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看電影短篇小說
Ⅰ 老舍短中長篇小說賞析
多寫點光明是老舍戲劇新作的基調。這一基調在三幕六場話劇《龍須溝》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龍須溝是北京天橋附近的一條臭水溝。1950年夏,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經濟極為因難的狀況下,撥鼓修治了這條曾給附近居民帶來痛苦和死亡的臭水溝。《龍須溝》是一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頌歌,它以主人公程瘋子在舊社會由藝人變成「瘋子」,解放後又從「瘋子」變為藝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前後的不同命運以及他們對黨對政府的擁護和熱愛。劇本構思獨持新穎,作者把改造臭水溝與醫治人們的精神創傷緊密結合起來,以溝的變化和人的變化來反映社會的變化,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翻身解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一真理。
《龍須溝》成功地塑造了幾個活脫脫的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模樣、思想、生活和他(或她)與龍須溝的關系」。其中程瘋子是刻劃得最成功最動人的藝術典型。他原是一個有一定造詣的曲藝藝人,因「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勢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頓」『「到天橋來下地,不肯給胳臂錢,又教惡霸打個半死」。失業後一直棲居在龍須溝旁的小雜院里。他正直、善良,但又軟弱、膽小;不滿現實、不甘於屈辱而又不進行抗爭;熱愛藝術,嚮往「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的日子,而現實生活恰恰完全相反。痛苦和壓抑需要宣洩,於是便有了他一連中瘋瘋癲癲的言語和行動。北平解放後,他得到了新生,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工作起來「彷彿作了軍機大臣,唯恐怕誤了上朝」。全劇末尾他編唱的頌揚人民政府的那段數來寶,不僅表現了程瘋子的精神風貌,而且深化了題旨。《龍須溝》還成功地塑造了泥水匠趙老頭的形象。這位舊社會的抗議者解放以後,就自然地成為了新政權的積極參與者、擁護者。這一形象的出現,顯示出老舍創作思想的新進展。《龍須溝》不僅是老舍最有影響的劇作之一,也是建國初期我國話劇創作的重要收獲。「老舍先生所擅長的寫實手法和獨具的幽默才能,與他對新社會的高度政治熱情結合起來,使他在藝術創作上邁進了新的境地。」《龍須溝》為老舍贏得了聲譽,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51年12月21日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作為一個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作家,老舍在寫作《龍須溝》後,堅持反映現實題材的創作,推出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劇本、如《女店員》、《全家福》,但也寫了幾個失誤的作品,如《春華秋實》、《紅大院》等應時急就之作。老舍在《題材與生活》一文中分析了失誤的主要原因:「我從題材本身考慮是否政治性強,而沒想到自己的對題材的適應程度,因此當自己的生活准備不夠,而又想寫這個題材的時候,就只好東拼西湊。」
1957年發表的三幕話劇《茶館》(載《收獲》創刊號),是老舍戲劇創作的一座豐碑,它在我國當代戲劇史丈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茶館》以1889年戊戌變法失敗、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為背景,通過舊北京—個「裕泰大茶館」興衰變遷的描寫,反映了三個時代長達50年的歷史風雲變幻。
《茶館》在結構上,表現了老舍大膽、獨特的探索與創新。與傳統話劇不同,這個戲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和戲劇沖突,但人物眾多,細節極為豐富,因此有人稱它為「圖卷式的作品」。三幕戲猶如三組風俗畫。三個畫面按社會發展時序連綴起來,便成為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一個縮影。作家選擇了一個最有表現力的角度,這就是裕泰茶館,三幕戲都在這里展開。舊社會中的茶館,「是三敵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老舍筆下的這個裕泰茶館里,可以看到聯系著廣泛社會生活面的活動。從茶館的變遷和茶館里出現的人物和事件中,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劇本幕的劃分不是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面是著眼於時代,一幕反映一個時代,跨度極大。從情節看,幕與幕之間無必然的聯系,但三幕有共同之處。即都是選取一個重大事變發生後的短暫時期來表現劫後餘生,對風雲之變、滄桑之感,更覺切膚。
