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設置得好的短篇小說
『壹』 怎樣寫出好的短篇小說,8000字左右
您好,短篇小說是最流行的小說品種。它篇幅短小,情節精練,人物集中,往往截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段或側面,圍繞一組矛盾,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故事,集中地突出人物性格和鮮明地表達主題,具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力量。我國歷史上的短篇小說十分發達和豐富。宋代李氏的《太平廣記》、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馮夢龍的《三言兩拍》,現代魯迅的《吶喊》和《仿徨》,都是優秀的短篇小說。俄國的契柯夫,法國的莫泊桑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
短篇小說的基本特徵
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回答:短篇小說篇幅短,人物少,情節單,要以有限的形象畫面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揭示生活的本質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在結構短篇小說時,首先要把握住「短」字。無論對人物的設置,還是對故事情節的處理,都要從「短」字出發,做到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輕舉重。
這是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把許多事情正面鋪展開來,去寫一幅雄偉、復雜的歷史畫卷;短篇小說也不能象中篇小說那樣,去記錄生活長河中的一個段落。而短篇小說必須從生活中截取一些富有特徵性的橫斷面,或是生活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小鏡頭」,經過作者精心的剪裁,把不必要的人物和情節刪去,把能放在暗場處理的人物決不能放在正面去描寫。努力做到結構清晰、合理、完整、嚴謹。
以上說的是以篇幅長短外部表象所確立的短篇小說的特徵。那麼,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呢?
一、在立意上,要以小見大。
短篇小說的立意,往往是以小見大,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這是短篇小說的本質特徵之一。我們知道,盡管短篇小說選取了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側面、一個閃光點,使讀者看到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時代變幻的折光,這就是以小見大的立意所在。
魯迅的《一件小事》,只切取了一個場景,便通過淋漓盡致地描寫人力車夫全力救護跌倒的老女人,表現了正在成長壯大的中國工人的優秀品質。都德的《最後一課》,則通過一堂法文課,就把法國淪陷區人民強烈、深沉的亡國之痛、愛國之情表現得非常生動飽滿。
可見,立意關鍵在於揭示出了生活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以小見大的作用。
二、在結構上,要以輕舉重
短篇小說的結構安排,要求情節比較簡單,人物設置要少,不能過分的鋪墊、渲染和交待背景,不然就會形成短篇小說長篇化了。因此,短篇小說一般都採取單線發展的結構,以達到線單意不薄,以輕舉重的目的。
如魯迅的《故鄉》《祝福》等短篇小說,線索單一,故事情節跟隨主人公的性格發展向前推進。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藝術境界。接著,又將讀者緊緊引向矛盾的焦點(高潮),使小說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當然,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兩條線索。但在寫作時,一定要使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虛實結合,最後使兩條線索交融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既節省筆墨,又能一箭雙雕地刻畫人物。如果兩條線索平行發展,都從正面描繪,就必然要拖長篇幅,使得結構鬆散。那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做法,不僅線索繁雜,而且矛盾紛繁,使人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以鬆散拖沓而導致失敗。
三、在手法上,要以少勝多
短篇小說又一特徵是:要提高節省的筆墨去開拓深而廣的思想內涵,以起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作用。
短篇小說的結構手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橫切的手法
橫切就是切取一個生活橫斷面,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情節,集中場景,集中刻畫人物,精雕細刻,突出主題。在運用橫切的手法時,作者不僅要善於從社會矛盾焦點上切取生活斷面,而且要努力經營,精雕細鏤,把生活斷面所包含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起來,把藝術必須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構成足以揭示作品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情節、畫面,這是橫切的重要功夫。
2、直綴的手法
運用直綴的手法,可以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一個階段,其容量較橫切大一些,但篇幅較橫切手法要長一些。這就要求作者嚴格控制展開面,不要大鋪大展而要用濃縮的手法,去描繪、勾勒,粗線條的表現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3、含蓄的手法
含蓄的手法是任何文學作品運用的一種文學手法。而運用短篇小說中,就可以省去大段的描寫,抒情和議論,這種手法可以選取一些妙不可言的情節和思想,讓人去思考,去想像,以引起讀者的再創作,並用讀者的想像和聯想來補充和豐富原作。因此,含蓄的手法既能節省篇幅,又能表現深刻地生活內容,這是短篇小說中經常運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法。運用得好,就會使讀者象喝了一杯清香的飲料似的,回味無窮。
以上只是簡述了短篇小說的一些基本特徵,當然,短篇小說又可分為超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這些都是短篇小說的分支,其特點也從屬短篇小說的特點。但表現更精粹,更單純,更洗練一些。
也就是說,不管超短篇也好,微型小說和小小說也好,起基本特徵應具備如下幾點,即:必須是高度的濃縮,富有戲劇性,完整地包括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特徵,要做到立意清晰,結構嚴密,結尾新奇。正如有的作家所說的那樣,寫出好的短篇和小小說,還不只是文字上費心思,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提煉上下功夫。
對於此點,文學大師阿。托爾斯泰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高爾基也說過,學習寫作應從短篇入手。西歐和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
學會觀察生活
小說創作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當自己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投寄給編輯部時,往往在退稿信中有這么一句話:希望你認真的觀察生活,從中篩選和提煉主題。
初學寫作者,接到信甚感茫然。心想,我就處在生活之中,盡是些熟人、熟事,還用得著認真觀察嗎?找篇小說看看吧,一看便進入到事件和場景中去了,覺得小說中的任務,事件真是太熟悉了,不就是自己身邊常見的人和事嗎?可是,遇到自己寫起來為什麼不行了呢?很多人便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要問:這裡面難道有什麼奧秘嗎?
