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馬拉默德短篇小說

馬拉默德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9 00:23:02

『壹』 伯納德馬拉默德 的《店員》講了什麼故事

這部1957年發表的小說,清楚地表現了馬拉默德最具特色的小說主題:代表著人類普遍境遇的猶太人生活在貧窮中,忍受生存的無奈,雖看似失敗者!倒霉蛋,卻是道德戰場上的勇士,實現著道德的完善"

《店員》講述的是一個小店的一段興衰史和幾個與小店有關的人物的一段生活經歷。全書用了10個篇章講了小雜貨店一家人及其店員在一年半中的遭遇。店主莫里斯勤勞善良,一夭工作14小時,一周工作7天,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 賣3便士的麵包給一街坊婦女,他每天早晨6點摸黑起床,從不間斷;為還給顧客一個被遺忘在櫃台上的5分錢,他頂風冒雪追出幾個街區;傍晚別的店鋪已關門,他卻守候那些必須准備早餐的顧客從他的店裡買了東西後,才捨得關門;自己生活清苦,卻還時常賒賬給窮人,周濟那些不幸的街坊四鄰。他一貫誠實待客,可稱得起是有益於他人的人。然而,他勤奮行善一生,卻毫無結果,且不說沒有獲得社會羨慕的成功,甚至連養家糊口都做不到。兒子夭折,僅剩一女,因貧困而無力上大學,不得不出去工作補貼家用。美麗的女兒海倫志向遠大,不甘於走父親的路,希望獲得更多的教育,擺脫現狀。海倫的理想被現實所限制,她掙扎、痛苦。小雜貨店店員弗蘭克·阿爾番恩是義大利血統的流浪漢,從西部來到紐約以求發跡。開始他天真地想通過反抗來跳出現實的圈子,過上王子式的生活,但事與願違,他愈是憤怒不平,愈是躁動、輕狂,愈是不能擺脫現狀。他愛上了海倫,但是他的愛徘徊在物慾和精神之間,歷經坎坷艱難。當他把愛看成物與物的關系時他喪失自由,喪失尊嚴。當他的愛是克己奉獻時,他便跳出了自然人性的圈子,上升為超凡脫俗的聖人,獲得了精神解放與幸福。挫折、痛苦鍛煉洗滌他的心靈,愛給予他對真善美的艱苦追求以支撐,他終於扼殺自我、渴望、不羈的貪欲,從命運的王國中解放了靈魂。

『貳』 伯納德.馬拉默德是誰

伯納德·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年),美國小說家,其作品有長篇也有短篇。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憐憫而扭曲的幽默描繪美國猶太人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店員》(1957年)描寫一個紐約的猶太店主和他的義大利裔美國店員的故事。《房客》(1971年)講述了住在紐約一個廢棄的公寓里,一個猶太作家和一個黑人作家的故事。1959年馬拉默德因其短篇小說集《魔桶》而獲得國家圖書獎,1967年又因其長篇小說《裝配工》再次獲得該獎項。《裝配工》還獲得了1967年的普利策獎。 馬拉默德出生於布魯克林,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他先在俄勒岡州立大學任教,1961年加入本寧頓大學任教。 他的其他小說還有:《天賦》(1952年)、《新生活》(1961年)、《費德爾曼的畫像》(1969年)、《杜賓的生活》(1979年)、《上帝的恩賜》(1982年)。《伯納德 馬拉默德故事集》(1983年)作者的一部短篇小說選集。《人們》(The People)(1989年)包括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

『叄』 現在外國有哪些有名的短篇小說家

馬拉默德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之一,曾多次獲普利策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被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本世紀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本書是根據美國午日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馬拉默德短篇小說全集》翻譯的。原書包括馬氏短篇小說53篇,本書只選其中26篇.
伯納德·馬拉默德一九一四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親是俄國籍美國移民,父親是個小店主。他在三十歲之前基本沒有離開過這個出生地。中學畢業後考入紐約城市學院,四年後獲學士學位。畢業後他為幫助父親維持家庭生活,曾在布魯克林區的一所中學當見習教師,但只工作了一年。後來又在市財產調查局做過一段時間的財產調查員。一九三九年赴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主攻英國文學,一九四二年獲碩士學位。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布魯克林區和哈萊姆區的夜校教書,其對象主要是貧苦的移民,因此,他十分熟悉並同情這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這些人後來也成了他文學作品中所描寫和刻畫的主要對象。一九四九年馬拉默德到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寫作課,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在此之後,他到本寧頓學院教授語言文學課,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曾在哈佛大學講學,後又返回本寧頓學院,直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逝世。

