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貴中短篇小說集
① 姜貴的台灣版本
本名王林渡,民國前四年十月生於今山東省諸城市,民國「六十九年」病逝,享年七十三歲。中日戰起,投身軍旅;退役後,經商失敗,並照顧卧床八年的病妻及三個兒子,生活困頓。晚年,仍寫作不輟,長篇創作源源發表。姜貴共完成二十餘部作品,代表作《旋風》獲中華文藝獎。他是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主。文史評家夏志清說他:「正視現實的丑惡面和悲劇面。兼顧『諷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溫情主義的俗套,可說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旋風》被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暨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② 姜貴寫的的長篇小說念金什麼傳
今檮杌傳
檮杌(táowù)
③ 七:港台文學(參考書單)
賴和:《斗鬧熱》、《一桿秤仔》、《覺悟下的犧牲》
楊雲萍:《光臨》、《黃昏的蔗園》、《桔子開花》、
張我軍:《買彩票》、《無情的雨》、《亂都之戀》
呂赫若:《牛車》
張文環:《閹雞》
龍瑛宗:《植有木瓜的小鎮》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陳紀瀅:《荻村傳》
姜貴:《旋風》、《重陽》
王藍:《藍與黑》
鍾理和:《笠山農場》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傅家的兒女們》
司馬中原:《荒原》
張秀壓:《三色堇》
林海音:《城南舊事》
謝冰瑩:《愛晚亭》
餘光中:《舟子的悲歌》
唐文標:《詩的沒落》、《僵死的現代詩》
楊華:《小詩》
虛谷:《賣花》
陳若曦:《欽之舅舅》、《灰眼黑貓》、《尹縣長》、《突圍》、《遠見》
歐陽子:《花瓶》、《牆》、《覺醒》、《魔女》
王文興:《家變》
陳映真:《面攤》、《第一件差事》、《將軍族》、《夜行貨車》、
《陳映真選集》、《山路》、《知識人的偏執》、《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
《唐倩的喜劇》、《華盛頓大樓》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我愛瑪麗》、《鑼》、《莎喲娜那*再見》、《小寡婦》
王拓:《金水嬸》、《望君早歸》
王幀和:《嫁妝一牛車》、《寂寞紅》、《小林來台北》、《美人圖》、《玫瑰玫瑰我愛你》
白先勇:《謫仙記》、《台北人》、《寂寞十七歲》、《孽子》、《驀然回首》、
《明星咖啡屋》、《第六隻手指》、《游園驚夢二十年》、《玉卿嫂》、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青春的念想》、《奼紫嫣紅》、《牡丹亭》
侶倫:《睡獅子》、《試》、《紅茶》
劉以鬯:《酒徒》、《陶瓷》、《島與半島》、《對倒》、《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
《天堂與地獄》、《寺內》、《一九九七》、《春雨》、《白色里的黑色,黑色里的白色》
瓊瑤:《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在水一方》、《我是一片雲》、《庭院深深》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背影》、
《夢里花落知多少》、《清泉故事》、《萬水千山都走遍》
席慕容:《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成長的痕跡》、《有一首歌》
廖輝英:《油麻菜籽》、《不歸路》、《盲點》、《窗口的女人》
張曼娟:《海水正藍》
郎紅浣:《古瑟哀弦》
卧龍生:《飛燕驚龍》
司馬翎:《關洛風雲錄》
諸葛青雲:《墨劍雙英》
古龍:《蒼穹神劍》
高陽:《慈禧全傳》、《胡雪岩》
梁羽生:《龍虎鬥京華》、《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
傑克(黃天石):《合歡草》、《奇緣》
金東方:《賽金花》、《逐鹿記》
衛斯理:《妖火》、《衛斯理科幻小說全集》
金庸:《蘭花花》、《午夜琴聲》、《書劍恩仇錄》、《絕代佳人》、《越女劍》、
《金庸作品集》、《碧血劍》、《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
《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射鵰英雄傳》
④ 《旋_》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旋風》(姜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JHnAD2E4e6QwS3l4ntM01g
書名:旋風
作者:姜貴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年07月10日