是的,這個奧秘不是別的,而正是編輯的退稿信所說的「觀察生活」。
觀察生活這句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觀察,顧名思義就是看看。這是指平常而言,而在文學上的「觀察生活」,則具有特殊含義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學的觀察生活,要有一雙特殊的眼睛。」這是因為文學性的觀察生活,就要從生活中尋找和觀察能夠寫入文學作品的人和事。換句話說,也就是對於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給予特殊的感知、品味和體察。不然,你盡管自己的視力很好,但在文學的視力上很可能是個色盲、近視眼或者老花眼,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妨舉一例:
這老頭大約五十多歲,不帶帽子,頭發剪得短短的,穿一身褪了色的藍布服裝,腳上穿一雙淡黃色的解放鞋,小趾外側有一小圓補丁,大小相差不多。一雙紫色的長統襪子,兩個襪統擁在腳踝骨上。他的臉色,黃中滲黑,烏黑的前額嘴角上都布滿皺紋,似展開的扇子,向鬢邊伸展。說話的時候,這些皺紋顯得更深,靠得更近了。他的眼睛微黃,有神氣,敏銳。濃濃的眉毛,眉心上有棵小黑痣。稀疏的幾根硬胡須,象插在嘴唇和下巴上似的。一雙又黑又粗的手,倒剪在背後......
這段描寫,可以說觀察得細,寫得也細,問題在於沒有文學的「眼睛」去觀察那些最能體現社會生活本質、人生要諦的人和事。結果,什麼都寫,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寫,顯得繁瑣累贅,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描寫再細、再具體,也等於「畫了全副的頭發,使人看不清眉目,這是毫無意義的」一句話,這就是不會觀察生活。
那麼,怎樣才能去用文學的「眼睛」觀察生活呢?這就需要具有文學性的觀察習慣,也就是感受能力。
我們知道,作者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並受到社會的影響。但也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要想寫出反映這種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力的小說來,就必須養成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習慣。比如,在觀察生活時,只觀察到一些人的表面特徵和吃什麼穿什麼,或者只看到一些風物景緻等,這些作為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文學技能是可以的,但它還不算文學,因為這些表象的本身不能夠代表社會生活的本質。反之,只要觀察到人於人之間的各種聯系,並由這種聯系所構成的矛盾,或者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矛盾,便進入了文學之門。
比如,韋君宜同志的小說《龍》,就是通過作者觀察到晉西北地區長期旱荒,人民渴望下雨的情景,而寫下了這篇小說的開端:
整兩個月,天一直是亮青亮青的。連一絲雲彩都沒有,連紡車上掉下來的棉花毛那麼大一點的雲彩都沒有。青的比村東的溪水更清,比老老山頂龍王廟前那年裊裊的青煙還更青得多呢?紅太陽天天是山得特別早。而每天晚上,到最後一個頑皮孩子都困得想睡覺的時候,它還遲疑著不肯下山。老老村所有的山地、旱地、川地和水地,都分不出來了,最初所有的地都成了山地,後來,所有的地上的苗子都變成和山上的一樣矮小,最後,莜麥和穀子就都長得和隔岸的狗尾巴草一樣了。土地被長長的坼裂的縫劃分成無數塊,那些坼裂的縫是一天比一天更長,更深,以至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失腳掉在坼裂里竟跌死了......
