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畢飛宇短篇小說評論

畢飛宇短篇小說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3-22 18:12:48

① 畢飛宇《小說課》讀後感

畢飛宇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篇小說,不同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東西。這也是小說的魅力所在。畢飛宇對小說的解讀很值得一看。因為他的格局比較大,能比一般人讀出更廣闊的世界,更深層的含義。

有人說許榮哲的《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秘密》、《小說課:偷故事的人》比畢飛宇的《小說課》精彩多了。可是我覺得,許榮哲書里講得是小說寫作的技巧,通俗一點就是小說寫作的「套路」。而畢飛宇書里講得是小說寫作的藝術,還上升到了審美。如畢飛宇所說,「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讀者的閱讀超越了作家,是讀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閱讀是需要才華的,閱讀的才華就是寫作的才華。」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在展示他的閱讀才華。

和小說的整體一樣,人物描寫其實是由兩個半圓構成的,也就是兩個層面,一半在敘事層面,一半在輔助層面,也就是鉤沉。通過兩個半圓來完成一個短篇,是短篇小說最為常用的一種手法。雙層面的小說都要比單層面的小說厚實一些,兩個層面之間可以相互照應。

一般說來,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都有一件大事情要做,那就是小說人物的性格發育。短篇小說由於篇幅的緣故,它是不允許的。正因為如此,我常常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是三個完全不同的體制,而不是小說的長短問題。說起短篇小說,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它不好寫。其實,所謂的「不好寫」恰恰來自小說的人物。一方面,短篇小說需要鮮活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短篇小說又給不了性格發育的篇幅,這就很矛盾了。我極端的看法是,短篇小說一旦超過了一萬字幾乎就沒法看了,說明我們的能力達不到。第一,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短篇小說「在哪裡」;第二,即使看到了,我們手上的能力沒跟上。短篇小說真真正正的是手上的才華,我們必須要有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說寫作可以通過許榮哲的小說技巧多練習,然後再通過畢飛宇的藝術審美升華。

② 畢飛宇的人物評價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評論到,畢飛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螞拍棗口入手,對盲人獨特的生活有透徹、全面的把握。這部小賀含說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欲悶拆望等人生的基本問題,所有人看了都會有所觸動。被譽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③ 畢飛宇:從細節看如何寫短篇小說

我很喜歡畢飛宇談寫作,談閱讀。他就像一位老師,循循善誘,給我們講小說背後的故事,給我們指引。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畢飛宇談閱讀短篇小說的心得。

短篇小說其實是不好寫的。其實對於我來說,長篇短篇都不好寫。寫短篇你得寫很多個故事,才能有一個短篇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是有點難度的。因為經歷是有限的,故事就會重復,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說到寫長篇,我嘗試寫過,但是寫了幾千字,就感覺沒法兒寫下去了。回到正題。

短篇小說為什麼不好寫?

他說到,短篇小說因為篇幅的問題,你要在有限的字數里去寫人,人物的性格是沒有發育起來的。長篇小說為什麼好看?因為它是連貫的,人物的性格發育起來是很好看的。用兩句唐詩來概括短篇小說的難度,那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寫短篇小說可以看不見把人,但是一定要把人物的心裡形象塑造出來。

敘事短篇很接近詩歌。你理解詩的時候,往往不是看錶面意思的吧。它有一個意境需要你去體會。

短篇小說是作家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作者寫的人物性格沒有完全發育,要去啟發讀者,讓讀者在心裡自己完成這個人物。

讀短篇可以提升自己。

這個概念我是以前沒有的,從現在起,應該要有意識的去讀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好的長篇倚仗一個好的作者。好的短篇倚仗一個好的讀者。這就對讀者是有要求的。你光是看通俗小說,比如言情,重生,武打,可以看的津津有味。短篇小說的話,在小說和詩歌的修養上,特別是語言的修養上達不到,是沒有辦法看的。他說到作為一名嚴肅作家,讀詩歌可以提升自己,讀短篇小說同樣可以提升自己,長篇是沒法兒提升自己的。

短篇的言外之意。

短篇有它的弦外之音,這就要求讀者要仔細的讀,不要讀個大概,否則你是體會不到作者真正要說的東西。

1.他談到自己的短篇《相愛的日子》。我看的時候,看個大概,沒去仔細想想作者悔液要說的是什麼,我就給擱一邊了。那麼小說講的是什麼呢?

