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短篇小說
『壹』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集。
【作品列表】
名稱 寫作年代 英譯者, 年代
仮面の告白(Confessions of a Mask,假面的告白) 1948 Meredith Weatherby, 1958
愛の渇き(Thirst for Love,愛的渴望) 1950 Alfred H. Marks, 1969
禁色(Forbidden Colors,禁色) 1954 Alfred H. Marks, 1951-1953
潮騒(The Sound of Waves,潮騷) 1954 Meredith Weatherby, 1956
金閣寺(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金閣寺) 1956 Ivan Morris, 1959
鏡子の家(Kyoko's House,鏡子之家) 1959
宴のあと(After the Banquet) 1960 Donald Keene, 1963
午後の曳航(The Sailor Who Fell from Grace with the Sea,午後的曳航) 1963 John Nathan, 1965
サド侯爵夫人(Madame de Sade) 1965 Donald Keene, 1967
真夏の死(Death in Midsummer and other stories) 1966
わが友ヒットラー(My Friend Hitler and other plays) 1966 HiroakiSato,2002
太陽と鉄(Sun and Steel,太陽和鐵) 1970 John Bester
豊穣の海:(The Sea of Fertility tetralogy,豐饒之海) 1964-1970
之一: 春の雪(Spring Snow,春雪) 1966 Michael Gallagher, 1972
之二: 奔馬(Runaway Horses,奔馬) 1969 Michael Gallagher, 1973
之三: 暁の寺(The Temple of Dawn,曉寺) 1970 E. Dale Saunders and Cecilia S. Seigle, 1973
之四: 天人五衰(The Decay of the Angel,天人五衰) 1970 Edward Seidensticker, 1974
葉隠入門(The Way of the Samurai,葉隱入門) 1970 Kathryn Sparling, 1977
三熊野詣(Mode Acts of Worship) 1970 John Bester, 1995
絹と明察(Silk and Insight) 1970 Hiroaki Sato, 1998
『貳』 三島由紀夫的最後一部作品名是國內出版時為幾卷本哪家出版社
�九王奪嫡朋友,三島由紀夫自殺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的名字叫做《豐饒之海》。我曾經看過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兩卷本。(兩本,共分為上、下兩集)以下是與此相關的資料,希望找到的資料能對你有所幫助。
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自衛隊東部方面軍總監部剖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1925年生。原名平岡公威,東京四穀人,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1941年,以三島由紀夫筆名發表《鮮花盛開的森林》。1946年,經川端康成推薦發表《煙草》,登上文壇。194 7年,進大藏省。1949年,其文學劇本《火宅》搬上舞台,獲得成功。此後,發表《假面具的告白》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波濤聲》獲新潮社文學獎,《白蟻之巢》獲岸田戲劇獎,《金閣寺》獲讀賣文學獎。1965年,自編自演電影《憂國》。
三島最後的作品《豐饒之海》(1965-1970)是一部4卷史詩,許多人認為它具有永恆的成就。它分為4部小說:《春雪》、《奔馬》、《曉寺》、和《天人五衰》,背景是從1912年左右到6 0年代的日本。每一部所描述的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化身:1912 年的年輕貴族、30年代政治上的狂熱分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泰國公主和60年代的一個邪惡的年輕孤兒。這幾部小說有效地表達了三島對流血、死亡和自殺的迷戀,對自毀的人物的興趣和對枯燥乏味的現代生活的否定。短篇小說集《仲夏之死和其他短篇小說》(1966)中的《憂國》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三島本人的政治觀點,並預示了他自己的結局。該小說以明顯的欣賞回吻描述一個年輕的陸軍軍官為了表示對天皇的忠誠而切腹自殺。三島深深地傾心於日本過去的那種嚴厲的愛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把它們同戰後日本崇尚物質享受的西方化日本人民和繁榮的社會作了對比,對後者持否定態度。雖然他在私生活方面基本上保持西方的生活方式,並對西方文化有豐富的知識,但他卻十分反對日本模仿西方。他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發展日本古老的空手道和劍道,並且組織了由約有80名大學生組成的一個有爭議的私人隊伍「盾會」,旨在保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並且在左翼力量暴動或共產黨人進攻時協助保衛天皇(日本文化的象徵)。
1970年11月25日,在把《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稿件交給出版社之後,三島和4名「盾會」會員佔領了東京商業區附近自衛隊駐地的總監室。他從陽台上向1000名自衛隊隊員發表了10分鍾演說,號召他們起來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禁止戰爭和禁止重新武裝日本的憲法。但士兵對此並無響應,三島於是按傳統方式剖腹自殺,並由他的一個追隨著親手砍下他的頭。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使人們就三島自殺的動機作出許多猜測,並對他的死亡使世界失去一位如此有才能的作家而感到惋惜。
