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歌德短篇小說

歌德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8 12:56:22

1. 歌德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其代表作有書言體小說什麼詩劇什麼

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 德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歌德,是繼莎士比亞之後世界最偉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長詩《浮士德》,自傳體小說《夏綠蒂》及大量抒情詩,深受中國讀者喜愛.這套文集較全面地收入了他的抒情詩,敘事詩,戲劇,小說,散文,文論等方面的代表作及一批珍貴書信,重新譯出《浮士德》,收入首次譯出的《義大利游記》,恢復了《歌德談話錄》選譯本中略去的幾近一半的文字.新一代歌德研究學者楊武能出任主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廣州等地的歌德專家鼎力合作,以全新的面目,使歌德的作品再放異彩.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9�9邁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譽.《浮土德》取材於德國十六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恨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2. 左拉或者歌德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左拉: 短篇小說作品,一部分(總題為《巴黎速寫》的四個短篇)於一八六六年附在長篇小說《一個女人的遺願》後發表,一部分收入一八七四年出版的《給尼儂的新故事》,而更多的是在本世紀七十年代才由左拉研究家亨利·密特朗結集為《中短篇小說》。值得一看,畢生短篇小說的合集之所在。

歌德: 有 《女歌唱家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一條大河的故事》《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和《50歲的男人》等。

3. 有什麼關於歌特的文學書籍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不僅是迄今為止德國最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時,他還是畫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歌德於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和皇家參議,對歌德要求頗為嚴格。歌德的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她富於幻想,善於編講故事,對歌德影響很大。歌德很小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有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希臘語,還學習了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他十歲時已閱讀伊索、荷馬等名家的作品。1759年法國軍隊佔領美因河畔,歌德接觸到法國文化。他經常觀看法國劇團的演出,因而熟悉了拉辛、莫里哀的作品,並加深了對戲劇的興趣。1765年16歲的歌德離開家鄉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
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曾對這段荒唐的生活有過記載,《浮士德》有些場景的描寫也得之於這段生活的體驗和感受。1768年歌德因病輟學,在養病期間親自進行過煉丹試驗,引起對自然變化的興趣。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斯特拉斯堡是歌德生命旅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結識了德國進步文藝理論家赫爾德,並在他的幫助下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使他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1771年至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震撼世界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使24歲的歌德一舉成名,進入德國著名作家的行列。另一部巨作《浮士德》的初稿也出於這個時期。1776年6月歌德應邀正式進入魏瑪公國宮廷,擔任樞密顧問和大臣,同時參與軍隊、交通、礦山、財政等事物管理。由於他擔任開發伊爾美瑙礦山總監,對地質學和礦物學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786年歌德去義大利旅行。1788年向魏瑪公爵辭職,並逐漸疏遠朝廷,恢復文學創作。1794年以後他與席勒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二人攜手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享年82歲。
歌德多壽也多產。他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卷,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他與席勒的通信輯成4卷書簡,成為德國文學極為珍貴的文藝評述。他完成數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自然科學著作。歌德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794年歌德為席勒的《時代女神》雜志寫了總題為《德國流亡者談話錄》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摹仿薄伽丘《十日談》之作。作者採用框形結構把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這是當時歐洲短篇小說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德國流亡者談話錄》共包括7個故事,《女歌唱家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
《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和《一條大河的故事》均出於這個集子。歌德還把一些短篇小說插入到長篇小說中,如《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50歲的男人》等被編入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歌德的短篇小說有他自己撰寫的,也有取材於童話、故事、傳說、軼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提高的。如《女歌唱家安托奈麗》源於哥達奧古斯特王子有關巴黎一位女演員的口頭報告,《美麗的女店主》和《面紗》取材於法國佛朗索瓦·巴松皮埃爾元帥的自傳,《神密的敲擊聲》是流傳於魏瑪的口頭傳說,《新美露西娜》是根據法國神話里小水妖的故事改寫的。而《新帕里斯》則是歌德7歲時反復向他的小夥伴講過的自己編造的故事,後來收集在自傳《詩與真》中。歌德的短篇小說有的寫的是奇人奇事,出現的人物往往無名無姓,僅以男女、老幼、身份或職位來區分,而且有的故事只有結尾,沒有結果,需要讀者去思索猜測,有的則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心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道德觀念。在歌德的作品中常常潛藏著歌德對社會的認識和憧憬。歌德的故鄉法蘭克福是一座中世紀德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歌德出生時已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商業中心。歌德從小就在這里感受到近代商業城市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遺跡以及在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殘留的影
響。歌德一生經歷了好幾個極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目睹了歐洲七年戰爭,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及整個拿破崙時代。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這個時代某一個階級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反映,比如在《狩獵》中歌德寫到:「侯爵的父親活到了這一時刻,並且利用這一時刻直言
不諱地宣布:全體國民都應該同樣勤勉度日,同樣發揮作用,同樣去創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先收獲,再享受。」其中「這一時刻」便暗指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在這里歌德借侯爵父親之主張賦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平等思想以新的內容。歌德的作品也常常傾注著他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講述的是一位出身門第較為高貴的女子獨善其身,通過加強宗教修養反躬自省而獲得完美的道德的故事。為了皈依上帝,純潔自己的靈魂,她兩次舍棄了愛情。主人公的原型是歌德母親的一個女友蘇珊娜·卡塔琳娜·馮·克萊騰貝格。這篇作品是根據她的談話和信札寫出來的。但是歌德本人的經歷
在撰寫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咯血症也曾使歌德病倒在床,好幾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搖曳不定。經過一年半他才完全康復。在此期間他認真研究過虔誠派的著作,而且參加過享胡特兄弟會的祈禱課,與虔誠派關系密切。宗教在歌德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歌德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讀聖經,而且還偷偷地閱讀過其它宗教書籍。後來他雖然脫離了正統的基督教,但是他直到老年時仍承認,他大部分智力修養要歸功於聖經。另外,歌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一再表達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他曾說過,「為了不讓自己發霉,我們必須不斷變化,不斷更新和變得更年輕。」從作品中女主人公叔叔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歌德父親的蹤影,如在房屋布置方面,他們的觀點略同。1755年歌德家的房子改建時,他的父親特別強調「內部布置要舒適、講究」,而不去過分追求房子的外觀。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裝飾他的藏書室和一個收藏同時代藝術家作品的畫廊。
歌德是中國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德國作家。歌德的作品在20世紀初期便已介紹到中國。1903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中就有一篇《可特傳》(《歌德傳》)。1902年至1903年馬君武譯出《少年維特之煩惱》片斷。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全譯本問世後,曾在中國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歌德的經典之作《浮士德》從本世紀20年代起至今已經有十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本。他的詩集、長篇小說、戲劇、傳記等中文譯本都已經先後出版。

