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平原
A. 有關平原的資料
平原,女,回族,1970生,199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99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曾用筆名木妮。
- 平原,女,回族,1970年生,199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1999年發表小說處女作。曾用筆名木妮。現為銀川市作協副主席,寧夏文學院簽約作家、《黃河文學》簽約作家。2004年就讀魯迅文學院全國少數民族作家研修班。迄今已在《十月》、《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朔方》、《黃河文學》發表小說約二十餘萬字。200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鏡子裡面的舞蹈》,2012年出版小說集《彼岸燈火》。
B. 《平原》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平原》(畢飛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KX04ddyH7Sr7aqSTgUMpdQ
書名:平原
作者:畢飛宇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1
頁數:432
內容簡介:
端方高中畢業,回到了王家莊。沉重得近乎殘酷的農活給了他第一個下馬威,青春期特有的騷動並沒有因為身體的疲憊而消減,在收獲的季節,端方找到了他的愛情,地主的女兒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轟轟烈烈的愛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閑言碎語澆滅了。三丫選擇了死亡,被愛情拋棄的端方變成了一頭真正意義上的獨狼。知青出身的大隊女支書吳蔓玲是一個幾乎已沒有性別意識的政治動物,但是端方身上獨特的男人氣息,卻激發起了她內心蟄伏已久的女性情愫,她不可抑制地愛上了端方,此時的端方早已對愛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吳蔓玲的權力達到參軍從而離開王家莊的目的……
作者簡介:
畢飛宇,男,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等。現供職於《雨花》雜志社。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畢飛宇說:《玉米》是他的最愛,是他為年青一代人寫的,他希望他們喜歡。
C. 求作家畢飛宇的平原的簡介,要快,今晚9點前!
畢飛宇,1964年生,江蘇興化人,畢業於江蘇揚州師范學院。《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推拿》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畢飛宇,男,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4年1月生於江蘇省揚州興化(鄭板橋、施耐庵家鄉。興化市今屬江蘇泰州),1987年獲得揚州師范學院(今揚州大學)文學士學位,從教五年。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
2010年11月畢飛宇在南京醫科大學
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D.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海明威《雨中貓》、《白象般的群山》、《殺手》。
博爾赫斯《第三者》、《無禮的掌禮官上野介》、《南方》。
納博科夫《菲雅爾塔的春天》、《奧勒留》。
昆德拉《愛德華和他的上帝》(似乎是這篇名,忘了)。
村上春樹《盲柳與睡女》、《象的失蹤》。
川端康成《睡美人》
莫泊桑《項鏈》、《首飾》。契訶夫《農民》。麥克尤恩《立體幾何》。巴別爾《鹽》。皮里尼亞克《紅木》。塞林格《捕捉香蕉魚的季節》和《給艾斯美的故事》名氣極大,但如果非要我選,《木匠們,把房梁抬高些》最好。
卡佛的《真跑了那麼多英里嗎》很好,但我很鍾意他寫他父親那篇,非常真情流露。
魯爾福《烈火平原》。魯迅《鑄劍》。汪曾祺《受戒》。張愛玲《鴻鸞喜》。余華《朋友》。沈從文《丈夫》。
E. 王安憶的簡介(力求簡單)
王安憶(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鵑的次女。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隊。1972年考人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調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任編輯。1980年曾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因發表短篇小說《雨,沙沙沙》(《北京文藝》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說而引人注目。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小鮑庄》分獲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作品在海內外都有較大影響。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為題材,表現其人生的追求和嚮往,以心理描寫見長。80年代中期以後則著力於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戀」等。90年代以後開始追求新的敘事風格,以《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等為代表,她用現實世界的原材料來虛構小說,以小說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漸平庸的客體世界,營造體現知識分子群體傳統的精神之塔。近來語言變化更為明顯,由簡潔而趨擁擠,如《長恨歌》等,對上海這個城市作細致入微的繁復的描繪。
F. <平原槍聲>是一部怎麼樣的小說
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冀北中原地區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在黨的領導下,回到家鄉肖家鎮,率領蘇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戰士依靠群眾與以中村、楊百順、劉正中為首的日寇、漢奸殊死博 斗。他們與地下工作者鄭敬之密切配合,敵後作戰和隱蔽斗爭相呼應,發動群眾,智取槍支,建立武裝,攻佔炮樓、巧殺漢奸,識破叛徒,粉碎「掃盪」……一次又一次挫敗日、偽的陰謀,出生入死,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終於將敵人徹底消來,以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之歌。
G. 平原的作家簡介
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生於1964年1月,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曾當過老師、記者、雜志編輯。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那個男孩是我》《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玉米》《推拿》等等,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種在海外發行,曾獲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茅盾文學獎、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等榮譽。日前憑借《大雨如注》獲得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H. 王安憶的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王安憶,上海人, 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叔叔的故事》、《我愛比爾》、《長恨歌》等長篇小說。喜宴 妹頭 冬天的聚會《富萍》及其他 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等,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等。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號等。
I. 《平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平原》(畢飛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ByL7Lrx0uDBjuG8OPjUdyg
書名:平原
作者:畢飛宇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
頁數:321
內容簡介:
《平原》是畢飛宇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書中講述:1976年的中國鄉村,曾經壓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經疲軟,古老的鄉村文明有了復甦的跡象。高中畢業生端方回到了他的故鄉——畢飛宇的「王家莊」。他怎樣在家鄉立足?他如何直面命運?他又將經歷怎樣的愛情?平原涌大海,峰起潮落,青春祭日月,暗紅枯白。
作者簡介:
畢飛宇,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主要作品有《畢飛宇文集》四卷,《畢飛宇作品集》七卷,代表作有《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莊》、《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作品曾獲第一、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馮牧文學獎,第一屆中國小說學會獎.2010年台灣《中國時報》開卷好書文學獎,2010年法國《世界報》文學獎,2011年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J. 王安憶簡介
王安憶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
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
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
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
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王安憶的創作特色
可以說在王安憶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呈現出一種傾向,那就是捕捉蘊含豐富的主題意象,用以營造象徵化的、隱喻性的敘述空間,更是通過在小說中編織一連串的意象,通過意象疊加和組合的方式來結構和拓展敘述空間,使小說文本的敘述空間更富有立體感和層次感。
「主題意象在作品中構建起與文本世界相呼應的象徵世界,由於象徵意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它不顯示精確的語義值,這就使敘述的時空淡化了作品的情節線索和人物性格發展的內在邏輯,造成一種虛實交錯、明暗掩映的模糊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