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霍桑短篇小說
①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這篇小說的出版情況以及主要內容和對其的評價
牧師的黑面紗《牧師的黑面紗》寫於1863年,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的最重要短篇小說之一。小說最初發表在《Token》雜志上,隨之見於1837年出版的霍桑短篇小說集《故事重述》(Twice-Told Tales)中。《牧師的黑面紗》可謂上乘之作,作者以其獨特嫻熟的藝術技巧表達了深邃的內涵,從而奠定了它在美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牧師的黑面紗》講述了年輕而令人尊重的胡波(Mr. Hooper)牧師戴上黑面紗佈道直至死亡也不肯摘下來的故事。故事中我們見到的是一位孤獨的牧師,由於這塊遮在臉上的面紗,引起人的猜測、反感,甚至恐懼,無人與他或敢與他進行面對面地交流。正如那位老婦人所說的:I don』t like it … He has changed himself into something awful, only by hiding his face.」(P30)(我不喜歡這塊頭紗……他把臉這么一遮,整個的人就成了一個可怕的怪物)。就連他的女友伊利莎白在無法勸說他摘下面紗後也只得棄他而去。難怪他感嘆到:「Oh! You know not how lonely I am, and how frightened, to be alone behind my black veil. Do not leave me in this miserable obscurity forever.」(p35; 啊,我一個人在黑紗後是多麼孤獨,多麼害怕!不要讓我永遠留在這悲慘的黑暗中呢!)。
牧師的孤獨顯然是與他所帶的黑紗是有聯系的。他為什麼總是要帶著它而忍受孤獨呢?小說的背景是清教的新英格蘭,這不能不使讀者聯想到作者的家庭背景及清教傳說對當時人們的影響。
霍桑於1804年7月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市,一個富有的清教世家。他的祖輩中第一位來到美國的叫做William Hathorne,1630年來到新英格蘭,後來捲入了對震顫派教徒(Shakers)的迫害。其後的家族成員包括John Hathorne,他是1692年薩拉姆審判女巫案的大法官,還有他的父親Daniel Hathorne, 是美國中受人尊重的私掠船船長。生長在新英格蘭,霍桑從小就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他一方面用清教的道德倫理去衡量事物,但另一方面又對清教持一種批判的態度。這一矛盾思想表現在其大量的作品中。清教思想中最突出的應是原罪觀。按照基督徒篤信的《聖經》所言,亞當與夏娃受毒蛇撒旦的引誘,違背上帝意願而偷吃了禁果,因而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上帝也因此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作為人類祖先的亞當和夏娃有罪,其後代也就生來有罪。清教徒對此深信不疑,無時不受原罪觀的困擾。 霍桑生活在清教思想盛行的年代,又生在虔誠清教徒世家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揭示人們隱秘的罪和人們的孤獨感成為作者很多小說的主題。正如作者自己所稱,《牧師的黑面紗》是一篇寓言(parable)。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作品的表面意義認識到作者的寓意。牧師帶著黑面紗,並始終不肯摘下,不禁使人產生疑問:牧師為什麼帶面紗呢?小說中似乎給出了一個暗示。牧師上午佈道結束後,下午又去參加一個少女的葬禮,作者這樣寫道:「A person who watched the interview between the dead and living, scrupled not to affirm, that, at the instant when the clergyman』s features mere disclosed, the corpse had slightly shuddered, rustling the shroud and muslin cap, the countenance retained the composure of death (p32;有人親眼觀察了這次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會面,毫不猶豫地說,在牧師露出面孔的一剎那,少女的屍體戰栗起來,屍衣和那縹緲的帽子也跟著抖動,雖然死者的面容仍保持著死亡的寧靜;p27)。」牧師對少女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嗎?有可能。眾人也這樣猜測:胡波牧師犯下了掩蓋不住而又只能隱約暗示的滔天大罪(p36)。但其他暗示又減弱了人們對牧師與少女之間有瓜葛的看法,例如在舉行葬禮的當天晚上,牧師又參加了一對新婚夫婦的婚禮。