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在流放地
❶ 契訶夫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
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契訶夫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第六病室》《農民》《出診》《英國女子》等。
拓展資料
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職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創作後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戲劇《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❷ 契訶夫短篇小說中在流放地的讀後感
一個人先說:「這棵樹真不錯,可惜沒有果子!」另一個人說:「對啊,不結果子的樹,不是好樹。真是的,不結果子,讓人快渴死了!」這時,大樹說話啦:「愚蠢的人類啊,我讓你們乘涼,恢復了體力,這時,你們卻又怪起我來了。」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知恩圖報,不能不知好歹,受了別人的幫助還要貶低別人!
❸ 在流放地閱讀理解
在流放地① 契訶夫
外號叫「明白人」的謝苗,同一個誰也不知名字的年輕韃靼②人,坐在岸邊的篝火旁。謝苗是個六十歲上下的老頭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寬,看上去還挺硬朗,這時已醉醺醺的了。
韃靼人生了病,很難受,他裹緊破衣衫,正在講他的家鄉辛比爾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當然,這兒不是天堂。」謝苗說。
「不好,不好!」韃靼人說著,擔驚受怕地朝四下里張望。韃靼人抬頭看一下天。滿天星星,跟他家鄉一樣多,周圍也是一片黑暗,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在家鄉,完全不是這樣的星星,這樣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連連說道。
「你會習慣的!」謝苗說,笑了起來,「現在你還年輕,傻,嘴上的奶味還沒干,憑那股傻勁你會覺得,這世上沒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總有一天你會說:『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你瞧瞧我,再過一個星期,等水退下去,我們要在這里安置改森渡船,在這兩岸間擺過去渡過來。就這樣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謝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著說:「我呀,伙計,可不是普通的莊稼漢,也不是出身卑賤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兒子。想當年我自由自在,進進出出穿著禮服。可現在,我把自己磨煉到了這種地步:我能赤條條躺在地上睡覺,靠吃草過日子。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當年,我從俄羅斯發配到這里,從頭一天起我核配畝就咬牙頂住:我什麼也不要!」
韃靼人渾身發抖,費勁地搜羅著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語詞彙,結結巴巴地說:「上帝保佑,千萬別在外鄉得病,死掉,埋進這片寒冷的鐵銹般的土地里。」
「你會習慣的!」謝苗說完就走啦。
韃靼人帶著憎恨對謝苗說:「上帝創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興,要人傷心,要人憂愁,可是你,什麼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頭、泥土!」
韃靼人獨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側身躺下,望著篝火,開始思念起家鄉和妻子來。紅土高坡,駁船,河流,不懷好意的異鄉人,飢餓,寒冷,疾病——所有這一切或許實際上並不存在;或許這一切僅僅是夢中所見。
天亮了。正下著雪。
「喂!」對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過來!」
「行了,急什麼!」謝苗說。那種口氣彷彿他深信不疑:這世上的事都用不著去著急,因為照他看來,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個瘦高個子的老頭。他們把馬車拖上駁船,又往回劃去。謝苗叫他瓦西里·謝爾蓋伊奇的那個人,在大家劃船的時候,一直站著不動,咬緊厚嘴唇,眼睛望著一處地方發愣,馬車夫請求他允許在他面前抽煙,他什麼也沒有回答,好像沒聽見似的。謝苗用肚子壓著船舵,瞧著他挖苦說:「即使在西伯利亞,人們也照樣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來。韃靼人厭惡地皺起了眉頭,一揮手,裹緊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幾個船工和謝苗拖著沉重的腳步走進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個船工聲音嘶啞地說。他在潮濕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個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門被風吹開了,雪飄進屋裡。誰也不想爬起來去關門:他們怕冷,懶得去關門。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謝苗迷迷糊糊地說,「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
「你呀,當然,服了一輩子苦役,連鬼都抓不住你。」外面傳來狗吠似的嗚嗚聲。
「這是什麼聲音?誰在那兒?」
「是韃靼人在哭。」
「瞧他這……怪人!」
「他會習——習慣的!」謝苗說完,立即睡賣梁著了。其餘的人也很快進入夢鄉。
那門就這樣一直沒關!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選自《契訶夫小說選》,有刪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訶夫拋棄了托爾斯泰的「勿抗惡」的哲學,他理性地認識到,托爾斯泰的哲學只是空想而不能實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學,但對於現實卻不適用。契訶夫反托爾斯泰哲學而寫了小說《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韃靼:俄國境內少數民族。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小說中的謝苗與年輕韃靼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這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後者。
B.流放地滿天星星,周圍也是一片黑暗,這與年輕韃靼人的家鄉一樣,可他總覺得缺少了什麼,關鍵在於他不適應新環境。
C.謝苗知道要適應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對年輕韃靼人好言相勸,年輕韃靼人雖然憎恨他,但對他的幫助還是非常感謝。
D.小說敘寫以謝苗與年輕韃靼人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艱辛、凄苦的狀態,表達了要奮起反抗的主題。
