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牆
① 薩特都寫了哪些長篇小說
薩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惡心》,這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中心人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哲學觀念——存在主義。它的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是其存在先於本質的一種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預先規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動中才形成的,薩特有句名言:「行動吧,在行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動的結果,此外什麼都不是。」存在主義文學作為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一種體現形式,具有它鮮明的特徵,這些特徵的核心是「真實感」,即提倡文學作品要如實地、赤裸裸地,一覽無餘地把世界和人類表現出來,絕對不應該把作品中的人物典型化、集中化,不應該要求他們比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來得更美或更丑。在藝術技巧上,薩特喜愛自然主義地渲染人的卑下情感和事物的丑惡細節,經常用大段的「意識流」打斷或代替故事的敘述,結構比較鬆散。
薩特是當代法國哲學界、文學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影響了法國以至全世界整整兩代文學家和思想家。薩特一生筆耕不輟,為後人留下了50卷左右的論著。薩特的著作除《惡心》以外,著名的還有短篇小說集《牆》(1939),長篇巨著《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齡》(1945)、《彌留期》(1945)和《心靈之死》(1949);這些小說形象地闡釋了薩特的哲學思想,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戲劇創作,最為世人矚目。薩特生前發表了11個劇本劇本,《蒼蠅》(1943)、《密室》(1944)、《死無葬身之地》(1946)、《可敬的妓女》(1946)、《骯臟的手》(1948)、《魔鬼與上帝》(1951)、《托洛亞婦女》(1960)等。此外,他還撰寫了大量的哲學著作、論文和作家傳記,哲學著作有《存在與虛無》(1943)、《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辯證理性批判》(1960)、《方法問題》(1969)等。並主辦了很有影響的《現代》雜志。薩特出子「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找來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被授予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金,但薩特沒有接受這一獎金,理由是「他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② 關於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 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③ 請問亦舒的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亦舒的短篇集有:
1、〈《回南天》短篇集〉收集有作品:《愛情之死亡》、《丁香》、《回南天》、《卡薩諾瓦丈夫》、《贖罪》、《蛻》、《valentine》、《薇薇的婚事》、《午夜飛行》、《新寡》、《殉情記》、《一個小夢》、《遠客》、《有空請赴會》、《意外的春季》、《音樂盒》
