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出優秀的短篇小說
⑴ 怎樣的短篇小說才是好的
18年7月看完了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的短篇小說集《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異常喜歡,一直對它念念不忘。心裡計劃著要針對這部作品認真寫一篇書評,然而卻遲遲沒有動筆。不可否認,懶肯定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還有一點是自己有些不知從何下手。
我一直在想:這本書到底好在哪裡?到底怎樣的短篇小說才能稱得上是好的、優秀的短篇小說?
我們都知道,短篇小說雖短,但其創作難度並不亞於長篇小說,有時甚至更見作者功力。
愛倫·坡曾在評論霍桑的短篇小說集《重述的故事》時,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技術嫻熟的藝術家構思出一個故事的時候,如果聰明的話,他不會讓自己的想法去適應故事情節,而是精工雕琢,創造出故事情節來實現獨一無二的效果——因此作家認為這樣的效果能最好的幫助他實現腦海中這個美妙的故事。如果這故事的第一句話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那麼他的第一步便失敗了。整篇小說里不應有一個字會直接或間接地背離腦海已有的那個故事藍圖。經由這種方法,再加上精心構思和嫻熟的技巧,最終,這幅畫卷得以慢慢展開,在作家看來它不啻於一件藝術品,他能從中獲取極大的滿足感。這故事背後的理念完美無瑕地傳遞了出來,因為作者心無旁騖……」
總結和概括一下,我認為優秀的短篇小說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1、語言方面:語句流暢,描寫精準,可讀性強,最好能讓人一口氣讀完,根本停不下來;
2、結構方面:精心構思,精雕細琢,最好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
3、情節方面:使人印象深刻,最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歐·亨利式結尾」和莫泊桑的《項鏈》了;
4、立意方面:寓意深刻,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並能引發長久的思考和討論。
由於短篇小說篇幅的限制,故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中,時間、地點可以簡潔明了地點出,人物其實也不太需要花過多的筆觸去進行描述。我認為,此刻我們不需要去糾結,這個人物在這篇短篇小說里,到底是「圓形人物」還是「扁平人物」,到底塑造得是否完美和立體。我們只需要去感受,這樣的描述是否最「穩、准、狠」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想表達的含義,至於方式方法則可以百花齊放。
比起時間、地點、人物來說,更重要的是怎樣在這短小精悍的篇幅中,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講述清楚和到位,並達到令人難以忘懷的效果。同時,環境的因素也沒有像長篇小說中起到那麼大的烘托作用,某些優秀的短篇小說甚至是吝嗇於去進行一些環境描寫的。
在《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這本短篇小說集里,王安憶的序和裡面的7篇小說同樣精彩。序中說,愛因斯坦一派認為理論的最高原則是以「優雅」與否為判別的,優雅就是「盡可能地簡單,但不能再行簡化」。王安憶認為這句解釋同樣可用於虛構的方式。因此,好的短篇小說就有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優雅」。
王安憶對各國短篇小說特點的分析非常有意思。她認為,以莫泊桑、都德等作家作品為代表的法國短篇小說也許是受洛可可風氣的影響,都非常精緻,就像擁有無數切割面的鑽石那樣,「將一個小世界切成無數棱面,棱面與棱面折射輝映,最終將光一攬收盡,達到飽和」。
俄國人的短篇「鼎力足,東西小,卻壓秤,如同隕石一般,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真是非常精準的概括了,瞧瞧契訶夫、屠格涅夫等作家就知道了。此外,美國的短篇小說,從歐·亨利的「甜美的傷感的變法」,到了後來的塞林格、雷蒙德·卡佛,演變得越來越極簡主義。義大利的短篇則與他們的民族傳統有關,充滿了童話與寓言的色彩。
那麼,代表加拿大尤其是加拿大地域文學的,短篇小說巨匠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的這7篇小說,又有什麼新奇之處呢?
