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飛宇短篇小說目錄
『壹』 畢飛宇作品集的內容簡介
收錄有名篇《玉米》(《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青衣》、《上海往事》、《哺乳期的女人》等,並首次將其民國風貌文、短篇小說單獨結集出版。
《玉米》: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作家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震撼國內文壇、獲獎無數的現實主義千秋之作。
《青衣》:曾獲小說選刊獎、馮牧文學獎、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等,並曾入圍2008年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改編為熱播電視劇《青衣》。
《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是作家首部長篇小說,揭示當下社會中普通人的人生困境,名篇《玉米》《青衣》的源頭。
《上海往事》:小說比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更為精彩,並首度集中收錄摹寫清末及民國題材的四部中篇小說,全面展現民國風情。
《雨天的棉花糖》: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卑渺命運,戰爭年代時代英雄主義與個人微小靈魂的極端沖突,被徹底扭曲的倫理感情悲劇。
《哺乳期的女人》:首度集中收錄作家32部短篇小說。《哺》曾獲全國十佳短篇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
《平原》:鄉村權力場的深入刻畫和解讀,用民間敘事角度解讀「文革」,非同一般的文革小說。
『貳』 畢飛宇有哪些作品
著有長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
《那個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雜志)
《是誰在深夜說話》(1995年《人民文學》雜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雜志)
《白夜》(1998年)
《男人還剩下什麼》(1998年)
《蛐蛐 蛐蛐》
《懷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莊》
《彩虹》
《家事》
《相愛的日子》等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推拿》
《玉米》
《玉秀》
《玉秧》
長篇小說:
《平原》
《推拿》
《玉米》
《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
《慌亂的指頭》
《祖宗》
《操場》等。
《畢飛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時間順序編排,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這一半》
《冒失的腳印》
《輪子是圓的》
《黑衣裳》
『叄』 《大雨如注》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雨如注》(畢飛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sEEcLj0RInXkYuf400Gig
書名:大雨如注
作者:畢飛宇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
頁數:212
內容簡介:
畢飛宇經典作品集
關乎努力、選擇、階層等人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大雨如注》講述的是,社會底層的大姚夫婦想把女兒姚子涵培養成「上等人」,為此,他們殫精竭慮,費盡心思。女兒也爭氣,學習、才藝樣樣名列前茅。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大姚夫婦的夢想指日可待。但美國少女米歇爾不經意間改變了這一切。米歇爾暑假做姚子涵的家教後,姚子涵性情開始變化,足球場上,大雨如注,兩個少女朝著天空爆粗口。大雨過後,姚子涵病倒,醒來精神錯亂,大姚夫婦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成了泡影。
本書是畢飛宇近年來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大雨如注》《青衣》《玉米》《哺乳期的女人》《家事》《一九七五年的春節》等百花文學獎獲獎作品。作品通過對日常生活的寫照,剖析人性的深刻與復雜。
作者簡介:
畢飛宇,生於1964年,江蘇興化人,現為南京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畢飛宇文集》四卷(2003),《畢飛宇作品集》七卷(2009),《畢飛宇文集》九卷(2015),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中篇小說《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平原》獲法國《世界報》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作品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在海外發行。
『肆』 畢飛宇簡介 畢飛宇有哪些作品
1、畢飛宇,1964年1月出生於江蘇興化,中國當代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教授,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
