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集pdf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集pdf

發布時間: 2023-02-11 20:59:30

㈠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q9sZ3U_eL88RBCv2549P1w

提取碼: 4656

書名: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

作者:[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逢珍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頁數:840

內容簡介: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本書 為其短篇小說作品在國內首次完整結集,被稱為「英語文學的奇跡」。

68則幽暗而充滿魔力的故事中,納博科夫完美展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小說技法,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智力游戲,以及對生命中無從躲避的曖昧和失落的迷人洞察。夜晚書桌前的男人被一位不速之客驚擾,原來是來自故鄉的木精靈;失散已久的兒子與母親重逢,卻現身在無比尷尬的時刻;名為「剃刀」的流亡理發師給曾經迫害過他的男人刮臉;新郎在蜜月結束後不得不向岳父報告新娘的死訊;羞澀的夢想家與惡魔做了靈魂的交易……納博科夫一生中所關注的命運主題:懷舊與諷刺、時間與死亡、流亡者的日常、對故國的紀念、隱晦的童年創傷、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此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 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 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㈡ 《獨抒己見小說》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獨抒己見小說》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JCT25HP7b7ewE3Ht6LJiZQ

?pwd=jg43 提取碼:jg43
簡介:《獨抒己見》是二十世紀公認傑出的小說家、文體家納博科夫的自編文集,以《巴黎評論》《時代》《紐約時報》《花花公子》、BBC電台等知名媒體的采訪為主體。22則訪談,11封致編輯的信,14篇文論,勾勒出鮮明而堅定的自我肖像。不同於其他小說作品,《獨抒己見》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自述;江湖上流傳的獨具納式風格的「毒舌」經典語錄,大多出自此書。納博科夫面對著媒體提出的種種刁鑽問題,如書名「strong opinions」所體現的,提出一系列堅定見解,談及生活、文學、教育、電影以及其他種種主題:「洛麗塔」如何險些付之一炬;對蝴蝶怎樣迷戀一生;什麼是心目中*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譯和創作藝術的終極標準是什麼……他毫不理會那些讀不懂他作品的庸眾,樂於宰殺那些他不認同的文壇神牛。讀者可以藉由這些火花四濺的文字,讀懂納博科夫,踏上他腦海中那座迷人、險峻而富於挑戰的精神島嶼。

㈢ 《說吧,記憶》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說吧,記憶》([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T55df9fvrF_O-W_wc4GXQ

提取碼:a6j7

書名:說吧,記憶

作者:[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王家湘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5

頁數:446

內容簡介:

「我們的生存只不過是兩個永恆的黑暗之間瞬息即逝的一線光明。」

★ 納博科夫經典回憶錄

★ 跨越三十七年的「追憶似水年華」

★ 作家心靈深處通往虛構世界之秘途

★ 在植物般蔓延的語言中撿拾記憶碎片

《說吧,記憶》是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經典回憶錄,時間跨越三十七個年頭,是納博科夫本人極為重要和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來以時間和記憶為主題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奇特而優秀的一本。它跨越了現實與虛構,更像是一部小說。它的語言帶著一種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學般的精確——以一位鱗翅目昆蟲學家透過高倍放大鏡觀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紋,並將之描繪下來的那種精確,給讀者帶來不一般的閱讀感受。記憶和對往昔的回顧往往主宰著納博科夫的小說,故而這本自傳正是解讀他的小說的絕好密碼,因為回憶本身即是幻想和現實之間的某種隱蔽的橋梁,作家在其中發揮了自己獨特的想像力。納博科夫忠實讀者的必讀書,為深入解讀《洛麗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瑪麗》等重要小說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書中收錄20多幅納博科夫家族的珍貴舊照,還原納博科夫筆下的歲月。

《說吧,記憶》是對傳記文體的一種顛覆。在通常的文學知識里,一般會認為傳記是要盡可能貼近真實的,但在普魯斯特以來的現當代作家眼裡,尤其是納博科夫這樣的作家眼中,人的記憶中還包括想像,記憶並不可靠。因而《說吧,記憶》跨越了現實與虛構,無法歸類,幾乎更像是一部小說。經過漫長歲月的淘洗,有些東西消失了,有些東西留存下來,其間的取捨很微妙。納博科夫擁有非常驚人的記憶力,能從過去的時光中搶救出無暇的記憶碎片,並用像植物一樣蔓卷的語言,在文本中富有裝飾性地把思緒延伸開來。納博科夫特有的復雜性,如同巴洛克式的繁復而又富麗的花紋圖式,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結構,甚至還是一種復雜的思維結構,讀者能從中品嘗到它所流淌出的甘美的滋味。