首先,「優雅」這個詞,這本書當之無愧。無論是從語言的優美、雅緻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愛因斯坦「盡可能地簡單,但不能再行簡化」的標准來看,都非常符合。
7個故事發生的地點同樣都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布雷頓角,這里有美麗而又凶險的大海,也有幽深而又黑暗的礦場,當地大部分居民都以捕魚或采礦為生。故事大部分與生活的艱難以及親情有關:有因為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賣掉家裡忠實的老馬而憤以斧子狂砍家裡辛苦養殖的雞的孩子,有為了擺脫挖煤命運而離家謀生的18歲少年,有不遠萬里來看望去世前妻的父母和自己生疏的兒子的失意中年男子,有回鄉懷念自己壯志未酬並終年被困於此的父親的中年大學教師,有回家看望奶奶卻意外目睹了奶奶去世的絕症患者……
每個故事都很簡單,但每個故事都是既充滿了柔情溫情深情,又縈繞著幾絲血色的殘酷。
隨便拿其中一篇開頭的景色描寫作為例子,一起來感受一下有多美,當然翻譯的文字水平也確實非同凡響:
「暮色漸濃,夕陽給萬物抹上金光。沒有稜角的灰石向著它們念想的歐羅巴赫然聳起,也漾在這片晚照中。落日信手點染的,還有未長成的雲杉、往低處藏躲的地衣、精緻而不失剛健的蕨類、根莖如神經般虯結的苔蘚、瘦小而強硬的越橘。灰暗的雨颮斜斜地從海上掃來,又驟然遠去,不由分說得如同趁人不備的劫掠者;所過之處,所向之地,盡管倉促,都轉眼間濕透了。此時,透徹的水珠捕獲余暉,把彩虹的萬般旖旎都收納承托起來。」
其次,雖然這幾個故事都發生在加拿大偏遠的布雷頓角,但你在閱讀時並不會覺得距離故事中的人物過分遙遠。即使都是一些非常個人,甚至是私密的成長體驗、生活經歷的描述,它們仍能輕易地引發我們的情感震動與共鳴。
正如梭羅所言:「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在這本集子的每個故事中你都能體會到生命里那令人窒息的幾分絕望,但這絕望不顯山不露水,彷彿隱藏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之下,又像礦產悄悄躲藏在礦井之下深不見底,顯得如此的平靜。麥克勞德不是那種直接撕開血淋淋的傷口給你看的作家,他是以一種這么溫柔,這么優美,這么浪漫的姿態,將這些殘忍的現實一點、一點的透露到你面前,讓你在感受絕望的同時,卻也能找到幾縷希望的曙光。
最後,結合前文羅列出的幾個判斷維度,我們可以看到:這部作品語言方面的優秀無須贅述了;結構是相對比較薄弱的,沒有很復雜的設計與獨創性,但整體仍然比較清晰、精巧;情節和寓意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情節中沒有很多為了「偶然」的「偶然」,但有合乎情理的「必然」,從而引發的對生活、生命的思考還是很有一些質感與深度的。
當然,這些評判標准還是顯得有一些「簡單粗暴」了,我們對任何文本的評價與分析,都還是不能脫離於文本本身,一定要基於「具體文本具體分析」這個原則。
最後,再推薦一些其他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短篇小說集給大家: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卡夫卡:《變形記》
契訶夫:《變色龍》
莫泊桑:《項鏈》
塞林格:《九故事》
毛姆:《赴宴之前》
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 最後的儀式》、《床笫之間》
雷蒙德·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大教堂》
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杜撰集》、《沙之書》、《阿萊夫》
⑵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第一、 在行文之前,首先確定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文章的中心如同一個人的思想靈魂,缺乏中心的文章猶如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是毫無生機可言的。其次是文章的結構布局,文章的結構就像人體的骨架,好的布局會造就出氣宇軒昂的外部框架來,讓人思路明晰,條理清楚。再次是選材,選材如同人體的血肉,圍繞中心所選的材料,足以使文章內容充實,無空洞之感。最後是修辭和遣詞,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及遣詞成句猶如`精心裝扮。作文也正應了「三分顏色,七分裝扮」,只有對自己的文章經過反復修改、增刪,才有可能成其為美文。
