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人物卡片
Ⅰ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農民》的賞析人物形象的分析
尼古拉和奧莉加夫婦
他們兩口子是莫斯科「北漂」,也是處於莫斯科底層的平民。尼古拉在一家旅館做僕役,奧莉加當女僕。由於長期「北漂」,適應了大都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已經認定自己就是莫斯科人了。所以當他們回到真正的故鄉茹科沃時,才發現自己徹底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了。在他們心裡,莫斯科就代表著文明社會和上流人士。殊不知, 對莫斯科來說,像他們這樣的外地打工者多的是,他們只是夾心人,莫斯科從來不缺外地勞動力,他們走了,還會有新人來頂上,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接一波。少了誰,莫斯科都照樣是莫斯科。
奧莉加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口頭禪就是「算了算了」和「忍一忍」,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讀福音書。這些細節貫穿於她言行始終。從奧莉加這個人物身上,看得出契科夫對宗教本質的深刻反思。
Ⅱ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摘抄及賞析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摘抄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變色龍》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
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
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便來斷案。
最突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從他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中表現他的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從他與達官貴人有關的人,甚至狗的語言中暴露他的阿諛奉承、卑劣無恥;從他污穢的謾罵隨口噴出來揭開他貌若威嚴公正裡面的粗俗無聊。
同時,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令人可以想像: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奧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幾分鍾內,經歷了五次變化。
善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
作品以善於適應周圍物體的顏色,很快地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作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麼他嚴懲小狗,株連狗主,中飽私囊;如果狗主是將軍或將軍哥哥,那麼他奉承拍馬,邀賞請功,威嚇百姓。
他的諂媚權貴、欺壓百姓的反動本性是永遠不變的。
因此,當他不斷的自我否定時,他都那麼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
人們經常用「變色龍」這個代名詞,來諷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對立的觀點間變來變去的反動階級代表人物。
對他們說來,毫無信義原則可言。
萬物皆備於我,一切為我所用。
他們這一夥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嗎?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
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景物描寫,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個警官偶然審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其簡練、鋒利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靈魂丑惡,面目可憎,看風使舵的沙皇走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著一個發人深思的主題。
《變色龍》使我了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黑暗。
理解以奧楚蔑洛夫為代表「變色龍」似的政府官員正是這種黑暗統治的產物。
《苦惱》
《苦惱》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
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
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
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
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的黑暗。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夫姚納和他的小母馬。
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嘩、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
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蒙頭睡著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
於是他向馬訴說他的心裡話。
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
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
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
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系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系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這篇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憂憤深廣之作,讀來令人震顫而又耐人尋味。
它的思想內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現了黑暗現實中的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
