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母親是誰寫的

短篇小說母親是誰寫的

發布時間: 2023-02-10 08:53:24

Ⅰ 母親是誰的作品

發表於1906年,是高爾基最重要的作品,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型創作方法,在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小說以巴威爾一家為中心,通過「沼地戈比事件」、「五一遊行」和「車站被捕」幾個典型性的場景,描寫了以母親尼洛夫娜和高爾基(右三)在貝納塔朗誦劇本《陽光之子》列賓俄羅斯巴威爾為代表的俄國工人階級的覺醒,表現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這部小說第一次正面歌頌了工人階級反對地主、資產階級的斗爭,歌頌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對後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具有示範性的作用。

Ⅱ 泰戈爾的《母親》

泰戈爾是位舉世聞名的詩人,但也是一個享有盛名的小說家。在他長壽的一生中,他創作了大量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泰戈爾全集.中篇小說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包括5部小說:《最後的詩篇》、《四個人》、《兩姐妹》、《花圃》和《人生四幕》。這5部小說大多創作於泰戈爾的晚年,是泰戈爾思想成熟的標志。像泰戈爾的其他小說一樣,這5部中篇小說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即或多或少與愛情有關。有的小說即便不是主要討論愛情,愛情也作為題材或隱或顯地存在,或推動情節的發展,或暗示深層的意味。為什麼泰戈爾會對愛情產生這樣濃厚的興趣?為什麼泰戈爾不能像丹尼爾.笛福一樣寫出一部沒有愛情,甚至很少有女人出現的小說?要解答這些問題,必須了解愛在泰戈爾整個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價值。

有學者認為,泰戈爾的世界觀是一種進化和諧論,人生觀是精神主義的理想,而愛則在其中充當著溝通的橋梁,以及實現的手段和目的。這種分類法其實就是郭沫若觀點具體而微的解說,亦即「梵的現實,我的尊嚴,愛的福音」的具體化。對於泰戈爾來說,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源泉,也是歸宿;既是寧靜的港灣,也是進化的動力。愛在泰戈爾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地位可以從泰戈爾下面的話中找到例證:「世界是從愛中生的,世界是被愛所維系的,世界是向愛而轉動的,人是運行於愛之中的。」另一段話:「愛是一切圍繞我們的東西的極端的意義。」「愛是亘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泰戈爾愛的哲學非常復雜,概括起來有三種:人之愛(包括男女之間的愛情)、神之愛(梵我合一的追求)與自然之愛。而這三種愛又相互交融,彼此影響,很難截然分開。本文主要討論第一種人類之愛中的男女之愛。

泰戈爾小說中頻頻出現女人,不僅僅是因為女人既是愛的施動者又是愛的受動者,更重要的是,泰戈爾認為女人的本質就是愛,女人最能夠體現愛的價值。他說:「上帝派遣婦女來愛這個世界」,他還說,婦女是「種族的母親、愛之存在的需要和更深的同情和愛的必需的總管。」「她奉上帝的使命來做個人的保護者」,「能把殘暴的愛,移向美的完全創造。」

泰戈爾著作中對女性的論述頗多,例如《論婦女》、《婦女與家庭》、《淺談羅瑪巴依的演講》、《穆斯林婦女》、《論東方與西方》、《印度的婚姻》、《婦女》等,游記中也不乏對外國婦女生活狀況的觀感。泰戈爾把婦女比作一首和諧的詩,認為婦女代表著「韻律」、「完善」、「聯合」與「平均發展」,泰戈爾對和諧、統一的哲學理想的追求,使他格外看重婦女對人類世界的意義,因而他才能在其創作中如此熱切地關注婦女的現狀與未來。