4. 哥德「世界文學」的主要內容

歌德對世界文學的影響

很多作品已經考察了歌德對追隨他的德國內外的作家和讀者的影響。在這方面的經典是弗瑞茨·施特里齊(Fritz Strich)在1946年出版的《歌德和世界文學》(Goethe and World Literature)。該書實際上局限於歌德對歐洲和北美的影響(歌德在北美的影響比在歐洲稍遜一籌)。不過盡管如此,在世界范圍內比歌德的翻譯更廣泛、影響更大的也只有莎士比亞了。據厚達七卷的《浮士德》的文獻記錄,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從1968年起被翻譯成48種語言至少一次。斯圖爾特·阿特金斯(Stuart Atkins)在一篇文章中討論1972—1992年間《浮士德》的翻譯情況時,參考了除了英語和法語之外二十多種語言的譯文。截至1972年,四分之一的《浮士德》翻譯是英文的,由此可見翻譯之多。這種比例失調顯示出歌德的國際影響的另一個不尋常方面。在所有語言的歌德傳記中(當然除了他自己的自傳),第一本有影響力的是由英國人喬治·亨利·劉易斯(George Henry Lewes)寫的《歌德生平和著作》(The Life and Works of Goethe,1856);此外,最近的一本學術性歌德傳記也是由英國人尼古拉斯.博依(Nicholas Boyle)寫的《歌德:詩人和時代》(Goethe,the Poet and the Age,1991)。其中兩卷已經問世,第三卷正在編寫中。這些令人玩昧的事實表明,雖然歌德在德國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這一點必須指出),但是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卻更加重要,在當今全球化占統治地位的語境中佔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歌德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即他對其他國家經典的影響。在英語國家,在19世紀下半葉,學德語意味著閱讀歌德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經典戲劇《伊菲格涅在陶立斯》(Iphigenieauf Tauris)、荷馬史詩式的田園詩《赫爾曼與竇綠苔》(Herrnann und Dorothea),以及肯定會包含在內的《浮士德》(Faust)即便是現在,《浮士德》也是經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希臘戲劇,美國學生肯定能認出劇名的非英語戲劇只有《浮士德》了。歌德在中國的影響也補充說明了這一點。歌德的第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在德國出版的時候造成轟動,立刻被翻譯成所有的歐洲語言。據說,許多年輕人自殺時的穿著和歌德小說主人公開槍自殺時所穿的衣服一模一樣。一百五十年後,這部小說在中國仍有巨大的影響力。我不清楚小說引發了多少的自殺案例,但是小說在五四運動之後引起了強烈反響。1922年,郭沫若將其翻譯成中文;兩年後,第八版面世,到1949年已經是第五十版了。到1935年,《浮士德》兩卷(大約一萬二千行)被翻譯成中文;之後,他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由馮至翻譯成中文。在歌德的時代,歐洲正處在迅速的現代化過程中。顯然,歌德作品在一個處於同樣狀況的中國社會中深得人心。

二、世界文學對歌德的影響

歌德似乎總是將自己看作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他非常有天份——他第一首保存下來的詩是五歲所作。他在幼年受到了即使以歌德時代的高標准來看都異常良好的文學訓練。他家境富裕,家裡請來老師教他具體科目。他父親藏書豐富,也親自教育他。歌德在自傳中說大約十二歲時,他練慣用七種語言寫小說——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英語、拉丁語、希臘語和當地德國猶太人的方言。他能駕馭的文學體裁則更為廣泛。他的抒情詩包括歌曲、贊美詩、頌歌、十四行詩、民歌和諷刺短詩。他的戲劇採用詩歌體和散文體,包括喜劇、悲劇、諷刺性短劇、長劇、宮廷假面劇,甚至小歌劇——當然,還包括規模宏大的史詩劇《浮士德》(長度是《哈姆雷特》的三倍)。他寫各種記敘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事小說,傳世的有一部書信體小說、一部成長小說、一部社會風俗小說、一部檔案小說、詩體敘事史詩以及田園小說。幾乎每種文學形式他都要嘗試一下。在所有歌德感興趣的領域里,這種古典和現代、國家和種族、主要和次要、上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結合是歌德的特色。
他的作品涉及的歷史跨度也同樣令人吃驚。在他的文學生涯里,他涉獵古典文學(希臘和羅馬文學)、古典神話和埃及神話、《聖經》、中世紀詩歌、但丁作品、義大利文藝復興、德國文藝復興、莎士比亞作品、法國古典主義和西班牙黃金時代(均為17世紀),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英、法、德等國的所有歐洲小說、戲劇和歌劇形式。他翻譯、改寫、戲仿以及用這些作品的風格寫作,或者把它們搬上舞台。僅《浮士德》就涉及以上提及的所有領域,簡直是歐洲文學傳統匯集。但是,歌德敢於冒險,更進一步,他在朋友赫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帶領下,對世界各地的民歌產生了興趣。即使在生命的後期,他也繼續熱情地關注新收集到的歐洲主流之外的作品,如塞爾維亞民歌。《浮士德》序言之一就是以公元5世紀印度戲劇《沙恭達羅》(Sakuntala)為基礎的,他讀過該劇的譯本。
歌德參與「世界文學」的最突出、最具特色的例子是他的兩本詩集,一本名為《西東詩集》(West-ostlicherDivan,1819),另一本是《中德四季晨昏雜詠》(Chine-sischrdeutsche Jahre-und Tageszeiten,1829)。《西東詩集》是他讀到偉大的波斯詩人哈菲茲(Hafez,1326——1390)詩作的德文譯本之後寫出的。他饒有興趣地把哈菲茲的詩集讀了好幾遍,然後開始研究其他波斯和阿拉伯文學(譯本),還讀了從馬可·波羅到18世紀晚期的亞洲游記。同時,他開始用哈菲茲的風格寫詩。四年之內,他以中世紀波斯詩人的口氣創作出大量詩作,而且這些作品並非盲目的模仿,而是自由改寫而成的、帶有不同程度波斯風味的原創詩歌。他附加了詳細的註解和專題介紹——這些實際上是他自己的歷史評價,概括了他對波斯詩歌研究的成果。在歌德對波斯感興趣之前,他就開始了對中國的研究。就當時一個不懂中文的歐洲人而言,他的研究還是很認真的。同樣地,他的研究是以游記和他能接觸到的零散的文學作品為基礎的。1781年,當他讀到一篇法國人寫的中國游記之後開始對懦教感興趣。1796年,他讀到第一本中國小說《好逑傳》。我們知道,1817年,他讀到英譯本的戲劇《老生兒》;1827年,他讀了英譯本小說《花箋記》及其附錄《百美新詠》;同年,還讀了法譯本的中國故事選集和另一本小說《玉嬌梨》。同樣地,他和中國文學的接觸促使他在文章中進行探討,並寫出優美的抒情詩——這次是一組十四首的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也由馮至翻成中文),是歌德後期最好的抒情詩。
在當今世界文學領域,在倡導「世界文學」方面,歌德和那些開創比較文學領域的德國學者之間的相似之處是顯著的。最近的議題是關於20世紀30年代比較文學在伊斯坦布爾的誕生。當時,一些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家為躲避納粹的迫害來到伊斯坦布爾。愛米麗·阿普特(Emily Apter)通過對利奧·施皮策(Leo Spitzer)的研究認為,施皮策對在伊斯坦布爾大學開展比較文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衛·戴姆勞什則主要探討埃里克·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身處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所產生的流亡和錯位的復雜感情。但是,和同時代的其他流亡者一樣,奧爾巴赫和施皮策都在德國長大,而歌德在那時是最具影響的文化形象,時不時地作為一個代表全世界人類和人文主義理想的人文詩人被國家和教育者加以利用。歌德影響了德國兩代人,而正是這兩代人先後創立了經典語言學和偉大的德國浪漫派所遵循的現代語言學。其中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語言學家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他創立了現代德國大學,是歌德的好朋友。歌德在後半生一直和他保持經常的信件來往。這段時間的德國文化當時(以後仍然會)被看作是德國的古典時期,常被稱為「歌德時代」。德國的古典文化運動和語言學的創立以歌德命名,加上他的個人成就和思維習慣,可以說比較文學的創始人以及比較文學對世界文學的關注均受到歌德的影響。阿普特所研究的施皮策向世界敞開胸懷,充滿愛心;戴姆勞什所研究的奧爾巴赫則更加內斂,充滿憂慮。但是,這兩人和他們的觀點從根本上說是基於歌德的開放和復雜的個性以及他同樣處在混亂的歷史轉折點的境遇。