作為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作品對英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納博科夫精選集I」在已出版的二十餘種納博科夫作品中,精選納博科夫五部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以精裝版全新面貌呈現,其中不乏市面上難以尋見、讀者翹首以盼的「期待之書」。除了最著名最具爭議的《洛麗塔》,還有超高難度實驗文本《微暗的火》、戲仿通俗劇的黑色寓言《黑暗中的笑聲》、最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普寧》及別具一格的回憶錄《說吧,記憶》。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代表納博科夫創作過程中的獨特面向,重新出發,理解小說大師。

「自莎士比亞之後,沒有第二個作家對語言的澆鑄與運用能夠如此靈動、慧黠和創造力十足。」《每日郵報》如是評論。厄普代克盛贊:「想像的偉力再難找到如此活力充沛的代言人。」

爐火純青的小說技法,幽暗跌宕的現世寓言,縈繞一生的記憶回響。歡迎來到納博科夫的小說世界。如果文字能喚起至純的感官享受,那麼舍此無它。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㈣ 《聲音》,唯美的愛情故事

《聲音》是納博科夫短篇小說集的第三篇,應該是回憶仍在俄羅斯時與表姐之間的一段戀情。故事寫得很唯美,講述了雙方經過理智斗爭後,最終選擇分開的內心掙扎。

小說內容本身並沒有交代雙方的表姐弟關系,但女主角顯然有丈夫,並且年齡比男主角大。我在查詢背景資料時,得知納博科夫確實有一段表姐弟戀,並且把《聲音》與這段戀情聯系在一起。

作者對整部作品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像一曲鋼琴曲,情節跌宕起伏,場景如詩如畫,把內心獨白與現實描寫的唯美動人,讓讀者充分體驗到那種少年與孤寂少婦之間的繾綣愛情。

納博科夫是一個重視藝術風格與結構的文學家,他不太在乎思想性,甚至還鄙視這一點。《聲音》顯然是藝術表現力極強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的這一特點。

㈤ 《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波蘭] 布魯諾·舒爾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ifxx973J4vNuzYMfG4llMQ

提取碼: wmbx

書名: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

作者:[波蘭] 布魯諾·舒爾茨

譯者:陸源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

頁數:232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波蘭文學天才舒爾茨兩本傳世奇書之一


◎ 編輯推薦

∞ 舒爾茨與貢布羅維奇、維特凱維奇並稱波蘭第二共和國(1921-1939)的「先鋒文學三傑」。波蘭文學院授予他「金桂冠」稱號。入選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書單的八部波蘭文學經典中,唯布魯諾·舒爾茨獨占兩部。J.M.庫切、切斯瓦夫·米沃什、約翰·厄普代克、蘇珊·桑塔格、艾薩克·辛格、菲利普·羅斯、索菲亞·納爾克夫斯卡等高度評價的天才。辛西婭·歐芝克、柴納·米耶維、大衛·格羅斯曼、傑西·費科斯基、喬納森·薩佛蘭·福爾、妮可·克勞斯等深受其影響。

∞ 死後復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親;療養院的人面狗;一本無法描述、不曾寫出之書;重讀小學的老頭;局外人多多;憑借集郵冊閱讀的春天……布魯諾·舒爾茨想像力極其詭異、修辭手段頗為乖張,他的文字絢爛奇崛、盛大隱秘,有著難以企及的夢幻色彩。他使用大量奇詭的超現實主義手法,用瑰麗的語言、令人不安的隱喻和不斷延伸的意象堆疊出恢弘的景觀,他還常常往濃烈的意象調子里摻入黑色,使之更加濃烈,進而在現實與虛幻之間迎來生命的高潮,死亡,然後是一次次的變形。

∞ 波蘭荒誕奇幻電影《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改編自本書,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 內容簡介

《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出版於 1937 年,由十三個短篇組成:一本無法描述、不曾寫出之書,憑借集郵冊閱讀的春天,療養院的人面狗,局外人多多,重讀小學的老頭,死後復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親……取材於作者的童年與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詭的想像、瑰麗的意象以及晦澀的隱喻,使現實與夢境難分難辨。文字精緻而詩意,充滿畫面感與音樂感。本書翻譯主要依據 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譯本。

◎ 名人推薦

布魯諾·舒爾茨那想像力極其詭異、修辭手段頗為乖張的文字,有著難以企及的夢幻色彩,他還常常往濃烈的意象調子里摻入黑色,使之更加濃烈,進而在現實與虛幻之間最終迎來生命的高潮,死亡,然後是一次次的變形。