作者把觀察到的旱情,作為背景,形象地描畫出來,來襯托出人們怎樣求雨、怎樣出尋找真龍。如無此段,那麼情節的發生、發展便失去了依據。這,就是文學的觀察。而觀察,又是感受和思考的總和,沒有思考能力的人,盡管對什麼事都好奇,都敏感,也只能是:「死觀察」和「濫觀察」。
那麼,在觀察中應注意什麼呢?從一些作家的創作經驗來看,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文學的觀察,必須耳眼並用。
這里關鍵的一點,是要作個有心人。要能透過人們的表象及言行,去看他們的潛意識,這就是文學的感受力。
2、不要為寫小說而觀察,
一個作者,應以正常人的身份去生活,去感受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不要先帶著什麼框子,去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樣,就會失去正常人的身份,不僅觀察不出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還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極端,將活的看成死的。
3、觀察時,要擺脫傳統觀念。
在對人和事的觀察中,不要被世俗和傳統觀念所左右。比如好與壞,美與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去觀察,去發現順應時代的閃光點,從而挖掘出代表時代主潮的深刻的內涵來。
總之,觀察生活是搞好文學創作的基本功之一,每一個初學寫作者,都要在這方面下一些功夫,以求盡快提高短篇小說創作的水平。 滿意請採納,謝謝
『貳』 威廉·福克納的《獻給艾米莉的玫瑰》被稱為文學史經典,你覺得呢
威廉·福克納的《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絕對文學經典的稱號,威廉·福克納作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福克納一生著作頗多,共有19部長篇小說與近百篇短篇小說。在他眾多短篇小說中,最出名的是《獻給艾米麗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
這是一本處處充滿對立與沖突的短篇小說集。男與女,大人與小孩,白人與黑人,印第安人與黑人,富白人與窮白人,乃至生與死,人類與自然,夢境與現實,靈魂與肉身。這些對立的碎片拼插起來,構成了一個個獨特的故事。故事在作者筆下縱使波瀾迭起,亦能行進不露痕跡,但最令人欣賞的並非小說本身,而是小說中那一朵朵殘缺的玫瑰。
愛米麗沒有與男人打交道的經驗,她父親趕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年近30卻仍未婚配,她對美好愛情的渴望被長期壓抑。於是,當荷默·伯隆(HomerBarron)出現時,愛米麗不顧一切地愛上了他。在遭到愚弄後,愛米麗選擇了謀殺。她的這一行為不僅奪去了一個人的生命,更摧毀了她自己未來的生活。
『叄』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 人物的沖突矛盾是什麼
威廉·福克納是美國"南方小說"的代表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說《獻給艾米莉的玫瑰》中,主人公所經歷的三次沖突、其所採取的不同抗爭手段以及不同的結局蘊涵著作者的創作宗旨:主人公是南方舊勢力的代表人物,在代表北方的新勢力逐漸占上風的南方,兩種勢力間發生的沖突其結果為處於強勢的北方必然占上風,而處於弱勢的南方必然敗落.個別人物憑借舊有的特權地位只能暫緩其衰敗勢頭,卻最終擺脫不了自己滅亡的命運.
『肆』 好看驚艷言情短篇小說
好看驚艷言情短篇小說有《掌控欲》、《束縛》、《吾非良人》、《重生之香途》、《貴妃天下》、《清穿之猗蘭小築》、《一路疼,一路愛》、《—厘米的陽光》、《檣櫓也怡情》、《虐文女主嬌寵日常》。
1、《掌控欲》
文筆不錯,行文流暢,筆觸自然,整篇文的劇情其實還是偏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甜文套路,但是還算有新意,文筆也看得下去。
言情小說的簡介
言情小說是中國舊體小說的一種,又稱才子佳人小說。以講述異性相愛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愛情的心理、狀態、事物等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伍』 中外文學比較
那我不妨以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和中國作家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作比較(兩者都是系列性的偵探小說)。
柯南道爾的短篇小說有非常強的畫面感,其沖突設置集中,情節跌宕、引人入勝,使讀者彷彿在讀電影故事。
毫不誇張的說,道爾的許多短篇小說,只要稍加修改便是非常好的電影藍本。遠在電影藝術普及之前,柯南道爾就能夠有這樣的藝術思維,是非常難得的。他的部分短篇小說如《托特的指環》、《失落的世界》,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奇幻的世界。
程小青的創作「模仿了柯南道爾的寫法」,但他又塑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霍桑。
