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說
『壹』 現代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1、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國小說家。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
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曾獲得1989年布克獎、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大英帝國勛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等多個獎項,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等。
2、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謝耶維奇。
1948年生於蘇聯斯坦尼斯拉夫(現為烏克蘭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她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
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2015年10月8日,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鋅皮娃娃兵》等。
3、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國小說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
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為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
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4、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代表作品有《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
5、劉心武
劉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全國青聯委員等,並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
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徵,以《班主任》而聞名文壇,其長篇小說《鍾鼓樓》曾獲得茅盾文學獎。
20世紀90年代後,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進行系列講座,對紅學在民間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長篇小說《飄窗》。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鍾鼓樓》、《劉心武揭秘紅樓夢》、《飄窗》等。
『貳』 普列姆昌德的成就
他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及論著、電影劇本、兒童文學和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處女作是中篇小說《聖地的奧秘》。190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祖國的痛楚》,因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遭殖民當局查禁。從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筆名。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服務院》、《博愛新村》(又譯《仁愛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譯《戰場》)、《聖潔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說多收在題名《聖湖》的8部集子中 ,包括《進軍》、《半斤小麥》、《冬夜》、《沙倫塔夫人》、《解脫》、《神廟》、《害人是天職》、《老嬸娘》、《棋友》、《開齋節的會禮地》、《咒語》、《彩票》等名篇。
『叄』 印度現實主義文學有哪些作家作品
印度現實主義作家普列姆昌德(1880—1936)寫有12部長篇小說,最著名的有反映農民和地主的關系的《仁愛道院》(1921),反映資本主義對農村的沖擊的《舞台》(1927),代表作是描寫農民悲慘生活、揭露城鄉剝削者的罪惡的《戈丹》(1936)。錢達爾(1914—1977),著名作品有通過一次災荒反映印度社會矛盾的中篇《我不能死》(1947)、自傳體小說《失敗》(1944)及許多短篇小說。
『肆』 普列姆·昌德的簡介和作品是什麼
普列姆·昌德,生於1880年,卒於1936年,是印度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對印度現代進步文學作出卓越的貢獻。
《戈丹》也譯作《獻牛》,或意譯為《犧牲》,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最傑出的長篇小說,寫於他一生的最後兩年,凝聚了他晚年對印度尖銳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標志著他思想與藝術的高峰。
『伍』 普列姆昌德的作品
《戈丹》發表於1936年,是普列姆昌德30多年創作的結晶,標志著他的現實主義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戈丹》以前的作品中,無論是著名話劇《斗爭》或長篇小說《仁愛道院》、《工地》等,都曾提出過尖銳的社會問題,但在解決社會矛盾上,往往暴露出他的改良主義的幻想。這些都表明作者深受甘地主義的影響,也反映了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本身的弱點。在《戈丹》里,作者對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順從地進監獄的思想,通過丹妮亞的口進行了批判;同時,作者已考慮到從社會制度這一根本問題上來解決社會矛盾。小說通過哲學教授梅達和女醫生瑪爾蒂小姐的議論,提出了「要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革」。這個變革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普列姆昌德曾明確說過:「有個俄國,如今建立了新制度,那裡的貴族和富人都受到了懲罰,窮人都過上了好日子。有朝一日,我們也會像俄國那樣。」但在小說里,作者並沒有指出天翻地覆變革的道路。從作者寫這部小說時的思想狀況看,他對達到理想社會的途徑是不明確的。他認為要達到理想社會,「人們的品質」很重要,他說:「只要我們個人不能提高,任何社會制度也不會繁榮」,甚至會成為「更糟糕的獨裁」。所以在《戈丹》里,作者贊揚了梅達教授等人言行一致、不為私利而為他人服務的品質,想以此作為人們效仿的榜樣,為理想社會的到來奠定道德基礎。這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幻想,實際上是作者既嚮往合理的社會而又不知如何達到的思想矛盾的反映。
