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英美短篇小說賞析課件

英美短篇小說賞析課件

發布時間: 2023-02-16 03:45:17

⑴ 任何一篇英美短篇小說的英語論文

《呼嘯山莊》人物關系結構

Title:
Catherine's dilemma between love and marriage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Psychoanalysis of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with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tells a story of superhuman love and revenge enacted on the English moors. In this thesis, an attempt is made to analyze the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which leads to Catherine's dilemma between love and marriage in Wuthering Heights by virtue of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
Wuthering Heights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In Catherine's heart she knows what is right, but chooses what is wrong. It is her wrong decision that pushes her into the inextricable [LunWenJia.Com]dilemma between her love and marriage; it is her wrong choice that plunges the two families into chaos. In the mind, she is truly out of her way.

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1856—1939),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or personality consists three portions: the id,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The id, which is the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impulses, constitutes the entire personality of the infant at birth. Its principle of operation, to guard the person from painful tension, is terme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nevitable frustrations of the id, together with what the child learns from his encounters with external reality, generate the ego, which is essentially a mechanism to minimize frustrations of the biological drives in the long run. It operate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principle … [LunWenNet.Com]The superego comprises the conscience, a partly conscious system of introjected moral inhibitions, and the ego-ideal, the source of the indivial's standards for his own behavior. Like external reality, from which it derives, the superego often presents obstacles to the satisfaction of biological drives.」「In the mentally healthy person, these three systems form a unified and harmon
ious organization. Conversely, when the three systems of personality are at odds with one another the person is said to be maladjusted.」 Here Catherine's tragic psychological process may be well illustrated by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 cannot express it; but surely you and everybody have a notion that there is, or should be, an existence of yours beyond you. What were the use of my creation, if I were entirely contained here?」 Catherine's strange words reflect that the intelligent Emily Bronte had been earlier pondering over a same question in her work. What on earth is「the existence of Catherine's beyond Catherine」?

Here we may believe that Heathcliff stands for Catherine's instinctual nature and the strongest desire—her 「id」 in the depths of her soul; Edgar, her ideal 「superego」, represents another part of her personality: the well-bred gracefulnes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a wealthy family; and she, herself is the 「ego」 tortured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In the light of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superego is the represent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ideals of society as they are handed down from parents to children.」 Catherine's choice of Edgar as her husband is to satisfy her ideal 「superego」 to get wealth and high social position, which are the symbol of her class, on the basis of the ecation by her family and reality from her early childhood. She is a Miss of a noble famil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Only the marriage well-match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could be a satisfaction for all: her family, the society and even her practical self. 「It would degrade me to many Heathcliff now ... if Heathcliff and I married, we should be beggars?」 This is her actual worry for her future. Catherine yields to the pressure from her brother, and alike, in truth, she is yielding to the moral rules of society, without the approval and identification of which, she could not live a better life or even exist i
n it at all.

However, Catherine underestimates what her other more intrinsic self would have effect on her. The most remarkable claim by Catherine herself may be the best convincing evidenc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roles of Heathcliff and Edgar—her 「id」 and her 「superego」:

「My great miseries in this world have been Heathcliff's miseries, and I watched and felt each from the beginning: my great thought in living is himself.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remained, I should still continue to be; and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was annihilated, the universe would turn to a mighty stranger: I should not seem a part of it. My love for Linton is like foliage in the woods: time will change it. I'm well aware, as winter changes the trees.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 Nelly, I'm Heathcliff! He's always, always in my mind: not as a pleasure and more than I am always a pleasure to me, but as my own being. So don't talk of our separation again: it is impracticable.」

It was a happy thought to make her love the kind, wealthy, weak, elegant Edgar, yet in submission to her superego to oppose against her id, she would fall into a loss of the self. Since the id is the most primitive basi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ego is formed out of the id, Catherine's life depends wholly on Heathcliff, as the whole connotation and truth of her life in the cosmic world, for its existence and further mor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her existence. Heathcliff is the most necessary part of her being. She marries Edgar, but Heathcliff still clutches her soul in his passionate embrace. Although she is a bit ashamed of her early playmate, she loves him with a passionate abandonment that sets culture, ecation, the world at defiance. Catherine's wrong choice for marriage violates her inner desires. The choice is a victory for self-inlgence—a sacrifice of primary to secondary things. And she pays for it.

On one hand, Catherine doesn't find the heavenly happiness she was longing for. Though as a girl 「full of ambition」and 「to be the greatest woman of the neighborhood」 would be her pride, the enviable marriage could only flatter her vanity for a second. After her marriage, the comfortable and peaceful life in the Grange was just a monotonous and lifeless confinement of her soul. She feels chocked by the artificial and un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closed Thrushcross Grange— a world in which the mind has hardened and become unalterable.「If I were in heaven, Nelly, I should be extremely miserable. 」 Catherine eventually knows that the Lintons' heaven is not her ideal heaven. She and Heathcliff really possess their common heaven. Just as Catherine says,「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 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 and Linton's is as different as a moonbeam from lightning, or frost from fire.」

Catherine doesn't want to live in the Lintons' heaven; on the other hand, she has lost her own paradise that she ever had with Heathcliff on the bare hard moor in their childhood. The deepest bent of her nature announces her destiny—a wanderer between the two worlds. When she is alive, she occupies a position midway between the two. She belongs in a sense to both and is constantly drawn first in Heathcliff's direction, then in Edgar's, and then in Heathcliff's again and at last she loses herself completely. Her childish illusion to use her husband's money to aid Heatllcliff to rise out of her brother's power has vanished in thin air. And her constant struggle to reconcile two irreconcilable ways of life is in vain too, which only caused more disorder in the two worlds and in herself as well.

In Freudian principles, should the ego continually fail in its task of satisfying the demands of the id, these three factors together—the painful repression of the id's instinctual desires, the guilt conscience of revolt against the superego's wishes, and the frustration of failure in finding outlets in the external world- would contribute to ever-increasing anxiety. The anxiety piles up and finally overwhelms the person. When this happens, the person is said to leave hallucinatory wish-fulfillment, then a nervous radical breakdown, and in the end may finish the person off. Catherine is destroyed into psychic fragmentation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At the height of her Edgan-Heathcliff torment, Catherine lies delirious on the floor at the Grange. She dreams that she is back in her own old bed at Wuthering Heights 「enclosed in the oak-paneled bed at home, and my heart ached with some great grief…my misery arose from the separation that Hindley had ordered between me and Heathcliff.」Still dreaming, she t
ries to push back the panels of the oak bed, only to find herself touching the table and the carpet at the Grange:「My late anguish was swallowed in a paroxysm of despair. I cannot say why I was so wildly wretched ... and my all in all, as Heathcliff was at that time, and been converted at a stroke into Mrs. Linton...the wife of a stranger: an exile, and outcast.」 She attempts to forget the lengthy days of years of life without her soul even in her temporary derangement.「Most strangely, the whole last seven years of my life grew a blank! I did not recall that they had been at all.」 Her mental and physical decay rapidly leads to the body's mortal end. She dies and seems to have none into perfect peace.