在小說中,程小青設計了霍桑與包朗一對搭檔,類似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但在案件的取材上,程小青著重描寫舊中國社會弊病引發的兇殺案,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把兇殺與現實生活的投影結合起來,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與風格。如他的《險婚姻》,其實就是「合成照片」技術製造懸案的縮影,又如《黃浦江中》一文,槍戰時融匯了平面鏡成像察敵所在的原理。
所以我們今天看來,會覺得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更玄妙,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更有現實生活的質感。兩人頗有「紅花綠葉,交相輝映」的意味。
『陸』 求一篇短篇童話故事 要有情節沖突且要有對話 大概300字左右 故事劇情起伏大、生動的
奶牛的美德在動物們中間傳頌著: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奶……大夥兒都很尊重它。
一天,一隻貓敲響了奶牛的家門。「我尊敬的奶牛大嬸,讓我來照顧你的生活,學習你的品德吧!」
從此,貓就在奶牛的家中住下了。它每天都認真按照奶牛的吩咐,把牛奶分發給老弱病殘的動物們。
一連幾個月,奶牛很滿意貓的工作,漸漸地放心讓貓去安排奶牛的的分配和使用。「真是個好小子!」奶牛很滿意的嘟噥著,從此便只顧產奶了。
狡猾的貓得到信任後,馬上就用牛奶賄賂了動物們中的權貴們。當然,受賄最多的是獅子大王。
「貓真是好樣的!」獅子喝了一口鮮奶。
「這樣的人要重用!」狼大臣有些激動。
「對,要破格提拔!」狗大臣拚命地點著頭。
奶牛知道了貓的行為後,氣氛得要轟他走。貓冷笑道:「什麼,轟我走?哼!從今兒起,我就是你的上司了,你要給我好好地產奶,完不成指標的話……哼哼!」
奶牛看著貓手中的委任狀,上面赫然寫著「茲任命貓為畜牧大臣」。它的眼前一陣眩暈……
小人雖然可惡,輕信才是禍害的根源。
課後思考題: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柒』 寫一則短篇小說或劇本。故事靈感來自於《雷雨》,《雷雨》的三大關系沖突(情感、血緣和階層)。幫幫我啊
改寫小說:周朴園與魯侍萍相認 打發僕人上樓去陪太太後,周朴園嘆了一口氣,坐了下來。他伸手摸了摸口袋,拿出一隻呂宋煙,點燃,有些急躁地吸上一口,然後愜意地吐出一個煙圈。透過淡淡的煙氣,他看到了桌子上的雨衣,一愣,這才看向魯媽,問道:「這是太太找出來的雨衣嗎?」魯媽看著他點了點頭道「大概是的。」周朴園搖了搖頭:「你去跟太太說,這些都是新的,我要我的舊雨衣。」魯媽點了點頭,沒有動。 周朴園看她不走,又說道:「你不知道這間房子底下人是不準隨便進來的嗎?」「不知道,老爺。」周朴園打量了一下她「那你是新來的人?」「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兒四鳳。」「那你走錯屋子了。」「哦——」屋裡的氣氛有些僵硬,沉默了半響,一陣涼風吹過。魯侍萍准備離開「老爺沒有事了?」「窗戶是誰打開的?」周朴園指著窗戶皺眉道。「哦」魯侍萍很自然地走向窗戶,關上,走向中門准備離開。 這時,「你站一站——」周朴園看著魯媽的背影若有所思,「你„„你貴姓?」「我姓魯」「姓魯。你的口音不像是北方人。」「是的,我是江蘇的,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魯侍萍回答道。「無錫„„」周朴園無意識的重復著這兩個字,突然想到了什麼,略有些激動地問:「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十多年了。」「三十年前你在無錫?」「是的」「哦„„三十年前我也在無錫。那時有意見很出名的事情啊。」說著,便像魯侍萍敘說起三十年前的回憶: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家姓梅的人家,家裡有一個年輕小姐,溫婉賢惠,又十分規矩。只是突然有一天早上,人們在河裡撈出了她的衣裳,卻不見人影。 「哦?我倒是認識一個年輕的姑娘姓梅。」魯侍萍回答道。「可她不是小姐,也不賢惠,而且聽說不大規矩。這個姑娘也是在一個晚上,手裡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河了。聽說她與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三天就被剛出來了,是在年三十投河的。她是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叫侍萍。」周朴園聽過這一席話,擦了擦臉上的汗,抬起頭來:「你姓什麼?」「我姓魯,老爺」他舒了一口氣,又皺起眉來:「侍萍,侍萍„„」又問魯媽:「你可知這女子的墳在哪?」魯侍萍有些冷漠地說:「老爺管這閑事干什麼?」「這個人跟我們有一點親戚。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不用了,她沒死。這個人還活著」嘴角帶了一絲冷笑,魯侍萍望向周朴園的眼睛。他有些驚愕,緊緊地盯著她,眼神里充滿著不確定「她還在?」「是的,她被一個慈善的人救活了,但無錫的人都以為她那晚死了,再也沒見過她。」「那她現在怎樣?」周朴園有一絲期待地問道。「她自己一個人在外鄉活著」「孩子呢?」「沒死。」 這時突然,周朴園站了起來,又是驚恐,又是激動,臉上的表情已經接近猙獰:「你是誰?」「我是四鳳的媽。」周朴園淡定了下來,重新坐回到椅子上,失望的表情一閃而過。