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以景襯情的短篇小說

以景襯情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2-18 10:43:40

Ⅰ 寫以景襯情的作文片段

《松花釀酒,春雨煎茶》

折一身瘦骨,踏著雨後虹橋,進山。
微風拂來,松濤陣陣。水識漁夫,給魚;山識樵夫,給柴。我非漁非樵,卻擁有一切。無路,則處處是路。
路旁老樹,歇著昏鴉。
至盡頭,一溪忽現。溪上卧有木橋,連著人家。
橋邊,五柳成排,菊花將開。青松側,立兩座茅齋。
去山中何事?
品口香茶,仰觀雲卷雲舒;
呷口美釀,坐看花開花落。
忽見溪旁一翁獨釣,此翁兩鬢俱白,隱約中透出一種仙氣。他被我腳步聲驚起,看見我,便背起魚簍,執我之手邀我還家。
至茅齋,但見他將雨水和茶混在一起放入壺中,又拿出一壺酒對我說道:「此乃我珍藏數百年之松花美酒也。」然後,又拿出肥魚紫蟹,我們邊飲邊談。
酒未完,人已醉。見他忽地站起身來,吟道:「壺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長。」
「汝久居於此,豈無憂乎?」
「兩鬢白,四十過,一切都在瞎張羅。我有何憂呢?」
我點了點頭,頗為贊許。
斜陽西下,我依禮辭別。走前,謂之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他微微頓首,言道:「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我頓首應答,走進余輝。
待到重陽,我復投老村家。路上,流水依舊,山石依舊,濤聲依舊……
至茅齋,卻不見他蹤影。入書房,卻拾一條幅,上書「境由心造」四個大字,墨跡未乾,散發清幽墨香。我想,大概他字未寫完,而筆已禿,卻不忍將條幅燒毀。但我看到字時,方知自己眼拙了,他定是一位高人,卻不願與世俗合在一起。
唉,千古繁華只是一道屏風,他躲在山間避過了這道屏風,難道這不是最好的表白?
倘若下輩子還身在紅塵中,那便算了。不然,我定要跟隨那老翁到天涯海角。
山是空了的山,人是空了的人。
松花釀酒,春雨煎茶。