提及澳大利亞短篇小說,我國的讀者往往想到叢林傳統,特別是想到亨利·勞森,因為勞森是最早介紹到我國的澳大利亞短篇小說家,他又是我國讀者最喜愛的澳洲作家之一。他的故事多以鄉村為背景,以下層勞動人民為主要人物,描述他們的喜怒哀樂,頌揚他們之間的「叢林情誼」。

『肆』 魔桶 教案

一、作者簡介
伯納德·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一1986),從俄國移居美國的猶太籍作家。他畢業於紐約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後,就在大學任教,同時從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猶太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他們的精神面貌,他們的喜樂悲歡和強韌性格;風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濃重而明朗,筆端飽含著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的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伙計》,描寫一個原先蔑視猶太人的流民弗蘭克,目賭猶太人身受的痛苦和舍己為人的慈悲心腸,靈魂從而得到「凈化」,以至於自己也成了「猶太人」的故事,體現了作者所謂「人人都是猶太人」的理想。
二、作品介紹
《魔桶》是馬拉默德的短篇著名代表作之一,被廣泛列入文學教材,選家必選。作品描寫猶太老頭地沙茲曼,為了給他心愛的女兒物色丈夫,而挖空心思,以至不擇手段,表現了他貌似狡猾而又心地善良的本質,同時,也刻劃了沙茲曼的女兒和他中意的列奧的形象,在幽默與詼諧中給人以親切之感。 《魔桶》 選自馬拉默德的一部同名短篇小說集(1958),是美國戰後短篇小說中的名作,選本必選,已成了文學教材。猶太老頭兒沙茲曼看中了列奧,名義上替他撮合親事,實為自己女兒物色對象。沙茲曼的性格寫得生動活潑,他擺噱頭、吊胃口,活象個老滑頭,卻不失心地的善良。列奧的性格優柔寡斷,是缺乏生活經驗時青年,作者主要寫他的內心活動。作品寫得幽默、詼諧,這是馬拉默德的一貫特色。

『伍』 伯納德·馬拉默德的介紹

伯納德·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年),美國小說家,其作品有長篇也有短篇。他的大部分作品用憐憫而扭曲的幽默描繪美國猶太人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店員》(The Assistant,1957年)描寫一個紐約的猶太店主和他的義大利裔美國店員的故事。《房客》(TheTenants,1971年)講述了住在紐約一個廢棄的公寓里,一個猶太作家和一個黑人作家的故事。1959年馬拉默德因其短篇小說集《魔桶》而獲得國家圖書獎,1967年又因其長篇小說《修配工》(Fixer)再次獲得該獎項。《修配工》還獲得了1967年的普利策獎。

『陸』 伯納德·馬拉默德的《春雨》,怎樣讀懂

11.當談起弗洛倫斯時.喬治為什麼會「有些不安,並且有點害怕」?(2分)
12.怎樣理解喬治的兩次激動?請作分析。(4分)
①「好吧,」喬治說,「散步,對我有好處。」他進到他的房間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陣激動。
②剛一走上大街,冷霧就落在他的臉上,喬治可以感覺到一陣激動像電流一樣流遍全身。
13.結合文意,賞析文中畫線部分。(4分)
14.「喬治想說的那些話又凝滯不動了」,小說的結尾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從結構和主題的角度談談你的理解。(6分)
參考答案:學優網整理
11.擔心女兒與這個優秀青年因相處不好而分手;害怕自己因此失去這個難得的交流對象。(2分。兩個要點各1 分)
12.①一向孤獨內向、無人關心的喬治,因保羅邀請散步,有了交流的機會而異常興奮;②他走出封閉的自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內心被喚醒,表現出從未有過的激動。(4分,各2分)
13.(1)描寫春天的情景,展現大自然的生機,與主人公沉悶壓抑的家庭環境形成對比。(2)襯托喬治走出孤獨、與外界交流的喜悅心情。(3)照應題目,表達了對美好而富有生機活力的生活的嚮往。(4分。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1)結構上有回環跌宕之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先寫喬治對生活有愛卻不能說,受到保羅啟發終於想說,但面對生活現實卻又不能實現。(2)使主題表達更為深刻。盡管喬治主觀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孤獨的困境始終使他無法表達對他人的愛。這一結局深刻說明了現代人要改變孤獨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6分,各3分。要結合材料作具體分析,有欠缺酌扣)
【主要存在問題】
第11題:對人物心理把握不準,聯繫上下文分析不足,表述繁瑣,不能抓住要點。
第12題:第①小題基本能答到點;第②小題較多學生偏離環境對人物心理的影響而將答題重點放在修辭手法及環境描寫的作用上,從而導致失分。
第13題:絕大部分考生能意識到這是環境描寫,但對環境描寫的作用把握不準。根本原因是對小說主題未能理解,因而不能寫出「對比」「喜悅心情」「嚮往」等主幹詞。
第14題:一是未能按題目要求從結構和主題角度去答題;二是理解上只關注了字面淺表意義,如:「凝滯」是因為女兒睡著了;三是誤認為情節上設置了懸念。

