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短篇小說目錄
① 傑克倫敦的著名作品及簡介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http://ke..com/view/70591.htm這里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② 傑克倫敦的作品有哪些
傑克倫敦美國作家。他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家庭貧困,從小以出賣勞力為生。1896年考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後來輟學。阿拉斯加淘金是傑克·倫敦一生最有價值的經歷,傑克·倫敦他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並獲得成功。早期作品有描寫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北方故事》和揭露利己主義殘忍性的長篇小說《海狼》等。這些作品表現了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進化論思想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作家成名後理想幻滅而自殺的故事,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庸俗。後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在甲板天篷下》《一塊排骨》等,但他日益脫離社會生活,追求個人享受。1916年他在精神極度空虛中服毒自殺。
③ 傑克·倫敦描寫「北方故事」的作品有哪些
從1900年開始,傑克·倫敦發表了一連串的短篇小說,生動地描寫了到北方淘金的隊伍與太平洋上水手的生活。《寂靜的雪野》寫了淘金者的患難與共的友誼。《北方的奧德賽》寫了一個印第安酋長歷經多年的跋涉,終於找到奪去自己妻子的白人,酋長痛報前仇,但是他的妻子卻已不再愛他。在傑克·倫敦一直認為寫的最好的《老頭子的同盟》中,作者揭露了白人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掠奪,贊揚了印第安人的反抗斗爭。1900年至1902年,傑克·倫敦發表了《狼的兒子》等三部短篇小說集,通稱為「北方故事」。
④ 傑克·倫敦在1910至1916年間寫了哪些作品
傑克·倫敦在1910至1916年間還寫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天大亮》(1910)和《月谷》(1913),短篇小說《德布斯之夢》(1913)、《墨西哥人》(1913)和《強者的力量》(1914)等,同時也寫了不少迎合出版商的需要而粗製濫造的作品。
⑤ 傑克倫敦的主要作品及簡介
主要作品:《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現實主義作家。
他一共寫過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說集《狼的兒子》,中篇小說《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白牙》,長篇小說《海狼》、《鐵蹄》和《馬丁·伊登》等。
傑克·倫敦1876年生於舊金山一個破產農民的家庭。因家境貧困,自幼從事體力勞動.當過童工,裝卸工和水手等,後又在美國各地流浪。靠勞動所得曾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因貧困被迫退學後加入過阿拉斯加等地淘金者的行列。
早年坎坷的生活經歷為他後來從事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他的創作思想較為復雜,受到過馬克思、斯賓塞、尼采等多人影響,在他青年時代的作品中,跳動著向資本主義社會挑戰的脈搏,成名後逐漸陷入極端個人主義和空虛中。
(5)傑克倫敦短篇小說目錄擴展閱讀:
傑克倫敦創作特點
在傑克·倫敦的作品中,時常能感受到英雄主義情結。對生命本身的崇拜,對生命、生存的意義追求原始形態與精神自由。在傑克·倫敦的作品中,主人公與嚴酷的荒原融為一體,生命在這里往往會呈現出原生狀的。
原始的形態,釋放出與庸俗世界水遠不可能熟悉的裁然相反的渴望,一種奮發的、跳躍著的甚至是狂暴的情憤。對待死亡有著不輕言屈服的英雄主義氣質。這正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宏斯一樣的自由與激情的結合體,進發出生命最原始的呼喚——頑強的生存。
⑥ 傑克·倫敦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卷作品
傑克·倫敦追隨他的馬丁·伊登而去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高達49卷的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3部劇本以及大量的論文、特寫等。這是無產階級一筆巨大的財富,成為人類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
⑦ 傑克·倫郭寫了哪些小說
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裡還捧著它。
「童年——少年」時期強烈的讀書慾望
傑克·倫敦幼時家境困苦,可他對文學的興趣和理想卻是難以遏制的。他的讀書慾望十分強烈,因此,為了兼顧生活與學習,傑克·倫敦從10歲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讀,只要有可能,他就會把時間都用在讀書上。 不滿 9 歲時,傑克·倫敦就已經熟讀了華盛頓·歐文寫的西班牙旅行記《阿爾汗伯拉》。他還讀了一些從僱工那兒借來的一毛錢一本的小說,他抓到什麼就讀什麼。傑克·倫敦11歲離開牧場來到奧克蘭,在免費的公共圖書館里如飢似渴地讀著能借到的第一本書。到16歲之前,他一直是做工——讀書,讀書——做工。
