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施蟄存短篇小說

施蟄存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8 10:18:44

⑴ 2、請你寫出幾個曾經在上海生活過的作家。

1.丁玲
民國十六年(1927年底),處女作《夢珂》發表於《小說月報》。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發表於《小說月報》),引起文壇的反響,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丁玲與胡也頻、沈從文在上海合辦《紅黑》雜志。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丁玲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
2.廬隱
1931年夏天,離開杭州到上海,由劉大傑介紹,廬隱進工部局女子中學。她一面教書,一面寫文章,在《申江日報·海潮》、《女聲》、《時代畫報》、《前途雜志》和《現代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作品,先後創作了中篇小說《地上的樂園》和《火焰》。
3.施蟄存
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28年參加《無軌列車》《新文藝》雜志的編輯工作;
1929年,施蟄存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作小說《鳩摩羅什》《將軍底頭》使其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他主編的《現代》雜志,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作,在當時影響廣泛;
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成為專業文藝工作者。
4.田間(童天鑒)
1934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文學叢報》、《新詩歌》的編輯工作。
1935 年任《每周詩歌》主編,創作並出版處女作《未明集》。
1936年出版描寫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短詩集《中國牧歌》和以紅軍長征為背景,寫農民反抗斗爭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這兩部書都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作者險遭逮捕。
5.張愛玲
1943年,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後,張愛玲一發不可收,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並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
6.張恨水
1930年,張恨水在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連載了集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該小說被戲曲、電影、電視等多種藝術樣式所改編,《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
7.程小青(程青心、程輝齋)
中國現代偵探小說「第一人」,被稱為「東方的柯南道爾」。
1911年上海《新聞報》副刊舉辦小說徵文大賽,程小青的以霍桑為主角的小說《燈光人影》被選中,發表後深受讀者喜愛。之後,程小青與周瘦鵑等人用文言翻譯了《福爾摩斯探案集》,1919年,他創作的小說《江南燕》被上海友聯公司拍成電影,獲得巨大成功。從此,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一發而不可收地見諸報端。
8.徐枕亞
1912年初,應自由黨領袖周浩之聘,與吳雙熱及胞兄徐天嘯同赴上海,並為《民權報》編輯。於是撰《玉梨魂》小說,刊布於該報文藝副刊,一鳴驚人。1914年改任《小說叢報》主編,因《玉梨魂》備受歡迎,遂將其改為日記體,取名《雪鴻淚史》,在該刊連載,不料其受人歡迎不亞於《玉梨魂》。此後二書並駕齊驅,久傳不衰。

⑵ 求施蟄存的散文《梅雨之夜》原文

施蟄存《梅雨之夕》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對於雨,我倒並不覺得嫌厭,所嫌厭的是在雨中疾馳的摩托車的輪,它會得濺起混水猛力地灑上我底在褲,甚至會連嘴裡也拜受了美味。

我常常在辦公室里,當公事空閑的時侯,凝望著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絲,對同事們談起我對於這些自私的車輪的怨苦。

下雨天是不必省錢的,你可以坐車,舒服些。

他們會這樣善意地勸告我。

但我並不曾屈就了他們的好心,我不是為了省錢,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

我底寓所離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來,便是電車也不必坐,此外還有一個我所以不喜歡在雨天坐車的理由,那是因為我還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電車里,幾乎全是裹著雨衣的先生們,夫人們或小姐們,在這樣一間狹窄的車廂里,滾來滾去的人身上全是水,我一定會雖然帶著一柄上等的傘,也不免滿身淋漓地回到家裡。

況且尤其是在傍晚時分,街燈初上,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底娛樂。

在朦霧中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輪廓,廣闊的路上倒映著許多黃色的燈光,間或有幾條警燈底紅色和綠色在閃爍著行人底眼睛。

兩大的時候,很近的人語聲,即使聲音很高,也好象在半空中了。

人家時常舉出這一端來說我太刻苦了,但他們不知道我會得從這里找出很大的樂趣來,即使偶爾有摩托車底輪濺滿泥濘在我身上,我也並不會因此而改了我底習慣。

說是習慣,有什麼不妥呢,這樣的已經有三四年了。

有時也偶爾想著總得買一件雨衣來,於是可以在雨天坐車,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濺著了上衣,但到如今這仍然留在心裡做一種生活上的希望。

在近來的連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撐著傘上公司去,下午撐著傘回家,每天都如此。

昨日下午,公事堆積得很多。

到了四點鍾,看看外面雨還是很大,便獨自留下在公事房裡,想索性再辦了幾樁,一來省得明天要更多地積起來,二來也藉此避雨,等它小一些再走。

這樣地竟逗遛到六點鍾,而早已止了。

走出外面,雖然已是滿街燈火,但天色卻轉清朗了。

曳著傘,避著檐滴,緩步過去,從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橋,竟走了差不多有半點鍾光景。

郵政局的大鍾已是六點二十五分了。

未走上橋,天色早已重又冥海下來,但我並沒有介意,因為曉得是傍晚的時分了,剛走到橋頭,急雨驟然從烏雲中漏下來,瀟瀟的起著繁響。

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蘇州河兩岸行人的紛紛亂竄亂避,只覺得連自己心裡也有些著急。

他們在著急些什麼呢?他們也一定知道這降下來的是雨,對於他們沒有生命上的危險。

但何以要這樣急迫地躲避呢?說是為了恐怕衣裳給淋濕了,但我分明看見手中持著傘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腳步踉蹌了。

