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故事短篇小說
㈠ 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屋拜訪,最終以誠心打動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三顧茅廬故事簡介
劉備的軍師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與兩個兄弟關羽、張飛前去請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沒見到人,第二次也沒見到人,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
劉備見到諸葛亮後,向他請教安邦定國之道,諸葛亮給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史稱隆中對,隨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山,擔任軍師,讓劉備集團漸漸強大起來。
劉備三次去邀請諸葛亮,最早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無法考證了,一直到唐朝中國再次出現大統一,三國的故事才流傳開來,很多詩人寫諸葛亮的詩歌,比如杜甫《蜀相》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等,這時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唐朝已深入人心。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劉備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㈡ 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
講的是劉備、張飛、關羽三人第一次去卧龍崗請諸葛亮出山,恰巧他出門了;三人第二次去請,諸葛亮又外出閑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請諸葛亮時,他正在睡覺,劉備等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來談話的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想要諸葛亮輔助自己東山再起。於是他立馬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見諸葛亮,但是恰巧這天諸葛亮出去了,劉備只能失望而歸。不久,劉備和關羽、張飛頂著風雪第二次去請諸葛亮。不巧的是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劉備便留下一封書信,表達自己敬仰求見的心情。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等到諸葛亮醒來之後,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談起天下局勢,劉備大為嘆服,而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也願意出山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顧茅廬》的啟示書中我們得知劉備求賢若渴,有鴻鵠之志,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多次上門拜訪;諸葛亮則是一個滿腹經綸,做事十分謹慎的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持之以恆,有毅力和耐心才能成功。㈢ 三顧茅廬的故事30字
1、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請求諸葛亮三次,非常心誠,因此諸葛亮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2、啟示:
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任務多麼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另外,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鬥力。聯繫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3)三顧茅廬的故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三顧茅廬的背景:
在東漢末年有三種身份最具備權威,分別為名士、外戚、世家。只要佔據了一種身份,便可獨霸一方,打個比方劉備的漢室皇叔身份那是為他爭取到了相當大的優勢,而方眼三國,諸葛亮一個人就占據了兩個權威身份,有名士和世家。在荊州他更是三個身份全都齊全了,這種天然的優勢,讓劉備希望收納人才。
諸葛亮與汝南的孟公魏,徐元直皆為密友,司馬徽和龐德公、黃承彥更是忘年交,這些人才學兼備,人脈更是不可小視,所以說諸葛亮在荊州之地是當之無愧的名士之流。
劉備所治下的荊州有七大家族,其中以蔡蒯兩大家族勢力最大,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曹操麾下的房陵太守,二姐夫龐山民是七大家族龐家的子弟,岳父黃承彥更是劉表的連襟,也是大家族黃家的代表人物,劉表是諸葛亮夫人的姨夫,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劉表的外甥女婿,這荊州七大家族九有四大家族與諸葛亮沾親帶故。
諸葛亮本是陽都縣人,其父做過泰山郡丞,叔叔諸葛玄也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諸葛家雖然比不上曹操的官宦世家,但在琅琊郡也是有名望的家族,所以說諸葛亮的世家子弟身份無可厚非。
㈣ 三顧茅廬的故事(100字)速求!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
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他們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發火,但沒有。
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4)三顧茅廬的故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㈤ 三顧茅廬的故事
因為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才有了後面三國鼎立之勢。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劉備
三顧茅廬: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劉備的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三顧茅廬的典故:
建安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據朝廷,占盡天時;孫權父兄業承,擁兵東吳,佔有地利;只有劉備寄人籬下,雖胸懷大志卻一事無成。他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德才兼備,於是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希望諸葛亮能出山輔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能失望而歸。不久,劉備再次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來到卧龍崗,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就莽撞,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無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3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兄長兩次親自前去拜謁,禮節已經很重了,恐怕這個人也就是徒有虛名,不用去了。”張飛則說:“像他這樣的村夫,不用兄長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來,就拿繩子把他綁來。”劉備頓時呵斥道:“你難道沒聽說過周文王拜見姜子牙的故事嗎?連文王都能如此敬賢,你這樣太無禮了!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雲長一起去。”
張飛自知錯了:“既然兩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麼能落後?”於是劉備三人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誰知這回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絲毫不敢驚動,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攀談起來。就在這小小的草廬之中,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提出“鼎足三分”的計策,令劉備大為傾倒。而諸葛亮也為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同意出山輔佐他。
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得惟妙惟肖,劉備禮賢下士,真心誠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諸葛亮的人生也從此有了轉機,跟隨明君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這段家喻戶曉的歷史卻一直備受爭議,各類史書的記載出現了不同的地方,焦點就集中在究竟是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遍訪明君“毛遂自薦”呢?