But even after her death, she is still a wandering ghost. In Chapter 3, Lockwood, the lodger in Catherine's oak-paneled bed at Wuthering Heights dreams about the little wailing ghost:

「The intense horror of nightmare came over me: I tried to draw back my arm, but the hand clung to it, and a most melancholy voice sobbed, 『Let me in-Let me in』.『 Who are you?』…『Catherine Linton』, it replied, shiveringly…『I'm come home: I'd lost my way on the moor!』…Terror made me cruel; and finding it useless to attempt shaking the creature off, I pulled its wrist on to the broken pane, and rubbed it to and fro till then blood ran down and soaked the bedclothes: still it wailed, 『Let me in!』…it is twenty years, twenty years. I've been a waif for twenty years!」

Catherine aspires to be back in her heaven even being a spirit. But leer self-deceptive decision has made her fall from her and Heathcliff's heaven full of demonic love and her never docile or submissive nature has drawn her out of her and Edgar's heaven filled with civilized emptiness in the meantime. She pushes herself into her tragedy, the endless dilemma between her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won't end up with her death.

Bibliography:
1.Bronte Emily,Wuthering Height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Freud Sigmund,Interpretation of Drea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Travis Trysh,Heathcliff and Cathy,the Dysfunctional Couple,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Washington,2001
4.Steinitz Rebecca,Diaries and Displacement in Wuthering Heights,Studies in the Novel,Denton,2000

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List_21.html 裡面有你需要的英語論文,我載老一篇,不合適切看下嘛,呵呵!!!

⑵ 英語短篇小說賞析的目錄

ChapterⅠPlotandStructure
O.HenryTheFurnishedRoom

ChapterⅡCharacter
JamesJoyceAraby
AliceWalkerEverydayUse
ChapterⅢPointofView
EdgarAllanPoeTheTell-TaleHeart
KatherineMansfieldMissBrill
ChapterⅣSetting
AmyTanAPairofTickets
CynthiaOzickTheShawl
ChapterⅤTheme
BernardMalamudTheJewbird
GishJenIntheAmericanSociety
ChapterⅥSymbolismandAllegory
AnnBeattieJanus
D.H.LawrenceTheRocking-HorseWinner
ChapterⅦLageandStyle
ErnestHemingwayAClean,Well-LightedPlace
JohnUpdikeA&P
AppendixⅠHowtoWriteaboutaStory?
AppendixⅡSampleEssays:AnalyzingJamesJoyce'sShortStoryAraby
AppendixⅢGlossaryofLiteraryTerms
Bibliography
……

⑶ 求歐亨利短篇小說2篇賞析 每篇300字就好 謝謝啦~~

1《麥琪的禮物》賞析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用他筆調幽默又帶有淡淡哀傷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以聖誕前夜饋贈禮物如此平常的題材創構的小說,在西方文壇並非罕見,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獨自絕響,成為這類題材的傑作,確實是令人深思的。
從內容上看。全篇以饋贈聖誕禮物為中心線,寫了美國一對貧窮而恩愛的夫婦。這個家庭的主婦為了節省每個銅子兒,不得不「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闆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
歐•亨利的短篇常以他獨具風格的感傷筆調和詼諧輕快的筆鋒,去刻畫人物和鋪展情節,使筆下的形象富有立體感,並給人以不盡的余韻。《麥琪的禮物》正是這個藝術特色的代表作。裁剪精到的構思,對話般親切的語言,微帶憂郁的情調,使這個短篇在縷縷情感的光束中顯露出豐厚的內涵,激發讀者對愛情、金錢的價值的思考。作家細致地寫德拉無錢為丈夫買禮物的焦灼心情,寫德拉的美發,甚至寫德拉上街賣發和買表鏈的全過程,卻惜墨如金地避開了吉姆賣金錶買發梳的經過。作家可以細致地描寫吉姆回家後德拉擔心失去美發會傷害吉姆的愛所作的一連串解釋,卻在吉姆講完賣金錶事之後戛然然止住全文。時而細致入微,時而寥寥數筆,讀者仍能從那些不著文字之處領悟作家的弦外之音。這種寄實於虛,並兼用暗示和略寫的手法,是《麥琪的禮物》所獨具的。

2 《愛的犧牲》賞析

《愛的犧牲》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的小說,講述了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離鄉背井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伸展抱復。於是妻子為了生計寧願犧牲自己,中斷學琴去教音樂,「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學一些」,而且仍然和音樂在一起。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無奈與艱辛。

作者運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數位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讀完這篇小說,我認為喬□拉雷畢失去了兩樣值得自豪的東西,換來的卻是不再對對方有用的裝飾品,他們美好的願望就這樣落空了,命運對於這對恩愛夫妻是這樣苛刻。這一結局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因為作者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最緊要的東西包藏著,引而不發,到結束時,才和盤托出,不僅出奇制勝,令人拍案,還使前面的情節翻出新穎的意義,給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嚴酷的生活使他們都放棄了藝術,但他們相互的愛卻感人至深。歐.亨利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愛」的偉大力量。

⑷ 凡卡ppt課件下載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寫信的過程記敘的。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一是過聖誕節的情景);最後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塞進郵筒里,在甜蜜的夢中看見爺爺正在念著他的信。

本文表達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第二,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文中以引用寫信的內容為主,凡卡向爺爺傾訴當學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調是「苦」;文中插敘回憶的內容,主要講在鄉下生活的快樂,基調是「樂」。訴苦為主,以「樂」相襯,形成內容、情感上的對比,再加上作者對凡卡寫信環境、動作、神態的描寫,使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內心的「痛」。最後,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選編這篇課文,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讓學生對外國文化有所了解,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二是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結尾句子的含義。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聖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闆的立櫃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枝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

聖誕節前夜,凡卡沒躺下睡覺,是因為節日讓他思念唯一的親人爺爺,也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願——偷偷地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一個「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寫,害怕被人發現,也暗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

②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張紙鋪在作台上。

課文里關於凡卡寫信過程的「嘆氣」還有兩次,「凡卡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獃獃地望著窗口。」對於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來說,這嘆氣跟他的年齡是很不相稱的,寫一封信的過程中,他連續嘆氣,可見這樣的生活的確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

③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來大城市做學徒,本指望學會做鞋,有個一技之長,養家糊口,可來這里做的事跟學做鞋沒有一點關系;本指望從此有吃有住,卻「餓得要命」,差點被打死,連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這個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沒有窮人的活路……飢餓、孤獨、痛苦,徹底打碎了凡卡的夢想,所以他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文中幾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極度痛苦的心情。

