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蔡琰左賢王短篇小說

蔡琰左賢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18 21:19:28

A. 《悲憤詩》(蔡琰)原文及翻譯

悲憤詩
蔡琰
系列:邊塞詩大全
悲憤詩


【其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上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膽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征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年,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

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其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羌蠻。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嘆。

冥當寢兮不能安。飢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幹。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苟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雲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生。
【注釋】

天常:天之常道。「亂天常」,猶言悖天理。

篡弒:言殺君奪位。董卓於公元189年以並州牧應袁紹召入都,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次年殺弘農王。

諸賢良:指被董卓殺害的丁原、周珌、任瓊等。

舊邦:指長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燒洛陽,強迫君臣百姓西遷長安。

興義師:指起兵討董卓。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皆起兵討董,以袁紹為盟主。

祥:善。「不祥」,指董卓。

卓眾: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帶的軍隊。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關東,大掠陳留、穎川諸縣。蔡琰於此時被擄。

胡羌:指董卓軍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見《後漢書·董卓傳》)。李榷軍中雜有羌胡(見《後漢紀·獻帝紀》記載)。

截:斬斷。

孑:獨。這句是說殺得不剩一個。

相撐拒:互相支拄。這句是說屍體眾多堆積雜亂。

西入關:指入函谷關。卓眾本從關內東下,大掠後還入關。

迥:遙遠。

邈冥冥:渺遠迷茫貌。

弊:即「斃」,詈罵之詞。「弊降虜」,猶言「死囚」。

亭:古通「停」。「停刃」猶言加刃。

我曹:猶我輩,兵士自稱。以上四句是說兵士對於被虜者不滿意就說:「殺了你這死囚,讓你吃刀子,我們不養活你了。」

毒:恨。

參:兼。這句是說毒恨和痛苦交並。

彼蒼者:指天。這句是呼天而問,問這些被難者犯了什麼罪。

邊荒:邊遠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此詩略而不敘,史傳也不曾明載。《後漢書》本傳只言其時在興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軍為南匈奴左賢王所破,疑蔡琰就在這次戰爭中由李、郭軍轉入南匈奴軍。

少義理:言其地風俗野蠻。這句隱括自己被蹂躪被侮辱的種種遭遇。

邂逅:不期而遇。

徼:僥幸。這句是說平時所覬望的事情意外地實現了。

骨肉:喻至親。作者苦念故鄉,見使者來迎,如見親人,所以稱之為骨肉。或謂曹操遣使贖蔡琰或許假託其親屬的名義,所以詩中說「骨肉來迎」。

天屬:天然的親屬,如父母、於女、兄弟、姐妹。

綴:聯系。

五內:五臟。

恍惚:精神迷糊。

生狂痴:發狂。

遄征:疾行。

日遐邁:一天一天地走遠了。

中外:猶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為內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為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說到家後才知道家屬已死盡,又無中表近親。

煢煢:孤獨貌。

景:同「影」。

怛吒:驚痛而發聲。

相寬大:勸她寬心。

息:呼息。這句是說又勉強活下去。

何聊賴:言無聊賴,就是無依靠,無樂趣。

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勖:勉勵。

捐廢:棄置不顧。以上二句是說自己經過一番流離,成為被人輕視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拋棄。
【選析】

《後漢書·董祀妻傳》說蔡琰「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案,興平當作初平。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用沈欽韓的說法,已指出此點),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董)祀。……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其一為五言,其二為騷體。自從蘇東坡指出它們的真偽問題之後,主真主偽派各有人在。《悲憤詩》二章見載於《後漢書》蔡琰本傳中,主偽派(包括一真一偽派)沒有確鑿的證據,一般人相信這兩首詩是蔡琰所作,其中五言的一首藝術成就遠遠超過騷體的一首,歷代選家多選其五言而遺其騷體,是不為無見的。

《悲憤詩》(其一)是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全詩一百零八句,計五百四十字,它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漢末大動亂中的悲慘遭遇,也寫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淚,是漢末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生活的實錄,具有史詩的規模和悲劇的色彩。詩人的悲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它是受難者對悲劇製造者的血淚控訴。字字是血,句句是淚。

全詩可分三大段,前四十句為第一大段,其中分三個層次。前十四句,先從董卓之亂寫起。這是詩人蒙難的歷史背景,它概括了中平六年(189)至初平三年(192)這三四年的動亂情況,詩中所寫,均有史可證。「斬截無孑遺」以下八句,寫出了以董卓為首的一群窮凶極惡的豺狼所進行的野蠻屠殺與瘋狂掠奪。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城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詩中所寫的卓眾東下,殺人如麻,以至積屍盈野、白骨相撐以及「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的慘象,是這場浩劫的實錄。「載婦女」三字,把詩人自己的遭遇暗暗引入。初平三年春,董卓部將李傕、郭氾大掠陳留、穎川諸縣,他們的部隊中又雜有羌胡兵,蔡琰就是此時被擄的。「所略有萬計」以下十六句,細述詩人在俘虜營中的生活。這些成千上萬的俘虜,賊兵不讓他們在一起屯聚,即使骨肉之間碰在一起,也不敢說一句話。稍不留意,就會遭到一頓臭罵和毒打。他們日夜號泣悲吟,欲死不得,欲生不能,於是詩人含著滿腔的悲憤,只好呼天而問。「彼蒼者」兩句,將途中之苦總括收住。這一大段最精彩的藝術描寫,是賊兵辱罵俘虜的幾句話,口吻畢肖,活畫出賊兵一副猙獰的嘴臉。