E.小說在刻畫謝苗這個人物形象時採取了多種方法,如肖像、動作、神態等描寫,給謝苗起外號「明白人」有譏諷之意。
8、小說中的謝苗有哪些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4分)
9、小說結尾寫「那門就這樣一直沒關」,請結合全文,探析作者這樣結尾的意圖。(6分)
參考答案:
7. D,E(A應是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後者。B「關鍵在於他不適應新環境」不準確,應是源自於他遠離家人的痛苦。C 「非常感謝」錯誤,文中有「糙靶人渾身發抖」「帶著憎恨對謝苗說」等信息)
8.①逆來順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兒子,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後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對此採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②愚昧麻木。他說自己能赤條條躺在地上睡覺,靠吃草過日子,並表示自己什麼都不要;他總是勸年輕韃靼人要適應非人生活的環境。(每點2分)
9.①簡潔扼要,卻又意味深長,突出了流放地人們的悲劇命運;給讀者留下了十分)『一闊的想像空間,啟人深思。
②一語雙關,既指未關門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們行動的積極思想。③一直沒有關門使得糙靶人半夜的哭聲穿門而人,透露出要求改變現實的呼聲,深化了主題。④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狀態,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情感。(答出三點即可,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給分)
❹ 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
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希望您喜歡!
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
1、《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選收了俄國著名作家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說《聖誕樹和婚禮》、《小英雄》、《溫順的女性》和《別人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等9篇,基本包括了作家中短篇小說創作的精華,較有代表性地體現了作家作為心理描寫大師和反理性主義哲學家的特點。盡管作家善於描寫人心理的極端狀況,憂慮理性主義泛濫的極端後果,但作家還是對社會抱有真誠而美好的希望,期望知識分子和人民互敬互愛、互相學習,消除那些不利於社會發展的精神因素,讓俄羅斯民族泰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復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2、《變形記》
《變形記》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說,其中《變形記》、《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門前》、《鄉村教師》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們均採用象徵、隱喻、誇張等手法,情節生動,故事怪誕離奇,無確定的時間和地點,無前因後果,給人以夢幻、神秘、奇特的感覺。作品的主人公幾乎都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境地,他們在離奇古怪的世界中部有自己的目標,但往往又以失敗而告終。是目前我國最全的“ 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集”!
在《變形記》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快快收入在冊吧!
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高爾基曾由衷地贊賞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其發表伊始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文學批評層出不窮!
作為以描摹人物情感著稱的文學巨匠,茨威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極為深刻細致,他善於從心理角度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尤其擅長刻畫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象。本書精選了茨威格的7篇小說,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不見的珍藏》《一個不能忘記的人》等,皆是其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創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說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女子在彌留之際,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寫下了一封凄婉的長信,向作家R訴說了她潛隱了一生的激情愛戀和情感痛苦。由於父親早逝,女孩與母親過著深居簡出,小市民的窮酸生活。隨著時光的沉逝,女孩開始厭棄她與母親的現實生存狀態。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4、《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集》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巔峰之作,了解法國歷史和社會的窗口。莫言、余華、海明威、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盛贊!莫泊桑編著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集》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收入了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多篇,其中包括《項鏈》、《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等經典名篇。這些小說已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讀者,有的還被改編成戲劇、電影、電視劇和卡通片等。 作者居伊·德·莫泊桑,19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人稱“短篇小說之王”!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莫泊桑在文學史上的首要貢獻,在於把短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逼真自然,是他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他藝術的重要標志。莫泊桑去世時,愛彌爾·左拉致悼詞,並預言莫泊桑的作品將永垂不朽,將是“未來的學生們作為無懈可擊的完美典範口口相傳”的作品!