2、畢飛宇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陸續發表了《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等小說。1998年2月,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2011年3月,以謹咐長篇小說《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8月,憑借長篇小說《推拿春橘》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3年10月,出版首部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12月,獲人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5年1月,推出《畢飛宇文集》九卷本。2020年12月扒晌團,當選為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
『伍』 《青衣》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青衣》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FpS-7WIgposleQehxQtFw
簡介:小說講述了女人的故事,月宮中凌雲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瑣碎生活的筱燕秋,它們成為一種女性形象的隱喻包容了世間所有女子的命運,是千百年來女性生存的縮影,展示了以筱燕秋為代表的現代女性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的生存困境和她們困獸猶斗、尋求自贖之路的心靈歷程。
『陸』 《青衣》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青衣》(畢飛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E_Qjo4lUCaUUyNsHHDWipw
書名:青衣
作者:畢飛宇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8
頁數:418
內容簡介:
收錄7部短篇小說:《青衣》、《哥倆好》、《家裡亂了》、《楚水》、《飛翔像自由落體》、《雨天的棉花糖》、《好的故事》。
作者簡介:
畢飛宇,男,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現供職於《雨花》雜志社。主要著作有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等。
『柒』 讀畢飛宇短篇小說集
最開始知道「畢飛宇」這個名字,是在一本日本中篇小說中文譯本前頭的序。小說是一位叫赤染晶子的日本女小說家寫的《少女的告密》。薄薄一本,買它的原因是當時暑假將要參加的會議上,同組的發言者有人要對其進行研究發表。但是最後發表者並未到場。
說實話,這本第143屆芥川獎作品寫的實在是無甚趣味。初讀覺得情節幼稚,隱喻太過神秘,就連這篇小說的譯者都在《譯後記》中寫到,這小說的深意過於晦澀難懂,而且獲獎時評委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狀態。小說講的是在京都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習德語的女孩們,應老師的要求背誦《安妮日記》。傳言有女同學與德國男外教老師巴赫曼教授由師生關系而引發出了不當關系,這種女同學間的傳話和相互猜忌算是貫穿小說從始終的一個「緊張點」,而女主人公美佳子對上背誦的恐懼感則是小說中的另一個「緊張點」。「少女的告密」這一主題,在於女同學間的流言,這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塑料姐妹花」關系吧?
會議上,發表者沒來,實屬遺憾。畢竟我還期待著在於我而言這么難懂無趣的文本之上,能分析出什麼結論來著。而當時讓我能讀下去這篇小說的原因就是——中篇小說的優點——短。
扯遠了。小說本身沒看出什麼,這篇序文寫的倒是十分好。其實,我從這本小說中看到的東西,除了「畢飛宇」這個名字,還有全文中唯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篇幅不多的《安妮日記》片段。
畢飛宇在序中寫的文章《中篇小說的「合法性」——「中經典」總序》與小說本身可以說是一毛錢關系也沒有。看副標題就能明白,這篇總序是畢飛宇老師給「中經典」這套中篇作品叢書寫的,而不是單為某篇小說寫的。讀序言的時候,我感覺這總序寫得既有理論性,又有趣味性,看上去像是專業人士對於中篇小說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論述了。後來一查,哎呦,作者挺有名的。
雖然他的《平原》還有《推拿》都頗負盛名,但在讀這篇序文之前,我真的不認識他。
但當我讀過這篇序文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我想了解他。
有時候真的是這樣。你聽說了某某名作家的某作品獲得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量級文學獎,但如果沒有真正讀過他的文字,恐怕這種爆炸性新聞過幾天印象就淡了,再過幾天,就跟沒發生過似的。除非身邊的人總提。
到現在,僅完整讀過的這本是畢飛宇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1993年到1997年發表在文學刊物上的一些小說。《畢飛宇文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書,但我只買了其中的一本。從一開始絮絮叨叨的自述式小說作品,到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以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嬸娘的彌留之際》,有一些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在戀愛以及婚姻生活中經歷的細節點滴,當然也有些超越現實生活的描寫。去知網上查了一下以畢飛宇為研究對象的論文,發現果然有人批他的創作失真。
非常奇異的生活化描寫。
這是在我看完這本短篇小說集之後,自覺可以用來概括所有不同作品的感受。有人批他的作品失真,但上面這句話,可能恰是我對這種「失真」的個人理解。至少我對這種誇張式的「失真」並不反感。
