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喜歌是短篇小說嗎
⑴ 鐵凝的代表作有什麼
鐵凝主要著作有:《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鐵凝,姓屈,女,1957年9月生,籍貫河北省趙縣,高中學歷,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84年成為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96年開始擔任河北/省/作/協/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協/名/譽主//席
。籍貫河北省趙縣,生於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 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說《哦,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一千張糖紙》等100餘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餘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餘種。1996年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鐵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10餘項。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創作經歷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⑵ 阜新有哪些作家
阜新著名作家
瑪拉沁夫
1930年出生於卓索圖盟土默特旗黑城子村(現為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長篇小說《在茫茫的草原上》(後更名為《茫茫的草原》)曾獲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周年文藝評獎文學一等獎。此外,先後出版的還有短篇小說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中篇小說《第一道曙光》(1980)﹑《瑪拉沁夫小說散文選》(1982)等。 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及《瑪拉沁夫文集》(7卷),分獲全國性文學獎或電影文學獎。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入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歷任《內蒙古文藝》編輯,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內莆古分會副主席《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
王占君
1944年12月出生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60年畢業於阜新縣第一中學。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下肢癱瘓。1982年以歷史武俠小說《白衣俠女》成名(該書描寫了清朝白蓮教起義,是打破大陸武俠小說創作「沉寂」的「先驅者」)。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至今共創作出長篇小說23部,中篇小說十八部,電影3部,電視連續劇3部,共發表作品八百餘萬字。其中長篇小說《契丹蕭太後》獲首屆全國「奮進文明圖書獎」等幾種獎項。長篇小說《白衣俠女》、《蠍子溝暴動》分別獲得「中國通俗文世優秀作品獎」「烏金獎」並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專家,入選《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傳》等十數部辭書。國家一級作家、全國文聯委員、全國自強模範、遼寧省文藝新星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通俗文學學會會員。
謝友鄞
祖籍湖南長沙,生於浙江鄞縣。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遼寧文學院文學系。1973年參加工作,歷任工廠職工,煤礦工人,阜新市文化局創研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現為遼寧阜新市文化局創作室創作員。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專著《大山藏不住》、《謝友鄞小說選》、《嘶天》等。 《窯谷》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馬嘶·秋訴》獲全國第九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火神》獲全國首屆烏金獎,《嘶天》以全票榮獲「遼寧曹雪芹長篇小說獎」,《我在大地行走》獲「全國大紅鷹杯」一等獎,《老黑魚號的短暫航程》獲第四屆全國烏金獎文學一等獎,中篇小說《滋味》獲「全國文匯文藝獎」,《閑坐話邊地》獲建國五十年遼寧優秀文學獎。並獲遼寧優秀青年作家獎。作品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其作品還獲1989年全國文藝新人獎、遼寧省政府十大文藝成果獎。
白天光
黑龍江哈爾濱人。1988年畢業於天津商學院。198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商業局工作,1988年後任阜新商業學校教師,自由撰稿人,阜新市文聯幹部。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雌蝴蝶》、《女人在樹上匍匐前進》、《誓死捍衛性別》,散文隨筆集《雞毛與荒誕》,小說《行走的雞毛撣子》被改編成電視劇在全國熱播。共發表小說200多篇,作品曾入選1995年中國短篇小說精選,1996、1997、1998年中國文學新作,2000、2001年中國最佳中篇小說。曾獲第一、二屆遼寧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三屆遼寧文學獎中篇小說獎,時代文學獎,長江文藝獎。
趙穎
阜新文聯秘書長,長篇小說、20集電視劇本《大礦山》作者,著有《晨染梧桐》、《喬丹的來信》等長篇青春勵志小說,短篇小說《賭紅》等作品曾獲國內多種獎項,報告文學《驚蛩》記述了阜新經濟轉型前後的真實歷史,引發廣泛影響,畢業於遼寧文學院。
常星兒
祖籍山東,1959年生於遼寧。現供職於遼寧省彰武縣文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已發表中短篇少年小說、童話三百餘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長篇童話十幾部,有部分作品譯介到國外。作品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文化部「蒲公英」文學獎等三十幾項獎勵。其中長篇小說《走向棕櫚樹》獲第六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長篇童話《吹口琴的小野兔阿洛茲》獲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中篇小說《款冬祭》獲第三屆台灣東方少年小說獎,另有《回望沙源》等長短篇小說。
李麗萍
70後兒童文學作家,出生於遼寧省阜新縣。遼寧省作協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以寫作為生,專事小說和童話的短篇、中篇和長篇創作。 多年來在全國數十家報刊雜志發表短篇小說、童話作品數百萬字,作品多被大陸及台灣的權威刊物選載或轉載。出版長篇小說,長篇童話,童話集共14部。童話《我的大魚朋友》、《怪房子》曾獲「中日友好兒童文學獎」、「全國童話大賽二等獎」等。2007年做為遼寧省唯一女性代表參加第六屆全國青年創作會議,同年,短篇小說《選一個人去天國》獲第七屆全國兒童文學獎,2008年獲遼寧省委宣傳部優秀文藝作品獎。2009年長篇小說《吹牛小姐的膽小先生》獲第十七屆台灣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童話集《臟貓笨狗滿天飛》獲遼寧文學獎。