兩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他們是老鄉,他碧滑物們在一起了,他們也做愛,他們是有感情讓伍的,但他們都知道他們不會在一起。他不會娶她,她也不會嫁給他。女孩帶著感情說,真好夏天來了。男孩也聰明的附和,真好,夏天來了。他們心裡都知道他們不能在一起。兩個人看似無聊的對話,其實是很無賴的。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言就是言,意就是意。但是作家寫的是言,營造的是意。 在寫短篇小說的時候,小說家是要營造一個障礙的,所以在我看來,所謂意在言外也好,留有餘地也好,我們往更高層面來說,其實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這個作家與讀者之間尊重是什麼,這個尊重就是讀者永遠相信寫小說的人是好作家,作家永遠相信讀者比我聰明。

2.他還談到了《促織》。看過我的文章都知道,前一篇文章也談到了《促織》,今天他給我們講了一個細節。蒲松齡通過《促織》講的當朝對人民的壓迫,可是他不好說。他就把故事放到了明朝。講的是皇帝喜歡蛐蛐,一小孩把獻給皇帝的蛐蛐給弄死了。他就跳井自殺,但是最後傻了。夫妻兩人知道了以後是很傷心的,那麼作者怎麼來表達這悲傷的呢?他就用了八個字「夫妻向隅,茅舍無煙」。夫妻兩人不吃不喝,沒有辦法面對面,都面對牆站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人間疾苦,百姓在壓迫下民不聊生。 所以語言是多麼的簡單,只給我們提供了八個字,可是意是什麼呢,意是老百姓的疾苦,意義是人生的疾苦,意是人民在官府的壓迫之下多麼的民不聊生,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沒有這個好的語言,就不會有好的作品。

沒有好的言,就沒有好的意。我們都知道,意是假的,首先是好的言,言做到位,言漂亮,言美了,言准確了,言生動了,意義就確定了。對作者來講,如何捕捉到最好的語言,是我們一生的使命。

前面我也寫過其他作家談的寫作,但是可能說的太籠統了,我也沒太在意。今天通過寫這篇文章,又學到了一些閱讀細節的東西。畢飛宇老師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好的短篇小說?什麼是好的語言?很直接,但是很受用。

④ 海明威「愛虛榮」紅樓夢有「兩本」看畢飛宇如何解讀經典

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畢老師來學校做講座,這也是我第一次聽畢飛宇老師講話,當時很震撼,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只講了小說中的一個動作,回去以後有人問我,天哪,這么長時間只講了這么點東西,不覺得虧嗎?老實說,一點都不覺得虧,相反受益良多,聽的講座大多枯燥無趣,但畢老師卻能講得如此有趣,如此激情澎湃,聽的人幾乎都入了迷。則鋒而那個講座的內容,正是這本《小說課》中的第二篇文章——《「走」與「走」》。

《小說課》中收錄的都是畢飛宇在各大高校談古今中外小說的演數大講稿,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到魯迅的《故鄉》,從海明威的《殺手》到霍金的《時間簡史》……總共只有八篇,但是篇篇都是精品。畢老師在書中這么說:「 什麼叫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你自然就寫出來了。閱讀的能力越強,寫作的能力就能越強。 」相信畢飛宇就算做不了一個出名的作家,他也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評論家。他閱讀小說,很有自己的一套,在我看來,簡言之,就是一種「 幽默的工匠精神 」。

幽默暫且不提,這種「工匠精神」實在是令人嘆服。在這個速讀甚至來不及讀書的信息化時代,在這個人人都在比一年讀多少書的時代,畢老師還能存著這個心氣,一年只讀一本書,只回味其中幾個小小的片段,用一種苛求完美的態度去解構那些幾乎被所有人忽略而過的細節。這些細節可能是一個動作,可能是一個人稱,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字,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甚至有些無聊的內容里,畢老卻都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解讀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 。海明威的作品素來以彪悍有力著稱,簡潔的對話是他的硬招牌,而這也是我不太喜歡海明威的原因,因為他的作品實在太簡潔太明了了,幾乎所有的修辭手法都被迫下台,只剩下孤零零的冰山,顯得很無趣。但海明威真的無趣嗎?顯然不是,他只是要求高,你孫畢晌沒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領悟能力,那自然讀不懂,讀不明白。放在《小說課》中,用畢老師的話講就是:「 海明威是一個愛虛榮的傢伙,海明威也是一個喜歡誇張的傢伙,他在體能和智力上都很自負,他喜歡和讀者較量智力,他是不可能去體諒讀者的——你要是能讀明白,挺好;你要是讀不明白呢?拉倒。 」