三、歌德的「世界文學」定義

在這種背景下,歌德對「世界文學」的見解就顯得較不平凡。他不是平常意義上的理論家,當我們稱他為文學理論家時顯然也不是沿用當今的含義。所以他沒有文章闡明自己的「世界文學」理論。但是,在19世紀20年代,他在談話錄中和他的雜志「Uber Kunst und Altertum」中經常使用這個詞。他在雜志中評論近期關於藝術和文學的文章,介紹英語和法語期刊上的評論。這些散落的評論中最重要的是1828年他對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德國故事》(GermanRomance)的評論。《德國故事》翻譯德國民間故事,其中一些是歌德所寫。歌德使用Weltliteratur這個詞,我們現在稱之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對話和交換。在這些對話和交換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趨明顯,個性卻也並未被抹殺。事實上,「世界文學」提倡作家和藝術家通過討論、互評、翻譯和個人交往的方式來增進國際交流和學術交流。歌德還沒有天真到期待——或者是希望——世界各國人民之間有完美的和諧,但是他非常希望借文化了解來提高寬容度,從而使今後的戰爭在惡意和毀滅性上要小於拿破崙一世發動的歷次重大戰爭。歌德在成年時期經歷了那 些戰爭,對他來說,那是文化和文明的全面崩潰。
「寬容」(Dulng)這個詞值得我們思考。「寬容」和啟蒙運動提出的「占支配地位的普遍性」有聯系,因此蒙上了污點。在現在的批評話語中,它被「多元文化主義」所取代,在美國社會話語中它被「反歧視行動」所取代。但是我認為,啟蒙運動所主張的占支配地位的普遍性被誇大了。「寬容」對歌德來說正和同一化相反,它意味著要抑制自我。歌德提及此詞的語境也表明了它還意味著要克服憎恨和猜疑。這種見解認為差異在世界中充當障礙物,會永遠以新的形式出現。如今,在全球經歷「迪斯尼」式的同一化時,我們擔心差異可能被永遠抹殺,或是成為一個在眾多無關緊要的差異性中需要被肯定和接受的抽象概念,但是歌德認為這種現象不會出現。事實上,「寬容」的含義更有現實意義,因其肯定了無法消減的差異的存在,認為個人應承擔妥善應對這些差異的責任。它的目標是在大眾社會的同一化機構面前有溫和地主張主觀性。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能有困難,但是歌德的普遍主義不是天真的烏托邦,而在提出「世界文學」和「全球社會」等觀念時,也不像近期的主張那樣霸道。
此外,對於當今以及將來的一代,歌德的「世界文學」是個充滿活力的范疇、號召和任務,而不是經典傳統。它不是構成歌德時代(甚至直至我們時代的)歐洲文學基礎的古典文學經典,也不是遵循現代歐洲傳統而累計起來的名著(現代歐洲傳統構成了最近一百五十年左右美國課程設置中所謂的世界文化課程的支柱)。歌德的「世界文學」不是所有語言中的文本的累計,也不是美國大學中出現的新一代修正過的世界經典(和歐洲經典相對)課程。但是,這不是說歌德輕視古典文學傳統和歐洲名著。正相反,他非常重視歷史,特別是文化史,而且正如我提出的,他有著非凡的歐洲文化史知識。他對19世紀的歷史意識貢獻巨大。他其實是第一批具有歷史意識的歐洲思想家,意識到歷史處境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決定他們的身份時同樣作用強大。
但是,歌德不使用「身份」這個詞。他會談及「觀點」,或是「意見」,讓人想到赫德(1744—1803)的民歌集Stimmen der V6lker in iedern(第一版名為Volk-slieder 1778—1779)。歌德最有名的早期詩歌中的一首"Heidenr6slein"(基於一首民歌,是他在赫德的影響下收集的),第一次就是這個民歌集中出現。「意見」這個詞也讓人想到赫德在1771年所提出的具有影響力的主張,即詩歌是人類語言的起源形式,可以追溯至遠古。歌德的「世界文學」理念和現代多元文化主義者一樣,重視文化多元、口頭文化和大眾文化,因此,要理解他的世界文學即對話的觀點,就需要意識到過去是如何決定現在的。從這方面來看,歌德的「世界文學」理念不能被納入在全球主義時代的世界文學討論中占統治地位的「當下主義」的大旗之下。

四、世界文學和歌德的藝術實踐

在拓寬了「世界文學」概念的歷史背景後,很明顯看出,《西東詩集》和《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只是代表了歌德在世界文學的藝術實踐中的空間嘗試。他用古典文學、莎士比亞和德國文藝復興風格所寫的作品也只是他藝術實踐的一部分。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他的特點是通過廣泛的學術閱讀來繼續研究語言。他擁有一間巨大的私人藏書室,經常去龐大的魏瑪皇家圖書館,而且他還是魏瑪公國負責大學、圖書館和博物館事務的政府官員。他是附近的耶拿大學的最終負責人。他定期參加該大學的學術討論,經常向教授咨詢自己專業之外的論題,比如中國文化。很難想像有比歌德更博學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滿了或直白或含蓄、或嚴肅或諷刺的典故。因此,他的「世界文學是作家之間對話」的理念實際上是終生學術和詩歌寫作相結合的延伸。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和遙遠或稍近的過去之間的對話。
歌德還通過翻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另外,就像我提到的,他還通過使用其他作家和文化的不同風格寫作來擴展和檢驗對它們的理解。這樣,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文化口技家,和其他人對話。事實上,直到今天都有這樣一個經驗法則:如果你遇到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的文章而不能確定作者身份的話,那肯定是歌德寫的。在他的劇作和小說中,歌德通常對有發展的、不穩定的人物身份很感興趣,因此他的人物經常有變化的、不連貫的觀點,他們的身份常常由戲劇角色代表。歌德的很多戲劇(特別是《浮士德》,但不僅僅是《浮士德》)包含直自的角色扮演以及劇中劇。歌德甚至在自傳《詩與真》(Dich-tung und Wahrheit)的開頭談論他一生中如何喜歡喬裝打扮和角色扮演。樂於承認世界上各種文化的觀點、不僅寬容地對待這些觀點,還要很容易平靜地接受或忽略它們:這種意義上的世界文學深深地根植於歌德的藝術實踐和他本人的心理中。