「邊荒與華異」以下四十句為第二大段,主要描寫在邊地思念骨肉之親的痛苦及迎歸別子時不忍棄子、去留兩難的悲憤。「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兩句,高度概括了詩人被擄失身的屈辱生活,在不忍言、不便言之處,僅用「少義理」三字概括,「以少總多」,暗含著她被侮辱被蹂躪的無數傷心事。「處所多霜雪」以下六句,用「霜雪」、「胡風」,略言邊地之苦,以引出念父母的哀嘆。詩人通過居處環境的描寫,以景襯情,以無窮無盡的「霜雪」和四季不停的「胡風」,來烘托出無窮已的哀嘆,增強了酸楚的悲劇氣氛。有的注家認為蔡琰被掠後所居之地在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附近),這是不確切的。暫居在河東平陽的,是南匈奴右賢王去卑的一支,非左賢王所居之地。譚其驤先生考證出蔡琰所居之地在西河美稷(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較為可信,不然,地近中原的河東平陽焉能稱作「邊荒」?又何言「悠悠三千里」呢?「有客從外來」以下六句,敘述引領望歸和急盼家人消息的心情,忽喜忽悲,波瀾起伏。客從外來,聞之高興;迎問消息,方知不是同鄉,也不是為迎己而來,希望轉為失望。「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兩句,詩的意脈忽又轉折,平時所企望的事情意外的實現了,真是喜出望外。「己得自解免」以下六句,忽又由喜而悲。返回故鄉必須丟棄兩個兒子,可能一別永無再見之日,念及母子的骨肉之情,怎能忍心拋棄自己的兒子呢?詩人於是陷入痛苦與矛盾之中。「別子」的一段藝術描寫,感情真摯,而且挖掘得深而婉,最為動人。兒子勸母親留下的幾句話,句句刺痛了母親的心。清人張玉谷評「天屬綴人心」以下十六句詩說:「夫琰既失身,不忍別者豈止於子。子則其可明言而尤情至者,故特反復詳言之。己之不忍別子說不盡,妙介入子之不忍別己,對面寫得沉痛,而己之不忍別愈顯矣,最為文章妙訣。」(《古詩賞析》卷六)此言頗為精到。兒子的幾句質問,使詩人五內俱焚,恍惚若痴,號泣撫摩其子,欲行不前。在去住兩難中,突現了抒情主人公的復雜矛盾心情。「兼有同時輩」以下八句,插敘同輩送別的哀痛,「同時輩」應指與蔡琰一起被擄,同時流落在南匈奴的人,其中應多為婦人女子。她們羨慕蔡琰能返回故鄉,哀嘆自己的命運,故號啕痛哭。作者描繪出馬不肯行、車不轉轍、連觀者和路人目睹此情此景無不?[欷流涕的場面。不言而喻,當事者的痛苦,要甚於旁觀者十倍、百倍。此種襯托手法,更加突出了詩人悲痛欲絕的心境。

「去去割情戀」以下二十八句為第三大段,敘述歸途及歸後的遭遇。首六句寫歸途:割斷情戀,別子而去,上路疾行,日行日遠,但情戀又何嘗能割去?「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兩句,以念子作收,隨作一頓。「既至家人盡」以下十二句,先敘述歸後方知親人凋喪,連中表近親也沒有,以此狀寫詩人的孤苦無依。接敘亂後荒涼:城郭變成山林,庭院長滿荊棘漫草,白骨縱橫,屍骸相撐。特別是「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兩句,把戰後的荒涼,通過陰森恐怖氣氛的渲染,表現得十分透足。「煢煢對孤景」句,遙接「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兩句。「登高遠眺望」兩句,又以念子暗收,遙應「念我出腹子」兩句,把念子之情表現得回環往復。以下四句,敘述詩人在百憂煎熬之下,自己感到已快到生命的盡頭,雖勉強生活下去,也失去了生活的樂趣。「託命於新人」以下四句,敘述重嫁董祀之後,雖用盡心力,勉勵自己活下去,但自己經過一番流離之後,已經成為被人輕視的女人,常常耽心被新人拋棄,這反映了加在婦人身上的精神枷鎖及自輕自賤的女性心態。最後以「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作結,「雖頂末段,卻是總束通章,是悲憤大結穴處。」(《古詩賞析》)說明自己的悲劇生涯已無法解脫,悲憤無時無往不在,沒有終極。

通觀全詩,《悲憤詩》在藝術上有幾點突出的成就。

詩人善於挖掘自己的感情,將敘事與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雖為敘事詩,但情系乎辭,情事相稱,敘事不板不枯,不碎不亂。它長於細節的描繪,當詳之處極力鋪寫,如俘虜營中的生活和別子的場面,描寫細膩,如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當略之處,一筆帶過,如「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兩句,就是高度地藝術概括。敘事抒情,局陣恢張,波瀾層疊。它的敘事,以時間先後為序。以自己遭遇為主線,言情以悲憤為旨歸。在表現悲憤的感情上,縱橫交錯,多層次,多側面。她的傷心事太多了:被掠、杖罵、受侮辱、念父母、別子、悲嘆親人喪盡、重嫁後的懷憂,詩中可數者大約有七八種之多,但是最使她痛心的是別子。作者為突出這一重點,用回環往復的手法,前後有三四次念子的藝術描寫。別子之前,從略述邊地之苦,引出「感時念父母,已為念子作影。」(《古詩賞析》)正面描寫別子的場面,寫得聲淚俱下。同輩送別的哀痛,又為別子的哀痛作了襯托。贖歸上路後,又翻出「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一層。見得難以割捨的情戀,是因別子而發。至「登高遠眺望,神魂忽飛逝」,又暗收念子。從這里可以看出別子是詩人最強烈、最集中、最突出的悲痛,從中可以看到一顆偉大的母親的心在跳動。詩人的情感在這方面挖掘得最深,因此也最為動人,這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匠心之所在。