其實畢老師也是一個喜歡誇張的傢伙,他誇張著誇張著,就生出了幽默:你聽聽他這話講的,逝世多年的海明威儼然成了他正打得火熱的「好哥們兒」,既然是「好哥們兒」,那就不怕揭他的短,然後拿他的短,再來誇他的好。海明威好在哪兒? 自然是好在他的「冰山理論」。 對話就是冰山的一角,畢老師跟大家分析這些對話,他分析對話中被簡化掉的人稱,分析說話人服務員、殺手阿爾和馬克斯的身份與語氣,進而分析故事中隱藏的邏輯線索,人物關系地位的配比。

換做自己,捫心自問,你能發現這些問題嗎?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有人可能會說,也許窮盡一生去研究海明威,我們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但這就是「工匠精神」的盡頭嗎?「工匠精神」就僅僅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死命摳字眼兒,一步一步地解讀文本嗎?

答案顯然是不。

細讀文本就像在尋找線索,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將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線索連成一條極具發現力、創新力的線。 比如畢老師教大家讀《紅樓夢》:「 在閱讀《紅樓夢》的時候其實要做兩件事:第一,看看曹雪芹都寫了什麼;第二,看看曹雪芹都沒寫什麼。 」我從沒聽說過要看一個作家沒寫什麼,但為什麼《紅樓夢》要這么看?因為畢老師在其中發現了反邏輯,他讀鳳姐的「走」,讀鳳姐去看望病重的秦可卿,表面上看似難過,但每每寫到如何難過,就被曹雪芹叫了停,突然筆鋒一轉,又寫到了別的東西上。而這份沒寫的「難過」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才是讀者真正應該關心的東西。對此,畢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兩本《紅樓夢》!「 另一本《紅樓夢》正是用『不寫之寫』的方式去完成的。另一本《紅樓夢》是由「飛白」構成的,是由「不寫」構成的,是將「真事」隱去的。它反邏輯。 」

而畢老師的這種「工匠精神」所引發的思考,其實也會透過文本,引發讀者的懷疑與思考。當他談到《水滸傳》的時候,他說:「 李逵和林沖這兩個人物的寫作難度是極高的,在《水滸》當中,最難寫的其實就是這兩個人。寫李逵考驗的是一個作家的單純、天真、曠放和力必多,它考驗的是放;寫林沖考驗的則是一個作家的積累、社會認知、內心的深度和復雜性,它考驗的是收。 」確實,兩個人一放一收,一天真爛漫一深不見底,一浪漫主義一現實主義。拿這點誇施耐庵寫得好,但在我看來,從早期的宋元話本中出現的「智取生辰綱」,到後來元劇里開始出現「忠義堂」,《水滸》是一個慢慢演變的過程,他的作者到現在都很難下定論,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有可能這兩個人物的塑造,其實是由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民間高手描繪而成的呢?

說到這兒,想以畢老師的這句話結尾:「 無論是寫小說還是讀小說,它絕不只是精神的事情,它牽扯到我們的生理感受,某種程度上說,生理感受也是審美的硬道理。 」所以「幽默的工匠精神」我們得有,但是也請不要忘了我們的初衷:

讀小說讓我們快樂,讀小說讓我們愉悅。

⑤ 讀畢飛宇短篇小說集

       最開始知道「畢飛宇」這個名字,是在一本日本中篇小說中文譯本前頭的序。小說是一位叫赤染晶子的日本女小說家寫的《少女的告密》。薄薄一本,買它的原因是當時暑假將要參加的會議上,同組的發言者有人要對其進行研究發表。但是最後發表者並未到場。

        說實話,這本第143屆芥川獎作品寫的實在是無甚趣味。初讀覺得情節幼稚,隱喻太過神秘,就連這篇小說的譯者都在《譯後記》中寫到,這小說的深意過於晦澀難懂,而且獲獎時評委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狀態。小說講的是在京都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習德語的女孩們,應老師的要求背誦《安妮日記》。傳言有女同學與德國男外教老師巴赫曼教授由師生關系而引發出了不當關系,這種女同學間的傳話和相互猜忌算是貫穿小說從始終的一個「緊張點」,而女主人公美佳子對上背誦的恐懼感則是小說中的另一個「緊張點」。「少女的告密」這一主題,在於女同學間的流言,這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塑料姐妹花」關系吧?

