然地將要體現的事物呈現在讀者面前。
側面表現:這種角度選擇,可使小說新穎獨特、精巧含蓄。
反面表現:要反映正義的強盛,反而從邪惡的方面寫起;如莫泊桑的《羊脂球》。
以小現大:以小場景、小故事、小人物,表現大內涵。如魯迅的《孔乙己》。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的作品。全面表現日常生活的場景、給人一種真實質朴、無雕痕的感覺。如張愛玲的《半生緣》。
內在世界為主:將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緒、情感、意念的演進、飄動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現人物心態。如"意識流"小說。博爾赫斯的《小徑深處的花園》。
這些要點,在我們開始練習後,就容易理解了。
㈦ 短篇小說由幾個部分構成
中心:確立結構體。
將結構核通過橫向、縱向的立體展開,便形成結構體。它是小說內容具體體現的藝術框架,也是短篇小說表現階段最關鍵的一環。古今中外的作家均強烈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如美國作家艾薩克·辛格當被人問及寫作哪一方面最困難時,答道:"故事結構。我認為這最困難。怎樣構成一個故事使它有興趣。最容易的則是實際寫作。一旦結構定了,寫作本身--描寫和對話--就隨流而下了。"
對短篇小說結構體的設計與展現,必須體現六個字:簡潔,形象,興味。而這六字,則主要落實在場面(或稱描述單元)與情節(或稱事情轉折點)的設置、把握上。只有將兩者適當地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好的小說結構體。
對短篇小說來說,一般由一兩個描述單元(很少超過三個)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節轉換來組成。如何士光《鄉場上》,全篇只有一個場面:鄉場上糾紛;魯迅的《葯》,只有兩個主要場面:買葯與祭子。
描述單元猶如情節線的橫切面。而在短篇小說總篇幅為定量的前提下,則這切面與切點的關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點多,則切面小:切點少,則切面大。
因此,在設計結構體時,橫向的切面展開與縱向的情節進展要有精心設計。切面展開形成場面(描述單元),有助於細致形象地表現生活與塑造性格;情節進展則有助於引人讀興,搖曳生姿。
除場面與情節的設計外,短篇小說尤重開頭的技術。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短篇小說來說,尤其如此。短篇小說的開頭,一般向讀者展示一個特殊的有興味的形象小場面。然後,用簡潔筆墨介紹背景或問題,下面緊接著進入"主體",即主要的場面中人事矛盾沖突的展現。因此,盡量用一個精彩的小場面作為開頭,是短篇小說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短篇小說開頭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讀者交代背景、介紹人物,極容易由"說明性材料"構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以形象吸引讀者,並以形象的矛盾沖突或問題引起讀者懸念)。
如李銳的《厚土》系列小說《眼石》:
開頭是一個形象逼真的具體場面呈現:一輛滿載石灰的馬車行進在陡峭山路上。副手憤怒、悲痛、無地自容的心中、眼內,世界上一切景物人事均是變形、變態之後的一個狂暴、混亂的世界!加以女人失魂落魄的驚呼,車把式驕橫兇狠的咒罵,牲口的掙扎……逼真的形象直迫讀者眼底,頓時引人入勝。
之後,簡潔交代背景:昨天夜裡,因被迫借了車把式的救命錢,副手無可奈何地將老婆讓車把式睡了。……
於是,緊接進入中心場面:丈夫滿臉陰森森的殺機;女人驚恐萬狀,忐忑不安的神色;車把式旁若無人、自信威嚴的姿態……終於發生戲劇性變化:車載過重,將墜深淵。副手以死相拼,搶救了人、馬、車。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救了車把式馬上要粉碎的生命!車把式於是與副手"禮尚往來":當天晚上,將女人讓副手睡,達到小說高潮。
結尾:副手與女人恢復了心理上的平靜與生理上的往常;車把式品嘗了昨天副手的滋味。
這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說:簡潔、凝煉、形象、引人。描述單元與情節轉折達到精巧結合,產生很高藝術價值。
由於結構體是生活場面與故事情節的有機組合,因此,除上述介紹的結構體自身的技術性處理外,結構體的設計、把握還包括結構布局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問題,即結構體反映生活的角度問題。
短篇小說的結構角度常有以下幾種:
方面--正面;側面;反面。
視野--以小現大;全景式素描。