『叄』 三島由紀夫的人物生平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其祖父平岡錠太郎原本出生於農村,屬於失去土地的最下層,之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走入政壇,先後出任福島縣知事和樺太廳長官,因此得以娶上貴族出生的妻子,即三島的祖母永井夏。永井夏出生於顯赫的武士之家,在皇宮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她的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三島日後的貴族情結。祖母夏子出身名門,經常帶他去看能樂和歌舞伎的演出。後來,三島之所以能寫出日本古典戲曲《近代能樂集》,並在《春雪》中反映沒落貴族的思想感情,是和這位祖母的熏陶分不開的 。
三島的祖父因捲入政壇斗爭而受到打擊,後改行搞實業,但卻屢屢失敗,家境每況日下。三島的父親平岡梓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任農林省官吏,卻只是個平庸小吏。於是個性極強的祖母就將復興家道的希望放在剛剛出世的長孫三島身上 。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志《學習院輔仁會雜志》的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
1938年時,三島在《輔仁會雜志》的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隔年的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時逝世,享年64歲,而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後者可說是真正促動三島正式進入文學界的伯樂。1940年,三島開始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志166期中,他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 。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志》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在參與的文學同人志《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三島由紀夫這個名字正式豋場的契機。之後他陸續在該志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與日本駐德大使饋贈的文學書三冊。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余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徵召,首先是先至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伍。但由於在准備出發參戰之前罹瘓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被馬上遣送回鄉。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摺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有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逝世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美津子因為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煙草》到鐮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煙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鐮倉文庫雜志《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鐮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志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志《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份。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份,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毀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協力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游世界一周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戾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游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游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游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制》(にっぽん制,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
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回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斗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諾·金恩(Donald Keene)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系》(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關系)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游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贊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准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 。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在陸上自衛隊總部進行最後演講的三島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
