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說托爾斯泰
Ⅰ 列夫托爾斯泰生平資料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儒略歷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歷11月7日)),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爾斯泰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
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還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托爾斯泰於1902年至1906年間每年均獲得多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於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獲得諾貝和平獎提名,而他從未獲獎也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的巨大爭議之一。
(1)中短篇小說托爾斯泰擴展閱讀:
托爾斯泰在讀過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後,開始逐漸轉向該書所宣揚的苦行禁慾的生活。
在1884年,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名叫《什麼是我的信仰》的書,在書中他公開地承認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聲稱自己信仰耶穌的教誨,特別是深受山上寶訓的影響,以及有關非暴力和和平主義的教條。
美國貴格會介紹過托爾斯泰的非暴力主義思想給它的成員。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開信中譴責了英國殖民統治,宣揚「勿以暴抗惡」原則,鼓勵印度人用「愛的原則」拯救自己。
在英國就學時就喜愛托爾斯泰的甘地大為震動,於1909年開始與托翁書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託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爾斯泰農場,接受了「勿以暴抗惡」的思想,被羅曼·羅蘭詡為「托翁聖火的傳人」。
Ⅱ 列夫托爾斯泰生平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爾斯泰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
1828年8月28日,托爾斯泰誕生於距離莫斯科以南約200公里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庄園,距離圖拉僅10公里。托爾斯泰家族是古老非常知名的俄羅斯貴族。
1844年,他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與東方語言,但是未取得學位。1847年,他回到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晴園」,希望經營「晴園」同時自行安排學業。他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但隨後就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的社交場所中,終於欠下了一大筆賭債。
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一同前往高加索當兵,此時他嘗試寫作,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
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斗,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透過小主人翁單純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展示了一位聰穎、敏感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
這段時間他繼續分析自己的成長歷程,寫成《少年》和《青年》成為研究他思想成長的重要資料。並將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發表之後很受歡迎,他開始在文學界小有名聲,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對他抱有很高希望。
1857年,游歷西歐,寫短篇小說《琉森》。1863年,托爾斯泰發表中篇小說《哥薩克》,這是他早期創作的總結提出自己貴族平民化的觀點。
1865年到1869年,托爾斯泰完成劃時代的巨著《戰爭與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89年開始撰寫《復活》,十年後完稿。
1862年9月23日,34歲的托爾斯泰與年僅17歲的索菲亞·別爾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結婚。索菲亞是沙皇御醫的女兒。他們前後育有13個孩子,其中有5個孩子夭折。
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從自己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庄園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托爾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後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長室里。
(2)中短篇小說托爾斯泰擴展閱讀:
托爾斯泰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作品。
