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劉知俠的短篇小說乳汁救傷員

劉知俠的短篇小說乳汁救傷員

發布時間: 2023-03-01 20:02:15

A. 乳汁救傷員是什麼電影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 2011年1月,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跡,記住她們生命中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B.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問題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主要人物是誰? 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主要人物:劉洪、李正、王強、彭亮等。
二、人物介紹
原型
劉洪:鐵道隊大隊長洪振海、劉金山
李正:鐵道隊歷任政委杜季偉、張洪義等
王強:鐵道隊副大隊長王志勝
彭亮:鐵道隊隊員曹得清
魯漢、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遠生、徐廣田等鐵道隊的英雄們
芳林嫂:時大嫂、劉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婦女
三、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由劉知俠所著,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 *** 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四、內容梗概: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庄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 *** 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干線的對敵斗爭。在斗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斗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跡。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復進行「清剿」、「掃盪」,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游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小說到此結束。他們轉入主力部隊,以大規模的運動戰來殲滅蔣軍,解放全中國,是以後的事了。
五、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問題二:小說《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 *** 。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編為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弗》,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問題三: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問題四: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

問題五: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1954年劉知俠出版小說)
作者車承友,筆名劉知俠。劉知俠是素材提供者之一。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

問題六:鐵道游擊隊之歌詞曲作者是誰 1937 年,賀綠汀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南京,武漢到達山西臨汾的八路軍辦事處。連隊火熱的戰斗生活激發了賀綠汀的創作熱情,經過長時間醞釀,《游擊隊歌》的詞曲終於在煤油燈下躍然紙上。他將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的名義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 1938 年初,在八路軍總司令部召開的一次高級將領會議的晚會上首演。朱德司令等領導人一致贊揚說:戰士需要這樣的歌。以後這首清新激越的《游擊隊歌》迅速流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激勵了全國軍民捍衛國土,痛擊日寇的鬥志,至今仍保持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鐵道游擊隊插曲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蘆芝 何彬詞呂其明曲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靜悄悄.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爬上飛快的火車,
像騎上賓士的駿馬.
車站和鐵道線上,
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常
我們爬飛車那個搞機槍,
闖火車那個炸橋梁,
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
打得鬼子魂飛膽喪.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問題七:《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主要人物是誰? 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主要人物:劉洪、李正、王強、彭亮等。
二、人物介紹
原型
劉洪:鐵道隊大隊長洪振海、劉金山
李正:鐵道隊歷任政委杜季偉、張洪義等
王強:鐵道隊副大隊長王志勝
彭亮:鐵道隊隊員曹得清
魯漢、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遠生、徐廣田等鐵道隊的英雄們
芳林嫂:時大嫂、劉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婦女
三、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由劉知俠所著,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 *** 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四、內容梗概: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庄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 *** 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干線的對敵斗爭。在斗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斗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跡。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復進行「清剿」、「掃盪」,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游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小說到此結束。他們轉入主力部隊,以大規模的運動戰來殲滅蔣軍,解放全中國,是以後的事了。
五、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問題八:小說《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 *** 。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編為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弗》,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問題九: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問題十: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

C.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什麼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出生於河南汲縣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鐵路的護路工,每天負責清掃鐵路的工作。

劉知俠見慣了火車在鐵軌上的運行,從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在十幾歲時,他在火車站做過義務服務生,對鐵路工作、行車制度都十分了解。隨後他曾經跟隨抗大深入敵後體驗生活,這為他創作《鐵道游擊隊》這一長篇小說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創作歷程: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