④過了一個鍾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卡夢想信很快到達爺爺的手裡,爺爺讀到信就來接他。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還有什麼深層的含義呢?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凡卡寫的信爺爺會收到嗎?對這個問題不能僅停留在「凡卡沒有寫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這個表面答案上,還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爺爺會來接凡卡嗎?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凡卡的爺爺不過是個窮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沒有能力撫養這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在村子裡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飯的活兒,要不,怎麼忍心把唯一的孫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裡尋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凡卡的美好願望就如他的夢一樣,只是一個天真的夢而已。夢醒之後,悲慘的生活依舊,甚至更加悲慘,因為唯一的希望破滅了,他連夢也沒有了。

(2)對詞語的理解。

慈悲:慈善和憐憫。

指望:一心期待,期盼。

別墅:在市郊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課文指供那些老爺們享樂的住宅。

禱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向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聲哭泣的樣子。

梆子:打更的響器,空心,用竹子或木頭製成。

氈靴:用羊毛壓成的靴子。

照應:課文指照料、照顧的意思。

盧布:俄國貨幣單位名。1盧布等於100戈比。

鼻煙:煙草製品之一,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狀的煙。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銹、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

(1)通過快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了解,理清課文「准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了解了課文結構。這也是課後第1題的設計意圖。

(2)教學中要突出凡卡寫信的內容。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學中要把這三個自然段作為理解、體會的重點,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為重中之重,使內容和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學時,在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之後,讓學生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著,圍繞「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引導學生想像凡卡來做學徒,曾經有什麼指望?然後採取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後,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3)結合文中回憶的內容與信相關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深入體會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寫信過程中穿插了兩次往事回憶,一次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鄉村聖誕節前夜美麗的夜景,一次是跟爺爺一起去砍聖誕樹時的「快樂」生活。這樣安排,意在與現實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凡卡在鄉村的生活顯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憶起來卻感到很美好,很快樂,可見在城裡的日子是怎樣的痛苦。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凡卡三次嘆氣的心理活動,這樣切實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凡卡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

2.要以讀為主,加強朗讀指導。課後第2題「把凡卡信中的內容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提出的就是朗讀的要求。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學生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寫法的重要手段。

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以及想回鄉下的急迫心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著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貧苦生活在凡卡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3.課後第3題設計的意圖是落實領悟表達方法的教學目標,這項練習可在學完全文之後進行。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之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體會表達的特點,並且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要讓學生根據各自的領悟,舉出具體的語句、語段,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不可強求一致。學生說不出或舉不出實例,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不可包辦代替,不能把這項練習變成教師自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品析。

課後第4題是在語言積累上提出的要求。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豐滿、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要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學生抄寫以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課後的「小練筆」,意在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想像,「凡卡睡醒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直接針對他的美夢的,通過凡卡美夢的破碎,進一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這既是寫話的練習,也為學生表達對凡卡命運的關注、表達對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個平台。

4.課文第10、11、12自然段是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學生對引號的這種用法可能不大了解,教師要提示一下。

5.本文生字較多,會給學生通順連貫閱讀造成困難。所以,初讀課文時應強調藉助注音讀准字音,指導朗讀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的錯誤。學完課文後,要再次檢查生字的讀音,進行鞏固。「揉、蘸、撇、噎」容易寫錯,要提醒學生注意寫正確,寫美觀。本課多音字也較多,應指導學生讀准。

6.學完了課文,可以向學生推薦讀契訶夫其他的短篇小說或高爾基的《在人間》一書。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揭示課題。同學們,學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秀的外國短篇小說《凡卡》。

2.補充資料,了解背景。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出示資料,默讀思考:從這份資料中,你知道了什麼?

出示課件:

契訶夫和他的作品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他的一生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統治時期,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時代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是分哪幾個部分來寫的?

(課文主要寫了凡卡寫信給他的爺爺,告訴爺爺他在莫斯科鞋匠家裡當學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讓爺爺接他回去。課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備寫信、寫信、寄信三個部分。)

2.交流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掃除閱讀障礙。

①讀准讀通外國名字。齊讀,先把它們讀正確,然後說說他們是故事中的什麼角色。

(課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亞希涅、康司坦丁·瑪卡里奇、日發略維夫、菲吉卡、阿遼娜、艾果爾、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詞語,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義。如,「楦頭」「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寫錯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撇」字的右邊不能寫成「寬敞」的「敞」等。

三、品讀信的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一)初讀信的內容,整體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當學徒,過著怎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請求爺爺把他接回鄉下?快速瀏覽課文,把信的內容標出來,看看是哪幾個自然段?

2.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自由讀一讀,讀後討論,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二)細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過讀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著怎樣的生活。聯系課文具體談談。

2.學習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寫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餓、睡不好覺的痛苦。

①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讀,注意用紅線標出的詞語,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紅線標出「揪、拖、揍、撈、直戳」等詞語。)

②教師范讀第8自然段寫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③讀到這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經常挨打還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個方面。除了挨打,凡卡還經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餓、睡不好覺)

⑤小結: 9歲的凡卡在老闆家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餓、整天幹活還睡不好覺。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所以,凡卡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逃離這種非人的生活。

3.學習第8、10、15自然段中寫凡卡乞求爺爺接他回家的部分,進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樣乞求爺爺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段落和句子,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②指導朗讀信中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三段話。讀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4.自由朗讀課文第11自然段,從中你了解到了什麼?(莫斯科是個很繁華熱鬧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這么繁華熱鬧,凡卡為什麼還要苦苦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呢?

6.小結:現在我們讀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裡當學徒,挨打,挨餓,整天幹活,睡不好覺,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

7.質疑:關於凡卡的信,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相機說明第10、11、12自然段引號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紀就受盡了苦難,那麼他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布置作業

同學們課後把本課的生字組成詞語抄寫在作業本上。

第 二 課 時

一、感知凡卡的回憶,體會文章情感

(一)回顧舊知識,默讀「回憶」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2.課文除了凡卡的信,還寫了什麼呢?默讀信以外的其他幾個自然段,讀完後互相討論討論。(還寫了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

3.在課文中標出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讀「回憶」,感受快樂

1.凡卡回憶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家鄉美麗的夜景以及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往事的?快速瀏覽課文,到課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筆給爺爺寫信時就回憶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回憶起了家鄉美麗的夜景。當他寫到自己在城裡當學徒的痛苦生活時,就又回想起了在鄉下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時光。)

3.小結:課文就是這樣,把凡卡給爺爺的信、以及他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穿插起來寫,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裡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憶這些往事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5.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樂呢?再讀一讀寫回憶的這些段落,畫出表現凡卡快樂心情的句子,還可以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導朗讀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憶家鄉美景時的復雜心情。

②朗讀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自由和快樂。

(三)再讀「回憶」,感悟寫法

1.凡卡一邊寫著信,一邊回憶著往事,讓人感受到了凡卡回憶往事時的那份快樂。再仔細讀讀這幾個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快樂嗎?

2.討論交流。

3.其實,凡卡在鄉下也過著窮苦的生活,但他現在回憶起來為什麼覺得那麼快樂呢?