《蝸牛中的愚公》

天空淡藍淡藍的,沒個盡頭。白雲懶洋洋的,打著一個又一個呼嚕。天的盡頭赫然躺著一塊肥美的綠洲,點綴著這如火的驕陽。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是的,在這浩瀚的大沙漠上孤傲地金字塔尖上呆著,確實寂寞。可是,誰曾感受到這登高望遠可以看到任何一個角落,包括天邊,包括雲端。
阿禺現在精神很好,也很興奮,他剛從一場冬眠般的昏睡中醒來,不打算很快從這個藐視一切的位置上走下平凡。看著自己被磨得薄如蟬翼的外殼,想著自己被時間褪去稜角,所剩無幾的記憶,阿禺決定多呆幾天。再說,阿禺也已了無遺憾了。
阿禺舒舒服服地躺著,依稀殘留的記憶在腦海起伏。
N年前(請原涼這個N吧,因為N是多少,連阿禺也不清楚,只是這N年中太陽有時耀眼刺目,有時黯然失色;天空飄過雪,刮過風,也閃過電;遠處綠洲黃了又綠,綠了又黃,不知幾茬),一隻傲慢的雄鷹拚命地撲動兩只巨大的羽翼,射向高聳入雲的金字塔頂。旋即,他的身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終停留。
阿禺的心頭掠過一絲涼意,盡管在烈日籠罩下的大地正炙烤著他的肌膚,他回想到那隻鷹對他的奚落。是啊,哲人說「能登上金字塔頂的只有雄鷹和蝸牛」。但這是真的嗎?也許只有鷹才配這樣說,他們是上帝的驕子,天空中的長劍。而蝸牛可能嗎?祖祖輩輩都不曾想過,只能空守哲人的贊譽。
阿禺毅然覺得,這個壯舉要完成,舍我其誰?當他將這個醞釀已久的決定告訴妻兒時,波瀾頓起。妻子說他風華正茂,卻把精力荒廢於這個沒邊沒沿的事上,責任心何在?何況攀塔可等於玩命,一旦……他無力安慰傷心欲絕的妻子,因為他不得不這樣做,他要做蝸牛中的愚公,做這沙漠上的強者。倒是剛剛懂事的兒子支撐他,要以他為榮,要履行操持家業,照顧母親的義務,這讓阿禺頗感欣慰。他又對兒子萬千叮嚀,這等同於交待了身後之事。攀金字塔可能死於途中,可能有去無回,可能……一萬種可能帶來一萬份不安。
他大義凜然地與妻兒揮淚灑別,開始了漫漫征途。他只想奮力向上爬,只想早點上去,早點下來,早點結束這一切。
可是,命運不會這樣安排,在他攀爬了許多個日子後,一場空前的大風暴疾馳而來。他緊緊抓住了冰冷的金字塔壁,不時發出堅殼撞擊石壁的聲音,咔咔……他的力量何等單薄啊!他重重地從空中摔下,疼痛開始蔓延。
一段時間的休息後,他再返那條神秘莫測的旅途。烈日的殘暴,他用使勁爬來回敬;炙熱的塔壁,他用使勁爬來回敬;迅猛的雨雪,他用使勁爬來回敬;冰冷的塔壁,他用使勁爬來回敬。
然而,他終因難以抵禦自然的力量而不得不一次次回到起點。
厄運還不止如此。那隻可惡的鷹總縈繞著他,鷹從未停止過對他的打擊。鷹嘲笑他的壯舉,粉碎他的自尊。他每次落地時,鷹都會勸他回家去了此一生,讓他去告訴哲人,只有鷹才能攀上金字塔。舌頭如刀啊!所幸的是,他未曾放棄。只是他的耳邊總是一陣煩亂的怪叫。
披星戴月,鍥而不舍,他學會了服從自然的旨意,他終於活下來了,而且是在高聳入雲的金字塔頂,幾多感慨啊!
良久,阿禺從遐思中回過神來,他想立刻見到妻子和兒子,聽他們稱他為英雄時的那種驕傲的語調。
他又開始了一輪重復。他無所留戀地看一眼如絲狀輕盈的雲霞,將盛氣凌人的日頭攏入胸懷,天邊奔騰迂迴的河流嘩嘩灌入綠洲,大漠中匍匐著火柴盒般大小的幾幢建築,他又開始爬了,這次是向下爬,是回歸幸福,他彷彿看到魁梧的兒子屹立在塔底守望他,搖動著白皙的手掌,妻子溫存地呼喚「阿禺,阿禺……」一聲聲響徹心扉。
他潸然淚下。
希望可以幫到您

Ⅱ 《荷花澱》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荷花澱》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荷花澱》讀後感1

這天,我上網去讀了孫犁的《荷花澱》,讀完後,一幅幅淡雅、幽靜的荷花畫面展此刻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使人身臨其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朴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出了淀中的完美景物,使畫面淡雅,突出了水生嫂像雪白的淀一樣善良,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讓人看上去更加真實,更加樸素。不僅僅如此,作者還用畫來襯托出人物的感情,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情緒卻不平靜。她在這么晚的時候編竹席其實是為了等他的丈夫回來。可見水生夫婦是多麼的恩愛,這與後面描述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構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但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完美的生活,這就襯託了了水生嫂最後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堅決果斷。這一段的景物描述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齊,象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又象一首用輕音樂奏出的完整的樂曲,以景襯情,情景交織在一齊,還很和諧。

這夜景的描述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述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隻船,水象無邊跳盪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澱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澱的美麗。景物描述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群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群婦女樂觀的精神。誠實守信《荷花澱》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它結構簡潔、靈活。從全篇結構看,作品力避平鋪直敘地串聯故事情節,而是採用了把「生活的碎塊」連成一體的結構方法,以水生參軍為開端,以水生嫂性格發展為線索,透過夫妻話別、探望親人、淀中遇險、伏擊敵人、奮起抗戰等一連串充滿生活情趣的典型畫面,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而這一連串生活畫面,有的詳寫,如「夫妻話別」;有的略寫,如「伏擊敵人」。這樣,使作品疏密相間,詳略得當,具有一種詩的節奏美。

淀上風光的描述,詞淺意深,意境優美。能夠想像:一群婦女坐在小船上,身後是一望無際的荷花澱,近景遠景層次井然,線條分明。讓這群婦女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從她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同時從稻秧、蘆葦、浪花的起伏跳躍,我們彷彿聽到這幅畫面外的風聲、水聲,那就是當時風起雲涌的抗日的時代潮流。一處景物的描述,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資料,可見作家筆底的功力的深厚。

