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橘小說超短篇第一次是橘子味的
⑴ 《羅生門》/《橘子》
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芥川龍之介,日本近代著名小說家,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三巨匠之一。他的小說既有浪漫主義的特點,又具有現實傾向,最根本的「人性」是其永恆不變的主題。代表作品之一便是這本書里的一個短篇小說——《竹林中》。這篇小說後被著名導演黑澤明翻拍為電影《羅生門》。
《羅生門》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小說,而是收錄他的16篇短篇小說而整理成的合集,書名取自於其中一篇小說的名字。我不知道該怎麼概括整本書的內容,非要說的話可能就一句話:聊人性的善惡。於是在這里我想就其中一篇文章來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要分享並不是這里最著名的《竹林中》,也不是與書名重合的《羅生門》,而是一開始被我忽視,然後回過頭再看一遍時又讓我感受到魅力的一篇小說——本書的第一篇小說《橘子》。為什麼說一開始被我忽視呢,是因為這篇小說就兩頁,講述的故事十分簡單,整個場景就發生在一節火車車廂里,講述的就是「我」對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由反感到些許感動的過程。我知道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基本都是寫關於人性的善惡,但是這篇小說所表現出的人性相比其他15篇來說顯得十分「清淡」,甚至一開始我沒太理解為什麼要用橘子作為篇名。等到第二次讀這篇小說的時候,我才看見了文中「我」看見的畫面,以及我自己想像到的畫面。
「我」是以一個不明職業,不明身份,但看得出來大概是一位地位平庸,生活寂寞而無聊的,有些憤世嫉俗的人。開頭那些似有若無的景物描寫,男人無時無刻的猶豫和憤懣但又節制的情緒宣洩,簡短而氣氛濃郁的文字,都為後面姑娘那驚艷之舉的出現打下了情緒上的鋪墊,壓抑,再壓抑,然後就來個不經意的顛覆,在淡然,短促,沉緩而不顯黏著的幾個短句之間,搭配幾個寥寥可數而又與前面截然不要,顯得清新動人的形容詞,鄉村姑娘身子探出窗外,向給她送行的幾個弟弟們扔橘子的場面變得完全不像幾秒鍾就結束了,而含著了一種雋永的意味,具有某種震撼力。作者筆下的「我」在此時此刻,近乎完美的將我帶入了其中。
篇名「橘子」是因為橘子改變了文中「我」對小姑娘的態度,橘子那鮮艷的、具有生命力的色彩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向窗外丟橘子的那一刻彷彿定格成了一幅油畫,印刻在了「我」的心中,讓「我稍稍忘卻了那難以言喻的疲倦和倦怠,還有那令人費解的、卑賤的無聊的人生」。這是文中「我」看到的畫面。我看到的則是幾張浮現在我腦海里的電影畫面,空盪的車廂,無人的月台,陰沉的天空,列車緩緩開動,男子打量著小姑娘,端起報紙,小姑娘始終看向窗外......這些畫面好像是在哪部電影里看過,自動就浮現在了眼前,因為我個人比較看電影有時也會研究一下視聽語言,所以我十分欣賞這種能夠勾起畫面感的文章或者小說,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橘子》是這本書中少有的現實主義的題材,雖然沒有那些傳奇色綵帶來的新奇的感覺,但是情感的延續似乎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