不過,雖然泰戈爾的小說大多與愛情有關,卻很難被定義為嚴格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尤其是上述5本中篇小說,很少相遇的欣喜、相戀的狂喜、分別的創痛、思念的纏綿,人物之間的感情似乎總是淡淡的。這5篇小說中的故事都以悲劇告終,但造成悲劇的原因,或者阻礙愛情的力量也似乎總是隱身暗處,不經仔細考察難以發現端倪。似乎小說中的男女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又分開。然而,如果不把視野局限在愛情的范疇,就會發現小說敘事的深層意味。這5篇小說其實凝結著泰戈爾對人生的深沉思考,不僅涉及男女兩性關系,也容納了對民族和國家前途的探討,家庭與世界關系的挖掘,甚至形而上的沉思。愛情在泰戈爾筆下只是一面鏡子,藉以折射那些更大更廣的命題。小說中的男女置身在種性制度、民族解放、思想碰撞、宗教紛爭的洪流漩渦中,他們之間的愛慕和離散既是外界力量破壞的結果,也是自身弱點使然。另外,這5部中篇小說超越了傳統小說對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視,因此讀者閱讀後難免產生人物面孔模糊不清的感覺,但這也正是泰戈爾的匠心所在,他已經不再滿足於講好一個故事,而是把人物充分符號化,藉此表達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泰戈爾的中篇小說可以看成社會問題小說,也可當作哲理小說來讀。

泰戈爾中篇小說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幾乎無一例外地以出走或死亡作為愛情的最後歸宿。所謂出走,是指主動地放棄愛情或者選擇脫離與愛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當然,這里所說的「主動」並非指出於自願,恰好相反,女性的出走有時候恰恰是對壓力屈從的結果;「主動」是指相對男性而言,小說中的女性往往首先是率先行動者,把戀愛關系引向終結。如果說,出走是感情的非自然中斷,那麼死亡則是感情的自然終結,不過,鑒於死亡的不可逆性,它帶來的往往是更深的震撼和更打動人的力量。

《最後的詩篇》中,蘭娃去如黃鶴,離開了一段如流星般突如其來的愛情,選擇了從小就暗戀她的另一個男孩。《四個人》中,達米妮離開了自己一度視為精神導師的沙奇士,嫁給了相對溫和的斯里比拉斯,享受平靜的生活,最後因病逝世。《兩姊妹》中,妹妹烏爾密拉愛上了姐夫薩山格,但正當破產後的薩山格准備迎接失敗的挑戰,同時和兩姊妹一起生活,並東山再起的時候,烏爾密拉留下一封信,不辭而別。《花圃》中,妻子病重後找來丈夫從小青梅竹馬的表妹來幫忙,但丈夫卻發現,自己和表妹之間一直存在著愛情,最後,臨死前的妻子惡毒地詛咒奪走自己愛情的情敵,一命嗚呼。《人生四幕》中,艾拉的愛情和救國理想把男友厄定帶上了死路,就在兩人感情達到頂點的時候,遠遠地響起警笛聲,等待他們的很可能就是死亡。為什麼女性出走和死亡的主題在這5部小說中如此頻繁地出現?

泰戈爾的哲學中,愛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實體,而男女兩性的愛卻是一種包含著佔有、嫉妒、慾望的排他性的具體感情。同樣,婦女作為整體或抽象的符號,對泰戈爾來說是愛的化身或承載,但當一個個具體的女性在泰戈爾的筆下出現,她們又各有各的缺點,甚至成了愛的反面。這種抽象與具體的深刻差異貫穿在泰戈爾的中篇小說創作中,為小說的解讀帶來了難度。從抽象的角度來說,紛紜而不完美的現實難以容納完美的女性化身,女性的出走和死亡實屬必然;從具體的角度來說,單個女性本身的不完美又是造成自身悲劇的內在根源。

綜合起來,女性出走和死亡的主題在泰戈爾中篇小說中頻繁出現,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原因。