早期(1851~1862)這是他的探索、實驗和成長的時期。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在發展和變化,個別作品帶有模仿的痕跡。他後來作品中的一些基調和特色也已初具雛型。托爾斯泰早在1847年起開始寫日記,以後一直堅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記和書信,幾乎占他的文學遺產的二分之一。日記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斷進行探索的心靈的紀錄,也是鍛煉寫作、通過自身研究人的內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樣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記擴充和藝術加工而成的。
《兩個驃騎兵》(1856)寫父子兩代人,作者欣賞父輩的熱情豪邁的騎士風度,而鄙棄子輩的猥瑣自私的實利觀點。
《阿爾別特》(1857~1858) 和《琉森》(1857)都是寫藝術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創作」問題,作品中宣稱「美是人世間唯一無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的產物。
《琉森》以作家旅遊瑞士時的見聞為基礎,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本性和資本主義同藝術相敵對的實質。但這里已出現否定資本主義文明的相對進步意義的傾向,他的批判又是從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發,是托爾斯泰主義的最初表現。
這篇作品的嚮往自然和歸真返樸的思想在《哥薩克》和《三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後兩部作品並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識作為衡量真理的尺度。這里有盧梭的影響。
2、中期作品。
中期(1863~1880) 這是托爾斯泰才華得到充分發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時期,也是思想上發生激烈矛盾、緊張探索、醞釀轉變的時期。
托爾斯泰從1856年開始想寫關於十二月黨人的小說,在1860至1861年間寫了開頭3章(1884年發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這個題材寫了一些片斷,但與原來的構思毫無聯系)。他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關於1812年衛國戰爭的《戰爭與和平》(1866~1869)。
這不是遁入歷史,而是試圖從歷史上給貴族階級尋找存在的價值,用以解答當時解放運動應由哪個階級領導的問題。但由於長期的親身體驗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歷史上的作用,從而使小說成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
3、晚期作品
晚期(1881~1910)這時期總的傾向是:一方面揭露當代社會的各種罪惡現象,另一方面是表達自己的新認識,宣傳自己的宗教思想。創作是多方面的,有戲劇、中短篇和長篇小說、民間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則是政論和論文。
托爾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寫戲劇,其中《一個受傳染的家庭》(1862~1864)是反對「虛無主義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年代起又對劇作發生興趣。
《黑暗的勢力》(1886)揭露金錢的罪惡,同時宣揚拯救靈魂的說教。
《教育的果實》(1891)以貴族和農民的不同生活方式為沖突的基礎,諷刺前者的游手好閑和精神空虛,表達後者因缺乏土地而產生的強烈憤慨。
《活屍》(1911)寫一個覺醒的貴族因社會制度不合理而離家出走,同時揭露貴族的自私冷酷和他們的合法婚姻的虛偽性。
經過長時間創作的《光在黑暗中發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界觀轉變後同家庭和社會的沖突,宣揚不抗惡,而劇情的發展又反駁了這種說教的無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Ⅲ 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文章)
給你找全來了.
自傳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短篇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中篇小說《哥薩克》
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
中篇小說《波利庫什卡》
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懺悔錄》
「人民戲劇」:《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活屍》等
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
長篇小說《復活》
我從眾多的文字里為你找出了他的作品,,累
《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
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
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哈澤—穆拉特》
《我不能沉默》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
《伐林》
《襲擊》
《四個發展時期》,但沒有寫成
《昨天的故事》
《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
《哥薩克》(1853~1863,這是原計劃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寫成)
《家庭幸福》
《兩個驃騎兵》(1856)寫父子兩代人
《三死>
《啟蒙讀本》
《一個受傳染的家庭戲劇
《光在黑暗中發亮》
《偽息券》(1911)則接近《黑暗的勢力》的主題
《舞會之後》
中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魔鬼》(1911)、《謝爾蓋神父》(1912)和《舞會之後》