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
『肆』 三島由紀夫玫瑰與蛇出自
《薩德侯爵夫人》。
三島由紀夫(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
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伍』 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作品的各自特點
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與日本的傳統文化相聯系。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日本,形成了以「浪漫的物哀、幽玄、風雅」三者相通的傳統文化精神。
三島由紀夫文學不同於一般的日本文學,在作品中少有哀傷的陰柔美卻有一種強烈的沖擊力帶給人心靈上的震顫和情感的激盪。這正是因為三島由紀夫常帶著一種逆反和冒險的精神來演繹相反相對的概念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如美與惡,愛與丑,優雅與暴烈,青春與老朽,誠實與偽善,希望與破滅,均衡與破壞等等,令人感受到三島無處不在的矛盾性。
三島由紀夫 (日本當代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演員)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1925年,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日本東京,6歲時進入學習院初等科,1938年在學習院雜志上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酸模》。16歲,他以三島由紀夫的筆名在雜志上連載中篇小說《花兒怒放的森林》。1944年,畢業於學習院高等科,由於成績優異,天皇曾親手獎賞給他一塊銀表。同年10月正式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次年2月應征入伍,但因軍醫檢查有誤,當天就被遣送回鄉。1946年6月,經川端康成推薦,三島在《人間》雜志上發表小說《煙草》,遂登上文壇。1946年,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大藏省銀行局,不出一年就辭職,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49年出版長篇小說《假面自白》,文壇地位確立。1970年11月25日寫完《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上五衰》後自殺。
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記錄在菊池獎(1944)、藝術院獎(1952)、野間文藝獎(1954)、每日出版文化獎(1961)的花名冊上。1953年被選為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獨自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了日本美的象徵,完成了前人沒有過的創造」,授予他最高的獎賞——第21屆文化勛章,成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獲西德政府頒發的「歌德金牌」。1960年獲法國政府授予的藝術文化勛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寫作特點
主題
愛情,一直是文學的永恆主題,川端康成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描繪了愛情,但他的愛情主題與傳統的愛情主題有很大不同。川端既不偏重愛情的纏綿悱惻和歡樂氣氛,也不側重愛情的生離死別和悲劇結局,而是表現一種輕淡、感傷的愛情。如《伊豆的舞女》中「我」和阿薰自始至終沒有向對方傾吐過一句愛慕之情的話,而彼此對對方的感情又都處於似察覺非察覺之間,這樣的戀情,只是一種心心相印、不見言表的情愫,既沒有狂熱的海誓山盟,也沒有心醉神迷的情話喁喁,沒有沖動,沒有騷怨,更沒有斷腸的痛苦,一切言行都是那麼淡泊、含蓄。《古都》里,秀男與千重子、苗子,千重子同真一、龍助的愛情也十分純真而淡泊,他們之間並沒有因愛情而產生復雜的糾葛,一切都是那麼平平淡淡地發生和結束,給人留下無窮的韻味。
死亡,也是文學常表達的主題之一。由於川端自幼目睹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在作品中總是不自覺地表現它。但他描寫的死亡與其他作家不同,大多數作家是把死亡當作故事的終結,而川端卻把死亡當作故事的起點來寫的,「據統計,第一次全集中有34篇作品在開頭五行里含有死或與死直接相關的話,佔全集作品的三成」。《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後期作品,一開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圍中透露出死的信息。更獨特的是,川端認為死亡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所以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寫成絕美的意境。如《雪國》里葉子的死,是「內在生命在變形,在轉變成另一種東西」,是生命的延續,《千鶴》中太田夫人死後,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虛無與悲觀,是現代派文學的主題。川端自稱「受到西洋現代文學洗禮」,在小說中也表現了悲觀與虛無的主題,但他所表現的悲觀與虛無,與前者有很大不同,西方現代派小說中表現出的虛無與悲觀,是以價值觀念的空缺和自我意識的破滅為主要特徵的,而川端的虛無與悲觀卻不是以現實生活條件的荒誕為前提,也不表現為價值觀念的空缺和自我意識的破滅,而是通過非現實的、抽象的環境,來表現人生無常,滅我為無即是解脫的思想,它與川端的禪宗意識有很大的關聯。
