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短篇小說
A.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是根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裡面的故事改寫的嗎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鑄劍》即是基於《搜神記》的故事講述。
短篇小說《鑄劍》誕生於1926年10月,是魯迅供職於廈門大學期間在集美樓上應《莽原》雜志約稿而創作的。創作完成後,先刊登於《莽原》雜志,後於1936年編入《故事新編》。
最早讀這篇小說是在小學三年級,看的是不知從哪裡來的一本破破爛爛的缺頁的線裝的繁體的魯迅作品集。那時對這篇小說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她是「故事」而且是「新編」的,所以盡管字都認不全,還是囫圇吞棗地看了很多遍。這種斷斷續續的閱讀給我腦子里留下了一種奇異的印象:一個由嘶啦啦騰起的白氣純青的透明的劍寡言少語的黑衣人和上下翻騰的人頭拼湊起的光怪陸離的印象。可能因為故事開始於一個漆黑的晚上和那個黑衣人的緣故,整個故事給我留下的是黑漆漆的感覺。到現在為止,這篇小說在我的印象里還是黑漆漆的。那麼,她這種黑色的調子究竟是源於黑色場景的渲染還是來自作者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表達呢?
黑色的時代背景
《鑄劍》寫於1926 年,此前,魯迅在北平經歷了「女師大風潮」和「三•一八慘案」,離京南下,在廈門大學開始創作在中山大學完成創作。作者在小說中表現的復仇精神,和現實斗爭是緊緊聯系著的。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中,魯迅耳聞目睹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兇殘和暴虐,激起了極大的憤怒,他認為應該「抽刃而起,以血償血」。現實的嚴酷也促進了魯迅思想的發展,在堅持文化戰斗的同時,他深深認識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魯迅在給許廣平的通信裡面就曾經說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鑄劍》這篇小說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創作的。
魯迅之所以沒有用雜文的形式直接表示對黑暗時代的控訴,一個可能是此類文章已經寫過了(《紀念劉和珍君》);更有一個可能是陰差陽錯:魯迅在《故事新編》的序言里說:直到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洞洞的。而北平的未名社,卻不絕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裡出土了。可見,《鑄劍》的誕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雜志催稿的時候,恰好「翻著古書」,於是這篇古今交織的散發著奇異色彩的小說就誕生了。
魯迅說不願意想到目前,估計是被黑暗的氣氛搞得喘不過氣來,藉由一堆故紙逃避一會兒,輕松一下,但其實心裡還是想著目前------這又是迴避不了的。只好借古說今了,可是今令人絕望,絕望得讓人想笑,冷笑,魯迅於是換了種說法,天馬行空起來,油滑起來,荒誕起來,用濃重的墨色在稿紙上肆意塗抹起來------愛懂不懂,管他媽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創作這篇以復仇為主題的曠世奇文又是必然的。
黑色的死亡氣息
美術家陳丹青在《魯迅與死亡》這篇演講里擬定了一份魯迅身邊的死亡名單:
魯迅的父親(不到四十歲,死於病)
范愛農(三十多歲,死於溺水)
陶元慶(三十六歲,死於急病)
陳師曾(四十七歲,死於急病)
劉和珍(二十齣頭,死於槍殺)
韋素園(三十歲,死於肺病)
蕭紅(三十歲出頭,死於肺病)
柔石(不到三十歲,死於死刑)
瞿秋白(三十六歲,死於死刑)
楊杏佛(四十歲左右,死於謀殺)
以上都是魯迅生前所經歷的親友的死亡,這些死亡要麼是暴病而亡,要麼是死於槍殺,總之都屬於非正常死亡。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定數,如畢加索死前所說:我的死將如海難,周圍的小船為之沉沒。一個大人物的命運,決定著他身邊人的命運的起伏。畢加索死後,他的一個兒子造車禍而自殺,一個情人死於瘋人院,最後一位夫人不久也舉槍自殺。
魯迅在去世的那年,寫過一篇文章《死》,一個多月後,他真的就死了。這篇文章中魯迅寫了自己的遺囑,遺囑的最後一句是: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被死亡氣息包圍著的魯迅,從不避諱談死,死亡是黑色的,是沒有一絲光亮的黑色,永恆的黑暗,魯迅知道那裡是永恆的歸宿,黑暗而溫暖,所以他擺出一副與人世間訣絕的態度說,我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式的報仇
魯迅曾引用明朝人的話說,我的故鄉不是藏污納垢之地,而是報仇雪恥之鄉。
魯迅的話沒有錯,浙江這個地方,是報仇雪恥之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未清初反抗異族毀家紓難;清末民初光復會群雄視死如歸慷慨悲歌。都給魯迅留下了刻骨的印象。