車夫姚納身處社會的下層,軍人可以向他發脾氣,青年們隨意取笑漫罵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邊看門人和他的同行都對他的痛苦無動於衷、缺乏同情心。
他的生計也很艱難。
午飯前出來到「黃昏的暗影籠罩金城」,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點鍾,竟然「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
他的遭遇又極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託希望的兒子又新近病逝。
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苦苦掙扎、命運悲慘的小人物形象。
他的不幸,正是當社會壓迫的結果。
然而,對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現實境遇,而是他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和同情,心靈的孤寂和折磨比現實生活的不幸更難以承受。
作者寫出了他在浩大無邊的苦惱摧殘下的內心麻木;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
但作為一個活人,他畢竟還有向人傾吐苦惱、與人交流情感的渴望。
然而在偌大的社會中,他卻找不到一個關心同情、能分擔他的苦惱的人,他只能在馬身上實現他那小小的可憐的心願。
一個小人物孤單寂寞,壓抑滯重的心態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覺悟,既是生活的賜予,也是他無法通過斗爭改變自己命運的心靈桎梏。
作者哀其不幸之餘,也不無怒其不爭的意味。
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昏聵和人與人關系中的自私、冷漠。
作者通過馬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他的苦惱而結果卻處處碰壁的情節,寫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
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際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顯示出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無情。
軍人與追求享樂的青年對小人物的不幸漠不關心,這里有社會地位的隔膜。
然而,與窮車夫處於同一階層的看門人和青年車夫也無動於衷,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關系中的冷漠無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中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作品凸現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現實。
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對此加以無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寫了作者自己的無處言說的苦惱心境。
當時,契訶夫正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惱。
他的這種心境,反映在《沒意思的故事》的情節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納這個形象的塑造上。
在敘述馬車夫不幸遭遇和內心苦惱的過程中,尤其在姚納只得對小母馬傾吐悲苦的描寫中,作者本人的那種苦悶、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於言表的。
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更具有一種自我表白的意味。
小說寫道:「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
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
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這既是客觀寫實,也是主觀移情。
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運、抨擊社會的黑暗的描繪中,又表現出自己的那種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無可奈何的態度,那種還在黑暗中摸索而苦無出路的心境。
一是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者在作品中,將「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馬」的關系相對比。
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煩和小母馬「聽著,聞聞主人的手」形成強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馬的凄苦相對雙,形成相互間的一種比襯,更顯示出人馬相同的悲苦命運。
最後姚納與馬相依為命,更加比照出姚納牛馬般的社會地位和現實處境,具有強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二是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態。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精當簡練,毫無見長羅嗦之感。
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顯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
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結、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愁苦的心情。
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內涵的細節描寫。
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曾就契訶夫小說贊嘆道:「簡直無法理解,從一篇如此簡單、平淡、甚至可以說是貧乏的小說中,怎麼弄到最後竟會浮現這樣不可抗拒的深刻龐大的具有人類意義的思想……我深受震驚,無限神往……您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大力士」。
(《契訶夫作品、書信全集》第8卷第92頁)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見大,平淡中見深刻的出色的細節描寫。
《苦惱》中沒有巨大的場面和引人入勝的曲折情節。
它的整個故事都建立在馬車夫想找人傾訴兒子死了這一細節描寫上。
但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憐的心願卻折射出整個社會遭遇和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姚納對馬傾訴衷腸的細節描寫,更是強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題,給讀者以巨大的震驚和長久的回味。