我覺得至少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紛亂。

但要是我不曾感覺到雨中閑行的滋味,我也是會得和這些人一樣地急突地奔下橋去的。

何必這樣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著雨,張開我底傘來的時候,我這樣漫想著。

不覺已走過了天潼路口。

大街上浩浩盪盪地降著雨,真是一個偉規,除了間或有幾輛摩托車,連續地沖破了雨仍舊鑽進了雨中地疾馳過去之外,電車和人力車全不看見。

我奇怪它們都躲到什麼地方去了。

至於人,行走著的幾乎是沒有,但有店鋪的檐下或蔽蔭下是可以一團一團地看得見,有傘的和無傘的,有雨衣的和無雨衣的,全都聚集著,用嫌厭的眼望著這奈何不得的雨,我不懂他們這些雨具是為了怎樣的天氣而買的。

至於我,已經走近文監師路了。

我並沒什麼不舒服,我有一柄好的傘,臉上絕不曾給雨水淋濕,腳上雖然覺得有些潮扭扭,但這至多是回家後換一雙襪子的事。

我且行且看著雨中的北四川路,覺得朦朧的頗有些詩意。

但這里所說的「覺得」,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具體的思緒,除了「我該得在這里轉彎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下意識著什麼。

從人行路上走出去,探頭看看街上有沒有往來的車輛,剛想穿過去轉入文監師路,但一輛先前並沒有看見的電車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進到人行路上,在一支電桿邊等候著這輛車底開出。

在車停的時候,其實我是可以安心地對穿過去的,但我並不曾這樣做。

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規則。

我為什麼不在這個可以穿過去的時候走到對街去呢,我沒知道。

我數著從頭等車里下來的乘客。

為什麼不數三等車里下來的呢?這里並沒有故意的挑選,頭等座的車底前部,下來的乘客剛在我面前。

所以我可以很看得清楚。

第一個,穿著紅皮雨衣的俄羅斯人,第二個是中年的日本婦人,她急急地下了車,撐開了手裡提著的東洋粗柄雨傘,縮著頭鼠審似地繞過車前,轉進文監師路去了。

我認識她,她是一家果子店的女店主。

第三,第四,是象寧波人似的我國商人,他們都穿著綠色的橡皮華式雨衣。

第五個下來的乘客,也即是末一個了,是一位姑娘。

她手裡沒有傘,身上也沒有穿雨衣,好象是在雨停止了之後上電車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時候卻下著這樣的大市。

我猜想她一定是從很遠的地方上車的,至少應當在卡德慶以上的幾站里。

她走下車來,縮著瘦削的,但並不露骨的雙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時候,我開始注意著她底美麗了。

美而有許多方面,容顏底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風儀的溫雅,肢體底停勻,甚至談吐底不俗,至少是不意厭,這些也有著份兒,而這個雨中的少女,我事後覺得她是全適合這幾端的。

她向路底兩邊看了一看,又走到轉角上看著文監師路。

我曉得她是急於要招呼一輛人力車。

但我看,跟著地底眼光,大路上清寂地沒一輛車子徘徊著,而雨還盡量地落下來。

她旋即回了轉來,躲避在一家木器店底屋檐下,露著煩惱的眼色,並且掛著細談的修眉。

我也便退進在屋檐下,雖則電車已開出,路上空空地,我照理可以穿過去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走上歸家的路呢?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么?並不,絕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

但這也決不是為了我家裡有著等候我回去在燈下一同吃晚飯的妻,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難之中,孤寂地隻身呆立著望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只為了這些緣故,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

雖然在屋檐下,雖然沒有粗重的格溜摘下來,但每一陣風會得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

我有著傘,我可以如中古時期驍勇的武上似地把傘當作盾牌,擋著撲面襲來的雨的話,但這個少女卻身上間歇地被淋得很濕了。

薄薄的綢衣,黑色也沒有效用了,兩支手臂已被畫出了它們底圓潤。

她屢次旋轉身去,倒立著,避免這輕薄的雨之侵襲地底前胸。

肩臂上受些雨水,讓衣裳貼著了肉倒不打緊嗎?我曾偶爾這樣想。

天晴的時候,馬路上多的是兜搭生意的人力車,但現在需要它們的時候,卻反而沒有了。

我想著人力車夫底不善於做生意,或許是因為需要的人太多了,供不應求,所以即使在這樣繁盛的街上,也不見一輛車子底蹤跡。

或許車夫也都在避雨呢,這樣大的兩,車夫不該進一避嗎?對幹人力車之有無,本來用不到關心的3d由的帶回回味。

我並且還甚至覺用那些人力寶豐縣何用的.捎回團團回贈車子走過來接應這生意呢,這里有一輸紗麗。

回回益囊炎往而中等候著你們的任何一個。

圍斷出情,人力車終於沒有蹤跡。

天色真的晚了。

近猻對。

錢門前有幾個短衣的男子已經等得不耐而冒著兩,他們是排

的,踏著大步跑去了。

我看這位少女底長後已警

瑩然,象是心中很著急了。

她痛化問的眼光正與

在她眼裡。

我懂得我是正受著詫異,為什麼你者

呢。

你有著傘,並且穿著皮鞋,等什麼人么?而

呢?眼睛這樣稅利地看著我,不是沒懷著好意么?項防打住著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著陽黑的天空的這個動匕我肯定地猜測地是在這樣想著。

我有著傘呢,而且大得足夠容兩個人底波蔭的,我不懂何以卜史識不早就覺醒了我。

但現在它覺醒了我將使我做什麼呢?我俯我底傘給她障住這樣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陳,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地底家。

如果路很多,又有S不成呢?我應當跨過這一前路,去表白我底好意嗎?好意,她B有什麼別方面的疑慮嗎?或許她會得象剛才我所猜想著的那8解了我,她便會得拒絕了我。

難道她寧願在這樣不止的雨和參,在冷靜的夕暮的街頭,獨自個立到很遲嗎?不啊!而是不【會停的,已經這樣連續不斷地降下了……多久了,我也完全河時間底在這兩水中間流過。

我取出時計來,七點三十四分。

時多了。

不至於老是這樣地降下來吧,看,排水溝已經來不【泄,多量的水已經積聚在它上面,打著漩渦,掙扎木到流下l琺,不久怕會游上了人行路么?不會的,快不會有這樣持久F,再停一會,她一定可以走了。

