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佳短篇小說
❶ 優秀短篇小說推薦
1.《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其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如果說《十一種孤獨》是屬於美國人的孤獨,那麼,《都柏林人》則是屬於愛爾蘭人的孤獨。
❷ 2022-04-2 一讀:2021年度好小說
2021年12月25日,中國小說學會發市「2021年度好小說」榜單。陳彥《喜劇》等5部長篇小說,艾偉《過往》等10部中篇小說,鐵凝《信使》等10篇短篇小說,驍騎校《長樂里:盛世如我願》等10部網路小說,石鍾山《販夢者》、津子圍《鵲起》莫小談《蟬鳴》、徐東《不開心先生》、房永明《雪衣畫眉》、於德北《風景》、顧盛紅《京磚》、王培靜《最美女兵》、陳毓《唱支山歌給你聽》、申平《靈蛇》等10篇小小說(微型小說)入選。
長篇小說
1. 陳 彥:《喜劇》,作家出版社2021年3月
2. 東 西:《回響》,《人民文學》2021年第3期
3. 羅偉章:《誰在敲門》,廣西師大出版社2021年4月
4. 魯 敏:《金色河流》,《收獲》長篇小說2021秋卷
5. 阿 瑩:《長安》,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
中篇小說
1. 艾 偉:《過往》,《鍾山》2021年第1期
2. 房 偉:《老陶然》,《北京文學》2021年第2期
3. 孫 頻:《諸神的北方》,《鍾山》2021年第3期
4. 杜 斌:《馬兒啊,你慢些走》,《黃河》2021年第4期
5. 胡學文:《跳鯉》,《花城》2021年第4期
6. 葛 亮:《瓦貓》,《當代》2021年第1期
7. 王威廉:《你的目光》,《十月》2021年第6期
8. 陳 倉:《桃花鋪》,《清明》2021年第1期
9. 李 浩:《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館」》,《清明》2021年第5期
10. 潘 靈:《太平有象》,《民族文學》2021年第11期
短篇小說
1. 鐵 凝:《信使》,《北京文學》2021年第6期
2. 南 翔:《伯爵貓》,《芙蓉》2021年2期
3. 潘向黎:《荷花姜》,《人民文學》2021年第5期
4. 徐則臣:《船越走越慢》,《收獲》2021年第3期
5. 三 三:《晚春》,《人民文學》2021年第7期
6. 弋 舟:《化學》,《花城》2021年第4期
7. 蔡 東:《日光照亮北斗》,《江南》2021年5期
8. 朱山坡:《薩赫勒荒原》,《人民文學》2021年第3期
9. 曉 蘇:《老婆上樹》,《作家》2021年第8期
10. 劉建東:《無法完成的畫像》,《十月》2021年第6期
網路小說
1. 驍騎校:《長樂里:盛世如我願》,番茄小說,2021年4月28日完結
2. 何常在:《三萬里河東入海》,知乎,2021年11月完結
3. 蔣勝男:《天聖令》,起點中文網,2021年3月22日完結
4. 偽 戒:《第九特區》,中文在線,2021年 10 月18日完結
5. 志鳥村:《大醫凌然》,起點中文網,2021年8月30日完結
6. 言歸正傳:《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起點中文網,2021年2月16日完結
7. 意千重:《澹春山》,雲起書院,2021年7月1日完結
8. 風御九秋:《歸一》,中文在線,2021年1月1日完結
9. 蔣牧童:《不許暗戀我》,晉江文學城,2021年10月17日完結
10. 瘋丟子:《再少年》,火星小說,2021年9月22日完結
小小說•微型小說
1. 石鍾山:《販夢者》,《今晚報》2021年9月7日
2. 津子圍:《鵲起》,《遼寧日報》2021年7月21日
3. 莫小談:《蟬鳴》,《百花園》2021年第6期
4. 徐 東:《不開心先生》,《海燕》2021年第5期
5. 房永明:《雪衣畫眉》,《山東文學》2021年第7期
6. 於德北:《風景》,《微型小說選刊》2021年第1期
7. 顧盛紅:《京磚》,《羊城晚報》2021年3月3日
8. 王培靜:《最美女兵》,《山東教育報》2021年2月1日
9. 陳 毓:《唱支山歌給你聽》,《天池小小說》2021年第13期
10. 申 平:《靈蛇》,《北京文學》2021年第1期
販夢者
文_石鍾山
林又在講自己的夢,說的是,一位盲人演唱師傅帶著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說書唱戲。一日,徒弟問師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師傅應:等拉斷第一百根琴弦時,眼睛就會看到光明。小徒弟有了希望,隨師傅奔走於一處又一處的演出場所,風里雨里,弦聲伴隨著他。後來師傅離開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徒弟,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標,他帶著徒弟一如師傅帶著他在執念中拉琴。每拉斷一根琴弦,便藏在一個樹洞里,一根根被拉斷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裡,終於迎來了第一百根琴弦,想像著這根弦一斷,自己就可以見到光明了,他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終於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斷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並沒有如約而至。