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英美名家短篇小說
1. 求外國名家非著名小說,像莫泊桑,歐亨利一類的,歷年高考都喜歡出這樣的小說。 想找一些意味深長的
歐亨利的小說大都頗為積極。比如描寫社會底層小市民奮斗的《警察與贊美詩》《重新做人》等;描寫愛情的《麥琪的禮物》《愛的犧牲》等,或是映射時代黑暗,諷刺的《賣官鬻爵》《我們選擇的道路》等。雖然也有對黑人的歧視,或是悲觀的情緒,但對了解美國近代作家的寫作風格大有裨益。
莫泊桑不說了,項鏈是課內選篇,另外再推薦一下《俊友》意味也是深長。
契訶夫主要是犀利的批判,比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寫的是俄國小官員的奴才心理;《凡卡》《渴睡》寫的是社會濫用童工的現象;《醋栗》《約內奇》《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寫人的庸俗心性;《農民》寫愚昧農業社會的現狀等等。
其實以上這些小說你大可不必全讀,只要每個種類各選一篇即可。我總結下來,特點大致如下:
1.大多是第三人稱轉述,或兩人對話敘述第三人的故事。這樣使敘述形式不單調。
2.開頭一般不會直白入題,經常會冠以環境描寫或人物外形特徵,這就是一般出題的地方了。
3.極少使用追敘,因為這樣往往使文章「斷代」,這與國內不同,應當注意。
4.批判的對象文章中一般有所提及,不像國內會比較含蓄。
當然,我這也只是經驗之談,自然難以算數,你看書還是以自己的看法為主,存留讀到的思維方式。
2. 有哪些好看的英美文學小說
青少年文學,其實就是中二少年、無知少女們看的言情小說啊,Harry Potter(英美初中生普及讀物)、暮光之城系列(當年在英美高中生群體裡面很流行)。但是個人而言,是不喜歡看一些英美文學小說的,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沒有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比較難懂,所以還是比較喜歡看言情小說的。
3.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點
1、朱自清《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5、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准備准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4. 求英美文學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亞(英國)、狄更斯 (英國) 、馬克吐溫(美國)、約翰·德萊頓(英國),海明威(美國)。
一、莎士比亞
1、人物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2、代表作品介紹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
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二、狄更斯
1、人物介紹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日爾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
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
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2、代表作品介紹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
以「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三、馬克吐溫
1、人物介紹
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作家、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馬克·吐溫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後來他又換了不少職業,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工作。
漸漸地著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
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2、代表作品介紹
《百萬英鎊》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四、約翰·德萊頓
1、人物介紹
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一生為貴族寫作,為君王和復辟王朝歌功頌德,被封為「桂冠詩人」。
主要作品有《時髦的婚禮》、《一切為了愛情》、《阿龍沙與施弗托》(詩作)、《論戲劇詩》、《悲劇批評的基礎》等。
他也是英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和戲劇家,他通過戲劇批評和創作實踐為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玄學詩人一詞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在歐洲批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在戲劇創作中,約翰・德萊頓把法國人在戲劇情節上的規范和刻畫的華麗描寫結合起來,其中也展示出他自己是莎士比亞的追隨者,這種混合類型戲劇的最佳實例就是《一切為了愛情》。
這是約翰・德萊頓用來勇敢地向他的偶像莎士比亞發出挑戰的作品。
正如諾伊斯教授所說,他這一成就最偉大的見證就是「剛看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萊奧帕特拉』,我們仍能從德萊頓版本的故事中獲得極大樂趣。」
五、海明威
1、人物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
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
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廉·莎士比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狄更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吐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翰·德萊頓
5. 英美成長小說有哪些
英美成長小說有: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1、《遠大前程》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講述了史蒂芬·德達勒斯對知識和理解的探索,以及他家庭環境的衰落,導致他對藝術和政治本質的揭示。
史蒂芬·德達勒斯是二十世紀初在愛爾蘭長大的年輕人。他對知識和理解的探索,以及他家庭環境的衰落,導致他對藝術和政治本質的揭示。他個人的復興使他覺得在自己的國家不受歡迎,迫使他決定是離開並接受流放,還是留下來戰斗。
6. 最精彩的18篇超短小說,只有幾個字,但字字精
美國近代著名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寫過一篇就目前來說,堪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把它譯成現代漢語恰好是25個字,僅僅只有一句話: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盡管只有一句話,但它同樣具備了小說的特點。就小說的三要素而言,有人物(一個人)、有情節(一個人獨坐,聽到敲門聲)、有環境(僅有一人的地球上的某房間里)。科幻,重在科學幻想,其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擅長誇張、製造懸念,給讀者設置自由而廣闊的聯想、想像等思維空間。這25個字促使讀者追究、探求的問題太多了——地球上怎麼會只剩下一個人?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是去往別的星球還是都死了?如果死了是因為什麼而死的?既然地球上僅剩一個人,那麼敲門的又是誰呢?是人類,是外星人,還是其它高智能的動物?這最後一個人是否去開門?開門後將看到什麼?如果是外星人,他們能夠通過語言來溝通彼此的情感嗎?……最後故事又將會怎樣發展?……總之,將會使每個讀者都產生多維而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關於「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的故事。
7. 英美著名短篇小說家都有誰
初中、高中學的比較多!