第二、 用眼觀察,用心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時常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平凡的日常瑣事中往往會有令我們感動不已的東西,把它及時捕捉記錄下來,在感動自己的同時去感動別人,相信你筆下再也不會出現無話可寫,文思枯竭的寫作困境。
第三、 要抓住人物的特徵進行描寫。人物的外貌、氣質、性格、情感各不相同,只有抓住了觀察對象的與眾不同之處,確立你筆下的「這一個」,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打破「千人一面」的陳舊模式。即使是對同一個人進行描寫,也要力避雷同,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千個觀眾的心中定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⑶ 如何寫短篇小說 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整個文學殿堂里的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有其獨特的寫作規范和寫作技巧。
1、「理論准備」分六章:短篇小說的界定和特徵、主題的確定、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場景的設置、視角的選擇,從理論上闡述短篇小說的特徵和組成要素。
首先,短篇小說應該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包括開篇、沖突、高潮和結局等因素,設置與人物性格相協調的場景,傳達一個特定的主題,遵循始終一致的敘述視角,運用與人物性格相符的對話,通過簡練精確的描寫來展示人物、主題和沖突,運用富有想像的語言和文學手段,保持一貫的語氣和情調,長度適當,並產生唯一的文學效果。
2、主題是小說要傳達的主旨,也是短篇小說的靈魂,沒有主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小說創作。
短篇小說為讀者提供閱讀娛樂的同時,也激起讀者的某些情感,傳達某個主題。
這一主題並不總是一個清楚表達出來的寓意,有時是寓於小說字里行間的對生活或人類本質的一種洞識。
主題一般來源於作家生活中的具體經歷,如周圍的偶然事情,自身的困境或困擾著自己的社會問題。
為了傳達一個清晰的主題,短篇小說要避免過於復雜的故事情節。
3、小說創作的成敗取決於人物的塑造,因為正是人物的行為傳達了小說的主題。
人物的塑造需要集中於刻畫「圓形」人物,即主要人物。
刻畫人物的具體方法一般有三種:描寫、行為和對話。
具體地包括人物的身份、外部特徵、所處環境、內心活動、行為方式、語言特徵、他人對人物的反應等。
當然,在人物刻畫中性格特徵的描寫比外部特徵的描寫更重要。
要想塑造出清晰的人物形象,作者必須清楚地「了解」人物的各個方面,以便塑造出始終如一、栩栩如生的人物。
4、情節是由於主要沖突而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展示部分、開場的偶發事件、漸漸激烈的行為、高潮、漸漸平緩的行為、結局等。
在展開情節的過程中,作家會在整個的時間安排中運用倒敘的手法,還會運用伏筆的手段造成一種懸念。
場景在情節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作家在寫作中往往讓讀者通過推理、暗示來了解場景,而不是用成段的描寫來闡明場景。
5、短篇小說的敘述視角決定小說的主題,因此視角的選擇至關重要。
短篇小說的傳統寫作方法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三人稱視角又有三種不同的角度:第三人稱、受限的第三人稱和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
受限第三人稱視角的敘述者不是小說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任何人物的思想。
全知全覺的第三人稱視角幾乎總是作者就是敘述者的視角,作者知曉一切,目睹一切,也了解一切。
無論採用哪種視角,小說的敘述視角必須保持一以貫之,前後一致。
6、「形諸筆端」共五章,主要論述了對話的寫作、描寫的運用和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首先,對話是短篇小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人物的刻畫,而且人物在採用對話表達觀點或講述故事時也推進了沖突的發展。
對話可以是人物相互之間的談話,也可以是人物的自言自語,即內心的獨白。
要想寫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對話,就必須用心去聆聽,留心觀察;