,《霍爾斯托密爾》
《為什麼?》
長篇小說《復活》(1889~1899)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
《民間故事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1882~1886)、《天國在您心中》(1890~1893)和《當代的奴隸制》(1899~1900)等文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實即奴隸制,
在1905年革命的時期,他宣稱自願充當「從事農業的一億人民的辯護士」,寫了《論俄國的社會運動》、《深重的罪孽》、《致農民的論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認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問題。而在《關於莫斯科的調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論俄國革命的意義》(1906)和《究竟該怎麼辦?》(1906)等文中還陳述城市下層的貧困境況和工人的沉重勞動。此外還有一些反對侵略戰爭和軍國主義的文章。這些論文同樣有其消極面,如否定一切國家、一切暴力,幻想人們的團結,鼓吹愛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
。《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
。《莫泊桑文集序》
《人們為什麼寫作》(1851)肯定文學的崇高使命
;《在俄羅斯文學愛好者協會上的講話》(1859)反對暴露文學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找得好累
《戰爭與和平》《一個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薩克》《懺悔錄》劇本《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中篇小說《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哈澤·穆拉特》短篇小說《舞會之後》《復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安娜·卡列尼娜》《懺悔錄》《我的信仰是什麼?》《我不能沉默》《論飢荒》《哈澤—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們》《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個發展時期》但沒有寫成 《襲擊》《伐林》《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一個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薩克》《兩個驃騎兵》《阿爾別特》《三死》《田園詩》但沒有寫成《吉洪和瑪蘭尼婭》但沒有寫成 《波里庫什卡》《啟蒙讀本》《一個受傳染的家庭》《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偽息券》《民間故事》。《教條神學研究》《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天國在您心中》《當代的奴隸制》《論飢荒》《可怕的問題》《飢荒抑或不是飢荒》《論俄國的社會運動》《深重的罪孽》《致農民的論土地的信》《關於莫斯科的調查》《唯一的手段》《論俄國革命的意義》《究竟該怎麼辦?》《莫泊桑文集序》《什麼是藝術?》。《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
回答者: 來濱金 - 秀才 三級 10-13 21:22
《兩個驃騎兵》
《家庭的幸福》
《克魯采爾奏鳴曲》
《魔鬼》
《謝爾基神父》
《舞會之後》
這些.都可以在網上查到原文。
回答者: 夢憶の薰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13 21:23
《窮人》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在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古老的鍾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桑娜沉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可是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畫著十字。
睡覺還早,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點亮馬燈,走出門去,她想看看燈塔上的燈是不是亮著,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見,可是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風掀起她的圍巾,卷著被刮斷的什麼東西敲打著鄰居小屋的門,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女鄰居,「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桑娜一邊想,一邊敲了敲門,她側著耳朵聽,沒有人答應。
「寡婦的日子真困難啊」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進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仍舊沒有人答應。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麼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屋子裡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桑娜舉起馬燈,想看看病人在什麼地方,首先投入眼簾的是對著門放著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東西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胖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裡,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回到家裡,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她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頓也好。」