焦點--外在世界為主;內在世界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現:一般而言,若有可能,並有特色,採用正面表現可直截了當、清晰自然地將要體現的事物及意旨呈於讀者面前。如柯雲路的《三千萬》,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側面表現:這種角度選擇,可使小說新穎獨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契訶夫的《苦惱》,劉心武的《白牙》,張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現:要反映正義的強盛,偏從邪惡方面的驚惶寫起;歌頌光明之可愛,卻極寫黑暗可憎。如契訶夫的《一個小官吏之死》,從反面揭露沙俄統治的殘酷與等級的森嚴;如莫泊桑的《一個兒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對過去骯臟行徑大言不慚的炫耀來揭露他的丑惡靈魂;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以恬靜自然的場景來突出"文革"時畸型、狂亂的罪惡事情等。
以小現大:以小場景、小故事、小沖突,表現大內涵。如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等。可以說,短篇小說從廣義上說,都是以小現大的篇章,不過上述作品場景與寓意之比,更為懸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無剪裁地、全面鋪開式表現日常生活的場景、過程,給人一種真實朴質、無絲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覺。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震雲的《單位》等。外在世界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態、動作、過程為主,以形象來再現生活。我國傳統現實主義小說多如是。
內在世界為主:將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緒、情感、意念的演進、飄動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現人物心態。如"意識流"小說。
對任何小說來說,結構布局的本質均是對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的有機藝術組合。但在這基質上,不同小說的結構又有各自特點及要求:
1、情節小說。
它主要通過曲折跌宕、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情節轉換來實現其藝術價值。一般而言,在開頭必須用精彩引人的場面展示出矛盾沖突,給讀者提出一個閱讀問題,迫使他們急切地要了解下面發生了什麼?如何發生?然後,要想盡方法保持住讀者的懸念,使他們隨著作者的誘引,沉溺於一個又一個變化起伏、難以預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後,才使懸念釋放,讓讀者明曉最終答案。
2、性格小說。
它以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為中心。好的性格小說往往比情節小說具有更大、更長久的藝術魅力:因為它不是提供聽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說作者都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極力將筆下人物寫得個性突出、不同凡響。於是,在肖像描寫、行動描畫、語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聲色俱備的某種獨特人物形體出來。有的作者更進一步,通過逼真的細節--比如嚴監生臨死不能閉眼,只為多點一根蠟燭之類,將人物神態活畫了出來。應該承認,他們的努力不無效果。但若說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則未免淺顯了些。因為,在塑造人物性格時不能為性格而性格,而應寫出性格的內在依據,讓人物在矛盾沖突的碰撞中表現出鮮明的性格來。
這些矛盾沖突是:
第一,性格與環境的沖突,通過外在環境與人物性格的特定沖撞,表現出鮮明確切的性格。例如《內當家》中農婦李秋蘭面對改革開放後以前殘酷欺壓過自己的地主以愛國華僑身份重新回來的局面;面對縣委要員以強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顏卑膝、裝假奉迎的場面,大義凜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實在地體現出新時期農民的情懷。這性格便扎實、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與性格的沖突。通過彼此對立或不同層次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對比方式或襯托方式表現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瑪特渥·法爾高納》中,父親正直、仗義、嫉惡如仇的性格與兒子貪圖錢物、出賣他人而背叛諾言的性格的沖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與魯四老爺、柳媽及其他人的性格的沖突;《月牙兒》中女兒與母親微妙復雜的性格沖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內部的沖突。通過人物性格中兩種品質或兩種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決,來表現人物性格的主導方面。比如魯迅《肥皂》中四銘老爺一方面懷流氓淫邪心理調戲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學家口吻訓拆兒女;比如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摯、深沉地相愛又受社會輿論、文化習俗束縛而自我剋制、痛苦煎熬的內心沖突等。