這時候,傑克·倫敦產生了強烈的出去冒險的慾望,於是,他結識了一些劫蚝賊,入伙干起了劫蚝的勾當,接著又反過來加入了追捕劫蚝賊的水上巡邏隊。後來,他搭上一艘海船,到日本沿海和白令海一帶捉海豹,沿途經過太平洋的許多島嶼,與這些海上的見聞後來成了他寫的南海故事的素材。驚濤駭流中的海洋生活是艱苦的,但他沒有忘記讀書,在返航駛入舊金山灣時,他已經讀完 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次寫作獲得了頭等獎
1893年美國經濟陷入蕭條,傑克·倫敦在找工作期間偶爾寫一些習作。當時,舊金山的《呼聲報》舉行了一次徵文比賽,傑克·倫敦在母親的鼓勵下,嘗試著寫了一篇《日本海上的颶風》,結果獲得了頭等獎,獎金25元。只受過小學教育的傑克·倫敦第一次顯露出他的創作才能,這要歸功於他平時的勤奮學習--他認真閱讀文學大師們的優秀作品,並且養成了作筆記的習慣。
次年,傑克·倫敦開始到美國各地流浪,從加利福尼亞到波士頓,然後從加拿大回到太平洋沿岸。在加拿大,他因流浪街頭而被捕入獄,受到短期徒刑的處罰。傑克·倫敦的美國東部的流浪生活使他切身體會到出賣體力勞動的生活悲慘。
阿拉斯加的「北方故事」和第一篇小說的發表
1896年克朗代克發現了金礦,傑克·倫敦加入了湧向阿拉斯加的淘金隊伍。他不僅沒有淘到金砂,反而得了壞血病。但在長途跋涉中,他聽到很多故事和傳說,並作了筆記,這些經歷和見聞後來成為他創作的最好素材。
雖然時常過著流浪、冒險和艱苦勞動的生活,傑克·倫敦的讀書熱忱卻絲毫未減,他讀過大量歐美作家的作品。他細心閱讀著,努力學習吉卜林和斯蒂文森的寫作方法,隨時把心得體會和讀到的精彩文筆寫在筆記本上。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努力自學到的知識和寫作能力卻勝過了從高等學府畢業的文科學生。
傑克·倫敦的父親去世後,為了負擔家庭生活,他又開始打零工。在找工作的時候,傑克·倫敦寫成了《順流而下》,可是稿子給退回來了。在等待退稿的日子裡,他又寫了一篇兩萬神出鬼沒的連載小說,不料也給退回來了。盡管稿子次次都被退回,傑克·倫敦卻仍然擠出時間來寫作,繼續寫新的題材。最後《大陸月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為趕路的人乾杯》,稿費只給了5元錢。不久,《黑貓》雜志又出40元要他寫一篇小說,這樣,總算有了轉機。
為了在創作上取得進一步成就,傑克·倫敦開始閱讀各方面的名著:在哲學方面,他讀了康德、黑格爾、斯賓塞、尼采與馬克思的著作;在進化論方面,他讀了達爾文、華萊士和赫胥黎的著作;在經濟學方面,他讀了亞當·斯密茲的《原富》;他還繼續讀了許多歐美文學名著。
立足文壇,贏得聲譽
從1900年起,傑克·倫敦發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說,開始在美國文壇上立足。這之後,他根據在英國的見聞寫成了《深淵中的人們》,在歐美讀者中引起震動;同年,《荒野的呼喚》問世,暢銷美國及其他國家;第二年,他又寫出了名著之一《海浪》,接著是《白牙》。1909年,他的代表作《馬丁·伊登》發表。
1913年以後,傑克·倫敦的創作明顯開始走下坡路。後因經濟上的挫折和家庭糾紛,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酗酒成癮。1916年,他同其代表作《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一樣在精神極度空虛和悲觀失望中自殺身亡。
在美國作家中,傑克·倫敦可謂是我產的, 他在16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了150多篇短篇小說和19部長篇小說,加上其它文章,他的全集達49卷。傑克·倫敦以自己的創作實力在美國文壇贏得了聲望。
⑧ 傑克·倫敦創作了哪些作品
傑克·倫敦早期作品有描寫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北方故事》和揭露利己主義殘忍性的長篇小說《海狼》等。這些作品表現了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進化論思想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作家成名後理想幻滅而自殺的故事,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庸俗。後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在甲板天篷下》《一塊排骨》等。
⑨ 傑克·倫敦一生主要寫了哪些作品
早期作品有描寫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北方故事》和揭露利己主義殘忍性的長篇小說《海狼》等。這些作品表現了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進化論思想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作家成名後理想幻滅而自殺的故事,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庸俗。後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在甲板天篷下》《一塊排骨》等,但他日益脫離社會生活,追求個人享受。1916年他在精神極度空虛中服毒自殺。
⑩ 急求小說《白牙》人物介紹
白牙》
作者:(美)傑克·倫敦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動物描寫小說,發表於1906年。作者以寒冷的加拿大北極地區為背景,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一條誕生於荒野的混血狼狗,在幾個月大時,由母狼帶著從荒野世界回歸到人類生活中來,由狼變成狗的故事。