門吱嘎一聲,彷彿有人進來了,桑娜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門突然開了,一股清新的海風沖進屋子,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的漁網,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嘿,我回來了,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麼樣?」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著,把網拖進屋裡,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你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哦,什麼時候?」
「我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他們那麼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色變得嚴肅,憂慮。「恩,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恩,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哦,桑娜,你幹得真不錯,是的,你做得對,我也是這么想的,我還以為你不會同意」漁夫一邊看向西蒙的兩個孩子,一邊對桑娜說。
「老天,在你還沒有回來之前,我在發抖。」
「怕什麼呢,桑娜?」
「怕你回來看到我這么做會生氣,甚至還會揍我一頓!謝天謝地,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此時此刻,桑娜終於如釋重負的鬆了一口氣,但馬上又愁眉不展了。「我們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呢?你的負擔本來就已經很重了。」
漁夫也跟著嘆了口氣:「是啊是啊,可還能怎麼辦?你不也是嘛!要照顧七個孩子呢。」
桑娜不言語了,漁夫起身胡亂嚼了幾口黑麵包,就疲憊地睡去了。 桑娜聽著丈夫的鼾聲,無可奈何的走到火爐旁,一邊思考著明天的日子,一邊烘烤著丈夫的濕衣裳。
第二天一早,桑娜就把漁夫出海的所有用具以及食物准備好了,然後象往常一樣,在丈夫走出家門以後,她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洗洗涮涮,縫縫補補,侍弄著小院里的一切活計。
孩子們也都起來了,大孩子已經懂得幫桑娜打理家務和照看弟妹,這時他們幾個孩子正圍著西蒙的兩個孩子好奇的問這問那:
「媽媽媽媽,他們為什麼在我們家裡?」
「他們是誰?」
「是西蒙阿姨的孩子,這你不知道嗎?」
「西蒙阿姨呢,她出門去了嗎?」
「媽媽,他們要和我們一起吃飯嗎?」
「閉嘴,我們的飯還不夠吃呢!」
桑娜在一旁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吵鬧,心裡很煩,但還是耐著性子溫和地說:「西蒙阿姨死了,我們得收留她的孩子,我們必須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現在他們就是我們家裡的人了,和我們一樣吃飯穿衣和睡覺,一切都和我們一樣,聽我說,孩子們,我們的日子更艱難了,我有些不知所措,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大孩子走過來關切的說:「別擔心,媽媽,我們還有爸爸呢,弟弟妹妹還有我,我們都會幫你的,我們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其他的幾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不聲不響了,他們都懂得了母親的心思,就各自走開去玩了。
午飯時候,桑娜把一塊黑麵包切成片,每個孩子都分到了一塊,然後謊稱自己已經吃過就自顧忙碌去了。
她得想辦法弄到別的什麼吃的東西來喂西蒙的兩個孩子,因為他們還很小,硬硬的黑麵包恐怕不行,可除了黑麵包,還有什麼可以吃呢?對,幸虧還有魚,桑娜連忙走向擱板,結果發現盤子里的魚僅剩下了骨刺,「哦,上帝,怎麼會這樣?」
由於一連幾天的海風暴,漁夫出海不但艱辛,而且一點收獲也沒有,家裡已經快斷炊了,正在桑娜站著發呆的時候,忽然傳來漁夫的叫嚷聲由遠及近:「桑娜,桑娜——快點,快點出來幫忙」
桑娜反應過來,一下子沖了出去,原來這次漁夫滿載而歸,海風暴終於停息了,「感謝上帝,我們有吃的東西了!桑娜,這下你該高興了,不要愁眉苦臉的啦,嘿——孩子們,都給我出來,懶傢伙們,看看我給你們帶回了什麼」漁夫的臉上洋溢著多日不見的欣喜笑容,桑娜也高興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只管動手往屋裡抬著東西,然後手腳麻利的開始忙活上了……
上帝保佑,明天,不,明天的明天以及所有的以後的日子都會象現在這樣!西蒙,你可以放心了!我們的日子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回答者: JIAONJ - 試用期 一級 10-14 20:46
我悄悄的來,悄悄的走,只為這兩分
回答者: 夢幻帥弟子 - 初學弟子 一級 10-16 18:08
《兩個驃騎兵》《安娜·卡列寧娜》
《家庭的幸福》克魯采爾奏鳴曲》《魔鬼》《謝爾基神父》《舞會之後》
Ⅳ 托爾斯泰有哪些短篇小說
小說 《復活》 《安娜·卡列尼娜》 《戰爭與和平》 《童年.少年.青年》[3] 《一個地主的早晨》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黑暗的勢力》 《教育的果實》 《克萊采奏鳴曲》 《哈澤·穆拉特》 《窮人》 《哥薩克》 《高加索的囚徒》 《謝爾基神父》 《懺悔錄》 《伊凡·伊里奇之死》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哈吉·穆拉特》 《克萊采奏鳴曲及其他故事》 《霍斯托密爾:一隻馬的故事》 散文 《什麼是藝術?》(1897年) 《天國在你們心中》 《到底怎麼辦》 《當代的奴隸制度》 《回憶錄》(未完成) 《給自由主義者的信》 (英語,1898年) 戲劇 《黑暗的勢力》(1886年) 《教育的果實》(1889年) 《活屍》(1900年) 編著 《啟蒙讀本》 《生活之路》