內容簡介:
現代水滸傳--《旋風》,以中國大陸民國初年人心思變為故事背景。主角方祥千欲在方鎮建立共黨勢力,而與軍閥、劣紳、地痞、土娼、緣林人物打成一片,期能完成社會革命。共產社會,真能在方鎮開花結果?抑或像一陣旋風,消滅得無影無蹤?夏志清評:「《旋風》卓然而立,把共產黨在中國竄起之來龍去脈,有非常扣人心弦的交代。」這是一部曠世鉅著,絕版近四十載,萬千渴慕者緣慳一面,九歌破除萬難,購得版權,重排精印,再現姜貴小說旋風。
作者簡介:
姜貴,本名王林渡,民前四年生於山東諸城,六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有三。姜貴共完成二十餘部作品,代表作《旋風》獲中華文藝獎。他是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教授推崇為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旋風》被推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暨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⑤ 台灣作家作品介紹
Ⅰ.散文類
《雅舍小品》 (梁實秋)
《劍河倒影》 (陳之藩)
《搜索者》 (楊牧)
《開放的人生》(王鼎鈞)
《田園之秋》 (陳冠學)
《煙愁》 (琦君)
《女兒紅》 (簡媜)
Ⅱ.新詩類
《鄭愁予詩集(一九五一~六八)》 (鄭愁予)
《深淵》 (紀弦)
《與永恆拔河》(餘光中)
《孤獨國》 (周夢蝶)
《魔歌》 (洛夫)
《傳說》 (楊牧)
《夢或者黎明》(商禽)
Ⅲ.戲劇類
《姚一葦戲劇六種》 (姚一葦)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賴聲川)
《曉風戲劇集》 (張曉風)
Ⅳ.小說類
《台北人》 (白先勇)
《鑼》 (黃春明)
《嫁妝一牛車》(王禎和)
《半生緣》 (張愛玲)
《將軍族》 (陳映真)
《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家變》 (王文興)
《我愛黑眼珠》(七等生)
《殺夫》 (李昂)
《旋風》 (姜貴)
Ⅴ.評論類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台灣文學史綱》 (葉石濤)
《文藝美學》 (王夢鷗)
以上是非常不錯的
你自己甄選吧
⑥ 姜貴的介紹
又名王意堅,其作品被稱為台灣官方五六十年代文學正宗。《旋風》成書於1952年,當時的台灣文壇,「陸續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學,以及『適合戰斗時代與戰斗任務』之『戰鬥文藝』,因而濃厚的政治氣氛充斥在五十年代的文壇之中。」現代文學史家夏志清評論姜貴是「正視現實的丑惡和悲劇面。兼顧『諷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溫情主義的俗套,可說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說傳統的集大成者」。
⑦ 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的名單分析
百部世紀小說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其中台灣小說占 1/4多,香港作家的作品佔10部。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列前十名
上榜的前10部小說,大多數屬於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也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順序為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張愛玲的《傳奇》、錢鍾書的《圍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劉鶚的《老殘游記》。
10本小說中,歷史最久遠的,為清末作家劉鶚發表於1903年,反映晚清腐敗社會的《老殘游記》,較後期的則為旅美台灣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這本出版於60年代的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10本小說中,唯一以台灣作為創作背景的小說結集。
這10本小說不僅在特定時代發揮過一定的影響力,反映了某個時代的人文與精神面貌,也寫出了人性的深層面與共同的價值觀,即使在現在,這些作品仍感召著許許多多讀者,未曾在浩浩書海中埋沒。
「百強」之中,也有少部分作家有超過一部以上的作品入選,這幾位作家都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品曾發揮重要影響力或普及率、包括魯迅(《吶喊》、《彷徨》)、張愛玲(《傳奇》、《半生緣》)、巴金(《家》、《寒夜》)、老舍(《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和金庸(《射鵰英雄傳》、《鹿鼎記》)。