《舞台》寫於1928年,普列姆昌德自己認為這是他寫得最好的長篇小說。小說共50多萬字,中心事件發生在20年代貝拿勒斯近郊的邦德浦爾村。《舞台》通過該村雙目失明的乞丐蘇爾達斯為保衛自己祖傳的土地而進行的斗爭,反映了印度近現代社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激烈沖突。這部作品在印地語文學中第一次揭示了這樣一個歷史事實:英國殖民主義的確立,資本主義的入侵,已瓦解了向來作為印度經濟基礎的農村公社,摧毀了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打破了農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給他們帶來了惶惑和災難。《舞台》實際上是面臨沖擊而日趨衰落的印度傳統農業文明的一曲悲壯的輓歌。蘇爾達斯這個形象既是甘地主義的象徵,也是作者普列姆昌德思想的正面體現者。他不以貧為恥、以富為榮,而是安貧樂道、恥於謀利,滿足於吃一口要一口,從不考慮改變自身生存的條件,卻追求心地的純潔、精神的高尚和完美。這正是印度傳統農業文明的人生哲學。作者最後把蘇爾達斯寫成了道義上的勝利者,他的死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震撼了成千上萬印度人的靈魂。《舞台》所變現出的對傳統農業文明的認同傾向具有明顯的二重性:當它具體表現為對殖民侵略的否定時,它是悲壯而崇高的;當它由此把傳統文明作為永恆的理想世界,不想接受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時,它又是僵化、保守和幼稚的。
《服務院》是其成名作,被譽為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現實主義小說,寫一婦女因無陪嫁不能嫁到體面人家,後被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和欺凌,最後在服務院棲身。小說揭露了索取嫁妝的惡習、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及上層人士的虛偽等。《戈丹》是其代表作和最優秀長篇小說。主人公何利原是自耕農,有幾畝祖傳土地,他與妻兒終年勞動,勉強可以溫飽。由於他賒購的奶牛被毒死,受到多方敲詐勒索。後他收留未正式結婚而懷孕的兒媳,更引起軒然大波。他破產而淪為雇農,被迫變相賣女。他最後還想為孫子買頭奶牛,終在熱浪中累倒而死,身後僅剩的20個安那也被婆羅門當作獻牛(戈丹)的禮金搜刮而去。小說揭示了農村中尖銳的階級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陸』 普列姆昌德的創作上遇到了哪些困難情況
普列姆昌德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成的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此外還有論文著作、電影劇本、兒童文學作品和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寫作。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熱愛祖國》出版後遭到英國殖民當局查禁,書被燒毀。1932年他的短篇小說集《進軍》又遭到查禁。
『柒』 名人的著名短篇小說或代表作品
以下是我認為經典的中短篇小說,一般也是很著名的
俄國 屠格涅夫的《木木》《獵人筆記》
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契訶夫《變色龍》《套中人》《苦惱》《姚內奇》
左琴科的諷刺短篇
德國,奧地利,瑞士
霍夫曼《克雷斯佩爾顧問》
施篤姆《茵夢湖》《木偶戲子波勒》《遲開的薔薇》
卡夫卡《變形記》《在流放地》《判決》
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人類群星閃耀時》
迪倫馬特《隧道》
英國 高爾斯華綏 《品質》
法國 梅里美《費德里哥》《馬鐵奧.法爾科內》《雙重誤》
都德《最後一課》《此房出售》《柏林之圍》
莫泊桑《羊脂球》《小步舞》
美國 愛倫坡《厄舍老屋的倒塌》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百萬英鎊》
傑克.倫敦《一塊牛排》
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紅毛酋長的贖金》《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華頓 《伊坦.弗洛美》
海明威 《乞力馬扎羅的雪》《老人與海》
福克納 《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義大利 皮藍德婁《西西里檸檬》
日本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橘子》
星新一的短篇選
印度 普列姆昌德 《打嘎兒》《地主的水井》
『捌』 普列姆昌德作品選_文學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
《普列姆昌德作品選》是由普列姆昌德創作。
『玖』 普列姆昌德的成名作《服務院》描寫了什麼內容
191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服務院》被稱為是他的成名之作和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的現代小說。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婦女由於沒有陪嫁,不能嫁到體面的人家,後又被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和欺凌,最後在一所服務院棲身。小說揭露了索取嫁妝的惡習、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暴露印度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而引人注目。
『拾』 普列姆昌德 印度印地語作家。
普列姆昌德(1880~1936)Premchand
印度印地語作家。1880年7月31日生於北方邦貝拿勒斯附近的拉莫希村,卒於1936年10月8日。原名滕伯德·拉伊。5歲開始在農村上舊式學堂,念波斯語和烏爾都語,後轉入正規小學。後為負擔一家生活,充當家庭教師。19歲開始在公立學校教書,此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並通過自學取得學士學位。1921年響應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而放棄公職,在貝拿勒斯一所私立學校任教。後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先後主編《時代》、《榮譽》、《甘美》、《天鵝》和《覺醒》等雜志,創辦智慧之神出版社。1936年4月主持印度進步作家協會第一次大會。
他一生創作了15部中篇和長篇小說(包括未完兩部),約300篇短篇小說及論著、電影劇本、兒童文學和翻譯作品。早期用烏爾都語寫作,1915年前後開始改用印地語。處女作是中篇小說《聖地的奧秘》。1908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祖國的痛楚》,因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遭殖民當局查禁。從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筆名。他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服務院》、《博愛新村》(又譯《仁愛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譯《戰場》)、《聖潔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說多收在題名《聖湖》的8部集子中 ,包括《進軍》、《半斤小麥》、《冬夜》、《沙倫塔夫人》、《解脫》、《神廟》、《害人是天職》、《老嬸娘》、《棋友》、《開齋節的會禮地》、《咒語》、《彩票》等名篇。
《服務院》是其成名作,被譽為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優秀現實主義小說,寫一婦女因無陪嫁不能嫁到體面人家,後被丈夫遺棄淪為妓女,受盡歧視和欺凌,最後在服務院棲身。小說揭露了索取嫁妝的惡習、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及上層人士的虛偽等。《戈丹》是其代表作和最優秀長篇小說。主人公何利原是自耕農,有幾畝祖傳土地,他與妻兒終年勞動,勉強可以溫飽。由於他賒購的奶牛被毒死,受到多方敲詐勒索。後他收留未正式結婚而懷孕的兒媳,更引起軒然大波。他破產而淪為雇農,被迫變相賣女。他最後還想為孫子買頭奶牛,終在熱浪中累倒而死。身後僅剩的20個安那也被婆羅門當作獻牛(戈丹)的禮金搜刮而去。小說揭示了農村中尖銳的階級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普列姆昌德在印度有小說之王美譽。中國1953年開始譯其小說,已出版他的小說和文論中譯本1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