張國梁,筆名藍歌,1963年出生於遼西阜新醫巫閭山腳下。法學研究生學歷,經濟師職稱,並因酷愛文學創作而先後進修於遼寧文學院第五屆青年作家班和魯迅文學院作家培訓班。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秘書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阜蒙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現供職於市國稅機關。自1982年始從事業余文學創作,以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見長,兼濟長篇小說創作。已出版報告文學集《藍色三部曲》(《藍色的使命》、《藍色的求索》、《藍色的足跡》),散文集《心宇留痕》、《心海微瀾》、《空餘舊跡》,長篇小說《沼澤年代》、《烽火連綿》、《綠島歷險記》等,計480餘萬字;已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作品2000餘篇,計300餘萬字。其中多篇(部)獲獎。省市作協曾先後兩次為其報告文學集和散文集的出版召開研討會。其報告文學集《藍色三部曲》,被文壇評價為「首開稅務行業報告文學的先河」。近幾年來致力於抒情(朗誦)詩的創作,試圖以此推動詩的心性復歸和大眾傳播。
丁振陽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現任阜新市作協副主席、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作協主席,《蒙古貞日報社》副總編輯。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二級。著有中篇小說集《黑妹白妹》、《情仇》,短篇小說集《一輪圓月》、《響水灣姐妹》,長篇報告文學《蒙古神醫》、《播火者之歌》、《任長霞式公安局長梁偉》、《走進大山》等,共出版文學作品26部。長篇報告文學《蒙古神醫》獲遼寧省作協優秀作品獎,並被譯成蒙文發表。大型蒙古劇《海公爺》獲阜新市戲劇創作一等獎。2009年獲遼寧省報告文學創作成就獎。
唐偉
荒誕派代表作家,筆名狂狷,畢業於丹東師專及遼寧文學院。光明日報網路人文書之《五行山下》、《八卦爐中》作者,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優秀小說選》、《國家歷史》;其質疑李敖的文章《疑竇叢生的大師》在網易論壇創造了1億7千多萬次瀏覽量;有評論家在中國文學網撰寫《五行山下:當代荒誕文學的扛鼎之作》,對其小說模式予以盛贊;在《社會科學雜志》及中國作家網發表過《和氏璧傳國玉璽與阜新瑪瑙》、《大俠蕭峰是阜新人》等歷史學術類文章,擴大了其家鄉阜新在全國的美譽度,其中《和氏璧傳國玉璽與阜新瑪瑙》提出和氏璧材質為綠瑪瑙。
⑶ 巴金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巴金短篇小說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
⑷ 巴金的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巴金短篇小說集為巴金著名短篇小說集合,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字芾甘。漢族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愛情的三部曲》,散文集《隨想錄》。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筆名為巴金。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
⑸ 契訶夫的三部代表作是什麼
《帶小狗的女人》、《海鷗》、《帶閣樓的房子》。
1、《帶小狗的女人》(Дама с собачкой)是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899年12月。小說以十分樸素感人的語言和形象,描繪了一對戀人從邂逅到相愛的情感歷程。
故事講述的是兩個普通人—古羅夫和安娜。在療養地度假時因為寂寞無聊而發生婚外情。這種關系打破了他們原本平靜的、有條不紊的生活。
他們雙方都不敢面對自己的感情,因為不願破壞固有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段戀情並沒有在兩人分別離開療養地後結束,而是逐漸地轉化成一種真正的情感。
2、《海鷗》(Чайка)契訶夫創作於1896年的四幕話劇,故事的背景是沙俄統治時期的俄國,講述在一座庄園里,青年作家特里波列夫和想要成為演員的女青年妮娜的故事。
3、短篇小說 《帶閣樓的房子》Дом с мезонином(1896),小說描寫了一位年輕畫家「我」,偶然散步到沃爾恰尼諾夫庄園,走過一所帶閣樓的白房子,雕獅子的門口站著兩個姑娘,通過畫家與姐姐莉達的思想交鋒以及和妹妹任妮婭的愛情故事,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
創作特點
小說創作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內容豐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種獨特的短篇小說體裁。在這種短篇小說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憑借巧妙的藝術手法對生活和人物的心理進行真實而又細致的描繪和概括,從中展示出重要的社會內容。
這種小說有強烈的抒情意味,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里的丑惡一面的厭惡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對自己筆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貶以及作家內心的痛苦和愉悅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中,讓讀者自己從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認知和體會作品的含義。
⑹ 急需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都有什麼
莫泊桑,全名基.德.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是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列的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 「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⑺ 莫泊桑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9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與契訶夫和歐·亨利合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⑻ 歐陽修寫過一首文言短篇小說是什麼
《賣油翁》譯文: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誇。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贊許這情況。
康肅公問道:「你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公聽後憤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
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是手熟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
(8)春的喜歌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