他病倒了,因為心裡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無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過了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師傅的用意。他又一次帶著徒弟走街串巷時,徒弟問他:師傅,我的眼睛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學著師傅的口氣說:當你拉斷一百二十根琴弦時,自然會看到光明。徒弟咧開嘴,笑著,心裡已經亮了。他看不見徒弟,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這樣的,亦如當年自己的樣子。
林講完這個故事時,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著,彷彿自己做了一場夢,醒來盯著上方模糊的天棚,久久地思考著什麼,卻想不到盡頭。越想不透就越想。不久,宿舍的人便陷入夢鄉,各自尋找自己的夢境去了。
他把自己的故事講完了,卻並沒有睡著。他還要想下一個故事,供明晚睡前給大家說。此刻,他們已經是大四學生了,他講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他剛講完故事中那個徒弟一樣,一根又一根琴弦拉斷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貧困學生,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父母跑運輸,車出了事故,再也沒有回來,是爺爺靠拾垃圾把他養大,又供他上大學。為了減輕爺爺的壓力,他申請了助學貸款。為了還貸款,他一有時間就出去打工還貸。
四年前剛入學時,住在下鋪的趙姓同學一日晚上睡不著,動員大家講故事,並許諾說:誰的故事講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來。趙同學家境殷實,父親是開公司的,吃的用的,自然是全宿舍最好的。於是大家為了第二天的三頓飯,都在搜腸刮肚地拼湊著故事,似乎這些故事總不能讓趙同學滿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開始講,他講完後,趙同學很快進入夢鄉,其他同學有的在他的故事還沒講完時,便酣然入夢了。趙同學從不食言,第二日的三餐果然全包了下來,自己吃什麼就讓林吃什麼。有肉有菜,有時還有水果或者酸奶什麼的。
他節省了一日三餐的錢,生活自然輕鬆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變才好,不然覺得對不起趙同學的一日三餐。每天在同學入睡時,他自己卻不能入睡,想著明晚的故事。
一日趙同學認真地凝視著他問:你怎麼會有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還是答:我講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夢。趙同學啞然,同學們亦啞然。在同學眼裡,他便神秘起來,他每日的夢有頭有尾,還絲絲入扣,引人入勝,這是什麼人才能做的夢呀。他們的夢往往有頭無尾,早晨睜開眼睛,夢境早忘光了。他在眾同學神秘又羨慕的目光中度過了四年。在這四年中,一個宿舍其他五個人,都享受了他的「夢」,也有許多同學輪流請他吃一日三餐;趙同學並不爭搶,沒有別的同學主動請林時,他才會出現。
一晃四年大學生活結束了,林和趙被雙雙保研,又去讀研究生。他倆依然是一間宿舍,沒了上下鋪,兩人並排躺在各自床上。熄燈後,趙同學依然要聽林的故事,直到林聽見趙同學的呼吸均勻起來,進入夢鄉,他的故事才會戛然而止。
在這期間,林也曾拒絕趙同學的一日三餐,但總會被趙同學駁回,趙同學感激地沖他說: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沒有你的故事,我會睡不著覺的。於是他的故事照講,趙同學有滋有味地聽。
終於他們研究生也畢業了,趙同學留校做學術研究,他在家鄉的省城聯繫到一家單位。分手時,趙同學擁抱了他,拍著他的後背說:謝謝你每天給我講的故事。他想到這些年,趙同學每日請他的三餐也不禁眼睛濕潤,感動地說:我吃了你這些年的飯,感謝的應該是我。兩個同窗好友在用力擁抱中分別。
他和趙同學分別卻沒斷聯系,偶有電話往來,聊工作,說生活。趙同學每次在電話里都說:我懷念你的那些故事。有機會見面,還想聽你的故事。他就在電話里笑一笑,並不說什麼。
又是個幾年後,他突然接到趙同學的電話,說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兩人約好相見。
地點是他定的,還沒到約定時間,他就站在飯店門口張望了。飯店是五星級的,趙同學見到他吃了一驚,望著他身後的飯店責備道:怎麼定在這了?咱們是老同學,就是敘敘舊,何必這么破費。他不說什麼,引領著老同學往裡走。
偌大的包間就他們倆,菜品在任何人眼裡都稱得上奢侈,酒也是頂級的。趙同學掃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請。他不說什麼,只是笑一笑。兩人坐下。他端起酒杯道:老同學,這些年我一直想找機會答謝你,是你讓我大學生活有飯吃。說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趙同學凝視著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聽你的故事也能睡著,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頓飯能換來的。