性格小說在結構設計上,情節的轉折、變化不宜過多。若轉折點過多,勢必造成切點多、切面小的局面,這樣,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橫向展示,而被淹沒在情節過程之中,性格小說便蛻化為情節小說了。
3、氛圍小說。
氛圍小說重在用氣氛、意趣感染讀者,因此,如何用生動傳神的氛圍、境界描述來吸引讀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圍小說引人入勝的方式大體有兩類:其一,逼真具體的形象描述;其二,細膩傳神的意趣傳達。
前者又可細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現讀者及熟悉的場景、人事。使讀者倍覺親切,進而獲得感染。比如魯迅的《社戲》:小兒女純情爛漫,鄉間生活質朴真淳,讀罷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現一般讀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畫面,使人讀罷產生因新鮮感所派生出來的欣悅或激動之情。例如鄭萬隆《異鄉異聞》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異場景來喚起讀者的感動,喬良的《靈旗》,似乎寫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現一段歷史,但就其總體藝術魅力來講,還是由於它創造出了一種現代讀者所陌生的沉重、悲涼、苦澀的藝術氛圍。
第三,利用距離感。將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人生畫面推到遠處以鳥瞰,或擺到"別處"以重視,利用拉開距離、換變角度的方式,吸引讀者情感。比如賈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讀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視螻蟻般的超脫宏闊眼光掃描一個中國勞動婦女的一生,於是,自然有種幽遠情思與透徹的悟性潛生出來。
後者的意趣傳達也常見兩種情況:
第一,通過心理情緒的藝術傳達,與讀者發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聲》,將岳之峰的心理流動直接向讀者展示出來,引起共鳴。
第二,通過提出新的哲理觀念,引起讀者驚動,陷入新的思考,從而產生藝術效果。這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氛圍"。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眼、口與心,向讀者傳達出一種社會氛圍,進而提出新的大膽直截的指控: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只寫著兩個字:"吃人"!
4、抽象小說。
抽象小說具有將藝術形象符號化的特點。但盡管如此,它也不能沒有人物、情節、環境的有機組合與配置。因此,抽象小說的結構體設計也應遵循上述三類小說所要求的規則。
而抽象小說還要多一項要求:必須將抽象的哲理與具象的呈示結合起來。
㈧ 構思短篇小說
以後呢,再寫作方面,主要就是寫短篇小說,現在種類那是言情和家庭倫理兩個方面,是因為我覺得社會上有90%的矛盾來源於家庭,家庭也是社會的一個基礎單位,可以通過一個家庭的瑣碎事情去反映這個社會是否經濟穩重,是否和諧等等,所以說實在我看來是一個很好的題材,但是還沒有讀到這樣好的書,除了路遙先生寫的《平凡的世界》。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家庭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是選材任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把這個關鍵詞掌握好了,你就能塑造好一篇短篇小說,當然,我覺得題材並不在於新穎,新穎只是題材的一部分,但是最主要的是你選的題材能讓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是一些經典作品裡的橋段一樣,一旦看過一遍之後就忘不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塑造好一篇短篇小說?如何選取好的素材?好的素材又會是什麼?大家都不陌生的一句話,靈感來源於生活,也就是說,很多想說的真實場面是來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他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從真實性轉化為藝術性,因為在文學里可能不會寫的和現實一樣,它會帶有誇張,諷刺,贊美等等。
當然,在構思短篇小說這方面,希望大家在選材上可以多下功夫,比如說選取一座城市,一段感情,很多抓人的題材線索,不要讓你寫的東西成為讀者眼中的消遣讀物,應該讓你寫的東西變成有價值的資產,不是那種過目不忘,但是也很深刻?