此外,以二十個戈比坐一趟車既寫出了三個青年的耍懶,又刻畫出姚納為苦惱壓倒而無心講價錢;關於「娘兒們」的評價,寫出了姚納輕視婦女的傳統思想弱點,以及當時小人物雖孤苦無援,但地位還在婦女之上的社會現實;這些都是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細節刻畫。
《套中人》
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所中學的希臘語教師,他性格怪僻,思想守舊,行為可卑又可笑。
他懼怕生活中哪怕是極微小的變動,凡是他認為脫離常規、違反法令的事,都使他悶悶不樂。
他還盯梢、告密,全城的人都怕他,十多年來人們一直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當有人好心成全他與活潑開朗、愛唱愛笑的瓦連卡的婚事時,他竟憂心忡忡,徹夜難眠,生怕鬧出什麼亂子來,遲遲不敢求婚。
"自行車事件"後,他被嚇得生了大病,不久便一命嗚呼。
Ⅲ 裝在套子里的人 中華連卡的性格特點和品質
華連卡的性格特點和品質:
華連卡是一個豪爽、快樂、活潑極了,很愛熱鬧,老師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揚聲大笑,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愛神、美神一樣從浪花里鑽出來的一個快樂的人,代表著自由和陽光。這樣的人可以感染周圍的人兒,甚至別里科夫。
華連卡是作為與別里科夫相對立的形象出現的,他們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進步力量,有正常的人類情感的人,敢於和「套中人」斗爭的人。
(3)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人物卡片擴展閱讀: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作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最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是俄國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制度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訶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著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
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說別里科夫成為了,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
Ⅳ 求契訶夫短篇小說喀希坦卡的人物特點及寫作目的,跪求,謝謝各位大神了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中的一位,契訶夫一生共寫了700餘部短篇小說,廣泛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生活,富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其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因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作為與莫泊桑、歐·亨利、馬克·吐溫齊名的四大短篇小說巨匠的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戲劇家,他的作品充滿著濃重的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他用自己深刻的文風贏得了聲譽。毫不遜色於俄國那些蜚聲全球的小說家前輩們。契訶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於他紮根於俄國文學的土壤, 他從普希金和托爾斯泰那裡借鑒樸素,從果戈理那裡學習諷刺,從屠格涅夫那裡體會抒情,從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個人的獨創,也正是他的創新也使得他開啟了俄國短篇小說的另一境界:即意蘊深刻的幽默與諷刺,簡潔質朴的描寫與敘事,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
契訶夫短篇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他作品中細膩而善意的幽默以及毫不留情的諷刺,而這兩者又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而在否定性喜劇中,諷刺更是重要的審美范疇。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訶夫憑借自己高超的審美感知和檢索能力,從尋常平淡的生活現象中捕捉到喜劇的審美因素並用漫畫或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嫻熟地加以諷刺,從而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在小說中,別里科夫的某些方面被放大並集中描寫了,如別里科夫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 穿暖和的棉大衣等等,他異於常人的衣著打扮,精神上數不清的禁忌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虛弱本質。「誇張的生命是真實」,由於這一系列描繪是建築在藝術真實的基礎上,符合我們的邏輯,而且「誇而有節,飾而不誣」,因而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別里科夫作為實質上的謬誤,越以正確的面目出現,其內容的謬誤也愈加明顯。而反差強烈的對比更是作為契訶夫進行諷刺的重要手段。在小說中,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 但是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在小說中也構成了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而騎自行車,原本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 他一本正經地指責「 如果教師騎自行車, 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 用腦袋走路了」。這樣,作者通過針對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的「並寫兩面,使之相形」的手法,將別里科夫刻畫得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其腐朽病態的靈魂和悲哀。此外,不露痕跡的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更是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他躺在棺材裡, 他的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他「彷彿在暗自慶幸他終於放在一個套子里, 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似的。是啊, 他實現了他的理想」 。而在《變色龍》中, 警官奧楚蔑洛夫轉瞬之間五易其臉, 顯然有誇張的成分, 但以此揭露出的媚上欺下、無恥善變的心態與性格, 卻是生活中常見的。這樣建立在刻畫滑稽怪誕的人物之上的諷刺, 運用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敘述稀奇古怪的故事的同時,將諷刺的矛頭直指生活和精神的本質,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諷刺風格。