為了使跨度極大、情節鬆散、人物眾多的《茶館》保持連續性和整體感,老舍匠心獨具地作了這樣的處理:一是以裕泰茶館的興衰變遷來連接三個畫面;二是在人物安排上,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這三個主要人物自壯到老,貫穿全劇,使三個獨立的橫斷面渾成一體,幾個「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這樣也會幫助故事的聯續」;三是劇本在內在情緒上的統一,增強了戲的整體感。「在某些喜劇因素下面,隱藏著深刻的悲涼情調;在悲涼和絕望之中,又包含著對光明的確信——這就是貫穿全劇的內在感情基調。
《茶館》這一結構形式,不僅減少了時空的限制。使舞台生活化,而且有利於充分表現社會的多樣形態,有利於揭示各類人物的心理狀態、從而擴大劇作的思想容量。《茶館》獨特的戲劇結構,被譽為「老舍式的戲劇結構」,它為我國當代戲劇創作在藝術形式方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茶館》登台人物多達70多人,光有台詞的就有50來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和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構成了茶館這一小社會的形象體系。在人物設置上,老舍的原則是「設法使每個角色都說他們自己的事,可是又與時代發生關系」,「人物雖各說各的,可是都能幫助反映時代,就使觀眾既看見了各色的人,也順帶看見了一點兒時代的面貌」。依據這一原則,作者把全劇眾多的人物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王利發、常四爺和秦仲義這三個貫穿全劇的主要人物。
茶館掌櫃王利發是一個精明、圓滑的生意人,他在繼承父業的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委曲求全、四面逢迎的為人處世之道:「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他一心想把祖傳的茶館經營好,為此曾幾度改良(開公寓、添評書、准備添女招待等),竭力迎合世風。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改變不了茶館每況愈下的敗局。這個「作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不過是為活下去」的小業主,最終還是落個亡吊自盡的下場。「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王利發的悲劇,猛烈地抨擊那個社會的殘酷,同時也宣告了順民哲學的破產。
常四爺是旗人,雖在清代享有「鐵桿莊稼」(吃皇糧)的特權,但屬於社會下層。他為人耿直剛強,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為,專打抱不平」。戊戌年因說了句「大清國要完」,被當作譚嗣同的余黨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出獄後參加過義和團,跟洋人打過仗。民國後他自食其力,晚年靠賣花生米糊口。這個「憑良心干一輩子」,「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侮」的鐵骨硬漢,最後也發出了「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樣悲憤、心酸的呼號。
茶館房東秦仲義盡管第二幕沒有出場,但還是一個性格完整頗有特色的人物。他本是一個財大氣粗的闊少,在維新思想的影響下,這個事業心極強的資本家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毅然賣掉產業,集中資金開辦工廠。但在腐敗透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里,他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先是日本人把他的工廠「合作過去了」,抗戰勝利後,他的工廠又被國民黨政府當作「逆產」沒收了,最後竟然連廠也拆了,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剩下的只有詛咒和抗議:「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失敗,說明實業救國的道路在舊中國是行不通的。
以上三個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他們性格不同,生活道路各異,雖然奮鬥了一輩子,但最後都以悲劇而告終。全劇快結束時,三個老人照老年間出殯的規矩,撒紙錢「祭奠自己」。此舉不僅是對各自的悲劇命運自哀自悼,更是對那個社會的無聲的控訴,是為行將就木的那個時代送葬。
第二類是次要人物,大多是反面角色,如唐鐵嘴、劉麻子、宋恩子、吳樣子、馬五爺、黃胖子、龐太監等。作者為這類人物中的一部分安排成子承父業,「可以讓這些社會渣滓在罪惡的舊社會里世代相傳,從而深刻地揭示當時社會的本質」(老舍語)。
第三類是為數眾多的無關緊要的人物。作者一律採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方法,通過一個個人物的剪影,來反映時代的風貌。