即使雨不就停止,人力車是【總能夠來一輛的、她一定舍不管多大的代價坐了去的。

然則:應當走了么?應當走了。

為什麼不?……

這樣地又十分鍾過去了。

我還沒有走。

雨沒有住,車兒也沒有影蹤.她也依然焦灼地立著。

我有一個殘忍的好奇心,如她這樣的在一重困難中,我要看她終於如何處理自己。

看著她這樣窘急,憐憫和旁觀的心理在我身中各佔了一半。

他又在驚異地看著我。

忽然,我覺得,何以剛才會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象在等待我拿我底傘貢獻給她,並且送她回去,不,不一定是回去,只是到她所要到的地方去。

你有傘,但你不走,你願意分一半傘蔭蔽我,但還在等待什麼更適當的時候呢?她底眼光在對我這樣說。

我臉紅了,但並沒有低下頭去。

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

這是自己也隨即覺得可怪了。

我將用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沒有!但隨即有一種男子的勇氣升上來,我要求報復,這樣說或許是較言重了,但至少是要求著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著。

終歸是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

——小姐,車子恐怕一時不會有,假如不妨礙,讓我來送一送罷。

我有著傘。

我想說送她回府,但隨即想到她未必是在回家的路上,所以結果是這樣兩用地說了。

當說著這些話的時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這勉強的安靜的態度後面藏匿著的我底血脈之急流。

她凝視著我半微笑著。

這樣好久。

她是在估量我這種舉止底動機,上海是個壞地方,人與人都用了一種不信任的思想交際著!她也許是正在自己委決不下,雨真的在短時期內不會止么?人力車真的不會來一輛么?要不要借著他底傘姑且走起來呢?也許轉一個彎就可以有人力車,也許就讓他送到了。

那不妨事么?……不妨事。

遇見了認識人不會猜疑么?……但天太晚了,雨並不覺得小一些。

於是她對我點了點頭,極輕微地。

--謝謝你,朱唇一啟,她迸出柔軟的蘇州音。

轉進靠西邊的文監師路,在響著雨聲的傘下,在一個少女底旁邊,我開始詫異我底奇遇。

事情會得展開到這個現狀嗎?她是誰,在我身旁同走,並且讓我用傘蔭蔽著她,除了和我底妻之外,近幾年來我並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著,店鋪里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看著。

隔著雨底姘朦,我看得見他們底可疑的臉色。

我心裡吃驚了,這里有著我認識的人嗎?或是可有著認識她的人嗎?……再回看她,她正低下著頭,揀著踏腳地走。

我底鼻子剛接近了她底鬢發,一陳香。

無論認識我們之中任何一個的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怎樣想?……我將傘況下了些,讓它遮蔽到我們底眉額。

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不能看見我們底臉面。

這樣的舉動,她似乎很中意。

我起先是走在她右邊,右手執著傘柄,為了要讓她多得些前蔽,手臂便凌空了。

我開始覺得手臂酸痛,但並不以為是一種苦楚。

我側眼看她,我恨那個傘柄,它遮隔了我底視線。

從側面看,她並沒有從正面看那樣的美麗。

但我卻從此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她很象一個人。

誰?我搜尋著,我搜尋著,好象很記得,豈但,……幾乎每日都在意中的,一個我認識的女子,象現在身旁並行著的這個一樣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但何以現在百思不得了呢?……啊,是了,我奇怪為什麼我竟會得想不起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底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她不是很象她嗎?這樣的從側面看,我與她離別了好幾年了,在我們相聚的最後一日,她還只有十四歲,……一年……二年……七年了呢。

我結婚了,我沒有再看見她,想來長成得更美麗了……但我並不是沒有看見她長大起來,當我腦中浮起她底印象來的時候,她並不還保留著十四歲的少女的姿態。

我不時在夢里,睡夢或白日夢,看見她在長大起來,我曾自己構成她是個美麗的二十歲年紀的少女。

她有好的聲音和姿態,當偶然悲哀的時候,她在我底幻覺里會得是一個婦人,或甚至是一個年輕的母親。

但她何以這樣的象她呢?這個容態,還保留十四歲時候的余影,難道就是她自己么?她為什麼不會到上海來呢?是她!天下有這樣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么?不知她認出了我沒有……我應該問問她了。

——小姐是蘇州人么?

——是的。

確然是她,罕有的機會啊!她幾時到上海來的呢?她底家搬到上海來了嗎?還是,哎,我怕,她嫁到上海來了呢?她一定已經忘記我了,否則她不會允許我送她走。

……也許我底容貌有了改變,她不能再認識我,年數確是很久了。

……但她知道我已經結婚嗎?要是沒有知道,而現在她認識了我,怎麼辦呢?我應當告訴她嗎?如果這樣是需要的,我將怎麼措辭呢?……

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個女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

用著憂郁的眼光,看著我,或者也許是看著她。

我忽然好象發現這是我底妻,她為什麼在這里?我奇怪。

我們走在什麼地方了。

我留心看。

小菜場。

她恐怕快要到了。

我應當不失了這個機會。

我要曉得她更多一些,但要不要使我們繼續已斷的友誼呢,是的,至少也得是友誼?還是仍舊這樣地讓我在她底意識里只不過是一個不相識的幫助女子的善意的人呢?我開始躊躇了。

我應當怎樣做才是最適當的。

我似乎還應該知道她正要到那裡去。

她未必是歸家去吧。

家——要是父母底家倒也不妨事的,我可以進去,如象幼小的時候一樣。

但如果是她自己底家呢?我為什麼不問她結婚了不曾呢……或許,連自己底家也不是,而是她底愛人底家呢,我看見一個文雅的青年紳士。

我開始後侮了,為什麼今天這樣高興,剩下妻在家裡焦灼地等候著我,而來管人家的閑事呢。

北四川路上。

終於會有人力車往來的?即使我不這樣地用我底傘伴送她,她也一定早已能僱到車子了。

要不是自己覺得不便說出口,我是已經會得剩了她在雨中反身走了。

還是再考驗一次罷。

--小姐貴姓?