2、〈璧人短篇集〉收集有作品:《壁人》、《婚變》、《滑稽女郎》、《舊歡如夢》、《苦戀》、《牛皮糖》、《女人三十》、《小夫妻》、《星》、《心上人》、《已婚男人》、《遇》
3、〈《年輕的心》短篇集〉收集有作品:《姐妹》、《佳偶》、《盲約》、《棉衣》、《年輕的心》、《牆》、《情書》、《少女與母親》、《細沙》、《邀舞》、《真話》
4、〈《月亮背面》短篇集〉收集有作品:《變形記》、《分手》、《黑店》、《呼召》、《盼望》、《審判》、《他在這里》、《一百萬元本票》、《一本小說》;
《月亮背面》、《一千五百曰後》
5、〈短篇集阿細之戀〉收集有作品:《阿細之戀》、《采訪奇遇》、《費薇思》、《兩個女人》、《妹妹的香港》、《女兒與情婦》、《碎片》、《外宿記》、《姊妹》、《這是生活》
6、〈短篇集暮〉收集有作品:《池邊》、《丹薇》、《大小姐》、《結婚》、《玫瑰阿姨》、《暮》、《男朋友》、《外遇》、《戲》、《又三年》、《一夜》
7、〈短篇集女神〉收集有作品:《女神》、《競投》、《美人》、《狂想》、《謠言》、《騙婚》、《傑作》、《忠實讀者》、《出走》
8、〈短篇集一個女人兩張床〉收集有作品:《廿一世紀浮華對女性本能影響》、《冰公主的快樂》、《電波》、《第十名》、《黑色故事》、《綠寶》、《未來女主人》、《我是我》、《衣櫥》、《一定要手快》、《一個女人兩張床》
9、〈短篇小說集《等待》〉收集有作品:《安排》、《等待》、《告訴我》、《華廈》、《婚禮》、《盟約》、《人選》、《新娘花球》、《星探》、《珍寶》、《追求》
10、〈緊些再緊些短篇集〉收集有作品:《計策》、《緊些,再緊些》、《靈感》、《每個人都愛芝芝》、《那個女人好凶》、《欺騙》、《實驗》、《書獃子會所》、《我認識她》、《尋找美人》、《約會》
11、〈琉璃世界短篇小說集〉收集有作品:《琉璃世界》、《大力水手與表叔》、《恭喜》、《黃昏七時街角》、《結婚》、《姐妹倆》、《母與女》、《孫太太》、《太太外遇》、《瀟瀟雨》
12、〈老房子短篇集〉收集有作品:《飛虎》、《婚禮記者》、《救星》、《捐贈人》、《老房子》、《賣吻》、《諾言》、《尋找原著人》、《眼睛》、《祝福》、《祖叫我來》
13、〈流光短篇集〉收集有作品:《COMA》、《殘酷游戲》、《對窗》、《跟蹤》、《假期過後》、《離家》、《流光》、《他人情書》、《天使》、《我恨你》、《新生》
14、〈密碼短篇集〉收集有作品:《筆友》、《瘡疤》、《懺悔》、《痴戀》、《復仇》、《服務》、《故事》、《糾纏》、《紀念》、《救人》、《羅衣》、《玫瑰》、《密碼》、《母親》、《凝視》、《請按》、《認人》、《搜畫》、《勢利》、《狩獵》、《通靈》、《吻盜》、《誤會》、《無情》、《笑臉》、《野味》、《意外》、《智慧》、《知己》
15、〈憔悴三年短篇集〉收集有作品:、《憧憬》、《賭注》、《酒保》、《借人》、《迷信》、《女神》、《憔悴三年》、《暑假》、《想像》、《異能》、《預言》
16、〈仕女圖短篇集〉收集有作品:《不寄的信》、《白漆》、《乖兒》、《歸宿寫照》、《漸變》、《結局》、《寂寞的心》、《鳥語花香》、《仕女圖》、《他殺》、《真相》
17、〈晚兒短篇集〉收集有作品:《DD'S》、《白綾衣》、《伴》、《不知你還要不要聽這種老故事》、《出身》、《幕後》、《難以置信的真相》、《讓我們做朋友》、《人名冊》、《入學記》、《晚兒》( j# q) S6 q0 C4 o+ ?+ f&
18〈小朋友短篇小說集〉收集有作品:《小朋友》、《餘波》、《到處睡的男人》、《回憶》、《我浪費所有的……》、《挫折》、《第九台》、《無名女》、《同事》、《姐妹》、《賊美人》
19、〈尋找失貓短篇集〉收集有作品:《尋找失貓》、《家有賢妻》、《新生命》、《團聚》、《裸照》、《婚禮歌手》、《失寶》、《已變的心》、《作家》、《鑽冠》、《我就是他》
20、《舊歡如夢短篇集〉收集有作品:《錯》、《詭計》、《過去》、《寂寞小姐》、《舊歡如夢》、《拍戲》、《情書》、《少爺》、《賽車手》、《一張書桌》、《雨天》、《照片》
21、〈她成功了我沒有(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她成功了我沒有》,《眼淚》,《講情》,《灰色地帶》,《二零三一世界》,《迷途》,《故衣》,《訪友》,《編一個故事》,《去,去復仇》,《渴愛陽光》
22、〈今夜星光燦爛(短篇小說集)〉,收有12篇短篇小說,分別是《今夜星光燦爛》,《別人的女郎》,《分手》,《極光仙子》,《忽必烈汗》,《康復》,《十六歲和三十二歲》,《意外》,《改天如何今夜我醉》,《容哥哥與阿妹》,《她的心》,《結婚寫照》.