那天兩個老同學都喝多了,又一次擁抱在一起。一晚上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謝謝老同學,我永遠記著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謝你讓我講故事。趙同學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說:你為什麼把研究所的工作辭了,現在靠什麼生活?他聽了又淡然一笑:我現在是個販夢者。趙同學似乎不解,怔怔地望他。他忙解釋道:我現在是個網路作家,每天在網上寫故事,他的筆名就叫「販夢者」。吃驚後的趙同學如夢初醒,驚叫一聲,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懷里,小聲地說:其實當年你不講故事,我也會請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讓你每日講故事。他推開老同學,認真地沖老同學鞠了一躬道:感謝你讓我成為現在的販夢者。
那晚兩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講的故事道:老同學還記得當年那個拉斷一百根琴弦的小徒弟么?老同學望著天空悠長地說:當然記得,人得有夢才美好。
作者簡介
石鍾山,著名作家、編劇、導演,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歌嘹亮》《幸福像花兒一樣》《石光榮和他的兒女們》等。
❸ 讀艾瑪的短篇小說《島》(刊於《收獲》雜志2021 No.6)
第一次買《收獲》,讀的第一篇就是艾瑪的《島》,我很喜歡。雖然第一遍看完的時候,還有些雲里霧里,但它的好,卻是已經感受到了的。我馬上就看了第2遍,稍許理清了頭緒。
艾瑪必定是她的筆名,我去網路了一下。艾瑪1970年生人,那現在也就是52歲了。2007年開始創作發表小說,也就是37歲才出發。現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所著《夾叉》入選"2018收獲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類第4名, 所著《繪畫助力夢想》榮獲第二屆"羅峰獎"全國非虛構散文大賽優秀獎, 所著《白耳夜鷺》獲得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她是湖南人,現居青島,也是在那裡,她獲得了《島》的靈感。
青島海岸線曲折,附近海域,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小島,有7座海島上有常駐居民。《島》寫的,就是一個時代居住在島上的家庭,在心理里試圖離開島,而離不開的故事。
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一種擺脫不掉的小島式的封閉文化對人的侵蝕,人的掙扎、人性的搖擺。
1.母親
父親和母親的沖突是故事的主線。父親和母親本是自由戀愛,也有過甜蜜的青蔥年華,然而在島上的漫長婚姻,卻因為封閉甚至封建的漁民文化,而日趨瓦解。死去的大女兒是埋在母親心底最鋒利的一根刺,但這肯定不是唯一的刺。主人公去父親的老友林叔家喝酒時,林叔用筷子狠狠敲了他的腦袋,說:"你這不中用的貨! 沒個規矩還行?由著女人鬧嗎?" 女人在小島上的地位可見一斑了,或許一直都是當家漁船主人的附屬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主人公回憶起幼時,母親帶他離開小島去趕集的時候,母親的輕松和快活。那時的母親才是真正的自己,可以果斷花錢,可以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那麼這些,她在小島上一定都是做不到的。
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母親未必一直是逆來順受的,她可能有過她的反抗。有的反抗是不自覺的,比如抱著林叔的女兒幸兒,就想起來了自己的女兒,在奶奶面前就哭了起來;有的反抗是主觀故意的,比如在奶奶死後,就把奶奶住的院子門封上了,我在這里立刻就讀到了一種理解的快感;有的反抗是無奈之舉,比如她後來開始信洋教,如果沒有信仰,我怕她很容易變成抑鬱症吧,信教是她可以寬恕丈夫、寬恕婆婆,寬恕這個小島,讓自己能夠繼續生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我跟她一樣感謝這個教;有的反抗是最後的決絕,父親不理解母親,厭惡母親的神,砸碎了母親的神像,導致母親終於決意出走,離開他,離開小島。這最後一根稻草 -- 神像的壓垮,是整個故事矛盾沖突的最高點,也是故事裡所有人物中,最強烈的一次離開島的舉動。
母親幾乎是整個故事中最勇敢的人了,雖然她也是被逼的。
2.父親
文章並沒有花太多篇幅直面描繪父親的早年面目。但有兩個間接的場景,還是讓我心裡豎立起了像一個封建老頭一般的權威的父親形象。一個場景是,主人公5歲的時候,父親帶他上船,他摔倒、大哭、嘔吐,父親對他這個漁民的兒子居然水土不服露出了令他終身難忘的嫌棄表情。另一個場景是,當父親在炕上睡覺時,母親和他都輕手輕腳地做事,彼此還會心領神會地一笑。這顯示並不是那種因為體恤父親而來的輕手輕腳,反而像是一種地主家的長工看到地主好不容易打了個盹,趕緊喘口氣,偷著樂一下的模樣。
島文化中的男權主義對父親的影響似乎已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了。
可妙的是,在文章的結尾,父親悲憤交織的一句"她把什麼話都說給她的神聽,神明明什麼都知道,可神屁都沒跟她放一個!"似乎又在告訴我們,其實父親還是有傾聽母親的內心話的的渴望的,當年的女兒的事或許不是他的意思,也許他也有他的不得已,長久以來的酗酒或許是他反抗的一種形式。