五、世界文學和歌德的科學實踐

歌德關於世界文學的設想同樣也根植於他的科學方法論中。事實上,他特別喜歡回憶在18世紀90年代他是如何歡迎康德的《判斷力批判》(Kritikder Urteilskraft)的出現,因為它將藝術和科學看成是相互啟發的現象來看待。此外,他耗費了大半生心血所創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主人公浮士德就是一個科學家。在歌德看來,如今科學知識的基本問題是避免「以自己為尺度去判斷一切」——換句話說,要避免主觀性。這也正是浮士德的問題:在戲劇開頭,他希望能從自己狹小的哥特式房間中飛出,渴望逃避自己過去和現在的學者身份。無論這世界是小(德國,該劇第一部分)還是大(現在和過去的泛歐洲概念,該劇第二部分),浮士德都逃離了主觀性去體驗世界,因此,對科學的理解就成了《浮士德》——歌德對世界文學最具代表性的貢獻——的中心主題。
歌德認為科學家的任務是觀察,而不是強行將現象歸人體系,也不是提供觀察者創造的概念。因為那樣就具有主觀性,主觀性太強會導致研究者武斷地得出現象間的聯系。然而客觀性太強會使科學知識僅僅成為孤立的事實的集合。所以,歌德使用「實驗」這個詞來指代融合了自我和自然、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這一特殊的科學觀察過程。「實驗」通過特有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增加和改變觀察條件的方式——在事實之間建立起聯系。觀察者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避免自己主觀性的局限性。重要的發現不是由個人得出的,而是應通過積累個別的感知和觀察揭示他們暗含的模式。不過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觀察者其實是自己充當了一系列處在不同位置的觀者。因此,歌德式的觀察者其實連續扮演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或採用了不同的身份,實際上觀察者的行為就像演員或是歌德戲劇中的角色。
觀察者在不同情況下的重復觀察產生了歌德所稱的「經歷」(Erhhrung),即包含有許多小知識的知識集合。但是,「經歷」還不是全面的知識。歌德說,「純粹的現象作為所有觀察和實驗的結果出現。它 永遠不是孤立的,相反,它有規則地呈系列出現,展現自己。為了表現它,人腦穩定經驗波動,排除偶然的變化,分離出雜質,理清混亂,甚至發現(揭開)未知」。這不像盲人摸象,因為盲人們必須共享經驗才能得出一個總經驗。歌德不同,他對潛在的模式和他所謂的規律感興趣。
歌德的系列觀察的實驗方法發展成他在生物學和形式上所遵循的形態學准則,構成了他的知識理論的原型。比如,歌德在生物學研究中,觀察各種動物的頭骨以便理解所有這些動物共有的、但是在不同生活條件下呈現不同形態的基本特性。用這種方式他發現了人類下顎某一結構的殘余——下顎間片,這一殘余表明人類和動物之間的聯系。依次從動物到進化發展到人類的順序觀察這些頭骨,那麼歌德的形態學看起來就有些像進化論的早期形式。但是歌德對發展的方向並不感興趣,他更有興趣研究由此揭示的潛在的生存模式。
從這方面說,歌德的形態學實踐看起來很像他的世界文學實踐。在這兩個領域人們都觀察相同現象的不同表現,目的不是為了將其變成相同的東西,而是在差異中感知到共性,揭示使人類團體或生物群落構成統一體的原則。因此毫不意外,弗朗科·莫瑞狄在他的文章《解說世界文學》("Conjeeturesabout World Literature")開始時追隨歌德和他的世界文學理念,後來又希望發展世界文學的形態學。「形態學」和「世界文學」都是歌德的提法。莫瑞狄認為應從社會學角度理解文學形式,將其看作「社會關系的抽象提煉」。我不是很確信歌德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對歌德來說,自然規律是在特殊集合中顯現出來的原則。把它們從自然存在中破譯出來,實際上是將它們符號化,將它們獨立地分離出來,這是違背歌德的認識論框架的。莫瑞狄接著描述民族文學作家用樹型思考,世界文學作家用波形思考。他把敵對的觀點區分開來。而對歌德這樣的辯證思想家來說,這些敵對的觀點總是相互關聯的。
如果說歌德的形態學是要尋找一切生命體在現存不同中體現出的統一和和諧的話,那麼,他的世界文學理念無疑也是這樣。確實,歌德(特別是在他的後半生)創造出若干含有「世界」的含義深刻的概念,比如「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世界公民身份」(Weltbiirgertum)、「世界信仰」(Weltfrtimmigkeit)和「世界靈魂」(Weltseele)。所有這些概念都共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可以共享一個更大的體系而不喪失自己特有的個性,融合共性和特性,共享一個充滿活力的共同體。這種同中存異的概念甚至可以延伸適用於上帝這個歐洲文化中最根本的統一性概念:歌德在《西東詩集》的一首早期詩歌《寶石護符》中這樣說:Er.der einzige Gerechte.Will far jedermann das Rechte.Sei VOWl seinen hundert NamenDieser hochgelobet!Amen.他是唯一公正的神,要對人人主持公正。讓一百美名的這個美名受到最高贊美!阿門。對歌德來說,世界文學就是上帝的一百個美名。

5. 歌德的《Novelle》和德語Novelle的意義有何不同

《Novelle》是歌德Novelle體裁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他所寫的中短篇小說中的最後一篇。這篇小說孕育了30年,被歌德自視為當時尚處於嘗試階段的Novelle的典範,所以直接題名為《Novelle》。屬於與被屬於包括與被包括

6. 誰知道"歌德"的<我不作任何寄望>全文

歌德作品集 歌德作品集 歌德作品集 新美露西娜 一個男孩的奇遇 ... 歌德作品集 新美露西娜 一個男孩的奇遇 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 危險的打賭 一對鄰人兒女的奇緣 商人、美人兒和律師 女歌唱家安托奈麗 聰明的家庭主婦...
www.liuxue.net/wenxue/wg/gd.ht... - 3K - 2007/02/23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世界文學:歌德作品集 首頁 > 文學作品 > 世界文學 > 歌德作品集 分類:文學作品> 世界文學 歌德作品集 作者:歌德 E書製作:zjm15 上傳:阡陌 來源:我愛E書(52ebook.com)...歌德(1749~1832)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一生創作了許多著名作品。...
www.52ebook.com/book_8275.html - 19K - 2007/0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龍騰世紀書庫-->歌德 龍騰世紀>外國文學 歌德作品集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歌德先後創作了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重新寫《浮士德》第一部。...在此後的近30年中,是歌德創作上的鼎盛時期。...
www.millionbook.net/wg/g/gede - 6K - 2007/02/18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歌德作品集 歌德作品集 熱 歌德作品集...歌德作品集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
218.75.104.100/Article_Show.as... - 93K - 2007/02/17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白鹿書院——歌德 返回上頁 歌德作品集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作者簡介:...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
www.oklink.net/zjzj/foreign/ge... - 5K - 2007/02/04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歌德 歌德 一.歌德其人其事 二.歌德作品研究 三.歌德語錄 四.歌德作品集 一.歌德其人其事 1....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轟動了文壇,他也因此名聞歐洲的文學界。 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還是一部頗富哲學意味的詩劇,描寫一個屢遭挫折,...
staff.whsh.tc.e.tw/~huanyin/... - 10K - 2007/02/04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歌德作品集下載| 歌德作品集 正式版 破解版 注冊版 第二下載 您的位置: 首頁 >> 下載首頁 >> 電子書籍 >> 文學作品 >> 歌德作品集 繁體版 站內搜索...軟體名稱:歌德作品集 下載次數: 好站推薦:免費破解注冊軟體下載 軟體評級: 開發商:歌德 歌德作品集軟體簡介: 作品目錄 短篇小說...