23、〈可人兒(短篇小說集)〉,收有6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無奈》,《人不如舊》,《妒妻》,《盲戀》,《情挑》,《可人兒》
24、〈譬如朝露(中篇小說集)〉,內有4篇小說,分別是《譬如朝露》,《萍水》,《求偶》,《幻象》
25、〈求真記(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我,小公主》,《報告》,《棋友》,《回家》,《勿念》,《霓裳》,《對話》,《尋找失去的時間》,《假戲真情》,《原著人之夢》,《求真記》
26、〈我心(短篇小說集)〉,收有30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我心》,《順路》,《生母》,《照片》,《良知》,《金剛》,《一年》,《永遠》,《換妻》,《瞎子》,《黛玉》,《吃人》,《同謀》,《關系》,《不信》,《必勝》,《職業》,《手術》,《預言》,《單戀》,《拖延,《意外》,《舞會》,《密室》,《保佑》,《孝道》,《幸運》,《鄰居》,《隧道》,《殖民》
27、〈雨花(中篇小說集)〉,收有《雨花》,《我這樣的愛她》。
28、〈白衣女郎 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白衣女郎》,《第三者的故事》,《紅色跑車》,《我心》,《女朋友的女朋友》,《月亮》,《綁票》,《旅程》,《舊情人》,《師母》,《負心人》.
29、〈不要放棄春天 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二次求婚》,《不要放棄春天》,《青梅記,緣》,《失戀症》,《影子》,《新年快樂》,《觀光夜》,《花都故事》,《貨腰女》,《戰俘》
30、〈今夜不 短篇小說集〉,收有12篇短篇小說,分別是《今夜不》,《不稱意》,《城市戀愛》,《冬天》,《公幹》,《很久以前》,《婚姻生活》,《母親與戀人》,《年輕的時候》,《通訊朋友》,《誤車》,《一隻手袋》
31、〈他人的夢 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挨罵女郎》,《賜衣》,《家事》,《鏡中花》,《那個男人與那封信》,《SARAISINSARDINIA》,《時代廣場》,《他人的夢》,《新生》,《眼鏡》,《一簾幽夢》
32、〈五月與十二月 短篇小說集〉,收有13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父子》,《哥哥與丹薇》,《婚事》,《戰場情場》,《雪兒》,《五月與十二月》,《我與琉璃》,《我就是我》,《千金小姐》,《兩個男人》,《戀愛的一天》,《離婚之後》,《追求記》
33、〈伊人 短篇小說集〉,收有5篇短篇小說,分別是《伊人》,《天使任務》,《夜之女》,《更好的》,《選妻記》
34、〈安琪兒寫照(短篇小說集)〉,收有12篇短篇小說,分別是從此以後,蜜月,假期,安琪兒寫照,戀人,劫後,少男曰記,歡聚,第三代,尋夢,影迷,電梯
35、〈表演(短篇小說集)〉,收有8篇短篇小說,分別是被冤枉的人,一夜,死角,小店,兩個女子,男朋友,叫我阿佛,表演
36、〈玻璃珠的嘆息(短篇小說集)〉,收有6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玻璃珠的嘆息,女神,濃情,江湖客,時裝店,她的驕傲
37、〈杜鵑花曰子(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杜鵑花曰子,假期,白天鵝,結束,不老山人,不勝寒,國際營,冰人,米雪兒,科學幻想小說,房客
38、〈封面(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封面,開開頭的時候,緣分,再見,有人哭有人不,姊妹,密密意,尋求新聞,畫中人,跟蹤,她還是愛那個傢伙多一點
39、〈蝴蝶吻(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淡淡的故事,獨身女子,蝴蝶吻,花樣,米凱拉,前妻,妻子與情人,十五歲半,星期曰,再見,珍珠
40、〈花裙子(短篇小說集)〉,收有6篇短篇小說,分別是花裙子,結婚,失敗唐璜,花槍夫婦,影子,衣莎貝與米雪兒
41、〈花事了(短篇小說集)〉,收有12篇短篇小說,分別是衣莎貝,花事了,抉擇,花之物語,三人行,佳人,就是她,丹薇的故事,租屋記,相親,洗衣鋪,不成調插曲
42、〈寂寞夜(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寂寞夜,作弊,我兒,挖角,奇異生物,個案,對頭,出賣,志願,秘密,兩全
43、〈精靈(短篇小說集)〉,收有12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我的故事,精靈,嬰,圈套,過去,屈曲,家事,筆友,少女曰記,佳節,賢妻,弟弟
44、〈鏡子(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鏡子,筆友,選擇,生母,茉莉花般香氛,誘人的黑色跑車,朱紅色葯丸,小學同學,尋人,怪夢,事情並非必定如此
45、〈藍鳥記(短篇小說集)〉,收有18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燕妮的愛,藍鳥記,未婚夫,水晶,是的在劍橋,無心,我的鄰居,留,一張照片,愛情是流行病,旅程,信,分手,花店,女人,家庭教師,無痕無恨,表妹