Ⅳ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有哪些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被人們稱為「一代宗師」。
托爾斯泰出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公里的雅斯納亞·波利亞納,是一個世襲貴族的家庭。可是托爾斯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2歲喪母,9歲時父親又離開了人世,是由姑媽撫養成人的,托爾斯泰從小就富於同情心,對農民的生活給予關注,同時他也具有文學上的天賦。由於家境富裕,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44年,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在校期間,他醉心於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後來他深感舊的教育制度與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中途輟學了。
作為一個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園主,托爾斯泰曾試圖在自己的庄園中進行改善農民處境的改革,卻得不到農民的信任,還受到其他地主的反對,改革最終失敗了。此後托爾斯泰便潛心學習,通過刻苦學習,獲得了多方面知識,為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851年,托爾斯泰以志願兵的身份赴高加索,參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戰役。戰斗中,他親眼目睹平民出身的官兵英勇頑強的優秀品質,由此加深了他與普通人民的感情。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軍營生活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50年代初,他相繼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後來他將自己軍營生活的經歷寫成短篇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受到人們的贊賞,屠格涅夫甚至寫信歡慶他棄軍從文。
這期間,托爾斯泰結識了俄國文壇許多著名作家,大家對這位後起之秀的才華交口稱贊,認為他是果戈理文學事業的偉大繼承者。但是托爾斯泰對他們印象卻不是很好,這是因為托爾斯泰本能地反對一切一般認可的理論。1856年未,托爾斯泰決定退役。
退役後的托爾斯泰到西歐考察,以尋找解決俄國社會問題的答案。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虛偽和丑惡,決心從事教育工作。他開辦招收農民子弟的學校,並創辦了一份教育刊物。
1863年起,托爾斯泰集中精力從事文學創作,他完成了中篇小說《哥薩克》,這部作品反映了托爾斯泰的思想和創作中批判的和民主主義因素的增長。60~70年代,托爾斯泰相繼完成兩部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確立了他作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80—90年代,俄國民主主義運動的高漲影響了托爾斯泰,他的世界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貴族地主階級的立場轉到宗法農民的立場,這一切促使他寫出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復活》。
托爾斯泰晚年仍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在最後16年他寫了劇本《活屍》,短篇小說《舞會之後》和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劇本《黑暗的力量》,他還署名批判當時文壇上的頹廢派和自然主義等資產階級藝術思潮。
托爾斯泰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贏得了全世界進步人類的景仰,但他卻為俄國統治集團所不容。早在1860年農奴制改革期間,托爾斯泰就因同情支持農民而招致地主的仇恨和沙皇政府的懷疑。此後托爾斯泰一貫堅決反對沙皇專制制度。沙皇企圖逮捕他,可是憲兵卻不敢動手,說他的「聲望太大,俄羅斯的監獄容納不了他」。1901年,俄國東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圖在精神上摧垮他,但托爾斯泰堅定如一。
托爾斯泰晚年致力於「平民化」,並最終決定放棄財產,拋棄貴族生活。他於1910年10月28日秘密離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病情不斷惡化,於11月20日逝世。臨終前,政府和教會包圍著他,要他改變立場,政府還派出軍隊包圍出殯的行列,不讓人民知道。
彌留之際,托爾斯泰哭著說:「千千萬萬的人,正在承受著苦難,你們干嗎都聚集在這里照顧托爾斯泰?」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同樣永垂不朽!
Ⅵ 列夫.托爾斯泰有哪些代表作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復活》(1899)、戲劇《黑暗的勢力》(1886)等。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世襲伯爵,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返回雅斯納·亞波利亞納的農庄後致力於農民教育。1862年結婚後,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經歷了一次信仰危機後信奉和平主義,主張以惡抗惡的方式對社會進行改革。並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使家庭關系惡化,死於出奔途中。其作品多達45卷。名著還有長篇小說
《復活》(1899)、戲劇《黑暗的勢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說和評論。