《茶館》以其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藝術上取得的傑出成就,使它成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話劇舞台上出現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幾個之一」,「是我們社會主義戲劇戰線的驕傲與光榮」。《茶館》是「我國社會主義的話劇藝術可以奉獻給世界藝術寶庫的瑰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帶著《茶館》應邀於1980年赴聯邦德國、法國和瑞士及1983年赴日本演出都曾引起轟動,受到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揚,為我國話劇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
與田漢、曹禺等戲劇名家擅長設計復雜緊張、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建構激烈尖銳的戲劇沖突不同,老舍解放後的大多數戲劇作品不是以復雜曲折的故事情節取勝,而是以創造真實可信、且有鮮明性格的人物見長。他認為,「對人物要胸有成竹,一閉上眼,就看到他們的音容笑貌。這樣,戲才會寫好」。出現在老舍戲劇中的為數可觀的人物,大多數是形象豐滿、個性鮮明,是活生生的「這一個」。寫什麼人像什麼人,寫一個活一個,這是老舍劇作在人物塑造上所達到的高度。
「沒有真正的感情,人物就寫不好」,老舍在塑造人物時,往往傾注了自己強烈的愛憎。他在《勤有功》一文中說:「只要我遇到一個可喜的人物,我就那麼熱愛他,總設法招他寫得比本人更可喜可愛,連他的缺點也是可愛的。……對於可惜的人物,我也由他的可憎之處,找出他自己生活得怪有滋味的理由,以便使他振振有詞,並不覺得自己討厭該死。」《茶館》第二幕中唐鐵嘴(相面的)對王利發說:「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候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僅一兩句話就懾神提魄地畫出了這個無恥之徒的丑態,並從一個側面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精神毒害。
在以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方面,老舍自有他的超凡脫俗之處,他尤其擅長「三筆兩筆畫出個人來」。《龍須溝》第一個出場的是丁四搜,她同小姐只講了三句話,她的性格,她那張嘴的厲害勁兒,就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茶館》中的沈處長,僅在臨劇終時才上場一次,總共說了九個字:八個。好(篙)「和一個」傳「。作家遺貌取神,連用八個帶洋腔的」好「字,活畫出這個國民黨官僚自視高貴、裝腔作勢的酸相。
對話是話劇作品中人物之間進行交流、人物關系展開以及深入刻劃他們的性格的主要手段。老舍劇作的對話是用精心加工提煉的北京口語寫的,鮮活形象,准確精練,簡潔朴實,具有高度的性格化和鮮明的動作性,富有濃厚的幽默感和詩意。地痞流氓、警察特務敲詐勒索平民百姓,在舊社會司空見慣。《方珍珠》、《龍須構》、《茶館》三個戲都寫到了這種場面。《方珍珠》第二幕,憲兵班長趁破風箏的班子即將開張之機,上門勒索。《龍須溝》中馮狗子硬搶強奪程娘子煙攤的煙,還上門威脅、恫嚇。《茶館》中偵緝宋恩子和吳樣子到茶館捉人,王利發擋了下駕,他們就乘機敲詐。這三組戲劇場景的台詞,都有強烈的動作性。同是敲詐勒索,馮狗子是直言不諱,他仰仗惡霸黑旋風的勢力胡作非為,一副狗仗入勢的流氓嘴臉。與馮狗子相比,宋恩子、吳樣子則顯得老練油滑。他們言詞文雅,語氣軟綿,但文雅中顯露兇狠。軟綿里包藏強硬,其貪婪程度,遠在馮狗子之上。憲兵班長的勒索技藝則更勝他們一籌。他能看準時機,以兌支票(當時己成一張廢紙)為由,名正言順地上門勒索。他的語氣,絕對是命令式的,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由於身份、職業不同,「怎樣說」不一樣,他們的性格也就各異了。
老舍的幽默、在文藝界是有口皆碑的。他建國後的劇作,無論是正劇還是悲劇,都洋溢著濃郁的喜劇氛圍。在這些作品尤其是在《茶館》中,老舍的幽默才能得到了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用幽默的語言刻劃了旗人松二爺這一富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他用幽默的語言,將劉麻子、二德子、唐鐵嘴、吳樣子、宋恩子諸父子這類社會渣滓以恥為榮、以丑為美的無恥人格,赤棵棵地暴露在舞台上。老舍還大膽地把曲藝的某些技巧運用到話劇中來,使幽默語言平添了幾分民族風韻。即使是人物的片言只語,一經老舍之手,便閃發出機智幽默的光彩。
老舍非常看重戲劇語言的詩意,要求自己:「寫一句劇詞,要像寫詩那樣,干錘百煉」。他偏愛那種「說得很現成,含意卻很深」的言詞。老舍戲劇語言的詩意,是以「朴」、「淡」、「淺」、「顯」的形態呈現出來的。
Ⅱ 老舍的全部作品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29,人間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當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祥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1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雞》 《我的母親》 《養花》 《我們家的貓》 《濟南的冬天》 《駱駝祥子——祥子買車》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學家汪曾祺寫)《林海》《草原》《四世同堂——開學的日子》《斷魂槍》《茶館》一共六十多本小說