46、〈戀後(短篇小說集)〉,收有9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戀後,我與……鬼,姨,姐妹,女強人,醉女,客人,黑白,花種
47、〈賣火柴的女孩(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賣火柴的女孩,霧航,最難忘的事,盒子,未生兒,初夢,秘密,女兒樂,歸來,空室,舞伴
48、〈貓兒眼(短篇小說集)〉,收有10篇短篇小說,分別是貓兒眼,盼望,知彼,少女變,盲戀,外國人與我,作家,怪女孩,美女,名人
49、〈美麗的她(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美麗的她,那漂亮的小玩意,拍賣行里的鋼琴,失物,血,遊伴,火星港假期,理想生活,靈感泉源,旅程,說故事的人的故事
50、〈暮(短篇小說集)〉,收有11篇短篇小說,分別是池邊,丹薇,大小姐,結婚,玫瑰阿姨,暮,男朋友,外遇,戲,又三年,一夜
51、〈惱人天氣(短篇小說集)〉,收有6篇短篇小說,分別是冰女,青鷂子,心痂,智能兒,惱人天氣,姊妹
52、〈試練(短篇小說集)〉,收有7篇短篇小說,分別是病人,尤物,快樂,Baby Blue,試練,夏竹,繼父
53、〈珍珠(中篇小說集)〉,內有3篇小說,分別是珍珠,蠍子號,香芍葯的婚事
54、〈傳奇短篇集〉,內有11篇小說,分別是畢業曰、傳奇、酒吧、老師、臨走、露與女朋友、玫瑰園、水彩畫、夏之誘惑、心之色、意外。
55、〈紅鞋兒短篇集〉,內有6篇小說,分別是剎那芳華、訪問、紅鞋兒、鈴蘭、漣漪、做夢的女人。
56、〈金環蝕短篇集〉,內有7篇小說,分別是傳說中的女人、單性生活、風中孩子、工作、懷念、金環蝕、能見到愛嗎。
57、〈滿院落花簾不卷(中篇小說集)〉內有4篇小說,分別是《滿院落花簾不卷》、《成熟女人》、《祖母》、《邂逅》。
58、〈變遷短篇小說集〉收集有作品:《變遷第一部》、《變遷第二部》、《變遷第三部》、《同居》、《兄妹》、《誤會》、《妙筆》、《父母》、《我會回來》。
④ 安部公房的作品風格
從此他就在作品中、努力打破共同體的束縛,在都市的孤獨中,尋找和創造存在的新路。他的《砂女》描寫一個昆蟲學者在現實不斷侵蝕自己的生活的威脅下,作出自己的選擇,進入一個砂洞里,在不斷地與侵蝕而來的砂搏鬥中,絕望地發現了現實世界的一個新側面。作者著力表現主人公與砂搏鬥的精神運動,寓喻人在混亂的社會的孤獨中,通過努力才能創造人的存在的客觀條件,才會尋找到存在的可能性。《砂女》作為存在主義代表作。更具典型的意義。
可以說,安部公房的作品大多是描寫人與現代社會的疏遠,陷入孤獨和絕望的生活,於是設定奇異的幻想,比如設定在一個「物體」內,自在地轉換形象和構建非現實的世界。來追求人的內在性。他的《牆——卡爾瑪氏的犯罪》設定在「牆內」,《砂女》設定在「「砂洞內」,暗喻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人與人、人與社會互不溝通,處在一種絕對孤獨的抽象世界裡。
安部公房無論是設定在「牆內」、「砂洞內」,還是設定在」箱內」、「繭內」,但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反地他窺視這些東西的內里,盡管內里黑暗也要探個究竟。一他在《牆》里就說:主人公撞上了「牆」,盡管他無法把目光從牆上移開,但他卻被牆內的黑暗所吸引,盯住牆想把牆內看個仔細,它成為主人公採取行動的契機。
安部公房在現實中發現了超現實,又努力捕捉超現實的現實。他塑造的人物無論變身、變形的形象是「繭人」、「牆人」還是「砂人」、「箱人」等.都作為構成現實的總體,構成「物」的世界與「實存」的世界,即外部的現實與內部的現實的雙重異化。但他們雖然被雙重地閉鎖在現實的秩序和自我意識的內部,還是頑強地掙扎著表現自己的精神。所以說,安部的文學世界豈止沒有脫離,而且深深而牢固地植根於日本的今日和明日的現實。在他的絕望內里,回響著希望之音。
由於長期接受存在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西方現代派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特殊的場面、奇怪的情節、象徵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圖揭露社會的不合理性,並且探求解決問題的出路。短篇小說《牆壁》是他獲得芥川獎和確立文壇地位的作品,主旨在於表現人的孤獨感。此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闖入者》、中篇小說《野獸們嚮往故鄉》。長篇小說《旁人的臉》,劇本《幽靈在這里》和《朋友》,評論集《沙漠的思想》等。70年代以後的新作則有《夢的逃亡》和《笑月》等。
⑤ 尤薩都寫了哪些作品
薩特1933年赴柏林進修哲學,逐漸形成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回國後發表哲學著作《想像》、長篇薩特像小說《惡心》、短篇小說《牆》等。二戰被俘,1943年上演話劇《蒼蠅》,隱喻反抗法西斯恐怖統治。第二年又發表哲理劇《間隔》。戰後創辦《現代》雜志,提出「介入文學」的主張。他的戲劇統稱為「境遇劇」,以藝術形式宣傳他的「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等哲學思想。1947—1975年間的文章結集為《境況種種》十卷。還有哲學專著《辯證理性批判》以及對詩人波德萊爾、小說家福樓拜等人的研究專著。