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在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中,他提出了「托爾斯泰主義」,對很多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
主要作品有:
Ⅶ 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片散文
給你找全來了.
自傳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短篇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中篇小說《哥薩克》
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
中篇小說《波利庫什卡》
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懺悔錄》
「人民戲劇」:《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活屍》等
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
長篇小說《復活》
我從眾多的文字里為你找出了他的作品,,累
《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
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
從1863年起他以6年時間寫成巨著《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哈澤-穆拉特》
《我不能沉默》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
《伐林》
《襲擊》
《四個發展時期》,但沒有寫成
《昨天的故事》
《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
《哥薩克》(1853~1863,這是原計劃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沒有寫成)
《家庭幸福》
《兩個驃騎兵》(1856)寫父子兩代人
《三死>
《啟蒙讀本》
《一個受傳染的家庭戲劇
《光在黑暗中發亮》
《偽息券》(1911)則接近《黑暗的勢力》的主題
《舞會之後》
中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魔鬼》(1911)、《謝爾蓋神父》(1912)和《舞會之後》
,《霍爾斯托密爾》
《為什麼?》
長篇小說《復活》(1889~1899)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
《民間故事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1882~1886)、《天國在您心中》(1890~1893)和《當代的奴隸制》(1899~1900)等文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實即奴隸制,
在1905年革命的時期,他宣稱自願充當「從事農業的一億人民的辯護士」,寫了《論俄國的社會運動》、《深重的罪孽》、《致農民的論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認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問題。而在《關於莫斯科的調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論俄國革命的意義》(1906)和《究竟該怎麼辦?》(1906)等文中還陳述城市下層的貧困境況和工人的沉重勞動。此外還有一些反對侵略戰爭和軍國主義的文章。這些論文同樣有其消極面,如否定一切國家、一切暴力,幻想人們的團結,鼓吹愛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
。《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
。《莫泊桑文集序》
《人們為什麼寫作》(1851)肯定文學的崇高使命
;《在俄羅斯文學愛好者協會上的講話》(1859)反對暴露文學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找得好累
《戰爭與和平》《一個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薩克》《懺悔錄》劇本《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中篇小說《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哈澤·穆拉特》短篇小說《舞會之後》《復活》《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安娜·卡列尼娜》《懺悔錄》《我的信仰是什麼?》《我不能沉默》《論飢荒》《哈澤-穆拉特》《致沙皇及其助手們》《昨天的故事》《少年》《青年》《四個發展時期》但沒有寫成 《襲擊》《伐林》《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一個地主的早晨》《家庭幸福》《哥薩克》《兩個驃騎兵》《阿爾別特》《三死》《田園詩》但沒有寫成《吉洪和瑪蘭尼婭》但沒有寫成 《波里庫什卡》《啟蒙讀本》《一個受傳染的家庭》《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偽息券》《民間故事》。《教條神學研究》《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天國在您心中》《當代的奴隸制》《論飢荒》《可怕的問題》《飢荒抑或不是飢荒》《論俄國的社會運動》《深重的罪孽》《致農民的論土地的信》《關於莫斯科的調查》《唯一的手段》《論俄國革命的意義》《究竟該怎麼辦?》《莫泊桑文集序》《什麼是藝術?》。《論莎士比亞及其戲劇》
Ⅷ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哪些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復活》等。
1、《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