五十至七十年代台灣小說居多
若以小說發表的年份來看,「百強」基本上以三四十年代的小說名著占數最多,1949年至1976年入選的中國大陸小說,僅得浩然的《艷陽天》及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的入選作品以台灣及台灣旅美作家佔大多數,包括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高陽的《胡雪岩》、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鍾理和的《原鄉人》、姜貴的《旋風》、司馬中原的《狂風沙》、台靜農的《地之子》、鄧克保(柏楊)的《異域》、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朱西寧的《鐵漿》、陳映真的《將軍族》、王文興的《家變》、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的《嫁妝——牛車》、於梨華的《又見棕擱,又見棕擱》、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陳若曦的《尹縣長》、張系國的《棋王》等。
兩岸不少中生代作家上榜在內容方面,取材及反省文革的傷痕小說也有數部入選,其中包括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戴厚英的《人啊,人!》、古華的《芙蓉鎮》、張煒的《古船》、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賈平凹的《浮躁》、楊絳的《洗澡》等。入選的百部小說之中,除純文學創作外,並不排斥武俠小說、科幻小說與言情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瓊瑤的《窗外》、亦舒的《喜寶》、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倪匡的《藍血人》等都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入選小說也有不少為兩岸目前當紅的中生代作家作品,這些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目前年齡在50歲左右的中生代作家,由於生活背景與人生歷練的不同,在小說中各自反映了中國、台灣的時空特點、生活風貌與文學創作的取向,入選小說包括莫言的《紅高梁》(18)、阿城的《棋王》(20)、韓少功的《馬橋詞典》(22)、王安憶的《長恨歌》(39)、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54)、王小波的《黃金時代》(77)、黃凡的《賴索》(80)、蘇童的《妻妾成群》(81)、李昂的《殺夫》(83)、蘇偉貞的《沉默之島》(86)、朱天心的《古都》(88)、張大春的《四喜憂國》(90)、余華的《活著》(96)等。這十餘部中生代作家的小說,有些出版時還引起不同程度的關注或爭議,如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李昂的《殺夫》都曾是備受注目的作品。
歷經大半年時間完成評審工作的「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首先由《亞洲周刊》編輯部列出500餘本小說作為參考名單,再由14位評選委員根據書單選出百強。14位評委由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美國的作家學者共同組成,分別為中國大陸的余秋雨、王蒙、王曉明、劉再復、謝冕,台灣的王杏慶(南方朔)、施叔青,美國的鄭樹森、王德威,香港的劉以鬯、黃繼持、黃子平,馬來西亞的潘雨桐,新加坡的黃孟文。 所選出的本世紀的百部華文小說,評選范圍極廣,從純文學類到通俗文學類都有,個人認為有一點參考價值。
⑧ 王願堅的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中文名
王願堅
別名
小堅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
人物關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堅
堂哥
王志堅
堂哥
姜貴
堂哥
快速
導航
創作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小游擊隊員》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個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一篇小說。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紅軍,犧牲時是原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1]
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1]