像光復會堅持由鼓吹而趨向力行,開始武裝革命一樣,魯迅也逐漸意識到: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
被剖肝挖心的徐錫麟,被鬧市砍頭的秋瑾,都走進了魯迅的作品。
但國人的麻木和看客的不仁使魯迅感到絕望。於是魯迅在《鑄劍》里化作那個孤獨的黑衣人,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他為復仇而生,也必將為復仇而死,為復仇,黑衣人是不擇手段的,哪怕是兩命抵一命。但不擇手段不等於不講策略地蠻干胡來:黑衣人用變戲法的方式,把王從寶座上誘下來,心甘情願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黑衣人將王的腦袋砍落在沸水之中,讓眉間尺親手報自己的殺父之仇,畢竟,眉間尺為報此仇已經拋棄了自己的身軀。
這是他應該得到的。
眉間尺名字的由來源於他的長相——眉間廣尺,我認為這活脫是一幅痴呆相。眉間尺難道不是一個痴呆的人嗎?他十六歲的時候,母親告訴他到了該報父仇的時候了,他背起那把寶劍就出門了;樹林里黑衣人說要他的寶劍和腦袋,他一劍削去自己的頭顱,用兩只手——手抓住自己的頭顱,一手手握寶劍——把它們一起交給黑衣人,並沒有說半句多餘的話。
當眉間尺和王的腦袋在沸水裡互相撕咬逐漸落於下風時,黑衣人將自己的腦袋砍入水中,與眉間尺的頭一起齊心協力把王的頭咬得一動不動了。
我們看到的正是魯迅的復仇方式,沒有任何寬恕和妥協,要把仇人趕盡殺絕,哪怕追到天涯海角,追到陰曹地府,也要一雪前恥。
我們不要指責魯迅的偏激,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群體固然有偏執的一面,但這種偏執正是他們對黑暗時代的一種矯枉過正。陳獨秀說過「矯枉必須過正」。另一方面,這種復仇方式其實也是中國的傳統,那種「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的復仇的傳統。
《鑄劍》中的美學
從美學的角度看,諸如戰爭革命這類人類的暴力行為屬於壯美。美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源自西方,西方美學裡面有暴力美學這個概念。
中國人的觀念里,暴力不是個好玩意兒,似乎跟美扯不上關系。但其實中國人早就開始欣賞暴力美。《水滸傳》里武松殺嫂,多麼殘忍多麼美;我們小時候看《地道戰》《地雷戰》之類的軍教片,感受到的也是暴力美。
暴力美做為一種觀念進入中國,還是跟電影這種文藝形式有關。比如香港導演吳宇森的槍戰片的一些場景:教堂白鴿鮮血死亡和子彈。被解讀為暴力美學。吳宇森在好萊塢的成功,關鍵的因素就是他電影中的暴力美被西方觀眾所認可。
台灣學者蔣勛說: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用這個觀點來立論的話,暴力美的本質也是孤獨。
《鑄劍》里的人物都是孤獨的。王是孤獨的:雖富擁天下,群臣美女圍繞卻仍然高興不起來。眉間尺是孤獨的:十六歲前活在母親的謊言中,一旦知道了真相,卻要義無反顧地去報仇。黑衣人更是孤獨的,他那身裝束就不像是在人堆里混的。眉間尺的母親也是孤獨的,十六年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只為長大後報仇。
《鑄劍》這篇小說給我們的心理傳遞了一種侵略性或是殘酷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經由魯迅的如椽大筆被無限放大,我們並不清楚這種力量有多大,甚至連其中的有些意義也變得含混不清。但我們卻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到舒緩釋放感覺到異樣的快樂,這就是「暴力」與「美學」的結合。
我們為什麼會欣賞暴力呢?因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暴力從一種生存能力蛻變為內心的慾望;我們為什麼會欣賞美呢?因為美是孤獨的,我們也是孤獨的,我們與美是心心相印的。
我們還會孤獨下去,因此《鑄劍》給我們帶來的這種美是永恆的。
B. 如何評價魯迅的《鑄劍》
《鑄劍》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魯迅在其中不僅塑造了兩位有英雄主義氣質的人物——黑色人晏之敖和眉間尺,而且還描繪了驚心動魄的情節。
最重要的是,這篇小說傳達魯迅了對復仇精神的辯證理解,啟發了我們對復仇主題的反思。
C. 魯迅的短篇小說《鑄劍》想要表達什麼意思
從復仇到虛無,魯迅先生揭示了整個人類靈魂的存在狀態,具有深刻的內涵與哲理,這種對人性的孤獨者的守望,恰似黑暗裡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將藝術留給後人。
《鑄劍》這一小說通過對傳統故事題材的改編,塑造了現代化的復仇者形象。與此同時,受作者文學思想和創作風格的影響,魯迅先生也不自覺地解構了眉間尺這一少年復仇者形,使其淪為一個"看"與"被看"的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3)鑄劍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鑄劍》寫於1926年底,是魯迅在經歷了「女師大學潮」和「三.一八慘案」之後,離京南下,在廈門和廣州時寫的。作品對復仇精神的描寫,是緊緊聯系著現實斗爭的,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中,魯迅目睹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兇殘和暴虐,激起了極大的憤怒,認為應該「抽刃而起,以血償血」,這種精神就體現在了作品中。