狗年說狗。因為狗在六畜中最忠實於主人最通人性,所以不少中外作家都曾以狗為對象來撰寫作品。像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英國作家吉卜林和勞倫斯等大師級人物都寫過精彩的狗的故事。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100年前發表的《白牙》,無疑是狗作為主角的小說中極具魅力的一篇。命運多舛的白牙是狗和狼的混血種,在主人的訓練下,它克服了野性,最後咬死了主人的敵人。
《白牙》一書的背景是加拿大西北邊陲的冰封地帶。在《白牙》中,傑克·倫敦一反《荒野的呼喚》的故事,敘述了一隻幼狼如何從荒野中進入人類的文明世弄。有趣而值得注意的是,傑克·倫敦所塑造的動物英雄,往往比它們所遇見的人們高貴而值得尊敬。
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1876年生於舊金山。他是那個時代收入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在家中排行第十,賺取微薄的薪資貼補家用。幼年時,傑克·倫敦曾經被小偷和惡棍拐走,替他們做壞事,這件事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後來的幾年裡,傑克·倫敦心情郁悶,經常借酒澆愁。
幸好,就在快變成酒鬼的時候,他隨著一條捕海豹的船出海。再實回到舊金山時,他以前的老友大都已去世。他在鐵路單位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受著自己的興趣和慾望的驅使,他到各地去旅行。他在阿拉斯加的克隆迪克區待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來,這個地方就成了《荒野的呼喚》這本書的背景。書中的主角巴克,就是以他在那裡所遇見的一隻狼狗力雛形塑造的。
傑克·倫敦逝世於1916年,他生前一共寫了五十本書。
圖書目錄
第一卷
01食物的蹤跡
O2母狼
O3飢餓的嗥叫聲
第二卷
01牙齒的搏鬥
O2狼窩
O3灰狼崽
04世界的牆壁
05肉食的法則
第三卷
01造火者
02被奴役
03流浪者
04神聖們的行蹤
05契約
06飢荒
第四卷
01它是同類的仇敵
02瘋狂的神
03可恨的統治
04瀕臨死亡
05不屈服
06仁慈的主人
第五卷
01漫漫長路
02南國
03神的領地
04同類的呼喚
05睡夢中的狼
[編輯本段]『白牙』
作 者: (英)史密斯 著,周丹 譯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6-1
字 數: 350000
版 次: 1
頁 數: 399
印刷時間: 2008/06/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4239875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世紀末,北倫敦。三個家庭,兩代人,一出荒誕大戲。
毫無信仰的白人阿吉一輩子都靠擲硬幣作決定,30年的婚姻突然破裂,自殺未遂的他與牙買加黑人姑娘閃電般再入圍牆。他的二戰戰友薩馬德,一個孟加拉穆斯林,出身高貴、教育良好,在英國卻只能端盤子為生。薩馬德的雙胞胎長子被送回孟加拉,卻傾心仰慕西方文明,比英國人還像英國人,次子從小在倫敦街頭呼風喚雨,卻對西方充滿仇恨,加入激進組織。阿吉的獨生女兒艾麗懷孕了,卻永遠無從得知孩子的父親是雙胞胎中的何人。猶太青年喬舒華是艾麗的追求者,他父親、生物學家馬庫斯正在研究一隻令所有人抓狂的「未來鼠」。1992年12月31日,圍繞這只老鼠,各方洶涌激盪的勢力終於正面交鋒,阿吉破天荒未擲硬幣,便決然作出了驚人選擇……
作者簡介:査蒂·史密斯(Zadie Smith 1975— )當代英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奧蘭治(Orange)獎得主,入選2003年英國著名文學雜志《Granta》10年評選一次的「英國20位最佳青年作家」。在多族裔混居的北倫敦長大,父親為英國白人,母親帶有牙買加黑人血統。
査蒂6歲就開始寫詩,創作短篇小說。不過,她童年時的夢想並不是當作家,而是做跳踢踏舞的舞蹈家。
中學時,査蒂似乎不是那種有遠大抱負的好學生。她把絕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還抽過大麻。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然而,她果真如願來到了劍橋大學研究英語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從她喜愛的作家如福斯特、塞林格和馮內古特那裡學習寫作的技巧和審美情趣。上高中和大學時,她還曾靠在酒吧做爵士樂歌手打工賺錢。
在劍橋讀書時,査蒂遇到了尼克•賴爾德。賴爾德當時正在研修詩歌並且編輯詩集。兩人於2004年結婚。
査蒂•史密斯是一位喜歡挑戰正統的個性作家。她的這一性格從年少時改名一事就已顯露出來。她原來叫Sadie,14歲時自作主張改成了Zadie,在英語中,S音更柔和,而Z音則響亮些,更有個性,也更有異國情調。
當所有人都對査蒂的處女作《白牙》叫好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在「陰陽怪氣」地說,這部作品出自少年老成、故作姿態者之手,「書中一些片斷如雜草叢生,不堪一讀。」這個人就是査蒂•史密斯本人。她是自己最猛烈的批評家。她指出:「我懷著寫一本巨著的巨大野心,但是我不認為它就是那本巨著。」
此外,媒體對《白牙》的過分反應也讓她覺得難以承受。她說:「我希望可以繼續乘地鐵,我希望擁有正常的生活。我不喜歡被人盯著看的感覺。」
2002年,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清凈,盛名之下的她選擇離開英國來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續從事寫作。
主要作品有:《白牙》(White Teeth)、《搜集簽名的人》(The Autograph Man)和《論美》(On Beauty),三部作品三次入圍布克獎,並各自斬獲諸多文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