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膾炙人口的著名短篇小說
❶ 司湯達的代表作是什麼
1、司湯達的代表作是《紅與黑》。
2、司湯達(1783~1842)。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原名馬里-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是他的筆名。1783年1月23日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1842年3月23日逝世於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逗氏年,並且在文學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山凳散義的實踐者之一。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巴馬修道院》(1839年)。
3、《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粗轎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❷ 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創作的小說《紅與黑》,如何分析賞析這部作品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講述了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小企業主的兒子。憑著他的聰明才智,當他在當地市長家裡當家庭教師時,他和市長的妻子有染。事件曝光後,他逃離了市長的家,進入了一所神學院。在神學院院長的推薦下,他去了巴黎,很快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與侯爵的女兒有染。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的妻子被迫寫了一封告密信來揭發他,這毀了他成功的事業。一怒之下,他開槍打傷了市長的妻子,被判處死刑並。小說中對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地揭示了法國君主復辟的殘酷現實及其對年輕一代的腐蝕和毀滅。
《紅與黑》把重要的社會主題作為小說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使其成為主人公活動的標准社會環境和基礎,從而充分顯示了其現實主義的藝術方向。小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法國的社會現實。小說描寫了拿破崙激情奔流的時代,描寫了新興資產階級日益發展和繁榮的時代,描寫了法國成千上萬被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對自由平等和戰爭的強烈願望。
❸ 《紅與黑》作者的簡介
1、作敬毀者簡介
《紅與黑》作者是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也是19世紀現實前稿襪主義的先驅,在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倡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主張文學應「藝術的反映當代生活」,反對因循守舊。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2、作品簡介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慧激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❹ 《紅與黑》的作者是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紅與黑》的作者是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 內容簡介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於連的兩次愛情動機都是以愛情佔有為出發點最終要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埋嫌
通過於連這個文學散巧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沖擊下的貴族以及中小資產階級的恐慌情緒;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個出現於社會劇烈變革中的個人野心家的藝術形象,美化了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和幸福觀。小說的結構嚴謹勻稱,語言簡潔流暢,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與環境緊密相連,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以此來突出人的個性特徵,這是本書最大的藝術特點。
作者簡介
在歐洲文學史上,法國小說家弗雷德里克·司湯達(1783~1842)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紅與黑》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學習本節應充分認識司湯達對歐洲文學的貢獻及《紅與黑》彎掘手的重要成就和意義。 司湯達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1783年到1799年,司湯達是在法國東部格勒諾布勒市度過的。這時他在外祖父的啟蒙思想和中心學校革新派教師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進步世界觀的基礎。 1799年到1814年司湯達先後兩次追隨過拿破崙,其間一度脫離軍隊在巴黎讀書。這個時期的知識積累和閱歷為作家的創作活動作了准備。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因厭惡復辟勢力而僑居米蘭。1821年因與燒炭黨人交往被逐回巴黎。這是他創作的重要時期。重要作品有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著名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長篇小說《紅與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統治時期,司湯達出任駐教皇轄下的小城奇維塔維基亞的法國領事,直到去世。這時他仍以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長篇小說《帕爾瑪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長篇傑作《呂西安·婁凡》。 司湯達是法國也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在著名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最先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創作方面,司湯達實踐了自己的理論,率先探索19世紀文學所應遵循的原則,創作了《紅與黑》、《帕爾瑪修道院》、《呂西安婁凡》等傑作。司湯達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現實,深刻地描寫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和神聖同盟統治下的歐洲的社會關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❺ 司湯達的代表作有哪些
法國小說家。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和一些游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斗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復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❻ 司湯達的著作
愛情論
(法)司湯達 / 1997-3-1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外國文化書系/新世紀萬有文庫 / 16.4 / 平裝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湯達時年39歲。全譯本。
十九世紀的愛情
(法)司湯達 / 2005-01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裝 / 劉陽等