5、《愛倫·坡暗黑故事全集》
《愛倫·坡暗黑故事全集》由愛倫·坡所著,本書收錄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愛倫·坡的小說五十餘篇,完整呈現了愛倫·坡筆下神秘暗黑世界,會讓喜愛推理小說的讀者愛不釋手。愛倫·坡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無法忽略的名字,他是天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文學史上一個無法忽略的名字,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鼻祖!
作者埃德加·愛倫·坡,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的重要成員。在世時長期擔任報刊編輯工作。其作品形式精緻、語言優美、內容多樣,在任何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他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說聞名於世,他是美國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驅者之一,又被尊為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進而也被譽為後世科幻小說的始祖。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依賴寫作謀生的知名美國作家,從而導致貧困潦倒。
6、《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
歐美文學界的幽默泰斗,被福克納稱為“美國文學之父”,被豪威爾斯譽為“美國文學的林肯”,被奧巴馬稱為美國最偉大的諷刺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作者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林肯”!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一起到書中看看吧!
7、《契訶夫短篇小說集》
只需一個詞,就能創造一個形象,只需一句話,就可以創造一個短篇故事,而且是絕妙的短篇故事,筆下有如此功力的作家唯有契訶夫!契訶夫善用喜劇性的筆法表達善意的嘲諷,托爾斯泰喻之為“印象派畫家”!通過這部《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中的《套中人》《小官員之死》《胖子和瘦子》《苦惱》《萬卡》《草原》等作品,不僅能看到凡俗生活隱藏下的悲劇,也能看到含淚的微笑之後的亮光;不僅能看到極具質感的小情節和情節之下的生活真相,也能看到隱藏於真相之下的雄闊的歷史軌跡和現實走向。
該書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8、《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集》
他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他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曼哈頓桂冠作家”!他描寫的美國社會和紐約百姓的生活,堪稱“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他就是歐亨利!
作者歐·亨利,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集》共收集了《心與手》《女巫的麵包》《麥琪的禮物》《二十年後》《財神與愛神》《紅酋長的贖金》《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43篇最具代表性的歐亨利短篇小說。歐.亨利用獨特的幽默筆調,反映出鍍金時代各個方面遭到扭曲的生活,他呼喚真誠的感情,要求恢復正常的人性。
9、《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濃縮福克納短篇創作精華,李文俊、陶潔領銜翻譯!《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1930年4月發表在《論壇》雜志,引起極大反響。同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其演說中提到了福克納,稱他“把南方從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淚中解放了出來”。
作者威廉福克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學院對他的評價是:“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文章所描述的大概是美國南北戰爭以後的一個南方小鎮——傑弗生鎮上格里爾森家族的命運。作為家族族長的愛米麗的父親父權傾向嚴重維護所謂的等級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愛米麗求愛的男子,剝奪她幸福的權利。父親去世後,愛米麗愛上了來小鎮修建鐵路的工頭北方人赫默。但愛米麗仍然沒有擺脫家族尊嚴的束縛與父親對她的影響辦法。當她發現赫默無意與她成家時,便用砒霜毒死了他。從此,愛米麗在破舊封閉的宅院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並與死屍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鎮居民在艾米麗的葬禮上才發現了這個秘密。
10、《老婦與貓》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作品!在萊辛那裡,女人永遠是“另外那個女人”,而貓則是“特別的貓”。與《金色筆記》那樣的長篇巨制相比,《老婦與貓》這本書里的中短篇小說顯得更輕盈,更有靈性,更展現出萊辛所獨有的魔力:既超然物外地冷酷,但又常常在剎那間,給你意外的溫暖一擊。作者多麗絲·萊辛,1919年生於伊朗,父母均為英國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筆名簡·薩默斯,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作品風格多變,在歐洲各國獲得多種文學獎項,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代表作有《青草低吟》、《金色筆記》、《第五個孩子》、《特別的貓》,以及“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等。
❺ 契科夫作品
契訶夫的戲劇主要作品有:
《伊凡諾夫》(1887)、
戲劇《海鷗》(1896)、
《萬尼亞舅舅》(1896)、
《三姊妹》(1901)、
《櫻桃園》(1903),
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柳樹》
《代表》
《胖子和瘦子》
《渴睡》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壞孩子》
(《小職員之死》《變色龍》(被選入滬版語文書八年級上冊及人教版語文書九年級下冊)
《我的「她」》
《拔蘿卜》(仿童話)
《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被選入六年級語文課本下冊)》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帶閣樓的房子》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醋栗》
《姚內奇》
《窩囊》
《渴睡》
《草原》
《沒意思的故事》
《柔弱的人》
《敵人》
所有的作品都深深的打動人心!永遠不會忘懷。。人去了,但作品依舊長青!