牧師一進門,人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可怕的黑面紗:「Such was its immediate effect on the guests that a cloud seemed to have rolled skily from beneath the black crape, and dimmed the light of the candles. The bridal pair stood up before the minister. But the bride』s cold fingers quivered in the tremulous hand of the bridegroom, and her deathlike paleness caused a whisper that the maiden who had been buried a few hours before was come from her grave to be married. (p33; 新婚夫婦站在牧師面前。但是新娘冰冷的手指在新郎發抖的手裡顫抖著,她像死一樣的蒼白引起人們的竊竊私語,說這是下午剛下葬的那個姑娘從墳墓出來進入洞房)。在這里我們感覺見到黑面紗的魔力,即使快樂的新人也不能擺脫它的影響。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見到過它的魔力,它使燭光失去光澤(p32); 使牧師女友顫抖(p33), 助長了牧師佈道的威力。因此我們又有理由猜想:牧師未必真的對死去的少女做過什麼壞事,作者描寫少女屍體的顫抖的細節只不過是表現黑面紗的魔力的手段,以增加小說的神秘色彩,從而表達更深刻的主題。霍桑一生對「原罪」主題深感興趣。其作品大多揭示清教社會中人們的原罪與隱藏原罪的心理。在另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夥子布朗》中,我們見到在森林裡秘密與魔鬼約會的人有平常威嚴無比的總督,德高望重的教長,虔誠的教長,貞潔的少女,上流社會的貴婦人,盪婦淫棍,巫婆巫師等。偷偷與魔鬼約會象徵了人們的隱蔽之罪。同樣,在《牧師的黑面紗》中,黑面紗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只不過在這里向人們展示這一罪過的不是一名普通人,而是受人尊敬的牧師,這無疑增加了作品的諷刺意味。黑面紗象徵了人們隱秘的惡,在胡波牧師看來,人皆有之。作者把少女的葬禮與另一對新人的婚禮放在一起,是突出了這一寓意。婚禮和葬禮是人生兩個重要的里程碑,黑面紗在那個場合下都顯示其威力,表達了作者「人人有罪,罪無處不在」的清教思想。正如牧師臨終前所說:「I look around me, and, lo! On every visage a Black Veil.」(p 38. 我看著我的周圍,啊!每一張臉上有一張黑面紗! 人們有罪,但卻藏於內心。正是由於清
醒地認識到人的隱秘之罪,牧師才處於極大的痛苦中。「我一個人在黑紗後面是多麼孤獨,多麼害怕!……和大多世人一樣,我的痛苦如此凄楚,需要用黑紗來打上記號(p30)。然而,牧師的勇氣是可嘉的。他有勇氣戴上黑紗,忍受孤獨。讓世人意識到自己各種各樣不可告人的罪惡。黑紗如一面鏡子,反射出人的隱蔽之罪,並告誡人們要記住自己的罪並向上帝、向世人公開自己的罪。霍桑生活在清教盛行的國度里,其家庭,社會和自身的因素決定了他不可能跨越自己的宗教情結。他即不相信「人具有神聖」的超經驗主義思想,也不相信空想社會主義通過改革改造社會的思想。更傾向於把現實中的許多問題歸結到「人的罪惡本性」之上 (李公昭p27).因此, 清教「原罪」成為作者探討,挖掘的主題。《牧師的黑面紗》以其獨特的藝術技巧,運用象徵的手段,向讀者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
② 霍桑的兩個著名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重講一遍的故事》。
納撒尼爾·霍桑。19世紀前半期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重講一遍的故事》等,長篇小說《紅字》、《帶七個尖頂的閣樓》、《福谷傳奇》、《玉石人像》等。
③ 在線100分跪求:霍桑的宗教觀對他作品的影響
《紅字》體現了霍桑的宗教觀,通過對其中各主人公在清教影響下,對待各種境遇不同態度的討論,我們也深深的感受到霍桑思想的彷徨和矛盾。一方面,他認為有罪是人類存在的根本屬性,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類似於紅字「A」的罪的符號,每個人也都需要靠上帝的信仰與相應的行為來獲得救贖。人人都有罪,人性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這是有著濃厚宗教意識的霍桑心中的一個結。在其短篇小說《年輕人古德曼·布朗》[3]中,布朗發現他周圍所有的人,無論是敬重的教長,還是他的親人,都秘密的赴魔鬼的約會。《胎記》[4]中的科學家愛爾默的美貌妻子喬治安娜臉上有一塊胎記象徵著「凡人的不完善」,他試圖去掉這塊胎記,結果隨著胎記的消失,喬治安娜的生命也不復存在了。無論是布朗,還是喬治安娜或是海斯特·白蘭,霍桑在他們身上隱約看到了人類天生的自我完善的願望,又總是讓他們在罪惡的神秘中去探求救贖之路。霍桑對清教善的一面持有肯定的態度,但更加極力反對的是清教極端,偏執和嚴酷的一面。《聖經》[6]宣揚只有上帝才有權利審判一個人的靈魂,而自認為代表上帝意志的清教主義者卻讓海斯特·白蘭在眾目睽睽下接受凌辱和懲罰,在霍桑看來是極不人道的。事實上清教會是打著上帝的名義干著違背上帝仁愛宗旨和人性天理的勾當。霍桑思索人本身應有的生命狀態,肯定了人在社會中應有合理慾望的追求,揭示了清教不合理的婚姻和倫理制度給人們造成的巨大傷害。連霍桑本人對自由和解放都有著強烈的要求,這也是由於霍桑家庭中陰郁、壓抑的氣氛有關。無論是有著聖母形象般的偉大女性——海斯特·白蘭,還是始終生活在痛苦籠罩下的丁梅斯代爾或者是惡毒但被視為清教教會朋友的齊靈沃斯和漂亮的小珠兒,在他們身上都會看到追求幸福影子。