—— 約翰·厄普代克

《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有豐富的幻想,充滿對活生生的世界的理解的喜悅,風格優雅,機智詼諧,並得到一種神秘但前後一致的唯心主義美學的加固……是獨特而駭人的產品……舒爾茨傾向於再創造——或許是編造——童年的意識,它充滿恐怖、迷戀,以及瘋狂的光榮。

舒爾茨作為一個自己內心生活的探索者,其才能是無與倫比的,這內心生活同時也是對他的童年和他自己的創造活動進行回憶的內心生活。他的故事的魅力和新鮮源自前者,他的故事的知識力量則來自後者。

—— J.M.庫切

不容易把他歸入哪個流派。他可以被稱為超現實主義者、象徵主義者、表現主義者、現代主義者……他寫得時而像卡夫卡,時而像普魯斯特,而有時成功達到他們沒有到達的深度。

—— 艾薩克·辛格

即便有卡夫卡存在,布魯諾·舒爾茨仍然寫下了二十世紀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

布魯諾·舒爾茨與卡夫卡一樣,使自己的寫作在幾乎沒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斷擴張的想像里建構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讓自己的敘述永遠大於現實。他們筆下的景色經常超越視線所及,達到他們內心的長度;而人物的命運像記憶一樣悠久,生和死都無法測量。他們的作品就像他們失去了空間的民族,只能在時間的長河裡隨波逐流。於是我們讀到了豐厚的歷史,可是找不到明確的地點。

—— 余華《被遺忘的布魯諾·舒爾茨》

和二十世紀的其他短篇小說大師相比,無論是怪誕中透著溫暖的舍伍德·安德森、從容節制的博爾赫斯、冷硬簡約的雷蒙德·卡佛還是善於把日常場景眩暈化的胡里奧·科塔薩爾,布魯諾·舒爾茨那種無明顯敘事由頭、輕結構而重隱喻、情感的指向捉摸不定但語義的密度壓得令人難以喘息的寫法很難從小說技藝的層面上與他們找到任何交集,他就像突然闖入我們短篇小說閱讀經驗里的一個孤獨的刀客,用本該屬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詩歌氣場的語言刀法,成功地從我們的閱讀陳規里劈開了小說敘事與詩歌想像力之間的藩籬。

—— 詩人胡續冬

◎ 媒體推薦

布魯諾·舒爾茨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意外的發現,他的兩本短篇小說集將會成為短時期內難以突破的語言極限,再也不會有人像他那樣去寫作,他的語言中蘊涵了數學的精湛、古典的詩意和病態的抒情。

——《紐約客》

舒爾茨一生中少量出產的作品都應該被出版,以便與其他二十世紀的巨人如卡夫卡和博爾赫斯一起獲得自己的位置。

—— Sjón Sigurdsson,《禿鷲》雜志

(舒爾茨)極其漂亮、敏感、意味深長的故事將波蘭語言提升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水準。我愛他,但我也恨他,因為沒有辦法和他競爭。他就是波蘭語的天才。

—— 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英國《衛報》

每當我打開他的書時,我都會驚奇地發現這位作家,一個很少離開家鄉的人,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完整的世界、現實的另一個維度……他的(故事)構建了一個夢幻般的宇宙,一個家庭的私人神話,它們由一種充滿生命的語言所寫成,這種語言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要特徵,也是它們可能存在的唯一維度……在每一頁上,生命都在肆虐,充滿活力。

—— 大衛·格羅斯曼,《紐約客》

現代歐洲最原始的想像之一。

—— 納博科夫獎、馬拉默德獎得主 辛西婭·歐芝克

嚴肅但有尊嚴,充滿家庭式樸素的詩意,欣喜且仁慈;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內斂、不生硬。

——《紐約書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布魯諾·舒爾茨(Bruno Schulz,1892-1942),波蘭籍猶太裔作家,生於舊屬奧匈帝國的德羅戈貝奇小鎮。父親是藏書家,經營一家衣料鋪,這個鋪子後來在舒爾茨的作品裡成為儲藏幻想的倉庫、存放神話的密室。舒爾茨學過建築、繪畫,是一所中學的美術教師。他離 群索居,常沉醉在幻想和童年的回憶中,用文學創作調劑枯燥的生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身為猶太人的舒爾茨被投入集中營。1942年11月9日——蓋世太保發起的一個無政府日,他在小鎮街角被納粹黨衛軍擊斃,時年50歲。舒爾茨一生僅出版過兩部短篇小說集《肉桂色鋪子》和《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還留下了一些傑出的蝕刻畫和素描畫。舒爾茨是「一個本體收容所的建築者,不可思議地使世界的味道變得強烈」,他的文字絢爛奇崛、盛大隱秘,他使用大量奇詭的超現實主義手法,用瑰麗的語言、令人不安的隱喻和不斷延伸的意象堆疊出恢弘的景觀,讓人震撼。