7. 神秘的敲擊聲賞析

不好意思啊,先只找到了這么多,你先看看吧,希望有用哦!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他是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是迄今為止德國最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歌德生於法蘭克福鎮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同時,他還是畫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歌德很小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有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希臘語,還學習了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他十歲時已閱讀伊索、荷馬等名家的作品。1759年法國軍隊佔領美因河畔,歌德接觸到法國文化。他經常觀看法國劇團的演出,因而熟悉了拉辛、莫里哀的作品,並加深了對戲劇的興趣。1765年16歲的歌德離開家鄉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曾對這段荒唐的生活有過記載,《浮士德》有些場景的描寫也得之於這段生活的體驗和感受。1768年歌德因病輟學,在養病期間親自進行過煉丹試驗,引起對自然變化的興趣。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斯特拉斯堡是歌德生命旅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結識了德國進步文藝理論家赫爾德,並在他的幫助下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使他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1771年至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震撼世界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使24歲的歌德一舉成名,進入德國著名作家的行列。另一部巨作《浮士德》的初稿也出於這個時期。1776年6月歌德應邀正式進入魏瑪公國宮廷,擔任樞密顧問和大臣,同時參與軍隊、交通、礦山、財政等事物管理。由於他擔任開發伊爾美瑙礦山總監,對地質學和礦物學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786年歌德去義大利旅行。1788年向魏瑪公爵辭職,並逐漸疏遠朝廷,恢復文學創作。1794年以後他與席勒建立了親密的友誼,二人攜手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享年82歲。
歌德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卷,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他與席勒的通信輯成4卷書簡,成為德國文學極為珍貴的文藝評述。他完成數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自然科學著作。歌德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794年歌德為席勒的《時代女神》雜志寫了總題為《德國流亡者談話錄》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摹仿薄伽丘《十日談》之作。作者採用框形結構把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這是當時歐洲短篇小說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德國流亡者談話錄》共包括7個故事,此次收入的《女歌唱家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和《一條大河的故事》均出於這個集子。歌德還把一些短篇小說插入到長篇小說中,如《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50歲的男人》等被編入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歌德的短篇小說有他自己撰寫的,也有取材於童話、故事、傳說、軼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提高的。如《女歌唱家安托奈麗》源於哥達奧古斯特王子有關巴黎一位女演員的口頭報告,《美麗的女店主》和《面紗》取材於法國佛朗索瓦·巴松皮埃爾元帥的自傳,《神密的敲擊聲》是流傳於魏瑪的口頭傳說,《新美露西娜》是根據法國神話里小水妖的故事改寫的。而《新帕里斯》則是歌德7歲時反復向他的小夥伴講過的自己編造的故事,後來收集在自傳《詩與真》中。歌德的短篇小說有的寫的是奇人奇事,出現的人物往往無名無姓,僅以男女、老幼、身份或職位來區分,而且有的故事只有結尾,沒有結果,需要讀者去思索猜測,有的則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心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道德觀念。在歌德的作品中常常潛藏著歌德對社會的認識和憧憬。歌德的故鄉法蘭克福是一座中世紀德國古城,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歌德出生時已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商業中心。歌德從小就在這里感受到近代商業城市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遺跡以及在政治制度和社會生活中的殘留的影響。歌德一生經歷了好幾個極為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目睹了歐洲七年戰爭,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及整個拿破崙時代。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這個時代某一個階級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反映,比如在《狩獵》中歌德寫到:「侯爵的父親活到了這一時刻,並且利用這一時刻直言不諱地宣布:全體國民都應該同樣勤勉度日,同樣發揮作用,同樣去創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先收獲,再享受。」其中「這一時刻」便暗指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在這里歌德借侯爵父親之主張賦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平等思想以新的內容。歌德的作品也常常傾注著他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講述的是一位出身門第較為高貴的女子獨善其身,通過加強宗教修養反躬自省而獲得完美的道德的故事。為了皈依上帝,純潔自己的靈魂,她兩次舍棄了愛情。主人公的原型是歌德母親的一個女友蘇珊娜·卡塔琳娜·馮·克萊騰貝格。這篇作品是根據她的談話和信札寫出來的。但是歌德本人的經歷在撰寫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咯血症也曾使歌德病倒在床,好幾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搖曳不定。經過一年半他才完全康復。在此期間他認真研究過虔誠派的著作,而且參加過享胡特兄弟會的祈禱課,與虔誠派關系密切。宗教在歌德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歌德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讀聖經,而且還偷偷地閱讀過其它宗教書籍。後來他雖然脫離了正統的基督教,但是他直到老年時仍承認,他大部分智力修養要歸功於聖經。另外,歌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一再表達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他曾說過,「為了不讓自己發霉,我們必須不斷變化,不斷更新和變得更年輕。」從作品中女主人公叔叔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歌德父親的蹤影,如在房屋布置方面,他們的觀點略同。1755年歌德家的房子改建時,他的父親特別強調「內部布置要舒適、講究」,而不去過分追求房子的外觀。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裝飾他的藏書室和一個收藏同時代藝術家作品的畫廊。

8. 德國詩人歌德的故事短篇

有一大,歌德漫步在魏瑪公園。不料,在一條小徑遇到了一個曾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貶得一文不值的批評家。這條狹窄的過道,只能通過一個人。他們面對面地相遇了。
那個批評家十分傲慢,他頭一昂說:「對一個傻子,我絕不讓路!」
「我卻恰恰相反。」歌德微笑著,馬上站到了一邊。