霍桑在《紅字》中肯定了某些清教信條,但更多的抨擊了清教的殘酷的條例和律令。他認為上帝是博愛的,人人都有被救贖的可能,但更多的宣揚的是人性的張揚,贊美對幸福應有的強烈的追求。所以,就整篇作品而言,霍桑揭示清教倫理道德對人性的壓制還是佔主要方面的。從《紅字》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霍桑的宗教觀是復雜的,是矛盾的,這也使得《紅字》具有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④ 三百字哲理故事
關於缺陷的哲理故事——
每個人都有缺陷
美國作家霍桑寫過一部小說《胎記》。它講了一位科學家,娶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姑娘尼娜,可是他卻仍然感到不足,因為妻子美麗的下巴上有一抹淡紫色的胎記,這成了妻子惟一的缺陷。於是他下決心研製一種葯物,以去掉妻子臉上那塊胎記。最後他成功了,當他美麗的妻子喝下這葯時,隨著那抹淡紫色的消失,尼娜最後一絲氣息也消失在真空中。這位科學家終於使自己的妻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然而她也永遠不存在於世上。
世界上並不存在霍桑作品中那位科學家想像得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著本身的「胎記」,都有著它的缺點,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待。
⑤ 霍桑的作品有哪些反映了什麼
他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范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
霍桑的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歷史或現實生活,著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夥子布朗》、《長的黑紗》揭露人人皆有的隱秘的罪惡,表達了人性是惡的和人是孤獨的等觀點。另一些小說如《拉伯西尼醫生的女兒》,反映了他對科學和理性的懷疑,以及他反對過激和偏執的思想。《通天的鐵路》則指出技術的進步雖豐富了人的物質享受,卻敗壞了人的精神。有少數作品正面表達了霍桑的理想,如《石面人像》;另外有些故事記敘了新英格蘭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爭,但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
⑥ 怎樣說明霍桑是最好的象徵主義者
《胎記》和《羅傑·馬爾文的葬禮》等無不體現出霍桑嫻熟的象徵主義寫作。
納撒尼爾·霍桑,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作者之一,因其嫻熟運用象徵寓意於其作品而享有盛譽。至今為止,納撒尼爾·霍桑和他的作品一直是中外學者討論的對象。他在作品中創造性地使用了許多象徵手法來表現主題,盡管有關霍桑其人其書的評論和文章浩如煙海,然而評論界較多關注其代表作《紅字》。論及其同樣優秀的短篇小說及其共性的資料卻十分有限。然而在《紅字》問世之前,霍桑卻是以別具一格短篇小說震撼美國文壇的,也為其後期作品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鋪墊道路。 象徵主義於霍桑短篇小說之中,如同應用於在其短片小說中。
⑦ 霍桑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於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薩萊姆鎮,是當地移民望族的後代。霍桑的父親是一個船長,在他4歲時,父親因病逝世於海外,霍桑由母親撫養成人。霍桑的出生地薩萊姆鎮在美國歷史上曾以宗教迫害的「驅巫」案而聞名,這就是發生在17、18世紀之交的對上百名教會「異端」和無辜居民的迫害。霍桑自幼受了故鄉宋教氣氛的熏陶,當地流行的宗教迫害故事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當選總統的皮爾斯等。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他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范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
霍桑的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歷史或現實生活,著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夥子布朗》、《長的黑紗》揭露人人皆有的隱秘的罪惡,表達了人性是惡的和人是孤獨的等觀點。另一些小說如《拉伯西尼醫生的女兒》,反映了他對科學和理性的懷疑,以及他反對過激和偏執的思想。《通天的鐵路》則指出技術的進步雖豐富了人的物質享受,卻敗壞了人的精神。有少數作品正面表達了霍桑的理想,如《石面人像》;另外有些故事記敘了新英格蘭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爭,但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