        會議上,發表者沒來,實屬遺憾。畢竟我還期待著在於我而言這么難懂無趣的文本之上,能分析出什麼結論來著。而當時讓我能讀下去這篇小說的原因就是——中篇小說的優點——短。

        扯遠了。小說本身沒看出什麼,這篇序文寫的倒是十分好。其實,我從這本小說中看到的東西,除了「畢飛宇」這個名字,還有全文中唯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篇幅不多的《安妮日記》片段。

        畢飛宇在序中寫的文章《中篇小說的「合法性」——「中經典」總序》與小說本身可以說是一毛錢關系也沒有。看副標題就能明白,這篇總序是畢飛宇老師給「中經典」這套中篇作品叢書寫的,而不是單為某篇小說寫的。讀序言的時候,我感覺這總序寫得既有理論性,又有趣味性,看上去像是專業人士對於中篇小說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論述了。後來一查,哎呦,作者挺有名的。

        雖然他的《平原》還有《推拿》都頗負盛名,但在讀這篇序文之前,我真的不認識他。

        但當我讀過這篇序文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我想了解他。

        有時候真的是這樣。你聽說了某某名作家的某作品獲得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量級文學獎,但如果沒有真正讀過他的文字,恐怕這種爆炸性新聞過幾天印象就淡了,再過幾天,就跟沒發生過似的。除非身邊的人總提。

        到現在,僅完整讀過的這本是畢飛宇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1993年到1997年發表在文學刊物上的一些小說。《畢飛宇文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書,但我只買了其中的一本。從一開始絮絮叨叨的自述式小說作品,到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以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嬸娘的彌留之際》,有一些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在戀愛以及婚姻生活中經歷的細節點滴,當然也有些超越現實生活的描寫。去知網上查了一下以畢飛宇為研究對象的論文,發現果然有人批他的創作失真。

        非常奇異的生活化描寫。

        這是在我看完這本短篇小說集之後,自覺可以用來概括所有不同作品的感受。有人批他的作品失真,但上面這句話,可能恰是我對這種「失真」的個人理解。至少我對這種誇張式的「失真」並不反感。

        另外,讓我感到驚訝的一點就是,雖然在主人公視角為女性的時候,依然能夠看出寫作者是男性這個事實,但是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讓我覺得,畢飛宇對於真實生活中細節的洞察力應該是極強並且極細致的。即使主人公是女性,他也少有寫的不細的地方。畢飛宇的小說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如果他的小說里讓你感覺有違和的地方,那很可能是他故意這樣處理的。不是他寫不出來。有可能是他懶了。或者突然就想爆發一下個性,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在這部短篇小說集里,畢老師又在自序中「爆出金句」——

      「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的關系裡頭有邏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一個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現在我想再補充一句,在我看來,這個走向有時候比所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意義。」

        雖然畢飛宇這樣說,但在了解他作品的過程中,我一開始果然還是只挑了幾本與他創作精神走向相比「不太重要」的「重要作品」買了回來。下一本書還沒有翻開,就被封面設計和上面的經典語錄吸引了——

       「對許多人來說,因為有了足夠的生活積累,他拿起了筆。我正好相反, 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是依仗著閱讀和寫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有時候我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我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幾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鍾山》上的專欄,特地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他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把別人的小說分析得那麼仔細,雖然聽上去蠻有道理,但是,你怎麼知道作者是怎麼想的?你確定作者這樣寫就一定是這樣想的么?我不確定。 作者是怎麼想的和我又有什麼關系呢?我不關心作者,我只是閱讀文本。

        「我也是寫小說的,每年都有許多論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論文只是證明「畢飛宇這么寫是因為畢飛宇確實就是這么想的」,那麼,文學研究這件事就該移交到刑警大隊,警察可以通過審訊作者來替代文學批評。常識是,沒有一個警察會這么干;沒有一個作家會在文學審訊的記錄上簽字。

        「小說是公器。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

        我最初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畢飛宇的作品和創作過程這么感興趣,後來才漸漸意識到:他說的話,既有道理,又有趣。