《悲憤詩》的真實感極強,詩中關於俘虜生活的具體描寫和別子時進退兩難的復雜矛盾心情,非親身經歷是難以道出的。誠如近代學者吳闓生所說:「吾以謂(悲憤詩)決非偽者,因其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所能代也。」(《古今詩范》)沈德潛說《悲憤詩》的成功「由情真,亦由情深也。」(《古詩源》卷三)足見它的真實感是有目共睹的。

《悲憤詩》語言渾朴,「真情窮切,自然成文」,它具有明白曉暢的特點,無雕琢斧鑿之跡。某些人物的語言,逼真傳神,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如賊兵罵俘虜的幾句惡言惡語,與人物身份吻合,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形象鮮明生動。文姬別子時,兒子說的幾句話,酷似兒童的語氣,似乎可以看到兒童抱著母親的頸項說話的神態,看出小兒嘟努著小嘴的樣子,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對母親的依戀,躍然紙上,這在前此的詩歌中是罕見的。

《悲憤詩》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它深受漢樂府敘事詩的影響,如《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自敘身世的民間敘事詩,《悲憤詩》一方面取法於它們,另方面又揉進了文人抒情詩的寫法。前人指出它對杜甫的《北征》、《奉先詠懷》均有影響,不為無據。它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堪稱建安時期敘事詩的雙璧。

B. 蔡琰原文_翻譯及賞析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蔡琰

軼事典故

默寫古籍

蔡琰為丈夫董祀求情時,天氣非常寒冷,曹操見蔡琰沒有穿鞋又披散著頭發,於是贈給蔡琰頭巾鞋子襪子。蔡琰的父親蔡邕家裡曾經收藏了什麼多古書,曹操問蔡琰:「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蔡琰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保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餘篇。」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琰說:「男女授受不親,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寫給你就是。」於是蔡琰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點錯誤。

文姬歸漢

文姬歸漢是以曹操贖回蔡琰為故事背景改編的藝術故事,京劇以及其他戲曲都有文姬歸漢的曲目,歷朝歷代也有畫家畫有文姬歸漢圖等連環畫作品。

環形山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979年正式頒布了這310座水星環形山的專有名稱。它們的命名借用了世界歷代著名文學藝術家的名字。中國有15位傑出文學藝術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環形山,蔡琰環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辨琴

人物成就

文學

蔡琰歸漢後作有《悲憤詩》兩首,一首為五言體,一首為騷體。其中五言的那首側重於「感傷亂離」,是一首以情緯事的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贊蔡琰的五言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大意是說蔡琰的才華壓倒了漢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敘事詩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響。

騷體《悲憤詩》由於旨在抒情,首尾兩節對被俘入胡和別子歸漢的經歷都比較簡略,中間大篇幅自然風景用以渲染蔡琰離鄉背井的悲痛心情,在這些對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極言它們與她故鄉中土的差異,以此形容自己在這與中土迥異的環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憤。

音樂

《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書法

相關爭議

丈夫爭議

關於蔡琰在北方是否嫁於左賢王歷來有不一樣的看法:據《後漢書》記載,蔡琰是「沒於」左賢王,而不是「嫁於」左賢王,而且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稱為「閼氏」,但是蔡琰在北方二十年,沒有這個稱號,所以認為蔡琰與左賢王並不是夫妻關系;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曹操贖回蔡琰花費了非常大的價錢,遠遠超過了普通奴隸的價格,可以看出蔡琰在匈奴那邊的地位也不低。一些文藝作品像京劇等就將蔡文姬寫成左賢王的王妃。兩種說法孰是孰非,仍存在爭議。

作品爭議

郭沫若在為曹操翻案的同時發表論文質疑蔡琰的作品是不是出自蔡琰之手。郭沫若等人認為《後漢書》所著錄的《悲憤詩》不是出自蔡琰之手,主要理由有三點:1.據《後漢書·董祀妻傳》,文姬是「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的,詩中不應說是為董卓部眾所驅虜。2.文姬之父蔡邕受董卓重視,在董卓控制的中央政權里爵位很高,董卓死後他才被王允所殺,文姬的流落必定在蔡邕死後,而詩中說為董卓所驅虜入胡。3.騷體一章中有「歷險阻兮之羌蠻」一句,與文姬為南匈奴所掠獲事實不合。又有「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二句,與當時南匈奴所處地域河東平陽一帶地理環境不合。

但譚其驤認為這三項中,沒有一項是站得住的。因為:1.董卓的部眾中正多的是羌人和胡人,《悲憤》中說「卓眾來東下」,「來兵皆胡羌」,這些胡兵不正是「胡騎」?2.南匈奴自中平五年(188年)以來已分裂為二部分,一部分內徙河東,另一部分仍在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如果「南匈奴」是指留居在那裡的一部分,地理環境與所描敘的就正相符合。3.董卓的部眾紀律很差,當時蔡文姬在關東原籍被擄,蔡邕遠在長安,而她被擄後三個月蔡邕即被殺,無從獲得訊息,更談不上營救。董卓部隊中的羌胡都是關中人,蔡文姬被擄後被西驅入關,入關後到過羌蠻之地,也就毫不足怪。所以可以肯定《悲憤》二章確是蔡文姬的作品。