『柒』 人一生必讀的經典書籍

這是名家推薦的一生必讀的名著
這本書名叫《一生必讀的60本書》
裡面推薦了一下60本書:
⒈聖經
2論語
3物種起源
4全球通史
5君王論
6史記
7孫子兵法
8三國演義
9戰爭論
10水滸傳
11曾國藩家書
12毛澤東傳
13湯姆叔叔的小屋
14紅與黑
15紅樓夢
16悲慘世界
17老人與海
18國富論
19胡雪岩全傳
20飄
2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2西遊記
23小王子
24吶喊
25本草綱目
26昆蟲記
27傾城之戀
28一千零一夜
29百年孤獨
30唐吉坷德
31變形記
32吉檀迦利
33歐也妮•葛朗台
34哈姆萊特
35簡•愛
36雷雨
37茶花女
38神曲
39夢的解析
40雪國
41邊城
42喧嘩與騷動
43復活
44罪與罰
45四世同堂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47圍城
48情人
49西廂記
50蘇菲的世界
51瓦爾登湖
52穆斯林的葬禮
53冰心散文選
54日瓦戈醫生
55美的歷程
56麥田裡的守望者
57伊索寓言
58活著
59我的精神家園
60我與地壇

『捌』 網上哪裡有讀馬拉默德的文章

伯納德·馬拉默德一九一四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親是俄國籍美國移民,父親是個小店主。他在三十歲之前基本沒有離開過這個出生地。中學畢業後考入紐約城市學院,四年後獲學士學位。畢業後他為幫助父親維持家庭生活,曾在布魯克林區的一所中學當見習教師,但只工作了一年。後來又在市財產調查局做過一段時間的財產調查員。一九三九年赴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主攻英國文學,一九四二年獲碩士學位。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布魯克林區和哈萊姆區的夜校教書,其對象主要是貧苦的移民,因此,他十分熟悉並同情這些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這些人後來也成了他文學作品中所描寫和刻畫的主要對象。一九四九年馬拉默德到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寫作課,一直到一九六一年。在此之後,他到本寧頓學院教授語言文學課,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曾在哈佛大學講學,後又返回本寧頓學院,直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逝世。�
馬拉默德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繼索爾·貝婁之後出現的又一名猶太籍作家。從四十年代初起從事寫作並發表作品,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一直不間斷寫作,創作長篇小說七部:《呆頭呆腦的人》(1952)、《店員》(1957)、《新生活》(1961)、《裝修工》(1967)、《房客》(1971)、《杜賓傳》(1979)、《天恩》(1982),五十餘部短篇小說(美國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馬拉默德短篇小說全集》共收集了他的短篇小說五十三篇,這個中譯本選其主要短篇小說二十六篇)。其中不少作品獲得各種文學獎,在歐美及世界文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著名文學評論家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曾在《紐約時報》撰文稱「馬拉默德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是可以和契訶夫和巴別爾相提並論的小說家」。傑伊·坎特(Jay Cantor)也說他「是本世紀的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他曾擔任過美國作家協會的常務理事,國際筆會美國分會的主席等職務。�
馬拉默德是個天才的作家,而其天才更主要表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如評論家羅伯特·阿爾特所說:「馬拉默德的真正天才體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在這一領域,他突出了對孤獨人物的逆境的逼肖刻畫。在他的幾部力作中,他以十分精湛的筆觸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物十分細膩的情感,表現了他高超的藝術手法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語言簡練到不能再簡練的程度。人們要了解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這些故事是不可不讀的。」�
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作為描寫對象的,在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他對這些人物的同情,也可以看到他們,尤其是猶太籍移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表現了他們的堅忍的生活毅力,贊揚了他們的高貴品質,並通過他們反映出更廣大范圍的人類世界。人把馬拉默德這種寫人的精神從痛苦和孤獨中得到升華的基調稱之為「不幸者的人道主義」,而馬拉默德正是這種不幸者的人道主義的代言人。�
馬拉默德成長和生活的前半生正是世界局勢動盪,經濟蕭條時期,如長達數年之久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正是馬拉默德上中學和大學期間。他大學畢業後,這次經濟蕭條的餘波仍未平息,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復甦,失業人口居高不下,尋找工作成了一個大問題。緊接著是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廣島的核爆炸,長期的冷戰對峙,麥卡錫主義等等,這些馬拉默德都親身經歷了或間接地感受了。作為一名猶太血統的作家,這些災難給他留下的心靈創傷和烙印要比其他人多得多也深得多。有人稱這一階段歷史是「窮凶極惡的時代」,在這一時代里,猶太民族所受到的屠殺,迫害,歧視,他們所忍受的貧窮,飢餓,屈辱,更使他們成為人類災難的最典型的受害者。從《聖經》中關於他們歷盡艱辛穿越沙漠,前往耶路撒冷創建家園的史話,到他們流亡世界各地四海為家,以及在近代史中又遭到法西斯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式的屠殺,猶太人的歷史構成了一段最悲壯的史詩。他們受盡了人間的種種磨難,但仍生生不息,頑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養成了一種無比堅忍的性格,也培養了一種拼搏求存的精神。馬拉默德正是看到了他們這種在失敗中不放棄微小的希望,在苦難中保持道德的純潔,並努力達到一種精神自由這一點;也看到他們對世界的正義,歡樂和幸福充滿力量,而在悲慘的現實中默默地,不反抗地爭取生存地位的頑強精神。馬拉默德認為這是世界芸芸眾生的小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曾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猶太人,只不過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這種廣泛意義的「猶太人」實際是指人們孤立無援而又無所依傍的一種生存狀態,也指那些在馬拉默德小說中所表現出的種種抽象道德概念,如苦幹、誠實、寬容、忍耐、責任感等等。當然,他們也並非沒有缺點和不足,如耍些小手腕騙些錢財,或行為猥瑣,等等,但我們一旦發現他們這樣做有時只是為了一餐一飯或僅為了生存,或為了妻兒的生存,我們不僅會把原來的鄙視化為同情,而且會為他們的生活境況而唏噓不已,為他們的責任心所深深打動。這也會讓我們聯想到世界上另一個特殊民族,吉卜賽人,他們也常以類似手法謀生,而又有誰會對他們產生厭惡和偏見呢?�
馬拉默德筆下的猶太人的生存環境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凄慘的畫面,他們住的往往都是最臟,最破舊,最擁擠的區域。所棲居的公寓幾乎都是「牆皮剝落」或廢棄的庫房,甚至是藉助斷壁殘垣壘起的臨時性棚戶;又黑又暗的樓梯;室內只有殘破的桌椅和凹陷的床;他們的門沒有門牌號碼,只是用粉筆或鉛筆在門上寫的「名片」。但是就是在這樣常人所不堪忍受的惡劣環境中,他們仍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沒有泯滅人性的善良,不忘記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
人類之愛是一個永恆的又是一個十分嚴肅的主題。馬拉默德的短篇小說中不乏以此為題的內容。《我之死》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說,發表於一九五七年,主人公馬庫斯是個裁縫店的老闆,手下有兩個雇員,但是這兩個雇員就如天敵一般,經常打架,而且常常是你死我活地爭斗,這位波蘭籍的猶太老人天性善良,總是苦口婆心地勸解,了解他們的內心痛苦,不斷安慰和鼓勵他們。在一次爭斗中,馬庫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召他們,並說:「孩子們,我們是窮人,無論到哪兒,也沒有人同情我們,可我們自己不能再互相傷害了……」但最後,馬庫斯終於因勸解他們心臟病發作,從樓梯上跌了下去,但是他死不瞑目,他的眼神仍在諄諄告誡兩個青年人:「我是怎麼告訴你們的?你看?」這篇基本上沒有什麼情節的短篇,語言是那麼樸素,感情是那麼真摯,讓讀者讀後也不覺潸然落淚,一個純朴、善良的猶太老人的形象讓我們揮之不去。�
《我的兒子是兇手》是另一篇宣揚人類之愛的佳作。發表於一九六八年,文中六旬的老父親對患孤獨症的兒子十分關心痛愛,可兒子卻偏偏不領情。老人每天站在走廊里聽兒子的活動,在兒子離家去街上或海濱散步時,老人也不惜請了假偷偷地跟在後邊,面對兒子對生活失去信心,他苦苦地哀勸,告訴他,生活的現實就是如此,「從前不易,現在也不易,這就是生活……就是他死了,又能怎麼樣呢?於事無補,還是於事無補,最好還是活下去。」老人兩腳站在冰冷的海水裡,帽子被海風多次吹落,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追著兒子,不斷地抽泣著。一位深懷父愛的白發蒼蒼的老父親對兒子那份真情真是令我們感動,也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老話的真實內涵。�
如果說以上兩篇主要表現的是老一輩對晚一輩的關愛,那麼,《倫勃朗的帽子》則反映了同事之間的愛,阿金和魯賓都是一座藝術學院的教員,一位搞藝術史,一位是個雕塑家,兩個人因一些小事而發生誤會,乃至兩個人互相迴避,互不說話,但阿金能不顧個人臉面主動與魯賓和解,兩個人言歸於好。其中阿金自我反省,設身處地地從魯賓的情感出發去分析誤會產生的原因,並在認識到自己無意中傷了魯賓的自尊心之後主動與他冰釋前嫌。故事雖然簡單,卻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能處好的一個做人准則,首先是充滿愛,其次是有寬闊的胸懷,再次就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失。這樣,一切同志間、朋友間的矛盾、誤會,甚至沖突都會如湯沃雪,立刻冰消瓦解的。馬拉默德這些小說無異於一本道德課本,引人從善,催人上進。�
體現國際主義、全人類之愛的典型篇章莫過於《德國流亡者》一文。奧斯卡·加斯納是個從德國逃到美國來的流亡者,他原是柏林的一位評論家,為躲避法西斯分子的迫害而來到美國。他到美國後語言不通,生活困難,後來努力過了語言關,並做了成功的講演,這本來是件好事,可就在這時,他自殺了。其原因是波蘭被法西斯攻陷,他們大批地屠殺猶太人、吉卜賽人以及波蘭人,他已離婚的妻子因後來皈依猶太教也被法西斯殺害,他所關注的是人類的災難,而不是自己的安危和生活,事業,他充滿了對整個人類的愛。他用英語和德語朗誦了惠特曼的詩:「我知道上帝的神靈與我如此相親,世上的一切男人也與我手足情深,而一切女人不是姊妹便是愛人,愛是這一切創造的真正靈魂……」這里到處都流淌著愛,一種至高無上的人類之愛,但法西斯踐踏了這種神聖的愛,他不堪忍受內心的痛苦,終於滿懷對法西斯的恨與對人類的愛,不忍看到人類的大批被殺戮而結束了生命。這是以死來抗議人間的暴行。�
同情與寬恕是人類之愛的典型美德體現。馬拉默德的小說在這方面也有充分的展示。例如,他的名篇之一《最後一個馬希坎人》中的費德爾曼,他本是個窮學生,來到義大利做藝術史方面的調研,但剛到羅馬就邂逅一個流落羅馬的移民流浪漢,薩斯坎德,他曾多次幫助他,但薩斯坎德並沒有以德報之,而是因向費德爾曼要一身套裝遭到拒絕而以怨報德,偷走了他的手稿,費德爾曼幾經周折找到了他,但手稿已被薩斯坎德焚毀。費德爾曼這時已真正了解到他的生活窘況與困境,非但沒有追究他,反而終於將自己僅有的兩身套裝送給他一套。這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同情與寬恕的博大胸懷,也從另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最底層的移民流浪漢的艱苦謀生,為生存而不斷努力的真實情況,他們生活狀況是那麼悲慘,但我們卻很少看到他們的悲觀情緒,而只是頑強地掙扎求生並對生活充滿希望。其中在薩斯坎德那破舊不堪的冰冷的窯洞里,居然還養著一條瘦瘦的金魚,那金魚仍在這小天地里游來游去,還不時活潑地擺擺尾巴。這不僅說明他對生活的熱愛,也成了他自身的寫照與象徵。�
在這一方面,《銀冠》也不失為一篇佳作。這篇小說發表於一九七二年,是馬拉默德中晚期的作品。故事敘述了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甘斯的青年教師,被一個貧困潦倒的猶太老人借為其父治病之機騙去近千美元的故事。猶太老人說可以通過為其父製作一頂純銀的銀冠,並為他祈禱就可治癒其病。而實際上,是用幻術和催眠術騙了他。當最終阿爾伯特看穿了騙局而揭穿時,又被他們父女相依為命的真摯情感所打動,看到他們生活的境況又充滿同情,終於原諒了他。在美國這樣一個可以為幾美元的事而對簿公堂的社會,阿爾伯特損失近千美元,而他卻沒有採取任何法律行動(他曾有過這一念頭),足見他的同情與寬容。�
在馬拉默德筆下的猶太人中,有些生活境遇較好一些的也多是一些小店主之類的人物。馬拉默德的父親就是一個小店主,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不少都成了他小說創作的素材。這些人雖然尚未流落街頭,但是在大商場的擠壓下,他們的店鋪無一不是在慘淡經營,不是根本無人光顧,就是只能在大商場的夾縫中勉強求生。�
《雜貨店》就是馬拉默德在一九四三年寫的一篇小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甚至包括他父親的形象。店主薩姆·卡普蘭是個為人忠厚、待人和氣並十分勤勞的人。他苦心經營小店十九年,每天工作長達十八個小時,已累得渾身是病,但仍挽救不了小店瀕臨倒閉的厄運。因無錢進貨,而同妻子發生口角,最終對「徒有辛苦而沒有收獲」的生活絕望,曾產生自殺的念頭,幸好被鄰人及時發現而救起。這使得原來不理解他的妻子轉變了態度,更為體貼他了。作者雖然沒有說他是猶太人,但文中提到的意第緒語報紙,以及推銷員說他是「沙皇時代的俄國佬」,我們不難推測這對患難夫妻是在二十年代前從俄國移居美國的猶太人,這自然會令我們想到馬拉默德的父母。他們正是從俄國移居美國的猶太籍人,也是在美國以開小店為生的。以類似背景為主線展開的小說還有馬拉默德最早的作品《停戰協議》(1940年),小說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佔法國,巴黎淪陷為背景的。