譯者簡介:

陸源,廣西南寧人,1980年生,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副編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祖先的愛情》《范湖湖的奇幻夏天》,短篇小說集《保齡球的意識流》等,譯作有小說集《沙漏做招牌的療養院》《肉桂色鋪子及其他故事》《蘋果木桌子及其他簡記》等。

㈥ 為何納博科夫的作品對讀者的要求比較高

他對心理學的認識,部分是直覺,部分來自以前的文學,部分來自已經出版的心理學著作,比如亨利·詹姆斯和靄理士。

除了這些,他從作品中獲得了很多的知識,並且從中汲取心理值得,加上自我的思考,處世的經歷,自我成長了許多。

《微暗的火》 ,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這部小說的很多秘密是可以慢慢推導出來的,好奇心強的讀者不難看出,只需深入小說幾章節,跟隨他開頭的提示,一些秘密是可以發現的。他作為一個鱗翅目昆蟲學家,在 探索 自然的秘密中體驗到了發現的激動,他也非常用心地組織他最優秀、最成熟的作品,給讀者相應的激動。

我們不應該簡單看到他居住在哪個地方,我們更應該看到他為什麼居住在那裡,有怎樣獨特的過往。

作為一個作家,他對自己很自信,但這沒有讓他覺得這是應得的權利。事實上,他創造了赫爾曼、亨伯特、金波特、范·維恩和阿達·維恩,他們都有強烈的理當如此的感覺,這恰恰是因為他痛斥這樣的態度。他認為,為值得驕傲的而驕傲,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僅僅從自己的位置看問題,而不努力去理解他人的立場,這是危險的。他善良、敏感地對待他人,除非他們對他或別人的態度讓他生氣。他塑造了自私、邪惡的惡魔形象,因為他憎恨這些行為。也因為他喜歡挑戰,深入地想像那些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狀況。

從七歲起,納博科夫就熱愛蝴蝶,堪比他對文學的熱愛。在俄國,在美國,在歐洲,他都堅持不懈地採集蝴蝶。他只當了七年專業的、從事科學研究的鱗翅目昆蟲學家,那是在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他研究蝴蝶的領域很窄,但在那個領域中,他很快就成了世界專家,對北美、南美的蝴蝶進行分類,其方法經受了時間的檢驗。 在他這個領域的晚輩專家驚奇地發現,他的洞察非常精確,往往是結合了想像的直覺和精心的、史無前例的細節審視之後獲得的,要知道,當時他手頭並沒有幾十年後人們才發現的那些證據。專家們過去二十五年裡發現了幾十個新種,他們用納博科夫及其家人和人物的名字命名,這得益於納博科夫學者的建議,這些名字特別恰當:比如「洛塔」(lolita)和「薇拉」(vera),這些大家都明白;還有「考巴爾塔納」(kobaltana),認出的人就很少了,它暗指的是《微暗的火》中隱藏的一個玩笑中的玩笑。

有人認為,他的文體很迷人,但沒有說出什麼內容。其實最簡單,最質朴的作品不就是最容易打動你我內心深處嗎?你可以觀看日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些作家,像「小說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們與世界連為一體的幻覺下,他展現了一道深淵」的石黑一雄,他的作品表現的極為質朴,但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那種質朴,那種獨一無二的氣息,那種能讓人感慨,他沒有在創作,他只是用筆記錄我們的生活。納博科夫無疑也是一個優秀的生活的藝術家,既記錄生活,又創造生活。

5.他的作品跨國界大,作品可讀性強。

納博科夫成為如此國際性的作家,還因為他本人是非常國際化的,他游歷多國,在美國用兩種語言寫了這么多的作品。拉什迪稱納博科夫是跨國界的最偉大作家。

波普爾首先是以科學哲學家而著稱的,但像納博科夫一樣,他認為,最佳狀態的科學與藝術非常相似:「像藝術與文學一樣,科學不只是人類精神的一次歷險,它是創造性藝術中最為人性的:它充滿了人類的種種失敗和短視,但又顯示了那些洞察的閃光,讓我們看到世界的奇跡和人類精神的奇跡。不僅如此,科學是所有人類努力中最為人性的那部分的直接結果——解放我們自身。」