--劉。

劉嗎?一定是假的。

她已經認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關於我的事,她哄我了。

她不願意再認識我了,便是友誼也不想繼續了。

女人!……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底姓?劉……劉什麼?

這些思想底獨白,並不佔有了我多少時候。

它們是很迅速地翻舞過我心裡,就在與這個好象有魅力的少女同行過一條馬路的幾分鍾之內。

我底眼不常離開她,雨到這時已在小下來也沒有覺得。

眼前好象來來往往的人在多起來了,人力車也恍惚看見了幾輛。

她為什麼不雇車呢?或許快要到達她底目的地了。

她會不會因為心裡已認識了我,不敢廝認,所以故意延滯著和我同走么?

一陣微風,將她底衣緣吹起,飄漾在身後。

她扭過臉去避對面吹來的風,閉著眼睛,有些嬌媚。

這是很有詩興的姿態,我記起日本畫伯鈴木春情一幀題名叫《夜雨宮詣美人圖》的畫。

提著燈籠,遮著被斜風細雨所撕破的傘,在夜的神社之前走著,衣裳和燈籠都給風吹卷著,側轉臉兒來避著風雨底威勢,這是頗有些灑脫的感覺的。

現在我留心到這方面了,她也有些這樣的豐度。

至於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或許成為她底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著這種自譬的假飾。

是的,當我覺得她確是幼小時候初戀著的女伴的時候,我是如象真有這回事似地享受著這樣的假飾。

而從她鬢邊頰上被潮潤的風吹來的粉香,我也聞嗅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樣的。

……我旋即想到古人有「擔簦親送綺羅人」那麼一句詩,是很適合於今日的我底奇遇的。

鈴木畫伯底名畫又一度浮現上來了。

但鈴木底所面的美人並不和她有一些相象,倒是我妻店嘴唇卻與畫里的少女底嘴唇有些彷彿的。

我再試一試時於她底凝視,奇怪啊,現在我覺得她並不是我適才所誤會著的初戀的女伴了。

他是另外一個不相乾的少女。

眉額,鼻子,傾骨,即使說是有年歲底改換,也絕對地找不出一些蹤跡來。

而我尤其嫌厭著她底嘴唇,側著過去,似乎太厚一些了。

我忽然覺得很舒適,呼吸也更通暢了。

我若有意若無意地替她撐著傘,徐徐覺得手臂太酸痛之外,沒什麼感覺。

在身旁由我伴送著的這個不相識的少女的形態,好似已經從我底心的樊籠中被釋放了出去。

我才覺得天已完全夜了,而傘上已聽不到些做的雨聲。

——謝謝你,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

她在我耳朵邊這樣地嚶響。

我驀然驚覺,收攏了手中的傘。

一縷街燈的光射上了她底臉,顯著橙子的顏色。

她快要到了嗎?可是她不願意我伴她到目的地,所以趁此雨已停住的時候要辭別我嗎?我能不能設法看一看她究竟到什麼地方去呢?……

——不要緊,假使沒有妨礙,讓我送到了罷。

——不敢當呀,我一個人可以走了,不必送罷。

時光已是很晏了,真對不起得很呢。

看來是不願我送的了。

但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使怎麼了呢?……我懟著不情的天氣,何以不再繼續下半小時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時就夠了。

一瞬間,我從她的對於我的凝視——那是為了要等候我底答話——中看出一種特殊的端莊,我覺得凜然,象雨中的風吹上我底肩膀。

我想回答,但她已不再等候我。

——謝謝你,請回轉罷,再會。

……

她微微地側面向我說著,跨前一步走了,沒有再回轉頭來。

我站在中路,看她底後形,旋即消失在黃昏里。

我呆立著,直到一個人力車夫來向我兜攬生意。

在車上的我,好象飛行在一個醒覺之後就要忘記了的夢里。

我似乎有一樁事情沒有做完成,我心裡有著一種牽掛。

但這並不曾清晰地意識著。

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來,可是隨即會自己失笑這是無意識的。

並沒有雨降下來,完全地暗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幾顆星。

下了車,我叩門。

--誰?

這是我在傘底下伴送著走的少女底聲音!奇怪,她何以又會在我家裡?門開了。

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立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例並不是那個少女。

朦朧里,我認出她是那個倚在櫃台上用嫉妒的眼光看著我和那個同行的少女的女子。

我惝貺地走進門。

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麼從我妻底臉色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底幻影來。

妻問我何故歸家這樣的遲,我說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些小點,因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

為了要證實我這謊話,夜飯吃得很少。

拓展資料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自1926年創作《春燈》、《周夫人》。

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蟄存的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2018年5月14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師」人選名單,施蟄存當選。

⑶ 施蟄存翻譯過哪些作品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編譯作品

  1. 《匈牙利短篇小說集》(1936年)

  2. 《波蘭短篇小說集》(1936年)

  3. 《劫後英雄》(1939年)

  4. 《丈夫與情人》(1945年)

  5. 《婦心三部曲》(1947年)

  6. 《漁人》(1951年)

  7. 《榮譽》(1952年)

  8. 《軛下》(1952年)

  9. 《征服者貝萊》(1957年、1958年)

  10. 《戀愛三味》

  11. 《外國文人日記抄》(1995年)