七根火柴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1]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1]
普通勞動者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2]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1]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糧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與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閃閃的紅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創作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品質。[3]
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可以達到發人生省的效果。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該片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最好的影片,伴隨一代人成長。
作品評價
其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塑造了紅軍時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親的軍事統帥毛澤東的動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動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環境中,真實地表現了他挽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指揮藝術,通過劇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個性更加深刻鮮明。該片為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特別獎。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⑨ 姜貴的大陸版本
本名王林渡,筆名辛季子,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1921年在濟南讀中學。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赴廣州。參加北伐,並加入中國國民黨。1929年任國民黨部中黨部秘書處《中央黨務月刊》編輯,撰寫長篇小說《迷惘》。1931年赴北平讀大學。1935年在徐州津浦鐵路局任職。1937年參加國民黨軍隊,後為湯恩伯總部成員。抗戰勝利後,以上校退役,轉業銀行,旋又經商。1948年全家到台灣台南。1965年移居台北,先後任台灣電影公司編審委員、國際關系所兼職研究員。1975年因病移居台灣中部。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突圍》、《蘇不纏的世界》、《雲漢悠悠》等,長篇小說《旋風》、《重陽》、《湖海揚塵錄》等。
姜貴[台](1908.11.3—1980.12.17)
原名王林度,又名王意豎,山東諸城人。曾就讀於濟南省立一中,後轉學表島膠澳中學。1926年畢業,到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九一八事變後到北平鐵道學院讀書。1935年任職於徐州津浦鐵路。1937年投軍,抗戰勝利時已是湯恩伯部下一名上校,參與了上海接收。不久在上海退役,服務於銀行,後又經商。1948年底舉家到台灣,住台南17年。起初經商,經商失敗後逐漸以寫稿謀生。
1928年在上海完成處女作長篇小說《迷網》,「是一個畸形戀愛的悲劇故事」,第二年由現代書局出版。在徐州時期,周圍是麻將妓女,希望突破那個生活圈子,寫了另一部長篇《突圍》。到台灣續寫了不少長篇小說。1952年完成他的代表作《旋風》,投寄各報刊出版社屢遭退稿,直到1957年才自費印出500本。因坊間有同名作品,當時改名《今檮杌傳》。兩年後才恢復由明華書局出版。1961年出版另一部長篇小說《重陽》。一生共寫20多部作品,幾乎全是長篇小說。自己認為只寫了「兩部半書」,除上述《旋風》、《重陽》外,「半部」指《碧海青天夜夜心》,全書50萬字,內容拉雜,想好好刪改而未果。 在其逝世前兩年曾獲第一屆吳三連文藝獎。 迷網(長篇小說)1929,現代書局
突圍(長篇小說)1940,世界
旋風(長篇小說)1957(自費印);1959,台灣明華書局
重陽(長篇小說)1961,台灣作品出版社
春城(長篇小說)1963,台灣東方圖書公司
江南江北(長篇小說)1963,香港真理學會
碧海青天夜夜心(長篇小說)1964,台灣長城出版社
白金海岸(長篇小說)1966,台灣省新聞出處
小園花亂飛(長篇小說)1966,台灣中華日報社
卡綠娜公主(長篇小說)1967,台灣聯合出版社
