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窗的主題思想
『壹』 《窗》課文賞析
1、小說以「窗」做標題,一是比喻人的心靈;二是以「窗」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
2、「牆」:自私、貪婪、冷酷等都是一堵牆,都是一種阻隔)。牆是障礙。是一種阻隔。
3、
(1)臨窗敘述故事的病人
他是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極為熱愛生活的人,他描述的生活絢麗多彩,饒有興趣。一個身患重病的人能如此生動地描述豐富多彩的世界,敘述動人的故事,這說明他是多麼熱愛生活,有著多麼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我們不難看出這位臨窗病人是一個能為他人著想、給人以快樂的人,他的行為是崇高而偉大的。
(2)另一位病人
日復一日地津津有味地聽著別人為自己描述故事,享受著別人的純屬義務服務,卻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一些不應該,不道德的想法,使得他病情加重,最終竟發展到見死不救的地步,對曾經給予他愉快、安慰的人的痛苦竟然熟視無睹,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而無動於衷,卻不失時機的提出佔有那個窗口的要求,並如願以償。由此可見他是多麼自私、冷酷。
4、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貳』 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窗》是作家錢鍾書筆下的作品!那麼,你可知道關於窗主要講了什麼嗎?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窗的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窗的主要內容
本文以小見大,見解獨到,語言妙趣橫生,啟人心智.本文的議論語言讀起來庄諧雜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論,或正經話作荒.唐語,充滿了理趣.如:在說"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時,舉例為"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在說"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時"有如女人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佔領,誰知道來佔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佔領去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這些荒.唐語作正經話,取決於作者心智的高卓.因為"矛盾是智慧的代價",智慧就在於從矛盾中發現為人們所忽視或所誤會或存掩蓋的內在統一。
窗的賞析
錢鍾書學貫中西, 作文 一向是旁徵博引,這篇 文章 中也有很多引用,這對說明中心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作者引 劉熙和凱羅的話要說明的意思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相人莫良於眸子"的話,說明的又是眼睛也可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這些 名人 名言 的引用,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哲理性,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一個人呆在房子里,面對一牖窗戶,太陽照進屋子,屋子灑滿陽光.他靜靜地思考.浮想聯翩.把這些聯想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優美的 散文 . 錢鍾書的《窗》這篇文章.正是這樣構思出來的.此篇之所以在同類題材中棋高一著.主要在於它不同凡響的聯想,想像.以及作者深厚的生活, 文化 積淀.讀罷此文,掩卷深思.我們感到作者所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窗戶.他完全是把窗戶當作人的眼睛來寫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很自然地從窗寫到眼睛.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旨意.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窗》這篇文章是作者以自我的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抒寫個人的見解和感受的 議論性散文,兼有抒情。作者的見解非常的獨到、深刻,表達含蓄、風趣。作者多用 打比方,用簡單的例子講述自己的觀點看法,通俗易懂。
《窗》由“春天”入筆,寫“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總領全文。接著在第二段對比了門和窗對於人的不同意義,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著一中心論點。在第三段中進一步談“窗”之於人的意義是人對自然的精神上的勝利。
最後 總結 全文,用一形象的比喻“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對於屋內與屋外人的意義。
最後一句“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 天鎮夜不關的”完美地照應了開頭。
作者愛窗,原因不止一個,對窗子的看法也是獨到、深刻而多樣;“窗子打通了人與大自然的隔膜”,“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窗子算得上奢侈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等等。這些都是 錢鍾書先生對窗子的鍾愛及其獨到的個人見解。
窗的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1—1998.12.19),中國著名學者、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 畢業 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外文系講師。1935年赴英國 留學 。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英文系,獲副博士學位,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法國文學。1938年回國,曾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湖南師范學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北京圖書館英文館刊顧問,南京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纂。
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古典文學組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選集》英文編譯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毛選英文編譯定稿小組成員。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一級研究員。“「」”中受沖擊。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免)、文學所研究員。1993年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
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 方法 ,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長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文學的研究。主張用比較文學、心理學、單位觀念史學、風格學、哲理意義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從多種角度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選本《宋詩選注》。文論集《七綴集》、《談藝錄》及《管錐篇》(五卷)等。《管錐篇》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錢鍾書長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看了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的人還看:
1. 青山不老主要內容是什麼
2. 楚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瑗琿條約主要內容是什麼
『叄』 泰格特的這篇小說以「窗」為題,你認為它有哪些含義
答案:窗不僅是線索,還是整篇文章的中心,窗是一種透明的物質,突出了主人公的美好品質。
靠近窗戶病人為同伴描寫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
答案:不是,為他描繪的一副美好的景象,告訴他世界是多麼美好,讓他堅強地活下去。表現了他善解人意,偉大無私的高尚品質。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根據人物性格用兩三句話續寫他的心裡活動。
為什麼,為什麼窗外的只是一堵牆……
『肆』 泰格特《窗》的概括
一位身患重症的病人為了得到在窗口觀看外面世界的權利,間接害死了他在窗口的好朋友,結果等到他移到窗口的床位時,才發現旁邊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澳大利亞·泰格特《窗》原文:
在一家醫院的病房裡,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下兩張病床。病房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經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
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治療。使他們感到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地躺著。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
噢,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爭中做過什麼,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時間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內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遊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