❻ 契柯夫的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作品有《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草原》、《凡卡》等。
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qì)訶(hē)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人物成就: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他的短篇小說《凡卡》被選入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創作特點: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藝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社會評價:
契訶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他的優秀劇本和短篇小說沒有復雜的情節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講述一些貌似平凡瑣碎的故事,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極濃的藝術氛圍。他採取簡潔的寫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托馬斯·曼說道:「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整個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利、最優秀的一類。」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道:「我願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的確,契訶夫的作品有著「文短氣長」的簡潔,這主要得力於他在揭示人物性格時一針見血的形象化點染及開門見山的創作筆法。其許多作品都被視為經典廣為傳閱。他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佔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❼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套中人》
《變色龍》
《胖子和瘦子》
《小職員之死》
《苦惱》
《第六病室》
《帶閣樓的房子》《撥蘿卜》《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醋栗》 《窩囊> 契訶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在表現同一個主題:奴性和奴性產生的歷史根源和心理。契訶夫也許是俄羅斯第一位作家,認識到金錢、官職、權威和權力不過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懼。"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契訶夫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
與前人相比,契訶夫不僅在表現內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所言,他「創造了全新的書寫形式」。這首先體現在他改變了文學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說以表現各種各樣的人物為主,但是他卻放棄了傳統的、細膩的肖像描寫,在他那裡最詳細的肖像描寫也沒有超過十幾行的,因此他的作品總的風格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代替肖像描寫的是比喻,是對服飾的典型細節的表現,如「套中人」別里科夫:在這里作家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傘、眼鏡、帽子、各種小套子和房間的擺設,卻惟獨沒有面部描寫。
,契訶夫的創作雖然是以俄國生活為背景,以誇張和諷刺的筆觸表現的是俄國人的劣根性,但細細讀來,他的作品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他鼓勵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尊嚴,要消滅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靈的純潔。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契訶夫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他創作的價值在於,他的創作不僅讓任何一個俄國人明白,感到貼切,而且讓每一個人明白並且感到貼切。這是主要的。」而這也就是契訶夫創作的真正意義和永恆價值。
❽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的主要作品是哪4樣
