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短篇小說
『壹』 寫當代農村生活的短篇小說以及對比文本
穆斯林的葬禮唄
『貳』 鄉村言情小說
《獵戶家的小娘子》、《小鄉村的絕色誘惑》、《借種》。
言情小說是中國舊體小說的一種,又稱狹邪小說或才子佳人小說。以講述異性或同性之間相愛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愛情的心理、狀態、事物等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言情小說類型很多主要分為古代,現代等題材。其中又有重生文、穿越文、反穿越文、科幻文、宅鬥文、宮鬥文、玄幻文等不同題材。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
『叄』 有哪些反映農村題材的小說值得推薦
我讀過的鄉村題材的作品都是些老作品,故事也基本上講述上個世紀的鄉村故事,可能70後比較喜歡一些,我最喜歡的鄉土題材作家有路遙,提及他可能許多人最喜歡的還是他那部已經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平凡的世界》,除了這部知名的長篇作品以外,路遙還寫過許多中短篇小說像《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等,再現了一段崢嶸歲月,鄉土情懷濃烈,感興趣可以看看。
『肆』 趙樹理的作品主要是農村題材的有哪些
他的作品幾乎都是農村題材,《小二黑結婚》(1943)、《李有才板話》(1943)、《李家莊的變遷》(1946)、《福貴》等。全國解放以後,繼續深入農村生活,筆耕不輟,馳騁於中國文壇。短篇小說《鍛煉鍛煉》《登記》、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集),以及《實幹家潘永福》、長篇小說《三里灣》(1955)等。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少有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真實地再現了我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形成一個俗稱「山葯蛋派」的文學流派。
『伍』 《鄉村》的作者蒲寧還寫過哪些小說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人,一生不寫三偽文學,是十分純粹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
『陸』 短篇鄉村小說
遲子建的《酒鬼的魚鷹》
沈從文《邊城》
魯迅的《故鄉》和《祝福》
還有茅盾的《春蠢》
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夏衍的《包身工》
趙樹理的《三里灣》
『柒』 沈從文的鄉土小說有哪些
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的創作,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是我理想的建築,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草木能談吐。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禽獸在做夢,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碼頭寧靜而秀美。《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象徵於一體,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精緻,結實
『捌』 找好看的鄉村言情小說
《小人「男」養》
《守望的同心圓》
『玖』 求一篇比較早的短篇小說《鄉井》
中學時代,我一直困惑古時候人為何將辭別家鄉遠走天涯叫背井離鄉,遠離家鄉就叫離鄉唄,怎麼還最不能忘記家門前的那口井呢?難道那口井比至愛雙親父母還重要嗎?我甚至天真地想為什麼不把背井離鄉叫做背父(母)離鄉呢?竊以為那不過是文人騷客的杜撰。可是,終於有一天,久離故土的我,突然就懷念起家鄉村頭的那口老井來。鄉井就像烙印一樣留在記憶深處無法抹去,一想起來就令我心旌搖動,成了我「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並且恍然間就懂得了離鄉背井的含義。
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人類的簞食瓢飲靠著井水,水井維系著人類的生存與繁衍,水井成為老百姓的命根子,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煙。水井造福人類,古人自然要感激,自然難以忘懷了!
我的家鄉每個村鎮都有水井。我家所在的村子不大,十幾戶人家,只有一口水井。村井建造的年代與村莊同齡。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村子從後村的河邊上遷來後,村民們在村南頭一塊低於村莊的窪地里打下了這眼井,然後用青磚從井底自下而上一圈圈砌成圓柱形井壁,築土建成了連通村莊的壩狀井台;井台下是田沖,右邊有一口水塘。井比較簡陋,井口不大,四周鋪有四塊不知從那裡找來的青石碑,石碑上刻的滿是繁體文字,沒有井架和轆轤。我們那一帶村莊的水井,數我村的井深、水質好。打我記事起,井水從未枯竭過,四季甘洌,源源不絕,水質軟硬適度,夏天的水冰涼,冬天的水則冒出一股熱氣,全村十幾戶人家全靠它滋養。即使逢大旱,周圍村莊的水井全乾涸了,我村的井水依然很旺,這井是那麼的有靈性,像一位慈母,精心呵護著村裡的每一個生靈。鄰村人經常羨慕地說我們村的地脈好,人氣旺。