朱門風雨(長篇小說)1967,台灣聯合出版社
爐花記(長篇小說)1967,台灣自由談雜志社
湖海揚塵錄(長篇小說)1968,台灣中國時報社
焚情記(長篇小說)1968,台灣聯合圖書公司
喜宴(長篇小說)1971,台灣華視出版社
烈婦峰(長篇小說)1971,台灣驚聲文物供應社
桐柏山(長篇小說)1974,幼獅
白馬篇(長篇小說)1974,幼獅
無違集(雜文集)1974,幼獅
花落蓮成(長篇小說)1977,遠景
蘇不纏的世界(中篇小說集)1977,遠景
雲漢悠悠(中篇小說)1978,時報
白棺(長篇小說)1978,台灣聯亞出版社
曲巷幽幽(長篇小說)1979,台灣天華出版社
姜貴自選集(即長篇小說《曉夢春心》1980,黎明
永遠站著的人(短篇小說集)1982,九歌
姜貴的小說續編 應鳳凰編,(出版年代不詳)
⑩ 張愛玲和蘇青的故事
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灘,各類報紙雜志多如牛毛,造就了一大批以寫作為生的女作家,張愛玲和蘇青屬於其中的佼佼者。
當時的蘇青離婚後拖著幾個孩子,又辦著一份雜志,忙得不可開交,而張愛玲正大紅大紫。蘇青便向張愛玲約稿,希望張「叨在同性」的分兒上給她的雜志賜稿。張愛玲看到蘇青如此快人快語,當即給她寄了一篇小說《封鎖》,沒想到這篇小說讓胡蘭成大為贊嘆,跑來找蘇青要張愛玲的地址,結果一場傾城之戀轟動上海灘,也給後世留下說不盡的話題。
其實張愛玲與蘇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張愛玲是名門之後,一向遺世獨立。蘇青來自浙江寧波,雖然家境富有,但是丈夫李欽後死要面子,不想伸手向家裡要錢。有一次家裡揭不開鍋,蘇青伸手向李欽後要錢。李欽後當時失業在家,正窩了一肚子火,看到討錢的蘇青,抬手就是一巴掌:「你也是文化人,你為什麼不自己掙錢?」這一巴掌打碎了這對金童玉女的婚姻,也把蘇青打上了職業女性之路。她的職業就是賣文。
胡蘭成與張愛玲經蘇青介紹相識時間不長,兩個人的傾城之戀就在上海灘人盡皆知,這讓蘇青極不開心。蘇青早於張愛玲認識胡蘭成,並且兩人早就有了一段地下情。
對於胡蘭成,蘇青是才貌俱佳的美人。他曾經公開說過,蘇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無可批評的鵝蛋臉,俊眼修眉,有一種男孩的俊俏——在沒有罩子的台燈的生冷的光里,側面暗著一半,她的美得到一種新的圓熟與完成」。
蘇青一向寫不來虛構的小說,她的文字大都寫實。在1949年秋天出版的《續結婚十年》中,她以「談維明」來影射胡蘭成。以蘇青一向為人直爽、口無遮攔的個性來看,《結婚十年》乃至《續結婚十年》都是她的人生實錄。這個談維明「當過什麼次長,也做過什麼報館的社長」,「他雖然長得不好看,又不肯修飾,然而卻有一種令人崇拜的風度。他是一個好的宣傳家,當時我被說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我說他是一個宣傳家,那是五分鍾以後才發覺的,唉,我竟不由自主地投入了他的懷抱」。
這個男人明白無誤就是胡蘭成。
而張愛玲不知道他們兩人之間的隱秘之情,那時候她才20歲出頭,不懂人情世故。當時胡蘭成因文事坐牢,蘇青認為張愛玲名氣大,是當紅作家,說話有影響力,便帶著她來到汪偽政權行政院院長周佛海家,想通過周佛海說服汪精衛釋放胡蘭成。
蘇青和周佛海的妻子楊淑慧是密友,張愛玲插不上嘴,就看周家的古董。周佛海湊上來說:「這是端硯,魚腦凍和胭脂暈,是最好的兩種,都出自大西洞。張小姐是大作家,想必對文房四寶是有研究的。」
張愛玲搖頭發笑:「我們這一輩用的都是派克鋼筆。」
周佛海點頭說:「是啊是啊。」
楊淑慧和蘇青從內室里出來,楊說:「你這木渣渣的腦袋,也好跟人家才女攀談?」
周佛海說:「我看人家張小姐對硯台有興趣。」
張愛玲夾在中間有點難堪,解嘲說:「中國真是,連硯台的名字都叫得這樣好,魚腦凍、胭脂暈。古人的好,今人是永遠追不上的。」
蘇青說:「所以你把老清裝都穿上啦。」
周佛海說:「小姐們穿穿是新鮮,我們要是穿上,那可就是搞復辟啦。」
楊淑慧聽到此把臉一沉:「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倒要問問你,胡蘭成犯的'是什麼罪,要把他關起來?沒事就把人家給放了,你們這些人,老虎打不動,蒼蠅倒拍得勤。」
周佛海坐著,低頭喝茶,末了說:「也沒什麼大事,不過是汪先生要找他談談。」
周太太補了一句:「不可能一談就談了一個月吧?」
就這樣,胡蘭成被放了出來。
胡蘭成出於對蘇青「救命之恩」的感謝,有事沒事總是撇開張愛玲來看蘇青。後來他在《今生今世》中寫道:「當初有一晚上,我去蘇青家裡,恰值愛玲也在。她喜歡在眾人面前看著我,但是她又妒忌,會覺得她自己很委屈。」在女友家相逢老情人,張愛玲立刻泛出醋意,一時不及掩飾,被胡蘭成看了出來,蘇青也看了出來。不知道這件事最後如何收場。胡蘭成像只夜貓子,總在黃昏天黑時分驀然出現在蘇青的家。蘇青在小說中寫道:
「然而不久,我終於遇到一個知道我的人,叫作談維明。他的臉孔是瘦削的,腦袋生得特別大,皮膚呈古銅色,頭發蓬亂如枯草,是不修邊幅的才子典型。然而他卻有著驚人的聰明,加以博學多能,於社會、經濟、文學、美術等無所不曉,這可使我震懾於他的智慧,心甘情願地悅服了。他天天到我家來,坐談到午夜,濃濃的茶葉、強烈的香煙味,使兩人興奮而忘倦。」
「露水妃子」與「文藝姘頭」