「她現在老了,重新嫁了一個下等人,又生了一個女兒,境況很不好,我前幾天還見著她。」魯侍萍繼續說著。「她就在這?此地?」周朴園有些失神。「老爺,您想見一見她嗎?」「不,不!謝謝你」他聲音顫抖。魯侍萍看著窗外,繼續自顧自的說著,更像是回憶著:她的命很苦,離開了周家,少爺就娶了一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她一個人無親無故,帶著孩子什麼臟活累活都幹了。「那她為什麼不再找到周家?」「她大概不願意吧。為了自己的孩子她又嫁了兩次,都是下等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爺想幫一幫她嗎?」帶著期待與自嘲,她收回了目光。「好,你先下去,讓我想一想。」「老爺,沒有事了?」眼淚已在眼眶中打轉,她強忍著自己的情緒,問道:「這雨衣我怎麼說?」「哦,你去告訴四鳳,讓他把舊雨衣拿來,順便把就襯衣也拿出來。」「舊襯衣?老爺一共五件,您要哪一件?」「要哪一件?」「有一件,右袖襟上有一個燒破的窟窿,後來用絲線修成一個梅花補上的。還有一件——」周朴園暗暗吃驚,更有一些疑惑「梅花?」「還有一件襯衣,左袖襟也綉著一朵梅花,旁邊還綉著一個萍字——還有„„」周朴園的臉已經紅透了,徐徐站了起來:「你,你你你,你是?」「我是從前伺候過老爺的下人」聲音已經因為激動而顫抖著。「哦,侍萍。怎麼,是你?」「你自然不
會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會老到你自己都不認識了。」「你——侍萍?」周朴園不自覺地望向櫃子上的照片,又看了看魯侍萍。魯侍萍自然是看到了他的動作「周朴園,你在找侍萍么?侍萍在這。」眼淚已經控制不住地流了下來。周朴園突然之間換了一副嘴臉,嚴厲的問:「你來干什麼?」「不是我要來的,是命啊!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周朴園冷冷地笑了: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來了。魯侍萍頓時感到十分憤怒與委屈 「我沒有找你,我沒有找你,我以為你早死了。我今天沒想到到這兒來,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你。 」魯侍萍像發了瘋一樣,又開始碎碎叨叨地念起了三十年前的舊事。周朴園有一些不耐煩了:「從前的恩怨, 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幾年了,我以為這一輩子也見不著你了;誰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個個命定要跑到周家來,又做我從前在你們家做過的事。 」她開始低聲抽泣。「你靜一靜。把腦子放清醒點。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於心不忍的是就會忘了么?你看這些傢俱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動向,多少年我總是留著,為著紀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一切都照著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於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戶,這些習慣我都保留著,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 」「現在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這些傻話請你不必說了。 」停止了抽泣,她嘆了一口氣。「那更好,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談一談」「不過我覺得沒什麼可談的了。」 說開了一切,周朴園突然想起了侍萍帶走的孩子。「他現在在你的礦上做工。」「什麼!魯大海?他是我的兒子?」不敢相信這一切,要知道,是他帶頭在自己的礦上罷工的。「他和你現在完完全全是兩樣人。」周朴園楞了一下「但他還是我的兒子。」「你不要以為他還會認你做父親。」看著侍萍的臉,周朴園突然說道「好,你現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苦笑著。錢?錢有什麼意義嗎?趕緊帶著四鳳回到原來的地方吧。這一切都是意外,這地方我們絕對不能呆下去。只是„„ 「我只要一點東西。我——我只想見見我的萍兒。但放心,我不會認他。」「好,我會把萍兒叫下來的。你看一眼他,以後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好,希望這一生不至於再見你。」侍萍慢慢閉上眼睛,在眼角堆積的淚順著臉龐,落在地上,再也不見蹤影。 淺談劇本文學與小說中的人物語言 小說與劇本文學在形式上就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也是劇本文學與小說中人物語言不同的根本之處。 小說的表現手法以敘述為主,人物語言僅僅作為表現人物的一種方式,主要的情節都是依靠作者的敘述來發展的。描寫人物時自然會描述人物肖像,交代人物背景,描寫人物心理,所以小說的語言很流暢,暗含的含義也不是那麼豐富。 然而相反的,劇本文學中,沒有一切小說中的敘述,僅有每一幕開場前的幾句簡簡單單的場景交代,人物設置,其餘一切有關情節的發展與波折,一切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的心理,表情„„都需要我們從語言中慢慢的品味。