⑷ 施存蟄 是何許人也

施存蟄,,小說家。他的小說想像豐富,是現在的作家所缺少的,確實值得一看。著有《唐詩百話》、《西行日記》等書----

摘自《唐詩百話》---《唐詩百話》

作者:施蟄存

1王績: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龍門)人。隋大業末,官為秘書正字。因不願在京朝任職,就出去做六合縣丞。天天飲酒,不理政事。不久,義兵四起,天下大亂,隋朝政權,有即將崩潰之勢。他就託病辭官,回到家鄉。李唐政權建立後,武德年間,徵集隋朝職官,以備選任。王績還應徵到長安,任門下省待詔。貞觀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鄉,隱居於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王績與其兄王通,都不熱中於仕宦。王通隱居講學,為河汾之間儒學宗師,著有《文中子》。王績以詩賦著名,其文集名《東皋子集》。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統一了中國。南北兩個文化系統,逐漸趨於融合。但是楊堅的政權,被他的荒淫無度的兒子楊廣斷送了。統一的新文化,沒有來得及發展。在初唐的幾十年間,唐代文化,特別是文學,基本上是隋代的繼續。
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文學史家一般把他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我們現在選講唐詩,也就從王績開始。《野望》是王績的著名詩作。這首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稱一個字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詩,稱為五言詩。第三句和第四句詞性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詞性一致,也是句法結構相同。這樣形式的結構,稱為「對字」,或稱「對偶」、「對仗」。每二句稱為一聯。詞性一致的對句,如「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稱為「對聯」。上、下二句不對的,如「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都稱為「散聯」。每一聯末尾一個字,都是「韻」,或稱「韻腳」。這首詩第一聯末尾是「依」字,於是以下三聯末尾一字就必須用與「依」字同韻的字。
按照這樣的規律結構起來的詩,稱為「五言四韻詩」。後來稱為「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我國古代詩歌,最早的是《詩經》里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詩。其後有了以六言句為主的《楚辭》。漢、魏、南北朝詩才以五言為主。這些古詩,都不在聲、韻、詞性、句法上作出嚴格的規律。因此,在唐代以前,還沒有「律詩」。王績這一首詩是最早的唐代律詩,但在王績的時候,「律詩」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故一般僅稱為「五言四韻」。
這首詩是作者在故鄉北山下東皋上傍晚眺望時有感而作。東皋,即東邊的高原。第一句「東皋薄暮望」,說明了詩題。地:東皋,時: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這種表現方法,叫做「點題」。五、七言律詩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點題。第二句是說出作者在眺望時的思想感情。如果從字面上講,對照上一句,他是覺得轉來轉去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但這樣講卻是死講、實講。他並不是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沒有賞識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沒有他看得中願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會上「徙倚」多年,競沒有歸宿之處。這是活講、虛講。詩和散文句法的不同,就在這里。在散文里,「徙倚」必須說出在什麼地方,「依」必須說出依的是什麼對象:是人物還是樹木或山石。象這一句詩,不增加幾個名詞是無法譯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絕大多數不會有雙關意義。
第三、四句,即第二聯,描寫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樹都顯出了秋色(樹葉的黃色),每一個山頭都只有斜陽照著。這也還是按字面死講,而其含蓄的意義卻是:眼前所見盡是衰敗沒落的現象,不是我所願依靠的和平、繁榮的世界。
第三聯是描寫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趕著牛羊,騎馬的獵人帶了許多狩獲物,都回家去了。
第四聯就接上去說;這些牧人和獵戶,他們看看我,我也看看他們,彼此都沒有相識的人。於是作者寫出了第八句。在一個衰敗沒落的環境中,又遇不到一個相識的人,便只好放聲高歌,想念起古代兩個隱居山中、采野菜過活的伯夷、叔齊了。
一首律詩,主題思想的表現,都在第一聯和第四聯。第二聯和第三聯,雖然必須做對句,較為難做,但在表達全詩思想內容,並不佔重要的地位。我們如果把這首詩的第二、三聯刪去,留下第一,四聯,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沒有重要的缺少:
東皋薄暮望, 徒倚欲何依。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採薇。
你看,這樣一寫,第二句的「依」字更清楚了。作者所要依的肯定是人,而不是樹木山石。
學習一切文學作品,必須先了解這個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傳統上,有一個成語,也可以說是文學批評術語,叫作「知人論世」。要了解一個作家之為人,必須先討論一下他所處的是個什麼時世。但是,了解一個作家的時代背景較為容易,這個作家的傳記資料愈多,我們對他的「知人論世」工作便愈容易做。至於一篇作品的時代背景,就較難了解。因為一個人的時代背景是幾十年間的事,一篇作品的時代背景,可能只是作者的一小段生活環境。對於一個詩人,我們要知道他的某一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除非作者本人在詩題或詩序中自己交代明白,否則就很不容易明確知道。
王績身經隋唐二代,對於他這首待,似乎必須失知道它是在什麼時候寫的,才能了解它針對的是些什麼。著《唐詩解》的明人唐汝詢說:「此感隋之將亡也。」這樣,他是把此詩的寫作時間定在隋亡以前。這樣,第二聯就成為比喻隋代政治的沒落了。清人吳昌祺對唐汝詢的意見,表示異議,在《刪訂唐詩解》中加上一個批語:「然王嘗仕唐,則通首隻無相識之意。」唐汝詢以為王績感隋之將亡,因而,為了忠於隋代,有效法伯夷、叔齊,歸隱首陽山之志。吳昌祺提醒了一句,王績也做過唐代的官,不能把這首詩理解為有隱居不仕之志。唐汝詢以「長歌懷採薇」為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吳昌祺則以為詩的重點在「相顧無相識」,「徙倚欲何依」。何文煥在顧安的《唐律消夏錄》中增批了一句「王無功,隋之遺老也。『欲何依』,『懷采藏』,可以見其志矣。」這樣講,就把詩的寫作時間定在隋亡以後,而以為王績是隋之遺老,所以賦詩見面表示要做一個「不食周粟」的隱士。
許多著名的唐詩,歷代以來,曾經許多人評講。同一首詩,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關於王績這首詩,我選取了三家的評論,以為代表。何文煥的講法,顯然不是可取的,因為王績在唐代做過門下省待詔、太樂署丞,雖然沒有幾年,已不能說他是隋代的遺老。至於他在貞觀初年,已經告老回鄉,這里很可能有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史書沒有記錄,我們就無從知道。
我以為這首詩很可能作於隋代政權將亡或已亡之時。但王績並不效忠於這個一片秋色和殘陽的政權。他的「長歌懷採薇」是為了「徙倚欲何依」,是為了個人的沒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淵徵集隋代職官,王績就應徵到長安出仕,可見他並不以遺老自居。
我這樣講,完全是「以意逆志」,沒有文獻可以參證。但是恐怕也只有這樣講法,才比較講得通。

