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白先勇短篇小說
『壹』 除了喜歡白先勇,大家還喜歡哪些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國大活陸、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後,又目睹了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的下層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貳』 白先勇作品有哪些啊
白先勇的作品包括但不限於:
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等,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等,以及舞台劇《游園驚夢》。
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2018年,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和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獎」。
人物評價(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評):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白先勇
『叄』 推薦幾部白先勇的作品
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台劇劇本《游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戲曲《牡丹亭
『肆』 推薦你最喜歡的一部小說,順便帶點介紹
這個話題我喜歡,像論壇,呵呵。發誓下面的都是自己寫的,I promise
1. 《台北人》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白先勇是國民黨前高官白崇禧的兒子,現代版《牡丹亭》就是他弄的。《台北人》每一篇獨立成篇,連在一起構成一幅台灣60年代的社會畫卷。通過一個個小故事,道出一種坍塌、萎縮、消亡的荒涼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情節,但是讀起來就是被吸進書里一樣,足見作者功力。
相關推薦:《孽子》描寫同性戀生活的長篇小說。
2. 《活著》余華的中篇小說,屬於早期的先鋒派。相當賺眼淚了,男生都能看到哭,情緒低落到極致。
3. 葉廣芩的兩本小集子《誰翻樂府凄涼曲》和《夢也何曾到榭橋》。葉廣芩是滿族作家,滿洲貴族後裔,號稱「格格作家」,文筆很很很好,作品也別帶一股情調。
4. 史鐵生《命若琴弦》。作者身殘志堅。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理性洞察,像是命運對他的另一種補償吧
5. 《塵埃落定》《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禮》等
6. 國外_毛姆的短片小說,不說哪篇了,他的短篇就是不錯的。
寫了好多,有用的話給我分啊
你有什麼好推薦方便的話留言給我吧,互通有無嘛,呵呵,謝了先
『伍』 白先勇的作品有哪些
《金大奶奶》
《月夢》
《玉卿嫂》
《畢業》
《驀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
散文集《驀然回首》,
長篇小說《孽子》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裏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
《等》
《謫仙怨》
《我們看菊花去》
《樹猶如此》——紀念忘友王國祥
『陸』 白先勇有哪些作品
《金大奶奶》
《月夢》
《玉卿嫂》
《畢業》
《驀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
散文集《驀然回首》,
長篇小說《孽子》
『柒』 求文筆好的現代小說。
散文我推薦林清玄.
年齡小的可以當做故事,青年人可以欣賞他的文筆,中老年人又可深究人生哲理。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
7.《溫一壺月光下酒》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來,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打開瓶蓋,細細品嘗。 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緻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 這其中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不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與朋友住在獅頭山,每天黃昏時候在刻著「即心是佛」的大石頭下開懷痛飲,常喝到月色滿布才回到和尚廟睡覺,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最後一天我們都喝得有點醉了,攜著酒壺下山,走到山下時頓覺胸中都是山香雲氣,酒氣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這樣的境界。 有時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感知,有時候實體的事物也能轉眼化為無形,歲月當是明證,我們活的時候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歲月的腳步一走過,轉眼便如雲煙無形。但是,這些消逝於無形的往事,卻可以拿來下酒,酒後便會浮現出來。 喝酒是有哲學的,准備許多下酒菜,喝得杯盤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幾粒花生米和盤豆腐乾,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關於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時候可以面對滿園怒放的杜鵑細飲五加皮;夏天的時候,在滿樹狂花中痛飲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臘梅溫一壺大麴。這種種,就到了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當然,詩詞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歷代詩余引吹劍錄》談到一個故事,提到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這個故事也能引用到飲酒上來,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梁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麴;讀李後主,要用馬祖老酒煮薑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至於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喝純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別摻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駿鸞錄》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開者,著凈器,薄劈沉香,層層相間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我想,應做茉莉心香的法門也是摻酒的法門,有時不必直摻,斯能有純酒的真味,也有純酒所無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釀酒時以秋天桂花圍塞,酒成之際,桂香裊裊,直似天品。 我們讀唐宋詩詞,乃知飲酒不是容易的事,遙想李白當看斗酒詩百篇,氣勢如奔雷,作詩則如長鯨吸百川,可以知道這年頭飲酒的人實在沒有氣魄。現代人飲酒講格調,不講詩酒。袁枚在《隨園詩話》里提過楊誠齋的話:「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辨。」在秦樓酒館飲酒作樂,這是格調,能把去年的月光溫到今年才下酒,這是風趣,也是性靈,其中是有幾分天分的。 《維摩經》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記載,正是菩薩為總經弟子講經的時候,天女出現了,在菩薩與弟子之間遍灑鮮花,散布在菩薩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卻像粘黏那樣粘在他們身上,弟子們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說:「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了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皆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這也是非關格調,而是性靈。佛家雖然講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我卻覺得,喝酒到處幾可達佛家境界,試問,若能忍把浮名,換作淺酌低唱,即使天女來散花也不能著身,榮辱皆忘,前塵往事化成一縷輕煙,盡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謂苦修深修的境界嗎?
中學生可看余秋雨的書,如《文化苦旅》。高考作文命題組組長曾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