在小說的人物對話當中,穿插了動作描寫,這些都是劇本要靠語言說出來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話劇《雷雨》中,我們看到的是魯侍萍的出現後在周公館引出的危機和沖突,但此前魯待萍年輕時的往事、她如何離開周家又與魯貴結婚、魯貴與四鳳又是怎樣到的周家、繁漪與周萍以往的關系等等,都是靠劇中人物在對白中說出來的。而小說不受語言限制,可以根據劇情對場景進行描述,不必靠人物對白來交待劇情,因而小說中的人物對白相對比戲劇中要少一些。 而且可以發現,劇本文學中的語言,整體都偏口語化,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而且語言較小說的偏短。畢竟劇本是要演出來的,句子太長會影響整個劇目的節奏。
『捌』 有什麼好的中短篇小說
1,《風箏》——魯迅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成年後的作者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這里照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見到風箏時「驚異和悲哀」的情緒。
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專制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巨,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
2,《朝花夕拾》——魯迅
「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
3,《童年》——高爾基
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4,《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
5,《二馬》——老舍
講述了二馬爺倆兒和溫都母女之間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批判了自己民族的懶惰、不思進取等,譴責了英國社會的民族文化偏見。
『玖』 柯藍道爾寫了那些小說
柯藍道爾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年5月22日-1930年7月7日) 英國小說家,因塑造了成功的偵探人物――夏洛克·福爾摩斯而成為偵探小說歷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曾寫過多部其他類型的小說,如科幻、懸疑、 歷史小說、愛情小說、戲劇、詩歌等。 柯南·道爾在公元1859年5月22日出生於英國北部城市,蘇格蘭首府愛丁堡,9歲時就被送入耶穌預備學校學習,當他在1875年離開學校時道爾已經對天主教產生厭惡情緒,而成為一名不可知論者。1876年至1881年間他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畢業後作為一名隨船醫生前往西非海岸,1882年回國後在普利茅斯開業行醫。不過他行醫並不太順利,在此期間道爾開始寫作。在搬到南海城(Southsea)後,他才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在寫作上。道爾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發表在《1887年比頓聖誕年刊》( Beeton's Christmas Annual for 1887 )的偵探小說《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該部小說的主角就是之後名聲大噪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1885年道爾與路易斯·霍金斯(Louise Hawkins)結婚,但是霍金斯在1906年因結核病過世。1907年道爾與珍·勒奇(Jean Leckie)小姐結婚。 1890年道爾到維也納學習眼科,一年之後回到倫敦成為一名眼科醫生,這使得他有更多時間寫作。1891年11月在一封給母親的信中道爾寫道,「我考慮殺掉福爾摩斯……把他幹掉,一了百了。他占據了我太多的時間。」1893年12月在《最後一案》中,道爾讓福爾摩斯和他的死敵莫里亞蒂教授一起葬身萊辛巴赫瀑布。但是小說的結局令讀者們非常不滿,在《最後一案》中福爾摩斯「死」了以後,福迷很氣憤,經常去他家干砸玻璃的一類事。這使得道爾最終又讓福爾摩斯重新「復活」,在1903年 道爾發表了《空屋》,使福爾摩斯死裡逃生。道爾一生一共寫了56篇短篇偵探小說以及4部中篇偵探小說,全部以福爾摩斯為主角。 19世紀末英國在南非的布爾戰爭遭到了全世界的譴責,道爾為此寫了一本名為《在南非的戰爭:起源與行為》( The War in South Africa: Its Cause and Conct )的小冊子,為英國辯護。這本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發行,有很大影響。道爾相信正是由於這本書使他在1902年被封為爵士。20世紀初道爾兩次參選國會議員,卻都沒有當選。 道爾本人也曾捲入兩樁有趣的案件。一次是在1906年 ,一名英印混血律師被指控發送恐嚇信以及虐待動物。雖然這名律師被逮捕後,依然有動物被虐待,警方卻一口咬定這名律師有罪。