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D. 追導紅色足跡,引揚革命精神一游什麼有感

沂蒙山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七一來臨,裴紅副校長帶領教研人員赴沂蒙革命老區開展以「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題的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老區一行,雖只有短短一天時間,但許多老師都表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升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動之旅、收獲之旅。
一、紀念館里再現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6點鍾,我們的車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區的征程。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時間,又嘩啦啦得下起來。與窗外雨聲相伴的,則是車內熱烈的交談聲,因為老師們前段時間忙於上課,已很長時間沒有這樣聚在一起了。
從地圖看,濰沂兩地比鄰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來卻有5個多小時的行程,近11點我們才到達了地處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館於2007年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新落成,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共二層,高度為19.47米,象徵著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才看到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成千上萬顆子彈,這粒粒子彈,似乎在訴說著63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
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組組雕塑,在解說員的動情解說下,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斗,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該師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小說《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解說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解說員介紹到,在那場戰役中有五千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20歲!多麼鮮活的生命!按常理,他們的生命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卻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墳塋靜靜,細雨霏霏,訴說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烈士們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那種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嗎?
二、小山村裡重溫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又驅車趕往沂南的「紅嫂革命紀念館」。窗外雨仍在飄飄灑灑,放眼望去,山嶺連綿,梯田盤繞。雨後的秧苗正恣意綻放著自己的青翠,耳邊不覺回響起「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浪,一陣陣歌聲隨風傳」的經典旋律。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沂南縣委黨校現場教學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馬牧池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而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著戰爭年代歷史風貌。尤其隨著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等多部影視劇的播出,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小山村搖身變為沂蒙山的「好萊塢」。自2010年,沂南縣又以整個常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嫂這一群體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辟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基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煉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細雨中我們在現場教學老師的帶領下,順著一條石板巷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沿著曲折小巷,兩旁幢幢石頭砌成、茅草披頂的老屋,訴說著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一座農家小院,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來訪者。這就是「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的在現。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當搜捕的敵軍走後,小傷員因失血過多,已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數天,最終使其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後「沂蒙紅嫂」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標志性特徵的名稱便聞名天下。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進入茅草屋內,牆面展板上幾位老大娘正盤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著來往的人群。老師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涌現出的女性英雄群體。在那個戰火紛飛歲月里,她們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著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當時只有20歲上下的她們,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義無反顧,沖破世俗,勇敢擔當。眼前的照片拍攝於她們的晚年,歲月在這些當年的大閨女小媳婦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們仍能從老人們淡然的微笑中讀出當年的那份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這樣偉大女性,怎會不叫人肅然起敬?
現場教學老師帶著我們走進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內,一幅「火線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畫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名婦女。1947年孟良崮戰役打響後,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梁,青壯勞力又都上了戰場,家裡只有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裡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個小時姐妹們累倒在河灘上。她們當中有的已經懷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講至此,老師哽咽了,我們好多同志也兩眼含淚。
曲折的石板小巷連著一個個農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內的塊塊展板、幅幅圖片,都記錄著那個年代的沂蒙女兒對黨、對人民軍隊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有用自己六歲女兒為戰士們換口糧的大嫂,有為照顧公婆讓未婚夫在前線安心作戰而抱著大公雞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未把新郎盼進家門……一個動人的故事感染著、打動著所有的參觀者,淚水和著雨水在人們的臉上肆意流淌。
最後,我們沐浴著細雨來到村中大戲台,偉大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老師,用極朴實的語言追憶著奶奶王換於和母親張淑貞勇於撫養革命後代的英雄事跡。
於老師介紹說,奶奶王換於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裡,因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沒有自己的名字。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庄於家,兩姓合在一起,被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辦事干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入黨時,需要有名字才行,當時一位幹部就說,既然你是余家用兩斗穀子換來的,就叫王換於吧。年過半百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選舉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盪,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到了東辛庄。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議說:「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找奶娘。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著俺娘和俺嬸子辦起了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第一批轉來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沒多少天。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戶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她們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撫養。當時,俺娘和俺嬸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奶奶對她們說:「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給這些孩子喝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奶奶則有4個孫子先後夭折了。其中俺大哥當時都7歲了,已成為大人一個小幫手了,一次為躲避敵人「掃盪」,淋了雨,又受了驚嚇,開始發高燒,由於大人都忙,沒人顧得上他,結果轉成肺炎,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無私的愛換來訴不盡的情。建國後,一位位當年喝過沂蒙母親奶的「孩子」,來到她的面前都是長跪不起,一聲聲母親的呼喚,一行行相思的淚水,灑在了當年曾經養育過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講述質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裡面蘊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己要不是因為與同事在一起,定會失聲痛哭。
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在這些平凡偉大的女性身上,彰顯著沂蒙人民深厚的愛黨愛軍情懷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談見聞說體會話感悟
帶著感動,披著雨絲,我們登上返程車。一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心靈所受的震撼卻讓每一位同志感慨頗多,收獲頗多,大家不無感嘆地說: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確實深受啟發、備受教育,不虛此行。
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大地,這是一塊壯懷激烈的熱土。憶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聳起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說著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看今日,那段戰火紛紛、艱難困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出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卻永駐人間。這種精神,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永葆艱苦奮斗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E. 《鐵道游擊隊》的梗概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庄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燒殺掠奪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地組成一支精悍的鐵道游擊隊。

他們利用煤礦鐵路的掩護,在臨城、棗庄一帶的鐵路線上,搶奪敵人的武器、物資,破壞敵人的運輸交通。他們積極配合主力部隊的戰斗,機智靈活地與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環境和鐵路作業、行車制度,讓敵軍火車相撞、脫軌,給當地的日寇和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5)劉知俠的短篇小說乳汁救傷員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介紹

1、劉洪

劉洪從小生長在鐵道邊上,擅長扒車。他個頭不高,眼睛發亮,為人豪爽義氣,扒車救窮時,窮弟兄們都很服帖他。劉洪組建鐵道游擊隊後在隊里也有著極高的威信,不論是王強還是其他隊員,有什麼想法,都要先去找他。

作為一名強悍的游擊隊隊長,他剛強果斷,認准要做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小說多處表現了劉洪在戰斗中的英勇,在山裡,當排長的他用一挺機槍掩護了整連的撤退。鐵道游擊隊不少出色的戰斗,都是由他指揮的。