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敗,這讓這位小男孩無法喜愛遠東。他總是痛斥中國皇帝的專橫與酷刑,就像他譴責中世紀和近代歐洲的專橫與酷刑一樣。在他的最後一部俄文小說《天資》中,納博科夫讓他的主人公和敘述人想像他父親康斯坦丁·戈杜諾夫—切爾登采夫在中亞的鱗翅目昆蟲研究之旅,納博科夫和費奧多爾運用了西方博物學家—探險家真實的 歷史 記錄,使得費奧多爾的描述既盡可能忠於事實,忠於中亞的風景(塔克拉瑪干,天山,戈壁),又顯得驚奇、難以置信、虛無縹緲。

文章最重要的是能在某個節點相遇那個靈魂知己,彼此契合,彼此相擁。

納博科夫的語言是一種邪魅的語言,不要試圖模仿納博科夫,他極盡嘲諷普魯斯特、海明威、喬伊斯,自己的作品卻有著濃濃的喬伊的味道,這無不是一種諷刺。他把弗洛伊德的象徵主義、老掉牙的神話、 社會 評論、人道主義的要旨、政治寓言、被嚴肅使用的存在主義視為視為庸俗,在他的眼中,庸俗之惡是那些裝模作樣的垃圾,俗不可耐的老生常談,各個階段的庸俗主義,模仿的模仿,大尾巴狼式的深沉,粗俗、弱智、不誠實的假文學,這些都是讓人生厭的庸俗之惡。

納博科夫的才能大家有目共睹,他獨特的語言風格與敘事技巧能讓人眼花繚亂,一般的讀者很難跟上他的節奏,這絕對是一個高智商的作家,他玩起文字來就像玩一種得心應手的 游戲 。文字想像力遠遠甩開普通大眾,是文學界出了名的毒舌,與毛姆相比,有過而無不及。他噬無忌憚地宣稱像布萊希特、福克納、加繆等對他來說無足輕重,豪無意義。討厭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說從喬伊斯身上什麼也沒學到。

一本《洛麗塔》讓他站到風口浪尖,也讓他功成名就,納博科夫也一度被他人刻薄的口水所淹沒,不過這正適合他好鬥的秉性,那段著名的開頭就足以見證納博科夫老練靈動的口舌: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得由上齶向下移動三次,到第三次再輕輕貼在牙齒上:洛——麗——塔。他把一本看似隱含對希特勒政權的預言小說,一部對美國的 汽車 旅館業大肆抨擊的小說延伸出無數的歧義。

不得不承認,納博科夫的小說不是通俗的書,他的幽默、辛辣提高了幾個檔次,他思想深刻,開的都是高級玩笑,寫的是閃爍而幽暗的思維,以致於我們不細加思考就不足以與他共鳴,這樣的作品讀起來一定不像讀村上春樹那麼輕松。

我也是這一類讀者,讀《洛麗塔》感覺很有趣,讀《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還能理解,讀到《微暗的火》就息了火,基本感覺他是自說自話了。即使這樣,也不足以影響納博科夫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一個與眾不同的小說家。

我讀了很多年閑書 都沒能看到 世界上的書 像一座高樓

㈦ 幻象、夢境與死亡心理學

敬篤

糾結了太久,終於狠下心來買了一本《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來止住我對納博科夫的渴望。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在歐洲生活時期,出版了小說《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移居美國後創作的文學作品《洛麗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1977年納博科夫因患嚴重支氣管充血病逝。這位久負盛名的作家,除了在小說方面有著超凡的造詣之外,文學評論、散文上也稱得上是世界級的。另外,他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均有所貢獻。

閱讀納博科夫,必須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否則就會失去閱讀的理智與反思的耐性。閱讀一個作家,我們不一定要看他的名氣,更應該看的是他的語言與故事。納博科夫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喜歡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以超然的方式,完成文體的構建。納博科夫公開聲稱自己的小說就是一種揶揄式模仿,而「揶揄模仿的深處含有真正的詩意」。這個天才式的詩人,從不支持寫作即模仿,認為單調的模仿是對文學的扼殺。他的小說從不受制於形式的束縛,甚至對時間概念也會模糊不堪,或倒敘、或插敘,讓人讀來似幻似真,特別是短篇小說《振翅一擊》更是形象的折射出了納博科夫寫作的風格。他對情節的設置,並不像大多數作者那樣講究順序發展或者邏輯倫理,他創造的小說就像中世紀的夢中幻境,讓人無法捉摸。他寓言式的寫作,看似故弄玄虛,實則是為 了規避寫實主義,從而開創了納博科夫式的超小說。法國文學評論家法朗士認為,「形式是一隻金瓶,思想之花插入其內,便可流芳百世。」恰如其分的證明了納博科夫短篇小說的特點,內容為王是其小說的根本要義。他筆下的人物看著很模糊不清,卻有時讓人覺著特別深刻、貼近生活,尤其是他對人性、道德品質的刻畫,逼真可感。似乎在納博科夫那裡,總有一種莫名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是故意為之,目的是把讀者與小說分開,讓讀者以「第三者」的身份來閱讀,這樣能夠拓展聯想的更寬層次空間,引人思考、耐人尋味。