9. 歌德簡介

歌德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布,家境富裕,從小受文學熏陶,然而興趣卻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詩歌、戲劇和小說等創作外,還是一位科學家,在解剖學和植物學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寫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轟動了文壇,他也因此名聞歐洲的文學界。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還是一部頗富哲學意味的詩劇,描寫一個屢遭挫折,但仍然堅信正義和善良的人的故事。〈浮士德〉分成上、下兩部,從構思到完成,前後共經歷六十年。詩劇反映的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偉大精神。也由於此書,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德的家裡有一個小巧精美的圖書室。有一次,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詩集,剛要讀,就被父親奪走了。父親對他說:「這是『禁詩』」,不許你讀。以後,我叫你讀甚麼,你就讀甚麼,一切都要按照規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進圖書室,拿起那本「禁詩」讀起來,他不但自己讀,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讀了。他扮演詩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別的角色,兩人又背又讀,專心極了。當時他們的父親正在理發。歌德背得起勁,聲音由低變高,忘了父親在那裡;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將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嚇得理發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親身上。偷讀「禁詩」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頓訓斥,可是感到很高興。
魏瑪公園里,歌德正在一條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把他所有作品都貶得一錢不值的批評家。兩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評家傲慢地說:「對一個傻子,我絕不讓路!」
「我卻相反。」歌德、微笑著站到一邊。
2.關於歌德
劉自立
筆者前幾年參加在昆明舉辦的歌德誕辰250周年學術研討會,有幸親聆中外學者暢敘有關歌德研究的最近成果,雖為門外漢,但仍不失思想上的波動。歌德現象,乘承德國人理性思維的傳統,以追求龐大的思想體系為能事,以期解決人類(起碼是歐洲)的生存與發展問題。當然,這種生存的內涵,多指文化上的生存與發展。就歌德與發展的體系而言,有學者指出其基點概括為三維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據神的旨意,通過奮斗,即可達於天堂;反之,若合流於魔,墮落於感官淫樂,即會淪於地獄。因此,人間的事,不可貪戀於感性之階段,必有一番柏拉圖式的超越,也就是說,必然有精神層次的歸屬。
可是,這種類似黑格爾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棄對於人之主體性的追求,而達於「絕對精神」,就其階段論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實在是一種桎梏——方可達於異化(雖然,黑格爾是稱其為異化之揚棄的)。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實恰恰在於他的「善、惡」並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道出了人類存在之繁復矛盾的性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論,到了現代、後現代哲學里,已可去掉合題,從黑格爾的哲學在以後的「實踐」中被檢驗的情況來看,「合題」之出現,往往不是「揚棄」,而是「斗爭」!這樣一種斗爭造成了違背黑氏所謂客觀唯心論的本質,而達於「主觀」的意志。因此,以後的哲學家,往往對黑氏的「斗爭」哲學,報以疑惑與反對的態度。人本主義即人文主義之回歸,以德語哲學的脈絡而言,已屬主流。加之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已說明,先驗規定之「絕對」精神的虛妄。人的生活道路,也就是他自己的選擇——被選擇,構成了生活與生命中的本質。類似這種主體體驗,尚包括在其它現代哲學家的主張中,如克爾凱郭爾,雅斯貝斯等。
如此一來,歌德的思想是否被擠出了現、當代哲學論證的價值以外呢?筆者以為恰恰相反。因為歌德的文本的整體框架是十分堅固的。他的「生活之樹常青」的教導,每每可以突破他自己設定的「絕對精神」,從而上升到非絕對論的生活之樹中去。生活本身的善惡,人性本身的善惡,一直以來,都是生活中人的存在的本性、本質。浮士德的當代涵意,當是他的對生命復雜性的澈底洞悉——從而反對了黑格爾的「異化」論——其實,用黑格爾的話說,浮士德的現代意義,當是一種對「異化」的異化——即從絕對的精神層面中返回到生活、生命,甚至感性世界中來。
於是,浮士德的精神,一方面,符合古典理性、信仰之價值;另一方面,又拖引出德國哲學與精神生活中的非理性訴求。這樣一來,浮士德與歌德就逾越了一種古典主義精神,接壤於現代人的思考。其實,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直處在一種對於理性與信仰的戲謔與調侃狀態、反諷狀態之中。這就使得歌德的眼光,內含一種當代荒誕劇的芻型。這也是歌德老人的智慧,可以說超過了老黑格爾的地方。李健鳴、林兆華二先生合做上演的當代《浮士德》,是頗能理解歌德老人在當時之用心的——因為,按照古典精神或曰黑格爾精神導演一出《浮士德》,怕是不會有多少人問津的。這也就是歌德的「現代精神」之所在吧!?
重復而言,我們紀念歌德,絕不應當回到老人家的故紙堆中,以期發現那些只對古代文本有價值的任何發現;而應當了解浮士德的今天的生命價值。如若不然,浮士德也就死了,歌德也就只具「紀念」、哀悼之意義了。
任何人為地裁節人類之惡的「合題」——斗爭——信念,往往流於幻覺——這個道理已逐步為人所識,所感。浮士德之所以不朽,是他對這個過程採取一種荒誕的態度。
正是所謂「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3.德國著名作家歌德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粒小珍珠,曾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愛。明白這部小說的創作緣由,會使人更加喜愛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
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鍾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後,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後,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歌德出生於1794年2月28日,逝世於1832年3月22日,他對世界文學寶庫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國文藝界都舉行紀念活動。
取自 人民網

4.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 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 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 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 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 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 ,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 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 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 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 》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 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 、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 、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 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 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 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 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 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亨有世界聲 音。《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 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識、 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 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 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 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 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作品也因而跟 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 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 》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肯定實踐的重 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譯 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爾曼與竇綠苔》等作品現己有了中文 譯本。

5.歌德與友人書
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天收到友人寄來一封特重的欠資信,歌德補足了郵資打開信一看,只見一大包廢紙,上面附了一張短箋,友人捉狹的寫道:「我的身體很好,你的N」;很快的,這個身體很好的N也收到一包超重又欠資的郵包,里頭是一塊不小的石頭,上面同樣也附了短箋:「獲悉貴體康健,這塊石頭從我心上落了地--歌德」。