1836年和1846年霍桑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結識了作家愛默生、梭羅等人。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很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作者細致地描寫了經過長期贖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婦海斯特·白蘭,長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責備而終於坦白承認了罪過的狄姆斯台爾牧師,以及滿懷復仇心理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白蘭的丈夫羅傑,層層深入地探究有關罪惡和人性的各種道德、哲理問題。小說以監獄和玫瑰花開場,以墓地結束,充滿豐富的象徵意義。
《紅字》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霍桑繼而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描寫品恩欽家族的祖先謀財害命而使後代遭到報應的故事,說明財富是禍患,「一代人的罪孽要殃及子孫」;這部小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血腥掠奪。另一部小說《福谷傳奇》(1852)以布魯克家場生活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改良嘗試的失望心情以及對狂熱的改革者的厭惡。皮爾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霍桑於1853年被任命為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1857年後,霍桑僑居義大利,創作了另一部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1860)。1860年霍桑返回美國,在康科德定居,堅持寫作。1864年,霍桑的健康惡化,在赴海外療養時,逝世於旅途的航船之中。
霍桑是一個思想上充滿矛盾的作家,新英格蘭的清教主義傳統對他影響很深。一方面他反抗這個傳統,抨擊宗教狂熱和狹隘、虛偽的宗教信條;另一方面他又受這個傳統的束縛,以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來認識整個世界。作家赫·梅爾維爾曾指出,他的作品中滲透著「加爾文教派的『人性本質』和『原罪』的觀念」。霍桑思想保守,對生產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抱有抵觸情緒,對社會改革持懷疑態度,對當時蓬勃開展的廢奴運動不很理解。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流露。
霍桑的小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馳騁的想像,神奇的象徵,構成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霍桑還善於刻畫和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揭示主要人物的病態心理或被抑制的思想感情。因此,霍桑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小說和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
⑧ 霍桑的小說胎記主要講了些什麼
美國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說《胎記》中的主人公艾爾默是一名科學家,為了實現自己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的夢想,不惜以妻子的生命為代價,藉助科學實驗對妻子臉上的胎記——大自然的象 征進行清除。
⑨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第二部分「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怎樣寫短篇小說》的第三部分「超越基礎」分兩章:大師賞析,沖破發表的障礙。前者以書中上文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美國短篇小說大師霍桑的小說《胎記》的各種組成要素。而後者為如何使作品得以發表問世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如研究雜志、與編輯取得聯系等。
在閱讀《怎樣寫短篇小說》時,讀者要抓住理論闡述部分的要點,並把理論闡述與小說範例緊密結合,注意避免只記憶理論闡述的條條框框。同時,短篇小說的範例中的大多數語言較難,需要參照注釋仔細閱讀,體味作家的創作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