生年爭議

生平

蔡琰,陳留郡圉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於是蔡琰回到自己家裡。

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後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並生下兩個兒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匈奴那裡將蔡琰贖回來,並將蔡琰嫁給董祀。

而後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給董祀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名士,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琰披散著頭發光著腳,叩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但曹操卻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麼辦?」蔡琰說:「你馬廄里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終於被蔡文姬感動,赦免了董祀。

後世紀念

紀念墓冢

陝西省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有一處名叫蔡文姬墓的墓冢,墓冢高約8米,林木蔥郁,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藍田縣又在此建文姬展覽館一座,將文姬軼事及境內出土文物陳列展出,用四體書法鐫刻《胡笳十八拍》於18塊青色大理石上,墓前有蔡文姬雕像。在史書中,至今未曾發現關於蔡琰歸宿的記載。此墓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的情節建造的假冢。小說的這一回顯然是羅貫中托蔡琰、曹操之名虛構的,其中把蔡琰兩個丈夫的名字改為「衛道玠」和「董紀」。對此不能信以為真。

紀念館

蔡文姬紀念館,是依蔡文姬的墓冢而建立的。1957年8月被省 *** 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有《蔡文姬生平展》詳細介紹了蔡文姬的生平事跡和東漢末年社會的風土人情。還有《藍田文物精品展》及現代著名書法家書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蔡琰的詩文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機征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訊息,輒復非鄉里。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念我出腹子,匈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兩漢·蔡琰《悲憤詩》

悲憤詩

兩漢 : 蔡琰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

自傳 , 騷體 , 苦難 , 生活 , 敘事長詩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楊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凄楚。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喑喑。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徒,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不謂殘生兮卻得鏇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肥肥,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飢。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獨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飢荒兮筋力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不容!——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魏晉蔡琰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楊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
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
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喑喑。
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
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徒,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負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
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
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鏇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
漢使迎我兮四牡肥肥,胡兒號兮誰得知?
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
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
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飢。
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
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
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
處穹廬兮偶殊俗。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

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
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
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
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
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
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獨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
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飢荒兮筋力單。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不容! 長笛聲奏苦。——魏晉·蔡琰《詩》

長笛聲奏苦。查看更多蔡琰的詩文>>

C. 蔡文姬故事文言文

1. 蔡文姬的故事

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女詩人。陳留圍(今河南杞縣南)人。其父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

《悲憤詩》是蔡文姬和董把婚後所作,她在詩中飽含血淚敘述了長期痛苦的經歷。這首詩可貴之處,不僅寫了個人的遭遇,也寫出了廣大人民的苦難,是對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揭露和控訴。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

蔡文姬生於公元174年,死於何年尚有爭論。但是,蔡文姬一生,特別是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後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據傳說,蔡文姬死後葬在藍田縣蔡王村。現蔡文姬墓家高約7米,墓周圍林木茂盛。據有關學者考證:此墓非文姬祭之墓。認為這是後人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0回的內容而建造的假冢。在小說第71回中,把蔡文姬的兩個丈夫更名為「衛道階」和「董紀」,這是羅貫中托蔡琰、曹操之名虛構的。演義畢竟是演義, 所以,既然故事內容是虛構的,當然此墓就不可信。但也有學者考證,此墓乃蔡文姬的真墓。蔡琰墓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說她是神童一點也不過分。10歲,蔡文姬就顯現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蔡邕在室外彈琴,弦忽然斷了一根,室內文姬馬上說,是第二根弦。蔡邕非常吃驚,又故意弄斷第四根弦,文姬又分辨了出來。從此,蔡邕開始教女兒學琴,兩年之後,文姬琴藝便成,還贏得父親最珍愛的焦尾琴。12歲,蔡文姬的書法已得蔡邕真傳,既穩重端莊,又飄逸頓挫,傳說蔡邕的字是神人傳授,傳給文姬,再由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羲之……14歲,蔡文姬的文學才華已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不通曉,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既不用出書,又不用炒作,蔡文姬就靠著口口相授的口碑聲名遠揚。

16歲時,蔡文姬出嫁,不料未到一年,丈夫便咯血而死,不得已又返回娘家孀居,幾年後,家道中落,父親又死於獄中,最可悲的是她被匈奴掠去,被左賢王納為王妃,生了兩個兒子。在匈奴,蔡文姬思念家鄉,但又無法拋下自己的骨肉親情,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中,她一唱三嘆寫下了《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它們分別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詩歌之一。後來,掌握東漢實際權力的曹操想起了恩師的女兒蔡文姬,不惜用「白璧一雙,黃金千兩」來換回蔡文姬。蔡文姬風風光光回到故鄉,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幸好,在愛才心切的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那年她35歲,而董祀生得一表人才,正當鼎盛年華,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他並不滿意這段婚姻,婚後第二年,董祀就犯罪當死,蔡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相求於曹操的丞相府,董祀感念於蔡文姬的真情,以後的日里才有了些許的兩相情悅。

蔡文姬可謂是歷盡坎坷,可想而已,在多少年前那樣的封建社會歷史背景下,她竟然能夠一生中嫁了三個丈夫,而且還留下了兩個兒子在匈奴牽腸掛肚,不說別的,單其她的凄慘現狀就可想而知。想不到一個那麼博學多才的女子,命運竟是如此地凄慘,婚姻生活如此的不幸,想起來怎會不讓人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

2. 文言文蔡文姬的翻譯

《蔡文姬》譯文 陳留人董祀的妻子,是同鄉蔡邕的女兒,名叫琰,字文姬。

她博學有才,又精通音律。嫁給河東人衛仲道。

後來丈夫死了,又沒有兒女,就又回到娘家。興平年間,天下動亂,文姬被胡人的騎兵俘獲,淪落到南匈奴左賢王手中,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生了兩個兒子。