關於“三顧茅廬”的最初記述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所寫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此外,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諸葛亮傳》,雖然對於這件事的介紹只有寥寥幾筆“凡三往,乃見”,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對於“三顧茅廬”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態度的。尤其是書中寫到的《隆中對》,更詳細地記錄了劉備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諸葛亮暢談雄圖偉略的內容。
劉備當時正是求賢若渴,所以“三顧茅廬”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詩道:“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杜甫的詩也寫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對此的記載卻大相徑庭。在它們的敘述中,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從諸葛亮的“毛遂自薦”開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荊州成為眾矢之的,而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當時劉備正屯兵樊城,為了使荊州免受戰火的蹂躪,諸葛亮決定親赴樊城去求見劉備。劉備當時正在會客,他不認識諸葛亮,見諸葛亮非常年輕,所以沒有留意,也就當做一般的士人來接待。
過了一會兒,別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諸葛亮還留在那裡。劉備一向有喜歡編旄的嗜好,剛好有客人送來一氂牛尾,他就編織起來。這時諸葛亮說,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可沒想到只是結旄而已。劉備解釋道,不過藉此解憂。諸葛亮問,你認為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劉鎮南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那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呢?於是諸葛亮開始向他分析荊州的形勢以及劉備應該採取的對策,劉備大為動容,覺得眼前的年輕人是難得的人才,從此待以上賓之禮。
三顧茅廬的啟示:
誠實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要我們以心換心,就會消除誤會,增進友誼。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任務多麼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㈥ 三顧茅廬簡要故事
① 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一統天下。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諸葛亮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諸葛亮.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並沒有,諸葛亮醒來,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其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節選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② 三顧茅廬的故事 短一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被曹操打敗後,無處安身,只好到荊州投奔劉表,謀士徐庶告訴他:「江陽的隆中住著一位奇才,名叫諸葛亮。」劉備求才心切,親自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囑咐書童說:「請告訴先生,劉備來拜訪。」
不久,聽說諸葛亮已回來,劉備和關羽、張飛又頂風冒雪前去拜訪,諸葛亮的弟弟告訴他們,「真不巧,家兄剛出門,近日不回來。」劉備寫了一封信留下,表明敬仰求見的心情。
暖花開時,劉備弟兄三人再次來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叫關羽、張飛候在門外,自己輕輕地走進去,劉備在諸葛亮床前耐心地等待,不願叫醒諸葛亮。
過了好久,諸葛亮才醒來,兩人在草堂上相見,諸葛亮掛起地圖,談起天下局勢,劉備大為嘆服,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願意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東吳、曹魏三足鼎立。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③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簡介【100字以內】
徐庶告訴了劉備去卧龍找一個叫諸葛亮的人,劉備第二日帶領了自己的兩個手下去卧龍拜訪版諸葛亮,結果權因諸葛亮出門去可。
劉備沒過幾天又帶著他的手下去拜訪諸葛亮了,諸葛亮恰好和好友出去了,劉備給了諸葛亮弟弟一封信便走了。
備再一次去拜訪,這次諸葛亮終於在家中,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與諸葛亮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他成就霸業,經過一番談論,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隆中卧龍崗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④ 三顧茅廬的故事簡介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專漸成典故,載《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補充: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
⑤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
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
漢朝末期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曹操趁機挾持漢獻帝作用朝廷,孫權雄踞東吳,漢室宗豫州牧親劉備聽說隆中的諸葛亮先生很有學識。
就和關羽還有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郡的隆中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但是這天恰好諸葛亮出去了,劉備只能失望而歸。
不久劉關張三人又冒著風雪前來拜訪諸葛亮,不料諸葛亮已經出去雲游,劉備只好留有一封信並且表達了自己想要有請諸葛亮來幫助自己的願望。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在吃了三天素以後,三人又來到諸葛亮門前,此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擾,一直到諸葛亮睡醒以後才進屋去和諸葛亮交談,並且成功的請出了諸葛亮。
(5)三顧茅廬簡要故事擴展閱讀:
劉備要聘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諸葛亮才見他,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三顧茅廬。
劉備見到諸葛亮,兩人有一番談話,諸葛亮說:曹操已經強大,暫時不可以和他爭鋒,孫吳政權已歷三世,只能作為外援而不可以吞並它。
荊州是個用武之地,而劉表卻不能夠守住,這是上天用來資助劉備的。西川是個天險之地,劉邦在這兒成就了帝業,而暗弱的劉璋卻難以利用。
假如劉備擁有了荊州和益州,再把它經營好,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就是後人總結的隆中對。劉備在聯合孫權打敗了曹操以後,順勢收復了荊州的江南三郡。
建安十六年劉璋要討伐張魯,邀請劉備前去協助,劉備藉此機會進入西川,開始了奪取益州軍事行動。
奪取益州的戰略設想是諸葛亮提出來的,諸葛亮又是劉備最重要的謀士和最得力的助手,用劉備的話說,他得到諸葛亮,好像是魚兒得到了水,
⑥ 三顧茅廬的故事,簡要概括,越少越好。
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統一國家大業。第一次,三人來專到隆中,屬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歸。
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到了草屋,諸葛亮還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來了,劉備打算三訪孔明,張飛和關羽都不耐煩了。
三人第三次到隆中,來到草屋,知道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等他。孔明醒了,,兩人禮讓一番,便談論起國家大事,劉備一再邀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又誠心誠意,便答應劉備了!