4.小結:課文穿插著凡卡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他在城裡當學徒的悲慘生活。這部分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結合課文插圖,體會人物心情

1.看課文中的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課文哪個自然段描寫了畫中的場景?指名讀第2自然段。

2.從這段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齊讀第2自然段,體會凡卡當時的心境。

4.課文什麼地方還寫到了凡卡的嘆氣呢?指名讀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兩次嘆氣。

5.一個九歲的孩子,按理說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凡卡卻連聲嘆氣。從這三次嘆氣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三、討論故事結局,感受人物命運

1.凡卡對爺爺充滿了熱切的期望,盼望爺爺早點接他離開這里。可是這一切,爺爺會知道嗎?爺爺會把凡卡接回家嗎?自由朗讀凡卡寫信封的那四個自然段,再跟同桌討論討論。

2.交流討論。

①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明具體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

②如果寫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會改變嗎?

3.小結。不管哪一種可能,在沙皇俄國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慘命運都不可能改變。文章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運的悲慘。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這就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凡卡》。這個感人的故事,牽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凡卡後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中最後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四、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課文在凡卡熟睡並做著甜蜜的夢的時候結束了,這正是契訶夫的高明之處。但夢總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請你展開想像寫一寫。

2.契訶夫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不僅為我們塑造了「凡卡」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以後可以去讀讀他的其他作品。

五、相關鏈接

1.契訶夫(1860—1904),俄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他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其高度簡潔的抒情藝術和文短意長的幽默筆法,在俄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在我國影響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魯迅、趙景深、鄭振鐸等許多文學大家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苦悶》《變色龍》《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說《草原》《跳來跳去的女人》《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六號病房》《一個女人的天地》等,戲劇《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

《凡卡》這篇小說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2.凡卡為何能寫那麼長的信?

《凡卡》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寫的一篇著名小說,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時,被編者刪去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在這篇小說中是補敘,交代了小凡卡在當學徒之前學文化的情況。原文在「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裡,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這一句的後面,還有這樣一段話:「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的好朋友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小凡卡的母親彼拉蓋婭還在世,在老爺家裡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常給他糖果吃,閑著沒事便教他念書、寫字、學數數兒,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彼拉蓋婭去世以後,他們就把孤兒凡卡送到僕人的廚房裡去跟祖父住在一塊兒,後來又把他從廚房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阿里亞希涅的鋪子里來了……」

凡卡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九歲前已會念書、寫字,當然也會寫信了。俄語是用拼音文字寫的,小學一二年級就初步掌握了常用語的拼寫,小學畢業時已不存在識字的困難了。俄語與英語又有些不同,俄語只要掌握了33個字母,就基本上解決了識字、寫字的問題。當然,會寫信,還有個語法的問題,即語言組合的規律問題。語言組合的規律,說白了,就是語言的習慣。九歲的凡卡已具備了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能力),就完全有能力把想跟爺爺訴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至於信的長短與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凡卡心裡有吐不完的苦水,他要向爺爺傾訴個夠,自然就會寫出長長的信。我國的一二年級小學生,要寫長長的信,即使都用他自己熟悉的話來寫,也還是做不到的,因為還有好多字不會寫。但如果把不會寫的字統統寫成漢語拼音,那麼也能寫出長信來的。由此看來,凡卡寫出那麼長的信是可信的、真實的。

另外,這是一篇文學作品,是作者借凡卡的信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著重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把握、理解,不必像學習科學類學科那樣處處「較真」,否則就偏離了這類作品教學的主旨。(令怡)

3.凡卡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課中,開頭介紹人物時寫道:「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是「你的孫子伊凡·茹科夫」。同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這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後,中間用間隔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於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於在親人或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⑸ 牡丹江師范學院西語學院的英語(師范)專業