現實的嚴酷也促使了魯迅思想的發展,在堅持文化戰斗的同時,他深深認識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魯迅在1925年跟許廣平的通信第十封裡面就這樣說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很顯然《鑄劍》這篇小說在古代傳說中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D. 魯迅鑄劍主要內容
就是干將莫邪鑄劍的故事啊,他們鑄了劍獻給了王,卻被王殺掉。誰知到他們留了後手,即把雌劍獻給了王,雄劍藏了起來。他們的兒子帶著雄劍去報仇,在一個無名氏的幫助下,最終3人和王同歸於盡。
其實,短篇小說你自己看一遍更好。魯迅寫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諷刺社會現象。說白了是諷刺所有中國人。
E. 魯迅短篇小說有那些
魯迅有三本短篇小說集:
1.《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F. 魯迅的鑄劍想要表達什麼
魯迅的《鑄劍》從復仇到虛無,魯迅先生揭示了整個人類靈魂的存在狀態,具有深刻的內涵與哲理,這種對人性的孤獨者的守望,恰似黑暗裡的一首舞曲,在痛苦中將藝術留給後人。
《鑄劍》是魯迅非常知名的一部短篇小說,很多研究者都想從故事裡找出意義來,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說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後終沉溺於歷史的洪流中。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辜負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後的眾多作家。
《鑄劍》為何寫得這樣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說,這就不僅有賴於魯迅對之題材的熟稔,而更得力於他的半生血火交織的斗爭經歷了。在回顧自己的半生經歷時,他曾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
G. 簡介魯迅《鑄劍》。 遼師2009現當代文學考研試題
《鑄劍》是魯迅交織著自己半生的愛恨、凝聚著自己的全部血淚寫成的。
魯迅一生最反對兩個東西,一個是錦衣玉食、殘民以逞的反動統治者,一個便是卑躬屈膝、低眉順眼的奴才主義。即使在自己的《遺囑》中,他仍這樣教導自己的家人:「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且介亭雜文末編?死》)魯迅看不起那一套忍辱求全的折中調和。看不到這一點,不足以語魯迅;看不到這一點,也不足以談《鑄劍》。
眾所周知,《鑄劍》根據的是《列異傳》、《搜神記》等古籍所載的「三王冢」的故事。這則故事本來就充滿了向反動統治者的復仇主義精神。試想:楚王命名鑄劍師干將為之鑄寶劍,劍成,不僅不賞,反將干將殺頭,這是何等殘暴!對這樣的暴君能不報復、能不懲罰嗎?干將的遺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幫助下,用父親遺下的雄劍和自己的頭顱殺死了楚王,報了深仇大恨。這則復仇故事,本來就大義凜然;到了魯迅筆下,就更加生動感人了。
《鑄劍》為何寫得這樣酣暢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說,這就不僅有賴於魯迅對之題材的熟稔,而更得力於他的半生血火交織的斗爭經歷了。在回顧自己的半生經歷時,他曾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自選集?自序》)懷疑什麼?懷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們假借革命的名義,殺害了多少無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墳?娜拉走後怎樣》)辛亥革命實際上的失敗、秋瑾的被殺、袁世凱的大殺「革命黨人」、「五卅慘案」、「女師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慘案」,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請願學生,魯迅的學生劉和珍等倒在血泊中……這些「血的游戲」把魯迅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也激發了他的反抗的、復仇的怒火。《鑄劍》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的,它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寫成後,他沒有馬上拿去發表。1927年初帶到廣州後,他還在考慮,還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發表了。自然,這篇小說也就表現了他到廣州之後的新的觀察、新的體驗。而當時的廣州,「紅中夾白」,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已經日益表面化。「山雨欲來風滿樓」,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殺已經在醞釀中了。3月20日的廣州「中山艦事件」,艦長、共產黨人李雲龍的被殺害,正是這場大屠殺的信號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覺性的魯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鑄劍》,一篇優秀的歷史小說便這樣誕生了。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9788297