一、泰戈爾對死亡的關注。

泰戈爾一生中的主要女性有三位:他的母親、他的嫂子和他的妻子,這三個人都先後離他而去。

泰戈爾的母親操持著一個上百人的大家庭,因此對泰戈爾單獨的愛並不多。13歲時母親去世,泰戈爾在卧室里睡著了。只有家人送母親去火葬場時,他才知道母親不會回來了。

泰戈爾的五嫂在泰戈爾8歲的時候嫁給他的第五個哥哥,當時她只有10歲。五嫂對泰戈爾的影響非常大。她補足了泰戈爾所缺少的母愛,更是他的夥伴,最重要的是,她把泰戈爾從僕人的嚴酷而刻板的管束中拯救了出來。泰戈爾後來回憶說:「在『傭人統治』中長大之後,當我突然獲得女人撫愛的甘霖滋潤的機會時,我不會不欣然領受的……外界的旁觀者認為,閨房好像是一座監牢,但對我來說,則是全面解放的寓所。」泰戈爾使用了「全面解放」這樣的字眼,可見五嫂對他的人生觀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可惜的是,25歲的時候,五嫂離開了人世,而且採取的是一種極端的方式——自縊身亡。對於泰戈爾五嫂的死因,歷來頗多猜測,當時她丈夫面臨破產的險境,而她婚後16年始終沒有生育,一個尤其值得玩味的事實是,五嫂的自殺恰好是在泰戈爾結婚剛剛6個月的時候。印度教排斥自殺,認為自殺的人喪失了得救的機會,五嫂為何如此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其中的緣由也許只能是個不解之謎。

不管怎樣,五嫂的離世給泰戈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痛,這種傷痛也反映在他的詩文創作中。按照白開元的說法,泰戈爾有兩首詩明顯是影射五嫂的:《首次傷悼》和《薩瑪》。前一首詩幻想一男一女久別重逢,男人困惑地說:「我彷彿見過你,只是說不出你的芳名了。」女人說:「我屬於你遠久的往昔,是二十五歲那年的傷悼。」《薩瑪》用回憶的語氣記述了少男少女初次相見的時候,少女身上洋溢的溫柔讓男孩激動又窘迫,鼓不起勇氣開口,只是在心中暗暗嗟嘆:「她離我很遠,很遠。」

泰戈爾後來在回憶錄中記錄了這一段經歷:「在我24歲那年,我和死神的相識歷久難忘。……那個確確實實存在的人,那個在各方面都同我的生活與身心有聯系,對我來說,更為真實的人,轉眼卻像一個夢一樣消逝了。當我環顧四周的時候,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多麼難以理解,自相矛盾啊。」

另一個泰戈爾生命中的關鍵女性是他的妻子。嫁給泰戈爾的時候,她只有11歲,20年後也離開了泰戈爾。

泰戈爾生活中的女性(包括他的女兒)相繼離世,在他的心理難免留下波瀾,他對死亡不同尋常的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二、世俗力量的阻撓。

《最後的詩篇》中蘭娃和阿米德的分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人門第不同,當然,兩個人始終沒有理順兩性關系更為重要。《花圃》中卧病在床的妻子尼爾佳既是世俗力量的代表,也是它的受害者。她本打算接受弟弟的勸告,選擇放棄和給予,在臨終前祝福丈夫和丈夫的表妹,但當她一看到自己的情敵,嫉妒立刻佔領了她的心,用最惡毒的話詛咒她。

裹在一件肥大睡袍里的尼爾佳慘白而干癟的軀體突然離開病床,直挺挺地站在地上,用一種怪異的聲音吼道:「滾,滾!馬上滾開!不然我要用矛頭刺穿你的胸膛!我要把你的血吸干!」

說完,她撲通一聲倒在地上。1

這段文字將尼爾佳描寫成一個巫婆甚至惡魔般的形象,她強烈的嫉妒心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葬送了自己。

泰戈爾的一篇短篇小說《活著還是死了》與此可以互讀。女主人公迦冬比妮暈厥後在火葬場復甦,可是沒有人願意接受她還活著的事實,就連她用心撫養的侄子的父親也對她說:「你既然已經辭別了人生,就請你中斷這虛幻的紐帶吧!我們一定會很好的祭奠你。」最後,迦冬比妮喊著「我沒有死呀,我沒有死……」跳進院內的池塘,她「以死證明,她原來沒有死」。2