一、英語(師范)專業概況
1995年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批准牡丹江師范學院英語專業升為本科,1996年正式招生。此前的外語教研室已經從 1985年開始培養了10屆英語專科生。截止現在,英語專業本科已經有十屆畢業生,畢業人數為2000多名。目前英語專業在籍學生數為2932人,教師總人數為45人。下設基礎教研室和專業教研室教研室,負責英語專業和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的教學任務。幾年來,我們抓住了高校擴招的大好機遇,迅速發展起來,在教學、科研、學團和黨建工作不斷加強建設,形成了「團結、敬業、求實、創新」的良好系風,為學院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多次被授予省、市、院先進黨組織,黑龍江省學生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
二、英語(師范)專業發展成果
本專業建立以來,一直堅持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方向,制定了符合專業建設規劃和外語教學規律的教學大綱。在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配備、學生培養目標和規格、教材選用等方面堅持不偏離規劃和建設目標。本專業傳統的課程,如基礎英語、英語泛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語法、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語言學、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美國文學史及選讀、英美概況、中英文化習俗比較等現在都非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傳統。2007年英語教育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基礎英語II被評為省級精品課,2009年被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全體專業教師積極努力,爭取近期獲得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 。
1、學科建設
今年來精心培育了英語語言文學學科群,一是英語文學;英語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美國教育研究,具有與學科相匹配的多學科融合的優勢。學科帶頭人梁中賢教授、博士,不僅個人學術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同時加強本學科建設,帶動了一批優良的學科隊伍,有望近年成功獲得外國語言文學碩士點。
2、師資隊伍
本專業目前擁有一支較好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的年齡、學歷、學位、學緣、職稱、專業方向分布合理,發展趨勢良好。從年齡分布上看,專任教師中,中、青年教師佔全部專任教師的絕大多數,並逐漸成為骨幹力量。從學歷層次上看,在45名專任教師中有18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從學緣分布上看,有80%的教師曾在其他院校獲得學位。從職稱分布上看,高級職稱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3%,中級職稱教師佔57%。從專業方向上看,大多數專任教師擁有語言學或文學方向的碩士學位,部分教師有相關專業方向的學位或進修經歷。
我們通過各種途徑開展教育思想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熱情,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師專業化水平。
一是對教師進行在崗培訓。這是我們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即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增長才幹。每年對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對他們進行系史、規章制度的學習指導、試講訓練,使青年教師盡快進入教學工作狀態。每個青年教師都要承擔一年教學秘書和輔導員及班主任工作,提高他們教學管理能力。給青年教師配備導師,實行「一幫一」制度,使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在老教師培養下不斷提高。
二是開展了「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活動。這項活動能夠改善師生關系,使青年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狀況和心理健康,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定期組織課堂教學反饋,了解青年教師的教學情況和教學質量,並且及時把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教師,使他們盡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三是積極鼓勵教師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全系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們在完成大量的教學任務同時,努力鑽研業務,提高自身素質。考碩考博已經在教師中形成風氣,教師的碩博比例不斷提高。
四是努力營造科研氛圍。外語系制定了詳細的科研獎勵辦法,對於不同層次科研成果給予不同的獎勵。系主任親自指導和帶領教師搞科研,盡量為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潛力的教師創造優越條件,減少課時量,使有時間搞科研。選派教師出去參加高級別的學術會議和相關研討會,開闊思路,增長見識,同時積極向相關刊物和出版社推薦科研成果。系裡利用自籌資金支持鼓勵教師在高級別刊物上發表文章,同時向學院爭取資金對教師搞科學研究給予更大支持。
五是選送骨幹教師參加國內外外語會議或國家級的業務培訓。通過參加各種形式會議和培訓,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每年選派教師達10多人次去國內外高校進修深造或召開學術會議,其中梁中賢教授曾多次赴澳大利亞訪學;廖春紅教授被派往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澳大利亞悉尼工業大學培訓。
六是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來系講學。促進教師的知識更新,我們先後聘請了國內外專家20餘人,舉辦學術報告30多場次。與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聯合,每年都有美國專家來我院講學指導工作。
3、課程建設
2007年本專業的主幹課程「基礎英語II」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進一步帶動了課程建設和專業發展。主持人為梁中賢教授博士。
本專業近三年來為了進一步落實全國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對部分課程的設置進行了調整, 突出主幹課程的地位,保證基礎課程的課時飽滿,同時確保專業課程全面開設,重視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傳授,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拓寬學生的視野。
注重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繼續按學分制的要求精心修訂《2005級人才培養方案》、《2006級人才培養方案》和《2007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指導思想是使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夠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相互協調和統一,充分體現出英語學科的最新特點。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多課少時,增加課程容量和知識含量的特點;在模塊設計上,在充分體現專業方向特長的基礎上,增加選修課門類,在高年級的選修課上體現出分流式的學科群課程。在學科設計上,以英語語言文學為主,重點體現學科交叉,為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服務。在教學內容上突出師范性,加強學生的教學基本功訓練,注重學生的過程學習,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從師技能。在課程考核形式上實行改革,將一些課程設為考查棵,減少期末考試科目的總數,在基礎課考試中增加口試,強化學生的口語學習效果。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根據教育部對高等院校大學外語改革的要求,我們從2005級開始對大學英語進行改革。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對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進行了改革。在教學中堅持分級教學分類指導和目標管理的原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更加明確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體現個性差異、內容豐富多彩的的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4、教材建設
課程建設的先導是教材建設,所以我們一直注重本專業的教材建設。近年來,本專業對教材建設工作極為重視,明確了教材建設的任務、原則、措施和程序。學院建立了科學的教材選用管理辦法,明確了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教材選用和評估的具體程序。在教材選用方面,鼓勵教師使用面向21世紀教材,「九五」和「十五」國家重點建設教材、優秀外國原版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所選教材內容先進,均為獲獎教材或高校指定教材。必修課教材配備率=100%,選修課教材配備率80%以上。如「基礎英語」課程選用過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兆熊主編的《綜合教程》。英語泛讀課使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版教材《大學英語創意口語》和《大學英語創意閱讀》。在「基礎英語」課程方面,進行了教材使用的改革,同時採用兩套教材,一套供課堂上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之用,另一套供學生在課後自學,考試時兩套教材的內容都考,體現了講一練二考三的原則。第三,在選修課上大膽使用高質量的自編教材,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英美短篇小說賞析等。為了適應大學本科擴招後學源層次的變化,我們對教材進行相應的更新,近5年內先後對基礎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寫作、英美概況等課程的教材進行了更新。
5、科研成果
近三年來本專業教師共出版學術著作1部,教材12部,共發表學術論文208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文章48篇,論文涵蓋教學研究、教學成果和學術研究等內容。本專業不斷加大科研立項的投入,教師的科研立項意識逐年提高。現主持或參與國家級項目1項,主持省級項目17項、校級項目18項,按期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本專業教師共獲得省級獎勵2項、院級獎勵11項,其中黑龍江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2006年暑期我們與黑龍江大學聯合主辦了東北地區第十二屆英語教學年會。
6、教學基礎條件
我專業共有教學儀器設備價值達370萬元。多媒體語言實驗室10套,共773個座位;其中兩套168座位的語言實驗室,設備先進,堪稱省內一流,專門供學生網上學習。多功能視聽室2套,共160個座位。
系資料室現有圖書總量4197種,7643冊。其中,中文專業圖書7203冊,英文專業圖276種,書440冊。
系資料室現有供學生閱讀的與本學科相關的國內期刊109種,705冊。外文原版期刊47種,82冊。能夠滿足本科生學習和進行科學研究、撰寫論文的需要。
這些學術資料體現了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學術研究與教學的前沿信息,能很好地為英語學科科研與教學提供了咨詢服務,使本專業的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活動中始終能夠及時准確地了解到其他院校、其他國家在相關方面的發展動態。全部圖書資料可供本專業師生使用,為師生了解、掌握、使用國內外最新科研信息提供了便利,能夠滿足本專業教學、科研的需要。
為適應現代化網路建設的需要,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校分別在綜合樓3、4層建有1006人同時上網的計算機機房,可為大學外語網路授課使用,大大增加了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更多地獲取學校網路課程服務的機會。同時,英語教育系還為教師建立了外語音像資源庫。此資源庫中全部為原聲外語類資源,如供英語專業學生使用的各等級的聽力材料,供英語專業學生觀看的大量原聲電影等,這些資源既方便了教師的授課,又為提高本專業學生的聽說能力提供了鮮活資源。
7、畢業論文和教育實習
本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主要以英語語言、文學和文化為研究方向,論文題目主要涉及語言學、英美文學、比較文學、跨文化交際、教學法、翻譯等方面。學生在寫作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提綱寫作和資料查詢。
近三年的優秀畢業論文體現了本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實踐能力。論文寫作所圍繞的不同課題反映了新時代大學生的科研興趣、所關注的焦點,以及他們對英語語言的基本運用能力。學生對所研究課題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研究與分析。論文合乎畢業論文的撰寫規范,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論證充分,大多數論文語言流暢,語言運用比較自如。論文達到本科專業教學大綱對論文的要求,質量較高。
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良好。一是市內的各中學都是我們的實習基地,目前共有實習基地69所,能夠滿足在校學生的實習需要。我們可以互通有無,邀請中學優秀教師來系做中學課改的報告,使大學生了解中學英語的教學現狀,學生們在見習期間可以聽中學教師的英語課,學習中學的教學方法。二是實習期間可以使所有的實習生都能到實習基地上課,把在學校所學的教學法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完善自己,使自己盡快成為成熟的教師,為將來做一個合格的中學教師做充分的准備。
8、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
本專業十分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各項科研活動和英語競賽活動。近年來在全國從師技能大賽獲獎10多人次。2002級學生唐加森獲得全國蒲公英杯英語演講大賽二等獎。由於學生參與了教學科研立項,加快了結項的進程,有的學生論文能夠在國家期刊上得以發表,我系學生的論文現已經公開發表了10多篇。
現有畢業生1000多名,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前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了100%。畢業生中98%進入了教育領域,其中40%進入了高校工作,如黑龍江科技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學院,燕山大學秦皇島分校等;很多學生進入了省級重點中學工作,如黑龍江省重點中學哈爾濱第一中學,天津市重點中學天津市第四中學,北京第十四中學,其餘2%從事其它職業(參軍、外企);由於畢業生質量優異,受到用人單位如哈爾濱一中、燕山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廣泛贊譽,帶動了很多院校爭先恐後地來我系搶要英語專業畢業生。後四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0%以上,其中80%到省內高中、初中就業,有一部分到江浙一帶的縣級市中學工作,也有在上海這樣的中心城市的初中、小學就業。畢業生對我專業的教學工作是認可的,他們一致反映:一是基礎階段打得比較扎實,學生的基本功過硬,語音、語調純正地道,今後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二是學生的從師素質高,甚至勝過一些重點大學。
三、英語專業特色
1、教學改革特色與優勢:
(1)針對高等教育擴招後生源復雜情況,英語專業實行了分層次教學改革,對不同層次學生採取不同的授課內容和不同授課方法,真正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2)每年新生入校後都舉辦「語音攻關月」活動,糾正學生的發音,解決學生的語音語調問題;
(3)匯編了《外語課程考試題型大全》,確定了各門課程考試題型,加大了主觀題比重,解決了考察學生能力以及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標准問題;考試題型確定直接影響了教師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的改革。
(4)制訂並發布了「外語系關於對基礎外語課程考試形式進行改革的通知」,對基礎英語課程的學分進行了改革,實行結構學分。從每學期的基礎英語的學分中拿出1學分用於學生的口試,使筆試學分和口試學分共同構成本門課程的完整學分。其口試實行過程性測驗,每學期進行三次測驗;解決的是學生的過程性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變終結性學習為過程性學習。
(5)編輯印製了《英語專業18篇經典背誦文選》,內容主要取自於所學課本中的經典文章,這樣就解決了基礎英語課程口試的材料問題。為了使基礎英語口語考試規范化、制度化,我們制訂了外語系經典文選背誦評分標准,解決了本課程口試質量評價標准問題。此項教學改革獲得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6)配合課堂教學開展了如「英語戲劇社」、「語音訓練」、「英語散文詩社」等專業第二課堂活動,解決的是第一課堂知識的實踐和延伸的問題,同時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7)每年的五月份定為英語從師技能活動月,開展豐富多彩的從師技能活動,如雙語演講比賽,雙語板書比賽,雙語故事會,英語課件製作比賽,班主任技能比賽,綜合知識比賽等,創造機會,展示學生才華,成為學生畢業前的一次大練兵。
2、師范特色的人才培養:從師技能和專業第二課堂活動
英語教育專業的特色就是學生將來的從教能力過硬,勝任中學教師的工作,所以我們在學生一入學時就注重從師技能的培養。首先,訓練英語語音、語調,側重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第二,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英語演講、口語、朗讀、聽力大賽,評出一、二、三等獎,鼓勵和推薦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的英語演講大賽,如2002級的學生唐加森獲得市、省、國家級的英語演講大賽一等獎;第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將課內的基本功訓練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外語系共開展了16個專業社團,每周一次活動;第四,結合教學法課認真進行了實習前的見習活動和嚴格的微格教學,每名學生至少逐個進行2—3輪微格教學,為實習做好充分的准備。第五,為了強化從師技能訓練,每年舉辦一次「從師技能活動月」,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各種形式的從師技能比賽,聘請中學優秀教師來我系做報告,實地指導,全面練就學生的從師技能,為將來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奠定堅實基礎。每年的聖誕晚會就是英語專業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3、加強規章制度建設:
(1)本專業的管理制度健全,確定了教學的中心地位。我們先後制訂了《教師管理條例》、《教學工作管理條例》、《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等十幾項規章制度,對教風和學風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保證了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精力投入,教學常規工作得以科學、規范、有序地進行。
(2)出台了《外語系教學管理業績量化考核暫行辦法》。就是把教師的教學環節量化成一定的分值,實行績效統一,按勞取酬,這一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教研室主任全程跟蹤教師的各項教學工作,對不同職稱的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考核目標,使英語專業的教學管理實現了規范化。
(3)我們還實行了教學管理權下移教研室的做法。近幾年來外語系的規模不斷擴大,只靠主任或教學主任抓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調動了教研室主任參與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學檢查工作,經過鍛煉,他們已經能夠獨立地開展工作,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四級輔導、學生的各種專業大賽、課外活動等在他們的組織下,進行的井井有條,成效顯著。
(4)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變學生的應試學習為過程學習,外語系對基礎課程的考試進行了改革,將口語考試成績納入總學分考試的內容是背誦經典文章。口語考試分為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進行,累計構成總分。這樣學生就會不間斷地進行口語練習,變終結性考試形式為過程性考試,收效顯著。為使考試更加科學化、制度化,我們精選了18篇經典背誦文章,並且編輯成冊,並灌制了磁帶,發給學生。為了規范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我們匯總形成了一本「外語課程考試題型大全」,對全部的外語專業課程考試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今後將作為外語系的指導性文件貫徹下去。
(5)面對與過去完全不同參差不齊的群體,為了協助輔導員更好地做好學生工作,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英語教育系於2007年10月開始實行《學生管理導師制、導生制》。主要做法是以班級為單位為低年級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和指導學生,協助輔導員加強對學生的全面管理,使教書育人相互協調形成一體。

