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短篇小說精選孔夫子
1.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是巴金寫的,巴金為什麼要批評孔子呢,這是在污衊他嗎
巴金的文章《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是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期間發表的,是篇40年前的戰斗檄文……發表該文時使用的作者名字是巴金的筆名「蕭甘」。本文使用了當時最激烈的詞語批判孔子,其中帶有淋漓盡致的階級斗爭情緒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自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報》開辟《隨想錄》專欄,其間歷時八年。寫完全長四十二萬字的散文巨著,對於年屆八旬的巴金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的艱辛,它還更是一次老人對自己心靈的無情拷問,其中包括有對文革期間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1)外國短篇小說精選孔夫子擴展閱讀:
作品風格:
創作題材:
就題材而論,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並且帶有強烈的自傳性。他的短篇小說則題材多樣,涉及范圍相當之廣。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
巴金的創作實踐表明,他最喜歡通過描寫家庭生活情景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變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為著。《激流》通過描寫高公館的由盛轉衰及其分崩離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漸沒落的過程,表現了封建專制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謳歌了青年們的覺醒和反抗。
同時高公館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為原型而書寫,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質。《寒夜》通過描寫汪家的解體過程揭露了當時大後方社會的黑暗。
作者著重表現的是小家庭內部的矛盾沖突,比如婆媳爭吵,夫妻失和等,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真實 、細致的描繪表明,汪家悲劇的根源在於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這部作品又一次體現了巴金創作的特色,把家庭當作社會的縮影來描寫 以家庭生活畫面來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
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婦》、《豬與雞》、《團圓》等短篇小說中也有對這一題材的優秀運用。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豐富多樣,但總體也可歸結為六類,其一,書寫外國人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集中在《復仇集》、《電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
2. 有關孔子,莎士比亞,馬克吐溫的「英文」資料
孔丘 ,字仲尼, 生 在 公 元 前 5 5 2 年 , 死 於 公 元 前 4 7 9 年 。 他 生 活 在 東 周 的 「 春 秋 」 時 期 , 曾 在 魯 國 任 委 吏 和乘 田 等 小 吏 , 魯 定 公 時 升 任中 都 宰 、 司 寇 。 後 因 不滿 定 公 及 其 貴 族 季 桓 子 , 便 離 魯 而 周 游 衛 、 宋 、陳 、 蔡 、 楚 等 國 ,希 望 實 現 其 仁 政 理 想 , 但 卻 無 人 采 納 其 主張 , 只 好 返回 魯 國 。從 此 他 開 始 整理 古 代 文 獻, 同 時 開 創 私 人講 學 之 風 , 廣 教 弟 子 ,宣 傳 其 思想 , 使 他 成 為 中 國 古 代 傑 出 的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和 偉 大 的 教 育 家 , 成 為 儒 家 的 創 始 人 。 孔 子 思 想 的 核 心 是 「 「仁」 」 , 所 謂 「「仁」」 」 就 是 「 愛"
莎士比亞
英國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於1564年出生在英國的斯特拉福城。他有濃厚的文化基礎,但沒讀過大學。18歲時與一位26歲女子結婚,未滿21歲時有了三個孩子;3年之後去倫敦成了演員、劇作家;30歲時開始走紅;34歲時家庭經濟寬裕,藝術取得成功,被公認為新崛起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獨自生活在倫敦的20 年中,他的妻子一直住在斯特拉福。近40歲時,莎士比亞才回到斯特拉福直到去世。
27歲那年,他寫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三部曲,劇本上演後大受觀眾歡迎,並為他贏得了很高聲譽,讓他逐漸在倫敦戲劇界站穩了腳跟。
1595年,莎士比亞寫了一個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本上演後,莎士比亞名霸倫敦,觀眾像潮水一般湧向劇場去看這出戲,並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1599年,莎士比亞傾注全力寫成劇本《哈姆雷特》,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以後的幾年裡,莎士比亞又寫出了《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它們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1616年,莎士比亞由於生病離開了人世,活了52歲。在這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他的劇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許多國家在上演他的劇本紀念他。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壇上的一位「巨人」。他繼承並發揚古希臘羅馬戲劇和英國民間戲劇的優秀傳統,不顧「三一律」之類的清規戒律,突破喜劇和悲劇的界限,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創造性的革新。針對中世紀封建制度和禁慾主義的束縛,他尊重婦女、歌頌愛情,塑造出一系列理想化的資產階級新女性的可愛形象。在歷史劇和悲劇中,他又刻劃了一系列封建暴君的形象,無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暴政。他還在戲劇中提倡人道以反對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強調人的偉大和力量,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也常常在劇中揭露宗教的偽善。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特點,是幻想與真實的巧妙結合。馬克思在1848年後為了 「想使自己的英語知識達到完善的境地」,曾把「莎士比亞特殊風格的詞句都搜尋出來加以分類」,進行學習。
他的墓現在他家鄉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象朝聖一般去瞻仰。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碑文:
「 看在上帝的面上,
請不要動我的墳墓,
妄動者將遭到詛咒,
保護者將受到祝福。」
馬克吐溫簡介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3.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禮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
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5、孔丘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丘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丘讓路。孔丘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丘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