如果我們對文中的幾段景物描述再細細比較一下,會從中獲得無限完美的享受。它們的構圖不一樣、意境不一樣,那詩一樣生動而凝煉的語言,創造了畫一般美的充滿詩情的意境。孫犁「詩體小說」的風格,我們從中可見一般。

《荷花澱》讀後感2

此書為《白洋淀紀事》的姊妹篇。書中的散文絲毫沒有聯系,但就這樣拼拼湊湊著,竟是一幅美麗又十分真實的鄉村油畫,雖作在艱難的抗日戰爭中,卻仍有一絲幸福、一絲溫馨纏繞在字里行間。

雖是這樣,但我最喜歡的仍是與書同名的一篇散文《荷花澱》。文章中水生的陽剛,和水生嫂的賢惠開朗在抗日戰爭中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水生和水生嫂生活在美麗平靜的村莊中,可最終還是因為為國戰爭而分離了,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也沒有纏纏綿綿的不舍,平淡的如無味的白開水。但在這涓涓細流下,隱藏著多少洶波濤洶涌的情感?大概是中華民族的堅強勇敢的崇高精神罷。

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對安寧的生活嚮往而置國家利益不顧,我們會對他們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為國家利益而完全置生活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便將著兩種愛——對美好田園的愛,對安康祖國的愛——毫無矛盾的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美好的人情,也是對人性美好一面做出的詮釋。

在很多人認為,「田園」是一個安逸平靜的象徵,如陶淵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雖然是如此,但我覺得「田園」不應該只存在安逸與平靜,也存在著深沉的家國精神。如果只有安逸與平靜,為何桃源人在聽到漁人講述那亂世後「皆相嘆惋」的場面?

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般安逸,也是「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的那般熱血。這,大概就是那時田園的模樣罷。

《荷花澱》讀後感3

人們永遠充斥著戰爭,因為他帶來的只有悲痛與淚水,憤怒與哀鳴。可是,當我們把侵略者趕走時,那種喜悅安一撫了戰爭帶來的創傷。

故事講了一位叫水生的漢子,因為會上成立了一個地區隊,要各位踴躍參加,而水生又很積極,就第一個舉手報了名,回去與老婆一說,就匆匆走了。丈夫在外打仗,哪有媳婦不擔心?水生的老婆與其他戰士的老婆一商議,決定去看看水生他們。她們嘩嘩搖著船去了淀的對岸,才知道水生他們剛走。她們不得不失望的往回走。這時,一艘日本軍船,緊緊地跟上了她們。幸虧她們在白洋淀長大,不船搖得飛快,她們打算把鬼子引進荷花澱,因為那裡水淺,大船開不進,當她們駛進荷花堆中時,一槍一聲響起了,她們想,陷在敵人埋伏里了,准要死了,就一齊翻身跳入水中,當她們不得不上來換氣時,看到開一槍一的並不是鬼子,而是水生他們,最後,鬼子被逼無奈逃的逃,死的死,而水生老婆卻如願與水生見面了。

和平如大海般穩健,如藍天般深邃,如草原般令人嚮往,而戰爭永遠只能活在人們的唾沫腥子下。《荷花澱》寫出了人們多麼希望抗戰早日結束,因為,生命只有一次,要是因為戰爭而犧牲,那未來的美好年華豈不如被海嘯噬沒一般。我們只需要細膩精緻的人生,不需要污穢漫長的戰爭。我們只願趕走侵略者,永保和平。

《荷花澱》讀後感4

《荷花澱》是孫犁短篇小說的代表作,發表於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報》。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最後階段,《荷花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為生活題材,精心譜寫的一曲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的贊歌。

小說描述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送別丈夫走上戰場的動人情景,以及她們深明大義、勇挑重擔、樂於吃苦、不畏艱險的完美心靈,真切感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席;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聯。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並為丈夫准備好了行裝。水生是抗日根據地青年農民的典型,他是小葦庄的游擊組長,黨的負責人,具有「公而亡私,國而忘家」的高尚品質,在國難當頭之際,他能自覺地把兒女私情和個人利益服從於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第一個報名參加了縣委建立的「地區隊」。水生嫂等婦女們的成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透過塑造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歌頌了冀中地區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革命鬥志以及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小說,也是一首戰斗的頌歌。