人物
川端康成筆下的人物從群體上考察,在小說中所形成的空間范圍較小,但就人物個體來說,所佔的空間范圍又很大。他的小說大都寫男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他不太注意主人公的種種社會關系,因而與主人公相關的眾多人物都被作家藝術地簡化掉了,這樣,小說中往往形成幾個主要人物的活動,顯得筆墨洗練,人物性格、情感變化更豐富。
他的短篇名作《伊豆的舞女》寫一個20歲的高中生「我」感到人生孤寂,獨自去伊豆旅行,路上遇到一群巡迴演出的江湖藝人,便同他們結伴而行。他們心地善良,人情純朴,使「我」感到溫暖,「我」便與那個天真未鑿、爛漫可愛的小舞女之間隱然萌發一種初戀之情。四天後,同那班藝人分手時,「我」那郁結的情懷早已蘇解,在甜蜜愉快的感覺中,無端地灑下一把沁人心脾的淚水。小說對「我」的家庭情況及孤寂的因由未作過多的交待,對那班藝人情況也只是簡筆勾勒,而主要以含蓄的筆墨凸現了「我」與舞女的心理變化及情感交流過程,小說中的人物就是舞女與學生。《重逢》描繪一對情人在戰亂之後相逢,產生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水月》寫一對新婚夫婦,丈夫被征入伍,戰後帶病復員,不久死去,妻子改嫁,但仍對前夫懷有眷戀之情。《名人》只有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兩個人物,小說「雖然以觀戰記的寫實性,也寫了棋局的氣氛和環境,但主要是寫人、寫人生命運,而不是單單寫棋,他突出地展示了秀哉名人在對局過程中所表現的美好的心靈」。最典型的是小說《禽獸》,寫主人公被戀人拋棄,獨自和禽獸一起生活,通過細心的觀察,覺得它們並不薄情,對它們產生了愛,人物只有一個。代表作《雪國》雖然寫了島村、行男、駒子、葉子等一系列人物,但也沒把重點放在人物的社會關繫上。小說對島村原來生活的世界及有關人物只是側面提及,對駒子與葉子、駒子與行男、葉子與行男的關系也作了模糊處理,而把重點放在對駒子形象的刻畫上。這一點川端康成自己曾作過說明:「我認為與其以島村為中心把駒子和葉子放在兩邊,彷彿不如以駒子為中心把島村和葉子放在兩邊好。對處在兩邊的島村和葉子,我採用了不同的寫法,但哪個都沒寫明白。」這既體現了川端康成對人物群體空間處理的美學原則,又達到了含蓄豐厚的藝術效果,留下了令人深思的藝術空白。
總之,川端康成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保持了一貫的抒情、孤獨與寂寞的格調。由於省去和簡化了與主人公相關的其他許多次要人物,便騰出了大量篇幅對主人公的心靈情感世界進行酣暢淋漓的表現。在川端康成筆下的戀人里,男主人公大都是憂郁型的,敏感、孤獨、感傷而略帶躁急,尤其是主人公處於情感危機和精神變異之中時,更顯出騷動不安的情緒,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雪國》中的島村,《睡美人》中的江口由夫等。而他筆下的女主人公,如舞女、駒子、葉子、千重子、苗子等多是溫柔美麗、善良多情的,她們具有細膩的情感與自我犧牲的品格,有的甚至帶有日本古雅嫻靜的美態,作者往往在她們身上賦予一種理想化的色彩。
手法
語言
川端對於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據說他寫完一節之後,總要反復推敲琢磨,修改後往往刪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啰嗦之感。用語簡明,描寫准確,這又同他對於自己所描寫的對象觀察細致,熟諳於心,有著重要的關系。
語言清新秀麗也是形成川端小說陰柔美的因素。由於受傳統美的熏陶,川端康成喜用纖柔、流暢、平易和優美的語言來描寫事件、人物、情緒和自然物象,加之他重視運用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抒發人物內心深處那種纖柔的感情,從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化的風格,可以說,川端的每一部小說都堪稱是一首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詩。
意象
川端小說中運用的意象有:鏡子、花、夢、雨、彩虹等,這些也是傳統作家和現代派作家們愛用的意象,但川端賦予了它們新的含義。
川端在小說中運用得最多的意象是「鏡子」。據說,日本人把鏡子當作一種「神器」放在家庭的神龕上,以靜觀自身。川端認為,鏡中的景物和人比現實的景物和人更美,文學就像鏡子一樣,作家要有這樣的感覺。因此,他在多部小說里描寫了鏡子和鏡中世界,最著名的要算《雪國》中的「暮景的鏡」和「白晝的鏡」,兩面鏡子和鏡中人物,象徵了作家要表達的超現實的虛幻美。短篇小說《水月》幾乎是通篇描寫了鏡子和鏡中世界。用者借女主人公的話說:「鏡中樹木的翠綠比實物更加青蔥可愛,,鏡中百合花的潔白比本身還要明麗動人」,顯然,川端想說明的是,比起現實世界來,鏡中世界才顯得更加美麗。然而,鏡中的世界無論如何美麗,但它畢竟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可以目睹,難以實求,這就象徵了美存在於無數的假象所造成的瞬間的幻覺之中。「鏡子」意象運用,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川端小說的虛幻主題。
花,也是川端小說中一再重復的意象。現代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也喜愛用花作意象,他筆下的花寓意主要是與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活動和愛情變異有關,而川端小說中的花則主要象徵女性美及人物的命運。試看川端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中贊嘆不絕的「藤花」的寓意:「我覺得這種珍奇的藤花象徵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調,且具有女性的優雅,試想在低垂的藤蔓上開著的花兒在微風中搖曳的姿態,是多麼纖細嬌弱,彬彬有
禮,脈脈含情」。所以川端在小說里描寫了各種形態、種種顏色的櫻花、胡枝子花等來象徵日本文化和女性美。比較突出的是《古都》中寄生在楓樹幹上的兩株紫花地丁是重復多次的意象,它象徵了千重子和苗子姐妹倆那種咫尺天涯,雖能相見,但卻始終難以團聚的命運。
雨,也是一種意象,《伊豆的舞女》中多次出現的「雨」象徵男女主人公纏綿的情思和純潔的心靈。《古都》中的「雨」則象徵千重子與苗子的手足情深。