海明威曾經把文學作品比作在大海里矗立不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卻隱藏在海里」。這就是典型的「冰山風格」——簡潔、含蓄、樸素的創作風格。而這也是對契訶夫短篇小說特色的一個最好概況。契訶夫的大多短篇小說都是速寫式的,只寫生活的一個片段,一個側面,一件人們熟視無睹的日常小事,但是作品挖掘生活的厚度和典型的概括卻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他強調作品要寫的簡練,他認為「簡潔是才力的姊妹」,所以他筆下的人物、情節、語言都十分簡潔。他極力避免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的人物,所以有的作品甚至只有一個人物,如《萬卡》;而在篇幅較長的作品中,他就設置人物形象群。在這樣的形象群中突出一兩個中心人物,這樣不僅筆墨簡練,而且能把讀者一下子引入到中心內容中。契訶夫也注重情節的簡潔。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主要情節,而與主題思想無關的情節一概省略,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我寫慣例只有開頭和結尾的短篇小說。」契訶夫更是一個語言大家,他追求質朴自然簡潔的語言風格,反對浮誇華麗的語言和陳詞濫調。所以在創作中,他往往盡可能地壓縮沒一句話,刪掉不必要的修飾語,並選擇最准確傳神的字句表達思想、表現主題,從而達帶給讀者一種簡單自然、生動鮮明、節奏明快的閱讀感受。如《哀傷》就是一篇寫得簡短而又扣人心弦的小說,作品寫的是一個貧窮的鏇匠趕車送並重的老婆去醫院的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作者卻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及細膩的細節描寫,回顧了過去四十年生活。這樣的藝術筆法,揭示了一對貧窮夫妻苦難的一生,寫出來一個真實的令人心顫的悲劇。所以,在他的小說中「一切都很明白,所有的詞彙都很簡單,每一個詞都恰到好處」,而契訶夫簡練的創作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質朴也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重要特徵之一。他的小說沒有驚險的事件,很少急劇的轉變和緊張的場面,甚至沒有強烈的感情沖動和復雜的心理分析。契訶夫的質朴,在於他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發掘人生的悲劇,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沉痛。如《苦惱》中,老馬夫姚納唯一的兒子死了,他想把自己滿腹悲痛向人傾訴,但無奈無人理睬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向自己唯一的「伴兒」——老馬傾訴自己的悲苦,看似姚納的痛苦減輕了,但作品中透露的悲劇性卻更濃重了。所以,無論是對人、物的描述還是故事的敘事中,朴實、簡潔、真實一直縈繞著作品。這也形成了契訶夫獨特的藝術風格。
凡為藝術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而越是短小的作品,結構的重要性也愈發明顯。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作品中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契訶夫早期的很多小說常常用「一場小戲」作為副題, 便是暗示作品蘊含著戲劇性的結構。而在《變色龍》這篇小說中, 作者把一隻狗咬傷了一個工人這樣簡單的故事, 巧妙地演化為一個又一個充滿戲劇沖突的場面。而且圍繞「狗是將軍家的」和「狗不是將軍家的」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話題, 把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認狗」和社會上的權勢觀念聯系起來。「認狗」的過程前後變了五次, 奧楚蔑洛夫的勢利眼嘴臉也戲劇性地變了五次。俗話說:「打狗看主面」。狗的主人是誰成為故事情節發展的焦點, 也成為奧楚蔑洛夫之流執法的依據和准繩。雖然小說中完全沒有交代人物的家庭出身、成長經歷、所受教育等等,而是透過幾次戲劇性的場面,我們的想像力就已經被充分激活,而作品中人物的脾性、德性、行為動機等都大大充實了。《胖子和瘦子》描寫兩個少年時代的朋友偶然在火車站相遇, 幾十年不見, 二人親切地互相擁抱, 感到意外地高興。可是當瘦子了解到胖子已是三品文官, 而自己還是八品文官時,「瘦子突然臉色變白,呆若木雞..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紙盒也都收縮起來, 好像現出皺紋來了」。接著, 瘦子立即改變了稱呼, 稱胖子為「大人」、「您老」, 顯露出一副阿諛諂媚的奴才相。這個極富戲劇性的場面, 生動地刻劃出俄國官場的等級森嚴以及小人物習慣性的低三下四。在戲劇性的背後, 飽含著多少人生的百味!
綜上所述,契訶夫作為俄國十九世紀末重要的小說家,運用意蘊深刻的幽默與諷刺、簡潔質朴的描寫與敘事、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為自己樹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Ⅳ 契訶夫作品中的小人物有哪些
<<套中人>>中的別里科夫,《小公務員之死》中的小職員。《變色龍》中的警察奧楚蔑洛夫。。。
Ⅵ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里的每一個故事的概括,要有寫上主人公,和主要情節概括。圖片發我。拜託了。
晚歸的獵人伊萬·伊凡內奇和希爾金談興頗高,就著月光聊起了「各種各樣的往事」,談起了他的同事別里科夫:
別里科夫是小城鎮里一所中學的希臘文教師,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隨時都把自己裝在一個「套子」裡面:每天都是戴黑眼鏡、豎起衣領、把臉藏在一個「套子」里;隨時都拿雨鞋、帶著雨傘、穿暖和棉大衣,雨傘放在套子里,手錶裝在套子里,小刀也放在小套子里,坐馬車必須放下車篷把自己罩起來;每天的公事,就是去同事家裡,坐著一言不發,枯等一兩個小時,實施所謂的「和同事們保持良好關系」;每天一副生怕世界大戰的模樣,「千萬別出什麼亂子」是他的口頭禪。
他一生獨處。好心的校長太太給他做媒,把新來的教師、柯瓦連科的姐姐華連科介紹給他。他也一度投入在「愛情」之中,但是不久,他又開始「臉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說得去權衡權衡。因為他那著名的形象,有人替他畫了一幅漫畫,並幾乎散發給全城的每一個人。他給柯瓦連科提建議說:年輕女人和教師騎自行車影響不好,並警告柯瓦連科千萬要注意影響。憤怒的柯瓦連科立即報以冷言,並把他一把從樓梯推了下去,誰知「藏在套子」中的他,竟然毫無損傷!