⑥ 推薦一下二十世紀國外的經典短篇小說,彼此交流.
喜歡加繆的存在主義文學,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局外人》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小說,很多時候覺得主人公是很多人某個時刻心態的一種影射,從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與加繆類似的,薩特的小說《牆》也不錯,不過更加荒誕。
⑦ 下列語句出自薩特的短篇小說《牆》的有哪些
D、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E、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的
"At that moment I felt that I had my whole life in front of me (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and I thought, "It's a damned lie."
"在天亮之前,我對他(抵抗運動領導人格里)的友誼就已經死亡了,與此同時,我對孔莎的愛,我生還的慾望都已經死亡了。無疑,我是始終尊敬他的,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但是,這並非我願意代他而死的理由;他的生命不見得比我的更有價值,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I didn't like Ramon Gris any more. My friendship for him had died a little while before dawn at the same time as my love for Concha, at the same time as my desire to live. Undoubtedly I thought highly of him: he was tough. But it was not for this reason that I consented to die in his place; his life had no more value than mine; no life had value (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⑧ 娜塔麗·薩洛特的文學賞析
薩洛特的文學觀貫徹於她所有的作品中。最早的《向性》里就包含她的一些主要思想:「一些無可言狀的活動飛速劃過意識的邊緣,這是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表現和感受的感情的來源之處,只能確定它大概的樣子,而我覺得這正構成我們存在的秘密源泉。」這種感覺,她稱之為向性,「因為這種內心活動就如同植物的向光性,朝向光,或是背棄光。」這本處女作包括一組緊湊短小的敘述文。它一反傳統的寫法,在技巧上進行了大膽的探求和嘗試,取消了情節和人物,甚至取消了姓名,文中的稱呼只是「他」、「她」、「他們」或「她們」。這本用詩樣的筆觸寫成的作品只有兩人叫好,一是雅各布,稱她為「偉大詩人」,另一個是薩特,被她「自然而准確」的筆調吸引。然而當時正出於二戰前夕,這部作品和薩特的短篇小說集《牆》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甚至更慘,並未引起輿論界的注意。只是到了五十年代,它才被公認為新小說的先鋒。 小說《一個陌生人的畫像》全篇是一雙窺視的眼睛和窺視者內心的獨白。書中父女的關系實際上代表著人類關系的普遍性:彼此需要又彼此逃避。這種象徵性即使在刻意鬆散無秩序的文字下也能讓人察覺出來。在為這部寫的序言里,薩特提出了「反小說」的說法:「反小說保留著小說的表面和輪廓:這些想像的作品向我們介紹虛構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但卻是為了更使人失望:它正是要以小說來反小說,好像是要寫小說,其實是在我們眼前將其毀滅,寫作一部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小說的小說,它想將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梅瑞狄斯集大成,就像米羅想用《繪畫的謀殺》將倫勃朗和魯本斯集於一身。這些古怪的、難於界定的作品並不說明小說的衰落,只標志著我們生活在思考的時代,而小說正在對自身進行思考。」「不必指望在娜塔麗·薩洛特的書中尋找她不願提供的東西;對她來說,人首先不是一種個性,也不是一個故事,甚至也不是各種習慣的交叉組合,而是一種在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無止無休。軟弱無力的來來往往。」薩洛特後來進一步說明了這一觀念:「任何小說只要言前人之未言的現實,用前人之未用的手法,便是反小說。我認為,雖然說我們現在所寫的書在短時期內還不超過『有效期』,但對於以後更年青的小說家,我們的作品也將成為傳統小說,他們將寫作反小說。」 薩洛特1956年出版的論文集《懷疑的時代》被公認為當代法國文學的重要文獻。