㈨ 如何構思一部短篇小說集——《小說創作談》解讀
瞥見這段對話,又讓我想起「 寫作的技巧是沒有技巧 」,的確高冷驚艷,明心見性。我們需要文學界的張無忌。
電影里的張無忌,大概並沒有忘記張三豐如何教他 學會那些招式,而後再去忘掉 。
沒有記住,何來忘掉?
不學技巧,何來「沒有技巧」?
不少寫作短篇小說的朋友,希望通過連載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作品集,或者出一本 小說集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才能 組織好 一部短篇小說集呢?
最近,讀了美國作家 大衛 姚斯的《小說創作談》, 扒拉一下裡面的所謂 寫作技巧, 分享給大家。
撇開其中的「敘事視角」、「距離」、「矛盾對立」等不談,我想重點評說 如何構思一部短篇小說集 。
在作者 大衛•姚斯 看來,短篇小說集,並不是一篇篇短篇小說的簡單拼湊。
他發現自己閱讀小說作品,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隨心所欲,信手翻開, 信馬由韁 ,似乎並無什麼異樣;後來再 從頭至尾 ,按照順序閱讀,感覺竟大不相同。
小說集中的人物、故事、情節前後關聯,結構井然,讀出來的意味也截然不同。
於是,他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寫作小說,構思小說集,要 懂得先後順序、合理安排內容位置 。
這個道理大致可以用下圖表示:
那麼,如何才能組合成恰當的順序,擺正每一篇小說的位置呢?
「與一個人想要 用天然的石塊建造一棟房子一樣 ,要面對同一類型的問題:我們已經有了一堆短篇小說,它們的大小、形狀、質地、色彩各不相同,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把它們組合起來, 這個組合體既要有讓人滿意的各項功能,有能帶來美學享受。」
很可貴的是,作者大衛•姚斯認為,規劃多個短篇小說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事情一樣,主要是 靠直覺 ,但可以 藉助技巧和原則 。這就好比木工大師,劈木取材,手起斧落,主要憑借感覺就能劈砍出心中的樣子,而依賴墨線,卻能把木材鋸得方正有度。
哪些辦法,可以幫助我們組合小說呢?
1.直接粘合
一部短篇小說集,包含了為數眾多的單篇小說,它們要形成一個整體,方法有很多。
如同我們要把幾塊木料製作成傢具一樣,接合的方式,可以採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固定,也可以利用現代的五金器件進行拼接。
大衛•姚斯的《小說創作談》給出了兩類組合單篇小說集的方式——我把它總結為「直接粘合」和「間接粘合」。
先說說「直接粘合」。
A.聯系物
通常有哪些聯系物?
某些 關鍵的詞、形象、重復出現的行動 等。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在我們多年的閱讀經歷中,其實已經接觸到所謂的線索、前後呼應等。這兒的聯系物,有相似之處。
文中舉出安•派科克的《指定的土地》和《灰塵》,均重復出現「灰塵」這個詞,這與曾經飛揚在阿巴拉契亞山區里的「靜脈里的灰塵」主題緊密相關。
「灰塵」就是其中的聯系物。
同樣,某一形象和行動,都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小說中,構成它們之間的聯系。這,類似於一篇小說中的某一種事物線索,如武俠小說里出現的信物、秘籍等。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B.母 題
在作者看來,母題是擴大了的聯系物;當聯系物不只出現在兩個或一小群短篇小說中的時候,就擴大成了母題。此時, 母題還包含著小說的主題成分 。
舉例來說,中國古典小說《世說新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36篇。每一篇都可視為短篇小說集。其」德行」等類似的字眼,不斷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各個小說里,成了統攝全局的母題。
可以說,母題是粘合小說集的核心「技術」,如同電腦cpu一般重要。
C.人物、背景和題材
如同反復出現的詞語、形象和行動一樣,也屬於一些母題,有助於各式各樣的短篇小說聯合起來。
人物反復出現 ,這個容易做到。《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妖狐神鬼,成為串聯整部小說集的關鍵要素。
背景粘合,則是指故事內容各不相同,但發生的 環境卻相同 。這就如同茶館,每天來喝茶聊天的人都不一樣,但茶館還是那個茶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因茶館而聯系在了一起。書中舉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喬治大街,就是這樣一個起著粘連作用的背景。
題 材的統一性,但具體內容的差異化 ,就形成小說集故事多樣化的特點。舉例來說,《聊齋志異》中有許多愛情題材,但每一篇的書生、美女都不一樣,故事情節也各不相同。
2.間接粘合
A.平行
是讓兩個短篇小說在「 情節」或「模式」 上體現出某種相似。
書中舉到這樣一個例子:
《通信》和《真誠的咖啡館》,兩篇小說的主人公都在回憶一個已經逝去的心愛之人。在《通信》中,是主人公的朋友;在《真誠的咖啡館》里,是主人公的兒子。
你看,兩篇小說在內容上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但因為都具備類似的情節,彷彿是一種夢境的重復出現,因而情感就得到強化。
是不是類似於生活中的「心靈感應」呢?