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職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晌蘆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宴桐帶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創作後期輪旁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柳樹》 《代表》 《胖子和瘦子》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壞孩子》 《變色龍》 《我的「她」》
《撥蘿卜》(仿童話) 《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帶閣樓的房子》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醋栗》 《姚內奇》 《窩囊》
❾ 在流放地的作品鑒賞
《在流放地》主題思想:國家異化促使國家機器成為專制暴力統治的恐怖血腥工具。
《在流放地》的行刑機器給讀者強烈的畫面效果感,使讀者「感受到」行刑機器執行的恐怖、血腥。行刑軍官以一種非理性的迷狂參與製造了一部其構造復雜精妙的處決人機器,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最後那個製造了機器的行刑軍官最後竟自己躺在處決機器上並軋死了自己。機器行刑機器的荒誕,判決的荒謬,犯人面臨被殺的漠然表情以及觀看軍官對自己的行刑的津津有味等等,都揭示了現代機器文明和現代統治制度給人帶來的異化。入木三分地表達了資本主義社會里法的階級性本質,小人物只是無辜又無可奈何的犧牲者。
國家機器隱喻著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官僚體制下的權力機構等。國家機器嚴密而龐雜,人們對於其組織結構、行為程序、罪行和判決全然不了解也永遠不會了解,統治者需要的只是大眾的遵守和順從。可以說專制與暴力是國家機器的特徵。
行刑機器不僅僅是一個施暴工具,已變身為國家機器,代表著粗暴專制,也是社會身份載體的象徵,因此軍官愛這台機器已經勝過愛他自己,為了這一機器他願意放棄一切。受刑的犯人和士兵甚而也津津有味地觀看軍官 「懲罰機器」一道毀滅。
作為「局外人」的旅行家一開始似乎對整件事情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他漠然地聆聽著軍官細致熱情的介紹,但慢慢地也表現出難以掩飾的興趣和好鄭大奇心。雖然他個人也認為「這程序的不公正和行刑方式的慘無人道是無可懷疑的」。
在一個荒涼、貧瘠的流放地充斥著恐怖的殘酷暴力,可是對於一直生活在「流放地」的居住民來說,無論是軍官還是犯人、士兵,他們卻幾乎沒有任何「殘酷」的或「受難性」的感受,甚至好像感受到的快感不是作為人生存的快樂,而是把自己和機器合為一體,作為機器的一個組件感受著機器暴力絞殺的快樂似的,認可機器、接受行刑機器,已經習慣地覺得,所有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這表明無論是參與者還是受害者在主觀上都認可了這種殘酷的暴力,人們面對命運的一種無奈、無反抗的悲哀。
老司令官雖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卻在軍官身上得以存續。面對信仰在流放地日益式微的現狀,軍官堅守職責、嚴格執法,近乎瘋狂地維護老司令官的權威。流放地需要軍官這樣的替罪羊和祭祀品,需要通過軍官的死來滌除人們的罪惡,提升信仰的力量,以實現生命的一個新輪回。所以,軍官越是虔誠,越是執著,就越是把自己放在流放地的公共祭壇上面;他越是慷慨激昂,越是努力挽迴流放地的信仰,就越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拯救者——一個任何沒落社會都不可或缺的英雄,一個在任何族群中都出類拔萃的、能夠承擔責任的首領。而在這一點上,新司令官完全不夠格,他只有退居幕後,成為一個形同虛設的頭領。
在一定意義上,卡夫卡的「轎拆流放地」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在這里,「上帝死了」,信仰丟了。這里有的只是冰冷的機器、虛偽的法律。這里只有一個無意識的集體、一個超現實的旅行者。這里一片黑暗,這里需要光明。 敘事方法
《在流放地》具有十分突出的儀式化特徵,就是說,卡夫卡醉心於將小說敘事儀式化。在故事背景、人物,尤其是細節描寫上,《在流放地》給人以庄嚴神聖的儀式感,並由此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在情節處理和節奏把握上,卡夫卡將每個事件細致化、程式化、神聖化,由軍官主導的行刑過程猶如一種獻祭儀式,對旅行者的鄭重接待、對殺人機器的詳盡介紹、對士兵的刑罰,以及軍官對處決犯人的過程的演示和他的主動獻祭,流放地包括家屬在內的群眾對行刑儀式的觀禮,這一切都給人以程式化與儀式化的感受,彷彿進入聖地一般,屏住呼吸,正襟危坐,接受洗禮。
從人類學角度看,正是繁復細致的細節描寫為儀式展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過程,讓人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體驗儀式所帶來的莊重感。在《在流放地》中,包含了儀式表演所需的一切細節,以及儀式過程必須的細致性。比如,軍官向旅行者說明士閉叢棗兵受罰的罪名和原因,刑罰裝置——殺人機器的來歷、設計、工作原理,處決犯人的流程,軍官為旅行者親自演示,耙子在犯人身上刻下罪名,以及流放地的各種設施和場景等。通過鮮明、有力的細節,卡夫卡把流放地行刑儀式所必需的全部要素鋪陳開來,使得審判與懲罰的神聖儀式建立在真實可感的物質基礎之上。