這篇小說特色鮮明,首先,充分吸收了散文、詩歌的營養。小說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畫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事情筆觸表現人物的心靈美。和其他革命型小說相比較而言,本作品以散文的筆法敘述故事,既有小說的情節,又有散文的韻味;是敘事的散文,是抒情的小說,十分有特點。小說具有濃郁的抒情性,但又十分講究分寸和節制,但是度渲染。其次,小說透過一連串的生活畫面來刻畫人物,展開主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泥土氣息和時代的特點。作品沒有藉助波瀾起伏、硝煙彌漫的激烈戰斗場面來塑造人物,而是透過月夜編席、夫妻話別、送夫參軍、借故尋夫、歸途遇攻、伏擊戰斗等一系列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把情節串聯起來,表現白洋淀人民平凡而高尚的情操,同時也反映出白洋淀人民的風土人情。小說透過描繪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筆法簡潔而細膩。(抓住最能展現人性美、人情美的場,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等,准確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文中:「女生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作者沒有直接描述寫女生得知丈夫要去後不安的情緒,而是側面烘托,透過「震」、「吮」兩個動作,把一個鍾愛自己丈夫的妻子,又極力剋制自己感情的復雜內心准確地表現了出來。

另外女生們由於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於是找個各種各樣的理由,如:忘記了一件衣裳、俺婆婆非要叫我去……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女生們的細膩心思,贊嘆作者把女性的心理狀態把握地如此恰到好處。再次,小說的景物描述充滿了詩情畫意。小說多處描繪了白洋淀幽靜而美麗的自然景色,這些景物描述,既烘託了人物性格,又加深了作品的主題。當我們邊細細品味這篇小說時就能夠想像出:一群婦女坐在小船上,身後是一望無際的荷花澱,近景遠景層次井然,線條分明。這群婦女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從她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同時從稻秧、蘆葦、浪花的起伏跳躍,我們彷彿聽到這幅畫面外的風聲、水聲,那就是當時風起雲涌的抗日的時代潮流。一處景物的描述,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資料,可見作家筆底的功力的深厚。再如: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團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這段話從側面暗示了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齊心協力。

《荷花澱》讀後感5

《荷花澱》這篇文章,不長,細細地品讀下來,也就花了10分鍾的樣子。但是讀完後,給我帶來的震撼,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愛自己的丈夫,作為一個女人,這可能是她的全部,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愛自己的祖國,這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全部,這是無私的。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

讀完這篇文章,彷彿感覺一陣陣的荷花香撲面而來。水生的陽剛,水生嫂的賢惠與開朗,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當我讀到水生堅定地對水生嫂說到的一句:「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時,我的精神為之一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蔓延我的全身。我從水生這句話中讀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讀書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邁氣概。水生嫂流淚了,我想,她的腦海或許浮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她也曾猶豫,也曾不舍,但是為了和平,為了幸福的生活,犧牲小我,又算得了什麼?

水生終於還是和水生嫂告別了,沒有情誼綿綿的不舍,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開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話語,卻讓人回味無窮!國難當頭,有多少兒女私情被置之腦後,在涓涓細流之下,卻是暗濤洶涌。這種寧靜祥和的生活即將被殘酷粉碎,作為炎黃子孫,又怎麼能坐視不理?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鄉中的人民既熱愛自己的家鄉,又熱愛自己的家庭。我們難以想像二者的分離,此地一別,或許來日就永遠也無法再相見。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的纏綿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我們會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為國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於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將兩種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溫馨美麗的人情。這群熱愛生活的人們生活在荷花澱,荷花澱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麗迷人,他們也因為荷花澱的映襯而更加美麗可愛。一幅幅美麗溫馨的畫面為我們詮釋了美的真諦,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靈。

讀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絲遺憾——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見過戰火硝煙,也就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轉念一想,只要我們去熱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荷花澱。

《荷花澱》讀後感6

翻開久置書架上的一本書,撲面而來的是那濃厚而唯美的鄉村氣息。讀起第一章,彷彿已走進那美輪美奐的水鄉,看到白洋淀中淳樸善良的女人,為她們的傳統美德而贊嘆。這,就是孫犁的《荷花澱》。