另外,讓我感到驚訝的一點就是,雖然在主人公視角為女性的時候,依然能夠看出寫作者是男性這個事實,但是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讓我覺得,畢飛宇對於真實生活中細節的洞察力應該是極強並且極細致的。即使主人公是女性,他也少有寫的不細的地方。畢飛宇的小說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如果他的小說里讓你感覺有違和的地方,那很可能是他故意這樣處理的。不是他寫不出來。有可能是他懶了。或者突然就想爆發一下個性,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在這部短篇小說集里,畢老師又在自序中「爆出金句」——
「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的關系裡頭有邏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一個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現在我想再補充一句,在我看來,這個走向有時候比所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意義。」
雖然畢飛宇這樣說,但在了解他作品的過程中,我一開始果然還是只挑了幾本與他創作精神走向相比「不太重要」的「重要作品」買了回來。下一本書還沒有翻開,就被封面設計和上面的經典語錄吸引了——
「對許多人來說,因為有了足夠的生活積累,他拿起了筆。我正好相反, 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是依仗著閱讀和寫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有時候我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我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幾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鍾山》上的專欄,特地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他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把別人的小說分析得那麼仔細,雖然聽上去蠻有道理,但是,你怎麼知道作者是怎麼想的?你確定作者這樣寫就一定是這樣想的么?我不確定。 作者是怎麼想的和我又有什麼關系呢?我不關心作者,我只是閱讀文本。
「我也是寫小說的,每年都有許多論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論文只是證明「畢飛宇這么寫是因為畢飛宇確實就是這么想的」,那麼,文學研究這件事就該移交到刑警大隊,警察可以通過審訊作者來替代文學批評。常識是,沒有一個警察會這么干;沒有一個作家會在文學審訊的記錄上簽字。
「小說是公器。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
我最初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畢飛宇的作品和創作過程這么感興趣,後來才漸漸意識到:他說的話,既有道理,又有趣。
『捌』 88、畢飛宇短篇小說集
看畢飛宇的短篇小說,竟然能掀起我近期對長篇的抵觸,想去看看他的推拿和平原。他筆尖的小短篇,簡直就是我的菜啊,愛了,要去把他的書籍收購一批,是的沒錯,是一批,不過盡量在購買前能先借閱讀一讀。像之前看賈平凹,余華,莫言等的小說散文,感覺到明顯的時代感,因為他們描寫的都是60-90年代之間的人性或者秦嶺大地,能看出他們字里行間的水平,但是怎麼也無法像愛三毛的書籍那樣迷戀。但是畢飛宇的這部分短篇,有二十年前看平凡的世界那種朴實無華,又沒有太大的代溝。都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應該看平凡的世界,都不知道自己現在還能讀的那麼平和么,甚至圍城我都不知道還能不能啃得完。這兩部分書,還是要再找過來好好讀一讀吧。已經過去太長時間了。至於,紅樓夢,我不知道是不是老了之後會去讀。誰讓我的古文水平太差呢。
我知道自己和大部分中國男人一樣,即使在表達父愛的時候,也是缺乏想像力的。我們在表達恨的時候是天才,而到了愛面前我們就如此平庸。
夫妻間的仇恨無限放大,毀的是孩子啊!
燭光使客廳產生了一種明暗關系,使空間相對縮小了,集中了。
現代化確實把生活空間放大,人與人之間也快來快去,很難像過去的歲月一樣慢慢磨合,慢慢愛,慢慢通信,慢慢培養感情。家庭,鄰里間也失去了往昔互動的可能性,難怪說人性的發展還慢於科技,我們都是時代犧牲品,怎麼讓生活慢下來,讓我們的關系可以慢下來?慢慢發展,慢慢分開,也好過現在的快餐到沒有愛。變化太快,我們都不像是在生活了。
變成昏睡的蠶蛹之前,它們唯一需要堅持並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凈,使內質完完全全地成為軀殼,然後,被束之高閣。
操蛋的人生,人性的惡,即使在無知,不知敬畏,不懂禮節不知生死的十來歲孩子身上也可以演繹的淋漓盡致。
鄉村的春天不同於城裡,只是一個時間概念。鄉間的春天是一種氣韻,一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勁頭。鄉下的春天就好像是為所有的生命裂開的一道縫隙,許多東西都開始往外蠕動。
整個公司流露出人去樓空的寂寥與蕭索,所有的空間都聚集在一起,放大了他胸中的空洞。
這種無能為力讓我明白了死的殘酷與生的憂傷。死永遠是生的沉重的扯拽。今生今世你都不能釋懷。
角色代入感?體驗戲里人生?各種關系裡充斥情感,互動之間就慢慢曖昧,升華變味。獨屬於兩人互動之間的交往秘密,合作又或者同一性?二次元,隔代的青春期,果然難以捕捉。在嬉皮的玩笑,詼諧中,兩個人的秘密互動會變質成一種別的感情,但無疑是首先加深彼此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砝碼。
新時代青少年的互動啊,我們老一輩真的會有代溝啊。
花式戀愛啊,在家門口都不講究。防不勝防嗎,怎麼像畢老師一樣理解幾代代溝呢?那喬偉就莫名其妙失戀,還背鍋,頂鍋?或者關系的親密度就是以名詞為界定?老公終究不如兒子的。所以老公出局?