軍官為旅行者詳細說明流放地的法律,對士兵的定罪,新任司令官的所謂人道主義與流刑營現行法律的沖突,犯人在行刑過程中的進食,軍官一邊仔細講解,一邊不動聲色地觀察旅行者的態度。當他發現後者對行刑過程不感興趣,有些心不在焉,他甚至表現出惱怒和煩躁的情緒。在軍官看來,對任何一名犯人執行刑罰,這在流放地都是頭等大事,是十分神聖和不容輕慢的,必須一絲不苟地進行。作為一個儀式,從內容到形式,它都必須具有神聖性,參與者(包括旅行者)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個儀式,軍官之所以惱恨旅行者就是因為他沒有這樣做,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虔誠。
因此,從儀式要素與儀禮程序看,軍官的所作所為都帶有展演性質,他的一舉一動都為旅行者作出了示範。軍官精心保管機器圖紙,認真維護殺人機器,每次執行刑罰前,他都要洗凈雙手,完全符合聖經對祭禮儀式的要求。
軍官檢查機器之後第一次洗手,並用毛巾拭乾。第二次是在觸摸繪圖師之前,當他決定處決自己時,桶里的水被先前的士兵弄臟了,軍官「因為此時不能在桶里洗手而感到難過,便想出個解決的辦法,乾脆把手插到沙土裡去——這個替代的辦法雖有不足之處,但他只好將就了」。可以說,軍官把儀式的准備、儀式的進行,從審判、定罪到行刑、宣教等每個程式,統統為旅行者展示了一遍,讓旅行者欲罷不能。這樣下來,旅行者的態度就不得不改變,盡管他始終保持著與儀式的距離,但他由一開始走馬觀花式的訪問者逐步變成一個設身處地的參與者,向軍官詢問審判和刑罰的程序,與軍官一起討論儀式細節,就連對待處決方式的態度也由堅持異議到放棄爭論,這一切都明顯帶有儀式性選擇傾向。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旅行者並非是一個訪問者,他到流放地來,就是為了參加一個重要的儀式,甚至包括他的旅行本身也是一個儀式。
「對於英雄來說,至少『替罪羊』的儀式使得小說的敘事因此獲得了一種更可豐富的『生命價值』和英雄敘事」。軍官以替罪羊之身,主動承擔流放地所有人的「不敬」之罪,儼然就是這里的國王,而新司令官的「隱身」和「幕後」的形象定位,恰好對軍官的國王身份起到了烘托作用。
象徵意象
行刑機器:是法的象徵,軍官就是它所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法律體制和技術制度的犧牲品。「這台機器並非完全技術意義上的機器,具體些說,它是一種刑具,而在深層意義上,它是與社會、文化、歷史、宗教、傳統,或者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的運轉機制的象徵。」
行刑機器:行刑機器是一件罕見的刑具。行刑機器這台裝置是已故前司令官設計製造的,由三個部分組成,底下的部分叫做「床」,最高部分叫「繪制儀」,中間能上下移動的懸著的部分叫做「耙子」。每個觸犯刑法的人都將被一絲不掛地躺在床上,手腳綁住,腹部朝下,嘴裡塞進一塊毛氈子。行刑一旦開始,床就配合著耙子不停顫動,按照「繪制儀」設計好的圖案,耙齒上的尖針就一筆一劃地把犯人所觸犯的誡條寫在犯人身上。血留下來,映紅「床」上的棉花,沖進水溝里。整個行刑過程將持續12個小時,前6個小時是文字「書寫」,犯人熬著疼痛;後6個小時讓犯人憑自己的傷口來辨認文字直至刺死。小說細節真實、如圖像似地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血腥的殘酷的施暴場景,令人不寒而慄。
行刑機器還是宗教律法的象徵,因為在它面前,犯人的罪行是無需抗辯的,軍官說:「我裁決時所依據的原則是:罪責總是用不著懷疑的。」只有原罪才是不容懷疑的,也只有懷著虔誠的宗教感情,才會像軍官那樣一絲不苟地執行刑罰,技術制度與宗教律法就這樣在軍官身上得到完美的結合。「在卡夫卡看來,宗教就像那架行刑機器一樣,當你相信它時它便運轉正常,符合常理;當你不再相信它時它就脫離常軌,變得不可思議、無從把握了」。神秘的宗教律令以機器的世俗性顯現在世界面前,機器又因宗教超凡脫俗的氣質而獲得了神聖性。
流放地:流放地是人類命運和原罪的隱喻。
❿ 契訶夫的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的戲劇主要作品有:
《伊凡諾夫》(1887)、
戲劇《海鷗》(1896)、
《萬尼亞舅舅》(1896)、
《三姊妹》(1901)、
《櫻桃園》(1903),
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柳樹》
《代表》
《胖子和瘦子》
《渴睡》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壞孩子》
(《小職員之死》《變色龍》(被選入滬版語文書八年級上冊及人教版語文書九年級下冊)
《我的「她」》
《拔蘿卜》(仿童話)
《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被選入六年級語文課本下冊)》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帶閣樓的房子》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醋栗》
《姚內奇》
《窩囊》
《渴睡》
《草原》
《沒意思的故事》
《柔弱的人》
《敵人》
所有的作品都深深的打動人心!永遠不會忘懷。。人去了,但作品依舊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