再者,描寫是短篇小說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逼真的描寫依賴於五官感覺,也是能夠准確傳達信息的前提。
描寫是支撐短篇小說語氣情調的細節,為了使描寫生動形象,有些作家會大量使用修辭格。
描寫中要使用適合題材的詞彙,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避免導致詞藻華麗或過多修飾語,句子結構要變化多樣。
總之,描寫要干凈利落,簡潔有力,直截了當,運用展示的方式;
第三,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要求之一是寫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開頭,使讀者很快融入小說之中,也能迅速抓住編輯的注意力。
短篇小說的開頭可以考慮三種可能的方式: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和場景,並引入初始沖突;
讓主要人物開始實施行為,進而引向初始沖突;
確定場景,提供足夠的細節以營造出氣氛。
小說的結尾應該完成小說的情節構思,展示主要人物由於沖突而經歷的任何變化,並使讀者獲得閱讀上的滿足。
結束一篇短篇小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簡單地消解沖突、向讀者稍作透露、提供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
第二部分還以短篇小說《土豆》為範例,分析了短篇小說的全部基本要素。
最後一章是「創作小說的檢查z,敘述了對小說初稿進行檢查時可以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小說初稿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潤飾,直至小說通順流暢,有趣易讀,真實可信。
此外,在小說定稿時還要進行仔細的校對,涉及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小寫字母、拼寫、語法和慣用法等。
⑷ 如何寫好短篇小說,應該掌握什麼技巧呢
1、人物
人物的形象是真實還是虛假,當讀者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感受到他內心世界的變化。
2、情節
推動故事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要素。
3、場景
是在圖書館還是在客廳,或是在操場等等,作者特設的場景。
4、主題
小說所要陳述的主要觀點。
5、對話
恰到好處的對話,能對文章起到渲染作用。同時,也能使場景顯得更真實。
6、想像
短篇小說的故事中,必須遍布著有內涵的意象。
7、風格
語言是諷刺的,還是幽默的;喜歡用誇張,還是比喻等。
8、視角
使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二人稱。
9、口吻
對特定人物的一種觀點和某種看法。
⑸ 寫短篇小說怎麼寫
寫短篇小說,要把握好三點。
人物
由於短篇小說篇幅的設定,這就要求作者對人物的性格把握要精準。尤其是要塑造一個擁有鮮明性格的人物,要讓人物來傳遞故事的主題。對人物的刻畫採取對話、行為的描寫,力圖塑造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
立意
這是短篇小說的核心,要傳遞什麼思想、講什麼故事、引起何種思考,都由「立意」來決定。星星建議如果要用短篇小說來練手的話,多去追求新穎的「立意」。
星星舉個例子,日本「微型小說鼻祖」星新一曾在《一分鍾小說選》中說過「我的小說強調一個「新」字,給讀者以新題材,新知識,甚至讓他們感到驚訝」。他常常藉助童話、科幻、推理等,通過一些非現實的題材,反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悟。而一個新穎的立意,往往能讓讀者印象深刻,即便是長篇小說,也可能達不到其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結尾
短篇小說很容易讓讀者有「拍案驚絕」的感覺,那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結尾。但這個結尾不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結局,它可以是開放式的。結尾可以遵循這三種方式:首尾呼應、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還有一個非常有用的因素,那就是學會用「轉折」。在故事裡埋好伏筆,再開大腦洞。比如星新一的《喂——出來!》,奇特的想像+大膽誇張的描寫,每個片段都有它鮮明的特點和意義。文筆非常有趣味性,揭露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和將要收到的懲罰。