或許,在強硬的外表下,他也在微弱地掙扎。
3.奶奶、林叔、其他人
當奶奶抱著幸兒哭自己的女兒時,奶奶不耐煩地數落母親,阻止母親的哭。
當主人公到林叔家喝酒,林叔呵斥他,怎麼可以由著女人鬧。
當主人公想到父母的分居,擔憂的是,"城裡老人鬧鬧分居、搞搞黃昏戀什麼的,不會有人說什麼,在鄉下可就是胡鬧,就是丑聞了。"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個小島式的封閉文化侵蝕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家人,而是所有人。
4.主人公-他
主人公在文章里沒有名字,就用了一個"他"來指代。
主人公的塑造是在整篇文章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全篇文章看似講的是父親和母親之間的糾葛,由他的回憶以及現在他上島去見父親這個事件串聯起來。實際上,我覺得,"他"這個人物從幼時,到現在的思想行為軌跡,才是整篇小說的主題能凸顯出來的最關鍵的部分。
如果沒有"他"的串聯,故事就只是個因文化沖突引起的婚姻矛盾。而有了"他"的思想行為軌跡,讀者就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被封閉文化禁錮住了的,擺脫不掉的無奈、無力感。
主人公其實也像他的母親一樣,一直在掙扎,但他比他的母親,好像更多了搖擺,這就讓故事似乎更可悲了。
他的搖擺在於,他自小依戀母親,站在母親一邊,但後來長大了後卻好像變得跟父親一樣,開始嫌棄母親。
他明知去島上見頑固的父親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是卻還是去了,就好像那次雨夜尋貓。
上島之前,他明明同情、理解母親,似乎有能力去責難父親,但是當父親對他說,如果母親臘月里不回來,就不要回來了時,他卻虛弱地為母親辯解"哪能呢"。這句話好像在暗示,他離開島之外,很快就會去勸母親回來,似乎離島是母親的過錯了。
就是在這里,我知道了,埋藏在他心底里,自小就耳聞目染的小島文化其實一直都在。
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是關於主人公和他妻子之間關於孩子的拉扯。妻子做夢夢見女孩兒,妻子擔心感冒對懷孕不利,他的態度總是含糊其辭,不能明確他到底是想要孩子還是不要,不明確他喜歡女兒還是兒子。他既愛護妻子,怕妻子收到家族觀念的傷害,但又不能不敢表達他的主張。這種矛盾的掙扎,就好像他在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搖擺不定一樣。
雖然他早已物理上離開小島生活,但是他的內在竟一直離開不了。
就好像林叔,雖然腿腳不便,也還是非要在小島上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們似乎在心靈上擺脫不了這個小島。
整個事件實際並無驚心動魄的矛盾沖突,也就是家長里短的小事。讓故事可讀性增強的關鍵,是作者把多年前死嬰的原因作為了一個餌(懸念),引導著讀者一直讀下去。它貫穿了整個文章,串起了父母的矛盾,也串起了主人公目前和妻子之間的尷尬境況。
文章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寫的主人公對於要不要孩子,和妻子之間隱晦的幾次交流。剛開始看第一遍時並不懂這些和父母事件的關聯,直到看第二遍、第三遍時才能體會到這是島文化給他的烙印。他的這種懦弱,游離,矛盾,就更讓人唏噓了。文章的立意就是在他這里升了起來。
易讀,有代入感,引發思考,文學表達的這三個要求,作者都做到了。當然,離開第四個要求,讓人思來想去,好像又想不明白,似乎還有些距離。
作者選取的這個小島生活的題材,有一定的稀缺性,故事本身也用獨特的角度,對生活進行了提煉,整篇故事中基本沒有無關的情節。
看完這個故事,我馬上就聯想到了我自己,這種想走出去又走不出去的困境,或許每個人身上都有,比如童年的陰影,比如一些執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掙扎。我覺得,如果在文章最後,能把這個議題再隱隱地擴大一些,是否會更好呢?因為每個人心裡都可能有一座走不出去的島。
附錄:金句摘抄
這幾座大風車讓島看上去更像是一艘船了,彷彿它們細長的葉片轉得再塊一點,島就會跑向大海深處去了。
父母對孩子隱而不宣的那一部分生活,像是一件襤褸的皮襖,盡管他們捂得很緊,但還是時不時就會漏風。
他在他們之間長大,像在冷水裡長大的魚,也自然地沒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情。
他站在碼頭上,看著那幾座大風車,想起工程師說換螺絲的事,就覺得父母之間應該也是有個螺絲壞了,只是不知道去哪裡找新螺絲來換。
❹ 十大驚艷的短篇現代小說
十大驚艷的短篇現代小說內容如下:
1.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本人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獨特的黑色幽默,犀利語言,適合細細閱讀。
2.魯迅的《故事新編》:魯迅先生有趣起來,也是令人忍俊不禁的,這本書和他的《阿Q正傳》、《葯》等名篇,都是精彩之極的作品!這本小冊子由幾篇老題材的「新」故事組成,讓我們見識全新的大禹、嫦娥、老子等人的形象。
3.契訶夫的小說集《套中人》:本書收錄了若干不同的短篇小說,但是其中的《套中人》或許是最著名的一篇。契訶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中,我最喜歡人。