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妍斗艷的牡丹花和金盞草。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決賽的水平,但有的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於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後邊鬧市區隱約可見。
躺著的病人津津有味地聽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鍾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描述仍在繼續: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麼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彷彿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他聽到靠窗的病人說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是他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至幾天以後,這個想法已經進一步變為緊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
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所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生們對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液體已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麼要佔據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後呼吸聲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繼續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現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屍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正當得體。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病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4)短篇小說窗的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
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
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
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
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
不靠窗病人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想佔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說,人有點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況且他還曾為有過這種想法感到慚愧,也控制過,可是他的私慾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為了私慾,竟然在病友生死掙扎關頭,見死不救,自私心泯滅了良心,行為卑劣無恥,不可原諒。
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
『伍』 關於程翔老師《窗》「導讀式」思辨教學的思考
對這節課,在沒有任何預設前提下,讓陌生的華師大二附中高二(9)班學生面對來自北京101中學陌生的程翔老師臨時布置的陌生閱讀思考的任務,雙方都很不容易。我認為,這節課,程老師採用「導讀式」引發學生對內涵甚為模糊文本的思辨閱讀,做出了成功的嘗試。給我們在課堂實際操作層面上做出了清晰的示範。讓我們懂得如何去牽引學生同時又必須讓學生放開手腳去思考問題,從而合乎邏輯地朝著問題的解決方向運行,最終辨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導讀」法,並不新穎,但對於「思辨課堂」是必須的也是新穎的適用的一種教學模式。
這里我想探討的是程老師在課堂操作中,有兩個方面的做法,本人認為值得探討一下。
一、對文本文體的思辨認知
課堂中,程老師基於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判別,和「虛構」情節的辨析與梳理,甄別為文本「小說體裁」的判斷,我認為有些牽強。
首先,《窗》採用的是散文化的描述語言,敘述了兩個病人各自的心裡軌跡。近乎心裡描寫的靜態心裡敘述方式,成為貫穿整篇文章始終的運行手段,文章有著散文式的線性流淌,我說是篇敘事性散文,又何嘗不可呢?程老師的結論是,「三要素」不夠,還要加上「虛構」和「敘述者語言」方能成為「小說」的必備條件。何為「敘述者語言」?敘述者,指在影片中直接以語言為觀眾提供訊息或發表評論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會出現在畫面上。例如一般的紀錄片解說員,就是評論者。自然,其語言,就是「敘述者語言」了。可我覺得,有些敘事散文採用的也是這種語體啊。譬如早期的楊朔《荔枝蜜》,劉白羽《長江三日》等,也基本上都是「敘述者」角度的語言運用的,沒人說這些都是小說啊。
再者,探求《窗》是篇小說,也無可厚非。但本文最重要的思辨亮點是在作品主題上。可能時間關系,程老師提出的第三個任務:虛構目的在哪裡?結果沒讓學生思辨就草草結束,甚為遺憾。而這恰恰是文本主題思辨的最佳時機,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
二、對文本主題的認識不夠
程翔認為,思辨教學注重閱讀主體的存在,即讀者的存在。強調學生主體的突出地位,這是極其重要的界定。他將閱讀文本分成「自然文本」和「教學文本」兩個梯度,很新穎,很有見地。學生對讀本需要從「作者意」向「讀者意」過度,這就細化了閱讀的進程,也規范了閱讀的方式和意圖,使得操作具體化。
「自然文本」,是作者和社會化的讀本。老師舉了個例子,時有高考的考試文本出現的試題,那來讓原作者解答,結果十之八九,考試的答案與原作者的初衷離題甚遠,程老師說,這不奇怪,選拔性考試的目的就在於立足於「教學文本」上,考生的個性化閱讀正是高考的要求的效果。那麼,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就需要「思辨意識」。聽了程老師的解答,使得我們教了這么多年書的人,茅塞頓開啊。
那麼,對學生而言,如何實現由「作者意」向「讀者意」過度,才是教學必須研究的課題,也是「思辨閱讀教學」(有人叫做「批判性閱讀」)面臨的新任務。
就程翔老師施教的這堂「思辨閱讀教學課」。他的下節課,導讀的任務就是,本文虛構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對文本主題的思辨探究。只是這樣盛大的一場展示課,沒能盡興,終有餘味未盡之憾。雖然,收課時程老師點撥了一下,畢竟沒有目睹其風采。面對這世上最好的高二學生,沒能讓他們盡情發揮也是大憾事啊。(課堂中,我發現女生好像沒人參與發言,這倒出乎意料。下節肖家芸老師的課女生可是平分秋色的哦)
對於本文主題的思辨,本人結合網路里相關的一些材料,觀點,試作一探,歡迎商榷指正。(下面三則思辨的內容均來自網路)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很快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1.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2.虛與實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窗內的環境單調,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實實在在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這樣內外單調的環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裡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牆」的實景又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麼?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
3.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麼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麼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麼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麼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湧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在的聯系和轉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結構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一作為藝術描述的基本手段,並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於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在轉化。(以上三點認識,均選自《名作欣賞》1994年第2期)
可見,如何引導學生去讀懂文本才是重中之重。當然,上述三點,都是從藝術欣賞角度來看的,對中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教師可以像程老師那樣,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的思辨水平可能不高,一開始,我們不要過高要求,可以從文本思想主題入手加以探究,人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思辨力的提升需要通過螺旋式生長才能完善的。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會適得其反,有意拔高,只能揠苗助長。
我認為,小說的最後一句才是思辨主題的切入口。「他看到的只是一堵牆」。多好的諷刺啊。也是作者深味之處,不妨精心設置問題,細致導入。我們可以一試!