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3、《一個地主的早晨》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56年寫一篇中篇小說,從該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4、《童年·少年·青年》
《童年·少年·青年》一書則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其中的童年寫於1851年,當時托爾斯泰年僅23歲,但這初試啼聲之作卻立刻贏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內的作家大為激賞,在俄國《當代雜志》發表後,托氏因此一舉成名,奠立在文壇的地位。
5、《復活》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
Ⅸ 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
漁家小屋的爐火旁,坐著打魚人的妻子冉娜,她正在縫破舊的船帆。風在門外尖叫咆哮,海浪在岸邊飛濺、摔碎、嚎叫……外面又黑又冷,海上肆虐著風暴,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舒服又溫暖。夯土的地面掃得乾乾凈凈,爐火還未熄滅,碗架上的餐具閃著亮光。在怒海的呼嘯聲中。五個孩子在放下的床帳中熟睡。打魚人早起駕著自家小船遲遲不歸,漁家女聽著海浪轟鳴風在號啕,冉娜心中害怕。
年久的木鍾喑啞地敲出十點、十一點……丈夫仍未歸來。冉娜在沉思。丈夫不惜力,在寒冷風暴中去打魚;她也從早到晚做著活。可又怎樣?勉勉強強能糊口。可孩子們還是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他們吃的不是小麥麵包,有黑麥麵包夠吃就不錯了。菜可只有魚。「唉。感謝上帝,孩子們倒還健康,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冉娜想著又傾聽著風暴的聲響。「他現在在哪兒呢?保佑他吧,、上帝啊,發發慈悲吧!」她一邊說一邊畫著十字。
睡覺還早,冉娜站起身,往頭上披一條厚披巾,點起風燈走出家門,她要看看海是不是靜了點,天是不是亮了點,燈塔是不是亮著,丈夫船上的燈是不是看得見了。可海上什麼也不見。風撕扯著她的披巾,又用斷落的什麼東西敲擊著女鄰居家木屋的門。於是冉娜記起她昨晚就打算去看看病倒的女鄰居。「也沒個人照看照看她。」冉娜想著,敲敲門。她仔細聽著……沒人應門。
「寡婦真難啊!」冉娜站在台階上想,「孩子倒不算多,兩個,可全要一個人想辦法。這會兒又生起病!唉,寡婦真難啊。我進去看看她。」「喂,大嫂子!」冉娜叫道。「不會出什麼事吧?」她想著推開門。
屋子裡又潮又冷。冉娜舉起燈,想看清病人躺在哪裡。可最先投入她眼簾的是正對著門的床,床上是她,女鄰居,那樣寂然不動地仰躺著,只有死去的人才會這樣。冉娜把燈再拿近些。是的,這是她。頭向後仰著;冰冷發紫的臉上留著死的安寧。蒼白無生氣的手似乎伸出去要拿什麼,從褥草上垂落下來。
就在這兒,離死去的母親不遠,兩個卷發胖頰的小孩蓋著條舊連衫裙睡著了,他們蜷縮著身體。金發的小腦袋緊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前還最後用舊頭巾包好他們的小腿,拿自己的連衫裙蓋好他們的身子。他們的呼吸平穩安寧,他們睡得又甜又沉。
冉娜取下睡著孩子們的搖籃,用披巾裹緊他們抱回家去。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怎樣並為什麼做了這件事,可她知道她不能不這樣做。
回到家她把睡熟的孩子放到自己孩子身邊,忙忙地拉上床帳。她臉色蒼白而激動,好像受著良心的折磨。「他會說什麼呢?」她自言自語說。「五個孩子可不是開玩笑的,為他們他還折騰得不夠嗎?……這是他來……了?……不,還不是他!……可我為什麼抱回來?……他會揍我的!也揍得在理,我也該揍。這是他了!不是!……唉,也好!」
門響了一聲,像是有人進來,冉娜顫抖一下從椅子上欠起身來。「不是。又沒人!主啊,我為什麼這樣做?……現在我還怎麼敢看他的眼睛?……」冉娜陷入了沉思,久久坐在床邊。
雨停了,天亮了,可風依舊在呼嘯,海依舊在號啕。
突然房門大開,屋裡撞進來一股新鮮的大海氣息和一個膚色黝黑的高個子漁夫,身後拖著水淋淋的撕破了的漁網,他走進來幸福地說:「瞧,我回來了,冉娜!」
「啊呀,是你!」冉娜說著又停下,不敢抬眼看他。
「嚇,這一夜真夠受的!真可怕!」
「是的,是的,天氣太可怕了!捕魚怎樣?」
「糟透了,徹底糟糕!什麼也沒捕著,只撕破了網。壞透了!壞透了!……對了,告訴你,這天氣真夠厲害的!我好像想不起經過這樣子的夜晚。哪還顧得上捕什麼魚!上帝保佑,能回家已經不容易了……喂,我不在,你幹了些什麼?」
漁夫把網拖進屋,坐在火爐旁。
「我?」冉娜說著臉發白了,「那我還……我坐在家忙針線活……風號叫得那麼凶,我害怕起來,為你擔心。」
「是啊,是啊。」丈夫咕噥著說,「這天氣是鬼得很,真糟透了!你還會有什麼辦法!」
「你知道嗎?」冉娜說,「女鄰居西蒙娜死了。」
「真的?」
「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的;多半是,昨天。她死得痛苦,光為孩子,就夠她痛心的了!倆孩子——可還是小不點呢!……一個還不會說話,一個剛學會點爬……」
冉娜不吭聲了,漁夫皺緊眉頭,他臉上流露出嚴肅、關切的神情。
「嗯,這是個事兒!」他說著搔搔頭,「嗨,能做些什麼呢!只好領回來,不然醒過來,怎能讓他們和死人在一塊?嗨,還能怎樣,總有法子熬過來的!你倒是快去呀!」
可再娜一動也不動。
「你怎麼啦?你不願意?你出什麼事兒啦,冉娜?」
「他們已經在這兒了。」冉娜說著拉開床帳。
Ⅹ 托爾斯泰 有什麼作品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3、《復活》
該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
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4、《童年》
9世紀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
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
5、《哥薩克》
小說描述貴族青年奧列寧厭棄上流社會的空虛和虛偽而來到高加索,在高加索奇偉的大自然和純朴的哥薩克中間,認識到幸福的真諦在於愛、自我犧牲和為別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擺脫貴族的習性,這個理想以破滅告終。
在這篇小說里,作者第一次尖銳地提出從自己的階級「出走」,跟貴族社會脫離關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