4.川端康成的《雪國》:這是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文字優美,充滿著淡淡的凄涼,讀來令人心醉。他的另外兩部作品《古都》、《伊豆的舞女》也有類似的感覺。
5.村上春樹的《再襲麵包店》:由6個結構精巧的短篇組成,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象的失蹤》,美好事物的消失,現代文明的收割,讓人深有感觸。
6.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我一直覺得,只看過這部電影是不過癮的,讀了原著才算圓滿,雖然影片十分精彩,但是原著同樣毫不遜色,這是世界著名的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的「正經」作品,卻為他帶來了更大的聲譽。
7.杜拉斯的《情人》:開頭早已經是十分經典的句子了,「我已經老了……」,相信很多讀過的人都有印象。
8.菲茨傑拉德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菲茨傑拉德因為《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篇幅不長的傑作)而為我國的讀者所喜愛,這部作品同樣十分優秀,他會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愛,但從沒有一種愛可以重來」。怦然心動的感覺。
9.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茨威格擅長寫人物傳記,所以在小說中塑造人物便顯得獨特,這篇小說主要是一個女人的來信,讓人有點莫名其妙,但是卻同樣令人感動。
10.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是關於青春的書籍,對美國青年的影響極大,值得引起人們的思考,這本書的作者塞林格本人也是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物,這是他為數不多的作品。
❺ 有什麼短篇言情小說可以把人感動哭
一、《黑白》——朝小誠
男主在與女主相遇之前,他的世界是純粹的黑與白。他們相遇以後,他的世界有了其他顏色。他霸道,他強求,他只是抓住那一抹色彩。《黑白》是2021年3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朝小誠。人氣作者朝小誠經典力作(全新逐字修訂版)愛一個人之後,就一定能,一夜夢醒不覺遙。
二、《先婚厚愛》——莫縈
男主蘇奕丞,溫柔的、細致的、腹黑的、成熟的蘇奕丞。這本小說沒有霸道總裁的轟轟烈烈,只有兩人平凡的細水流長,溫柔繾綣。他們的相識來源於英雄救美,他們的結合緣於一場烏龍相親。兩人都曾在愛情中受傷,都曾對愛情失望,然而相遇後他們都重拾愛的信心。
三、《愛情的開關》——匪我思存
男主和女主是偽兄妹,是相互愛慕的情人,同時也是仇人。相愛何其容易,然而相守又何其艱難。即便二人願意放棄一切,遠走高飛。除了愛情,他們之間還有各種各樣的糾纏與厲害關系。因為這些復雜的關系,他們的愛情變得不再那麼純粹,誰也不知道他們能否走到最後。
四、《深海里的星星》——獨木舟
這本小說是在《花火》上發布的,是一本關於友誼的背叛與真意;關於人際的虛偽和真摯;關於愛情的脆弱與堅持。這是女主角程落薰的青春志,也是所有女孩的年華墓誌銘。
五、《插翅難逃》——紅棗
《插翅難逃》是一本都市愛情小說。看簡介好像是一篇車禍後的失憶小說,《插翅難逃》是晉江文學網連載的一部都市愛情類小說,作者是紅棗。紅棗,產地江南,屬性宅。日語專業畢業但從未去過日本。現於美國法學院就讀,夜夜寫文書,黑眼圈是最親密的朋友。愛講故事愛笑的普通人,外表正經內心奔放。身在法學院,心在電影系。夢想是成為娛樂產業律師,正兒八經地聽八卦,拚命賺錢提前退休,然後和我愛的人周遊世界。
❻ 作品精選算短篇小說集嗎
作品精選是指集合了一個或者幾個作者寫的作品裡最好的內容集結成書,並不限定小說的篇幅長短,可能是短篇,也可能是中篇或者長篇,而短篇小說集則完全是由短片小說組成的。
❼ 2021年民間短篇小故事
在中華 傳統 文化 中, 民間 故事 占據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下面就跟大家一起來分享的是一些關於民間短篇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間短篇故事1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民,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偉大母親,她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一起被尊為「四大賢母」。
湛氏出生在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在十六歲那年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陶丹就去世了,湛氏不得不帶著年幼的陶侃回到新淦娘家。母子倆孤苦無依,以紡織為生,湛氏小時候讀過一點書,因此她十分重視對兒子的 教育 ,為了讓陶侃學到更多的知識,她日夜不停地紡紗。而陶侃也深知母親的良苦用心,發奮讀書,漸漸地便精通了各種兵法,後來還被太守范遙舉薦做了一名縣令。
在兒子即將起程赴任的時候,湛氏將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我這個做母親的苦了一輩子,現在總算盼到你有了出息。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要為民辦事,不要誤國害民。我為你准備了一份禮物,你到了官府再將它打開·"說著,湛氏遞給兒子一個紮好的包袱。