但小說並不著眼於戰爭本身,而著筆於這場戰爭的結局是如何影響莫里斯和他兒子的。莫里斯是個小雜貨店的主人,從俄國移民來到美國,是個猶太人,他開個小店聊以為生,妻子因病去世,與兒子利奧納德相依為命,父子情深。莫里斯至今對童年時目睹沙俄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記憶猶新,而這時法西斯主義猖獗,童年的噩夢隨時可以重演,日夜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哀嘆猶太人可憐的命運,分擔著民族的痛苦與悲哀。他們父子常抱在一起哭泣,這正是猶太人的一種民族性特徵,他們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國家,沒有自己的家園,四處漂泊,寄人籬下,養成了一種比較軟弱的性格。但以加斯為代表的一部分美國人卻如隔岸觀火,對世界局勢漠不關心,對猶太人的苦難與內心痛苦幸災樂禍,毫無同情之心,對猶太人那種軟弱的性格十分鄙視。在他的心中沒有正義與邪惡的界限,只有一種勇者為尊的心理,這當然是對美國這種很有普遍性的心理的一種批判和抨擊。文中對父子情感著墨不多,但情感真摯感人,情真意切,令人感動。馬拉默德本人也是有著這樣的經歷,自母親死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是與父親度過的,馬拉默德對父親十分敬愛,父親也以聰明的兒子自豪,這些在這篇小說中的字里行間都有真情的流露。�仁愛、寬厚是猶太人的一種天性,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未來,也同樣是他們的共同特徵。但一旦兩者發生矛盾或沖突,他們往往是以一種寬大廣博的胸懷來消解,而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這種矛盾的刻畫在馬拉默德的小說中也不乏其例,《春雨》和《頭七年》、《魔桶》中都是寫老父親為女兒選擇女婿的故事。這些老人或本身境遇不佳,或病魔纏身,窮困潦倒,但都希望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好的歸宿,他們不顧顏面,四處奔波,想方設法地努力,都為著這一美好的目的,他們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這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子女真摯的情感是令人十分感動的。尤其是那些失敗者,他們都無不是以十分寬宏的胸懷接受了女兒們自己的選擇,也原諒了那些拒絕女兒婚事的青年人。其中《魔桶》是十分有名的短篇。主人公利奧·芬克爾是個學習猶太教律法的學生,有較好的前景,為人也很好,被一個以說媒為生的薩爾茲曼所看中,薩爾茲曼生活十分窮困,一心想為自己的女兒找一個像芬克爾這樣的年輕人為婿,但是他欲擒故縱,使得芬克爾幾乎喪失信心的情況下,才讓他與女兒見面,故事十分生動地刻畫了薩爾茲曼的形象。當他看到女兒和芬克爾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在為她真誠地祝福祈禱。故事一方面表現了慈父的愛,也表現了他們不放棄任何希望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這一輩不行了,但仍不放棄為下一代謀求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當然這種慈父的願望並非總能如願以償。《春雨》和《頭七年》情況就是如此。《春雨》中的父親喬治·費舍爾十分看中常和女兒交往的弗洛倫斯的年青人保羅,但女兒因性格與他不和,雖然很愛保羅,但遭到保羅的拒絕。保羅拒絕的事是直接和父親喬治說的,兩個人冒著淅淅瀝瀝的春雨,漫步街上,就和朋友一樣,在咖啡店小斟時,保羅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喬治非但沒有一句責難之詞,還十分理解和同情他,而責備自己女兒不會與人相處。同時出於對女兒的愛,也沒有立刻把這件事告訴女兒,認為這會讓她和妻子傷心與失望。一個慈父和體諒的丈夫的仁慈與寬厚躍然紙上。這篇文章也充滿了孤獨寂寞的氣氛。春雨綿綿,雨點拍打著楓葉,河水有節奏地撞擊著橋墩,這些富有詩意的情景更讓人產生一種孤獨感,給人增加幾分淡淡的哀惋,平添幾縷寂寥的愁思。作者著墨不多,但卻十分耐人尋味,足見馬拉默德對事物觀察之細、對人生領悟之深、語言駕馭能力之強。�
《頭七年》是早已為不少中國讀者所熟知的故事。費爾德是一個鞋匠,他想為女兒選擇一個讀書的大學生為婿,可是女兒卻偏偏愛上了在他父親店內打工的從波蘭逃亡來的比她大七八歲的索貝爾,五年來他不計報酬,任勞任怨,為費爾德支撐著鞋店,但得知老鞋匠欲把女兒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大學生時氣得辭了職。但是他也仍然忍不住把他的心願向費爾德說了出來,這令他十分吃驚也十分氣憤。但當他知道女兒也對他有意,而他生意又離不開他時,尤其是為他為了愛情而苦苦等待了五年(而且還將再等待兩年)那麼無怨無悔,而且又為愛情而默默地忍受著那麼多的內心痛苦所深深打動。他終於有條件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上面幾個故事都不是直接的愛情故事,而且對猶太人的這一問題也只是側面反映。直接涉及這兩個問題的是《湖畔女郎》這個短篇故事。這是一篇十分美麗而凄惋的愛情故事。