曹操向來和蔡邕交情好,痛心他沒有後人,就派使者用金銀寶玉把她贖回來,重新嫁給董祀。 董祀做屯田都尉,犯法該判死罪,文姬到曹操那兒去為這事求情。

當時公卿、名士以及遠方的使者賓客坐滿了一屋子,曹操對賓客們說:「蔡伯喈的女兒在外頭,今天讓各位見見她。」等到文姬進來,蓬著頭,赤著腳,叩頭請罪,聲音清亮,很會說話,那意思非常辛酸悲哀,大家都因此而變了臉色。

曹操說:「我確實同情你(和董祀),但是判決的文書已經送出去了,怎麼辦?」文姬說:「您馬廄里有上萬匹俊馬,還有數不清的猛士,為什麼捨不得讓人騎一匹快馬(追迴文書),救助一個將死之人呢?」曹操被她的話感動了,就追回判決的文書,原諒了董祀的罪過。當時天氣還很寒冷,又賜給她頭巾和鞋襪。

曹操又問道:「聽說夫人家裡原來有很多的古典書籍,還能記得起來嗎?」文姬曰:「從前我過世的父親留下的書籍四千餘卷,因我遠離家鄉處境艱難,沒有能保存下來的,現在能記得背誦出來的,才只有四百多篇罷了。」曹操說:「現在我應該派十個書吏到你那裡去抄寫。」

文姬說:「我聽說男女有別,按照禮制男女之間不能親口傳授。請給我紙筆(自己抄寫),是用楷書還是草書全聽您的命令。」

於是就(憑記憶)抄寫,送給曹操,文章沒有遺漏和錯誤。後來她感傷自己悲憤的遭遇,寫了兩首《悲憤詩》。

3. 文言文的翻譯

參考一下吧,希望有用

我生之初尚無為①,我生之後漢祚衰②。天不仁兮降亂離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④,民卒流亡兮共哀悲⑤。煙塵蔽野兮胡虜盛⑥,志意乖兮節義虧⑦。對殊俗兮非我宜⑧,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⑨,心憤怨兮無人知。

【注釋】①無為:無事,指社會安定。 ②漢祚衰:漢朝的國運衰落,指桓帝靈帝時的宦官專權,宦官外戚之爭等。祚(Zuò作),福,引申為運命。《詩經·兔愛》:「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災禍)」,這里是化用其句。 ③亂離:指從張讓董卓之亂開始的漢朝政權崩潰、軍閥混戰,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流離等事。可與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蔡琰的《悲憤詩》互相參看。 ④尋:延續、接連不斷。 ⑤卒:同猝,倉促、慌亂。以上二句是說,每天都在打仗,道路極其危險,百姓逃難,慌亂悲傷。 ⑥胡虜:指匈奴人。 ⑦志意乖:指與自己的意志相違背。乖,違背。節義虧:指自己被匈奴人所虜娶而言。 ⑧殊俗:不同的風俗習慣。 ⑨一會:一翻、一段。一拍:猶言一會。這句是說,一段琴曲正好是相應的一段胡笳曲,指蔡琰用琴來演奏胡笳曲而言。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①,將我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②,疾風千里兮楊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③,控弦被甲兮為驕奢④。兩拍張弦兮弦欲絕⑤,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注釋】①戎羯:當時游牧於西北邊地的少數民族名,這里用以代指匈奴人。室家:古代用以指妻妾。將:挾持。以上二句是說,匈奴人逼我做他的妻室,把我遠遠地帶到了天邊。 ②遐:遙遠。 ③虺(huǐ 灰)蛇:一種毒蛇。 ④控弦:拉弓。控,拉。驕奢:驕傲蠻橫。以上二句是說,這些匈奴人都很暴猛,每天以披甲射箭互相爭能。 ⑤張弦:上弦,這里即指彈奏。

越漢國兮入胡城①,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②,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③。鼙鼓喧兮從夜達明④,胡風浩浩兮暗塞營⑤。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注釋】①越:這里指離開。 ②骨肉震驚:指對異族的衣飾感到厭惡可怕。 ③羯膻:指帶有膻氣的羊肉羊奶之類。揭(jié節),羊之閹者。枉遏:委屈,不順。以上二句是說,面對異族的服裝,內心感到厭惡;面對異族的食物,也感到與自己的習性相違。 ④鞞鼓:古代軍中所敲的一種小鼓。 ⑤暗:迷漫、籠罩。塞營:邊塞上的營壘,這里即指匈奴人所住的篷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①。天災國亂兮人無主②,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③,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釋】①稟氣含生:泛指人類,古人認為人都是稟天地之氣而生。《論衡·骨相篇》:「稟氣於天,立形於地。」含生,指具有生命者。 ②無主:無聊賴,無依靠。 ③涉歷:經歷。這句是說,追想自己的經歷,那是多麼艱難啊。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①,雁北歸兮為得漢音②。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③。攢眉向月兮撫雅琴④,五拍泠泠兮意彌深⑤。