⑥ 解讀畢飛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母性的光輝是人間的至善

畢飛宇可以說是當代男作家中,寫女性寫得最好的一個作家了。無論是《青衣》中的城市女性形象筱燕秋,還是《玉米》中的農村女性形象玉米、玉秀和玉秧三姐妹,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畢飛宇對女性的心理刻畫尤為細膩准確,並且沒有明顯的男性眼光,因此被稱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哺乳期的女人》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說,獲得了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了。在這篇小說中,畢飛宇刻畫了一個憂傷孤獨的留守兒童形象旺旺和閃耀著母性光輝的年輕女性形象慧嫂。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斷橋的南方小鎮。小鎮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斷橋鎮對他們來說只是匯款單上的地址。七歲的小男孩旺旺從小一直跟著爺爺生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見到父母。旺旺不是他的真名,因為他總是坐在門檻上吃旺旺餅干,大家就都叫他旺旺。

這餅干是他的爸爸特意關照的,每次都要在匯款單旁邊寫上「每天一袋旺旺」。由此可見,旺旺的物質生活還是挺不錯的。但旺旺從小就沒有吃過母乳,因此每當他看到對門的慧嫂給小孩餵奶時,就十分好奇和嚮往。

畢飛宇在描寫慧嫂時,讓人感到一種母親的溫暖。慧嫂「矮墩墩胖乎乎的,又渾厚又溜圓」,也十分親切,對人笑得很和善。她經營著一個小賣部,總是坐在門口給孩子餵奶,也不避諱什麼。旺旺坐在對門看到慧嫂的乳房上那天藍色血管,想像著奶水也是天藍色的,「溫暖卻清涼」。這對於一個沒有吃過母乳的孩子來說,充滿了企盼和憂傷。

故事出現了轉折和第一個高潮。旺旺趁慧嫂不注意,突然咬住了她的乳房。旺旺沒有吃過母乳,不知道怎麼吃,就咬得很用力。慧嫂長長地尖叫了一聲,於是小鎮的人都知道了這回事。大家開始議論起來,說旺旺是個小流氓,還有人當著慧嫂的面開玩笑說:「惠嫂,大家都『旺』一下。」慧嫂和他們一起笑,並不生氣。

旺旺的爺爺知道了這件事,把他打了一頓。旺旺生病住院了,慧嫂還問旺旺爺,怎麼好多天不見旺旺了,還給他解釋:「沒有傷著我的,就破了一點皮,都好了。」旺旺出院後,不敢再坐在門檻上了,但慧嫂知道,旺旺總是從門縫里偷看。兩個人守護著這個無聲的秘密。慧嫂去找旺旺,也被爺爺攔住了。

故事的第二個高潮出現了。旺旺在爺爺睡午覺的時候又從門縫里偷看,被慧嫂捉住了。慧嫂把他拉到自家後院,撩起上衣,讓旺旺吃奶。但旺旺沒有吃,他哭了,說這不是我媽媽的,然後跑了回去。慧嫂追了上去,拍打著門叫他,也哭了。爺爺以為還是旺旺的錯,不由分說就揍起了旺旺。慧嫂在外面傷心地叫喊著。

寂靜的中午,這些聲音傳遍了寂靜的小鎮,人們圍了過來,又開始了冷嘲熱諷。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惠嫂回過頭來。她的淚水泛起了一臉青光,像母獸。有些驚人。惠嫂兇悍異常地吼道:「你們走!走——!你們知道什麼?」

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恰到好處,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思索。看完了《哺乳期的女人》這篇小說,我們不禁也要問自己:「我們知道些什麼?」畢飛宇這篇小說的題目看上去有點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如果我們想到了別處,又和斷橋鎮的人們有何區別呢?因此,結尾的這一句話,也是問我們的。畢飛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哺乳」,這是天下所有母親出於愛的本能的行為,而慧嫂對旺旺的關愛,突破了親情的局限,因此也就具有了偉大的母性的光輝!

⑦ 重讀畢飛宇《小說課》有感

最近一直在用語音重讀畢飛宇老師《小說課》這本書。同時自己也在讀他的短篇小說《敘事》。

現在就老師的書,談談自己的感受。

讀老師的書感覺就是不一樣。

讀一般的小說,最多看文中的故事情節,看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物之間的故事發展,感情糾葛。吸引自己的往往是裡面的愛恨情仇,是一種看熱鬧的心態。

可是讀畢飛宇老師的書,他是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來分析,一篇文章應該如何去讀。