很早以前,就聽說孫犁的文章有詩意又有地道的鄉情,小說人物傳神,形象美好。讀此本《荷花澱》,使我真正感受到孫犁文章的美:詩美、鄉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脫俗的筆墨描寫了白洋淀——這個位於抗戰前線卻寧靜、美麗的水鄉。這里有一群女人,她們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說的線索人物。她勤勞能幹,在月下織葦席,不一會兒就織出一大片;她體貼用心,為丈夫參軍而擔心和不舍,卻又識大體顧大局地為丈夫准備行李;她樂觀向上,雖丈夫參軍後未找到他,卻隨後又調侃地說笑起來;她勇敢,在遇到敵人時,寧願跳水也不願意投降……正如孫犁在《關於寫作》一文中寫的「她們在抗日戰爭年代,所表現的識大體,樂觀主義以及獻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體投地的程度。」

而讀這本書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對水生嫂的描寫時,我想起了鄉下姑姑家邊一個阿姨,一個地道的鄉村婦女,今年也不過三十七八的樣子,長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個子不高,見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藍白色棉綢上衣。她的聲音也許是因為長期農作,而有些沙啞,但脾氣卻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裡玩。曾經她還送給我她自己用衣服邊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時候無意弄丟了。前幾日去她家玩,因為熟悉,就沒大沒小地說:「你脾氣這么好,還這么心靈手巧,真難得哈哈……」那個阿姨一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想到這里是她從小生活、眷戀的地方,我點頭說:「長江水養育了長江人的好脾氣,也培養了人們的心靈手巧。」堂姐笑著望著正縫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頭來,用指尖輕輕一彈我們的額頭,「你們兩個丫頭呦……」

我幾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給她,想表達我對這個阿姨的贊美,卻寫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沒有什麼華麗的詞句來修飾她。而現在,我明白了,我想寫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飾的淳樸,不加修飾的美。這是孫犁在書中告訴我的。

經典時能經過時間沖刷的,而《荷花澱》堪稱經典。它描繪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在抗日年代,這些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懷著強烈的名族尊嚴,譜寫了一章輝煌。

詩文繪鄉,鄉土育人,貴人有鄉情。《荷花澱》,這本灌注了孫犁對家鄉全心全意的愛和贊美而成的一本經典,用詩情畫意打動了我,用對鄉村人民的歌頌,打動了歲月……

Ⅲ 以景寫情的片段

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株櫻花 二業張瑋
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校園里飄著枝枒青綠清淡的氣息,早晨腳下的青草,濕濕的,清霧附在眼前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上,附在迎曦道的景物上,白青相疊,線條雖然模糊,色彩卻是那樣鮮明。
一天疲累的課業結束,明日的考試和作業催促著我的腳步,快點回家,我是三千多人中的一個小黑點,移動快速,但也許是那一身的黑,讓我看起來重重的,緩慢的。再要到逸仙樓的轉角,猛的一紅,刺進我的眼睛,等景物射進水晶體,水晶體到視網膜,視網膜咻的一聲傳進大腦……那是一株櫻花,閃著桃色的媚眼,扭著婀娜的枝幹,笑盈盈的亮出金色的花蕊,散出獨特的清香。此時四周景物全部昏暗下來,只有她一人獨立。這使我想起了什麼……。
回過神來,我想起我還是三千人中的一點,還是個有很多作業要做的學生,先做好份內的事,才可以談未來。
快到家了,走進小巷,通過窄曲的馬路,踩過坑洞的人行道,一個轉角,又是一株櫻花。

以景寫情,就是要把作者的主觀感受加諸到景物上,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作者的心情
諸如,若是表達開心,則可說:清晨,陽光灑滿大地,晶瑩的露珠從葉尖滑落, 像調皮的孩子,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
若不開心,則可說:十一月初的風已經寒冷的刺骨,夕陽下的龍首原上,在四皇叔十萬龍牙騎兵包圍下的曄城如同一座佇立不倒的孤峰,蕭瑟而寥落,染著淡淡的血紅色。
你可以參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Ⅳ 魯迅故鄉中 通過對比寫法突出了什麼