【注釋】①邊心:邊人懷鄉之心。 ②漢音:來自漢朝(故國家鄉)的音訊。 ③愔愔(yīn音):靜默深沉的樣子。以上四句是說,看到雁往南飛,就想拜託雁行把自己的懷鄉之情帶給故鄉;看到雁行南來,就想得到故鄉的消息,可是,雁行高渺,難以追尋,空使自己傷心腸斷。 ④攢眉:皺眉。 ⑤泠泠(líng伶):凄涼而清脆的聲音。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①。夜聞隴水兮聲嗚咽②,朝見長城兮路杳漫③。追思往日兮行李難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注釋】①酪(là0烙):乳類製品。 ②隴水:隴山上下來的流水。北朝樂府《隴頭歌辭》有雲:「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這里是化用其句。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 ③杳(miǎo秒)漫:荒遠的樣子。以上二句是說,夜間聽著汩汩的隴水,猶如嗚咽;白天望著迤邐的長城,歸路遙遠。 ④往日行李:指當初被掠來時沿途經受的苦楚。行李,行程。

/z/q899689481?si=1

4. 蔡文姬的故事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卷三,兩本文字小有出人。

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爭議頗大。 蔡文姬的《悲憤詩》為五言敘事體,一百零八句,對這首詩,學術界的看法較為一致,公認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民間作品。

(二)正文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晉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合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分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青。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

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間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杏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生絕,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食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憋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星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國。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注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飢。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

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

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處穹廬兮偶殊俗。

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

子母分離兮意難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對營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干,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飢豗兮筋力單。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三)賞析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

欣賞此詩,不要作為一般的書面文學來閱讀,而應想到是蔡文姬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彈自唱,琴聲正隨著她的心意在流淌。隨著琴聲、歌聲,我們似見她正行走在一條由屈辱與痛苦鋪成的長路上…… 她在時代大動亂的背景前開始露面,第一拍即點「亂離」的背景:胡虜強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

漢末天下大亂,宦官、外戚、軍閥相繼把持朝政,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外族入侵,陸續不斷。漢末詩歌中所寫的「鎧甲生機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等等,都是當時動亂現象的真實寫照。

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馬亂之中被胡騎掠擄西去的。 被擄,是她痛苦生涯的開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詩中專用第二拍寫她被擄途中的情況,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緣別離,」指明一生的不辛源於被擄。

她被強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間,在生活上和精神上。

5. 蔡文姬的故事和簡介

蔡琰,字文姬,別字昭姬,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時期女性文學家,文學家蔡邕之女。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音樂、書法。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後回家。東漢末中原大亂諸侯割據,原本歸降漢朝的南匈奴趁機叛亂,蔡文姬為匈奴左賢王所擄,生育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費重金贖回,嫁給董祀。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傳,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歸漢的故事,廣為流傳。

(3)蔡琰左賢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蔡文姬為人博學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給河東衛仲道,衛仲道早亡,二人又沒有子嗣,於是蔡琰回到自己家裡。

興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後有董卓、李傕等作亂關中,屬國南匈奴趁機叛亂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並生下兩個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來喜愛文學、書法,常與蔡琰的父親蔡邕有文學、書法上的交流。曹操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金璧從南匈奴那裡將蔡琰贖回來,並將蔡琰嫁給董祀。

6. 蔡文姬有什麼故事

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女詩人。陳留圍(今河南杞縣南)人。其父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

《悲憤詩》是蔡文姬和董把婚後所作,她在詩中飽含血淚敘述了長期痛苦的經歷。這首詩可貴之處,不僅寫了個人的遭遇,也寫出了廣大人民的苦難,是對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揭露和控訴。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

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說她是神童一點也不過分。10歲,蔡文姬就顯現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蔡邕在室外彈琴,弦忽然斷了一根,室內文姬馬上說,是第二根弦。蔡邕非常吃驚,又故意弄斷第四根弦,文姬又分辨了出來。從此,蔡邕開始教女兒學琴,兩年之後,文姬琴藝便成,還贏得父親最珍愛的焦尾琴。12歲,蔡文姬的書法已得蔡邕真傳,既穩重端莊,又飄逸頓挫,傳說蔡邕的字是神人傳授,傳給文姬,再由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羲之……14歲,蔡文姬的文學才華已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不通曉,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既不用出書,又不用炒作,蔡文姬就靠著口口相授的口碑聲名遠揚。

16歲時,蔡文姬出嫁,不料未到一年,丈夫便咯血而死,不得已又返回娘家孀居,幾年後,家道中落,父親又死於獄中,最可悲的是她被匈奴掠去,被左賢王納為王妃,生了兩個兒子。在匈奴,蔡文姬思念家鄉,但又無法拋下自己的骨肉親情,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中,她一唱三嘆寫下了《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它們分別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詩歌之一。後來,掌握東漢實際權力的曹操想起了恩師的女兒蔡文姬,不惜用「白璧一雙,黃金千兩」來換回蔡文姬。蔡文姬風風光光回到故鄉,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幸好,在愛才心切的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那年她35歲,而董祀生得一表人才,正當鼎盛年華,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他並不滿意這段婚姻,婚後第二年,董祀就犯罪當死,蔡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相求於曹操的丞相府,董祀感念於蔡文姬的真情,以後的日里才有了些許的兩相情悅。

蔡文姬可謂是歷盡坎坷,可想而已,在多少年前那樣的封建社會歷史背景下,她竟然能夠一生中嫁了三個丈夫,而且還留下了兩個兒子在匈奴牽腸掛肚,不說別的,單其她的凄慘現狀就可想而知。想不到一個那麼博學多才的女子,命運竟是如此地凄慘,婚姻生活如此的不幸,想起來怎會不讓人唏噓不已。