如讀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吶喊》,他要求大家,不僅要看一篇文章中的人物關系,還有看整本書之間的人物關系。一部短篇小說,看似獨立的文章,其實其中之間有一定的勾連關系。如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祥林嫂》《孔乙己》《故鄉》等相互之間不是沒有聯系,中間有一個的共性或者逐步深入的意味,先生是在一步步地告知大家,何為奴性,何為流氓性,以及何為「精神勝利法」,其實是在一步步喚醒人民,提高認知宏緩,先做好一個人,然後做真正強壯的中國人。

讀畢飛宇老師對魯迅文章的分析,感覺原來自己讀魯迅先生的書,都白讀了,根本不理解為什麼這么多人喜歡魯迅先生,原來有這么重大的價值觀和力量意義在這里。原來魯迅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如此之大。

同時讀畢飛宇老師的文章,感覺,原來讀文章需要這樣分析,文章的結構、人物、發展,以及與相關文章的對比。應該說,對比是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只要通過相近文章的對比,方知各自優劣。

由此可見,讀「大家」的文章就是不一樣,收獲是實實在在的,不管是對寫作還是讀書,都是質的提高,絕非走過程。這才是一個文學專業人士對文學的專業分析。

想讀書,晌絕逗想寫文章,畢飛宇的這部《小說課》都是絕佳的選擇書,不讀會遺憾終身,讀了會受益無窮。

並且這部書,需要反復讀,多次讀。

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太多,一時根本難以吸收,只有多讀,常讀,才能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知識。

很慶幸自己買了這本書。在讀第宴賣二遍。

⑧ 彩虹的作品賞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上出現了新名詞「369」。3指的是三八婦女節,留守婦女;6指的是六一兒童節,留守兒童;9指的是九九重陽節;孤寂的老人。「369」這一群體物消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作家畢飛宇就是其中一位,他用短篇小說《彩虹》反映了留守下來的老人與小孩孤獨寂寞的內心。
《彩虹》將藝術觸角有力地伸向了當下的生活,呈現出作者異乎尋常的現實關懷精神。作品對當今社會愈來愈嚴重的老年問題和兒童問題進行了富有深度的挖掘和表現。
《彩虹》一文以社會生活最平常的事例為題材,講述了退休的大學教師夫婦二人和鄰居家小男孩相互交往的故事,反映了當代都市生活的一個側面,既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槐槐障礙,也揭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的對交流的渴望:人與人之間需要彩虹般的橋梁相互勾連彼此貫通。
這樣的主題在文章中並沒有直接的表現出來,而是通過鉛螞友一處處細節的描寫讓讀者明白作者的用意。可以這樣說,《彩虹》的成功,就成功在細節上,一些細節實際上構成了小說的魂。

⑨ 有關畢飛宇小說的評論 特別是《青衣》

《青衣》的筆觸很細膩 也充滿著無奈
畢飛宇的寫作才華是顯著的,他的《玉米》就以精細著稱,獲譽良多,大概是受了外界的鼓舞,畢飛宇近年的寫作,包括他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平原》,都往《玉米》的路子上用力,可在我看來,他之前的《青衣》,無論是對存在的發現還是對人心的洞察,都遠在《玉米》之上——畢飛宇如果選擇的是沿著《青衣》的寫作路子往下走,他的成就我想會大得多,因為《青衣》是真正對人性的書寫有創見的小說;而如何獲得寫作創見,許多時候,就是一個作家所面臨的最大的寫作難度。

⑩ 《玉米》和《青衣》:探析作家畢飛宇對作品中女性悲劇群像之解讀

1991 年發表的中篇小說 《孤島》是其小說的處女作,到目前為止,畢飛宇已經創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四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代表作有 《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 《懷念妹妹小青》 《氣球地球上的王家莊》等; 短篇小說集有 《慌亂的指頭》 《冒失的腳趾》 《輪子是圓的》等; 中篇小說有 《青衣》《玉米》系列三部曲等; 長篇小說有 《平原》《那個夏天,那個秋天》《上海往事》以及 《推拿》。

畢宇飛也憑借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獲得了許多大獎,這其中包括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中國作家大紅鷹獎 、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獎。

縱觀畢飛宇的作品可以發現,對女性的書寫始終貫穿於其作品之中,他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女性形象,如玉米、玉秀、玉秧等農村女性形象, 林紅、筱燕秋等城市女性形象; 婉怡、桃子、小金寶等風塵女子形象,這些女性的一生都在慾望與痛苦中苦苦掙扎。