兩條都市裡的狗,比都市裡的人還要孤寂。
黑夜有一種功能,它能放大所有的壞東西。
都說這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紛繁,浮華,紅塵滾滾,烈火烹油。
再舒適的物質生活也比不上內心的戲劇性。
凌晨,新鮮、清冽、安靜、美好。一塵不染、無聲無息。
頓時就感到了一陣神清氣爽,是神、清、氣、爽啊。
自卑是一塊很特別的生理組織,下面都是血管,一碰就血肉模糊。
『玖』 誰能提供畢飛宇的創作年表
短篇小說
1993年
《那個男孩是我》(《作家》雜志)
1995年
《是誰在深夜說話》(《人民文學》雜志)
1996年
《哺乳期的女人》(《作家》雜志)
1998年
《白夜》《男人還剩下什麼》
未知
《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家事》、《相愛的日子》
收起
短篇小說集 :
《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畢飛宇文集》(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青衣》(2000年)、《上海往事》、《玉米》、《玉秀》、《玉秧》、《相愛的日子》等。
長篇小說:
《平原》、《推拿》、《玉米》。
『拾』 《玉米》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玉米》(畢飛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YNLozFkcpNIxEZ_xAZk02A
書名:玉米
作者:畢飛宇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0
頁數:273
內容簡介:
在這本名為《玉米》的書中,我們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難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寬闊的,她像鷹,她是王者,她屬於白天,她的體內有浩浩盪盪的長風;而玉秀和玉秧屬於夜晚,秘密的、曖昧的、交雜著恐懼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閃爍、盪漾,這火紅的狐狸在月光中靈俐地尋覓、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這種平庸吸引了畢飛宇,他在玉秧充滿體積感的遲鈍、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覺。
三個人,三個女人,她們生長於田野,她們都夢想遠方。但通向遠方的路崎嶇、艱險,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遠,她的所到之處卻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們腳下和心中橫亘著鐵一般的生存極限,她們焦渴、破碎於乾旱堅硬之地。
——通過對「極限」的探測,畢飛宇廣博地處理了諸如歷史、政治、權力、倫理、性別與性、城鎮與鄉村等等主題,所有這些主題如同血管在人類生活的肌膚下運行。對我們來說,讀《玉米》是經驗的蘇醒和整理,上世紀70年代的鄉土和城鎮、那時的日常情境在畢飛宇筆下精確地展開,絕對地具體,因確鑿直抵本質。
所以,這三個女人屬於過去時代,那個時代塑造了她們的命運;但她們又屬於現在和未來,因為她們來自「中國經驗」中最令人傷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處——在古老鄉土和現代進程之間、在歷史和生活之間,「個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責任何以成立?我們從《玉米》中、從那激越的掙扎和慘烈的幻滅中看到了「人」的困難,看到「人」在重壓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氣、悲愴和尊嚴。
《玉米》的另一個可能的名字也許應該是《三姐妹》,這個和《玉米》一樣樸素的名字讓我想起契訶夫,想起他對俄羅斯大地上那三個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著人、望著命運,這是作家的古老姿態,畢飛宇把這種姿態視為寫作的根本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畢飛宇,男,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等。現供職於《南京日報》。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畢飛宇說:《玉米》是他的最愛,是他為年青一代人寫的,他希望他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