首先就是這三大家:
法國莫泊桑、俄國契訶夫、美國歐·亨利
表作作品:
法國的莫泊桑—《羊脂球》 、《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俄國的契訶夫—《變色龍》、《套中人》、《萬卡》;
美國的歐亨利—《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的常春藤葉》、《供應傢具的房間》。
呵呵呵 記得這些都是高中記得的!
8. 那些英美文學作品比較短而且好分析
你可以找些短篇的……短篇小說之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樹葉……家喻戶曉……還很短……不過你不要有短篇就好分析這個誤區……因為精短……很多感情變化都被無形於字里行間……反而不好分析……需要讀者自己揣摩……
9. 大家推薦3-5本英美的偵探小說……
☆什麼是不僅是偵探小說的偵探小說?帶感情的是柯南,還能帶什麼私就不太清楚了。
★下面推薦:
☆赫爾克里的豐功偉績
【The Labours of Hercules】
又譯作:大偵探十二奇案(十二篇都是短篇)
作者:克里斯蒂【英】
偵探:波洛
★其實福爾摩斯除了『血字的研究』『四個簽名』『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恐怖谷』剩下的都屬於中短篇。書名就不列舉了。
作者:柯南道爾【英】
偵探:福爾摩斯
☆主角是俠盜的。基本上都是中短篇。『亞森羅平被捕』『冒險創出奇跡』『奧利維拉案件』等等。(抱歉英文名字不詳)
作者:莫里斯·勒布朗【法】
偵探(俠盜):亞森·羅平
★007系列。應該算是偵探小說吧?基本上中短篇。『借刀殺人』『死亡樂園』『遊艇上的謀殺案』等等。(英文不詳)
作者:伊恩·佛萊明【英】
偵探(特工):詹姆斯·邦德
☆『莫格街謀殺案』等。(英文不詳)作者是偵探小說的鼻祖。產量不多,只有7篇,都是短篇。
作者:埃德加·愛·倫坡【美】
偵探:杜賓(業余)
私看的偵探小說基本都是長篇,話說英美的短篇還真是不多。
以上。
10. 當代英美文學作品以及暢銷英美小說
暢銷書榜1.書名:《Twilight》(暮色);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2.書名:《New Moon》(新月);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3.書名:《Breaking Dawn》(破曉);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4.書名:《Eclipse》(日食);作者:Stephenie Meyer(美國)5.書名:《206 Bones》(206塊骨頭);作者:Kathy Reichs(美國)6.書名:《Mysister』s Keeper》(我姐姐的生命護者);作者:Jodi Picoult(美國)7.書名:《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玩火的女孩);作者:Steig Larsson(英國)8.書名:《Breath》(呼吸);作者:Tim Winton(澳大利亞)9.書名:《James Halliday 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 2009》;(2009年澳大利亞葡萄酒指南)作者:James Halliday(澳大利亞)10.書名:《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龍圖文身的女孩)作者:Stieg Larsson(英國) http://book.163.com/09/0828/11/5HQ48S8L00923ING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