在閱讀作品的時候讀者可以發現, 畢飛宇一直用其男性特有的眼光審視著他筆下的每一位女性,並用一種細膩冷峻的筆觸向讀者描繪出了女性生活的痛苦堅韌與酸甜苦辣。

一方面畢飛宇將女性內心的痛苦徹底地呈現在讀者們面前並對她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她們虛榮、自私、貪婪的一面。

畢飛宇被認為是當代書寫女性形象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始終以一貫的態度關注女性的生活命運,因而他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在畢飛宇的筆下,這些女性都是悲劇的代名詞,無論怎樣地追求和掙扎似乎都擺脫不了命運的羈絆。

首先,農村女性群像。 畢飛宇筆下的農村女性各個光彩照人、性格迥異且生活際遇不同,但她們卻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無論是 《懷念妹妹小青》中的小青,還是 《玉米》三部曲中的玉米、玉秀和玉秧,抑或是 《平原》中的吳曼玲,她們不是匍匐在男性的權力中苟且偷生,就是在索然空洞的政治理念中失去了自我,殘酷無情的生活境遇慢慢地磨去了她們以往的天真爛漫,隨之而來的卻是心理與人性的變態扭曲與異化。

小說 《玉米》中的玉米是一個聰明漂亮的農村女孩,但是生於男權桎梏中的她漸漸認識到了男性在生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因而她一方面憑借父親在村中的權力展示出了無比的高姿態,另一方面也試圖在男人身上獲得所謂的幸福。

在父親因為觸犯軍婚而倒台之後,她嫁給了郭家興,因為郭家興是政治權力的象徵,依附於郭家興是玉米唯一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由此可知,在男權決定一切的扭曲時代,女性只能淪為他們的附屬和點綴。

其次,城市女性群像。 畢飛宇筆下的城市女性一般都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受過良好的教育, 雖然她們的生活較為優越,但是她們還是在無聊刻板、呆滯沉悶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這些城市女性在現實與物質的雙重擠壓中逐漸地失去了自我,人格尊嚴以及道德操守也在人性的扭曲變形中消失殆盡。

小說 《林紅的假日》中的林紅是一位成功的白領女性,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和家庭,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包圍之中,但光彩照人的背後卻是她對生活的迷茫和對自我的放逐。

林紅因為同事的一句話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單調與乏味,因此她決定開始一段尋找 「自我」 的旅途,這個過程中她隨意地更換自己的身份,用一種近乎 「放盪」 的方式釋放自己體內被壓抑著的慾望,她體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感,但這種暫時的放盪與墮落並不能使得她完全擺脫生活的束縛,也許過度的放逐會將她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淵,由此可知,林紅雖然想證明一下自己,但其實她什麼都沒有證明出來。

畢飛宇特別重視對女性心理層次的刻畫,試圖展示出主人公的真實精神、心靈狀態,這種內在層次上的描寫使得其筆下的女性人物栩栩如生,通過他對悲劇女性群像的描寫勾勒,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對女性的深切關懷以及同情,同時他也對女性悲劇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女性的悲劇源自人性慾望的驅使。 人性有善惡之分,荀子、張愛玲等認為人性」」惡」,而 「惡」 的表現就是人總是擺脫不了慾望的束縛與支配,畢飛宇筆下的女性也都對慾望有著一種強烈的追求與嚮往,對慾望的追求實際上顯示出了她們對生活感到了缺失,因為只有自我有所缺失的時候慾望才可能稱其為慾望。

《玉米》中的玉米在父親倒台之後極力地渴求權力,為此她嫁給了自己並不喜歡且年紀大她許多的郭家興,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肉體來換取對權力的渴望,同時為了鞏固自己在郭家擁有的權力地位,她不惜犧牲妹妹的幸福,親手將玉秀推向了生活絕望的深淵,由此可見,玉米在慾望的驅使下逐漸喪失了人格尊嚴和女性自身獨有的存在價值。

《阿木的婚事》中的林瑤原名為許扣子,但是為了擺脫自己農村人的身份,滿足她那所謂的虛榮心,她不但改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在生活方式和說話語氣上也都盡量模仿城裡人,但這種模仿不能改變她原有的身份,她反而成為村裡人的笑話。林瑤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悲劇的根源不在於過去的身份出身,而是她對虛榮心的慾望追求。

其次,女性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思想的羈絆 。傳統封建思想對我國女性來說無疑是一把無形的枷鎖,「男尊女卑」 「貞操貞潔」 等觀念仍然束縛著每一個女性並一步一步將她們推入了絕望的人生境地,畢飛宇在小說中強烈地譴責了這些封建傳統思想。