一九七八年一月四日

⑸ 中國現代小說的鼻祖是誰你知道他的那些小說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八十年代現代派言情小說,是瓊瑤為首,但她不及民國時期的張恨水早,張恨水的方情小說,那是相當地厲害。但他也未必能稱得上是鼻祖,因為紅樓夢中的寶黛之戀,算不算言情小說呢?要算,曹雪芹當是鼻祖。

⑹ 施蟄存的人物經歷

1905年12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水亭址(水亭子)。
1913年隨家遷居江蘇松江(現屬上海市)。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
1923年入上海大學,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干集》自費刊印,撰《蘋華室詩見》首次以施蟄存署名。
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學教員。翻譯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和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的《倍爾達· 迦蘭夫人》。
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與戴望舒等合編《文學工場》、《無軌列車》,發表《妮儂》、《雨》等小說、新詩。
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刊載《鳩摩羅什》、《鳳陽女》、《阿秀》、《花》等小說,心理小說《將軍底頭》。
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發《無相庵隨筆》等。短篇小說集《李師師》出版。
1935年應聘上海雜志公司,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主編《文飯小品》六期,編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譯德國小說家格萊賽《一九〇二級》,譯美國里德《今日之藝術》出版。
1939年任教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任教廈門大學,開設《史記》專題課,編撰《史記旁札》等教材。
1952年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1954年《軛下》新版於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編撰《後漢書征碑錄》、《蠻書征碑錄》。
1963年編撰《雲間詞人姓氏錄》、《三國志征碑錄》、《隋書征碑錄》、《魏書征碑錄》、《北山樓碑跋》。
1964年編撰《雲間碑錄》等,續撰《北山樓碑跋》,輯錄《金石遺聞》、《宋金元詞十遺》。
1974年撰作《浮生雜詠》,續撰《北山樓詞話》。
1978年撰著《唐詩百話》,續撰《北山樓詞話》。
1980年主編《百花洲文庫》,譯法國象徵派詩人龐維爾、達爾尚、馬拉爾美、孟代思、韓波散文詩編為《法國散文詩十篇》。
2001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
2002年《施蟄存日記》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2003年11月19日病逝於上海。

⑺ 誰知道施蟄存那些文學作品嗎介紹一下,謝謝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說集 《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燈下集》—《待旦錄》
編譯作品 《榮譽》—《軛下》—《征服者貝萊》—《劫後英雄》—《婦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外國文人日記抄》
學術著作 《唐詩百話》—《詞學論稿》—《宋元詞話》—《歷代詞籍序跋萃編》—《北山集古錄》—《水經注碑錄》

⑻ 施蟄存譯過哪些小說

施蟄存翻譯的小說里,最著名的是:

《征服者貝萊》(丹麥)尼克索著

《劫後英雄》(英國)司各特著

《多情的寡婦》(奧地利)顯尼志勒著(另外施蟄存還有多種顯尼志勒小說的中文翻譯本,貌似他很喜歡翻譯這位作家的作品)

《一九○二級》(德國)格萊賽著

《十日談選》(義大利)薄伽丘著

《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上述兩者是小說集)

⑼ 《施蟄存精選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施蟄存精選集》(施蟄存)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vx40YYknwjL0b-2X06zlSQ

提取碼:fln2

書名:施蟄存精選集

作者:施蟄存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5

頁數:325

內容簡介:

20世紀是一個不尋常的世紀。20世紀的社會生活風雲激盪,滄桑巨變,20世紀的華文文學也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以其大起大伏、大開大闔的自身演進,書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彩樂章中光輝燦爛的一頁。以名家聯袂名作的方式,檢閱和展示20世紀中國文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與長足進步。本書是「世紀文學60家」系列之一,「世紀文學60家」叢書入選作家均以「精選集」的方式收入其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之外,還請有關專家撰寫了研究性序言,編制了作家的創作要目,其意在於為讀者了解作家作品及其創作上的特點和文學史上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導讀和更多的資訊。

作者簡介: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浙江杭州人。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開始文學活動和創作。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參加《無軌列車》、《新文藝》雜志的編輯工作。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1937年起在雲南、福建、江蘇、上海等地多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後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錄》等。