⑹ 寫作技巧: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
在《小說的藝術》一書中,約翰·加德納寫道,「小說的原理是,在讀者的腦海中創造一個鮮活而持續的夢。」故事,不論是短篇還是長篇,都在於要在讀者的腦海中造夢。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寫作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寫出成功的短篇小說?
最接近短篇小說的定義應該是,每一個故事中都有某事發生在某人身上。人物在為了一個目標抗爭——這個目標比故事中呈現的更崇高、更重要。或多或少地,人物為此感動。要在頭腦中保持這樣的印象:一篇短篇小說要大過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在《小說的藝術》一書中,約翰·加德納寫道,「小說的原理是,在讀者的腦海中創造一個鮮活而持續的夢。」故事,不論是短篇還是長篇,都在於要在讀者的腦海中造夢。
約翰·厄普代克認為故事就應該做到鳳頭、豬肚、豹尾。意思是,故事在開頭要使人感到驚奇,寥寥數語引人入勝;在中段得到深入展開;然後在結尾處給出富有意義的完滿闡述。
示例
欲求
我在街上看到了我的前夫,我當時正坐在新開放的圖書館的台階上。
「你好啊,我的生活。」我說。我們曾有一段27年的婚姻,所以我覺得我這么說沒錯。
可他卻問道,「什麼?什麼生活?反正不是我的生活。」
「那好吧。」我說。我對於真正有分歧的事情並不想爭論。我站起身走進圖書館,打算去看看我到底欠了多少費。
圖書館管理員表示我欠了他們32美元,而且已經欠了18年。我不想否定任何事。主要是由於我不明白這些時間是怎麼過去的。我經常想著要來還這些書,畢竟這家圖書館離我家只有兩個街區。
我的前夫跟著我來到了還書櫃台。他打斷了那個本來還有話要說的管理員。「基本上來說,」在我看向他的時候他開口道,「我認為我們婚姻的瓦解跟你從來不邀請伯特倫一家來咱家吃晚飯有關。」
「有這可能,」我說。「不過真要這么說的話,你應該記得:首先,我爸爸那個周五病了,往後咱們就有孩子了,然後我就每周二晚上都要開會,再然後戰爭就爆發了。而且咱們也不見得跟他們家有多熟啊。不過你說的對,我應該邀請他們來吃晚飯。」
我給了那個管理員一張32美元的支票。馬上她就對我信任有加了,把我的過去拋在腦後,清空了我的欠款記錄,這是大多數其他的市政和(或)國家機關絕不會做的事。
我再次借出了自己剛還的那兩本伊迪絲·華頓的書,因為我是在太早之前讀的了,而它們顯然比那個時候更適合今天的狀況。這兩本書分別是《充滿歡笑的房屋》和《孩子們》,都講述了50年前美國紐約的生活如何在27年間發生了改變。
「我倒是記得咱們的早餐還不錯。」我前夫說。我對此感到驚訝。因為我們的早餐就只是喝咖啡而已。我還記得櫥櫃的後面有一個洞,通到了隔壁的公寓。他們家經常吃甜味腌制的煙熏烤肉。這讓我們家對早餐印象深刻,因為我們從來吃不飽,而且吃得很差。
「那是因為我們當時很窮。」我說。
「我們什麼時候富裕過?」他回答。
「哦,日子不是越過越好么,我們又不缺什麼。你還上了足夠的財產保險,」我提醒他。「孩子們每年可以穿戴整齊地參加為期四周的露營,有睡袋,有靴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他們看起來棒極了。在冬天我們的室內溫暖如春,而且我們還有紅色的大靠墊,還有好多東西。」
「可我還想要一艘帆船,」他說,「而你什麼都無所謂。」
「別挖苦人,」我說,「你想要的話什麼時候都不晚。」
「不是這樣的,」他以一種極其苦澀的口吻回答。「反正我會有一艘帆船的,而且我有錢買得起一艘兩人用的18英尺的船。我今年幹得不錯,而且會越來越好。但是對你而言,已經太遲了。你總是無欲無求。」
過去的27年他就是一貫做出這樣刻薄的評價,就像拿著一個管道疏通機從我的耳朵下到喉嚨,然後堵在我的心口。再之後他就消失不見了,任憑那東西生生把我噎住。我是說,任憑我坐在圖書館的台階上,他就那麼絕塵而去了。
我翻著手中那本《充滿歡笑的房屋》,但是失去了興趣。我感到深受傷害。沒錯,在那一刻,我什麼也不想求、什麼也不想要。但是我確實是想要某種東西的啊。
我想要立刻變成另外一個人。我想要成為那種借了兩本書,兩周後准還的人。我想要成為那種雷厲風行的好公民,改變教育體制,要求預算委員會解決市中心的諸多問題。
我甚至還曾經承諾過我的孩子們在他們長大之前讓戰爭結束呢。
我想要成為那種一旦結合就永不分開的人,無論是對我的前夫,還是我的現任。不管是否有足夠的心性來應對這一生,最後你會發現一生原來真的並不長。這短暫的一生,還不夠你完全理解一個人的全部品質,或者聽完他那些無窮無盡的理由。
就在這個早晨,我望著窗外的大街,看著那些梧桐,這些樹在我的孩子出生前若干年被悉心種下,如今,它們已經枝繁葉茂。
好吧!我決定把這兩本書還給圖書館。這證明了當一個人或一件事對我有所觸動或者讓我有所思考的時候,我還是能夠採取適當的行動的。當然了,我看我還是更善於接受友善的評價。
格雷斯·佩蕾的《欲求》,首次發表於1974年
如何處理短篇小說的結構?