但是,他那尷尬的模樣正被剛回家的華連科和她的同伴碰個正著。於是在她「哈哈」大笑中,他們的婚姻結束了,回去後的別里科夫「病倒」了,一個月後死後。全城人去為他送葬,所有人都慶幸這是「一件賞心樂事」。
導讀如下:
1898年發表的《套中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創作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小說塑造的主人公別里科夫正是沙皇專制統治下,禁錮個人自由,懼怕和亂視新事物,忠實維護「現存秩序」衛道士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死亡則更預示著沙皇殘暴統治和專制主義的必然滅亡。而「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正是當時時代的覺醒。
閱讀中要細細體味作品語言簡潔、刻畫細膩,生動逼真而又恰到好處的自然環境描寫——這種描寫不是泛泛的,而是為作品的主旨服務的;還有,就是非凡的誇張和深刻的諷剌——這種誇張是建立在對真實人物形象的忠實記錄上的。作者筆法非常老道,對人物肖像描寫似乎著墨不多,但是卻不動聲色地從各個方面,敘述不同的故事來予以豐滿。
整個別里科夫的形象,我們是在隨著作者行文的進行而逐步豐滿的,而對他思想的了解,則正是他那由作者精心組織的一言一行。這樣,作者在這裡面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要揭露的主題就全都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Ⅶ 契訶夫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契訶夫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分析是專橫跋扈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
1、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
2、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3、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猾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4、在短篇小說《變色龍》中,契訶夫通過一個富於戲劇性的街頭場面,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寡廉鮮恥、欺下媚上的「變色龍」的典型形象。
5、對沙皇政權的爪牙們的專橫霸道、欺壓人民、阿諛權貴、看風使舵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同時也對小市民們的逆來順受、安分守己、「順應」現實的庸俗生活態度加以批判。
Ⅷ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的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Anton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19世紀俄國小說家、戲劇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904年7月15日因肺炎逝世。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忠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現況。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Ⅸ 《契科夫短篇小說選》人物有哪些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人物:
——「萬卡」(《萬卡》)
——「姚納」(《苦惱》)
——「別里科夫」(《套中人》)
——「奧楚蔑洛夫」(《變色龍》)
——「切爾維亞科夫」(《一個文官的死》)
Ⅹ 需要一份《變色龍》的人物卡片
人物形象分析
(一)奧楚蔑洛夫:
1專橫跋扈,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猾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2 寡廉鮮恥的典型形象