7. 上下五千年 緹縈 蔡文姬 故事簡要

1.緹縈救父

其父親倉公淳於意救人不成,反被誣告害人,按漢律當當斷手腳,淳於意沒有兒子,小女兒緹縈陪父進京告御狀,皇帝感其勇氣及孝心,下令赦免淳於意並廢除這種殘酷的刑罰

2.文姬歸漢

其父蔡邕,她自己也是很有才氣的奇女子,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曹操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8. 誰能給我說說蔡文姬的故事呀

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說她是神童一點也不過分。10歲,蔡文姬就顯現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蔡邕在室外彈琴,弦忽然斷了一根,室內文姬馬上說,是第二根弦。蔡邕非常吃驚,又故意弄斷第四根弦,文姬又分辨了出來。從此,蔡邕開始教女兒學琴,兩年之後,文姬琴藝便成,還贏得父親最珍愛的焦尾琴。12歲,蔡文姬的書法已得蔡邕真傳,既穩重端莊,又飄逸頓挫,傳說蔡邕的字是神人傳授,傳給文姬,再由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羲之……14歲,蔡文姬的文學才華已光耀一方,詩書禮樂無不通曉,人但知有文姬,方知有蔡邕。既不用出書,又不用炒作,蔡文姬就靠著口口相授的口碑聲名遠揚。

16歲時,蔡文姬出嫁,不料未到一年,丈夫便咯血而死,不得已又返回娘家孀居,幾年後,家道中落,父親又死於獄中,最可悲的是她被匈奴掠去,被左賢王納為王妃,生了兩個兒子。在匈奴,蔡文姬思念家鄉,但又無法拋下自己的骨肉親情,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中,她一唱三嘆寫下了《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它們分別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詩歌之一。後來,掌握東漢實際權力的曹操想起了恩師的女兒蔡文姬,不惜用「白璧一雙,黃金千兩」來換回蔡文姬。蔡文姬風風光光回到故鄉,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幸好,在愛才心切的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那年她35歲,而董祀生得一表人才,正當鼎盛年華,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他並不滿意這段婚姻,婚後第二年,董祀就犯罪當死,蔡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相求於曹操的丞相府,董祀感念於蔡文姬的真情,以後的日里才有了些許的兩相情悅。

蔡文姬可謂是歷盡坎坷,可想而已,在多少年前那樣的封建社會歷史背景下,她竟然能夠一生中嫁了三個丈夫,而且還留下了兩個兒子在匈奴牽腸掛肚,不說別的,單其她的凄慘現狀就可想而知。想不到一個那麼博學多才的女子,命運竟是如此地凄慘,婚姻生活如此的不幸,想起來怎會不讓人唏噓不已。

9. 《幫你輕松學文言》中《蔡文姬》的翻譯

董祀為屯田都尉①,犯法當②死。文姬③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④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選自《後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①屯田都尉:職官名稱。②當:判決。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驛:使者。⑤文狀:文書。⑥明公:對曹操的敬稱。⑦原:原諒,此指赦罪。

[文化常識]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的女詩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初嫁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遇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虜,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後,念蔡邕無後代,便以重金贖歸,再嫁董祀。她憑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最為著名。當代戲劇家曹禺創作有話劇《蔡文姬》。

【譯文】

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職,觸犯法律被判決死罪。蔡文姬面見曹操請求(赦免)他。當時大臣、名士以及從遠方外國來的使者坐者滿滿的坐在殿里。曹操對他的客人們說:「蔡伯喈的女兒就在門外,今天我請諸位見一見。」蔡文姬進來的時候,頭發凌亂,光腳走路,向曹操磕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話音非常酸楚哀痛,眾人都被她感動了。曹操說:「就算真的像你說得那麼可憐,但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下去了,怎麼辦呢?」蔡文姬說:「明公您馬廄里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被她的話感動,於是派人追迴文書赦免了董祀的罪。

D. 東漢蔡琰簡介資料_蔡琰淚血凝成《悲憤詩》

東漢蔡琰簡介資料_蔡琰淚血凝成《悲憤詩》

東漢(都許,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東)建安十二年(207年)[1]冬天,丞相曹操與朝廷高官及遠方來賓濟濟一堂正在議事,守門官員報告稱,死刑犯董祀之妻請求進見丞相。曹操知道來人是蔡琰(字文姬),和身邊的要員打了聲招呼,傳令讓她進來。不一會,蔡琰披頭散發赤著雙腳走進會廳,眾人為之一驚。蔡琰此來,是為其因犯罪已被判處死刑的丈夫屯田都尉(主管軍隊開荒屯田的將領)董祀求赦的。她走到曹操面前,叩頭向他謝恩,接著放聲向他哀求道:「丞相擁有戰馬數萬、武將成群,何嘗不能寬釋您的一名騎兵,讓他從死亡線上起死回生?」蔡琰音調清越,情狀凄哀,喚起在場官員同情。曹操深為感動,當即「賜以關巾履襪」,下令停止對董祀治罪。

當初,曹操和蔡琰之父蔡邕一起在朝廷共事,同為議郎(侍從皇帝、參與議政)。兩人都愛好寫詩作文,情趣相投,關系要好。熹平六年(177年),蔡邕受人誣告,漢靈帝將他流放朔方(位於今內蒙古磴口縣北)。獲赦後,蔡邕為了避禍又潛往吳地(位於今江蘇省南部)隱居十多年。這樣,蔡琰一直由其母親撫養長大。她博覽群書,口齒伶俐,又通曉音樂。蔡琰最先嫁給河東(位於今山西省夏縣)人衛仲道。衛仲道病故後,蔡琰回到自己的故鄉陳留郡圉(位於今河南省杞縣西南)。