⑹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指英國的文學和美國的文學代表作品。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相關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範文篇1
淺析《外國文學》的多媒體教學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助性、實用性特點。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0引言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並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促進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1.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 方法 。而多媒體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環境,揭示學科知識的 社會實踐 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講授〈希臘神話》一節,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上課前兩分鍾,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幅希臘的風景圖片,有愛琴海、帕特農神廟遺址、奧林匹克廣場等,學生們的眼球立刻就被波瀾壯闊的大海和庄嚴、輝煌的古代希臘神廟及宏偉的奧林匹克廣場吸引了,許多學生忍不住向我詢問起它們的情況來。藉助多媒體課件,遙遠而陌生的希臘一下子來到學生們的眼前,一堂課就這樣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開始了。在課堂上學生主動展開討論,紛紛發言,氣氛活躍。這樣,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2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特點,幫助突破教學重點

《希臘神話》這一節,在大專教材中只有一節課,學生才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對希臘文學還相當陌生,而神話的內容又相當豐富,如果只按照教材來講,很容易變成「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在頭腦中很難留下深刻印象,這將對後面的教學造成障礙。因此,必須在這里使學生明確希臘神話的主要內容和它在歐洲文學發展中的源頭地位。為此,我在課堂上主要利用講授法和多媒體教學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將希臘神話的內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層鏈接來展示神的譜系,學生以聽講為主,做筆記為輔,結果將神話中各個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變得一目瞭然,學生對復雜的內容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關於希臘神話在歐洲文學史中的地位,也贏得了展開講解的時間。在最後甚至展示了中國神話研究的一些資料,引出了關於中西方神話的討論。這樣的課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著書本講授,即使援引了許多補充材料,學生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關系還是弄不清楚。而幾次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這節課,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極大地擴大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其思維想像空間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時代的記錄。每個民族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歷史、 文化 等方面的特徵,無不鮮明生動地反映在其文學作品之中,所以解讀外國文學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上的平面信息變得豐富立體起來,使教學內容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更容易通過視、聽等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學生左腦、右腦,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聯想和想像,提高學生感知、理解、記憶信息的強度和效率。