如果說《簡愛》中的世俗力量把女性迫害成閣樓上的瘋女人,《活著還是死了》中的世俗力量則把女人消解為沒有身份、沒有生命的活死人,從這個角度說,泰戈爾比一些女權主義者走得更遠。迦冬比妮是純粹的受害者,尼爾佳則既是幫凶也是犧牲品,她「撲通一聲」倒地的死狀讓人深思。

三、兩性關系的摩擦。

泰戈爾的長篇小說《家庭與世界》對兩性關系探討得非常深入,毗瑪拉的丈夫尼基爾不給妻子一點崇拜他的機會,而是帶領她學習知識,接觸外面的社會,但這樣做卻無形中助長了毗瑪拉的驕傲。「這種過分的殷勤,使我驕傲得以為自己本來就擁有這一切財富,才把你吸引到我的門前……因為當我坐在皇後的寶座上要求人家的敬禮,這種要求必然繼續不斷地升高,永遠也不會滿足。」3丈夫已經不能滿足她的虛榮,於是一段出軌的戀情產生了,雖然對方是一個打著愛國旗號的自私鬼,但由於他把毗瑪拉捧到了民族女神般的高度,她仍舊深受迷惑。最終她才幡然醒悟,「在虔誠的侍奉中捐棄她的驕傲,這是女人唯一的超生的道路」。

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泰戈爾當然不是一個守舊的保守主義者,不過他的確保留了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他認為,在男女的關系中,男人應該佔主導,女人應對男人保持適當的崇拜和尊敬,不過,這種崇拜不能過度,否則就會招致危險。《家庭與世界》中的尼基爾不滿意妻子總是在自己的照片前供奉鮮花,因為他認為這是妻子在向一個虛幻的理想化的他表示尊敬,因此讓他嫉妒。同樣,在《四個人》中,達米妮對沙奇士的愛戀是深沉而熾熱的,因為她前夫曾熱情侍奉的「師父」並不能滿足她的精神渴望,她把沙奇士當作了自己的精神導師。但是,沙奇士本人就是一個尚且在暗昧中摸索的尋路者,不可能為她帶來堅實的精神依靠,只有對這段感情採取迴避的態度。當他明確地表示了對她的拒絕,她只好選擇離開:「好吧,我走開。」 達米妮後來選擇了相對平和的斯里比拉斯,似乎泰戈爾認為,女性理想的伴侶應該是高於朋友而又低於導師一類的角色。

與此不同,《最後的詩篇》里蘭娃的出走,不僅有門第不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不願去當阿米德的對象物,這和《家庭與世界》中的尼基爾非常相似。阿米德一直把她想像成一個不同於她本人的形象,而他愛的其實是自己頭腦中的幻象,蘭娃只是一種對象化的存在,是個不真實的影子,正像蘭娃所說的,「泰姬陵竣工的那天,國王沙傑汗正為慕姆泰姬的去世而高興,她的死是對愛情的最大奉獻。泰姬陵並沒有表達國王沙傑汗的哀思,只是體現了他的歡樂。」

《兩姊妹》中的薩山格事業成功後,喜歡上活潑的小姨子,但也正因為這段愛情,他忽略了自己的事業,走上了破產的道路。這恰恰說明,具體的女人無法作為抽象的愛的化身而存在,她們往往具有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從這里可以看出,泰戈爾對女性和愛情的態度是相當復雜的。

