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短篇小說
① <狼>選自
《狼》選自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
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
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
全文賞析:
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鎮定和狼的狡猾貪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一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這里的「犬」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像狗一樣),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
「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敢於斗爭,取得了一半的勝利。到這兒並未讓人鬆口氣。
「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一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斗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內容簡介:
《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作品代表作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作品。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具有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③ 《聊齋志異》中,「聊齋」是什麼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又叫《鬼狐傳》。從這個書名我們便可知曉,此書所講述的是一些離奇怪誕的鬼神故事,書名中的「聊齋」二字,其實是此書作者蒲松嶺為自己所居住的屋舍所起的名字。按現在的說法,「聊齋」就是蒲松齡的故居。
那麼,蒲松齡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居所起名叫「聊齋」呢?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聊」即聊天、嘮嗑,「齋」即居室、屋舍,「聊齋」即聊天嘮嗑的屋舍。據說蒲松齡青年時就喜歡搜集各方奇聞異事和各種鬼怪故事。後來,為了更方便地進行搜集,他乾脆在家門口賣起茶來,前來喝茶的客人只要為他講述一個離奇的故事便可代替茶錢。此事一經傳播,前來喝茶的人絡繹不絕,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離奇古怪的故事。蒲松齡靠這個方法搜集到了大量故事,然後潛心進行整理加工,寫成了流傳至今的《聊齋志異》。
④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蒲松齡的《野狗》是他最細思恐極的一篇小說
眾所周知,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神鬼怪異小說,全書以傳奇的方式來寫志怪故事,短篇短少,語言簡約,但情節內容非常離奇生動,因此一直深受世人的喜歡,而在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叫《野狗》,《野狗》被稱為是蒲松齡所寫的最為細思極恐的故事,這是因為《野狗》裡面暗藏了於七之亂的恐怖事件,因此才會讓人細思極恐。
最後,《野狗》雖然看似是稀奇古怪的故事,但通過故事發現故事暗藏的真實事件,因此才被世人稱為是蒲松齡最為細思極恐的短篇故事。
⑤ 《狼》蒲松齡原文
原文:
狼
作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
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
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5)蒲松齡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
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待婦女,蒲松齡是很尊重的。《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美麗、善良、聰慧、俠義、多才、能幹,不亞於須眉男子。《紅樓夢》更進一步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見了女兒很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這顯然是對男尊女卑社會的有力打擊。總之,蒲松齡和曹雪芹都要求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解放婦女,蒲松齡比曹雪芹更多地保留著封建倫理觀念,曹雪芹在蒲松齡思想的基礎上,使《紅樓夢》更多地閃爍著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則繼承了《聊齋志異》對科舉制度的批判精神,並有了新的發展。其他白話小說如李汝珍的《鏡花緣》晚清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在婦女、揭露社會現實等問題上,都受到了《聊齋志異》的影響。
⑥ 蒲松齡的作品有哪些
蒲松齡工詩文,善作俚曲。曾用20多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又有《聊齋文集》、《詩集》和為農民編寫的通俗讀物等多種。
⑦ 蒲松齡的主要作品
蒲松齡的作品主要有《農桑經》、《聊齋志異》。
1、《農桑經》
《農桑經》是清·蒲松齡編著的一部子部著作。《農桑經》約成書於康熙十四年(公元1705),是其中的代表作。《農桑經》分為《農經》和《蠶經》部分。《農經》採用月令體裁編寫,到九月而止。據作者說是在韓氏《農訓》的基礎上增刪而成。
2、《聊齋志異》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7)蒲松齡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⑧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小說家,以下屬於蒲松齡作品的有: A. 《渭南文集》B. 《姑婦曲》C. 《牆頭記》D. 《聊齋
D、《聊齋志異》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
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8)蒲松齡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蒲松齡一生文學生涯,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他生長於農村,幼年受過鄉村農民文化的熏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偽,身為文士,以能文為鄉里稱道。
所寫文章多是駢散結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只有幾篇賦事狀物的四六文,才是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辭賦史家推為清初辭賦之能手。
蒲松齡也曾染指於詞,作品較少,顯然是一時之興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爾操筆。詩作甚豐。他進學伊始,意氣風發,曾和學友張篤慶等人結為「郢中社」,「以宴集之餘晷,作寄興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