帶著母親送的禮物,陶侃來到了縣衙。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袱,只見里邊有一塊土、一隻舊碗和一塊白色的粗布。他先是一愣,隨即便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原來那一塊土是叫他要永遠記得家鄉的故土,那隻舊碗是叫他不要貪圖榮華富貴,而那塊白色粗布則是叫他做官要廉潔自律、恪守本分。
陶侃一直將母親的囑咐牢牢記在心裡,成為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官。
民間短篇故事2
武松在離景陽岡不遠的酒店裡,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著哨棒,腳步不穩地正想向景陽岡走去。店家追出來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岡上有隻老虎,已經傷害了二三十條人命。」武松聽了,笑了笑說:「你休來嚇我,便真個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著酒興,大步走到景陽岡下,看見一棵大樹,颳去了一塊樹皮,上面寫著兩行字:「最近景陽岡出現了老虎,凡是來往行人,在中午時分成群結隊過岡。」武松看了,笑著說:「這準是酒店老闆嚇人的玩意兒,好讓人們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麼!」於是,對告示置之不理,依舊拖著哨棒走上山岡。
走不到半里路,看見一座破廟。廟門上貼著一張縣衙門的布告。武松看了這才相信有虎。他本想轉身回去,但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自言自語:「怕什麼!既然來了,倒要上去看看。」
這時候正是初冬,晝短夜長,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並沒有發現什麼,又喃喃自語:「明明是人們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裡有什麼老虎!」
武松走了一陣,覺得酒力發作,渾身燥熱,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敞開,直朝亂樹林子走去。他看見一塊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撲」的一聲,從亂石叢林後面跳出一隻吊睛白額的猛虎來。武松不由「哎呀」一聲,連忙從青石板上翻身下來,拿起了哨棒,閃在一旁。那老虎又飢又渴,兩只前爪在地上輕輕一按,朝著武松縱身撲來。武松吃了一驚,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老虎撲過來,只一閃,就閃在老虎背後。老虎往背後看人是很困難的,於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來。武松又一閃,閃在一邊。老虎沒有掀著武松,大吼一聲,就像半空里打了個霹靂,震得地動山搖。接著它倒豎起鐵棒似的尾巴一掃,武松急忙又閃在另一旁。原來老虎傷人,就是這一撲、一掀、一掃;這三下子不成,氣焰也就減了大半。
那老虎沒掃著武松,又大吼一聲,一兜撲了過來。武松見那老虎轉回身撲來,於是雙手揮起哨棒,用盡全身力氣,從半空中劈下來。只聽見「啪」的一聲響,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樹枝劈了下。來原來武松打得慌了,沒打著老虎,卻打在枯樹上,那條哨棒折成了兩截,只剩半截拿在手裡。老虎更急了,咆哮著,張開大口又撲過來。武松一跳,退了十幾步遠。那老虎兩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索性把手裡的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手就勢抓住老虎的頭皮使勁往地上按。老虎拚命掙扎,武松用腳朝老虎臉上、眼睛亂踢。老虎疼得吼叫著,身子底下扒起兩堆黃土,扒成了一個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黃土坑裡,又亂踢了一陣子。那老虎已沒多大氣力了。這時,武松左手緊緊地按住老虎,右手舉起鐵錘般的拳頭,用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裡、嘴裡、鼻子里、耳朵里都噴出鮮血來,只剩下了一口氣,再也動彈不得了。
武松擔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斷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陣。眼看老虎連氣都沒有了,這才扔了哨棒,過岡去了。
民間短篇故事3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時的河南洛陽,民心不古,世風日下。