⑽ 施蟄存精選集怎麼樣

列述施蟄存短篇小說中表達人慾望的途徑 施蟄存的短篇小說篇幅雖短,但充盈著人物的意識流動、情緒變化,可歸結為慾望萌動。施蟄存是現代派小說家之一,說其小說表達的不僅是「都市」慾望原因有二。其一,有的小說是用現代小說筆法改寫了的歷史小說,如《石秀》、《釋迦牟尼》。可以說這些小說是施蟄存套用都市感覺結構寫成的,但這是另一問題,這里考慮的是短片小說文本的內部分析。其二,並非所有小說中的慾望都因都市而發生。人天性中的慾望佔了相當比重,都市只是更易喚醒沉睡慾望的場所,但不可把它們的根都嫁接到都市上去。至於慾望,但凡人想得到某物或達到某種狀態皆是。不因穿暖衣、吃飽飯、睡好覺的慾望太過基礎,就不用小說表達;同樣,另一些慾望,如在農耕倫理下被壓抑的性慾會因都市既開放又逼仄的環境爆發出來;此外,還有真的只在都市影響下方才萌發的,如渴望信任、渴望家庭幸福等。以下討論的慾望涵蓋施蟄存最出眾的短篇小說,也盡量涵蓋到上述的慾望類型;討論重點即是筆法上表達人慾望的途徑、方法,亦即它們是怎樣通過小說設置一一羅寫出來的。討論時並不把看似相近的小說用總結出的結論做捆綁分析,如不會把「天氣」用作捆綁《梅雨之夕》和《春陽》的理由。不各做各的分析,會破壞每篇小說微妙的特質,這些特質本以獨特的排列共同構成了敘事基礎。 《扇子》(1929)的男主人公是年過中年的寧,他在舊物里翻出了一把團扇,勾起了兒時在蘇州上學時與既是鄰居也是同學的樹珍的初戀記憶。樹珍和團扇代表了寧在蘇州暫時棲身的幾年間的兩次圍困和解圍。寧的自閉因語言隔閡而起,剛到蘇州的他講杭州話被同學嘲笑,自己也不懂蘇州話。這時溫柔的樹珍打破了隔閡,並借她展開與同學的交往。行將畢業,樹珍把團扇送給了寧。一方面,寧和樹珍畢業後的人生是被雙方父母安排的:寧離開蘇州的同時樹珍回家做事。二人畢業後不會再有交集。寧意識到未來將永別樹珍後,他才會希望通過留級和她多待一年。樹珍對此的反對和此時團扇的出現讓寧想獲得樹珍的象徵物。寧帶不走樹珍,但可以把她的團扇帶走。它象徵的意義是私密的,它不顯現在當下,只在寧的記憶中。另一方面,選擇團扇在敘事上又另有好處。小說開頭就交待好了,現在上海女人都吹電扇,內地女人都用羽扇,團扇已是稀罕舊物。在市場上已經看不到了,它只在自己的舊物里,中年睹物思人的情緒不禁因這般獨佔加強了。 用信物作線索是《上元燈》(1929)和《扇子》的相近處,但前者復雜些。主人公「我」和「她」都是剛曉得人情事理的年輕人。「我」和「她」的媽媽相信錢物的重要,而「她」是反抗這種堅守的中間人。具體地,「我」為見「她」不穿舊袍,但新袍又難看得惹眼,甚至不敢穿著上正街;「我」失去「她」的花燈,並懷疑「我」穿得沒有「她」的表兄體面,這在後來「她」轉述媽媽的話里被證實。「我」渴望獲得尊重,但「她」反抗獲得尊重的游戲規則。集中表現於「她」把更漂亮的花燈留給「我」,拒絕了表兄的告白但未拒絕「我」。這是讓「我」得知現有規則以外還有其它選擇的最佳途徑,也是打破「我」徘徊在虛榮的干擾周圍的最佳辦法。然而,做最終選擇的依據是媽媽對「她」的認同或不認。這才是造成小說中「她」的踟躕、無奈的原因,也是「我」在大歡喜後低頭看到的卻是舊袍子的大悲哀。 眼光在敏感的紳士那意味著尊嚴,如《巴黎大戲院》(1933)里的「我」。 「我」內心敏感,甚至敏感得過分;准確說來還有戀物癖,它帶來用虐戀表達的性慾。「我」被小說設定為撇妻在家的進城男性。在農村彼此認識,人們無隱私概念。「我」卻把這一觀念搬到城市,認定路人對「我」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我」理應質疑情人搶先買票,請「我」看電影。因為在農村「我」是家庭的頂樑柱,女人地位低微。最好從不求女人做事,就是求也必須藏著掖著,著人看了背地裡笑話,說「我」無能。可是城裡人剛看見女人給我買票就笑我。不僅女人懂禮尚這一點與「我」向來的生活經驗不符,就是笑「我」的人不去背地裡笑,當面拿「我」揶揄也和過去大有差池。說「我」的性慾源自戀物癖的虐戀,是從「我」情願舔舐情人手帕開始的,如同弗洛伊德的病人情願妻子在其臉上小便一樣。所以縱觀全文,把男主人公做這樣的設置再恰當不過了。 說從崑山來的蟬阿姨是「閑逛者」恐怕不貼切,《春陽》里的她只能算作身在上海的「踉蹌人」。踉踉蹌蹌的蟬阿姨東奔西走,也是東奔西走地無所適從。在南京路遊走的蟬阿姨目睹了不曾見的密集人群,感到了自己的孤獨,才想起為繼承田產狠下心抱牌位成親的苦事。她在餐廳看見吃飯的一家三口,讓他想到了兩件事。第一是她無夫無子,核心家庭帶給她心頭刺痛。第二她明白了城市人自己掙錢花,私有財產和她繼承的錢不同。田產不會總是她的,自己只是保管員,終究會在死後因無子嗣傳給親戚。夏天熱得人麻木,冬天更需溫暖而非愛欲。但故事恰好發生在明媚的春天,陽光給人騷動不安之感。渴望幸福和呵護的慾望被鬧市和好天氣喚醒。餐廳擦肩而過的中年人和英氣的銀行職員都對蟬阿姨笑,她想和都市男子產生交集,她卻忽略了陌生人社會里的微笑只是出於禮貌或職業道德。蟬阿姨卻誤解了他們。 和艷陽對應的是梅雨,梅雨天因雨的細和密生成了霧騰騰的都市景觀。霧騰騰是隔膜,但不像牆那般阻隔。霧騰騰隔開意識和潛意識,但它們可從孔隙穿過牆垣混雜在一處,雨停的那刻也是人從潛意識蘇醒的那刻。這是《梅雨之夕》(1933)教會讀者的。如果「我」沒有走雨路的癖好,就不會在雨夜思緒紛飛。雨夜偶遇的蘇州女子是青春少女的代名詞。