四、家庭與世界的關系。

把愛情引向毀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性盲目地投身所謂的正義事業,為民族解放或國家獨立等「大業」忽略了愛情和家庭。《家庭與世界》中的毗瑪拉是如此,《人生四幕》中的艾拉也是如此。艾拉在輪船上對厄丁一見鍾情,當時就打定了主意要把他爭取到「革命隊伍」里來,結果卻是,所謂的革命者都是些草寇,厄丁收到牽連,被迫逃亡,但終歸落入警方的追捕圈中。正是艾拉盲目的愛國熱情毀滅了愛人,也毀滅了自己。這里泰戈爾格外強調了艾拉的白皙的皮膚,有趣的是,泰戈爾筆下一般傳統的女子都是黧黑的,多為正面形象,新派女子都是白皙的,如《人生四幕》里的艾拉,《最後的詩篇》里的塞西「天生白皙的臉上塗了一層有色的油膏」。有的時候白皙的皮膚是貶義,比如《戈拉》中戈拉的白皮膚暗示他的真正出身,是對他一度固守的種性制度的嘲諷。《家庭與世界》的名字其實是對女性地位的暗示,泰戈爾並不贊成男女平等,他說,「如果人類世界思想上成為完全男性的,那麼要不了多久它將降為毫無意義。因為生活感到它的真和美,不在於相同性的誇張,而在於協調一致。」在泰戈爾看來,家庭就是女人的第一世界,如果女人脫離家庭盲目地去像男人一樣企圖征服世界,那麼最後的結局只能是,她們得不到世界,連家庭也要失去。

泰戈爾在愛情中寄寓了太多的理想,賦予了愛情太多的意義,而現實又往往是嚴酷無情的,連他本人都不敢相信這些愛情能得到完滿的結局,或者理想能夠得到徹底的實現。所以,泰戈爾筆下的愛情往往以幻滅告終,女主人公或者出走,或者死亡。這5部中篇里幾乎每一個都是出走或死亡的結局。正像泰戈爾從來不交待清楚男女主人公為什麼相愛一樣,他也很少揭示兩個人被迫分離的過程,愛情的開頭和結尾都是淡淡的。與泰戈爾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筆下的愛情也總是朦朧的,若即若離的,並大多以傷感的悲劇收場。

注釋:

1.《泰戈爾全集》,第15卷,第340頁。

2.《泰戈爾短篇小說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15頁。

3.4.《家庭與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5頁。

參考書目

1.泰戈爾:《泰戈爾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泰戈爾:《家庭與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3.泰戈爾:《泰戈爾短篇小說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

4.李祝亞:《大師與女性——漫談泰戈爾與身邊及其筆下的女性》,載《貴族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5.楊玉珍:《泰戈爾婦女觀新探》,載《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6.譚潔:《泰戈爾小說中的婦女觀》,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0期。

Ⅲ 莫言《母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母親在我記憶中的畫面是這樣的: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母親在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正是人類歷盡劫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

(3)短篇小說母親是誰寫的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7年,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短篇小說獎。

2019年,創作的《等待摩西》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Ⅳ 《母親》主要講了什麼

《母親》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名長篇小說,寫作於1902~1906年,1922年出版。小說一開始就揭示出在沙皇專制統治下,在工廠主殘酷的剝削下工人的苦難生活。作品的主人公母親尼洛夫娜和她的兒子巴威爾,就生活在這種陰沉冷漠的深淵里。那時的母親經常忍受著丈夫的毆打、虐待和宗教神權的束縛,成了一個膽小怕事、逆來順受的婦女。丈夫酗酒死後,兒子巴威爾改變了父輩的生活態度而走上革命道路。她在兒子及其同志的影響下,逐步接受革命真理。後來巴威爾在領導工人反對廠主額外剝削的「沼地戈比」事件中被捕,母親冒著風險與黨的地下印刷所聯系,去工廠散發傳單。巴威爾出獄後繼續領導革命斗爭,在五一節示威遊行中面對武裝警察而英勇不屈,使母親進一步提高了階級覺悟。巴威爾再次被捕後,母親毅然接替兒子,勇敢而沉著地擔負起革命工作。作品通過母親的成長,描寫了20世紀初俄國人民的覺醒和成長,熱情地歌頌了那些奮不顧身的革命者,同沙皇專制政體和反動的統治階級進行英勇斗爭的過程。這篇小說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Ⅳ 名著母親是誰寫的