2017年5月2日於無為嚴橋中學
『陸』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窗》,讀到最後一句話,我被震撼了
在一家醫院的病房裡,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下兩張病床。病房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經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治療。使他們感到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地躺著。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
噢,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爭中做過什麼,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時間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內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遊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妍斗艷的牡丹花和金盞草。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決賽的水平,但有的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於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後邊鬧市區隱約可見。
躺著的病人津津有味地聽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鍾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描述仍在繼續: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麼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彷彿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他聽到靠窗的病人說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是他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至幾天以後,這個想法已經進一步變為緊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
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所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生們對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液體已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麼要佔據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後呼吸聲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繼續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現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屍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正當得體。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病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柒』 《窗》小說寫了一件什麼事
窗》[泰格特小說]是一篇小小說,設計時主要抓住小說情節、人物與環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小說運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表現棄惡揚善的主題。當不靠窗的病人得到夢寐以求的床位後,小說給了讀者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窗外是一堵光禿禿的牆」。小說到此戛然而止,作品的主題凸現出來.同時留給讀者寬敞的想像餘地:這位病人此時會有怎樣的反應?他會怎樣做?事情會怎樣發展。
『捌』 泰格特寫的窗的解析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如蘇教版八年級下第二十課。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如果說歐亨利是小說寫法的創始者,那麼泰格特應該就是他的最佳擁護者和最好詮釋了。
『玖』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急啊!!!!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即《敞開的窗戶》,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幅社會諷刺畫。在一個典型的社交場合,在場的三個人說著客套話,卻各自想著各自的心思。姑姑在焦急地等待丈夫歸來,小姑娘在想著如何捉弄無聊的客人,客人在自顧自沉浸在對自己病體的自怨自艾中。
作者想要表達再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社會生活,反映了上層社會的種種陳腐庸俗與愚蠢淺陋,無情諷刺了現實的政治狀況。
在《敞開的窗戶》這篇小說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帶有一定的異化隔膜的成分。姐姐不了解弟弟的真實需要,客人除了姓名和地址對主人的情況一無所知,甚至是在小姑娘和賽普頓太太之間也存在著不理解。維拉和她的姑姑關系是近是遠,小說並沒有做出朋確的介紹。
不過顯然賽普頓太太並不了解侄女有如此高妙的編故事的能力。如果她能多了解一些維拉,當弗蘭姆頓嚇得從屋子裡狂奔出去的時候,她就應該能夠判斷一定是小姑娘在背後搗鬼,用惡作劇把客人嚇跑了。
(9)短篇小說窗的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敞開著的窗戶之解讀
1、嘲諷之鬼故事
小說中的嘲諷首先體現在其對哥特式鬼故事的顛覆性戲仿。在薩基生活的時代,鬼故事是英國文學中非常受普通讀者歡迎的類別。
作家通過對懸念的鋪墊,對恐怖場景的精心刻畫,對鬼魂、僵屍、墳墓等元素的引入,製造出了迷離奇幻的效果,深深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體驗到了恐怖、驚奇、詭異的多重心理感受。在小說中,維拉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流行鬼故事的基本敘述手法。
2、嘲諷之二:繁文縟節
小說的嘲諷不僅體現在對鬼故事的調侃,更體現在對當時英國社會繁文縟節的諷刺。作者薩基本身出身英國上層社會,小的時候母親早亡,父親在大英帝國的東南亞殖民地任職,他便交由兩位姑姑撫養。
兩位姑母自詡出身高貴,重視禮儀,實則為人虛偽,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對她們來說,活著是給別人看的。舉止得體,禮貌周到,小孩子懂規矩,這比正直的靈魂、同情心、愛和寬容等更重要。薩基在她們的監護下,渡過了缺乏親情呵護的枯燥呆板的童年。正因為這樣的境遇,使薩基痛恨英國上層社會裝腔作勢的禮儀。
在作品中,薩基不遺餘力地批判這些禮儀的空洞性,而這一點在《敞開的窗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拾』 關於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 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