此外,彩虹、火場、銀河、夢等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
精神分析法
川端文學的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意識的融合,表現了人文理想主義精神、現代人的理智和感覺,同時導入深層心理的分析,融會貫通日本式的寫實主義和東方式的精神主義。二是傳統的自然描寫與現代的心理刻畫的融合,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喬伊斯的意識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又把自身與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識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從而表現了假託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傳統的工整性與意識流的飛躍性的融合,根據現代的深層心理學原理,擴大聯想與回憶的范圍,同時用傳統的堅實、嚴謹和工整的結構加以制約,使兩者保持和諧。這三者的融合使傳統更加深化,從而形成其文學的基本特徵。
意識流
川端康成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相繼寫出兩篇純屬模仿式的小說——《針與玻璃與霧》和《水晶幻想》;但後者中途輟筆,並且其後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於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決心另闢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陸』 三島由紀夫經典的作品
三島由紀夫代表作品《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演員。作為二戰後日本國內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當代作家。最終,他因為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而自殺諫世。
『柒』 三島由紀夫是誰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原名平岡公威,192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作為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最後,他因為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而自殺諫世。
三島由紀夫在6歲時進入學習院初等科,1938年在學習院雜志上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酸模》。16歲,他以三島由紀夫的筆名在雜志上連載中篇小說《花兒怒放的森林》。1944年,畢業於學習院高等科,由於成績優異,天皇曾親手獎賞給他一塊銀表。同年10月正式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次年2月應征入伍,但因軍醫檢查有誤,當天就被遣送回鄉。1946年6月,經川端康成推薦,三島在《人間》雜志上發表小說《煙草》,遂登上文壇。1946年,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大藏省銀行局,不出一年就辭職,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餘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
『捌』 不求而得的,往往求而不得是什麼意思
1.出自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第三部《曉寺》第二章的第四段。
2.由譯者竺家榮翻譯的《豐饒之海》第三部《曉寺》第二章的第四段原文如下:
到了本多這般年紀,遇事能以自己掌握的諸多法則來衡量。自然災害另當別論,而歷史事件,無論多麼意想不到,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逡巡,就像面對愛情時,躊躇不前的姑娘。能立刻滿足自己的願望,又能以自己期望的速度得到實現的事情,必然帶有偽劣品的氣味。因此,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歷史的規律,對一切事物處之泰然。刻意的追求常常一無所獲,意志卻被消磨殆盡,這樣的事本多見得太多了。不求而得的,往往求而不得。就連看起來完全由自己的慾望和意志控制的自 殺行為,為了完美地實現它,勛也不得不在監獄中等待了一年之久的時間。
3.感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刻意的追求順其自然是你的自然會得到,往往你刻意的追求反而一無所獲。
『玖』 三島由紀夫的主要作品
中文名日文名發表時間體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1937年7月散文酸模酸模1938年短篇小說山梔くちなし1940年彩繪玻璃彩絵硝子1940年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1944年短篇小說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1949年7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1950年長篇小說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戲劇劇本火宅1948年11月戲劇劇本燈台1949年5月戲劇劇本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1951年長篇系列《禁色》第一部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1952年游記秘樂秘楽1953年長篇系列《禁色》第二部日本制にっぽん制1953年長篇小說潮騷1954年6月長篇小說金閣寺金閣寺1956年長篇小說鹿鳴館鹿鳴館1956年戲曲劇本豐饒之海1965年、1967年、1968年、1970年超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