二.歌德作品研究

1.在魔鬼與神之間徘回
--讀歌德名著浮士德--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這本書中,有一個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
Mephisto,誰是魔鬼呢?它是貪欲的代表,願力的代表。願力在佛
教以地藏王菩薩為表示。貪欲存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存在教會、
廟寺、社會之中。貪欲與願力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心中的魔鬼聽從
神與佛的話,便會使壞事變好事。這個魔鬼伴隨著浮士德過一生。
也伴隨著我們過一生。上帝為什麼允許魔鬼在我們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說:
人在奮斗的時候總是容易鬆懈,
人總喜歡馬上得到絕對的寧靜;
於是我幫人類找個伴兒,
刺激他提醒他,讓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
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來上帝不要我們安逸懶散,所以造出一個魔鬼來,提醒刺激我們
。他叫我們一生忙碌奮斗操勞,魔鬼表示了人類的貪欲。沒有魔鬼
,沒有貪欲,這個世界就轉不起來。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設計,請聽
魔鬼與上帝的對話: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許,我將引導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
上帝:只要浮士德他還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聽你的安排。
於是魔鬼在我們的心中,貪欲也在我們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們
心中,上帝在我們心中又表示著什麼意義呢?上帝表示著人類的良
知。這就是說我們的心中,存在著上帝,也存在著魔鬼;存在著良
知,也存在著慾望。兩者的關系如何呢?
浮士德說:
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們心胸,一個要同另一個分離。
又說:
一個沈溺在迷離的愛欲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世,
另一個猛烈地要離去凡塵,向那崇高靈的境界飛馳。
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說:
他想摘下天上最美麗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樂。
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
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
美麗的星辰錶示著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樂表示著魔鬼的貪欲。這
表示著人類活在世上有陰陽的兩面性:即沈迷此岸,又響往彼岸。
也就是這個陰陽兩面性,使人類活動起來,這便是易經說的:一陰
一陽之謂道。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說:
我們應該及時行樂,趁生命的歡樂尚未遠揚。..
振作起來吧!拋棄一切思慮,抓著這現實世界!
愛空想,猶如愚蠢的畜生,舍棄牧場上美好的青草,
卻向那乾枯的荒原四處追尋。
魔鬼贊美現實此岸。每個時代都有魔鬼,每個時代的魔鬼一個一個
倒下去,每個時代的魔鬼又一個一個的生出來。魔鬼萬歲!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類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說:
雖然他對我懵懵懂懂,我將引他入清凈境界。
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
又說:只要人在奮斗,他便會有錯誤。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就是說,人的本性原來是清凈的,後來為了避免人類的專好安逸,
才允許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錯。但最後神仍將引導人類進入清
凈境界。
由尼採的觀點的觀點,應該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認為權
利慾望便是一切,只應該聽魔鬼的話,不要理會良心的啰嗦,因為
上帝已死亡。這種想法,在現在的人間世,泛濫不可數拾。但丁、
薄伽邱、雨果都曾經反對這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喪盡良心行為。
康德認為魔鬼是存在的,慾望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慾望應該服從良
心的指引。上帝對魔鬼有統治權。歌德的觀點與康德的觀點是一致
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後,決定權歸上帝,魔鬼消失。
由佛教的觀點,應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魔鬼表示著色界;上
帝表示著空界。人在空色兩界不停的躑躅,然後了解空即色;生即
死;魔鬼即上帝。然後浮士德拋棄污染,找回了自己的本性,找回
上帝,上帝即本性。
我們應該選擇那一種人生觀呢?尼採的權利慾望?康德的慾望服從
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康德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又說因為
這個自由意志使人變得高貴。或許這個高貴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
斥魔鬼的過程中,選擇了上帝!
(30.Sept.98)
2.《浮士德》研究小論文
一、篇名 : 《浮士德》研析—葛萊卿為茀麗德里克的投影
二、撰稿 : 康繼之。江姿瑩。蔡怡珏。(二年十三班 第一組)
三、基本數據 :
1. 作品名稱 : 浮士德(Faust)
2. 著作人 :
A.作者 :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a,1749—1832)
B.譯者 : 周學普
3.出版項 : 志文出版社/ 民國67年9月初版/ 民國76年2月再版
4.頁數 : 684頁
四、前言
漫遊在歌德的作品中,細細品嘗《歌德自傳》—《詩與真實》的美
感,享受《少年維特的煩惱》的甜蜜,體會《浮士德》中的不朽,然
而,生性自由浪漫的歌德和不少少女有過酸甜苦辣的回憶,因著這些
滋味,我們不難找出在他作品中諸女主角的背後,多多少少帶有這些
少女的影子。例如∶在《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中,熱情、浪漫、
奔放的維特彷佛就是歌德本人的化身,而女主角—美麗但已和艾伯特
訂婚的洛蒂—便成了夏綠蒂.布芙(1)(Charlotte Buff 1753~1828)這位
已定過親,使歌德被她那溫柔的無形魅力所網的女性,因此細讀著《
浮士德》,對溫雅純真的葛萊卿她那悲慘命運的慨嘆之餘,不禁使我
們聯想起,莫非她也是一位在歌德一生中留下烙印的女性?以下是我
們的探討。
五、原著摘要
研究許多知識的老博士—浮士德,對於自己所鑽研的知識逐漸感到
困惑,為了要體驗一切生活,浮士德與魔鬼梅非斯特訂下契約:魔鬼
梅非斯特自願作為浮士德的奴隸,而浮士德則以自己的靈魂作為賭注
。從此就開始了浮士德令人回味無窮的生命之旅。在一次的偶然中,
浮士德與無罪美女葛萊卿相遇,於是浮士德和葛萊卿就展開了一場熱
戀,但卻導致葛萊卿一家人走向滅亡之路。
六、正文
歌德在史特拉斯堡就讀時,與附近農村的塞森海姆牧師之女茀麗德
里克‧布莉安(Friederike Brion)相戀,然而年輕的歌德認為此時的愛
情,就有如流星一般,閃耀那一剎那最耀眼的光芒,卻無法持久,立
即消失在星空的另一端。因此歌德毅然決然的與茀麗德里克分手,但
他始終無法忘卻這可愛的人兒所帶給他的甜蜜往事,所以棄她而去的
愧疚成了他一生中無法磨滅的悔恨,也因此,他在《浮士德》這本書
中,道出了他心中的懺悔。由《德國文學入門》∶「歌德八十三歲時
所完成的最偉大作品《浮士德》,終結部份描述葛麗卿在天國滌罪後
待戀人浮士德的情景,追究其根源亦隱含有對茀莉德里克的懺悔。」
而由〈浮士德的解說〉∶「遺棄茀麗德莉克的良心苛責與被遺棄少女
的哀怨,已跟歌德當時所關心的戕殺私生子的問題結合,而以葛麗卿
的悲劇展開,逐漸形成第一部的主要情節。」歌德與茀麗德里克這決
定性的戀情不僅給予歌德刻骨銘心的感覺,也使得葛萊卿—這美麗哀
怨的無罪小市民—的生活、性格與命運逐漸在歌德筆下被塑造出來。
面對這兩位女性,我們藉由歌德與浮士德的眼睛來觀察、分析她們
的共同點,探討歌劇中那賺人熱淚的女孩是否真是這現實中被遺棄的
少女。
(1)外貌方面 ∶
由歌德自傳中,他以優美的辭藻、青春的心情和相較的眼光,一
筆一劃的把他心目中所摯愛的少女給描繪出來。他說∶「那舉止
的優雅可與百花盛開的大地比美;那面容不變的朗麗,可與澄碧
如洗的天空相競……」至於葛萊卿,浮士德以一見鍾情的狂喜心
情繪出對這美麗少女的第一印象∶「她是端莊嫻雅,但同時也有
些矜持,她低著眼睛的那種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她那簡
捷峻拒的語氣,使我消魂歡喜……」由文字中,我們可以窺探出
她們那高貴,有氣質但帶有一絲純真少女那羞赧的特質,悄悄地
在心中描繪出這兩位純朴少女那如花如畫般的美貌。優雅和端莊
嫻雅,可見歌德已把茀麗德里克的美貌映在葛萊卿的身上。
(2) 性格方面∶
外表並不代表一切,描述一個人的外表雖能使我們猜測出此人大
略是什麼樣的人,但若想深入一步,就只有靠了解他的性格一途
了。因此在《歌德自傳》中∶「……我細心的注意著,終於看出
茀麗德里克的人品了,光從農夫們對她的親密寒喧,也可以看出
她對他們的仁慈親切,使他們對她也充滿了好感……」而在《浮
士德》中,浮士德由與葛萊卿的對話中看出葛萊卿的性格。他說
∶「像你這樣單純天真的人,不會把自己和自己的神聖價值認清
。卑下和謙遜才是慈祥的大自然最高貴的贈品。」茀麗德里克的
愛人與善待人,葛萊卿的純真、謙誠,再再表現出一個鄉村女孩
的風貌,當然也顯現出她們性格之相像,因此印證葛萊卿果真是
茀麗德里克的化身。
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茀麗德里克和葛萊卿,她們具有同樣朴實純真
的性格,優雅姣好的外觀,當然他們也同樣遭受到悲劇式的命運。因
此葛萊卿成為歌德筆下的第二個茀麗德里克,陪著她走向生命的終站
,引他步入上帝的懷抱(2)。到如今,因著《浮士德》的流傳,她經歷一
個個世紀,伴隨著歌德指引我們飛入德國文學的領域。
七、結論∶
歌德因為深深傷害了茀麗德里克的心,對自己的負心自責不已,而在
其中產生了不少懺悔與反省之作。《浮士德》—這創世之作—在第一部
中,也因此流露出歌德那份至深至巨的悔恨之情。