這一天,洛陽街頭忽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婆,看上去挺普通的,可是卻拿著一面銀光閃閃的鏡子,高聲叫賣。有人上前問她:「老人家,你這鏡子多少錢願意賣?」老太婆微笑著說:「一千兩紋銀,多一兩不要,少一兩不賣。」一個少年一聽,有些奇怪,說:「小小一面鏡子,就算是黃金做的,只怕也值不了一千兩銀子,你這鏡子究竟有什麼特別,怎麼這么貴?」老太婆說:「我這鏡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為,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惡。絕對不錯絲毫,有這樣的好處,難道還不值一千兩銀子嗎?」那少年一聽,搖頭道:「老人家,您別開玩笑了,這世上哪有這種寶貝。」老太婆仍然微笑著說:「你不信可以試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給我三文錢。」少年低頭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錢遞給老太婆。老太婆接過錢,便取出鏡子拿在手裡,對少年說:「照的時候一定要心無雜念,不然可什麼都照不出來。」
少年依言對著鏡子照了大約一盞茶工夫,果然鏡子中照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沒有絲毫差錯。照到最後才知道自己墮入了畜生道中,來生投胎成了一條狗。少年看得心驚膽戰,滿頭大汗淋漓。可是旁人看去鏡子中卻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老太婆收了鏡子,對少年說:「我沒有騙你吧?絕對沒有絲毫差錯。這三文錢不冤吧?」少年臉色蒼白,彷彿大病一場,圍住他的人都紛紛問他看到了什麼,少年也不好回答,只一個勁地說:「三文錢,值!你們也照一下吧,肯定值!」之後便急匆匆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於是紛紛排起長隊,花三文錢照一下那面鏡子,結果驚動了全城的人,那天照了鏡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後就像那個少年一樣,滿頭大汗,臉色蒼白,眼中滿是驚訝和恐懼,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面帶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鏡子,說:「這么好的寶貝,只賣一千兩,竟然都沒有人買,可見此地無識貨之人。天色不早了,我要走了。」說完,老太婆將鏡子裝起來,站起身來,彈了一下身上的灰塵,就在抬頭的瞬間,老太婆卻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形象。惡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凶神惡煞,平常人眼裡的老太婆則帶著怒氣,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太婆,卻是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
大家這才明白,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前來點化他們,於是把他們看到的菩薩的三種不同的法像敘述綜合了一下,最後商定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狀的,一副是微微含怒的。然後他們集資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三副法像供奉起來。
民間短篇故事4
在遠古時代,洪水泛濫,人們經常受到洪澇的侵害。在堯帝當政的時候,又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洪水災害:大地上一片,房屋被沖塌,田地被淹沒,死人成堆;人們扶老攜幼,到處漂泊逃難。堯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裡憂慮不安,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帶領大家治水,採用擋阻的辦法,哪個堤岸沖了補哪個,結果擋來擋去,這邊的擋住了,那邊的又沖垮了,勞民傷財了9年,一無所成。
堯以後舜做了部落的首領,他看鯀治水毫無起色,耽誤了大事,就下令處死了鯀,又命令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關重大,治不好也會丟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著洪水如此肆虐,人們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這個重任。
禹認真 總結 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感到用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於是大膽地設想了一個與父親背道而馳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順其流勢,將水引走。
方案制定後,禹決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勢,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帶領大批助手,踏遍了鬧水災的9個州,測量好地勢高低,分別豎立木樁作為標記。那時,大多數地方荒無人煙,禹風餐露宿,經常冒著大風大雨,在惡劣的環境中奔走。
然後,禹根據調查得來的資料,從水災最嚴重的地區開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簡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長滿了腳墊,臉也顧不得洗,經常蓬頭垢面。由於長年累月地泡在水裡,他的腳指甲都脫落了,人們看到了都感動得落淚。