短篇小說的基本結構包括三個部分:開頭部分(人物的希望)、中間部分(人物的努力)、結尾部分(最終結果)。理論上,這三個部分是統一的,短篇小說應該盡可能地完整。
開頭部分:應該有一個最初事件使主人公面臨某個問題,這個問題使主人公產生了希望或者需求(目標)。
中間部分:主人公努力實現他或她的希望。這其間事情會變得越來越混亂(出現危機)直到抵達高潮,當然同時也就達到了轉折點。
結尾部分:有所顯現。(詹姆斯·喬伊斯語,意為對人物或情境真諦的領悟。)主人公打動人心,總算完成了任務,圓滿收場,問題解決。
在《欲求》中,你會看到開頭部分,主人公坐在圖書館的台階上,然後看到了她的前夫。她想回憶他們婚姻中的幸福部分,嘗試以這種方式搭話。這就是人物的希望。中間部分是她和她前夫的對話,以及她前夫對於這段婚姻之所以終結的結論——因為她沒有邀請過伯特倫一家來吃飯。這里有一個丈夫回憶他們早餐的小高潮。這使她提起櫥櫃後面的那個小洞,隨即引出了與鄰居家的對比:「我們當時很窮。」然後他們就說出了彼此分歧的原因:彼此的不同欲求。丈夫想要一艘帆船。這個小危機引出了最終的高潮,這就是丈夫對妻子說——「你總是無欲無求」。故事的結尾是:她重新坐回圖書館的台階上,而她的丈夫已經走遠。這次短暫會面帶來的結果是——對於敘述者也對於讀者——她接受了生活本來的樣子,然後很高興地看到在孩子們出生之前種下的梧桐樹現在已經枝繁葉茂。這就是全部的三個部分。
正如厄普代克對短篇小說的要求,故事以寥寥數語引人入勝,在中間部分得到深入展開,然後在結尾部分完美收場。讀者在心中與敘述者達成了溫暖的共識。
如何處理短篇小說中的不同元素?
學習短篇小說的第二個步驟是要考慮構成它的不同元素。成功的當代短篇小說能夠使其所有元素和諧地交織在一起:人物,情節,場景,主題,對白,想像,風格,視角,以及口吻(代表作者的看法以及價值觀)。所有這些元素以一種簡潔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同時每一種元素都有助於整個故事的成功。而這種成功有賴於故事中人的重要性。
《欲求》這篇文章向你展示了格蕾斯·佩蕾如何運用這些不同的元素:
人物:妻子和前夫的形象都顯得真實可信,讀者進入了妻子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她的憧憬、她的希望,以及她的「欲求」。
情節:妻子在與前夫不期而遇中受到了觸動,回憶起了他們在一起的那些年,感到了自己的心碎,然後繼續前行。
場景:圖書館的台階——這幾個詞准確刻畫了一個有意味的地點。
主題:成為一個真實的自己的重要性,盡可能地活好每一天。
對話:故事的前三分之二是連續的直接對話,沒有加引號,但是非常容易理解。摻雜了對白和回憶的寫法使這些場景顯得非常私人化。「我倒是記得咱們的早餐還不錯,我前夫說。我對此感到驚訝。因為我們的早餐就只是喝咖啡而已。我還記得櫥櫃的後面有一個洞,通到了隔壁的公寓……」讀者跟著對話進入了回憶,接著進入了一段親密的關系。
想像:從圖書館的台階到兩本書的書名再到櫥櫃後面的小洞,故事中遍布富有內涵的意象,當然還包括現在已經枝繁葉茂的那些梧桐樹。最後,這里有一個極其富有想像力的比喻:丈夫刻薄的評價被比喻為管道疏通機,順著妻子的耳朵然後堵在心口。再之後任憑那東西生生把她噎住。
風格:佩蕾的風格很好識別,剋制、親切、語帶諷刺,同時富於同情。
視角:第一人稱,使讀者直接了解主人公的想法。
口吻:反映了佩蕾對於理想婚姻的看法,對於怎樣成為一個好公民的看法。正是因為這種口吻,讀者漸漸喜歡上了文中的妻子(也就是作者本人)。
短篇小說中的所有不同元素——包括加入的諷刺幽默元素——都以一種可以使整個故事變得完整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故事就是一個整體。這也是故事之所以成功、深刻的原因所在,因為它涉及如何對待人們的愛情和婚姻。讀者能夠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極度世俗化的細節讓人感覺熟悉——去圖書館還書、甜味腌制的煙熏烤肉、市政部門種在街上的梧桐樹。這就是奧康納所說的精心設計細節的必要性,而這種設計,出於對講述者和彼此相通的人性的終極信仰,也正是為了讓讀者感到親切熟悉,正是為了讓讀者覺察不到其中的匠氣。
1. 寫作技巧:如何提高小說的閱讀節奏感?