在這里引用論文中的兩段廣為引用的文字,從中可以清楚看到她對巴爾扎克式傳統小說的看法以及對新小說的觀點: 「在那全盛的時代,小說人物真是擁有一切榮華富貴,得到各種各樣的供奉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他什麼都不缺少,從短褲上的銀扣一直到鼻尖上的脈絡暴露的肉瘤。現在,他逐漸失去了一切:他的祖宗、他精心建造的房子(從地窖一直到頂樓,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甚至最細小的小玩意)、他的資財和地位、衣著、身軀、容貌。特別嚴重的是他失去了最寶貴的所有物:只屬於他一個人所特有的個性。有時甚至連他的姓名也盪然無存了。 「今天出現了一股不斷擴大的新潮流,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信作品。這些作品自以為是小說,不過,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一個無名無姓的『我』,他既沒有鮮明的輪廓,又難以形容,無從捉摸,形跡隱蔽。這個『我』篡奪了小說主人公的位置,占據了重要的席位。這個人物既重要又不重要,他是一切,但又什麼也不是;他往往只不過是作者本人的反照……」 從《天象儀》開始,薩洛特越來越注意對藝術創作的條件、作品及其被接受可能的研究。這種研究成了她以後作品的首要主題之一。在《金果》中,作者關心一本書問世後的命運,一本不知其內容,只知道它的審美觀已過時的書,在報刊編輯和學究們的大力推薦下大家都讀,可成功很快過去,因為那隻是表面上金光閃山的東西。而在《生死之間》中,作者則給我們展示作家從童年到辭世的生命旅程,說明對一個作家而言,成功的條件或環境究竟是什麼。 無論是《天象儀》還是《金果》,或者《生死之間》(1968)、《你聽見了嗎?》(1972),《傻瓜們說》(1976),作者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塑造性格,而是探求集體關系(如家庭、階層、文化等等)中的人的意識和心理,探求語言和技巧。在薩洛特後來創作的那些劇作里,其中的人物也像小說里一樣不確定,彷彿在嘗試用口語或對話進行心理剖析。和某些新小說家一樣,薩洛特在1980年發表的《語言的應用》,是繼《生死之間》之後對信息的發出和接受的又一思考。她拋棄了小說的連續形式,如當年寫作《向性》時一樣,採用一組短文來探索語言的價值,來描述一個浮動不定的朦朧的感性世界,表現出她越來越執著地挖掘語言的潛能。 不同於其他新小說家,薩洛特著力於淡化情節,模糊人物形象,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心理研究和分析。然而她的心理分析不同於莫里亞克,她抓住的是心理活動的前期感覺,明顯受著普魯斯特的影響。但不同於普魯斯特的是,為了突出心理活動,她筆下的人物往往連性別、年齡、家境、身份都看不出來。 薩洛特的所有作品都保持著新奇性,比如《你不喜歡自己》就完全由簡單對話寫成。也許是曲高和寡,她的作品不能吸引廣大的讀者。她甚至被看作是晦澀難懂的作家。有人曾提出把她的創作稱為「抽象文學」,薩洛特當即回答:「您還是多讓我活兩年吧!」當時雖然是半開玩笑,但薩洛特對於被看作是艱澀難讀的作家還是很介意的。不過薩洛特並不想討好評論家,也不想討好讀者,這一點倒是和幾乎所有的現代派作家一脈相承的。 薩洛特生前討厭別人對她定位總結,把她納入一個框框。她不認同任何文學派別,甚至不承認屬於「新小說」。不過她也說過:「人們說我們組成了『視線派』。把我劃進去是錯誤的。我們只是都同意人物、情節已經是過時的東西。」而今為了紀念她,把她歸入「新小說派」,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了。 言語和思想,希臘人稱為「邏各斯」,對於薩洛特卻是一種不懈的追求,甚至於有些絕望的追求。因為她所要用語言來傳達的是那種先於意識和感受的東西,這是一種趨向性的東西,它使我們趨向於人,而非別的什麼。薩洛特是要從語言中開發出原本不具有的功用,表現某種非理性的,而超於理性的東西。她稱之為「向性」。薩洛特已經完成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是非同一般的高壽,再就是一生的掙扎,直到死前她仍保持著創作的熱情。 小說的寫法千姿百態,但作為一個小說家只需具備一種特色也就可以了。薩羅特的創作如同她文章中所描寫的:「她極其小心地接近目標,又由於羞怯或在復雜事物面前的畏縮而突然離開,最終又通過形象的神奇功效猛地把那渾身流涎的怪物丟給讀者。」
⑨ 跪求薩特的短篇小說《牆》的法語版,l'edition francaise de <le mur> de jean paul sartre
你可以到知道法語板塊去問一下試試。
⑩ 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有
表現主義: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長篇小說《審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國》( 1927 )、中短篇小說集《觀察》( 1939 )、《變形記》( 1915 )、《在流放地》( 1919 )、《鄉村醫生》( 1920 )、《飢餓藝術家》( 1924 )。
意識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國小說家。《月桂樹被砍掉了》( 1887 )。