我們閱讀著歌德與茀麗德里克之間的唯美、溫柔之戀,看著浮士德和
葛萊卿之間的纏綿悱惻與永久的誓言,輕輕地為他們的愛情悲劇祈禱與
祝福。

3.歌德之人生啟示

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何?這些人生最重大最中心的問題,不只是古來一切大宗教家哲學家所殫精竭慮以求解答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大詩人凝神冥想,深入靈魂的幽邃,或縱身大化中,於一朵花中窺見天國,一滴露水參悟生命,然後用他們生花之筆,幻現層層世界,幕幕人生,歸根也不外乎啟示這生命的真相與意義。宗教家對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態度是預言的說教的,哲學家是解釋的說明的,詩人文豪是表現的啟示的。荷馬的長歌啟示了希臘藝術文明幻美的人生與理想,但丁的神曲啟示了中古基督教文化心靈的生活與信仰,莎士比亞的劇本表現了文藝復興時人們的生活矛盾與權力意志。至於近代的,建築於這三種文明精神之上而同時開展一個新時代,所謂近代人生,則由偉大的歌德以他的人格,生活,作品表現出它的特殊意義與內在的問題。
歌德對人生的啟示有幾層意義,幾種方面。就人類全體講,他的人格與生活可謂極盡了人類的可能性。他同時是詩人,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也是近代泛神論信仰的一個偉大的代表。他表現了西方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同時具有東方樂天知命寧靜致遠的智慧。德國哲學家息默爾(Simmel)說:"歌德的人生所以給我們以無窮興奮與深沉的安慰的,就是他只是一個人,他只是極盡了人性,但卻如此偉大,使我們對人類感到有希望,鼓動我們努力向前做一個人。"我們可以說歌德是世界一扇明窗,我們由他窺見了人生生命永恆幽邃奇麗廣大的天空!
再狹小范圍,就歐洲文化的觀點說,歌德確是代表文藝復興以後近代人的心靈生活及其內在的問題。近代人失去了希臘文化中人與宇宙的諧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對一超越上帝虔誠的信仰。人類精神上獲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時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悶,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尋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歌德是這時代精神偉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這人生全部的反映與其問題的解決。歌德與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內容就是盡量體驗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義,了解其悲劇而努力以解決其問題,指出解救之道。所以有人稱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聖經。
但歌德與但丁莎士比亞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單是由作品裡啟示我們人生真相,尤其在他自己的人格與生活中表現了人生廣大精微的義諦。

三.歌德語錄
1.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

2.幸運是靠著沉著的自信心,以及高尚的決心和當機立斷而獲得的。

3.人,只有擺進�人之中才能真正的認清自己。

4.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行時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尚所迷惑。

5.一個人首先要教育自己,然後才去接受別人的教育。

6.生活就是這兩種事態的彰顯—想做而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卻不想做。

7.並不是我們受騙,而是我們欺騙自己。

8.並非有水的地方都會有青蛙,但是有青蛙的地方總會找到水。

9.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10.「人人都是希臘人,而他卻是這一個希臘人」

宗白華先生在《歌德人生之啟示》一文中說,歌德對人生的啟示一幾層意義,幾種方面。就人類全體講,他的人格與生活可謂極盡了人類的可能性。他同時是詩人、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也是近代泛神論信仰的一個偉大的代表。他表現了西方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同時具有東方樂天知命寧靜致遠的智慧。他是世界的一扇明窗,我面由他可以窺見了生命永恆幽邃綺麗廣大的天空。宗先生的評論完全沒有溢美,只要我們進入歌德的世界,就會感到他的無窮深邃,他的一萬兩千行的長詩《浮士德》就是一部偉大人性的象徵與網路全書,我們在驚嘆他的文學天才的時候,很難想像,他又是一個人類顎間骨的發現者,傑出的生物學家,更沒有想到,他到了八十歲還熱烈地愛戀著,對人生依然充滿渴望。他每涉及一個領域,就在那個領域放出光輝和留下美麗的故事,他全身心地傾注於人生的各個方面,又在各個方面都證明人性可能達到的深度,從而成為真正的人。一八零八年,作為皇帝的拿破崙會晤了他,並對他說:『你是一個人。』歌德為此高興到靈魂深處。因為歌德理解這一評價的意思,許多人都只是人的片斷,人的初稿,但他是一個完成的人,一個人在人格、生活、作品等方面都贏得輝煌完成的人。

10.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寫作特點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歌德一生尤其是後期創作的輝煌成就,是同他對這一現實主義原則的恪守分不開的。歌德早年曾領導過狂韌突進運動,傾向於浪漫主義。但以後意識到當時浪漫主義的「病態」,轉向古典主義。歌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實質上便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問題是歌德後期理論思考的一個焦點。在西方現實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歌德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給予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動。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顯然受到過歌德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他並不企圖在作品中「體現某種抽象的東西」,而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印象」,「用藝術方式」進行加工,通過「生動的描繪」提供給人們。歌德在這里雖然沒有指明「印象」的來源,但聯系整段話的內容,不難理解,所謂「印象」,不是別的,而正是客觀外界的現實生活在作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觀照」。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文藝創作的真正的基礎和根據。
歌德在同愛克曼談到《浮士德》的創作時,他一方面承認其中「沒有哪一行詩不帶著仔細深入研究世界與生活的明確標志」,另一方面他又說道:「我如果不先憑預感把世界放在內心裡,我就會視而不見,……我們周圍有光也有顏色,但是我們的眼裡如果沒有光和顏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顏色了」。他所說的「預感」以及眼裡的「光和顏色」,即是指作家能動地感應和預測生活的心理條件,或者說是創作主體所應具備的一種宏闊、靈勁、富有張力的心理形式。從這里可以讀出這樣一層意思:文學創作者對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與把握,依賴於相應的主體條件,如不具備這方面條件,客觀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義也不會成為他的對象,因而也不能引發他的創作沖動。

熱點內容
日本幾大輕小說文庫 發布:2025-05-16 17:03:59 瀏覽:524
輕小說三個主角穿越 發布:2025-05-16 17:03:25 瀏覽:132
古代言情小說有權謀 發布:2025-05-16 16:58:06 瀏覽:889
下載免費小說仙界大帝 發布:2025-05-16 16:57:24 瀏覽:546
借屍還魂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6 16:50:50 瀏覽:727
重生暖輕寵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6 16:45:05 瀏覽:326
小說言情女主嫁大叔 發布:2025-05-16 16:44:57 瀏覽:303
長沙小說書店言情 發布:2025-05-16 16:23:53 瀏覽:224
重生深愛女主小說 發布:2025-05-16 16:17:59 瀏覽:588
有免費輕小說資源的公眾號 發布:2025-05-16 16:17:58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