為了治水,禹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後來和一個叫女嬌的姑娘結婚了,婚後剛4天,他就告別新婚的妻子,忙於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經過家門都沒顧得上進門看一看。第一次經過家門口,他聽到自己新生的兒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於生產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勸他進去看看。禹也多想進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緊的事要辦,怕耽誤工作,硬是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禹的兒子已經能叫爸爸了。小傢伙在媽媽懷里使勁叫著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兒揮揮手就過去了。第三次,禹經過家門時,兒子已經十多歲,他跑過去要把爸爸往家裡拉,禹撫摸著兒子的頭,叫兒子轉告媽媽,等治好水後再團圓,又匆匆地離開。
13年後,禹歷經千難萬險,開溝修渠,終於戰勝了洪水的災害,促進了農業發展,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禹因為治水有功,被舜立為君位的繼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歷稱他為夏禹或大禹。
大禹當上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仍然不貪圖享樂,他不辭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視,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民間短篇故事5
從前,有兄弟二人,老大蠻橫霸道,老二性情溫和。父母去世後,兄弟倆分家產,老大把良田好房都分到自個兒名下,老二隻分得一間耳房,一畝薄田。
一天,老二在家中聽得一陣麻雀叫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幼雀從屋檐上的窩子里掉了下來,摔斷了腿。他看著怪可憐,就撿起來,找了一截布條子,小心地纏在它的腿上,然後又把它放回窩里。這只小雀的腿很快好了,出窩後和其他麻雀一樣飛得自在。
到了春天,該播種的時候,那隻麻雀含著一顆西瓜籽飛到老二家的窗檯上,把西瓜籽放下,又飛走了。老二覺著好玩,就把這顆籽種下了,不久發了芽,長出一棵特別壯的苗苗,在老二的精心護理下,結出一顆枕頭大的西瓜,八月十五 中秋節 摘下抱回家,用刀一切,竟切出一個金娃娃。他心裡那個高興勁就沒法說了。從此老二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再說老大,看著窮兄弟猛地變富覺著奇怪,就去問老二怎麼發的財。老二不會說假話,實打實地說給他聽。老大聽著,心裡打起了歪主意。他返回家去就搭著梯子在房檐上尋麻雀窩,掏出一隻未出窩的小雀,就把它的腿給折斷了,疼得小雀「嘰嘰」直叫。完後他也照著老二的做法,給小麻雀的腿接上,用布條裹住,還給上了葯呢。然後他把麻雀放回窩里。麻雀出了窩,能飛了,也給他含來一顆西瓜籽。春天一來,老大高興地把它給種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這一棵苗上,盼望著能結出個金娃娃。西瓜結上了,個子倒也挺大,到了八月十五,他摘下來抱回家,用刀慢慢切開,一看,裡面不是金娃娃,竟是個賊白賊白的骨頭娃娃,一臉的苦相。老大當時那個氣勁也沒法提了,嘴裡喃喃對著那個骨頭人人說:「是金不是金,倒沒啥,可你是苦啥哩!」
自打那時起,老大背了運,光景一天不如一天,老二的生活卻是越過越紅火。
2021年民間短篇小故事相關 文章 :
★ 經典短篇民間故事大全
★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2020最新歸納5篇
★ 中國短篇民間傳說故事大全
★ 簡短的民間傳說故事
★ 短篇寓言故事2020精選
★ 短篇小故事2020匯集
★ 短篇寓言故事2020匯集
★ 短篇小故事匯總大全
★ 短篇寓言故事2020最新
★ 短篇寓言故事2020匯總
❽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囚籠》,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囚籠》》是一篇短篇小說,由73的小說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所著,作家來自坦尚尼亞。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獲獎,是因為這是一部寫實小說,作者通過小說表達了自己對殖民主義的不妥協,文中大量描寫反映了作者對難民滲入的同情心。
這是一樣悲傷的故事,作者深入解析了當時的他們面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種族主義餘孽時的痛苦與迷惘,這種碎片似的敘事風格,更能撥動人心,也許它沒有那麼驚天動地的描寫,但已然把書中人物的命運躍然於紙上,與讀者緊緊相連,這就是優秀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