它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於一瞬,撫四海於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物、過程、方法、細節等活躍起來。例如在《外國文學史》課堂上節選一些名篇名段、電影畫面、歷史記錄、作者肖像、有關時代的建築、藝術圖片及不同的評論觀點等信息,師生共評共享,建立一種民主參與的學術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學生的被動接受,思想僵化。同時又能簡約地、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通過多次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對多媒體的使用,我認為,多媒體教學更適合在高等教育教學中運用,它可以為培養高質量、高層次專業人才創設快捷有效的教學情景。現在我們的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表現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就是經費不足。比較而言,由於政策上的傾斜,高校的教育資金緊張問題要比基礎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課堂上更有條件推廣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節約教學的時間。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關鍵是要運用得恰當。所謂「輔助」,是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不能取代教師的教授,教學活動不能全是多媒體展示,比如一些教師常常將重點作品的講評變成電影欣賞,或者大量的圖片會萃,這種做法我覺得不妥,教師有「偷懶」的嫌疑。要想應用恰當,關鍵是教學設計要科學。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再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來突破重點、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還要注意實用性。「實用性」是指運用多媒體教學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比如講但丁一節,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其(神曲》部分章節加以分析;講到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可以展示電影《麥克白》、《哈姆萊特》等片段;講到文藝復興,可以適當地列出幾幅建築、雕塑、美術方面的圖片等。但是作為教師應切記。不應在課堂上濫用多媒體,如果用傳統教學可以突出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我們大可不必使用多媒體教學,否則有「浪費資源」的嫌疑。

總之,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它應該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投資微、效益好的傳統教學媒體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應積極引進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教學媒體,使二者恰當結合,相輔相成,既准確迅速高效益地傳輸教學信息,又及時反饋調節,以最合理經濟的投入,換取最佳最大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範文篇2
淺談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摘 要】 文章 概述了「哥特式」風格和文學作品中與之相關的內容、淵源、特點。分析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善惡交織的哥特式人物,值得歌頌的哥特式藝術效果。哥特式文學作品將藝術與科學在認知上的沖突向大眾完全地展現出來,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學擁有獨特的社會批判能力。

【關鍵詞】 英美文學;哥特因子;分析

英國作家霍勒斯?沃波爾被稱為哥特風格的創始人,主要由於他的著作《奧特蘭托城堡》的發表,預示著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模式的開始。[1]並且後來哥特風格也長期存在於英美文學作品中。哥特式小說將神秘、暴虐、頹廢、死亡、陰郁、極端、厄運、超自然等人類情感進行極度的宣揚,將寫作的入手點放在宿命和家族詛咒、懸疑案件與神秘建築等處,使得作品具有獨特同時又令人震撼的藝術魅力,因此文學史中始終有哥特式小說的一席之地。

一、「哥特式」風格特點和文學作品中與之相關內容的淵源

1、「哥特式」風格的來源與內容特點

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至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式風格的小說最開始並不被人們所認可,並且由於當時處於兩個時代交替的時期,大家更多的還是嚮往古典主義,極大的否定與反感處於古典時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中世紀階段。以國家為表現形式是哥特最早期的風格,當時哥特人(屬於德國日耳曼人)強行進入羅馬帝國並展開大規模的殺燒搶掠,哥特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野蠻與粗野的形象,因此,中世紀也稱「哥特時期」,主要是因為義大利人記恨哥特人摧毀了羅馬帝國,因此將那段黑暗時期稱作哥特時期。

《奧特蘭托城堡》的作者霍勒斯曾在該書的前言里描述了哥特式小說的內涵,在當時遭受大眾強烈反對,霍勒斯也受到了質疑,主要是因為當時大眾都覺得小說中本該具有的嚴肅、諷喻、科學、理性等內涵均未在哥特式小說中得到體現。[2]啟蒙運動時期小說還是一類新鮮事物,理性和科學是其主要思想表現,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和《帕梅拉》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哥特式小說就在大眾的批判聲中且行且前,得到了不斷地發展,大眾在這段期間也慢慢發現兩者其實並沒有必然的矛盾。

2、文學作品中與哥特式因素相關的內容來源

哥特式文學作品的內容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一種是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作品。特別是劇作家們創作的包含兇殺、陰謀、暴力、鬼魂等元素在內的復仇劇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二,日耳曼民族中的諸多 傳說 。第三,__的傳說和《聖經》。其中的惡棍英雄、流浪的猶太人、惡魔等都具有典型的哥特小說形象。

二、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

哥特式小說內容中最傾向於將一些陰森的封閉場所作為 故事 發生的背景,同時將氛圍渲染得異常神秘和詭異。正是因為哥特的這種風格,因此也常用來形容那種有著陰森的地道、狹窄的窗戶、幽暗的內部環境的建築。這些建築也是哥特式小說里場景的發生地。背景設置通常如下:低沉的墓穴、封閉的地下室、昏暗的閣樓、殘破的古堡、詭異的荒原、燭光搖曳下的謀殺、氣流渾濁的地下通道、迷宮一樣的長廊、月高風高的午夜、神奇的能力等恐怖事件。例如,在著作《呼嘯山莊》中,即便是稍微改變了故事中中世紀的時代背景,但是作者為了使故事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便於接下來故事情節的發展,仍然在文中設立了一個中世紀風格的山莊,也就是該著作的主要故事場景,同時還將晦暗、荒原等哥特因子加入其中,這個哥特因子的加入使這個原本陰森的山莊更加昏暗。[3]

2、善惡交織的哥特式人物

英美文學中的體現的哥特式因子,不僅強調理性,而且存在一種反對新古典主義主流地位的思想,使文學創作更具顛覆性。另外通過設置神秘的古堡、陰郁的荒原、壓抑的地下室等情境將人們靈魂深處邪惡的那面展露無疑。而且故事主人公一般都擁有曲折、神秘的身世,特異的外表、扭曲的心靈,死亡始終伴隨著主人公,黑暗勢力始終揮之不去,整個場景具有恐怖、神秘、怪異、矛盾的特徵。

英美文學作品如果具有哥特因子,那麼其中的人物一定都表現著沖動或脆弱、殘酷和敏感、邪魅和誘惑,作者最大程度的將人性的黑暗面展露無疑,希望使讀者感到恐懼、達到共鳴。將哥特因子巧妙的運用在小說人物塑造中,有利於使英美文學作品更加富有戲劇性。讀者對小說中的惡棍英雄既憎惡又喜歡。