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案件後,1907年英國建立了刑事上訴法庭。因此可以說道爾不但幫助了這名律師,還間接協助建立了一套冤案申訴機制。另一次則是在1908年 ,一名經營賭場的德國籍猶太人被控用棒子襲擊一名100歲的老婦人。 到晚年時道爾開始相信唯靈論,甚至還曾以此為主題寫過好幾部小說。阿瑟·柯南·道爾在公元1930年7月7日去世。 阿瑟·柯南·道爾因為其福爾摩斯探案集系列作品聞名後世,但是這只是他的諸多貢獻之一。和同時代很多作家不同,道爾的短篇小說有非常強的畫面感,其沖突設置集中,情節跌宕、引人入勝,使讀者彷彿在讀電影故事。毫不誇張的說,道爾的許多短篇小說,只要稍加修改便是非常好的電影藍本。遠在電影藝術普及之前,道爾就能夠有這樣的藝術思維,是非常難得的。他的短篇小說《托特的指環》,圍繞著古埃及文化的死亡與永生主題,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同時也是後來好萊塢木乃伊類型片的重要創作源泉之一。《失落的世界》(創作於1921年)更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故事講述一隊探險隊到南美洲一個高原上探險,而這個高原上依然生存著一些史前生物,這部小說對於我們現代的古獸、恐龍類型的冒險故事和電影不能不說是有所啟迪的。[編輯本段]著作 關於福爾摩斯的著作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60個關於福爾摩斯的故事,56個短篇和4個中篇小說。這些故事在40年間陸陸續續在《海濱雜志》上發表,這是當時的習慣做法(查爾斯·狄更斯也是用類似的形式發表小說)。故事的主要發生在 1878年 到1907年間,最晚的一個故事是以 1914年為背景。這些故事中兩個是以福爾摩斯第一口吻寫成,還有2個以第三人稱寫成,其餘都是華生的敘述。 阿瑟·柯南道爾作品經典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包括《冒險史》系列、《新探案》系列、《回憶錄》系列、《歸來記》系列、《血字的研究》、《恐怖谷》、《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四簽名》。 柯南道爾在29歲時寫出《血字的研究》,次年出版。兩年之後,柯南道爾出版了《四簽名》。從1891年至1894年的三年中,柯南道爾先後寫出了《波希米亞丑聞》、《紅發會》、《身份案》、《博斯科姆伯溪谷的秘密》、《五個桔核》、《歪嘴男人》、《銀色馬》等24個短篇,並結集出版。1894年底,柯南道爾在《最後一案》中讓福爾摩斯死去。在讀者的呼籲中,他又在1901年寫出《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03年柯南道爾寫出了《空屋》,讓福爾摩斯死而復活,再次活躍在讀者面前。並先後寫出了《歸來記》、《恐怖谷》、《最後致意》、《新探案》等偵探故事。 中篇小說 血字的研究(1887) 四簽名(1890)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1901-1902) 恐怖谷(1914-1915) 有毒的地帶 短篇小說 冒險史(1891-1892) 波希米亞丑聞 紅發會 身份案 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 五個桔核 歪嘴男人 藍寶石案 斑點帶子案 工程師大拇指案 貴族單身漢案 綠玉皇冠案 銅山毛櫸案 回憶錄(1892-1893) 銀色馬 黃面人 證券經紀人的書記員 「 格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福爾摩斯的第一個案子,福爾摩斯口述,華生記錄) 馬斯格雷夫禮典(福爾摩斯另一個早期案件) 賴蓋特之謎 駝背人 住院的病人 希臘譯員(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首次登場;福爾摩斯簡短敘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 海軍協定 最後一案(華生報導福爾摩斯之死) 歸來記(1903-1904) 空屋(福爾摩斯歸來) 諾伍德的建築師 跳舞的人 孤身騎車人 修道院公學 黑彼得 米爾沃頓 六座拿破崙半身像 三個大學生 金邊夾鼻眼鏡 失蹤的中衛 格蘭其庄園 第二塊血跡 最後致意(1908-1913、1917) 威斯特里亞寓所 硬紙盒子 紅圈會 布魯斯—帕廷頓計劃(邁克羅夫特·福爾摩斯登場) 臨終的偵探 弗朗西絲·卡法克斯女士的失蹤 魔鬼之足 福爾摩斯的收場白(第三人稱口吻) 新探案(1921-1927) 顯貴的主顧 皮膚變白的軍人 王冠寶石案(第三人稱口吻) 三角牆山案 吸血鬼 三個同姓人 雷神橋之謎 爬行人 獅鬃毛(福爾摩斯自述) 帶面紗的房客 肖斯科姆別墅 退休的顏料商 伯爾斯通莊園的慘案 死酷黨人 其他的著作 偉大的布爾戰爭(1900) 失落的世界(1912) 新啟示(1918) 重要信息(1919) 唯靈論史 地球病叫一聲(科幻) 馬拉庫特深淵(科幻)[編輯本段]阿瑟·柯南·道爾大事記 年代 大事記 1859 阿瑟·柯南·道爾於5月22日出生在愛丁堡,查爾斯·道爾和瑪麗·福利的第二個孩子。 1868 到Hodder,為進入Stonyhurst學校作準備。 進入蘭開夏郡Jesuit-run公立學校 1870 進入Stonyhurst,為期五年,精於板球並顯示出文學天賦。 1874 到倫敦的叔叔理查德·道爾家逗留了一段時間。 1876 決定成為醫生進入愛丁堡大學。見到約瑟夫·貝爾博士和盧瑟福教授。 