而納博科夫本人也是文壇上有名的毒舌頭,很多著名的西方大作家都列入他「嘲笑」的名單,比如說康拉德、艾略特、海明威、福克納、龐德、艾略特、托馬斯•曼奧登、帕斯捷爾納克、托斯陀耶夫斯基、果戈里、加繆等。

他在1967年接受阿爾弗雷德·阿佩爾的采訪時談到海明威,「我第一次讀到他是在1940年代早期,讀到的全是些什麼鍾啊,球啊,牛啊的東西,而且我很討厭。」用「討厭」一詞,足見他嘴之刁鑽。1969年詹姆斯·莫斯曼的采訪時納博科夫毫不避言的說道,「我強烈不已地討厭著《卡拉馬佐夫兄弟》,還有冗長得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與罰》。不,我並不反對其中對靈魂的尋尋覓覓,和自我剖析,但靈魂、罪惡、情感糾葛、社會紀實等等的一切,都敵不過那單調乏味、拖泥帶水的找尋過程。」諸如此類的言論還有許多。為何這位毒舌在炮轟西方經典作家的時候,依然受到各類批評家的好評呢?難道是他的自負,引人關注嗎?我想必然不是,納博科夫的魅力,在於他奇巧的語言、不可思議的行文、無法預測的情節,怪誕離奇的故事、玄奧多義的主題、甚至反叛傳統的超意識思想,都可以從根本上讓無數讀者折服。美國著名的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在1964年,曾高度評價納博科夫的文學成就,「在近10年來,他的小說以其豐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獨樹一幟,這在美國文學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所以,在這個由各種隱士、怪人和流亡者們組成的參差不齊的美國文學隊伍中,把這樣一位高傲的移民納入進來就不是什麼不可理解的事了;而作為一位僑民,納博科夫一向忠實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一個至高的贊揚,也是對納博科夫文學的一個高度概括,從某種程度上看,我總覺得像是一個頒獎詞。厄普代克認為納博科夫既是美國敘事,又是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現在看來,這樣的定性也未必過時。在我看來,納博科夫也是一位哲學家,他善於思考,拷問人存在的意義。特別是長篇小說《洛麗塔》更是凸顯了存在主義哲學的經典要義「永恆只存在於理念之中,對時間而言,人的永恆就是虛無。」存在與虛無的對抗,其實是一種自我認知的叛逆,也是對主體靈魂的再證明。

納博科夫強調,「文學是創造,小說是虛構。說某一篇小說是真人真事,這簡直是辱沒了藝術,也辱沒了真實。」小說的虛構性,可以讓其自身的主體性無限延伸,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其實,小說就是現實主義的多棱鏡,在這里可以折射出五色光,也可以迷惑眾生。

《振翅一擊》在納博科夫短篇小說中的份量有多重,我們暫不定論。但是這篇小說完全契合納博科夫的文學觀,「任何一部傑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幻想,因為它反映的是一個獨特個體眼中的獨特世界。」傑出的藝術品都是幻想,男主人公科恩因為懷念自己妻子愛上了一個小偷,最後自殺的故事,這也是科恩內心深處無法釋懷的根源。故事發生在雪山之上,兩個場地:一個滑雪場;一個酒店。預設的場景,以及環境,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可以將故事發生的若干種可能圈定,孤獨的內心也會凸顯出來。主人公在狹窄的空間里,不斷地收縮想像力,想到了死亡。其實在有限的范疇內,人對死者的思念,會通過他的眼神顯露出來,這樣的話一個人特別容易誤把別人當作逝者,或者會在無意識狀態下,對代替者充滿好奇。而在《振翅一擊》中科恩似乎與此類似,他把那個年輕的女滑雪運動員,當作自己的亡妻,從她身上看到了死亡的影子。納博科夫把死亡擬作為滑雪墜地,女孩的每一次高高躍起又落下,像一次次死亡的演練。作家藉助主人公的思維,不斷地演繹著自己的邏輯和悖論,安排死神到達女孩的身邊,最後,在滑雪比賽的時候,女孩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高高躍起、重重摔下,於是死亡在此刻是最自由的寫照。男主人公,在看待女孩的死亡的時候,似乎又重新回到妻子死亡的記憶中,由此他領悟到死亡的真正內涵。於是,第三者出現了,就是那個人人厭惡的「死神」。科恩與死神對峙,似乎他是這個滑雪場內應該死亡,而沒有勇氣死亡的踐行者,於是在看到女孩死亡的時候,似乎死亡的發生也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於是,科恩請求他,陪他一起去樓上,見證著他的死亡。這是多麼一個荒誕、滑稽的故事情節,作家把死亡寫的很輕,把死亡前的掙扎寫的很重,目的就是為了讓豁然開朗的人,從容面對死亡。眾所周知,對死亡的恐懼,是無法避免的,只有直面他者的死亡之後,內心壓抑的可怖之山,轟然倒塌,對死亡的態度也會轉變,開始渴望。