是高爾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部長篇小說第一次生動地描寫了工人階級反對地主、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革命斗爭,歌頌了無產階級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光輝形象,在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書為該小說的世界文學名著名家導讀版,由著名作家劉心武主編,配合語文教學,內容包括: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名家導讀、正文、讀後感等,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母親》是蘇聯現實主義作家高爾基的代表作,在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小說的主人公母親(尼洛夫娜)原本是一個逆來順受的普通勞動婦女,在從事革命事業的兒子巴威爾的影響下,思想迅速成熟,逐漸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這部小說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群眾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過程,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列寧稱贊它「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Ⅵ 《母親》的作者是誰是郭敬明還是高爾基

高爾基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小說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母親》也標志著高爾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在創作中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於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母親》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首先,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作者通過一系列革命斗爭表現了工人革命者成長的過程和高尚的品德。由於這些革命者植根於群眾之中,體現了群眾的願望,又得到群眾的支持,因而眾多的群眾場面是小說結構的特點。群眾場面和對兩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動的描寫使小說成為完整的統一體。其次,作者善於調動多種藝術手段,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刻畫英雄人物。如巴維爾的成長主要表現在語言變化中。他參加革命以前語匯貧乏,句子簡單,語氣粗暴;參加革命後講話愈來愈明確中肯,政治用語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後在法庭上的演說更是具有啟發群眾覺悟、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親的覺醒更多地表現在心理描寫方面。通過母親的感受來展示小說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親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這種手法使母親的形象在小說的結構中佔有重要的作用。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揭示了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們之間嶄新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和她崇高的母愛、巴維爾與莎馨卡的愛情關系、革命者之間的友誼等等。在小說中,尼洛夫娜的母愛就有一個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她的母愛同一般勞動婦女的母愛沒有什麼區別。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達到了新的境界,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能表現得那樣鎮靜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說對巴維爾與未婚妻的愛情的描寫,雖然筆墨不多,卻真摯感人,充分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無產階級的人情美。小說還著重描寫了革命者之間深厚的友誼,如巴維爾同安德烈像親兄弟一樣親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關系也是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對母愛、愛情和革命友誼的描寫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這些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高爾基在《母親》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母親》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總之,《母親》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Ⅶ 《母親》是誰的作品拜託了各位 謝謝

《母親》是高爾基的名篇之一。小說通過青年工人巴維爾和母親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盪下成長為自覺的革命戰士的過程,塑造出豐滿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從一個方面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俄國第一次革命時期的歷史進程。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 《母親》是高爾基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寫作的新文學的典範作品。它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把對未來的浪漫主義的嚮往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起來;同時,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塑造了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從而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Ⅷ 高爾基的《母親》內容簡介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國外長篇小說,看完後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母親」是人間最偉大的稱呼。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業的光明大道。
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斗爭。
但因當時群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樣」。
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爾因領導五一遊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人。
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Ⅸ 母親是列夫托爾斯泰寫的嗎

是。母親小說是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並且其中字體和劇情都是此人認真設計的。該小說無論是劇情設定方面還是人物設定方面都是非常不錯的。

Ⅹ 《母親》這篇作文是誰寫的(外國的誰寫的)

《母親》是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小說描寫了老鉗工伊爾·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兒子的變化,通過這一家的遭遇表現了工人階級如何從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母親的形象在這部小說里非常重要,母親的覺醒過程,充分表現了廣大群眾在黨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歷史趨勢。小說的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人。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熱點內容
鄉村言情小說丅XT 發布:2025-07-12 19:14:11 瀏覽:479
市井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12 19:08:39 瀏覽:896
我和女神稱霸荒島小說免費看 發布:2025-07-12 19:07:14 瀏覽:189
小說大婚晚成結局 發布:2025-07-12 18:56:28 瀏覽:263
重生小說女主角名字姓顏的 發布:2025-07-12 18:54:48 瀏覽:24
古代言情女主容離是哪部小說 發布:2025-07-12 18:51:42 瀏覽:887
月燭淚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12 18:51:41 瀏覽:765
言情小說女主叫顧念念 發布:2025-07-12 18:45:51 瀏覽:11
主角被稱為先驅者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7-12 18:43:54 瀏覽:566
推薦的古代完結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2 18:29:49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