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讀者潛意識里存在著進攻性、壓迫性和毀滅欲等特徵,而作品中主人公又剛好將這些特徵表現了出來,讀者在閱讀這類作品時,心底的潛意識在另一個虛擬的人身上得到了滿足。小說的創作就是為了揭示人們心靈深處所隱藏的邪惡一面。所以,哥特小說中常將惡棍英雄作為主人公,這些主人公靈魂扭曲、身世神秘、外表奇怪,將他人的痛苦遭遇作為快樂,他們將死亡和黑暗當作夥伴,主要特徵是怪異、恐怖、矛盾、神秘。

3、值得歌頌的哥特式藝術效果

英美文學作品中哥特因子表現出陰森恐怖的藝術效果,主要用來表達突破主流、深究靈魂真相的主題。善惡之間永恆不變的沖突是哥特式文學作品中最持久、最突出、最普遍主題。所以,作者設置陰森的場景來讓讀者在作品主人公的善惡斗爭中體會到道德的崇高,作者以此宣揚真善美和正義感。哥特式風格的文學作品最終之所以能受到大眾的認可,主要是因為作品體現的思想打動了讀者,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對未來和外層空間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內心的恐懼心理與認知願望也不斷上漲,這類文學作品對社會表達了強烈的批判,叛逆的不遵從主流思想。這種主題使得文學作品中由於哥特因子的加入表現出強大的藝術魅力。

如果我們對哥特式藝術的構成進行深入的分析,不難得知恐懼與抗拒殘暴野蠻、歌頌並期盼天堂的極樂生活、鄙棄和厭倦塵世的世俗生活是哥特式藝術作品的心理基礎建構。哥特式藝術就像一個好壞兼備的精靈。這個精靈代表人們狂熱的追求著生命的真正意義,同時又以猶豫的風格感染和面對世人,通過對讀者感覺器官的刺激,使其感受到對自我進行否定後所產生的快感,在對自己人生經過新的 反思 後所出現的思想上的升華。

但是,這遠遠不是哥特式藝術的全部目標,哥特式藝術還要引領大眾對生活倫理形成沖擊,實現沖擊倫理後的道德理性。哥特式藝術因其獨特魅力被大眾持續關注與追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深入到大眾的內心,探尋了大眾的心理異變。人們對未來和未知表達的恐懼是哥特式文學作品關注的焦點。哥特式文學作品將藝術與科學在認知上的沖突向大眾完全的展現出來,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學擁有獨特的社會批判能力。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英美文學領域中一直留有哥特式藝術的一席之位,哥特式藝術同時也對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結束語

由分析可知,正是因為哥特因子的存在,英美文學才能保證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仍處於重要位置。我們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必須綜合分析其間體現的哥特因子,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進行英美文學鑒賞時,把握好對作品中哥特因子的綜合分析,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才能讓我們更好、更全面的欣賞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敏.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名作欣賞,2014(36)159-160.

[2] 楊克菲.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文學教育(中),2013(07)22.

[3] 卜小偉.淺析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12)29.

[4] 何俊芳.關於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4(05)5-6.

⑺ 求.歐亨利 最後一片葉子 英文 課件 ppt

The Last Leaf 作者簡介:
O.Henry(1862~1910),是美國20世紀初頗受讀者歡迎的短篇小說家。他原名William Sydney Porter,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30多歲開始寫短篇小說。一生共創作了約300篇短篇小說,顯示出他非同凡響的藝術才華。
O.Henry擅長編造故事情節。他的故事結構緊湊,語言精練,結局往往出人意表,對現代短篇小說影響較大。在他的小說中,寫得最好的是關於紐約的那些,他把紐約曼哈頓區一帶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描寫得既生動又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
內容簡介:
《The Last Leaf》(最後一片葉子)是O.Henry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突出反映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年輕貧窮的畫家Johnsy不幸染上肺炎,女友Sue竭盡全力照料她,但她的病情仍不見好轉。萬念俱灰的Johnsy放棄了生存的慾望,准備在窗外對面牆上常春藤的最後一片葉子凋落墜地時,撒手人寰。另一位一生未畫出重大作品的老畫家Behrman為了救她,連夜冒雨爬上牆頭畫了一片藤葉,他自己因而染上肺炎,兩天後去世。老畫家所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成了他的畢生傑作。
原文最後段落賞析: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she said, "Mr. Behrman died of pneumonia today in the hospital. He was ill only two days. The janitor found him on the morning of the first day in his room downstairs helpness with pain. His shoes and clothes were soaking wet and ice cold. They couldn't imagine where he had been on such a dreadful night. And then they found a lantern, still lighted, and a ladder that had been dragged from its place, and some scattered brushes, and a palette with green and yellow colors mixed on it, and——look out the window, dear, at the last ivy leaf on the wall. Didn't you wonder why it never fluttered or moved when the wind blew? Ah, darling, it's Behrman's masterpiece——he painted it there the night that the last leaf fell."

評論:
The last leaf is symbol of the leaf of life. It is the most treasured gift from an old artist!

The story described a young couple of good friends. It's Johnsy and Sue. After a period of happy time, Johnsy encounted the Mr. Pneumonia in a cold night in November. One day afternoon, she was desperatly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and was counting the leaves on the ivy tree. She firmly convinced that she would leave the world after the last leaf fell. She hadn't any passion for the furture life! Hadn't none other better ways, Sue had to ask the help of the Mr. Behrman. And old poor artist who lived on the ground floor beneath them!

He was a failure in art. he has been always about to paint a masterpiece, but had never begun it. Af firstly, he was very scornful about this frustrated girl who was giving up her life after hearing of the last leaf story from Sue. Actually, in this old man's feeling inside, he earnestly wanted to save this poor and young girl. He panited the last vivid and lovely leaf throughout a dreadful night. Finally, this materpiece has been completed, and Johnsy kindled the life fire again. However, Mr. Behame died of the Pneumonia.

The story ended here, but, the sincere friendship would never stop forever! It is penetrating in every sentence of this essay, and it is also hovering in the reader's heart! Let us respect this best art-man! Meanwhile, I also associate him with my parents. They breed us and cultivate us! They have given us their best presents! We shall do all of our efferots to return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m!

本來想傳給你的,找不到了,就給你找了些資料,DIY自己組一個iu好了,O(∩_∩)O~

熱點內容
關於男主是贅婿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1 16:19:45 瀏覽:446
男主是妖的言情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11 16:19:36 瀏覽:862
經典古言謀略小說 發布:2025-07-11 16:13:56 瀏覽:847
重生之魂牽夢縈小說 發布:2025-07-11 16:13:07 瀏覽:22
女尊小說結局 發布:2025-07-11 16:12:15 瀏覽:106
孩子叫皺皺的小說總裁文 發布:2025-07-11 16:11:35 瀏覽:995
女總裁的貼身兵王蕭晨小說 發布:2025-07-11 16:01:23 瀏覽:256
全本免費恐怖小說 發布:2025-07-11 15:46:04 瀏覽:85
溫柔又克制魏延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11 15:41:01 瀏覽:287
總裁gl小說全文 發布:2025-07-11 15:41:01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