馬塞爾·普魯魯斯特,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威廉·福克納,同美國小說家。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 1929 )、《我彌留之際》( 1930 )獲得 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小說家《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們的蘇醒》( 1939 )。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小說家。《達羅衛夫人》( 1925 )、《副燈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義:薩特,法國小說家,短篇小說集《牆》( 1939 )、獲得 1964 年諾貝爾獎。長篇小說《惡心》( 1938 )、劇本《蒼蠅》( 1942 )、《間隔》( 1945 )、《死無葬身之地》( 1946 )、《骯臟的手》( 1948 )、《魔鬼與上帝》( 1951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學著作《存在虛無》( 1943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1947 )、自傳《詞語》( 1955-1964 )。
加繆,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鼠疫》( 1947 )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 )、《隨落》( 1956 )、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 1957 )、散文集《反與正》( 1937 )、《婚禮》( 1939 )、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說派:娜塔麗·薩洛特:法國小說家。《向性》( 1932 )、《一個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館》( 1959 )、《金果》( 1963 )、論文集《懷疑的時代》( 1956 )、自傳《童年》( 1985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小說家《米蘭弄堂》( 1954 )、《時間的運用》( 1956 ,又譯成時間表)、《變》( 1957 )、《變》(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國小說家 1958 年獲諾貝文學獎,《草》( 1958 )、《弗蘭德公路》( 1981 )、《風》( 1957 )。
羅伯·格里耶,法國小說家。小說《橡皮》( 1953 )、《窺視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宮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復》( 2001 )等,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 1961 )、傳奇故事《重現的鏡子》( 1985 )。
魔幻現實主義:
胡里奧·科塔薩爾(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諾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 )哥倫比亞作家 , 獲 1982 年諾爾貝文學獎,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1967 )。
中篇小說《枯枝敗葉》( 1955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說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禮》( 1962 )《惡時辰》( 1962 )、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 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凈的地區》( 1958 )《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鐵爾( 1904-1980 ),古巴作家。長篇小說《人間王國》( 1949 )、《消失了的足跡》( 1953 )、《光明世紀》(又譯成啟蒙世紀)(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圖里亞斯( 1899-1974 ),瓜地馬拉作家。長篇小說《玉米人》( 1949 )、《瓜地馬拉傳說》( 1930 )《總統先生》( 1946 ),獲 1967 諾貝爾文學獎。
何塞·瑪利亞·阿爾格達斯( 1911-1969 )秘魯作家
胡安·魯爾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說《佩德羅·巴拉莫》( 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