在短篇小說《變色龍》中,契訶夫通過一個富於戲劇性的街頭場面,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寡廉鮮恥、欺下媚上的「變色龍」的典型形象,對沙皇政權的爪牙們的專橫霸道、欺壓人民、阿諛權貴、看風使舵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同時也對小市民們的逆來順受、安分守己、「順應」現實的庸俗生活態度加以批判。
變色龍奧楚蔑洛夫是一個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國,在反動勢力猖獗橫行,社會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氣氛下,過去那些自詡進步的資產階級自由派,都急於去「適應」現實,拚命宣揚「規規矩矩」的生活哲學,而民粹派也已拋棄了過去的革命傳統,他們實際上是妥協了。至於廣大的小市民,更是軟弱消極、猥瑣鄙陋,滿足於「和平恬靜」、「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當時社會上見風使舵、迎合現實、背叛變節之風盛行,這種痼疾是反動的社會政治條件的產物。契訶夫在短篇小說《變色龍》里,通過奧楚洛夫這個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這種丑惡的行為。
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廣泛的概括性。他是一個專橫的沙皇警犬,但同時也是一個見風使舵的變色龍。作為一個沙皇政權的走狗,他具有專制、蠻橫、欺凌百姓等特點。但這只是他性格的一個方面。他同時還具有趨炎附勢、對弱者耀武揚威、欺下媚上、隨風轉舵等特點。因此他也是一個厚顏無恥的兩面派。這兩方面的特點構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變色龍」。不過,這個形象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奧楚蔑洛夫這一類沙皇警犬這一特定的范圍。在當時,這一形象塑造,無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動政治條件下迎合現實、轉向變節的妥協派和投降派。
(二) 赫留金:在這篇小說里,作者的諷刺和揭露的鋒芒,主要是對著奧楚蔑洛夫的,但是對小市民赫留金也指出了他身上的許多弱點。他粗鄙庸俗,想借小狗咬了手指頭,趁機撈一把。為了這個卑鄙的目的,同時也是由於小市民的軟弱本性,他對沙皇的警官畢恭畢敬,甚至曲意奉承(「他老人家是個明白人,看得出來到底誰在胡說……」),還打出了「兄弟當憲兵」這張牌。可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他發現力量不在他一邊,便縮了回去。甚至當奧楚蔑洛夫罵他「豬玀」、「混蛋」時,他也不曾吭一聲。他身上的奴性是很明顯的。
(三)觀眾:作家在小說里也含蓄地點出了「觀眾」的局限。他們也是一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愚昧、軟弱、迎合強者,隨風倒的特點。
七.語言特色:
1 用人物自己的話諷刺自己
小說《變色龍》用奧楚蔑洛夫的話諷刺奧楚蔑洛夫自己。在不知道是誰的狗的時候,奧楚蔑洛夫說:「這多半是條瘋狗」;有人說是將軍家的狗的時候,奧楚蔑洛夫說:「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當廚師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奧楚蔑洛夫說:「這是條野狗」;廚師證實是將軍哥哥的狗時,他又說:「嗚嗚……嗚嗚……這壞蛋生氣了……好一條小狗……」。廚師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奧楚蔑洛夫說:「弄死它算了」;巡警說說不定這就是將軍家的狗時,他說:「高興得很……把它帶走吧。這小狗還不賴」。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奧楚蔑洛夫說:「將軍家裡都是些名貴的、純種的狗;這條狗呢,鬼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毛色既不好,模樣也不中看,完全是個下賤胚子」;巡警又說說不定這就是將軍家的狗時,他說:「你把這條狗帶到將軍家裡去,問問清楚。就說這狗是我找著,派人送去的……狗是嬌貴的動物」。
不僅如此,作者還為奧楚蔑洛夫精心設計了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語言來嘲諷、奚落奧楚蔑洛夫自己。
在故事的開始,奧楚蔑洛夫擠進人群,大聲嚷嚷道:「這兒到底出了什麼事?」「你在這兒干什麼?你究竟為什麼舉著那個手指頭?……誰在嚷?」一個小小的警官,擺出大官的架勢,好不令人發笑!