短時間內,「我」把她多次置換角色:路人、美麗女子、初戀女子。在「美麗女子」和「初戀女子」置換的剎那,「我」把她解釋為前者的象徵,藉此「時光機」回到了後者那裡。「我」沉湎初戀時並非一帆風順。潛意識加工了初戀的記憶,排擠了身邊女子,使「我」既想到了初戀的美,又注意到她的細節(嘴唇)和初戀比起來還稍顯遜色。現任妻子也掀起波瀾,她是潛意識的噪音。出於虧欠和罪責,「我」總會讓她出現,哪怕把她「放在」商店櫃台後也不惜。可又暴露了「我」潛意識的另一慾望:嫌棄。「我」已經把糟糠之妻嫌棄到櫃台後面去了。 《獅子座流星》(1933)是現代女性小說,卓佩珊是小說的主角,她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女主人。從與丈夫結婚到多年後的現在,英姿勃發的丈夫已經肥胖不堪。卓佩珊想生育子女,但總是懷不上,尤其眼下她已不願與丈夫同房。卓佩珊找極好的醫生看了病,醫生說問題不在她這里。於是她產生了矛盾的情緒,這也是她慾望破殼的原點。卓佩珊找醫生看病,是想如果問題在自己,幫她治了病便能生育了;可醫生既然說她身體健康,那麼她的潛意識就告訴她,自己已不必再和丈夫同房,可以「另樹彩旗」了。施蟄存小說中都市人的慾望往往憑借眼神做溝通,當卓佩珊傾心於電車上伶俐的外國小孩時,內心的沖動便不可收拾。她的潛意識甚至告訴她現在身體不好是因為缺乏異性的愛,情緒鋪墊妥當了才有電車上的下一幕,卓佩珊瞥見身旁站著的英俊男青年,便故意讓腿貼到他的膝蓋上去磨蹭。最後,整個潛意識出軌的過程隨著電車到站也結束了,只是自覺「一身冷氣」。 把都市作為小說場景委實有它的益處。《妻之生辰》(1933)有如魯迅《傷逝》(1925)的續寫,「我」和自由戀愛的「她」結婚了。小說發生在妻子婚後第一個生日當天,盡管「我」依舊想給妻子過一個難忘的生日,但初衷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和妻子都是城市工薪階層,生活拮據應驗了「我」並不能憑一己之力讓二人世界美滿充盈;不僅如此,「我」和妻子少了陪伴,「我」以「我」的視角揣度妻子的潛意識,結果只有苦悶和孤寂。這就是過生日的初衷變化了的緣由,「我」生活的勇氣逐步消解,「我」已經從敞開的未來看到了以後年年減退的生命激情。所以,「我」企圖通過婚後第一個生日為以後的不安恕罪。小說顯然沒有至此終結,因為「我」作為初出茅廬的工薪階層,不會不被貧困打壓下去。情節不出意外地急轉直下,「我」的企圖被身無分文的口袋阻斷。現實生存著的「妻我」是非常無聊的,連慾望都無宣洩之所,美好的事物都在潛意識里,生活的希望也才有所附麗。 《石秀》(1932)是施蟄存多篇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改寫的歷史人物小說之一,也是一篇代表作。讀過《水滸傳》的人都會對石秀對潘巧雲的復雜情感產生興趣。原著中,依楊雄落草前的性格,他本可以把妻子偷情之事化小事作罷,不必傷人性命。石秀曾想占潘巧雲便宜而不得,他這時在一旁插了一句:「哥哥,含糊不得。」這句插嘴觸動了楊雄的自尊心,便殺了妻子和丫鬟。楊雄殺人後呆看著石秀,卻聽石秀說道:「哥哥,不是我。」這一橋段被後世者屢屢細說。在《石秀》中,石秀被施蟄存刻畫得愛欲旺盛、充滿性幻想,渴望通過對潘巧雲的虐待甚至虐殺獲得奇異的快感。他對潘巧雲的性幻想集中體現在夢中,作為潛意識的顯性表現縈繞在石秀周圍。因潘巧雲是義兄的妻子,所以石秀還常把潘巧雲的丫鬟迎兒幻想作潘巧雲,以此能在夢里接近她。石秀對潘巧雲有發自內心的性慾,他以為他能掌控住潘巧雲。但石秀卻想潘巧雲而不得,便轉變成最原始的殺戮,自己得不到的應當即可毀滅。殺戮只有機會發生在夢里,但不巧的是潘巧雲的偷情被抓讓石秀有了報復的機會,才有了水滸里的對白。石秀調戲不成後內心掙扎萬般,但殺戮的過程卻沒有掙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熱點內容
網路小說如何得到貴賓票 發布:2025-05-16 05:32:19 瀏覽:43
史上最強逗比嗎小說版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6 05:27:25 瀏覽:668
校園靈異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6 05:25:56 瀏覽:152
游戲小說大全免費全本 發布:2025-05-16 05:23:59 瀏覽:233
情感描寫細膩的短篇古言小說 發布:2025-05-16 05:18:51 瀏覽:706
穿越類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5-16 05:13:37 瀏覽:3
短篇小說合集網盤 發布:2025-05-16 05:12:56 瀏覽:416
小說一寸相思一寸灰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16 05:11:15 瀏覽:239
霸道總裁孤兒院的小說 發布:2025-05-16 05:06:34 瀏覽:520
都市言情小說推薦閱讀 發布:2025-05-16 04:42:21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