納博科夫是一個善於運用想像力的作家,有時候我會覺得他不應該是個嚴肅文學的作家,更應該是個科幻作家。他在《振翅一擊》中虛設的幻象空間,在虛無與實存之間,展開了一次「自我辨認」的較量,是關於夢的亦真亦幻,是關於精神分裂的猶疑不決,是關於死亡的恐懼與嚮往。科恩的認知,跟著女孩的出現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似乎在他的腦際一直縈繞著「死亡」的概念,只是那個催促他走向死亡的加速劑還未出現。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法迴避的世界裡,必須要面對「存在之為存在」的問題。 死亡是一個超越自我的哲學命題,我們是化身為神,還是化身為鬼,大概只有作者自己在抉擇。西方人會將死亡看的很輕,所以他們會把「神」聯系在一起,故而有了「死神」一詞,而我們中國哲學中對死亡的厭惡與恐懼,造就了與死相關的詞彙,多以「死鬼」、「醜死了」為主。這兩種差距的存在,使我們理解這篇短篇小說,必須要轉換思維,才能從本質上參透納博科夫意義上的死亡。肉體死亡與精神死亡,從本質上存在著區別,這種區別是心理學上的,也是哲學意義上的。

納博科夫意義上的死亡與死神勾連,人在絕望的時候,生存與死亡,便到了必須抉擇的時候,死神將以何種面目出現,成了作家最關心的問題。「科恩在紫羅蘭色的樹影里站了許久,突然感到一陣熟悉的沉寂,令人恐懼。樹枝的花邊在瓷釉般的空氣中發出寒氣,如同嚇人的童話故事一般令人心驚。」、 「他詳細地審視了一下他那張颳得乾乾凈凈的憂郁臉龐,眼白上布滿了血絲,花格蝴蝶領結閃現在一間浴室里明亮的穿衣鏡中。」、「她吸了一口冷氣,聞聞花香。她的頭發看上去濕漉漉的。她臉上有點不對勁,科恩覺得奇怪。」、「剎那間他的心揪成一團,撕裂般難受。然後它又膨脹,怦怦狂跳。」、「寬闊的床上仰面躺著伊莎貝爾,穿著開領的睡衣。一隻蒼白的手垂下來,指頭間夾著一支還沒燃盡的香煙。」、「伊莎貝爾靠著牆躺著,看上去就像一堆抖抖索索的黑絲綢。」、「就是明天,因為我要在能控制自己全部能力的時候死去,在朗朗白晝清醒地死去。現在,我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之中。」、「伊莎貝爾正沿著陡峭的雪坡疾馳。一瞬間,他看見了她鮮亮的臉,她濕光閃閃的睫毛。帶著一聲溫柔的口哨聲,她從蹦床上騰空而起,向前飛去,掛在空中一動不動,釘在半空中的十字架上。緊接著……」、「科恩像個瞎子一般走上樓梯。」伊莎貝爾、科恩走向死亡的變化歷程,在這一連串的面對死亡或者向死而生的碎片中,科恩從中悟出了死亡的真諦。死亡意識一直圍繞在科恩身邊,當一個人滿腦子都在想著死亡的時候,似乎周遭的一切都與死亡密切相連。文章的兩條死亡線索,一個是伊莎貝爾的向死之路,另一個是科恩的精神幻滅之路。尤其是那個被殺死的天使,串聯了兩者的死亡,這是幻象還是世間真有天使的存在?不得而知。