2. 寫作技巧:怎麼讓故事或小說充滿生命力?
3. 寫作技巧:怎麼讓故事或小說充滿生命力?
4. 寫作技巧:你可以盡情的發揮,但除了這一點該注意
5. 寫作技巧:怎樣為自己的小說找到合適的聲音?
⑺ 怎樣寫好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最流行的小說品種。它篇幅短小,情節精練,人物集中,往往截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或側面,圍繞一組矛盾,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集中地突出人物性格和鮮明地表達主題,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力量。我國歷史上的短篇小說十分發達和豐富。宋代李氏的《太平廣記》、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馮夢龍的《三言兩拍》,現代魯迅的《吶喊》和《仿徨》,都是優秀的短篇小說。俄國的契柯夫,法國的莫泊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
短篇小說的基本特徵
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短篇小說篇幅短,人物少,情節單,要以有限的形象畫面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在結構短篇小說時,首先要把握住「短」字。無論對人物的設置,還是對故事情節的處理,都要從「短」字出發,做到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輕舉重。
這是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把許多事情正面鋪展開來,去寫一幅雄偉、復雜的歷史畫卷;短篇小說也不能象中篇小說那樣,去記錄生活長河中的一個段落。而短篇小說必須從生活中截取一些富有特徵性的橫斷面,或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鏡頭」,經過作者精心的剪裁,把不必要的人物和情節刪去,把能放在暗場處理的人物決不能放在正面去描寫。努力做到結構清晰、合理、完整、嚴謹。
以上說的是以篇幅長短外部表象所確立的短篇小說的特徵。那麼,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
一、在立意上,要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見大,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這是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我們知道,盡管短篇小說選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側面、一個閃光點,使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時代變幻的折光,這就是以小見大的立意所在。
魯迅的《一件小事》,只切取了一個場景,便通過淋漓盡致地描寫人力車夫全力救護跌倒的老女人,表現了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工人的優秀品質。都德的《最後一課》,則通過一堂法文課,就把法國淪陷區人民強烈、深沉的亡國之痛、愛國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飽滿。
可見,立意關鍵在於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二、在結構上,要以輕舉重
短篇小說的結構安排,要求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設置要少,不能過分的鋪墊、渲染和交待背景,不然就會形成短篇小說長篇化了。因此,短篇小說一般都採取單線發展的結構,以達到線單意不薄,以輕舉重的目的。
如魯迅的《故鄉》《祝福》等短篇小說,線索單一,故事情節跟隨主人公的性格發展向前推進。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藝術境界。接著,又將讀者緊緊引向矛盾的焦點(高潮),使小說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當然,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兩條線索。但在寫作時,一定要使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虛實結合,最後使兩條線索交融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既節省筆墨,又能一箭雙雕地刻畫人物。如果兩條線索平行發展,都從正面描繪,就必然要拖長篇幅,使得結構鬆散。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做法,不僅線索繁雜,而且矛盾紛繁,使人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以鬆散拖沓而導致失敗。
三、在手法上,要以少勝多
短篇小說又一特徵是:要提高節省的筆墨去開拓深而廣的思想內涵,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作用。
短篇小說的結構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橫切的手法
橫切就是切取一個生活橫斷面,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情節,集中場景,集中刻畫人物,精雕細刻,突出主題。在運用橫切的手法時,作者不僅要善於從社會矛盾焦點上切取生活斷面,而且要努力經營,精雕細鏤,把生活斷面所包含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起來,把藝術必須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成足以揭示作品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情節、畫面,這是橫切的重要功夫。
2、直綴的手法
運用直綴的手法,可以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一個階段,其容量較橫切大一些,但篇幅較橫切手法要長一些。這就要求作者嚴格控制展開面,不要大鋪大展而要用濃縮的手法,去描繪、勾勒,粗線條的表現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3、含蓄的手法
⑻ 【轉】如何寫好短篇小說