「 他哥哥來啦?是烏拉吉米爾·伊凡尼奇嗎?」「哎呀,天!我還不知道呢!他是上這兒來住一陣就走嗎?」垂涎欲滴,極力抬高自己的身價,彷彿他與將軍是至親好友一般,不然他怎麼對將軍、將軍的哥哥這般清楚呢?其實,那個將軍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老幾。在將軍的眼裡,他恐怕連那個小獵狗也不如啊!聽著奧楚蔑洛夫不知羞恥的這些話,我們會從鼻孔里發出笑聲來。
2.生動的對話
「言者心之聲」。按著生活邏輯,把對話寫的符合各樣人物的階級地位和性格特徵,這是刻劃人物,展示他們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契訶夫是中外聞名的文學語言大師。他的《變色龍》不在人物外貌的描繪和景物的鋪陳上見長,而主要是以人物對話的生動取勝的。作家的獨到之處,是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而內心世界的顯示,又決不依仗作家的聲明,卻是用人物對話,讓他自己去表露。我們試看這幾句話:「你把這條狗帶到將軍家裡去,問問清楚。就說這條狗是我找著,派人送上的……」這里警官的言外之意,無須多加發明,不是就能猜想得到的嗎?!契訶夫只用三言兩語,就使一個內心世界卑鄙骯臟,奴氣十足的走狗形象,躍然呈現在我們眼前。請再看,警官在廚師證實小狗是將軍哥哥的時候,又是這樣說:「哎呀,天……他是惦記他的兄弟了……可我還不知道呢!這么說,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興得很……」對話是這樣平平常常,卻又顯得多麼生動、犀利。它不是入木三分地把一個善於自我解嘲,善用甜言蜜語、善作拍馬奉承的走狗形象,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嗎?!
3 以語言表現人物的個性
以語言描寫表現人物的個性是本文寫作上的顯著特點。最突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從他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中表現他的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從他與達官貴人有關的人,甚至狗的語言中暴露他的阿諛奉承、卑劣無恥;從他污穢的謾罵隨口噴出來揭開他貌若威嚴公正裡面的粗俗無聊。同時,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令人可以想像: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4. 個性化的語言
個性化的語言是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變色龍》中的人物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是個沙皇警犬,因此他的語言具有驕橫和諂上欺下的特點。他對老百姓大逞威風,專橫跋扈,對大官僚則奴顏婢膝、趨炎附勢。在這兩種特點的統一中表現出他的厚顏無恥。赫留金的語言也是個性化的。他既是一個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個有所懇求的「小人物」。他的語言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向巡官申訴的那一段著名的話,是相當出色的,形象地反映出他的粗俗鄙陋、虛榮誇張、逢迎官長和想趁機撈一把的特點,這一段申訴和下面一段辯詞(罵「獨眼鬼」那一段),把這個小市民的性格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
八細節描寫對於刻畫人物的作用
小說曾四次寫奧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軍大衣,這些細節描寫深刻地揭露了人物的性格特徵,鮮明地表現了主題。
小說一開始,作者就把這件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讀者面前。新的軍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標志,也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作者以「軍大衣」這一服裝,交代了奧楚蔑洛夫的身分。
第二次寫軍大衣是在奧楚蔑洛夫聽到有人說「這好象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以後「把大衣脫下來」,他脫大衣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判」錯了狗,急得他渾身冒汗。脫大衣的動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驚,渾身燥熱的膽怯心理,也表現了他藉此為自己變色爭取時間以便轉風使舵的狡猾。這一「脫」,形象地勾勒出了這個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惡心靈。
當他訓了赫留金一頓,忽聽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又立刻抖起威風。可又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這時他大驚失色:「……給我穿上大衣吧,……挺冷……」這是第三次寫他的軍大衣。這里穿大衣則是心冷膽寒的表現,以遮掩他剛才辱罵了將軍而心中更深一層的膽怯,並進而為再次變色作準備罷了。這里的一「脫」一「穿」,熱而又冷,把奧楚蔑洛夫凌弱畏強的丑態暴露無遺。
結尾,他訓了一通赫留金後,「裹緊大衣……徑自走了。」這里第四次寫軍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畫這條變色龍出盡洋相之後,又恢復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態,繼續去耀武揚威,逞凶霸道去了。
總之,作品通過對奧楚蔑洛夫軍大衣穿而又脫,脫而又穿,這四個細節的描繪,淋漓盡致地勾畫出變色過程中的丑態,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動。
變色龍
種屬:爬行動物 產地: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
習性:適於樹棲生活,以昆蟲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