H. 可否請大家把余華、蘇童、莫言、王朔推薦的各10篇...
余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里,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余華:溫暖的旅程 《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暗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經這樣描述一位母親凝視死去女兒時的感受:「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類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找到。《鄉村醫生》中的醫生檢查到患者身上潰爛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紅色的花朵。 這是我最初體驗到的閱讀,生在死之後出現,花朵生長在潰爛的傷口上。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摘自《溫暖的旅程》,余華文。) 蘇童:枕邊的輝煌 《威克菲爾德》(霍桑)、《萬卡》(契訶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爾》(辛格)、《紀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納)、《阿拉比》(喬伊斯)、《第三者》(博爾赫斯)、(鴻鸞禧)(張愛玲)、《聖誕節憶舊》(卡波特)、《馬轡頭》(卡佛)。 談及短篇小說,古今中外都有大師在此領域留下不朽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童話作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孩子們上床入睡而寫作,而短篇小說就像針對成年人的夜間故事,最好是在燈下讀,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讀一篇,玩味三五分鍾,或者被感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悵悵然的,如有骨鯁在喉,如果讀出來這樣的味道,說明這短暫的閱讀時間都沒有浪費,培養這樣的習慣使一天的生活始於平庸而終止於輝煌,多麼好! 當然前提是有那麼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邊。 張愛玲是這個選集里唯一的一位漢語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她是在國產短篇小說創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選《鴻鸞禧》,是因為這篇作品極具中國文學的腔調,簡約的白話,處處精妙挑剔,一個比喻,都像李白吟詩一般煞費苦心。就像此篇中兩個待字閨中的小姑子二喬和四美,她們為哥嫂的婚禮精心挑選行頭,但張愛玲說,雖然各人都認為在婚禮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對於二喬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張愛玲小說最厲害的就是這樣那樣聰明機智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 (摘自《枕邊的輝煌》,蘇童文。) 莫言:鎖孔里的房間 《燈塔看守人》(顯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爾塔薩爾)、《死者》(喬伊斯)、《普魯斯軍官》(勞倫斯)、《巨翅老人》(馬爾克斯)、《公道》(福克納)、《白凈草原》(屠格涅夫)、《鄉村醫生》(卡夫卡)、《桑孩兒》(水上勉)、《鑄劍》(魯迅) 我想一個好的短篇小說,應該是一個作家成熟後的產物。閱讀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可以感受到這個作家的獨特性。就像通過一個細小的鎖孔可以看到整個的房間,就像提取一個綿羊身體上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綿羊。我想一個作家的成熟,應該是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所謂的風格,應該是一個作傢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於他人的敘述腔調。這個獨特的腔調,並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那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 第一次從家兄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魯迅的《鑄劍》時,我還是一個比較純潔的少年。