襲擊洋行打票車,飛車搞機槍,劉洪都是沖在前面,幾刀幾槍就解決了敵人。但這個有著烈火般脾氣的人,有時也因為莽撞的戰斗行動,幾乎使隊伍覆滅。

2、芳林嫂

芳林嫂作為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作為鐵道游擊隊這種男性隊伍中的女性因素,對整個情節的發展起到一種調節作用,也使小說更有了看點。

小說通過她體現了老百姓與鐵道游擊隊之間的關系。她把家作為秘密聯絡點,為游擊隊做飯、放哨、偵查、送信、貼傳單、留治傷員,幫助游擊隊員們避開敵人的搜捕。實際上她後來也成為游擊隊的編外隊員,會使槍,又熟悉游擊隊的活動方式。

3、李正

小說中李正這個政委的形象,一出場就是代表黨來領導鐵道游擊隊的。小說通過他給林忠送糧送錢、與魯漢喝酒、和二禿談話等情節,表現出他善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快地就取得了游擊隊信任,和隊員們打成一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道游擊隊



F. 《紅嫂》電影講述了什麼

《紅嫂》該片講述的是戰爭年代沂蒙山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

1947年夏天,我華東野戰軍某團警衛排實施戰略轉移時,在山東蒙陰縣孟良崮地區遭遇國民黨王牌軍74師一個團。慘烈的戰斗結束後,警衛排排長彭林倖存以外,其他人員全部陣亡。從陣亡的戰友堆里蘇醒過來,身負重傷的彭林已經是奄奄一息。拖著受傷的身子,彭林艱難地向一個村子爬去。

紅嫂將彭林轉移至一秘密山洞,從此瞞著膽小老實的男人給彭林養傷送飯。對紅嫂的美貌,還鄉團團長李貴早已是垂涎三尺。如今有國民黨撐腰,李貴更是隔三差五地來騷擾紅嫂。機智勇敢地紅嫂巧妙地與李貴周旋,爭取時間給彭林養傷。

紅嫂的異常引起男人吳二的疑慮,也引起隔壁王嬸的注意。男人吳二的疑慮打消後,早已經發現紅嫂在暗中幫助解放軍戰士的王嬸也秘密聯絡上武工隊,准備擇日將彭林轉移。彭林的傷勢漸好,轉移的日子已定,李貴卻又一次騷擾上門欲圖不軌。李貴最終被吳二用鋥頭打死,王嬸領著武工隊接走彭林,吳二被紅嫂送去參軍。遠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炮聲清晰可辨。

(6)劉知俠的短篇小說乳汁救傷員擴展閱讀

《紅嫂》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游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G. 老百姓幫助解放軍的故事!!!!!!!!!!(不需要是抗戰的,可以是提供物資等)

智取華山 1949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的強大攻勢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國民黨部隊旅長方子喬率殘部逃上華山,在山口要道設下重兵,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解放軍某團偵察參謀劉明基率領小分隊潛入山區,打聽到當地葯農常生林曾從山後險徑上北峰采葯,急忙趕往常家。此時,一夥國民黨士兵正在常家搶糧,常生林用斧頭砍傷一士兵後逃走。恰巧小分隊趕到,奪回糧食,救下常母性命。是夜忽起暴風雨,常家茅草房頂被狂風掀起。偵察員們冒著大雨,用自己的被子蓋在屋頂上,又幫助常家修好房子。常母深受感動,遂找回常生林為小分隊帶路。常生林帶領小分隊從後山上山,一路上攀懸崖、登峭壁,飛渡天橋險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襲守敵。隨即展開政治攻勢,促使華山咽喉要道千尺幢上的守敵投降。爾後又控制了北峰與西峰之間的通道蒼龍嶺。方子喬急忙組織西峰部隊反撲。偵察隊員面對強敵,沉著應戰,堅守陣地。正在危急時刻,回團部送信的常生林帶大了部隊趕到,與小分隊合力攻上西峰,全殲守山之敵。 體現的是軍民團結一致,戰勝了敵人。

熱點內容
小說主角玩網游有一條項鏈 發布:2025-07-09 10:38:27 瀏覽:924
言情小說黑手黨 發布:2025-07-09 10:33:35 瀏覽:538
重生女配學校小說 發布:2025-07-09 10:33:29 瀏覽:504
小說排行2018出版言情 發布:2025-07-09 10:33:29 瀏覽:368
滴答小說短篇集合 發布:2025-07-09 10:32:45 瀏覽:91
女主叫張靈慧的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9 10:30:19 瀏覽:637
有九把神劍的游戲小說 發布:2025-07-09 10:29:29 瀏覽:311
超短篇小說寫多少字 發布:2025-07-09 10:17:11 瀏覽:217
短篇小說第一章大雨磅礴 發布:2025-07-09 10:16:19 瀏覽:732
13年左右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7-09 10:14:44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