井水養育著全村百餘口村民,井台也成為鄉親們傳統相聚、信息交流的場所。夕陽西下時,忙碌一天的人們挑著水桶陸陸續續來到井台,等候輪到自己提水。扁擔橫架在兩只水桶上,人坐在扁擔上,抽上一支煙,大家從奇聞趣事到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海闊天空地吹牛啦呱。談笑間,一天的勞累、煩惱便煙消雲散。
酷熱的夏夜,井台聚滿了納涼的村民。鄉親們經過一天辛勤勞碌,晚飯後,提上小木凳,搖著大蒲扇,坐在井台邊,有的卷著涼席、布單鋪在井台坡上躺下,小孩子們乾脆就躺在草坪上,享受習習的晚風,開心休閑,談古論今,漫無邊際地閑聊著。渴了,提上一桶井水飲之,清涼甘甜解渴;困了,就席地躺在井台草坪上呼呼大睡。那時,我最喜歡圍在鄰居一位當過兵的老人身邊,纏著讓他講打仗的故事。躺在恬靜的井台邊,望著滿天微笑的繁星,伴著蟲鳴、蛙叫和田沖的流水聲,在涼爽的夜風溫馨撫摸中慢慢沉入夢鄉……直到被清露潤濕了頭發、衣服,在寒意中醒來。
全村數我家離井最近,井台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兒時,我總是被井裡的神秘世界誘惑著,時不時地俯在井口石碑上向下看,深井陰森恐怖,井壁磚縫間長滿青苔,涼意襲人,我不知這井水到底有多深,猜想著井底里該不會有什麼怪物吧!有時大喊一聲,井裡立刻有微弱的回聲,好像井底住著什麼精靈,十分的有趣與好奇。
村裡人吃水用水全靠井水,人提肩挑的確需要力氣。那時候,村北頭的人挑水,來回要走近兩里地,若遇連陰雨,或冬季化雪,泥濘地滑,挑著百餘斤重的一擔水真是不易。村中踩出了一條結實的挑水路,清晨和傍晚,挑水的人絡繹不絕,咯吱咯吱的挑水聲此起彼伏,雨天,戴斗笠、披蓑衣的挑水者成為村中又一道風景。水桶、井繩、扁擔、水缸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都特別地愛惜;挑完水後,將水桶放在室內倒扣著陰干,防止太陽曬裂損壞;井繩掛在屋內牆上,以防霉變腐爛。盡管如此,有困難家庭者置辦不起水桶、井繩的,隨時向哪家借,會慷慨應允的。村民們都有借過挑水工具的經歷,彷彿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對相互借用習以為常了。
我與這口井結緣是從母親懷著我時就開始的。母親飲著老井的水讓我在胎內健康發育,生下後,這潔凈的水又進入母親的血液釀成甘甜的乳汁,滋養著我成長。當我長到13歲時,就接過家裡挑水的扁擔,還要幫助本族裡沒有勞力的長輩家挑水,每天穿梭在水井邊,艱難地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起初,我要挑滿一擔水還十分吃力,便挑半桶水,一點一點往上長,一年之後鍛煉得有勁了,就挑起滿桶水了。正常情況下,早、晚各要挑滿一缸水才夠一家人使用,把水缸添滿需要兩擔水。逢年過節,或家有客人來時,用水量更大。水缸過一兩天就得清洗,否則水就有腐臭味。井繩是用麻編成的,剛開始提水時,沒有經驗,雙腿跨站在井口上,井水較深,全憑胳膊手勁,緊攥著粗長的井繩用力往上提,很累人,手上還常常被磨出泡。久了,就學會了用巧勁,手腿並用,相互借力提水,談笑間就能把一桶水輕松提上來。挑水最難時在冬季,村民們挑水時,難免將水灑在井沿上,跨站在結滿了冰的井口上,寒風刺骨,腳滑心慌,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不小心滑進井裡。挑水基本上是男人的事,也是習俗中檢驗兒孫孝順忤逆的尺子,孩子長大了,外出上學、工作回家,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家裡挑滿一水缸水,新女婿來走親戚,會自覺地挑起水桶掙個好口碑。
我是吃家鄉的井水長大的。夏季上學時,我們總愛用空酒瓶提上一瓶井水帶著喝,在村裡遇到挑水的,口渴了,就趴在桶沿上喝個夠。新出井的水甘甜清爽解渴,村民們見挑水人走過門前,便拿著瓢攔住,舀上一瓢,咕咚咚喝下,再舀上一瓢端走。夏收季節,鄉親們挑一擔井水放在田間地頭或稻場里,誰渴誰喝······
離開家鄉,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細細回想起來,覺得這鄉井也是有文化的。單說那水桶就很古樸,紡錘形的桶身,口緊、底小、肚大,兩塊桶幫對稱的挺拔上來,上頭橫裝上月牙形的提梁,十幾塊有一致弧度的桶板,合起來渾圓天成,滴水不漏,打上黃澄澄的桐油,結實而又亮閃。有人家的水桶傳了好幾代,成了老字型大小,仍捨不得丟棄。每逢農歷除夕封井一天,初一全天是不能挑水的,如挑水了,就犯忌諱、惹眾怒,全村人是堅決不答應的。初二去井上挑水,越早越好,據說搶到新年頭水的人家吉祥如意,新年財源滾滾;但不論早晚,凡節後第一次挑水者,皆會先虔誠地在井台燃放鞭炮、燒紙祭井。家裡如添人進口,生小孩的第三天,都要往井裡倒一碗喜面條。這些傳統習俗不知何年何月才有的,但村民們一直就這么遵循著。
到本世紀初,這眼伴我經歷了最初人生甘苦、見證過我成長、給予我所有的歡樂與憂傷、創痛與凄惶的老井,似乎走完了生命歷程,成了一處虛設,逐漸被村民們棄置。生活日益富裕起來的鄉親,沒人肯去受那提水挑擔之苦了,再說,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老人、小孩也挑不動井水了,於是都在自家門前打了壓水井或電動抽水井。到井台的路再沒人走了,漸漸地荒蕪了,井邊再也見不到當年的熱鬧景象。
前不久,我回家鄉探親,來到三弟的院內,抬頭一望,看見樓頂上有一個圓桶狀的白色小水塔,上書「XX牌無銹水塔」,白色的塑料管子連通水塔、廚房和廁所,輕輕一扳裝在廚房牆上的電閘,地下井水很快抽滿水塔,打開自來水龍頭,水壓力與城裡一樣的大,這是專為農家設計的小型供水設備。多年沒喝到家鄉的井水了,我從水塔里接出一碗井水,水質與那時井裡的水一樣的清澈,但喝到嘴裡,口感總覺得沒有老井的水那麼甘甜。
走出三弟家,去尋訪老井,周圍蓋滿了樓房,難以分辨出昔日挑水走過的小路。徑直來到井台邊,老井已被填平,長滿了一人多高的雜草,我瞅來瞅去,怎麼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鄉井終於成為歷史,成了我夢中永遠的思念了!
我尋思,水桶、井繩、扁擔,這些祖先用了千百年的東西,若干年後,怕是真的要成為文物了。(徐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