1878 兼職工作。 1879 查爾斯·道爾進入一家療養院。9月6日,第一篇小說《賽沙沙山谷之謎》在《室內雜志》上發表。9月20日,第一篇非小說作品《常綠鉤吻根作為毒葯》('Gelseminum as a Poison)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 1880 簽約在一艘北極捕鯨船上當醫生;7個月的航程。開始對招魂術、超自然感興趣。 1881 獲得醫學學士學位。簽約在一艘西非汽船上當醫生。差點因為發燒死掉。 1882 放棄天主教信仰。和醫學院同學George Budd在普利茅斯行醫。因為對Budd醫德不滿在普利茅斯Southsea開辦自己的診所。 1884 開始第一部小說。 1885 和Louise Hawkins結婚。 1887 出版《血字的研究》。 1889 女兒Mary Louise出生。出版《Micah Clarke》,《四簽名》。 1890 出版了《白色縱隊》。 1891 放棄Southsea的診所,寫《The Doings of Raffles Haw》。回到倫敦,在Devonshire Place開辦診所。很快決定放棄行醫。《冒險史》開始出現在《海濱》雜志。 1892 開始從事滑雪運動。兒子Kingsley出生。 1893 查爾斯·道爾去世。《冒險史》的剩餘部分和《回憶錄》在《海濱》雜志登載。 1894 在美國的游歷演講獲得成功。舞台劇《滑鐵盧》完成。 1895 在Hindhead買了一塊地;到埃及旅行。出版《Stark Munro Letters》。 1896 在尼羅河旅行。作為英國-伊斯蘭戰爭的戰地記者。出版《The Exploits of Brigadier Gerard》和《Rodney Stone》。 1897 遇見Jean Leckie並相愛。出版《Uncle Bernac》。 1899 志願當兵,被拒絕。《A Duet with an Occasional Chorus》出版。由William Gillette改編主演的舞台劇「Sherlock Holmes」在紐約Syracuse上演。 1900 在南非一家野戰醫院服務。寫《The Great Boer War》;《 The War in South Africa: Its Causes and Conct》。作為聯合(Unionist)候選人在愛丁堡參加競選,失敗。首部福爾摩斯電影「Sherlock Holmes Baffled」(無聲)出現。 1901 出版《巴斯克維爾的獵犬》。 1902 受男爵勛位(英國的爵位有:男爵,子爵,侯爵,伯爵,公爵。男爵為最低)。 1903 《歸來記》在《海濱》雜志連載。出版《Adventures of Gerard》 1906 再次作為統一黨(Unionist)候選人競選,失敗。投身離婚法改良運動。Louise Doyle去世。George Edalji案件。出版《Sir Nigel》。 1907 和Jean Leckie結婚。George Edalji釋放。《Through the Magic Door》出版。 1909 寫《剛果的罪惡》。兒子Denis出生。 1910 開始著手Oscar Slater案件。兒子Adrian出生。舞台劇「斑點帶子案」首次在倫敦上演。 1912 發表《Case of Oscar Slater》、《失去的世界》。女兒Lena Jean出生。 1913 出版《毒葯帶》。 1914 訪問北美,主要是受加拿大政府邀請。《危險!》發表在《海濱》雜志上,警告英國將受到戰爭威脅。英國向德國宣戰。組織志願力量。 1915 開始寫6卷本《British Campaign in France and Flanders》。出版《恐怖谷》。 1916 宣布轉向唯心論。 1917 出版《最後致意》。 1918 兒子Kingsley因為戰斗負傷去世。出版《新的啟示》。 1919 弟弟Innes去世。出版《重要消息》。 1920 到澳大利亞宣傳唯心論。 1921 母親去世。《唯心論漫談》出版。 1922 到美國演講。發表《Coming of the Fairies》。 1923 回返美國和加拿大。出版《我們的美國冒險》。 1924 出版《我們的第二次美國冒險》、《回憶和冒險》。 1925 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唯心論大會。 1926 出版《唯心論歷史》、《The Land of Mist》 1927 《新探案》和《Pheneas Speaks》出版。 1928 到南非旅行。 1929 游覽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荷蘭,回來很疲勞,突發心臟病。出版《Maracot Deep, Our African Winter》。 1930 出版《Edge of the Unknown》。7月7日去世。首部歇洛克·福爾摩斯廣播劇在美國播出,William Gillette配音。 近年來,有人將皮爾當人的偽造指向了阿瑟·柯南道爾,但大部分人認為並不可信。 -------------------------------------------------------------------------------- 註:這篇大事記由福爾摩斯評注本作者Leslie S. Klinger整理。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部分主要基於William S. Baring-Gould的《Sherlock Holmes of Baker Street》(1962),部分細節並非出於柯南·道爾的作品。所列的年份只是一些主要的福爾摩斯研究家認可的,但並非全部,有些仍有較大分歧,僅供參考,打「*」表示不很確切。(ellry編譯)