美國籍猶太青年亨利·利文去義大利旅行,偶遇美麗的猶太姑娘伊莎貝拉。但他怕伊莎貝拉知道他是猶太人而不會再愛他,於是向她隱瞞了真相。可誰知,這位歐洲姑娘對自己是猶太人毫不隱瞞,而且受過法西斯的迫害,至今仍留著受刑時留下的傷痕。她認為她不能嫁給一個非猶太人,因為她不想隱瞞過去,而是牢記自己的歷史,「我的過去對我很有意義,我十分珍視以往所受到的苦難。」這時亨利再想解釋他也是猶太人時,為時已晚,他因害怕承認自己的民族而痛失了愛情。這個故事雖說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意義早已超出這一界限,這也不僅僅是對一個愛慕虛榮的青年的懲罰,而是應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大問題。伊莎貝拉勇敢地承認她是猶太人,並把民族情感置於愛情之上,充分體現了她對這一民族是充滿情感,充滿希望,充滿信心的。正是因為絕大多數猶太人都有這樣一種民族精神才使這一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民族仍保持著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信念與理想。他們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感到驕傲。在《天使萊文》一篇中,馬拉默德借天使萊文之口說:「我生來就是(猶太人),而且至死未變,心甘情願。」這正是民族精神的頑強體現。所以《湖畔女郎》這篇故事絕不僅僅是一篇愛情悲劇,也可以說是一篇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它告誡猶太民族的每一個成員,不要忘記自己的民族,要記住它的苦難過去,悲慘的現實,但不要放棄未來的希望。�
馬拉默德通過小說的形式對無處不在的人類災難作了歷史的反思,對猶太人的堅忍精神和苦鬥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他們的艱難境遇表示了同情,對他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憤憤不平。在小說中,我們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為什麼災難總降落到我們頭上?」「猶太人生來就是受苦難?」但是他們並不自怨自艾,更不自暴自棄,而是在像野草的種子一樣,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落地生根。不管條件多麼艱苦,也不管生活多麼艱辛,他們都在那裡生生不息,頑強生存,這樣的生存環境不僅養成了他們堅忍的精神,也培養了理性思維,這一民族孕育了不僅有馬拉默德、貝婁、辛格、布羅茨基等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也孕育出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這些人盡管個人經歷不盡相同,但都或多或少有著這一民族所經歷的種種磨難的烙印:如歧視、迫害、屠殺,等等。《德國流亡者》中的猶太籍評論家奧斯卡·加斯納從德國逃到美國,在一個新的國家他幾乎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語言不通,生活貧困,他說「是他們(法西斯)毀了他的事業,讓他流離失所,就像一塊帶血的肉扔給一群飢餓的鷹」。雖然馬拉默德很少正面描寫法西斯暴行,但對其在猶太人生活和思想上造成的影響倒是比比皆是,幾乎每一篇故事都直接或間接或隱或顯地反映出來。可以說馬拉默德的小說幾乎都是圍繞猶太民族性這一主題展開的,他謳歌了他們高尚品質,展示了他們悲凄的生活境況,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抨擊了那些種族歧視的思想,控訴了迫害猶太民族的法西斯暴行。他曾說過:「我寫猶太人,一是因為我了解他們,但更主要的是,猶太人絕對是生活戲劇的最好素材。」這是因為他們最集中地最典型地代表著現代人所遭受的不幸一面:他們在強大的社會勢力壓迫下屢遭挫折,歷經磨難;同時也代表了人們進行不屈不撓的人生奮斗和理智追求的向上一面。馬拉默德的小說不僅是我們了解二十世紀美國小說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時也是了解人類自身的一面鏡子。他小說中所貫串的猶太性,實際上也是世人幾乎都擁有的一個共性,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部極好的人生教課書。�
馬拉默德的作品視角獨特,幾乎沒有十分具體的背景,沒有完整的故事敘述,但是人們不難明白其背景含義和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他的筆調十分精練,惜墨如金,語言十分形象生動,寫作手法也十分巧妙,真實與虛幻水乳交融,而且從最初創作到後期的作品也有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是馬拉默德寫作風格日趨成熟的標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紀美國短篇小說發展的一種趨勢。馬拉默德的語言運用也為現代美國英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找不到。你還是買書吧!