《玉米》中施貴芳雖然貴為村支書王連方的妻子,但是她一直過著忍氣吞聲的生活,不僅丈夫每天在外面拈花惹草,同時還要受到村裡人的閑話和鄙視,這一切都源於她沒有為王連方生下一個兒子,當時的人們仍然秉持著男尊女卑,女人只不過是延續香火的工具等老舊的思想。

當施貴芳為王連方生下兒子之後,她瞬間覺得自己的地位提升了, 她有資格向王連方要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封建傳統的思想陋習不僅存在於其他人的身上,同樣存在於施貴芳自己的身上,她自己都沒有認識到這種思想的落後性,反而是在順從中爭取那所謂的 「地位」。

畢飛宇對其筆下的悲劇女性給予了極大的同情與關注,但在憐憫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她們的批判, 作者非常肯定並欣賞她們為擺脫命運所做的努力, 但對她們改變命運的想法和行為卻體現出了批判性。

在畢飛宇看來,丟掉人格尊嚴甚至喪失自我價值的抗爭並不存在任何的實際意義。作者在塑造女性悲劇形象的同時也展示出了現實生活的種種丑態。

首先,其小說表現了對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深深紮根於我國的社會之中並且深入人心,在一般人的思想之中,當官有權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會高人一等。小說《玉米》中的王連方僅僅只是一個村支書,但他卻可以在村子裡為所欲為,他可以明目張膽地與任何一個女人發生關系,當他和有慶家的發生關系被有慶撞見的時候, 他卻顯得不慌不忙、鎮定自若,而有慶也默默忍受著這一切的發生。

王連方這樣的猖狂大膽,只不過因為他有著一頂 「烏紗帽」。玉米也因為當官的父親享受著權力帶來的虛榮,因此玉米一直對權力情有獨鍾。郭家興能夠娶玉米做妻子也是因為他的官位和權力,作為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的他順理成章地將可以作為他女兒的玉米娶回家中,這對他和玉米來說只不過是一場交易而已,他們的心靈和人性在權力的侵蝕中不斷異化變形。

其次,小說在批判中包含悲憫情懷。 畢飛宇筆下的女性一直處於情與理的沖突之中,並在情理的沖突中逐漸地失去了人性與自我,作者對她們的墮落一方面做出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在批判中卻蘊含了濃厚的悲憫情懷。

《青衣》中的筱燕秋是一個執著於追求藝術的女性,當她得知自己又有機會登台的時候興奮不已,但她清楚地明白,和資助她重返舞台煙草老闆達成某種交易是遲早的事情,可當事情真的發生之後,筱燕秋卻感到了無比的難受與心痛,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墮落,是自己人性尊嚴的喪失,但她還是在良心的譴責中不斷地出賣自己的色相和青春。

畢飛宇在作品中極力刻畫的是 「命運決定性格」 ,也就是說他將女性悲劇的主要根源歸結於外因,他對造成女性悲劇的外在力量進行了強烈的批評,特別是 「文革」 時期的社會形態。

縱觀畢飛宇筆下的女性,她們人性的墮落與喪失更多地體現出了一種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筱燕秋、玉米、玉秀等都是這樣,因此他又對女性顯示了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悲憫情懷。

綜上,畢飛宇塑造了一系列帶有悲劇色彩的女性形象,這些形象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了我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特徵,同時也表現出了尊嚴、愛情、慾望以及責任等人生基本問題,作為能表現出女性心理狀態的作家畢飛宇和蘇童都是我們文壇目前關注的焦點。

-END-

我是 「十里荷塘秋水長」 ,用文字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

熱點內容
網路小說求敗每天更新幾章 發布:2025-07-05 03:49:17 瀏覽:704
鄭雲龍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05 03:47:45 瀏覽:399
輕雨初晨的全部小說 發布:2025-07-05 03:40:25 瀏覽:647
網約媽媽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5 03:31:15 瀏覽:809
開局飛機上的殺戮游戲類小說 發布:2025-07-05 03:02:18 瀏覽:714
優秀小說經典語錄摘抄大全 發布:2025-07-05 02:50:12 瀏覽:295
5萬字以內言情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02:40:51 瀏覽:214
現代修真女生言情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5 02:40:46 瀏覽:301
經典九變小說 發布:2025-07-05 02:38:36 瀏覽:996
從諸天世界歸來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05 02:29:35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