此類「粘合」,不是依靠直接的「聯系物」,所以稱之為 「間接關聯」。
B.對 立
與「平行相比」,對立不是強化情感,而是 使情感復雜化甚至徹底顛倒 過來。
在《阿拉伯西北漠地旅行記》中,一名猶太小男孩在大屠殺中失去了雙親。情節讓我們感覺小男孩可能產生了積極的甚至能拯救生命的舉動。但在《奧維爾的麥田》里,小男孩卻給我們這樣的印象:他與現實生活之間出現了令人恐懼的斷裂,他離瘋狂只有一步之遙。這使得同情之情異常復雜。
另外,書中還提到鏡子、「框架」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閱讀。
3.編排順序
假如你現在已經完成7篇小說,照常理來說,它們存在一定的優劣之分。你打算如何擺放先後順序呢?
有一種情況,你在動筆寫之前,已經對整部小說集 深思熟慮,瞭然於胸 。你的feeling和靈感已經十分到位,作品寫出來就是 無可調整的,那麼也就不存在編排順序 了。
可是,如果我們尚處於 初期模仿與技巧學習階段 ,那麼,請看下列數字:
1—3—5—7—6—4—2
開頭和結尾是最重要的兩篇小說,作者認為質量最次的一篇7放在中間。之所以會這樣編排,是因為在作者看來, 讀者的閱讀感受 至關重要。
假設7篇小說都是平行關系,其中7(最次的一篇),如果擺在開頭,結果會如何呢?不言而喻,讀者讀下去的興趣就會降低甚至喪失。
這讓我們聯想到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含金量最大的內容置於文首。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誰都沒有義務透過你「凌亂不堪的外表」去透視你無比精緻的內心。小說讀者也一樣。
為了便於讀者記憶和保存,全文重點內容用一張圖來小結:
在以 我的方式 呈現這些所謂的構思、組織或者架構短篇小說集的方法時,我忽然覺得我的努力也許是 徒勞 的。
因為對於用其他方式來組建短篇小說集的作者而言,他們已然 通曉技法 。(我也想嘗試用電路板模型來搭建小說集)
對於首次接觸這些技巧的人來說,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去嘗試,然後 內化為你自己的血肉,成為下意識 ,就像張無忌那樣。
小說是藝術化的人生 。在小說的舞台上,人生的喜怒哀樂,平淡與驚奇,瑣碎與浩大,都得以藝術化地演繹。所有的技巧,都是為了更好更逼真地表現現實生活。
或許,認真思考現實世界的已然狀態和可能狀態,就不難理解浩如煙海的寫作方法與技巧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在小說和小說集的苑囿里,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
釋放你的想像力,引爆你的小說世界!
寫作精進人生。願在文字彼岸深情相遇。
留一扇窗,閑時看看: 【余老詩寫作研習社】第2期【基礎班】 零基礎寫作入門 招募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