『玖』 魔桶的介紹

魔桶,作者為馬拉默德B.,《魔桶》 選自馬拉默德的一部同名短篇小說集,是美國戰後短篇小說中的名作,選本必選,已成了文學教材。猶太老頭兒沙茲曼看中了列奧,名義上替他撮合親事,實為自己女兒物色對象。沙茲曼的性格寫得生動活潑,他擺噱頭、吊胃口,活象個老滑頭,卻不失心地的善良。列奧的性格優柔寡斷,是缺乏生活經驗時青年,作者主要寫他的內心活動。作品寫得幽默、詼諧,這是馬拉默德的一貫特色。

『拾』 《修配工》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修配工》([美] 伯納德·馬拉默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8gNN-4xi0wNjKdTtvLsTg

密碼:4i3c

書名:修配工

作者:[美] 伯納德·馬拉默德

譯者:楊仁敬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頁數:320

內容簡介:

孤兒出身的修配工雅柯夫為人正派,但命運多舛。他沒有孩子,老婆跟別人走後,獨自到大城市基輔謀生。但新生活的開辟並不容易,寄居於不準猶太人居住區域的他,被人誣陷殺害了一個基督徒小男孩。接踵而來的是荒謬的指控,漫長得不合情理的牢獄生活,肉體、精神上的非人折磨,以及雅柯夫始終如一的對理想與正義的堅守。作者以一種平實中略帶諷刺的口吻,將沙皇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不動聲色地迫害猶太人的暴行寫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伯納德•馬拉默德

Bernard Malamud 1914-1986

出身於美國一個猶太家庭,二十二歲畢業於紐約城市學院,二十八歲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魔桶》(195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修配工》(1967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文學獎)、《抽屜里的男人》(1969年歐•亨利短篇小說獎)等。

馬拉默德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層猶太人的困苦生活,風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濃重而明朗,筆端飽含對小人物的悲憫精神。他用充滿人道主義的眼光觀察世界,以猶太人的坎坷命運展現現代人共有的命運。

熱點內容
重生深愛女主小說 發布:2025-05-16 16:17:59 瀏覽:588
有免費輕小說資源的公眾號 發布:2025-05-16 16:17:58 瀏覽:56
女總裁被霸道男奪權的小說 發布:2025-05-16 16:13:02 瀏覽:998
有一對雙胞胎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6 16:03:37 瀏覽:760
寄秋言情小說列表 發布:2025-05-16 15:40:50 瀏覽:193
女主經典玄幻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6 15:40:50 瀏覽:697
比較經典的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6 15:23:39 瀏覽:643
承載網路小說的上市公司 發布:2025-05-16 15:07:57 瀏覽:331
晉江小說言情女主是學霸 發布:2025-05-16 15:06:33 瀏覽:176
馬伯庸的經典冒險系列小說 發布:2025-05-16 14:53:00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