如此精緻的短篇,勾勒出龐大的敘事主題,而且還完成了靈魂的轉換,著實令人震撼。我相信古今中外的作家,也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復雜的人物心理變化與抽絲剝繭的精神升華。小說看似模糊,卻又如此的清晰,彷彿一個精巧的迷宮,讓人在迷宮之內半夢半醒的跟著納博科夫一起,巡遊、跳舞。「振翅一擊」寓言著人生的振翅一擊,就像伊莎貝爾的奮力一躍,然後落下的那個過程一樣,充滿奇幻。

納博科夫曾說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兩種力量的斗爭:對獨處的渴望和走出去的沖動。內向,即對自己內心活躍的思考和幻想的興趣;以及外向,對外面的人和可見之物的興趣。」這種走出去的渴望,對於科恩而言就是走向死亡,通向他人生的彼岸。在納博科夫看來,「作家不僅是講故事的人,還應當是教育家和魔法師,而大作家則是集三者於一身。」 毫無疑問,納博科夫正是集三者於一身的那個作家,而在這三者當中「魔法師」當屬他的首選。猶記得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夜讀納博科夫》中有這樣一段話,「命運、漂泊、逃亡、流放,世界遺棄了我們,可我們怎能遺棄世界。我不懂夜晚的星星,為什麼總是躲避月亮?也許,這正是黑暗吞噬一切善與惡的刻意之舉,風作為使者,走進每一個人的靈魂之淵,因為在那裡,納博科夫在休息。」來延續我對納博科夫的愛,似乎還適用。

納博科夫強調,「風格和結構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所以在這里為了不讓思想變成變成空洞的廢話,我必須擱置手中的筆,讓他的作品自己說話。跟著納博科夫一起走進他充滿幻想的王國,在人生的孤島中,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吧。

2019年1月11日

㈧ 求分享《[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魔法師》電子書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魔法師》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sj9r

我最初感覺到《洛麗塔》的輕微脈動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間神經痛發作、不能動彈那個時候。依照我所能記起來的,最初靈感的觸動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報紙的一條新聞引起的。植物園的一隻猴子,經過一名科學家幾個月的調教。創作了第一幅運動的畫作:畫中塗抹著囚禁這個可憐東西的籠子的鐵條。我心中的沖動與後來產生的思緒並沒有文字記錄相聯系。然而,就是這些思緒,產生了我現在這部小說的藍本,即一個長約三十面的短篇小說。我是用俄語寫作的,因為俄語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來寫小說用的語言。(這些小說大部分沒有翻譯成英語,而且全都由於政治原因在俄國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歐人,那個沒有起名字的性早熟女孩則是法國人,故事的地點是巴黎和普羅旺斯。可是,我不喜歡這篇小說,所以一九四○年我們移居美國後的一天把它銷毀了。


㈨ 《魔法師》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魔法師》((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ffDM2NuuPUPBUmJb2qLPvQ

提取碼:lglk

書名 :魔法師

豆瓣評分:7.5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8-1

頁數: 99

內容簡介:

我最初感覺到《洛麗塔》的輕微脈動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間神經痛發作、不能動彈那個時候。依照我所能記起來的,最初靈感的觸動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報紙的一條新聞引起的。植物園的一隻猴子,經過一名科學家幾個月的調教。創作了第一幅運動的畫作:畫中塗抹著囚禁這個可憐東西的籠子的鐵條。我心中的沖動與後來產生的思緒並沒有文字記錄相聯系。然而,就是這些思緒,產生了我現在這部小說的藍本,即一個長約三十面的短篇小說。我是用俄語寫作的,因為俄語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來寫小說用的語言。(這些小說大部分沒有翻譯成英語,而且全都由於政治原因在俄國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歐人,那個沒有起名字的性早熟女孩則是法國人,故事的地點是巴黎和普羅旺斯。可是,我不喜歡這篇小說,所以一九四○年我們移居美國後的一天把它銷毀了。

大約在一九四九年,在紐約州北方的伊薩卡,一直...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並引發爭議。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熱點內容
凌風小說免費閱最新 發布:2025-07-12 15:26:05 瀏覽:608
娛樂圈穿越重生小說原耽 發布:2025-07-12 15:14:09 瀏覽:391
網游對抗類小說 發布:2025-07-12 15:00:17 瀏覽:906
經典穿越異界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7-12 15:00:14 瀏覽:699
千億總裁寵她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4:59:23 瀏覽:93
重生成超帥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14:57:48 瀏覽:950
散文小說經典語句 發布:2025-07-12 14:44:38 瀏覽:281
網游游戲小說開局網吧決斗 發布:2025-07-12 14:43:03 瀏覽:930
都市重生小說合集網盤 發布:2025-07-12 14:39:06 瀏覽:701
都市裡的星辰小說 發布:2025-07-12 14:37:26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