(一)「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 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 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湖北日報》發表過的一篇《一雙明亮 的眼睛》,就採取這一手法。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藝術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 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輛馬車去。」(引自《卓別林——偉大的流浪漢 》一書),這就告訴我們,創作結構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 ,是所敘述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所謂情理之中,是指這種「出其不意」,與小說中人 物性格的發展合拍,合乎客觀規律,合乎生活邏輯。它不是荒誕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離 奇,又理所當然。 如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這一點。
(三)「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 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 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 如張潔寫的《拾麥穗》
(四)「一箭雙雕,一點兩面」法 作者在寫小說中,似導戲的導演,常常讓舞台上的角色拿這樣或那樣的道具。好導演會利用 這個「道具」,不只讓一個角色,而使許多角色與這個「道具」有關系;不只讓一方,而是 讓矛盾的雙方都與這個「道具」打交道。這樣,就可以從這個「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靈世 界,揭露生活本質,完成作者在這發現上的美學思想。 當代英國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銀幣》就是如此。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 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 意義。 如法國小說《項鏈》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
(六)「銀絲串珠,數點一線」法 當今現代派小說家面對某些人的精神危機,產生了恐懼感。於是他們常常用荒誕的、超現 實的、生活中還沒出現的、純粹主觀想像的「抽象」物於以編織描繪——以反映他們的世界 觀 。而且在寫法上,從表面看,往往是分離的、意識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細讀,會發 現 ,這些小說內部是互為聯系,相輔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體的。可稱之為「銀絲串珠,數 點一線」吧。 如美國作家亨利·斯萊薩寫的短篇小說《……以後》。
(七)「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 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一明一暗的線索,平行交叉,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一 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 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 如魯迅寫的小說《葯》就是如此。
(八)「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法 這種創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備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妨先壓一壓,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頭 ,先縮一縮。這樣,擊出去,更有力;而准備貶低的人物,則不妨先讓他「威風威風」,然 後,讓他從「威風嶺」上掉下來,便「摔」得更慘。這里,先看看「欲揚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馬烽寫的《我的第一個上級》。
(九)「盆中藏月,以小見大」法 用這個技法的小說,一般題材單純,場景單一,人物較少,情節相對來講也比較平淡。但如 何從單純的題材和不長的篇幅里塑造豐滿的形象和挖掘出較深的主題,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見 大」了。 作家葉文玲用此法結構的《藤椅》
(十)「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法 這是講小說收尾的技巧。故事的開頭好,發展好,但最後一個音符,最後一抹油彩,最後一個標點處理若不當,也會虎頭蛇尾,歸之失敗。因為這不僅是作品的落腳處,還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現出來。
⑼ 新手如何寫短篇小說
新手如何寫短篇小說,如下方法:
1
首先構思一個大概的故事情節
很多優秀的短篇小說家,說起創作靈感,無非就是生活與藝術的結合。要想寫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最簡單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關注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靈感。當有了靈感,故事也就基本有了靈魂。再慢慢進行填充,故事的大概情節就基本可以定下了。
2
取一個能夠概括小說主題的名字
我們看一篇文章的時候,往往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這篇小說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當你還沒有任何名氣的時候,就需要在小說的名字上下一翻功夫了。當然,這與標題黨是有本質區別的。相比於一些自媒體類文章,小說名字更加簡潔明了,短篇小說的名稱更是其中精髓,所以短短幾個字,就需要將將所要表達的明確地主題凸現出來。
3
一、 構建推動情節發展的事件
沒有精彩的故事情節,即使語句再華麗,布局再完美,也是失敗的。這就需要一些技巧,當然,這在長期寫小說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對於新人,還是需要下一翻功夫的。
4
當你的靈感形成,腦海中也有了故事的大概模樣,想要在文中布局的故事情節也有了眉目,這時候就需要一份大綱了。所謂的大綱,就是人物、情節、環境的概括。這在長篇小說的寫作當中,是必須要有的,在短篇小說的創作中也同樣重要。看似兩三百字的大綱,不僅會讓你的心中有數,同時也可以避免後面出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寫什麼的窘境。
5
部短篇小說,故事占據一部分,主題,也同樣重要。就像我們通常所講的好片子,絕不是有多精彩的劇情,而是在精彩劇情的背後,一定藏著一個想要告訴觀眾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