Ⅲ 老舍的短片小說有哪些
老舍還寫了一批短篇小說,出過《趕集》、《櫻海集》、《蛤藻集》。這些小說從思想傾向看,與他的長篇是一致的,但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廣。揭露社會黑暗是他的短篇的重要內容。《聽來的故事》、《上任》,揭露政治的腐敗、官匪一家。《新時代的舊悲劇》揭露口講國學的孔教徒幫助兒子干盡壞事。也有對於洋奴的辛辣諷刺,如《東西》、《犧牲》。他還揭露了舊社會的一些怪現象,如醫生用茶水冒充針劑(《開市大吉》),軍閥部隊的兩個兵合娶一個女人(《也算三角》)。對下層人民的同情,特別是婦女命運的同情,也是老舍短篇的突出內容。《月牙兒》描寫母女兩代由於生活逼迫淪為暗娼的悲慘故事,同類題材還有《微神》。《柳家大院》寫小媳婦受公公、丈夫、小姑的聯合欺壓致死;但凶惡的小姑最後也要被當作商品出賣,等待著她的不會是比嫂子更好的命運。老舍也表現他所肯定的人物,如《鐵牛與病鴨》寫一位不問得失一心從事科學實驗的知識分子,《黑白李》、《歪毛兒》等贊美具有「友愛」、「耿直」等好品德的人物。但這類作品不及暴露黑暗和同情人民苦難的作品那麼感人。
Ⅳ 老舍寫過的短篇小說
1、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 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駱駝祥子》、《 趙子曰》、《離婚》、《鼓書藝人》、《二馬》、《火葬》、《牛天賜傳》、《我這一輩子》、《貓城記》、《文博士》、《小坡的生日》等。
2、中篇小說:《月牙兒》、《陽光》等。
3、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等。
4、劇本:《龍須溝》、《殘霧》、《茶館》、《桃李春風》、《神拳》、《 大地龍蛇》等。
5、其他合集:《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集》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4)老舍看電影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老舍名言:
1、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鋒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會生銹。
2、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盡管不象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字紙簍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裡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3、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
4、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捨生平:
1、1899年生於北京。正紅旗人,滿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2、1913年進北京師范學校學習,1918年畢業。先後在北京、天津等地中小學任國文教員。「五四」時期開始新文學創作。
3、1924年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先後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等長篇小說。
4、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5、1930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創作《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月牙兒》等長短篇小說。
6、1937年《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從事抗戰文學運動。此間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7、1946年赴美講學。
8、1949年底回國。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創作了話劇《龍須溝》、《西望長安》、《茶館》、小說《正紅旗下》等。
Ⅳ 老舍的作品小說有
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
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
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
作品風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舊有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