魯迅故鄉中 通過對比寫法突出了什麼?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後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託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裡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對比和襯托這兩種寫作手法具體有什麼區別呢?解答!對比是AB兩種事物相對,而這兩種事物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襯托是敘述B目的是為了突出A,A居主要地位,B居次要地位。正襯,即是用一與本體事物一致的觀點或景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頭懸梁,錐刺股「孜孜不倦的學習,你們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天加專心致志,廢寢忘食,刻苦攻關。(郭沫若《科學的春天》)該例拿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來襯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會更加「刻苦攻關」的鑽研精神。這是「正襯」。反襯,即是把一種與本體事物相反或對立的觀點、事物從反面去陪襯烘托本體事物的格式。例如「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岩石上吸煙體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記》)該例以作者騎馬進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閃著煙頭的紅火光,突 出森林成長茂密、林子陰暗,這是「反襯」。常言道:「紅花雖好,也要靠綠葉扶持。」這句話很能說明襯托的道理。寫文章亦如此,運用襯托這一技巧,會把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而襯托在其體運用中,主要又有兩種類型。以景襯情,即通過具體生動的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①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魯迅《故鄉》)這段文字描寫了故鄉荒涼、冷落、窒息的景象,襯託了「我」的悲涼心情。這里是以景襯情。②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孫犁《荷花澱》)該例通過對水生嫂編織蘆席的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氛圍,烘託了水生嫂勤勞純朴、溫順善良的形象,這里是以景襯人。-----------------------------------------------------------------------------------------------------------1.: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③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繫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麼作用?:這個句子採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於故鄉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麼?學生思考並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宏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故鄉;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故鄉了,因此,宏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麼宏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教師提問:小說最後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麼?有什麼關系?請你概括出來。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嚮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於走向新生活之路,那麼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教學目標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教學過程一、解題「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二、導入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麼「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容。三、內容分析1.教師提問: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2.內容分析(第一部分)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話。這句話既寫出「我」回故鄉的急切心情,又為下文內容的展開埋下了伏筆。②教師提問:第二自然段一共兩句話,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這段景物描寫的主要內容,並指出它的作用。③教師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繫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麼作用?學生分析、明確:這個句子採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於故鄉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復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④教師提問:第四段開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下文應該寫故鄉「好」在哪裡。可是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故鄉的「美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這是為什麼?學生思考,教師提示:這要聯系全文來看。後面寫記憶中的故鄉,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故鄉,「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鄉的局部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故鄉的全貌進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於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同時在這二十餘年裡,中國始終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故鄉不會有什麼令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是,故鄉如此的荒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麼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3.分析第二部分。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主要採用了對比的寫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人物的形象對照表。閏土的形象:②為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③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麼作用?楊二嫂的形象肖像「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順手牽羊,明索暗偷)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託了閏土的憨厚朴實。4.分析第三部分。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宏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麼?學生思考並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宏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故鄉;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故鄉了,因此,宏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麼宏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②教師提問:小說最後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麼?有什麼關系?請你概括出來。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嚮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於走向新生活之路,那麼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布置作業1.作「練習一」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說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2.作「練習二」填寫「人物變化表」盡量找出原句,這樣可以進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通過填表,才能細讀作品,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3.作「練習三」第二課時教學重點1.解決疑難語句的理解問題,進一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2.辨析段的類型及其作用教學過程一、導入上節課,我們通過小說的內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但是,作品中還有一些語句需要認真分析、思考,才能深入把握小說的主題。二、疑難語句的分析1.「遠近橫著幾個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句中,為什麼用「橫著」?用了「荒村,為什麼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為「生氣」行不行?「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種「被遺棄」的動感;「蕭索」是形容詞,突出了悲涼的氣氛,「荒」字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寫得具體而形象。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這里不確切。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怎麼能成為「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這里,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判斷句來理解,而是要聯繫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麼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3.小說為什麼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這和全文內容有什麼內在聯系?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後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託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裡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朦朧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熱點內容
邪魅總裁出逃情人小說 發布:2025-07-11 11:53:43 瀏覽:327
教學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1 11:52:09 瀏覽:584
極品親戚言情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11 11:51:14 瀏覽:551
暗黑言情禁忌bt小說 發布:2025-07-11 11:50:25 瀏覽:425
古代言情經典小說推薦大女主 發布:2025-07-11 11:43:03 瀏覽:954
男主是政界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1 11:42:04 瀏覽:286
都市小說推薦完本女主清冷 發布:2025-07-11 11:39:40 瀏覽:31
現代都市少將小說 發布:2025-07-11 11:37:21 瀏覽:834
快穿女總裁的小男人類似小說 發布:2025-07-11 11:33:05 瀏覽:996
霸道總裁大叔愛上小女孩的小說 發布:2025-07-11 11:33:03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