中平六年(189年)秋天,屯兵河東的前將軍董卓領兵進入京都洛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廢黜漢少帝劉辯(漢靈帝何皇後生),改立年僅九歲的陳留王劉協(漢少帝異母弟),是為漢獻帝,自稱相國,控制朝政。曹操時任典軍校尉(警衛部隊將領),逃至陳留(位於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董卓久聞蔡邕有才學,派人以殺頭滅族相威脅,要挾蔡邕從吳地返回洛陽,委任他為署祭酒(代理侍從顧問官)。()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和原司隸校尉(負責糾察京都百官兼領軍緝捕)袁紹等人分別在己吾(治所位於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南)、渤海(治所位於今河北省南皮縣東北)等地起兵討伐董卓亂政。董卓極為恐懼,令人焚毀洛陽宮殿,劫持漢獻帝及朝廷百官去長安(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蔡邕時任左中郎將(警衛部隊將領),隨漢獻帝西遷。蔡琰隨父去長安。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丞相)王允等人殺死董卓,蔡邕為之驚嘆亦被王允處死。蔡琰雖然倖免被殺,身心卻受到嚴重摧殘。此後,董卓部將李傕等人領兵攻殺王允,控制朝政。蔡琰被李傕收入其軍營。

面對國破家亡,蔡琰無比悲憤。她知道造成這一災難的罪魁禍首是董卓。歷經磨難後蔡琰簡介,她以痛切的語言追述道:「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掌拒。馬邊縣男頭,馬後載婦女。」「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悲憤詩》之一)

興平二年(195年)十一月,南匈奴[2]左賢王去卑應漢正義將軍楊奉約請,率兵參與擊敗李傕部眾。蔡琰在戰亂中被匈奴騎兵擄至北方,匈奴左賢王將她納為王妃。

蔡琰入居匈奴後,如同進入另一個世界。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她在情感上陷入離國懷鄉的憂愁之中。後來,她追憶這段經歷,在詩中寫道:「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悲憤詩》之一)她常常茶飯無思,長夜不眠,以淚洗面,以致面容憔悴:「冥當寢兮不能安,飢當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眥不幹蔡琰簡介,薄志節兮念死難,雖苟活兮無形顏。」(《悲憤詩》之二)蔡琰同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在南匈奴度過漫漫十二年歲月。

在此期間,曹操的勢力得到壯大。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擺脫李傕等人控制返回洛陽,處境十分困難。曹操領兵將漢獻帝及隨行官員接入許(位於今河南省許昌縣東),曹操受任司空(丞相)、行車騎將軍,掌攬朝廷軍政。

建安十二年(207年)春天,曹操念及蔡邕早逝,沒有兒子,派使官用金璧將蔡琰從南匈奴贖回。臨離開南匈奴時,蔡琰悲喜交集,喜的是即將要回到她魂牽夢繞的故土,悲的是難以割捨同兩個兒子的骨肉之情。後來,她在詩中追憶當時母子之間難舍難分的情景,寫道:「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悲憤詩》之一)「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追持我兮走煢煢,頓復起兮毀顏形。」(《悲憤詩》之二)

返回中原,蔡琰沒有找回昔日的歡樂,展現在她眼前的是一派凄涼的情景:「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悲憤詩》之一)

蔡琰返抵許都後,嫁給屯田都尉董祀。誰知好景不長,當年董祀犯法被判處死刑,再次把蔡琰拖入痛苦的深淵。

董祀獲釋後,蔡琰在精神上獲得極大的安慰。然而,銘刻在她心靈上的累累傷痕,不可名狀的自卑感、對未來命運的憂愁,使她不得不繼續承受精神折磨。她在詩中寫道:「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勗厲。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悲憤詩》之一)

後來,曹操要蔡琰整理其父蔡邕的詩文。蔡琰家藏書稿已經盪然無存,她只好憑著記憶,追記其父所作詩文四百餘篇。在追憶其父遭遇的同時,蔡琰感傷自己歷盡滄桑,寫下了浸透血淚的《悲憤詩》。

《後漢書》卷八十四《董祀妻傳》

卷六十下《蔡邕傳》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

《通鑒紀事本末》卷八《宦官亡漢》

【簡評】

唐代著名歷史學者劉知幾認為:「董祀妻蔡氏,載誕鬍子,受辱虜庭,文詞有餘,節概不足,此則言行相乖者也。」(《史通·人物》)

【注釋】

[1]蔡琰求赦董祀,史書記時不詳。現據陸侃如著《中古文學系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記作「建安十二年」。

[2]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漢北方游牧國家)上層發生分化,南部右奧鞬日逐王比向南依附東漢,史稱南匈奴。南匈奴單於庭設在西河郡美稷縣(位於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北),由東漢朝廷派駐軍隊保護。

熱點內容
重生漢末隴西主角姓李的小說 發布:2025-07-11 07:00:21 瀏覽:805
網游小說錄帽 發布:2025-07-11 06:49:26 瀏覽:2
承受之輕小說 發布:2025-07-11 06:49:24 瀏覽:331
小說總裁短短短虐虐虐類似於憾生 發布:2025-07-11 06:47:55 瀏覽:327
sf輕小說充值 發布:2025-07-11 06:46:04 瀏覽:920
女主多的小說都市 發布:2025-07-11 06:44:37 瀏覽:938
免費小說梔子花開 發布:2025-07-11 06:42:27 瀏覽:215
小說壞總裁的俏丫頭 發布:2025-07-11 06:32:32 瀏覽:442
重生在歐洲的黑幫小說 發布:2025-07-11 06:27:48 瀏覽:325
最牛網路小說打賞 發布:2025-07-11 06:27:06 瀏覽: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