讀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到渾身發冷,心裡滿是驚悚。那猶如一塊冷鐵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間尺、下巴上撅著一撮花白鬍子的國王,還有那個蒸氣繚繞灼熱逼人的金鼎、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那三顆在金鼎的沸水裡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頭,都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我在橋梁工地上給鐵匠師傅拉風箱當學徒時,看到鋼鐵在爐火中由紅變白、由白變青,就聯想到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後來我到公社屠宰組里當小伙計,看到湯鍋里翻滾著的豬頭,就聯想到了那三顆追逐啄咬的人頭。一旦進入了這種聯想,我就感到現實生活離我很遠,我在我想像出的黑衣人的歌唱聲中忘乎所以,我經常不由自主地大聲歌唱: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前面是魯迅的原文;後邊是我的創造——嗚哩哇啦嘻哩嗎呼。長大之後,重讀過多少次《鑄劍》已經記不清了,但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漸漸地我將黑衣人與魯迅混為一體,而我從小就將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間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間尺,因為我是個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間尺那樣因為黑衣人的一言之諾就將自己的腦袋砍下來。…… (摘自《鎖孔里的房間》,莫言文。) 王朔:他們曾使我空虛 《鶯鶯傳》(元稹)、《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馮夢龍)、《驛站長》(普希金)、《獻給愛絲美的故事》(塞林格)、《憂國》(三島由紀夫)、《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頸之交》(歐·亨利)、《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博爾赫斯)、《採薇》(魯迅)、《他們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唯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摩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順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 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的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 這里選的十個短篇小說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識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無非是殤情和調侃兩類,《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絲美的故事》《憂國》可算殤情,《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刎頸之交》《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採薇》《他們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調侃,卡佛略微正經一點,博爾赫斯玩的比較深。 (摘自《他們曾使我空虛》,王朔文。)
I. 魯迅的短篇小說鑄劍中的眉間尺為什麼那麼相信那個黑衣人不怕被坑嗎
0我相信以小說的環境 眉間尺是經過生死權衡的
首先他自己沒有能力擊斃大王這點他自己肯定是經過權衡的
成功率0%
相信黑衣人成功率50%(要麼真、要麼假)
而真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主人公不是傻子,優柔寡斷必定思量過多
黑衣人對主人公身份紳士的熟知度進行判斷
思量就是判斷,思索的過程
在交談、辨識、詢問的過程中
真的幾率一定大於60%
在傾聽計劃的同時對計劃的真實度進行辨識
一個毫無關系的江湖騙子
根本沒有必要編出這樣的瞎話
這樣真的幾率大於60%
退一步講
萬一是假的黑衣人圖謀他劍
將一個孩子幹掉的奪財與說一大堆鬼話騙信任
是否多此一舉呢
這樣真的幾率又大於60%
大於50%*(1+0.6*0.6*0.6)
大於60%這種幾率去完成一項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務
一定要賭的!!!
J. 鑄劍是屬於魯迅的哪本書
屬於魯迅的故事新編本篇最初發表時未署寫作日期。現在篇末的日期是收入本集時補記。據《魯迅日記》,本篇完成時間為一九二七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