蘇青的妹妹蘇紅在晚年對來采訪的記者說:「我姐姐和張愛玲好得很,經常一同逛街,一同看電影,還互相換褲子穿。」兩個女人好到換衣裳穿的程度,這是女人間不太多的友誼,民間形容兩個人要好,就說「好到穿一條褲子」。
當時由於報紙雜志業繁榮,《中國女性文學史》作者譚正璧提議舉辦一次女作家聚談會。
在聚談會上,主持人問蘇青哪一位女作家的作品最好,蘇青當著眾多女作家的面堂而皇之地說:「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只看張愛玲的文章。」
主持人隨後又問張愛玲:「我們再聽聽張愛玲女士的意見。」張愛玲說:「古代的女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李清照。近代的最喜歡的只有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力不從心。踏實地把握住生活的情趣的,蘇青是第一個,她的特點是『偉大的單純』。經過她那俊潔的表現方法,最普通的話成為最動人的,因為人類的共同性,她比誰都懂得。」
兩個人如此露骨地惺惺相惜,引起在場一大批女作家的憤怒,散會後眾人均不理她倆,可她們兩個人照樣談笑風生。
這時候蘇青尚未創辦雜志,她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寫作。但是她的筆不如張愛玲勤快,稿費時斷時續,這便讓她的生活有時十分難堪。
她的一篇《談離婚》讓上海市偽市長陳公博大為贊嘆,認為她將離婚男女的心態寫活了。得知蘇青急切地想得到一份工作養家,陳公博便主動提筆給蘇青寫了一封信,請她做市府專員,幫著整理文件。蘇青也沒有猶豫,欣然接受了這一切。
過了一段時間,她突然收到一封密信,一位好心人提醒蘇青,這樣的生活對她來說太危險,須提防有人暗中下毒手。
蘇青看了信後非常害怕,陳公博也看出她的苦惱,便暗中寄給她10萬塊現大洋,讓她創辦一份雜志。
當時印報紙雜志的白紙十分緊張,陳公博又為她弄到了兩車皮白紙。蘇青片刻不想等待,立馬行動,注冊了天地出版社和天地雜志社。
去運紙的那天,蘇青起了個大早,跟著卡車司機親自去押運。滿滿一卡車白紙,蘇青就坐在紙堆上,車子開得飛快,大風將她的頭發吹起來,紙堆有彈性,搖搖晃晃的,她招搖過市,得意揚揚。
這時候,上海的小報上關於蘇青是陳公博的「露水妃子」、張愛玲是胡蘭成的「文藝姘頭」正在風傳。
蘇青將小報拿給張愛玲看,張愛玲推開說:「我從來不看這個。」蘇青其實也不看,是朋友特地給她留著的,她一把火將一沓小報全燒了,卻再也無法擺脫陳公博。
兩年後的某一天,一個叫姜貴的人來看她,給她帶來了一張報紙,上面正是陳公博被處決的照片。蘇青嚇得面無人色,將一張銀行存摺交給姜貴說:「全給你,你幫我處理吧。」上面的錢全是陳公博打給她的。
曾經的閨密不再提
陳公博被處決後,大街上什麼說法都有,到處人心惶惶。蘇青深居簡出,她盡可能低調,不想再惹出任何麻煩。但是要想恢復到成名前的平靜怕是不可能了,總有男人不請自來,這姜貴便是其中一位。
當時姜貴看到蘇青的小說,心生嚮往,兩個人來來往往,後來同居。陳公博被槍斃後,姜貴怕引火燒身,住到無錫不再回上海。偶爾,姜貴會趕晚上的車到上海,在斜橋弄蘇青的公寓里住上半宿,只住半宿,天不亮就趕早班車回無錫。每次過來,他都打電話通知蘇青,她就早早把孩子們安排在地板上睡覺。深更半夜,姜貴走進去,地板上橫七豎八睡的都是孩子。姜貴左一腳右一腳跳躍著從地板上走過,小心又小心,生怕一腳踩到孩子。在昏暗的燈光下,蘇青一個人寂寞地坐在藤椅上等著他。
後來姜貴和蘇青漸行漸遠。蘇青後來把她與姜貴的交往全寫進了小說《續結婚十年》中,這完全是一部紀實小說,所有與蘇青有過交往的人物全部可以從其中找到對應,除了曾經的閨密張愛玲。多年以後,張愛玲的紀實小說《小團圓》出版,所有她結交過的人物也寫了個遍,就是不提蘇青。
一對歧途佳人
蘇青的最後一部小說叫《歧途佳人》,其實她與張愛玲才是真正的歧途佳人。或出於某種目的,或因為少不更事,她們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結識了不靠譜的男人,分別在兩條歧途上走了很遠,最後殊途同歸:都窮困潦倒,抑鬱而故。不同的是,一個死在國內,一個死在他鄉。
1949年以後,張愛玲冷靜地觀察了一段時間,還親赴鄉村參加土改。看到當時許多的口號和過激的做派,她無法忍受,認定自己在國內前景不容樂觀。滿大街統一的藍或黑的人民裝在她眼裡是那麼難看,她對弟弟張子靜說:「這樣的衣裳打死我也不能穿。」她後來借口去香港大學復讀,從深圳羅湖出關到香港,最後又前往美國。
與張愛玲相比,蘇青的適應能力要強得多,她在一夜之間就順應時代潮流穿上一套女式「人民裝」,混跡在人流中,根本看不出她曾經是老上海當紅的女作家。她最後選擇留在大陸,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也相信不管什麼人當政,柴米油鹽的日子總是要讓人過,無非就是找一個掙錢養家的職業。蘇青後來做了編劇,「反右」時受「胡風事件」牽連被判刑入獄。出獄後工資停發,蘇青生病時連兩塊錢的出診費都掏不出,於1982年冬天含恨而故。
13年後的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遺體被人發現,在遺囑中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察看我的遺體,不要舉行任何儀式,將骨灰隨便拋棄在荒漠無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