《愛情論》的另一個中譯本,正文翻譯尚可,附錄問題較大。
愛情論 / 論愛情
(法) 司湯達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裝 / 羅國祥 / 楊海燕
此書亦為全譯本,「超星」上可閱讀,至今未見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沒有。
圖本愛情隨筆/散文譯叢(散文譯叢)
(法)H.B.司湯達 / 2008-1-1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0 / 平裝 / 羅國祥
可能是《愛情論》的另一個非全譯本。
拉辛與莎士比亞
司湯達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裝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0-42歲。王道乾先生的這個譯本似乎是此書的唯一中譯,譯注詳盡。
阿爾芒絲
司湯達 / 2003-10-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3.0 / 精裝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湯達時年44歲。這個譯本前有柳鳴九先生為《司湯達文集》做的總序,後有紀德對此書的分析,內容豐富。除此譯本外,此書尚有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譯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譯本,此二書無ISBN號,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紅與黑
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紀事 / 1.95 / 羅玉君
1830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7歲。此譯本據說是唯一的女性譯者翻譯的《紅與黑》。
紅與黑
(法)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 / 3.75 / 平裝 / 郝運
此書的又一譯本。網格本。
紅與黑
司湯達 / 2002-01-01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 / 平裝 / 張冠堯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2001-6-1 / 譯林出版社 / 20.0 / 精裝 / 郭宏安
此書的又一譯本,前有譯者郭宏安的著名文章「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紀事 (皮埃爾.儒爾達校正本) / 6.80 / 聞家駟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法] 司湯達 / 2007-12-01 / 重慶出版社 / 20元 / 平裝 / 許淵沖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引發了當年關於《紅與黑》譯本及其涉及的翻譯理論的大討論。
紅與黑
(法)斯當達(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裝 / 羅新璋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也參與了上述討論。
司湯達散文(上、下)
(法)司湯達 / 1999-10-1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48.0 / 平裝
收錄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記》選(徐知免譯),1832年開始創作的譯作《自我中心回憶錄》(陳良明譯),書簡選(許光華譯),《論愛情》的正文(劉陽譯),1817年作品《義大利繪畫史》導言、《阿爾芒斯》前言、1834年開始創作的遺作《紅與白》序言、《拉辛與莎士比亞》(王道乾譯)
紅與白
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45.0 / 精裝 / 王道乾
1834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司湯達時年51歲。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達爾自傳
周光怡 / 1998-08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13.00 / 平裝
1835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原名為《亨利·布呂拉傳》,司湯達時年52歲。此譯本有刪節。
星座傳記叢書:司湯達自傳
(法)司湯達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裝 / 王明元 / 高艷春
此書中收錄了《自我中心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傳》,不知是否刪節。
旅人札記
司湯達 / 2003-8-1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19.0 / 平裝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5歲。
巴馬修道院
司湯達 / 1980-03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網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網格本。
巴馬修道院
斯丹達爾 / 2005-05-01 / 譯林出版社 / 21.8 / 精裝 / 羅芃
此書的又一譯本。
義大利遺事
司湯達 / 1997年5月第1版 / 譯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
義大利遺事-司湯達文集
(法)司湯達 / 2004-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裝 / 徐和瑾,王振孫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綠
[法]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8.0 / 精裝 / 郝運 / 周克希
收錄了司湯達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爾》等
司湯達中短篇小說選
司湯達 / 作家出版社 / 倪維中 / 王曄
比《紅與綠》多收了兩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發跡史》較重要,系《巴馬修道院》的歷史原型,值得一讀。
❼ 名著《紅與黑》,作者司湯達為啥要取這個名字呢有何深義
《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首先,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斗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系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復辟斗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帝國;「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紅與黑》通過於連這個人物生動的描寫,深刻地分析了青年人在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命運。於連曾經是「一棵美好的植物」,是具有「驚人的意志力」和非凡聰明的青年,但他出身貧賤,在復辟時期才能無從發揮,理想不能實現,作者一方面寫出社會對他的敵意和打擊,但同時於連為了出人頭地向上爬,竟不惜採用卑鄙惡劣的手法,始終戴著一到虛偽的面罩,他把背誦拉丁文《聖經》作為踏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用自己的才能和意志去征服女性,並不斷改換政治信仰,走自己所鄙視的教會道路,在與上流社會的抗爭中自己也走入墮落的深淵,從這兩方面來看,於連的悲劇既是社會迫害一代青年的悲劇,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的小私有者個人的悲劇。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個性與共性集於一身的典型向我們披露那個時代的某些本質方面。書中還著重描寫了環境對於連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從而對時代進行廣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