⑦ 三顧茅廬故事簡介(內容概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專明不在,他們屬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台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⑧ 簡單概括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邀請出山輔佐。第一次時,他出門了。第二次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第三次,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很誠懇,於是出山全力幫助劉備。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8)三顧茅廬簡要故事擴展閱讀: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文: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歷史背景: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郡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未見。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
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⑨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簡述
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
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9)三顧茅廬簡要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劉備
字玄德,人稱劉皇叔,被呂布稱為「大耳賊」。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為人忠厚,好結交豪傑。
「仁、善」是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有「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志,愛護百姓,從不允許手下擾民。當陽撤退之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雖然情勢緊急,但他決不棄民先行,博得了百姓的愛戴。他知人善用,對士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
在長坂坡,麋芳、張飛都說趙雲去投了曹操,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至於對諸葛亮,從三顧茅廬到白帝城託孤,始終敬愛信任。
重情義是他的另一大特點,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張旦夕號泣,誓死復仇,必要伐吳,連諸葛亮、趙雲等心腹之臣也無力勸阻,導致伐吳失利。
2、諸葛亮
字孔明,蜀漢軍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智謀過人,是智慧的化身。(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在吳都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祭東風、智料華容道、三氣周瑜、巧擺八卦陣、空城計、製作木牛流馬等,無不顯示其智慧之超人。
⑩ 三顧茅廬故事主要內容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 三顧茅廬
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㈦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去卧龍拜訪諸葛亮,結果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時,門童說諸葛亮出門去了;第二次,劉備等人再次拜見諸葛亮,門童又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劉備第三次拜訪草屋時,諸葛亮還在午睡,劉備就耐心等候諸葛亮醒來,最後兩人談論起國家大事,心意相通,諸葛亮見劉備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一次,劉備在中原吃了敗仗,只得逃往荊州,依附劉表。為了能夠復興漢室,奪取天下,劉備到處招納人才。徐庶和司馬徽見他一心愛才,就向他舉薦一個人,此人就是人稱「卧龍」的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很有學識,又有才能,於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裡,雖然過的是與世無爭的日子,卻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他學問很深,喜歡研究兵法。劉備為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便專程到隆中拜訪。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此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不是一個空談之人,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於是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共同商討如何才能占據土地,奪取天下。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孫權,安撫少數民族,奪取荊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團出現變故,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平定中原。
劉備非常同意諸葛亮的軍事計劃,願拜諸葛亮為軍師,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奪取天下。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一片誠心所感動,便離開隆中,到新野為劉備出謀策劃。
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親密無間的助手,幫助劉備聯合孫權,並真的奪取了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勢力強大的曹操、孫權,覺得劉備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漢中一戰,劉備將曹操殺得大敗,將曹氏兵將趕出漢中。而諸葛亮在後方籌措糧食,對前線的劉備進行了有力的支持。
三顧茅廬的寓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向別人請教問題,或者有求於人,態度一定要真誠,並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就像劉備一樣,不因此而鄙視諸葛亮,因而蜀漢皇朝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輝煌。假設劉備無禮節,諸葛亮肯定不會出山相助;假設沒有諸葛亮相助,劉備很難建立蜀漢政權。其實,「三顧茅廬」的背後,是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出處
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意思是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
注釋:
1、布衣:平民;百姓。
2、躬:親自;耕:耕種。
3、南陽:當時南陽郡治南陽城。
4、苟:苟且;全:保全。
5、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6、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7、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8、顧:探望。
三顧茅廬的意思
「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顧:拜訪。茅廬:草房。
三顧茅廬造句
1、校長三顧茅廬,誠懇地邀請爺爺再返學校代課。
2、為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
3、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
4、他一再來請你到學校主持教務,真有三顧茅廬之誠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三顧茅廬在哪個地方
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位於湖北襄樊的隆中。三顧堂的游廊中排滿了歷代名人石刻,堂前三株古柏相傳是當年劉、關、張三人下馬後拴馬的地方。三顧堂後面是傳說中的諸葛亮故居「草廬」,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
㈧ 三顧茅廬的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劉備廣招賢能異士,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 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 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
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 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